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歐洲強國法國和義大利,為何一直搞不好關系
歷史的因素造成了義大利和法國的關系一直不好。法國和義大利在很多方面是競爭的關系,但是又不能讓法國太強,不允許太強的勢力存在,其中由於德國在其中制衡,導致義大利和法國矛盾不斷。
法國和義大利的關系也是非常的非常的微妙的,在有競爭也有很多的合作。英國需要幫助法國,但是又不能讓法國太強,英國的策略是支持孤立法國。且其中有德國和英國勢力介入。
『貳』 法國和義大利的國家關系是怎樣的呢
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25日與來訪的法國總理拉法蘭舉行了會晤。兩位首腦就修改歐盟的《穩定與增長公約》、加強兩國在能源、高科技等領域的合作達成了共識。用拉法蘭的話說,義大利和法國同是歐盟創始成員國,這次訪問真正將這兩個「兄弟民族」國家之間的關系拉近了。意法兩國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有分歧,近年來關系也就比較冷淡。而拉法蘭訪意被認為是修補雙邊關系、重新啟動兩國合作之旅,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在拉法蘭的訪問中,眾多政府高官以及金融、企業界人士參與了首腦會晤,這在以前是少有的。拉法蘭在出訪前曾對媒體說,從歷史上看,法意兩國有著支持歐洲統一的傳統,兩國沒有任何理由不加強彼此間的合作。
意法謀求合作有利於歐盟的發展,也符合兩國本身的利益。義大利一直爭取在歐盟內和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由於追隨美國而與歐盟其他夥伴產生齟齬,導致它在歐盟內形象受損,而且疏遠了與法國和德國的關系。遠的不說,去年6月法國舉行二戰諾曼底登陸60周年紀念活動,歐盟其他國家領導人均被邀請參加,惟獨義大利被排除在外,貝盧斯科尼非常尷尬。由此,義大利領導層逐漸意識到,要想在歐盟內發揮作用和顯示「分量」,密切與法、德等盟國的關系必不可少。
這次首腦會晤的成果之一是意法兩國在修改《穩定與增長公約》問題上達成了共識。最近,貝盧斯科尼政府面臨的國內經濟難題成堆,他為推動義大利經濟的增長,曾在多種場合強烈要求歐盟放鬆《穩定與增長公約》中對成員國財政赤字標準的限制。他的建議在歐盟內部引起爭議,也引發了歐盟官員對義大利能否遵守公約規定的擔憂。而拉法蘭政府也同樣面臨著推動本國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減少勞資糾紛等問題。意法首腦在會晤時認為,兩國在修改公約方面有著「共同的戰略目標」,這對貝盧斯科尼來說無疑是一個有力的幫助。
拉法蘭此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義大利對法德可能建立「歐盟領導軸心」的疑慮。拉法蘭明確表示,法意兩國應進一步加強關系,並採取措施鞏固雙方合作的基礎。盡管法德兩國有著特殊的盟國關系,但兩國無意建立「歐盟領導軸心」。
對法國來說,密切與義大利的關系是一種現實的選擇,與本國的利益密切相關。最直接的利益是,兩國可以加強在打擊假冒偽劣產品領域內的合作。義大利假冒偽劣產品市場規模年營業額達30億至70億歐元。為此,意法兩國決定成立「意法打擊假冒偽劣產品雙邊委員會」,以加強雙方在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方面的合作。
此外,歐元對美元的持續堅挺對法國和義大利的出口產品產生了一定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增長。為此,法國希望貝盧斯科尼政府利用它與美國政府的「特殊盟友」關系,敦促美國政府適當採取措施控制美元匯率的下滑趨勢。這不僅符合法國和義大利的經濟利益,也符合歐盟的整體經濟利益。
顯然,雙方在拉法蘭的訪問中都表達了加強雙邊關系的願望並作出了修好的姿態,然而,意法兩國關系的修補和改善還要看雙方如何落實在行動中。
『叄』 法國和義大利是一個國家嗎
不是一個國家。
法國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實行單一制與半總統制,首都為歐洲大陸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吉利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屬蓋亞那及分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諸島嶼。
義大利共和國,通稱義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權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島(義大利半島)及兩個地中海島嶼西西里島和撒丁島所組成,國際代碼為IT。首都為羅馬,義大利王國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屬於溫帶地中海型氣候。義大利因其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為數眾多的人類文化遺產而被稱為美麗的國度。
(3)義大利和法國有哪些關系擴展閱讀
地理位置
法國本土面積為543965平方公里,包括海外領土面積為632834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義大利地處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在北緯36°28′~47°6′,東經6°38′~18°31′之間。其領土包括阿爾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區,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和其他的許多島嶼。亞平寧半島占其全部領土面積的80%。
『肆』 歐洲歷史上,法國為什麼數次想要征服義大利
歐洲歷史上,法國為什麼數次想要征服義大利?法國和義大利的戰爭有很多深層次的含義,而且有復雜的歷史背景,下面給大傢具體的分析一下,朋友們可以參考:
三、法國希望統一義大利,獲得歐洲的更多話語權:
法國想要征服義大利,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獲得歐洲更多的話語權,同時統一義大利的話,法國在軍事、政治方面會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
『伍』 本是同根同源的法國和義大利,為何會變成了死對頭
其實法國和義大利的愛恨情仇的根源從一戰時期就已經略顯眉目。一戰時期,在對於勝利瓜分成果的時候,法國對於德國的壓迫,導致了德國後期對法國的殘忍報復,然而一戰時期義大利就已經和德國處於同一陣營對法國進行的攻擊。而這也積攢了法國和義大利之間的怨恨。回看歐洲的歷史進程,我們很容易發現,德國自始至終一直都是處於軍事極其領先的地位。而反觀法國自從拿破崙戰敗以來,法國的軍事力量遠遠有低於德國的軍事力量。在一戰勝利結束之後,法國想利用一戰的成果來打擊德國,但是德國和義大利有盟友關系,這也導致加重了義大利和法國之間的仇恨。
這也就是為什麼原本是處於奧匈帝國的法國和義大利最後會變成死對頭的原因。
『陸』 法國和義大利是一個國家嗎
法國和義大利不是一個國家。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義大利共和國(義大利語:Repubblica Italiana),簡稱義大利(義大利語:Italia),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還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利諾與梵蒂岡。
義大利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一直都是西方文明的中心。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三個階段,存在時間長達一千年。羅馬共和時代基本完成疆域擴張,帝國時期成為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14世紀的義大利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15世紀末,法國和西班牙爭奪亞平寧半島斗爭激化,導致了持續數十年的義大利戰爭。18世紀民族主義開始覺醒。19世紀義大利復興運動興起。 1861年撒丁王國改國號為義大利王國。並逐步統一南北,1870年攻克教皇國首都羅馬,完成義大利統一[2]。二戰戰敗後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
『柒』 羅馬,義大利,法國,德國,這幾者之間有什麼關系
羅馬是義大利的首都
義大利位於亞平寧半島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
都是歐洲國家,都是歐盟成員國,都有經濟貿易往來。在足球方面相互都是宿敵。
『捌』 拿破崙時期法國與義大利、奧地利的關系是怎樣的
18世紀後期,資本主義在歐洲大陸獲得一定發展。但除荷蘭外,各國仍處於封建統治下,尤其是法國的封建專制統治達到頂峰。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歐洲各君主國驚恐不安,奧、普率先出兵干涉。1793年,奧、普、英、荷、西、撒丁、那不勒斯等國結成第一次反法聯盟,出兵進攻法國,遭法國軍民頑強抵抗。1797年,第一次反法聯盟解體。1798年12月,英、俄、奧、葡、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國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俄軍進入義大利,打敗法軍。奧地利不僅奪回在義大利的領地,還企圖入侵法國。英軍對法各港口實施封鎖,並一度在荷蘭沿海地區登陸。雖然反法聯盟因內部分裂導致俄軍退出戰斗,但法國仍面臨大軍壓境、國內政局動盪的嚴峻局面(見法國革命戰爭)。在此形勢下,富有野心的拿破崙·波拿巴(1804年12月起稱拿破崙一世)於1799年11月上台執政。從此,法國進入一個新時期,即拿破崙時期。在該時期法國與反法聯盟進行的戰爭被稱為拿破崙戰爭。
1799年11月,拿破崙建立軍事獨裁以後,法國同第二次反法同盟(沙皇俄國、英國、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和那不勒斯王國)處於戰爭狀態,處境十分困難:當時,拿破崙·波拿巴的法國遠征軍正在對埃及進行遠征,蘇沃洛夫對義大利和瑞士的遠征結束了法國在義大利的統治,在上萊茵河的奧軍大有入侵法國之勢;英國對法各港口實施封鎖。為了扭轉局勢,拿破崙決定擊敗在北義大利的15萬奧軍,迫使奧地利退出戰爭,從而使英國喪失在大陸上的立足點,並迫使同盟國和談。秘密集結在瑞士邊境上的倉促編成的法國後備軍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波河河谷,出現在奧軍後方。1800年6月14日,在馬倫哥戰役中,拿破崙擊敗奧軍。同年12月,莫羅將軍統率的法軍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戰勝奧軍。翌年2月,法奧簽訂呂內維爾和約。
1805年4月11日,俄英締結了彼得堡盟約,從而為第三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礎。參加同盟的有瑞典、丹麥、西西里王國和奧地利。同盟各國計劃派出一支50萬人的聯軍。
1807年,法軍經西班牙開進葡萄牙。但是,法國人在西班牙的恣肆妄為引起西班牙人民強烈憤懣。1808年,馬德里爆發起義。從此西班牙人民開始了反抗法國佔領軍的法西戰爭。1809年1月,拿破崙把內伊和蘇爾特兩元帥統率的相當龐大的兵力留在西班牙,自己返回法國,因為在中歐正孕育著一場新的戰爭。英國政府已將奧地利拉入第五次反法同盟。同年7月11日,奧地利被迫與法簽訂了申布倫和約。
拿破崙以俄國破壞「大陸封鎖」為由,集結「大軍」60餘萬人(其中第一梯隊44萬餘人),於1812年6月24日入侵俄國。戰爭初期,法軍擁有絕對優勢,俄軍被迫退卻。9月7日博羅季諾之戰後,法軍進入莫斯科。俄軍總司令M.I.庫圖佐夫率部轉移至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盧加,威脅法軍後方交通線。俄國軍民堅壁清野,開展游擊戰。拿破崙的處境每況愈下,被迫向沙皇求和,遭拒絕。10月,法軍冒著嚴寒撤退,俄軍跟蹤追擊。11月26~28日,法軍西渡別列津納河時遭重創,幾乎全軍覆沒(見法俄戰爭)。與此同時,法軍在西班牙屢遭失敗,被迫撤出馬德里。
拿破崙軍隊在俄國的失敗,成為歐洲爆發反拿破崙民族起義的信號。1813年2月,俄、普結盟。英、西、葡、瑞、奧相繼加入,結成第六次反法聯盟。
也就是說,當時奧地利攻打義大利兵佔領了義大利,而拿破崙攻打奧地利並佔得義大利,可以說義大利是法國的仆從國,而奧地利是敵對國。
『玖』 法國跟義大利歷史關系有哪些
兩國原同屬古羅馬帝國,其中義大利是羅馬故土,而法國是由羅馬執政官愷撒征服高盧(主要包括法國 比利時等地)時並入的,後來西羅馬滅亡,兩國又同屬法蘭克帝國.法蘭克帝國崩潰後兩國又有教長時間名義上歸屬神聖羅馬帝國.在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統率法軍侵入諸侯割據的義大利,自稱法國皇帝和義大利國王.拿破崙兵敗之後,義大利又陷入了分裂.後來撒丁國王在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幫助下統一義大利.作為報酬義大利割讓薩伏依和尼斯兩地給法國.二戰中義大利趁火打劫想侵略法國,但慘敗.二戰後兩國關系正常.
『拾』 羅馬,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英國之間關系
古羅馬帝國時期,義大利是帝國核心地帶,法國稱為高盧,是帝國的重要領土。英國即不列顛,是帝國的次要領土。德國即日耳曼地區,是蠻人土地,帝國沒有徵服他們,反而經常被他們騷擾。
到了公元5世紀的帝國末期,日耳曼蠻人(德國人)大舉進攻羅馬帝國,帝國領土紛紛被日耳曼人佔領,其中東哥特人佔領了義大利,盎格魯撒克遜人佔領英國,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等佔領法國,因此某種意義這幾個國家都是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