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從宗教的角度分析一下西歐是如何在中世紀以後擺脫羅馬教會束縛,走上現代科學文明之路的
1.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展。人文主義開始傳播。
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對教廷的深刻揭露和抨擊。為馬丁·路德進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准備。
2.王權的加強,削弱教權。
3.印刷術革新促進了《聖經》的普及。進而打破了教會對《聖經》的壟斷,動搖了教皇的絕對權威。
4.教會內部爭權奪利,教權分裂,神職人員腐化,使教會威信掃地。
教皇的揮霍卻有增無已。為維持教廷的龐大開支,教皇只好用各種手段來加重自己勢力范圍內的剝削與掠奪,於是,封建割據的德國就成為他宰割的主要對象。?德國的工業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當歐洲大部分國家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府,盡力抵制羅馬教廷的橫征暴斂後,教廷便把經濟損失轉嫁到四分五裂的德國身上。德國成了「教皇的奶牛」。但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市民階級不斷壯大,民族意識逐漸覺醒,德國社會各階層對教廷強烈不滿。
這些導致了——宗教改革。
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在羅馬教廷統治范圍內引起了連鎖反應。歐洲各國內相繼發生了對羅馬教廷的宗教改革運動,派生出脫離羅馬教廷的新教派,如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等。?宗教改革運動的蓬勃發展,西歐各國新教勢力的不斷壯大,迫使教皇不得不召開宗教會議以調動各國舊教勢力共同對付宗教改革運動。
1545年12月,教皇在特蘭托召開宗教會議,即羅馬教會的第十九次公會議。會議的目的有三:克服宗教分裂,反對新教運動;改革羅馬教會;組織十字軍對付東方的「不信者」。會議歷時18年,直到1563年才告結束。?1564年11月13日,教里庇護四世(Pius?IV,1559~1565年在位)公布了根據特蘭托公會議決定製訂的《特蘭托會議信綱》。信綱肯定了中世紀羅馬教會的信條和儀式全部正確無誤,教皇是教會的最高權威,新教為異端。?新舊教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最終導致了1618年三十年戰爭的爆發。
結果:羅馬教會的勢力受到很大的打擊,羅馬教廷不再是歐洲的主要政治力量,殘酷的戰爭也影響了基督教的聲譽,人們轉而向科學和哲學中去尋求人生的答案,進而為理性主義開辟了道路。
如果只從宗教的角度,那就是第4點原因了。
⑵ 義大利國內有兩個袖珍國,為什麼不吞並它們呢
什麼是國中國。國中國就是一個國家裡面還有另外一個國家,這個國家被外面的那一個國家完全包圍住,並且一定是一個內陸國,不僅不會被外面的國家侵略,而且兩個國家之間還會和諧相處。說到國中國,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應該就是夢梵蒂岡,但除了梵蒂岡之外,義大利境內也有國中國,而且不止一個,總共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梵蒂岡,另一個是聖馬利諾。
梵蒂岡。梵蒂岡是世界所有的國家裡面,國土面積最小的一個,沒有之一。常住居民甚至只有兩千多人,連五千個人都沒有。而其中,擁有梵蒂岡國籍的人數只佔總人數的一半。梵蒂岡雖然很小,但是在天主教教徒的心裏面,梵蒂岡是一個很神聖的地方,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就位於梵蒂岡,所以,梵蒂岡雖然國土面積小,但是宗教影響力卻不弱,讓人無法小看他。
⑶ 義大利文化
女士受到尊重,特別是在各種社交場合,女士處處優先。宴會時,要讓女士先吃,只有女士先動刀叉進餐,先生們才可用餐。進出電梯時,要讓女士先行。
如果有人打噴嚏,旁邊的人馬上會說:「薩爾維!」意思是說:「祝你健康!」究其原因,據說歐洲人十分害怕感冒,在歐洲發生過重感至死的事情,所以人們特別小心,千萬不要感冒。如果有一點感冒,希望馬上就好。此外,當著別人打噴嚏或咳嗽,被認為是不禮貌和討嫌的事,所以本人要馬上對旁邊的人表示「對不起」。
義大利習慣對死者進行土葬。各地都有公墓。大城市的公墓十分講究,就像一座花園,裡面還有許多精美的雕刻。
赴宴遲到是常事。義大利人時間觀念不強,特別是出席宴會、招待會等活動時,經常遲到。他們晚到15或20分鍾是司空見慣的事。如果遲到時間過長,他們常常會說:「交通太擁擠了,真是對不起。」
商店門口有插葡萄枝的習慣。義大利是盛產葡萄酒的國家。許多小城鎮甚至鄉村農戶也會釀酒。過去,有些農民家裡釀了許多酒,自給有餘,便打算出售一些。他們將葡萄枝掛在自家門口,過路人一看便知道這家有酒賣。一旦酒已售完,綠枝就被取下。這一風俗一直延續至今,有些商店門口仍然掛起葡萄枝。
義大利禮節
義大利人不太喝熱水,所以他們的熱水是水龍頭一開熱水就來的自來水,也許我們會很不習慣,但是他們的自來水是可以生飲的,如果不能接受,就只好自己帶變電器和電湯匙了....
義大利位於歐洲南部,氣候宜人,景色秀麗,古羅馬帝國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宏偉建築、藝術珍品和歷史遺跡豐富多采,每年吸引大批的外國遊客,旅遊事業十分發達。居民絕大多數是義大利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8%,另有弗留利人、拉定人、奧地利人、法蘭西人等少數民族。羅馬天主教是義大利的主要宗教,另有少數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和猶太教。現代義大利民族是在古代羅馬人的基礎上,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演化形成的,迄今仍股襲著許多古老的風俗禮儀。
義大利人性格豪放,感情豐富,待人熱情,彬彬有禮。義大利人的姓名多由兩節組成,前一節為名,後一節為姓,如安東尼奧"布朗卡喬,「安東尼奧」為名,「布朗卡喬」為姓。在文函、信件、請柬里要書寫姓名全稱;在社交場合,一般在姓的前面冠以先生、女士、小姐;相互關系親密的朋友見面,可以直呼對方的名。義大利人見到外來客人,總是熱情打招呼,握手致意,寒暄問候,有時也行舉手禮。親朋好友相見,除握手外,還要擁抱並相互貼對方的面頰。異性之間可以握手問好,也可以男性吻女性的手背。義大利人喜歡以頭銜相稱,並同名字或先生、女士、小姐連稱。
義大利習俗
和人交談,要端莊和藹,彬彬有禮。雙方不可靠得太近,談話聲音不可太高,坐時忌蹺「二郎腿」,更不能抖腿部,談話要專注,忌在大庭廣眾面前耳語,更不能與對方說話時用手指著他人,會被認為沒教養,或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初次見面交談切忌打聽對方的收入、家產、年齡和婚姻,異性之間交談時眼睛不能老是盯著對方,在路上與婦女交談應當邊走邊談,不能停下站著說話,與婦女同座時不要吸煙,同相識的婦女打招呼,男方應起立,女的可以坐著回答。
義大利飲食習慣
義大利人喜歡請客吃飯。這是朋友間聚會的一種方式。上餐館吃飯,有時會共同攤錢,除非對方聲明他請客。
吃飯的時候要注意的是喝湯不能發出聲音,用湯匙應從里往外舀著喝,千萬不要端起湯盤直接飲用。麵包通常與黃油搭配,吃時將麵包掰成幾小塊,抹上黃油,用手拿著吃,不要拿著整個麵包咬著吃,應抹一塊,吃一塊。吃義大利面條時可叉子、調羹並用,用叉子慢慢挑起少量(四五根)面條,將其繞在叉齒上成團狀,同時以調羹輔之,即可方便地進食。西餐中的肉一般都是大塊的,無論是羊排、牛排還是豬排都要用刀叉將切成小塊,邊切邊吃,不要一口氣都切成小塊後再吃,也不要用叉子將整塊夾至嘴邊,邊咬邊吃。吃雞或龍蝦可以用手,小雞、鵪鶉、田雞的腿骨頭很小,可用手抓著吃,也可用叉子,但骨頭需用手指從口中取出。西餐中的魚一般都已去了骨刺,吃起來很方便,對少量小刺,應用手捏出放在盤子上,不能直接往盤中吐。
沙拉:即可作第一道菜,又可作配菜和間隔菜。對沙拉中大塊(片)的蔬菜,可用叉子或刀切成小塊(片)。對沙拉中的豌豆可以左手持叉,右手持刀,用刀把豌豆推到叉子上。而美國的吃法乾脆就用叉子舀著吃。
甜點與水果:蛋糕、西餅用小甜食叉子,冰淇淋、布丁等用甜點調羹。許多國家把水果作為甜點或隨甜點一起送上,通常為水果沙拉或拼盤。若是未加工的水果,則應以刀叉配合使用,梨或蘋果不能整個去皮,應用刀先切成四到六塊,削皮去核後再吃,香蕉應先剝皮,再切成數段食用。在沒有刀叉時,可用手將果核從嘴中取出,放在果盤邊上,不能直接吐在餐桌上。
咖啡與茶:西餐上的最後一道『菜』是咖啡和茶。喝咖啡時可右手拿著杯把,左手端起小碟,也可以只端杯子,將小碟留在台上,喝完一口後,一定要把杯子放回碟上。茶匙僅用於攪拌,用完即放回茶碟,不能用它舀著喝。飲用中國的綠茶、薄荷茶不加任何東西,如果是印度茶、黑茶或英國紅茶則可以加少量的奶和糖。
如應邀到朋友家吃飯,一般是主人做東,客人應該帶點酒、甜食,或者帶些紀念品或鮮花送給主人。禮品包裝要講究一些,否則主人會感到不悅。作為主人接受禮物,應當面將禮品包裝打開,並加以贊美。
義大利利古里亞飲食
利古里亞大區內出產香味最濃郁的羅勒草和橄欖油,以及豐富的藻類和魚蝦。利古里亞的烹飪技法多採用合成香精而不是一個個放作料,所以和其他地方相比顯得較簡單。在利古里亞做菜主要用橄欖油,都是從海濱山上的園子里採摘而來。岸邊的餐館里可以供應美味的魚湯,野果經過油、歐芹、大蒜、辣椒和白酒烹制後方可食用。利古里亞人喜歡享用蔬菜和香草葯,一般做飯不用西紅柿汁,而用PESTO,它是用羅勒草、帕爾馬乾酪和其他作料加橄欖油做成的醬。利古里亞還出產許多高檔葡萄酒,包括紅酒和白葡萄酒。
佛羅倫薩藝術文化
版畫作坊與皮革學校
這個城市除了成批輸出世界級天才,還盛產皮革。在精英藝術所締造的城市文化景觀之外,其市井商業圖景也充滿生機。
13世紀初開始,佛羅倫薩就成了義大利的文化藝術、商業和手工業中心,「MadeinFrenze」的人工製作的珠寶首飾和皮革製品,至今仍激發著義大利人和遊客們的強烈佔有欲。今天,這個人口只有40萬、步行半小時即可從中心穿越的小城,除保留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地理格局和文化景觀外,在經濟結構和生產組織上,也延續了中世紀城邦時期的傳統。無論是在中心大街和著名商業區「老橋」,還是在那些青石鋪路的幽深小巷,隨時都能遇到前店後鋪式的手工作坊。作坊主們從外表上看都像藝術家,熱衷於跟光顧他們店鋪的人談論一幅畫的色彩、線條、煙囪的排列角度,談價錢則採取最快的速度——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在Trinity橋邊的一條小巷,我們參觀了當地有名的版畫家Gianni Raffaelli夫婦的作坊兼小店。53歲的畫家和妻子分工合作,以中世紀的銅版熔蝕術制出線條精細的底版,塗上黑色油墨,在一架老式印刷機上油印出來,然後手工進行水彩上色,最後簽名、編號。畫家說,他的製作程序與500年前佛羅倫薩的版畫作坊幾乎沒有區別,每幅底版只印刷有限的數量,然後銷毀,目的是激勵自己不斷創新,避免復制。
空氣中彌漫著皮革的香味,遍布大街小巷的皮革作坊角逐的重要目標,除了歐洲和美國的訂單,還有滿大街晃盪的遊客們的腰包。當地規模最大的「皮革藝術學校」的底層是從事生產的作坊,滿頭白發的老皮匠帶著世界各地來的少年學徒,埋頭製作手工皮具。
□文化中心
文藝復興搖籃與天才墳墓
「文藝工作者」的天堂
除了皮革外,佛羅倫薩還盛產天才。就像它的皮革製品花樣百出不斷刺激遊客的消費欲一樣,它所培育的天才也品種豐富。在它的天才花名冊上,名頭最響的有詩人但丁、彼特拉克,寫《十日談》的小說家薄伽丘,寫《君主論》的馬基雅維利,「文藝復興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雕塑家多納太羅,歌劇大師羅西尼等。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文化中心,從歐洲各地來佛羅倫薩游歷和生活的文化名流更是如過江之鯽。尤其是在熱衷於藝術的梅迪奇家族統治的年代,權勢階層沉浸在爭奪天才和培植新人的狂熱游戲里,使得藝術家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為城市的公眾明星。
佛羅倫薩有40多個博物館和美術館,60多座宮殿和大小教堂、廣場,各類藝術學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據市政府官員介紹,文化藝術行業在佛羅倫薩一直很有地位,今天,大多數年輕人也都願意從事文化藝術方面的工作。在街頭可以看到,背著畫夾匆匆趕路或坐在路邊寫生的年輕人很多,他們裝扮前衛而又不致頹廢邋遢,比羅馬和威尼斯街頭常見的懶散青年更迷人。夜晚,廣場上到處都是在自己演奏、銳舞的前衛青年,勾引得遊客們也加入其中廝混一番。
「名人祠」聖十字教堂
就像巴黎的拉雪茲公墓一樣,建於1294年的聖十字教堂相當於佛羅倫薩的「名人祠」,在這幢高聳的哥特式建築里,有約300位文學、藝術、科學和政治人物的陵墓和紀念碑,包括但丁、米開朗基羅、伽利略、馬基雅維利、羅西尼等。教堂大門的左側立著但丁紀念碑,這位「文藝復興的第一位詩人」,因捲入政治斗爭而被判處終身流放,最後客死拉維納,再也沒有返回佛羅倫薩。這尊但丁雕像的神情和姿勢,如同拉斐爾為他繪制的肖像一樣鬱郁寡歡。
與但丁和故鄉之間的恩怨相比,米開朗基羅與佛羅倫薩的關系融洽得多。聖十字教堂內的米開朗基羅墓是由瓦薩里設計的,石棺下方,掌管繪畫、雕刻和建築的三女神鵰像,代表這位巨匠在這三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女神們以高雅曼妙的姿勢,簇擁著石棺上方天才的憂郁半身像。
大衛與飢渴的遊客們
生前就成了教皇和貴族之間的爭奪對象,又畢生以「孤獨者」自居的米開朗基羅,至今仍占據著佛羅倫薩天才席位中的首席。對於曾被16世紀一位道學家斥為「生活和豬一樣,只知道睡覺、嚼舌、閑逛、縱酒、淫樂」的佛羅倫薩人來說,米開朗基羅就像「大衛」的文化肉身,不倦地引導著他們擺脫文化潰退的命運。
在陳列米開朗基羅原作《大衛》的學院美術館,每天都能看見參觀者在門口排著幾十米的長隊,等待通過嚴格的安檢程序。館內禁止拍照和攝像,4米高的大理石《大衛》被飢渴的遊客們團團包圍,「世界上最美的男子」身體的每一塊肌肉都處於緊張狀態,筋脈纖毫畢現,可以看見右手中指斷了一截,據說是因為遷移時被砸斷的。我們正為無法拍照而郁悶,市政府給美術館打來電話,特批中國記者團拍照。一群蓄勢已久的日本和美國遊客,趁機湧上去狂拍。
烏菲齊美術館
這座位於市政廳威其歐大廈與阿諾河之間的龐大建築物,是16世紀時梅迪奇家族為容納城市所有行政部門的辦公室而設計的,後來由這個家族的末代繼承人捐贈給政府,由官僚大樓變身為藝術中心。它是義大利最大的美術館,藏有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繪畫作品,其中,瞻仰者最多的是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和《春》、達·芬奇的《天使報喜》、米開朗基羅的《聖家族》。
□城市陽台
米開朗基羅廣場的宏大敘事
位於城南郊外高地的米開朗基羅大廣場,被稱為「佛羅倫薩陽台」,它既為市民和遊客們提供了俯察城市全貌的闊大陽台,也以矗立在中央的放大的《大衛》雕像,暗示了這座城市的精神標高。
站在這個建於19世紀的廣場上,坐落在山谷中的托斯卡納大區首府佛羅倫薩,從橄欖樹叢中露出了中世紀的質朴容貌。阿諾河從西向東流過,包括著名的「老橋」在內的幾座古橋連接兩岸街區,密集而色調統一的磚紅色屋頂之間,聳立著三座標志性建築——聖母百花教堂的大圓頂、喬托鍾樓和碉堡狀的市政廳威其歐大廈。對於攝影者和熱愛宏大敘事的人來說,這個巨大的「陽台」就是最好的廣角鏡。
□宗教奇觀
妖嬈的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喬萬尼廣場是佛羅倫薩的心臟和宗教中心,廣場四周有聖洗堂、聖母百花大教堂和喬托鍾樓。建於1295-1496年的聖母百花大教堂,被認為是文藝復興的第一座偉大建築,這座哥特式的主教教堂,外立面鑲滿白、綠和粉紅色大理石,顯得異常華麗妖嬈,像它的名字一樣帶有強烈的女性色彩。狀如蟋蟀籠的大圓頂是布魯涅列斯基的炫技之作,這個以魚骨結構建造的無支撐大圓蓋,被視為建築學上的奇跡。同樣惹眼的還有喬托設計的塔式鍾樓。
米蘭節日和慶典
在米蘭,遊客還可以有機會參加宗教或法律規定的節日慶典。
米蘭最大的節日是12月7日的米蘭守護神節之日,該節日是宗教慶典和傳統集會。斯卡拉劇院在這一天拉開它的演出季節,以表示對這一莊重節日的重視。6月的頭十天是Naviglio狂歡節,在此期間,米蘭街頭會有遊行,同時各個劇院會有音樂及其他演出。11月,米蘭爵士音樂節將轟動整個城市。
論馬第的藝術和歷史
倫馬第的藝術和歷史:
米蘭是倫巴第省的首府中心,它也是一個國際貿易中心。Duomo是米蘭城的象徵,它是義大利近代哥特式藝術的傑出代表。米蘭建築物的歷史從1386年開始,經歷了幾個世紀才建造而成。Duomo幾乎布?毫朔酆焐?和白色大理石雕刻:它的正面用多組高大的浮雕詮釋,這些浮雕大多刻的是生動的歷史和宗教故事。Duomo的頂部可以從外面攀沿而上,樓梯共有919級台階。
米蘭城的南面有三座大的羅馬教堂。Sforza城堡內現存一座義大利最著名的博物館。
Brera是米蘭的公立博物館,其展品有Tintoretto的不朽作品「找尋聖馬克之軀」、Mantegna庄嚴的微縮畫作品「基督之死」和Bellini的「聖母瑪利亞膝上抱著基督的圖畫」。當然還有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該教堂的休息室陳列著著名的義大利雕塑家萊昂納多的宗教作品La Scala。這里有世界著名的歌劇院,裡面演唱世界上著名的抒情歌劇和古典音樂。
米蘭的正東是羅馬古城Brescia。城中心是美麗的Piazza Della Loggia 大會堂,它是古代威尼斯共和國的議院。Bergamo是另一座羅馬古城,它隸屬威尼斯長達兩個半世紀。拾階而上可以來到一個小山崗,這里有義大利景緻最佳的四方廣場Piazza Vecchia。向遠方望去可以看到一座中世紀的城堡Pavia,它與很多古跡的所有權將要從義大利轉回San Pietro in Ciel D』Oro的羅馬教廷,因為這座精雕細刻的城堡是14世紀基督教僧侶的墓地。遊人無論如何都要去一趟Pavia參觀Certosa,它位於城外大約6英里遠的地方。這座著名的裝飾豪華的修道院是倫巴第文藝復興時期最富麗堂皇的作品。不愧為國家級文物。尤其藝術愛好者不應該錯過觀賞它們的機會。
義大利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475-1564年) 作為文藝復興的巨匠,以他超越時空的宏偉大作,在生前和後世都造成了無與論比的巨大影響。他和達芬奇一樣多才多藝,兼雕刻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於一身。他得天獨厚活到89歲,度過了70餘年的藝術生涯,他經歷人生坎坷和世態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
米開朗基羅13歲就進了佛羅倫薩著名畫家多梅尼科·吉蘭達伊奧的工作室,在那裡他最初接觸了終生所從事的神聖事業,並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繪畫技巧。後來他又進了佛羅倫薩統治者羅倫佐·美第奇開辦的「自由美術學校」,由於他的超群才華倍受羅倫佐的重視和愛護,宮廷中大量的藝術品成了他學習、研究的對象,經常出入於宮中的人文主義詩人和學者也給了他極大影響。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宮里獲得了一個偉大藝術家所必須具備的一切條件,為他整個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羅倫佐的府邸里,設有一個「柏拉圖學院」,學者們聚在一起研究學問,他們在羅倫佐的支持下創立了一種新的思想體系——人文主義,他們的思想是要把世界歸還給人,把人歸還給他自己。把人的藝術、文學和科學,還有作為個體的獨立的思想和感情歸還給人,人絕不能像一個奴隸一樣被捆綁在教條之上,在鎖鏈中死亡腐朽。
米開朗基羅還經常去聽宗教改革家、修道士薩伏納羅拉揭露教會黑暗的演說,這位為了拯救人類命運而不怕宗教法庭審判的修道士給他的靈魂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羅倫佐·美第奇死後,米開朗基羅失去了保護人,佛羅倫薩陷於一片混亂,他深感故鄉非久留之地,而赴威尼斯和波倫亞,後轉道羅馬尋找發展機會。羅馬到處林立古代雕像,猶如走進巨大的古代藝術寶庫。23歲的米開朗基羅受法國紅衣主教委託,為聖彼得教堂製作 《哀悼基督》雕像。這件雕像的問世,使米開朗基羅名蓋羅馬,自多納太羅之後又一顆雕刻巨星升起。26歲的米開朗基羅載譽回到故鄉佛羅倫薩,便立即從事《大衛》雲石雕像的製作,三年後完成,安放在韋吉奧宮正門前,作為佛羅倫薩守護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徵。
1505年應教皇朱理二世邀請,米開朗基羅赴羅馬為教皇在聖彼得教堂內建造陵墓,雕刻家歷經艱辛磨難為陵墓留下名雕《摩西》和奴隸等雕像,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成就,使教皇的藝術總監勃拉曼特極為妒忌,他唆使教皇暫不修陵墓,強求雕刻家去畫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米開朗基羅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畫《創世紀》。
41歲的大師重又回到佛羅倫薩,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奧十世又強迫米開朗基羅為其祖宗聖羅倫佐陵墓製作雕像,著名的《日》 《夜》《晨》《暮》雕像就是安放在這座陵墓的石棺上。
已經61歲的雕刻家又被教皇召到羅馬,在25年前完成的《創世紀》天頂畫下的祭壇壁面上繪制《末日的審判》。米開朗基羅是人類天才、智慧和勇氣的結晶,他的光榮與成就屬於全人類。
《 大衛》 大理石雕刻,高410cm,1501-1504年作,現藏於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美術館
《聖經》中說,在大衛還是個牧羊少年的時候,以色列人經常和非利士交戰。一天,兩軍剛剛擺開陣勢,忽然,非利士營中沖出一員大將。他頭戴銅盔,身批鎧甲,虎背熊腰,身高七尺……這人就是迦特人歌利亞。見此情景,以色列營中無一敢出來迎戰。一連40天,歌利亞罵陣不止。
大衛有三個哥哥在以色列王掃羅的軍中當兵,一日,大衛給他三位兄長送飯,恰逢歌利亞罵陣,大衛聽到這狂言笑罵氣得渾身發抖。見到兄長和以色列王掃羅,他堅決要求出去迎戰,大衛沒有帶盔披甲,沒有帶兵器刀槍,他仍然穿著平日的牧羊服,拿著牧羊時的打狼棍和彈石器,又順便撿了5個石子來到了陣前。歌利亞看到只是一個牧羊的孩子,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就在歌利亞拿著鋼刀惡狠狠地直沖過來,將要接近大衛的一瞬間,大衛使勁一拉早已准備好的彈石器,石子正中歌利亞的腦門兒。這位迦特巨人一頭栽到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非利士被這意想不到的結果驚呆了,頓時,營中大亂,以色列人乘勝追殺,非利士人落荒而逃……
米開朗基羅創作這尊雕像時,還不到30歲,但他的藝術風格已趨於成熟。過去的藝術家們多半表現大衛割下敵人的巨頭,已經取得勝利的情景。米開朗基羅表現的卻是:大衛左手上舉,握住搭在肩上的」甩石帶」,右手下垂,似將握拳。頭部微俯,怒目裂眥地直視前方,處於迎接戰斗的狀態。從藝術效果來看,這種矛盾高潮到來之前的狀態更富有吸引力。從思想效果上說,雕像充分體現了一種頑強、堅定和正義的精神氣質。米開朗基羅把大衛作為保衛共和制城市的一名青年戰士的典型來塑造,這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在藝術技巧上,藝術家以解剖學為基礎,對人體結構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現得極為合理極為自然,同時對手的關節和大腿加上誇張加長,手和腳稍大,這對一個少年來說是正常的。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雙眉緊鎖,目光炯炯,全神貫注,顯示出壓倒一切敵人的威武姿態。這件作品成為後世藝術家學習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夜》與《晝》、《晨》、《暮》 大理石雕像,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20-1534年,現位於羅馬。
佛羅倫薩巨頭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於聖洛倫佐教堂的一座小禮拜堂內,斷斷續續地前後施工長達15年之久。米開朗基羅為這座陵墓製作了幾尊著名的雕像,成為他創作盛期最後階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尼摩爾公爵朱利亞諾·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對男女人體雕像《晝》與《夜》和烏爾比諾公爵洛倫佐·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對男女人體雕像《暮》與《晨》,這是脫胎於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徵性雕刻。
《晝》似乎是一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他好象剛剛從睡夢中被驚醒醒,右手在背後支撐著身體,眼睛圓睜著,正越過自己的肩頭向前方凝視著;《夜》是一個身材優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鬆弛而無力,她右手抱著頭,正在深深地沉睡著,腳下的貓頭鷹象徵著黑夜的降臨,枕後的面具則象徵著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暮》被表現成為一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鬆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著,上了年紀的臉上沉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於苦悶而在發呆;《晨》的形象是處女的化身,她豐滿而結實,全身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輝,似乎正從昏睡中掙扎著蘇醒過來,但沒有歡樂,只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這四個人物形象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感,他們輾轉反側,似乎是為世事所擾,顯得憂心忡忡,既象徵著光陰的流逝,也代表著受時辰支配的生與死的命運。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紀念碑式的傑作,同時也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尤其是這四件雕像所表達出的不安、緊張以及帶有辛酸的屈從,正是作者心靈深處真實寫照。米開朗基羅面對處於動盪之中的義大利現實社會,人文主義的理想破滅了,他的思想開始變得深沉和苦悶,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感傷。這些雕塑作品表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並成為後來「樣式主義」美術作品的先驅。
眾所周知,義大利是個自由浪漫的國度,那裡的人們也愛追求悠閑舒適的生活。義大利繁多的節假日堪稱歐洲之最,包括與天主教有關的各種節日,還有各地護城紀念日等。
在義大利法定節假日,不僅學校放假,政府機關和辦公室不予辦公,就連一些位於市中心繁華地段的商店也縮短營業時間或關門歇業。另外,通常義大利政府機關和商店星期日都會休息。但在主要的旅遊區,特別是旅遊旺季時許多商店仍然照常營業。
義大利的法定節假日:
元旦:1月1日
主顯節:1月6日
復活節: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間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天使星期一:復活節後的第一個星期一
解放日:4月25日
勞動節:5月1日
國慶節:6月2日
聖母瑪利亞升天日:8月15日
萬聖節:11月1日
聖母無罪受孕日:12月8日
聖誕節:12月25日
聖斯特法諾日:12月26日
義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戲 Opera dei Pupi,Sicilian Puppet Theatre—Italy
義大利西西里傀儡戲產生於19世紀早期的義大利西西里島,直到20世紀50年代,這種傀儡木偶劇在義大利還十分流行。它主要表現的是宏偉的史詩、英雄的傳奇故事。
傀儡戲藝人們為自己傳統的表演和技藝而驕傲,並以家族的方式代代相傳。除了表演一些傳統的歷史題材的史詩故事之外,藝人們還根據詩歌、浪漫傳奇或流行的歌劇以及一些來源於生活的基本的故事情節,用精雕細刻的偶人和道具進行即席創作,對白也都是即席編創。傀儡戲藝人專門請手工精湛的工匠設計木偶形象。採用數十年流傳下來的製作方法,經過雕刻、著色等繁復製作過程,製作出來的木偶精美異常,偶人的面部表情都被高度地誇張。表演場地的舞台也不馬虎,色彩鮮亮的舞台兩翼和精緻的背景看上去賞心悅目。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西里傀儡戲面臨的威脅日漸顯露:娛樂方式的增多和電視的出現,使西西里傀儡戲已經呈衰落趨勢;西西里島城鎮社會的變遷也加快了其滅亡的速度。大量木偶藝人被迫放棄了他們的職業。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的保護計劃,包括為青年木偶藝人開辦培訓學校,舉辦西西里木偶節並設獎項,舉行國內外的展覽,創立木偶戲學校等等。
⑷ 基督教對義大利的影響
有黑暗的時候,那時那個時候的歐洲人太過愚昧,和基督教沒有太大關系,文藝復興以後,人文思潮產生,基督教也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經濟 科學,文化都在那個時候產生了,包括被語言學家稱之為表明真理的語言的德語,隨著馬丁路德翻譯德語聖經而逐漸形成,可以說,歐洲任何的一種語言的標准,都是以該語言聖經為藍本的,如德語,英語等
⑸ 梵蒂岡那麼小,為什麼義大利不把他打下來合並
你聽說過由於皇城面積小,缺少防衛,大臣就把它攻打下來嗎?在基督教世界中,梵蒂岡相當於皇城,它的地位是所以基督徒認可的。歐洲幾乎全部是信基督的國家。所有君主立憲國家的國王都經過梵蒂岡冊封,所有總統制的總統都按著聖經宣誓就職。這種情形下,梵蒂岡相當於具有名義上的宗主權。
⑹ 為什麼梵蒂岡這么小還算得上一個國家呢///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梵蒂岡原為中世紀教皇國的中心。公元4世紀開始,羅馬城主教利用羅馬帝國的衰亡,乘機掠奪土地,6世紀時獲得羅馬城的實際統治權,稱為「教皇」。 早在公元4世紀,教皇康斯坦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紀念。到了15至16世紀,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彼得大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 公元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的區域送給教皇(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成為西歐教會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義大利境內成立了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土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以上。 19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興起,義大利的民族統一運動使聖座於義大利的領土愈來愈少,半島北方的薩丁尼亞王國成為義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者之後,更主導成立了義大利王國。身為教宗國首府的羅馬城面臨統一在即,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以身為「教會的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把駐在羅馬的軍隊調回本國,使得義大利王國的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義大利的統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之後歷代教宗均敵視新的義大利王國,甚至不準信徒參與義大利王國的公職。 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皇。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永久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⑺ 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怎樣理解文藝復興運動
首先,了解「文藝復興」名稱的本質含義。「文藝復興」原意為「再生」或「復活」「復興」,它出自義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寫為法文Renaissance,表面含義是歐洲先進知識分子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運動,因為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以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表明歐洲新文化具有以古典為師的一面,但它絕不是單純的古典復興,而是反封建文化的新生,是資產階級文化在科學、文學和藝術領域的普遍高漲和創新,是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具有顯著的階級性、進步性和時代感。
其次,了解「文藝復興」發生的原因。文藝復興運動於14世紀興起於義大利,後來擴大到德、法、英、西班牙、尼德蘭等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16世紀時達到高潮。這場運動為什麼會起源於義大利呢?其前提條件是資本主義最先萌芽於此,資產階級最早產生於此,資產階級為求得自身發展,要求在思想上擺脫封建桎梏,要求在科學、文學和藝術等方面創造出新的文化成就。於是,其代言人先進知識分子鄙棄天主教會的束縛提出一系列思想主張,創造出一系列的科技文化成就。此外,義大利14~15世紀時地處西方貿易的中心,經濟繁榮,這是新文化的物質基礎;義大利獨特的人才優勢、豐厚的文化遺產,也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產生的重要條件。
第三,了解「文藝復興」的思想核心和歷史意義。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義。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起源於古希臘的「人文主義」,它代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人文主義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要求以「人」為中心而非以「神」為中心,以此出發,人文主義重視現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反對基督教的來世觀念和禁慾主義,主張發揮人們的創造力。人文主義重視科學實驗,鼓勵冒險和發財致富,認為事業的成功及發財致富是一種道德的行為。總之,人文主義就是一種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的精神。
怎樣理解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背景:
經濟上,14~15世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歐洲封建社會內部生長和發展起來。但是,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嚴重束縛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是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
意識形態上,希臘、羅馬文明之後,處於基督教精神枷鎖下的歐洲,雖然經歷了約1000年之久的文化沙漠和精神壓制,但文藝復興中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卻極大地沖擊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這是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生的思想條件。
政治上,以天主教會為精神支柱的封建勢力相互勾結,使力量微弱的資產階級無力抗拒,導致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政治斗爭不得不藉助於宗教神學的方式進行。這是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生的必然形勢。
其他方面,德意志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受到羅馬天主教會壓榨更為嚴重,教會到德意志兜售免罪券的活動,終於點燃了宗教改革的導火線。
宗教改革情況:
1517年10月,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揭露教皇的欺騙行徑和荒謬行為,標志著宗教改革運動興起。
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穌就可得救」,這是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他主張簡化宗教儀式,提出教徒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解釋聖經,允許僧侶婚配和還俗;堅持君主的權力高於教士甚至教皇,《聖經》高於教皇和教會。
後來,封建諸侯加入宗教改革運動,使斗爭勢力壯大,一些新教教派在運動中形成,如德國等地的路德教、法國等地的加爾文教、英國的國教等。
宗教改革評價: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的權威,用德文翻譯《聖經》,激發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很多封建諸侯的支持。打擊和動搖了封建勢力基礎——天主教會。表現了人類理性對信仰的公開反叛。路德對教義解釋的主張,是理性對信仰的反擊,蘊含著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色彩和人文主義精神,具有進步意義。這場運動,是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反封建斗爭。
宗教改革運動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並對後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政治上、經濟上加強了西歐的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了新興的民族國家。
⑻ 是誰沖擊了托勒密體系
托勒密體系就是地心說吧?那當然是哥白尼沖擊了托勒密體系。
克洛迪斯·托勒密(—譯「托勒玫」或「多祿某」),古希臘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約公元90年生於今埃及托勒馬達伊。公元120年起居住在亞歷山大。公元127—150年在亞歷山大圖書館工作,同時從事天文觀測。他在《大綜合論》(Grand traité d′ensmble)或稱《天文學大成》(Almageste)一書中,總結了古希臘天文學成就,特別是喜帕恰斯的成就,論述了宇宙的地心體系,後稱「托勒密體系」,認為地球居宇宙中央不動,日月星辰均環繞地球運行。這一著作至中世紀末和文藝復興時期一直是權威性的天文學網路全書。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後,地心說才被推翻。托勒密發現天北極在星空間的位置變動,明確提出大氣折射現象的存在,在月球運動中發現一項不太顯著的「出差」。所著《地理學指南》(Géographie),共8卷,附大圖26幅,小圖64幅。這是他所繪制的世界地圖的說明書,其中也提到某些天文學原則。第一卷論述地球的形狀、大小、經緯度的測定以及地圖投影的方法;第二到第七卷為約8,000個地點的經緯度數值等。他對地理學所下的定義是:「地理學是對地球整個已知部分以及一般與它有關的一切事物界線的描繪」。他重視制圖,指出:「地理學使我們能夠在一幅地圖上觀察到整個地球」。他的地理學包括制圖學在內的數理地理和地方誌。他已知印度以東的地方;印度支那、馬來半島和中國,已知尼羅河上游發源於高山,流經各個大湖。但錯誤地認為地球上赤道附近地區太熱而不能居住,地圖上水面所佔面積少於陸地,把印度洋作為一個封閉的海等。此外,他在力學、光學、年代學和占星術等方面也有所著述。
掙脫神學的桎梏
——哥白尼日心說蒙難始末
尼古拉·哥白尼(N.Copernicus,1473—1543)是16世紀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是「日心說」的創立人。他的學說使自然科學從宗教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開創了天文學的新紀元,是人類在天體認識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然而,哥白尼的「日心說」在當時卻遭到反動教會的殘酷迫害,闡述「日心說」的不朽著作《天體運行論》,在剛公開出版時就被教皇宣布為「邪說」,並被列為禁書。繼哥白尼之後,布魯諾、伽利略等人為了捍衛、宣傳哥曰尼「日心說」而壯烈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了科學史上的兩大慘案。經過長期艱難曲折的歷程,「日心說」終於戰勝了「地心說」,從而使科學大踏步地向前發展。
(一)
哥白尼生活的15、16世紀,正是歐洲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封建地主階級日趨衰落,城市資產階級正在蓬勃興起。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爭取政治上的權力和經濟上的發展,掀起了反封建教會的斗爭。這場斗爭,猛烈地沖擊了宗教僧侶的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和為神學服務的經院哲學,促進了唯物主義的發展。生產和航海事業的發展,更加日益暴露了天文學中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托勒密「地心說」的陳腐和荒謬。正確地認識太陽系的構造,根據天體的真實運行情況編制新的星表,改造舊的歷法,已經成為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哥白尼對天文學很早就感興趣,又受資產階級文藝復興的影響,對「地心說」產生了大膽的懷疑。大約在1507—1515年間,他提出了「日心說」,並於1530年完成《天體運行論》的手稿。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該書終於在1543年正式出版。
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和神學統治著整個思想文化領域。聖經和教義是絕對不能動搖的「真理」。正如恩格斯所說:在中世紀「教會教條同時就是政治信條,聖經詞句在各種法律中都有法律的效力」。①誰要是宣傳同聖經相違背甚至稍有不同的觀點,誰就是宣傳「異端邪說」,就是褻瀆神靈,誰就要受到嚴厲的制裁。哥白尼「日心說」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充滿著科學與宗教、唯心論與唯物論、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激烈斗爭。許多先進的科學家為了維護哥白尼「日心說」,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哥白尼的「日心說」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都是圍繞著太陽運動的;而地球本身也在不停地轉動著。顯然,這同「地心說」的宇宙觀是根本對立的,因此成為教會的大敵。所以,當《天體運行論》還在印刷的過程中,那些預感到自己末日即將來臨的神學家們就開始對「日心說」進行誣蔑和攻擊。這是哥白尼早已估計到的。他在序言《致最神聖的教皇保羅三世》中說:「我知道,某些人聽到我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提出了地球運動的觀念之後,就會大叫大嚷,當即把我哄下台來。」①同時他還強調:並不是「怕自己的學說被人分享,而是擔心費盡千辛萬苦才獲得的寶貴研究成果會遭到輕蔑。因為有這樣一班庸人,除非是有利可圖,從不關心任何科學研究;或者雖然被人鼓勵和依照先例而去作哲學的探求,但智力又很笨拙,就像蜜蜂中的雄蜂一樣,懶惰而又愚蠢。而我的理論又很新奇和難以理解。於是,擔心遭到輕蔑的思想幾乎使我放棄了自己的打算。」①最後,哥白尼還是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理直氣壯地宣布:「對數學一竅不通的無聊的空談家會摘引聖經的章句加以曲解來對我的著作進行非難和攻擊。對這種意見,我決不予以理睬,我鄙視他們。」②可以想見,這本不僅在自然科學領域而且在人類對宇宙認識上掀起一場革命的偉大著作的出版,在那個時代是多麼的艱難!
新教更反動。自認為比舊教更虔信「聖經」的新教首領馬丁·路德在得知哥白尼學說以後,對哥白尼膽敢違抗聖經的行為表示公開的反對,並指責哥白尼說:「這位新奇的天文學家,企圖證明旋轉著的是地球,而不是天體、太陽和月亮。……只有傻瓜才想把整個天文學連底都翻過來。聖經上明明寫著,約書亞喝令其停止不動的是地球而不是太陽。」③路德的同夥也幫腔地指責說:「天體在空中二十四小時旋轉一周,我們的雙眼就是見證。但是某些喜歡獵奇和賣弄聰明的人,卻得出了地球運動的結論,只有那些缺乏虔誠的人才會公開地說出這種話來。一切有善良意志的人都應當接受並順從上帝所啟示的真理。」④新舊教會的聯合攻擊,使得人們只敢運用哥白尼學說的數學方法,而不敢公開贊同、宣傳「日心說」的宇宙觀念。然而,新生事物是壓抑不住的,真理的力量是無窮的。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終於正式出版了。
(二)
《天體運行論》問世的最初幾十年,羅馬教庭這些高高在上的統治者,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哥白尼學說的深遠意義和巨大影響,因此對哥白尼學說的打擊只限於嘲弄、誣蔑和攻擊,而沒有採取赤裸裸的血腥鎮壓。
後來,擁護哥白尼學說的人越來越多,而且「日心說」本身也有了發展。反動宗教勢力開始恐懼了,對「日心說」的打擊很快發展成為政治上的迫害與鎮壓。在羅馬教庭所在地義大利,表現得尤其激烈。傑出的思想家喬丹諾·布魯諾(G.Bruno,1548—1600)就是維護宣傳哥白尼學說、捍衛科學真理的英勇殉道者。
布魯諾積極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並且比哥白尼還前進了一大步。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不過是無數恆星之一;宇宙中可以居住的星球也是無限多的。在他的著作《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中,有一首詩集中表明了他的觀點:
展翅高飛信心滿,晶空對我非遮攔,
戳破晶空入無限,穿過一天又一天,
以太萬里真無邊,銀河茫茫遺人間。
布魯諾由於他的觀點觸犯了《聖經》上的教條,因而被基督教會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置於死地而後快。他被迫多年流亡在瑞士、法國、英國、德國。他在所到之處,利用報告、寫文章等形式,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宇宙體系,反對陳腐的托勒玫「地心說」宇宙體系,因此引起羅馬宗教裁判所的恐懼,就用陰謀把他騙回義大利。1592年,他在威尼斯被捕入獄。宗教裁判所妄圖以酷刑迫使布魯諾放棄他的觀點,但是布魯諾寧死不屈,在囚室度過7年之後,反動教會一無所得,便決定把他處以死刑。1600年3月17日,教會以極其野蠻的手段,火焚布魯諾於羅馬的百花廣場,罪名是:他是個「異端分子」,而且是「異端分子的老師」。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漫長的監獄生活中,布魯諾英勇頑強,毫不妥協,表現了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他斷然拒絕要他放棄自己的觀點就可得到寬大的誘降勸告,並且公開揭發了教會的黑暗、卑鄙和無恥。1599年10月21日的檔案記錄中說,布魯諾宣布,他不打算招供,他沒有做過任何可以反悔的事情,因之也沒有理由這樣做。
其後,政治迫害愈來愈殘酷。恩格斯說:「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學的自由研究上超過了天主教徒。塞爾維特正要發現血液循環過程的時候,加爾文便燒死了他,而且還活活地把他烤了兩個鍾頭;而宗教裁判所只是把喬丹諾·布魯諾簡單地燒死便心滿意足了。」⑤然而,真理是無法抗拒的,科學總是要發展的。不久,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G.Galilei,1564—1642)首次用自製的望遠鏡觀察了天體,宣告了一個和哥白尼學說完全符合的新世界。並把在望遠鏡中看到的壯麗景象到處傳播。他無視教會的警告,撰寫了《關於托勒玫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一巨著。他根據觀察事實和力學原理對「日心說」作了嚴密的論證,從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批駁了「地心說」的荒謬性。這使教會愈加恐慌,他們把《對話》列為禁書。伽利略被軟禁終身,最後雙目失明,死在獄中。
(三)
哥白尼的「日心說」之所以遲遲得不到公認,除了教會的攻擊與迫害之外,錯誤認識的束縛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人們對地球和其他行星是沿著以太陽為中心的軌道運動,利太陽等恆星以及行星的周日運動是由於地球自轉的緣故,遲遲不能接受。就是因為人們憑感覺經驗的錯誤認識,看慣了太陽、星星東升西落以及垂直上拋的物體不偏不倚的現象,幾乎都相信地球是不動的。再加教會「地心說」宇宙體系傳統觀念的蒙蔽,總錯誤地認為哥白尼「日心說」是一種怪論,因而往往報之以冷嘲熱諷的態度。據記載,在那個年代裡,有一位小鎮上的教員為紀念狂歡節編寫一個諷刺「日心說」的劇本,劇中以一個奇形怪狀的教士在仰觀天象的場面來嘲諷哥白尼。一個法國詩人還寫一篇宇宙長詩,嘲笑哥白尼是要叫行船停止不動,讓大地向後行走。一些頑固分子竟咒罵哥白尼是「瘋子」。錯誤的認識、舊的傳統觀念,足以使哥白尼的學說窒息。事實上,按照哥白尼學說,地球的運動可以通過恆星的視差反映出來。什麼叫視差呢?假如我們坐在賓士的列車上,眺望窗外的景色。就可以看到一種有趣的景象:近處的房屋、樹木等等,在我們眼前飛快地掠過,向車後疾馳而去;而遠處的群山卻在緩慢地運動,似乎車外的事物都在不斷地改變著它們的方位。離列車較近的景物方位變化較大,離列車較遠的景物方位變化則較小,這種因觀察者的運動而引起的外界事物改變方向的現象,就叫視差。通常,離觀察者近的物體視差大;而遠離觀察者的物體視差則小。那麼,為什麼在哥白尼的年代,人們在夏天和冬天兩個季節去觀察同一顆恆星時,這顆恆星卻不具有不同的方位呢?哥白尼認為:這是因為恆星離地球的距離實在太遙遠了,以致與這種距離比較,即使地球的軌道也是小得微不足道,而視差效應也覺察不到了。望遠鏡發明以後,觀測天文學取得極大的進展,人們對太陽系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在正確與錯誤的激烈斗爭中,哥白尼學說逐步得到科學實踐的證明。17世紀初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J.Kepler,1571—1630)用大量的天文觀測資料證明哥白尼「日心說」是正確的。他第一個明確指出,行星運行的軌跡是橢圓形的,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最後又用數學表達為「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與此同時,伽利略發現了木星有四個衛星圍繞著它在不停地轉動,就更有力地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觀念,到了17世紀下半葉,牛頓在開普勒和伽利略工作的基礎上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進一步為哥白尼學說奠定了堅固的科學基礎。1842年至1846年間,英國天文學家亞當斯和法國天文學家勒維烈又根據萬有引力定律,預言了一顆尚未發現的行星的存在和位置。1846年9月23日晚,柏林天文台的加勒就在勒維烈所預告的新行星出現的位置上,發現了這顆新行星即海王星。到這時,哥白尼「日心說」才最終被證實了。恩格斯也曾指出:「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有三百年之久一直是一種假說,這個假說盡管有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可靠性,但畢竟是一種假說;而當勒維烈從這個太陽系學說所提供的數據,不僅推算出一定還存在一個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還推算出這個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時候,當後來加勒確實發現了這個行星的時候,哥白尼的學說就被證實了。」①哥白尼學說沖破重重阻力,經過科學驗證和實踐的檢驗、終於成為闡明太陽系天體運行規律的科學理論。
哥白尼學說蒙難始末雄辯地證明:「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①。整個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就是科學戰勝神學、唯物主義戰勝唯心主義、辯證法戰勝形而上學的歷史,科學發現中有蒙難,有挫折,有逆流,有反復,這都是暫時的。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科學真理必然會取得最終的勝利,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揭示並為歷史所證實的科學規律。
⑼ 歐洲為什麼在中世紀晚期社會經濟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因為資本主義的興起以及新航路開辟。
16世紀資本主義時代開始,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
此外,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各州間基本封閉的狀況,為後來歐洲的掠奪和三角貿易打下了基礎,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產資料和市場。
(9)為什麼義大利受基督教束縛小擴展閱讀:
新航路開辟後,歐洲貿易范圍空前擴大,西歐與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了,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尼德蘭所代替。
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開始了殖民擴張、掠奪,但是由於西班牙、葡萄牙從殖民地掠奪來的財產是供封建統治者享用,並未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說,新航路開辟後,西班牙、葡萄牙的實力實際上降低了。
⑽ 文藝復興是反對宗教對人性的束縛的,為什麼這一時期的藝術家仍然選擇大量
文藝復興不是反對宗教對人的束縛,而是人性反對上帝的束縛。也是人文主義抬頭的時候。
但為什麼很多作品還是脫離不了你所說的宗教呢?
我個人的一點理解是,分很多種情況的。有的作品與宗教有關,如果明白基督教信仰的話你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是反基督教的。有的是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並不是聖經的意思。這也是一種反。當然還有一些藝術家,正如你所說是反對宗教的,而不是反對信仰的。
任何一個時代或運動肯定是有兩種聲音的。只不過是那種聲音附和的人多而已。文藝復興就是人文復興。就像我們當年的口號:人又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一樣。高舉的是人性。最後的結局也是悲慘的。從而進入後現代主義。不多說了。不知是否給樓主一些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