Ⅰ 巴黎和會上五個條約的原文
1、德國應保證在15天內從比利時、法國、盧森堡等國境內的佔領區撤退,放棄阿爾薩斯、洛林和羅馬尼亞,撤離奧匈帝國和土耳其;
2、德國應向協約國交出5000門重炮和野戰炮,3萬挺機槍,2000架飛機,6艘主力艦,8艘重型巡洋艦,10艘巡洋艦,300艘潛艇,5000台機車和5000輛完好無損的汽車;
3、由協約國軍隊佔領萊茵河左岸,佔領軍的給養由德國負擔;
4、德國放棄布列斯特條約和布加勒斯特條約;
5、東非的德軍應當立即投降;
6、被德軍俘獲的人員應當遣返回國,但德軍戰俘要繼續拘留;
7、繼續保持對德國的封鎖。
(1)巴黎和會義大利提出什麼要求擴展閱讀
巴黎和會的本質 :
1、這個和會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德國等戰敗國和蘇俄被排斥在會議之外。美、英、法三國最高領導人主導了和會的進行。
2、和會上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
3、和會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戰後由美、英、法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黎和會
Ⅱ 巴黎和會上各國的目的分別是什麼
美國: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和平計劃」,企圖獲取戰後世界領導權。英國:實行「勢力均衡」政策,維護龐大的殖民帝國法國:最大限度削弱德國,重建歐洲大陸霸權,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義大利:擴大領土日本:企圖使它戰時從德國手裡獲取的權益合法化。
Ⅲ 巴黎和會
巴黎和會有四次
克里米亞戰爭後,於1856年舉行的巴黎和會。
美西戰爭後,於1898年舉行的巴黎和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1919年舉行的巴黎和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1946年舉行的巴黎和會。
我們通常講的是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共27國參加,蘇俄未被邀請。會議標榜通過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實際上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帝國主義戰勝國分配戰爭贓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劃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會議。巴黎和會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中國代表向巴黎和會提出希望條件八條:
廢除勢力范圍
撤退外國軍隊、巡警
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
撤消領事裁判權
歸還租借地
歸還租界
關稅自由權
廢除「二十一條」
通過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國聯盟約》以及會後對其他戰敗國的和約,以條約法律形式,確立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一般關系與制度,即所謂凡爾賽體系。其目的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鞏固下來,組織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的武裝干涉、經濟封鎖和顛覆破壞活動。由於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該體系危機四伏,至20世紀30年代終於徹底崩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以處置戰敗國德國為中心的巴黎和會,中國應邀參加。這次和會盡管充滿了帝國主義的大國強權政治,但對具有戰勝國身份的中國,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由於是戰勝國,中國便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有了勝者的心理、勝者的口吻。中國外交官在和會上爭之急、辯之激,洋洋灑灑,有理有節,慷慨激昂,高聲揚眉,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外交才能和水平,令人刮目相看,重塑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二)由於是戰勝國,《凡爾賽和約》中規定了一些有利於中國的條款,如廢除德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取消中國向德國的辛丑賠款,歸還山東以外的租界地等;對奧和約,又使中國加入國聯並被選入國聯行政院。 三)由於是戰勝國,中國的合理要求便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和同情。 四)由於是戰勝國,中國的合理要求一經拒絕,便成為一種正常情感無法接受的現實,人民從希望的巔峰跌入失望的深谷,一種被出賣、被蔑視的民族憤怒於是爆發出來。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Ⅳ 巴黎和會中義大利的要求是什麼詳細,具體!
你網路下埠姆問題
Ⅳ 各國在巴黎和會上的要求各是什麼
美國: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和平計劃」,企圖獲取戰後世界領導權。
英國:實行「勢力均衡」政策,維護龐大的殖.民.帝.國
法國:最大限度削弱德國,重建歐洲大陸.霸.權,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義大利:擴大領土
日本:企圖使它戰.時從德國手裡獲取的權益合法化。
Ⅵ 巴黎和會最主要的條約及影響是什麼
巴黎和會是一戰結束後的1919年,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
這個和會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德國等戰敗國和蘇俄被排斥在會議之外。美、英、法三國最高領導人主導了和會的進行。和會上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它們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戰後由美、英、法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
在巴黎和會以後,各國列強暫時在歐洲等地區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隨後,建立起了被稱為凡爾賽體系的國際地區「新秩序」,凡爾賽體系不但包括對德條約,還包括對奧地利的《聖日爾曼條約》,對保加利亞的《納伊條約》,對匈牙利的《特里亞農條約》,土耳其的《色佛爾條約》,但是對土條約遭到土耳其的資產階級的反對,後來聯軍被凱末爾打敗,最終簽定了《洛桑條約》,由上述幾個條約共同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其實質是一戰後帝國主義重新安排的國際體系。
巴黎和會在協調一戰參戰戰勝國家之間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強權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從根本上協調好各國的爭議,比如對殖民地進行"委任統治"按照民族自決原則處理民族關系,實際上都是為了維護戰勝國的利益,無論戰勝國與戰敗國,還是在戰勝國之間,還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與帝國主義之間,他們之間的矛盾仍然未徹底解決,但是卻埋下了戰爭的種子,陸軍的福熙元帥在聽到和會簽訂的和約內容後,就這樣評價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休戰!」值得注意的是,元帥的預言驚人的准確,因為德國正式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是在20年後的1939年。
譬如,和會對德國進行的宰割性懲罰措施,嚴重傷害了德國人民的民族感情,被德國人普遍認為這是「強加的和平」。戰後,德國的民族主義高漲,也為後來納粹勢力在德國的登場和希特勒撕毀和約擴軍備戰提供了口實。英法也因此對德國感到有愧,使得後來綏靖主義盛行。以及戰後不久的國內經濟危機。
美國代表羅伯特·蘭辛
至於遠東方面的問題,和會上並沒有得到實際的解決,中國山東的歸屬問題就是代表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和會的這個問題上面,美國方面無論是總統威爾遜本人還是代表團成員們,都明確表示支持中國收回山東權益的主張。在中國的要求被無理拒絕以後,美方代表團成員曾經全體離場以示抗議。當時的中國,曾經因此一度對美國頗有好感,威爾遜總統也因此成為當時國人比較敬佩的「世界大人物」之一(在中國進步青年當中,地位僅次於列寧)。因此,為了協調各國在亞太地區的未解決矛盾,才又有了兩年後的華盛頓會議。包括中國的山東問題,都是在那次會議上得到處理的。
通過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國聯盟約》以及會後對其他戰敗國的和約,以條約法律形式,確立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一般關系與制度,即所謂凡爾賽體系。其目的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鞏固下來,組織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的武裝干涉、經濟封鎖和顛覆破壞活動。由於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該體系危機四伏,至20世紀30年代終於徹底崩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以處置戰敗國德國為中心的巴黎和會,中國應邀參加。這次和會盡管充滿了帝國主義的大國強權政治,但對具有戰勝國身份的中國,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由於是戰勝國,中國便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有了勝者的心理、勝者的口吻。中國外交官在和會上爭之急、辯之激,洋洋灑灑,有理有節,慷慨激昂,高聲揚眉,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外交才能和水平,令人刮目相看,重塑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二)由於是戰勝國,《凡爾賽和約》中規定了一些有利於中國的條款,如廢除德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取消中國向德國的辛丑賠款,歸還山東以外的租界地等;對奧和約,又使中國加入國聯並被選入國聯行政院。
三)由於是戰勝國,中國的合理要求便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和同情。
四)由於是戰勝國,中國的合理要求一經拒絕,便成為一種正常情感無法接受的現實,人民從希望的巔峰跌入失望的深谷,一種被出賣、被蔑視的民族憤怒於是爆發出來。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五)
就義大利而言,她在一戰時加入協約國是因為英,法,俄三國答應義大利在戰後給予阜母及達尓馬西亞,但在和會中沒有提及。令她大為不滿。令日後法西斯主義者墨索里尼興起提供了口實,主張對外擴張。此外,和會中戰勝國偏袒日本將中國山東給予日本,助長侵略野心,於1930年代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
Ⅶ 巴黎和會上阜姆問題是什麼
阜姆(Fiume),克羅埃西亞第三大城市和主要海港城市裡耶卡(Rijeka)的舊稱。位於北緯45° 19』0」,東經14°29』0」,在克羅埃西亞的西部,西北臨亞得里亞海科瓦內爾灣北岸,面積44平方公里。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就在此設有居民點。1867年前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867年2月起為奧匈帝國屬地。1915年4月26日,義大利與英、法、俄等國在倫敦簽訂密約,並決定站在協約國一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換取戰後得到亞得里亞海沿岸和阿爾卑斯山水文線義大利一側所有領土,包括阜姆主權的承諾。 然而在1919年2月的協約國倫敦會議上,由於英、法、美3國不願加強義大利在地中海和巴爾乾的勢力,故拒不履行倫敦密約,以致義大利只得到了特倫蒂諾等地8,900平方公里土地。而阜姆卻被劃給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即後來的南斯拉夫)。《凡爾賽和約》簽訂後,義大利得到阜姆的希望徹底落空。同年9月11日,意國家主義派首領、著名詩人加布里埃爾·鄧南遮在法西斯黨魁貝尼托·墨索里尼的煽動和贊助下,率領一支由2,500名退伍軍人和民族主義者組成的「阿迪蒂」義勇軍,於次日佔領了阜姆,隨即宣布並入義大利。1920年3月6日,協約國為解決意、塞兩國的爭端,將阜姆暫列為自由邦。11月,兩國代表在義大利利古里亞的拉帕洛鎮就領土問題進行了協商,最後共同簽署了《拉帕洛條約》。意方宣稱除了扎拉(今克羅埃西亞扎達爾)和一些島嶼外,願意放棄對達爾馬提亞的要求,並承認協約國在阜姆及其周邊地區成立的自由邦臨時政府。但條約公布後,鄧南遮卻拒不撤兵。12月,意政府被迫下令炮轟阜姆,驅散了駐扎該市的義勇軍,此後,意、塞兩國關於領土問題的談判一直被協約國故意拖延。1924年1月27日,1義大利假借人口調查數據表明,阜姆自由邦中義大利人佔大多數,強迫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再次舉行談判,並於1月24日簽訂了不平等的《羅馬條約》,將阜姆並吞。1929年南斯拉夫成立後,兩國間的領土爭端進一步白熱化,武裝沖突持續發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7年2月10日,美、英、法、蘇等20個戰勝國和意、匈、保、羅、芬5個原軸心國在法國巴黎共同簽訂了《巴黎和平條約》。阜姆隨伊斯的利亞半島正式劃歸南斯拉夫,改名斯普立特,後改名里耶卡。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後屬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為該國海山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Ⅷ 顧維釣在巴黎和會提出什麼正義的要求,列強的態度如何
中國提出收回山東權益,英法與日本有密約,支持日本,美國一開始支持中國,後為維護利益決定改變態度,借口1918年9月在《關於處理山東省各問題換文》中自願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權益,當年段祺瑞為換取西原借款,不再支持中國立場,中國決定拒絕簽署在凡爾賽宮舉行的對戰敗國德國和約,也不會再補簽,單獨與德國媾和簽訂和平條約,從德國處使德國承認將山東權益交給中國,堵住日本之口,1915年為避免與協約國日本發生戰爭照顧美英法意俄等的立場,中國與日本簽訂的條約規定山東權益是德國的,自然要德國與日本協商,德國是否同意轉讓給日本,那時戰爭剛爆發一些時間,正打的激烈,日本自然不會去找德國談,德國也不會跟他談,就拖下來了,當時中國對世界大戰的態度是中立傾向協約國,等等看,先發展國內生產,增強力量,現在德國不同意轉讓給日本,而是願意把他交給中國,日本就失去道理了,之後曹錕以段祺瑞出賣國家利益發起戰爭把段祺瑞直接指揮的軍隊滅了,山東權益是大清國把漢地權益賣給德國的,中國則要收回山東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