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朋友問我為什麼義大利的千泉宮的門票比故宮博物院便宜多了,怎麼解釋清楚
"義大利的千泉宮?沒聽說過,沒名氣,根本沒資格收門票的地方還要收,當然只能便宜點了,畢竟理虧嘛,故宮博物院可就不同了,名氣相當大,而且我們的門票收入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也就是說收入屬於全國最廣大勞動人民,所以不管收多少,也是左口袋出、右口袋進啊,相當於根本沒花門票錢啊"
就這樣說,不夠的話我翻翻思想品德課本,還可以增加
② 義大利羅馬周圍那個噴泉的地方叫什麼
是羅馬假日里的那個么?
許願噴泉是羅馬最後一件巴洛克傑作,由教皇克里門七世(Pope Clemens XII) 命Nicola Solvi設計建造,共花了三十年才完成,它是羅馬的象徵之一。
噴泉建築完全采左右對稱,在中央立有一尊被兩匹駿馬拉著賓士的海神像,海神像是在1762年雕刻家伯拉奇(Pie- tro Bracci)的設計。在海神的左右兩邊各立有兩尊水神,右邊的水神像上,有一幅「少女指示水源」的浮雕,而浮雕上面有四位代表四季的仕女像。
許願池,又叫做幸福噴泉,因為它的原名是特雷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傳說會帶給人們幸福,池中有一個巨大的海神,駕馱著馬車,四周環繞著西方神話中的諸神,每一個雕像神態都不一樣,栩栩如生,諸神鵰像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亂的海礁。噴泉的主體在海神的前面,泉水由各雕像之間、海礁石之間湧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後又匯集於一處。
這個雄偉的噴線雕刻敘述的是海神的故事,背景建築是一座海神宮,中間立著的是海神,兩旁則是水神,海神宮的上方站著四位少女,分別代表著四季。噴泉的設計者是沙維(Salvi),於1762年才完工,因此是羅馬噴泉中比較年輕的一座。
許願池是力量的象徵。羅馬人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只要背對噴泉從肩以上拋一枚硬幣到水池裡,就有機會再次訪問羅馬。很多旅遊者在噴泉邊排著隊往裡拋硬幣就是被這座城市迷住了的證明。噴泉的名字特雷維是三岔路的意思,因為噴泉前面有三條道路向外延伸,也正是噴泉名字的由來。噴泉由在教皇克雷芒十二世主辦的噴泉大獎賽中得勝的尼科洛·薩爾維設計,巧妙地用借景手法將背後的宮殿借來,使得海神尼普頓和特里托內充滿生氣。1762年完成。通往噴泉的道路很窄,比較難分辨。
義大利羅馬的特萊維噴泉(Fontanadi Trevi)聞名已久,中央是駕駛戰車的海神波塞頓,背景是海神宮,兩旁有水神侍候,宮殿上方則有代表四季的少女雕像。
它在1762年建成,雖然羅馬有其他歷史更悠久的噴泉,但始終以許願池知名度最高,最得遊客歡心,相信這多少與以下兩個傳說有關。第一個傳說,是遊客只要背對許願池,右手拿硬幣越過左肩拋入池中,便可以重返羅馬;第二個傳說是用同樣動作拋三次硬幣,第一枚是代表找到戀人,第二枚是彼此真心相愛,第三枚是蜜運成功,婚後並一起重返羅馬。
許願池每天世界各地的遊客都絡繹不絕.
③ 義大利旅遊攻略
一座城市,配上一座小鎮,才是義大利最地道的玩法。義大利的小鎮,就像是蛋糕上的紅櫻桃、皇冠上的鑽石,是旅行中點睛的一筆。而看似千篇一律的城市,才是一次旅行的基底。
— 克雷馬+米蘭 —
在2018年的奧斯卡上,有史以來最唯美的男男愛情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斬獲了最佳原創劇本大獎。劇中 Elio 和 Oliver 去過的那個廣場,就在離米蘭不遠的小鎮克雷馬(Crema)。
— 貝拉焦+米蘭 —
貝拉焦(Bellagio)是另一個與米蘭有關的小鎮,它坐落在「人」字形的科莫湖的撇捺相交之處,被稱為「科莫湖之心」。據說在天氣好的時候,爬到小鎮後面的山上,能看見70公里外的米蘭大教堂的尖頂,看見米蘭出現在科莫湖的心上。
— 科爾蒂納丹佩佐+威尼斯—
從威尼斯相北150公里,就進入了南阿爾卑斯山脈,水城的靈秀之氣也換成了山脈的雄渾。群山環繞的科爾蒂納丹佩佐(Cortina d'Ampezzo)的氣質與威尼斯截然相反,卻同樣讓人流連忘返。
— 馬爾切西內+維羅納 —
維羅納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鄉,而60公里外的加爾達湖,則是《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取景地。湖畔小鎮馬爾切西內(Malcesine),被稱為「加爾達湖的明珠」,和維羅納最是登對。
— 聖瑪格達萊納+維羅納 —
從維羅納一路向北,開兩小時的車,就到了多洛米蒂山脈。曾經登上過《國家地理》封面的山間小鎮聖瑪格達萊納(S. Maddalena),有著義大利最美的田園風光。
— 蒙泰伊索拉+布雷西亞 —
布雷西亞,位於米蘭與維羅納之間,是義大利擁有藝術遺產第二多的城市。可以和這座十足的小眾城市連在一起玩的,是更加小眾的伊塞奧湖的湖心島小鎮——蒙泰伊索拉
— 波托菲諾+熱那亞 —
電影《雲上的日子》中,有一個美麗的海港小鎮。滿是油松、橄欖樹的山丘上坐落著五顏六色、錯落有致的房屋,讓人見之忘俗。這個小鎮,便是離熱那亞只有35公里的波托菲諾(Portofino)。
— 多扎+博洛尼亞 —
從「雙塔之城」博洛尼亞向西南40公里,有一座「壁畫中的城市」多扎(dozza)。從1960年起,小鎮每年會舉辦油畫節,邀請全世界的藝術家來此作畫。
— 皮恩扎+佛羅倫薩 —
沒有人不愛佛羅倫薩,也沒有人不愛托斯卡納。從佛羅倫薩往南,到處都是《托斯卡納艷陽下》令人心醉的田園風光。皮恩扎(Pienza),教皇庇護二世最愛的「理想城市」,精緻得如同一件打磨了700年的藝術品。
— 蒂沃利+羅馬 —
離羅馬只有30公里的小鎮蒂沃利(Tivoli),是一座建在山頂的彩色小鎮。這座不起眼的小鎮上,有全世界最美的義大利園林千泉宮,是羅馬周邊最值得一去的小鎮。
— 波利尼亞諾+巴里 —
如果覺得「蘑菇村」不夠盡興,可以去離巴里37公里的小鎮濱海波利尼亞諾(Polignano)。著名的紅牛世界懸崖跳水巡迴賽曾在這里舉辦,如果你也想體驗懸崖跳水的刺激,這里是個不錯的選擇。
— 瑪麗娜可麗切拉+那不勒斯 —
如果你是個「好色」的人,就從那不勒斯坐半小時的船,去小島普羅奇達上的小鎮瑪麗娜科里切拉(Marina Corricella)看一看。普羅奇達的名聲沒有卡布里島和伊斯奇亞島大,這座「好色」的小鎮還沒被國人熟知。
— 切法盧+巴勒莫 —
西西里島,一個總被認為有黑手的那個的小眾島嶼。西西里的首府巴勒莫是座有120萬人口大城市,而離它70公里的切法盧(Cefalù),居民只有一萬,海灘卻是西西里最佳。
④ 埃斯特庄園的歷史沿革
埃斯特庄園建造在羅馬以東40公里處的帝沃里小鎮上,由紅衣主教埃斯特委託利戈里奧將他的府第改建而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義大利政府沒收。著名的音樂家李斯特曾住在裡面直到1886年去世。
埃斯特庄園坐落在朝向西北的陡峭山坡上,全園面積4.5公頃,園地近似方形。全園分為6個台層,上下高差近50米。入口設在底層,被園路分割為八個部分。兩邊的四塊是闊葉樹林從,中央四塊布置為綠叢植壇,中央設有圓型噴泉。底層花園中還有著名的水風琴。第二層中心為橢圓形的龍泉池,第三層為著名的百泉谷,並依山就勢建造了水劇場。庄園的最高層在府第前約12米寬的天台,可俯瞰全園景觀。
埃斯特庄園以其突出的中軸線,加強了全園的統一感。庄園因其豐富的水景和水聲著稱於世。園內沒有鮮艷的色彩,全園籠罩在綠色植物中,也給各種水景和精美的雕塑創造了良好背景,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埃斯特庄園在中軸及其垂直平行路網的規整、均衡的控制下,將埃斯特家族的故事化為跌宕起伏的噴泉敘說傳奇。園內反復出現的鷹雕是埃斯特家族族徽,而下圖中的羅馬噴泉則通過母狼、女神鵰塑、方尖碑,在自然台地噴泉的烘托下,把家族的背景與榮耀表述的那麼直白、生動而充滿迷人的韻律。這個庭院盡管有規則的幾何圖形,因地形的繁復卻不能一眼望穿,每一個節點、每一個端點,都有令人驚嘆的美景,而且常常需要走到眼前才能發現。埃斯特庭院不再類似過去歐洲庭院的實用性庭院(如果園、廚園、葯草園)或迷園、結紋園、花壇園等綠色雕塑庭院,文藝復興帶來的開放的精神、豐富的物質基礎與摩肩接踵而至的人才,將它推向了一個新的巔峰,自此,歐洲庭院有了自己新的驕傲——義大利台地園,羅馬郊外的Tivoli小鎮也因之名揚四海。
從埃斯特庄園早期的彩繪效果圖可以看到,埃斯特官邸高據台地的頂端,庭院沿建築的中軸線,依形就勢的展開於層級分明、井然有序的台地之上。在中軸、中軸平行線、垂直平行軸線組上,每條軸線的端點與軸線的節點上,均衡的分布著亭台、游廊、雕塑、噴泉等各式景觀。特別是庄園充分利用台地優勢,規劃了大小噴泉500個(千泉宮或百泉宮的名稱由此而來),式樣繁復、繽紛絢爛的泉水全部由水位落差自然形成,一直保持到現在也沒有使用電力驅動,尤其是其中兩組噴泉(管風琴噴泉、貓頭鷹與小鳥噴泉下圖中)添加了人工機械設施,將音樂、鳥雀啼鳴的情趣融入到噴泉組合中,堪稱古典園林的水法典範。
歐洲體系中典型的水法也是從台地園開始的。水因為可以使空氣濕潤,從而在義大利園林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由於位處台地,義大利園林的水景在不斷的跌落中往往能形成遼遠的空間感和豐富的層次感。在台地園的頂層常設貯水池,有時以洞府的形式作為水的源泉,洞中有雕像或布置成岩石溪泉而具有真實感,並增添些許的山野情趣。沿斜坡可形成水階梯,在地勢陡峭、落差大的地方則形成洶涌的瀑布。在不同的台層交界處可以有溢流、壁泉等多種形式。在下層台地上,利用水位差可形成噴泉,或與雕塑結合,或形成各種優美的噴水圖案和花紋。後來在噴水技巧上大做文章,創造了水劇場、水風琴等具有印象效果的水景,此外還有種種取悅遊人的魔術噴泉等。低層台地也可匯集眾水形成平靜的水池,或成為寬廣的運河。設計者會十分注意水池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使之有良好的比例和適宜的尺度。至於噴泉與背景的色彩、明暗方面的對比也都是經過精心考慮的。
得益於Pirro Ligorio考古學家的身份與園主顯赫的主教地位,埃斯特庄園從鄰近的哈德良別墅的廢墟里淘到諸多珍寶級雕塑,裝點自己的花園。
幾經變遷,今天埃斯特庄園自然很難依舊當初Pirro Ligorio規劃時的模樣,磚木構築的廊架與亭台大都已不復存在,園林植物多數也更新換代,唯有石質雕塑與羅馬人興建水利的功夫了得,悠悠數百年,依然可以讓泉水歡暢的流淌。下圖為管風琴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