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義大利的電話門事件是怎麼回事
2006年5月4日,《米蘭體育報》突然刊登了近年來尤文圖斯俱樂部總經理莫吉與意甲裁判指定員之間的通話內容,刊登電話錄音的內容主要是2004年莫吉與擔任了6個賽季(1999年-2005年)意甲聯賽裁判指定員帕伊雷托之間的通話記錄,從而拉開了「電話門」事件的序幕。
5月8日,足協主席卡拉羅辭職,副主席馬齊尼隨後辭職,包括那不勒斯、羅馬和都靈等四大檢察院開始介入調查。
5月11日,尤文圖斯董事會在進行完本賽季第三季度例會後,尤文圖斯官方隨即發布聲明宣布尤文圖斯董事會集體辭職。在尤文圖斯集體辭職的董事會當中包括,俱樂部主席斯蒂文斯、副主席貝特加、董事長吉拉烏多、總經理莫吉、伊菲爾(Ifil)投資集團總經理聖阿爾巴諾,布蘭克,貝爾托拉、切魯蒂、基亞佩羅、皮尼法里納、普雷特和薩拉科。
5月12日,問題裁判德桑蒂斯被取消執法世界盃資格。調查全面鋪開,傳出包括AC米蘭、佛羅倫薩等多支球隊涉嫌假打,而布馮個人也捲入賭球丑聞。
5月14日,意甲落幕尤文衛冕冠軍成功。莫吉宣布退出足壇。隨後不久義大利裁判委員會主席拉內塞也黯然下課。
5月16日,義大利奧委會任命羅西臨時託管足協6個月。
5月19日,尤文圖斯股票在米蘭股票交易所暴跌10.19%後被停盤。同一天義大利足協調查辦公室主任帕帕以及他的助手辭職走人。
5月20日,國際米蘭主席法切蒂涉嫌操縱裁判被曝光。
5月23日,在義大利足協調查辦公室主任帕帕辭職後,足協專員羅西提名前米蘭檢察管博雷利出任新的義大利足協調查辦公室主任,此舉被認為會加大對義大利足球丑聞的調查力度。博雷利出任義大利足協調查辦公室副主任時曾經表示,義大利足球丑聞將在三個星期後得出結論,也就是在6月20日前後會有一個結果。
6月8日,義大利足協調查辦公室主任博雷利在對關於義大利足球丑聞的調查進入第3天後,對外宣布將在七天把調查結論交給檢察官。
6月14日,尤文圖斯俱樂部官方宣布任命吉利為俱樂部新的主席,前任主席斯蒂文斯和博尼佩爾蒂將出任名譽主席。
6月15日,義大利足協新任主席羅西對外表示,大約在6月22日前後決定哪些人將面臨指控。27日前後將正式開庭審理此案,7月7日-9日將有審判結果。國際足聯也將在那個時候決定哪些球隊將被處罰。
6月20日,義大利足協調查辦公室副主任博雷利明確表示,這次被曝光的義大利足球丑聞事件,尤文圖斯和AC米蘭需要負主要責任,而拉齊奧和佛羅倫薩的責任相對較輕。根據調查結果,尤文圖斯降入乙級基本確定,甚至可能降入丙級或者降入乙級後再扣分(傳聞-9分開始)。同時,AC米蘭也有降級可能。
6月22日,義大利足協公布了丑聞初步調查結果,其中AC米蘭、尤文圖斯、佛羅倫薩、拉齊奧將被起訴,並被要求降級,尤文圖斯近兩次聯賽冠軍將被剝奪。
6月26日或27日,義大利足球聯盟將開庭審理案件。
7月7日-9日案件審理完畢公布審判結果。
7月20日,義大利足球聯盟將對申訴聽證會做最後結論,意味著審判將有最終結果。
7月末,義大利足協將向歐足聯提交下賽季參加歐洲冠軍聯賽和聯盟杯球隊名單。
8月28日,2006/07新賽季意甲聯賽開始。
2.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義大利法西斯體制國王的權力和影響
墨索里尼始終未能完全剝奪國王的權力。這並非他所不欲,而是他力所不及。這與他始終未能把軍事指揮權真正控制在自己手中,法西斯黨內親君主的民族法西斯主義派的勢力不斷增強有著很大關系。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Viitorio Eman-uelem III,1869—1947),1900—1946年在位。翁貝托一世的獨生子。1869年11月11日生於那不勒斯。出世當天即受封那不勒斯親王。他除研究歷史、政治和法律之外,還受過軍事訓練,1887年擔任義大利王國軍事指揮部領導成員。1900年其父翁貝托一世國王在蒙扎被無政府主義者暗殺後,繼承王位。作為立憲君主,他積極支持發展經濟和社會改革政策,對克服義大利19世紀末社會政治混亂和經濟危機起了積極作用。在對外政策方面,他曾繼續保持同德、奧的三國同盟,但又以承認義大利通過意土戰爭侵佔的利比亞為條件,加強同英、法、俄三國之間的關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埃馬努埃萊三世支持主戰派。義大利同英、法、俄三國於1915年4 月簽訂《倫敦條約》,並於同年5 月24日正式對奧宣戰。大戰結束後,他對法西斯運動的滋生與泛濫採取容忍態度。1922年10月,法西斯武裝「向羅馬進軍」時,他先是支持政府提出的對法西斯行動隊採取軍事行動和實行戒嚴,後又拒絕在戒嚴令上簽字,並接受國家主義黨和自由黨右派領導人提出的讓墨索里尼組閣的建議。
國王的權力自法西斯政權建立後逐漸削弱,但沒有被完全剝奪。有時,國王對國家的命運甚至還起著重要作用。馬泰奧蒂事件的處理結果表明,在法律上,國王仍然是國家元首,他仍有免去墨索里尼首相職務和迫使法西斯內閣辭職的權力。
如前所述,馬泰奧蒂事件徹底暴露了法西斯黨和墨索里尼的反動性,許多過去抱有幻想的階級、階層和個人紛紛參加聲勢浩大的反法西斯斗爭。在反法西斯運動的沖擊下,墨索里尼採取丟卒保車策略。他將殺害馬泰奧蒂的兇手逮捕歸案,解除10餘名有牽連的內閣大臣與副大臣的職務,還把首相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法西斯領導集團的第4 號人物切薩雷·羅西(CesareRossi,1887—1967)開除出法西斯黨,並將其逮捕。羅西對自己被當作替罪羊的角色極為氣憤,在尚未被捕前起草一份備忘錄,揭露了大選前後發生的包括馬泰奧蒂被暗殺在內的幾起重大暴力恐怖事件的真相。他列舉事實證明,墨索里尼是一切暴力恐怖事件的主謀,說墨索里尼把他開除出黨只是想用他的腦袋來換取反法西斯黨派息怒。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墨索里尼被迫在議會宣布:「如果陛下召見我,命令我辭職,我一定聽命,並表示歡迎和服從。」
墨索里尼政府沒有倒台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反法西斯黨派把墨索里尼逼入困境後,未再採取政治的和軍事的行動去推翻法西斯政府,而是把全部希望寄託於國王免去墨索里尼的首相職務。
馬泰奧蒂事件發生時,國王正在西班牙進行國事訪問。6 月17日國王返回羅馬當天,墨索里尼就進宮向國王表明法西斯黨對薩伏依王朝的忠誠,聲稱該黨已決定法西斯民兵要宣誓忠於國王。他本人今後也一定按國王的意圖行事。隨即探問國王對馬泰奧蒂事件的態度。埃馬努埃萊三世表示他無意干預此事。
只是提出讓其親信前國家主義黨主席、現任殖民大臣費德爾佐尼改任內政大臣。墨索里尼即於當天宣布原由他本人兼任的內政大臣一職改由費德爾佐尼擔任。這不僅加強了民族法西斯主義派在法西斯黨內的地位,而且有利於爾後維護國王的權力和影響。內閣的人事調整使保皇派控制了內政、國防,海軍和國民經濟等幾個重要的部。作為交換,國王在會見後即發表談話,為其開脫罪責,說「不認為墨索里尼直接參與了殺害馬泰奧蒂的活動」。國王的態度給了反對黨以很大打擊,並引起連鎖反應。
6月24日,羅馬教廷聲稱「少數派要推翻政府和重新舉行選舉的企圖是不可能實現的」。庇護十一世親自出面阻止人民黨與統一社會黨聯合取代法西斯政府。
6月26日,國王可以對其施加影響的參議院以225 票贊成,21票反對和6 票棄權通過對法西斯政府的信任案,從而使法西斯政權絕路逢生,避免了覆滅的危險。
法西斯極權體制確立後,國王的權力進一步削弱,但他仍然具有相當大的政治影響。墨索里尼於1935年決心發動侵略衣索比亞戰爭。由於意軍總參謀部和高級將領對侵埃戰爭持悲觀態度,國王最初有些猶豫。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35年8 月向義大利政府發出不要發動戰爭的呼籲。英國海軍則向地中海集結。國王對侵略戰爭一度持反對態度。他認為,對埃作戰後勤保障有困難,而且一旦戰爭爆發,處於分裂狀態的衣索比亞也肯定會聯合起來進行抵抗。
國王的態度使墨索里尼的統治發生動搖。據許多國家駐義大利大使館獲得的情報,不排除墨索里尼有辭職可能。美國大使館1935年9 月24日向華盛頓報告說:「羅馬「保守派人士」認為……墨索里尼將要被迫辭職。現在到處傳布有關領袖前途的猜測,在羅馬有人說已物色了一位接班人。」據說這位接班人就是總參謀長、非法西斯分子巴多里奧陸軍元帥。正是他在1943年了月被國王任命接替墨索里尼職務。國王具有一定權力和影響這一點,墨索里尼本人也承認。他曾說,1935年,義大利有兩個最重要的人物,一個是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另一個是教皇庇護十一世。
後來,墨索里尼還是在說服國王之後才能進行這次戰爭冒險。 1935年10月2 日,他向全國發布有關進行這場戰爭的消息之前,進宮向國王報告有關情況。這次,國王明確表示支持發動這場戰爭。他說:「我深知這場戰爭的困難性,而且我也注意到許多將軍和海軍上將所表現出的擔心「。但是,「現在我與領袖並肩前進!」
國王權力和影響的最終證明是他於1943年6 —7月間策劃、組織把墨索里尼趕下台。1942年底,義大利軍隊在戰場接連失利,門內出現政治經濟危機。 1943年3月由都靈10 萬工人大罷工引發的人民反法西斯起義的蓬勃發展,使權勢集團人士十分恐慌,他們希望義大利退出戰爭。但是,墨索里尼一意孤行,堅持要與納粹德國為伍,繼續進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劇。
國王在取得壟斷資產階級、三軍高級將領和反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大委員會委員的支持後,策劃發動政變結束墨索里尼的獨裁統治。他一面派約賽公主、達奧斯塔公爵和巴多里奧元帥秘密與英、美兩國聯系,以取得它們的支持,一面委託宮廷大臣達誇羅內代表他同當時國內業已形成的兩個「倒墨」集團進行接觸。
一個是以親英、美的格蘭迪、齊亞諾為首,由法西斯大委員會部分委員和法西斯黨的其他領導人組成,另一個由與王室關系密切的保皇派和三軍高級將領組成,包括前內政大臣費德爾佐尼、前國防大臣迪亞茲元帥和總參謀長安布羅西奧將軍。他們提出把國家大權「還給國王」。這兩個集團互相對立,但都以國王為偶像,並接受其控制。經達誇羅內協調,雙方就將墨索里尼趕下台達成共識。
1943年6月3日,國王召見法西斯和職團議會議長格蘭迪,商議和擬定有關召開法西斯大委員會會議逼迫墨索里尼交權的計劃。墨索里尼被迫同意召開法西斯大委員會會議。 7 月24日下午5 時15分,會議在墨索里尼主持下正式開始。格蘭迪在會上宣讀由18名大委員會委員簽名,並得到國王批準的議案。該議案說,「法西斯大委員會研究了國內外形勢和戰局的發展後宣布,捍衛祖國的獨立與自由,捍衛國家自統一以來四代義大利人流血犧牲所取得的成果和義大利人的神聖義務,為此,與會者要求墨索里尼立即把國家的全部權力歸還國王,歸還法四斯大委員會、政府和議會……」。格蘭迪讀完提案後,雙方發生激烈爭吵。7 月25日凌晨2 時40分就議案進行表決,結果是」票贊成,7 票反對,1 票棄權和1 人拒絕投票,議案獲得通過。
墨索里尼回到書房,有人建議他逮捕格蘭迪和其他投贊成票者。墨索里尼認為為時尚早。他說國王是他最好的朋友,「我過一會兒去見國王,親自同他談談看」。他以為這次仍可得到國王支持。其實議案正是國王策劃起草的。大委員會開會這一夜,埃馬努埃萊三世徹夜未眠,惴惴不安地等待著會議的結果。
早晨7時達誇羅內送來會議通過的議案文本,他才放心。
上午11時,墨索里尼打電話要求謁見國王。國王約他下午5 時進宮。王室成員同格蘭迪就新政府首腦人選進行磋商。格蘭迪提出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陸軍元帥卡維利亞(CaViglia)擔任。國王提出的人選是巴多里奧。最後確定巴多里奧。還商定在墨索里尼離開王宮時將其逮捕。
下午5時,墨索里尼准時到達王宮。他先向國王報告國內政局及戰場概況,接著談了大委員會會議的有關情況。他說,「這次會議的決議是無效的」。他沒有料到,國王一反往日的恭謹,打斷墨索里尼的話,表示支持會議的決議,堅持要他辭職,交出一切權力。這猶如當頭一棒,墨索里尼頓時目瞪口呆,無言以對。數分鍾後才說了一句:「我很遺憾」。國王告訴他,「你的人身安全將得到保障」,並且說,己任命一個新政府。國王說完,起身送墨索里尼出門。
當墨索里尼走出門外時,即被事前埋伏在四周的羅馬憲兵隊逮捕。他們得到的命令是,如果逃跑或有人營救,就將其擊斃。事實上,他既未拒捕或逃跑,也沒有人來救他。在墨索里尼被捕的消息傳出後,沒有一個法西斯分子提出抗議,更沒有一個他的忠實信徒武裝起事。
同日,埃馬努埃萊三世親自兼任義大利軍隊最高統帥,任命陸軍元帥巴多里奧為首相。當天,巴多里奧組成摒除法西斯領導人的新內閣。義大利政府解散國家法西斯黨。
法西斯極權獨裁統治就這樣被推翻了。其直接原因當然是在國王策劃下義大利統治階級各個權勢集團聯合起來,組成反墨索里尼聯盟,並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的結果。從根本上說,還是由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軍,導致法西斯政權出現嚴重的統治危機。此時,蘇聯軍隊已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粉碎了德軍最後一次奪取戰略主動權的大規模進攻,轉入全面反攻,美英盟軍已解放北非,登陸西西里,並首次以500 余架飛機轟炸羅馬;在義大利國內,自3 月都靈、熱那亞及倫巴第地區工人相繼舉行反政府遊行以來,反法西斯斗爭進一步高漲。所有這一切,均加劇了義大利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面臨盟軍攻入義大利本土上的緊急形勢,這才促使義大利國王和各個權勢集團的代表人物採取了果斷行動。
3. 二戰過後義大利政治格局發生了什麼變化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兒子翁貝托二世於1946年被迫退位,義大利在1946年6月2日舉行的公民投票後正式成為義大利共和國。於是這天後來成為國慶日義大利共和國日,這也是義大利女性第一次有權力參加投票。義大利憲法在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義大利在1947年巴黎和平條約生效後,東邊的領土歸屬於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第里雅斯特的未定區域則被分配給兩個不同的國家。義大利在1950年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則幫助義大利經濟復甦直到1960年代,這段期間義大利持續的經濟成長也被稱為「經濟奇跡」。義大利在1957年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員,然後在1993年進一步成為歐洲聯盟的成員。
從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之間,義大利經歷嚴重的經濟危機及社會動盪,恐怖活動也時有所聞。義大利天主教民主黨的領袖義大利總理阿爾多·莫羅在1978年被左翼恐怖組織所殺害,並導致基督教民主黨和義大利共產黨之間的歷史性和解隨之結束。在1980年代,義大利出現兩位非天主教民主黨的總理,分別是共和黨的喬瓦尼·斯帕多利尼(Giovanni Spadolini)與義大利社會黨的貝蒂諾·克拉克西(Bettino Craxi)來擔任,這是1945年來的第一次。雖然天主教民主黨仍然是政府的主要勢力。由貝蒂諾·克拉克西領導的社會黨對於蘇聯及共產黨人士的抨擊更加激烈,他也促使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義大利境內部署MGM-31潘興彈道導彈。
從1992年至2009年,義大利面臨巨大的挑戰,人民對於過去政治的紛爭感到厭煩,國家則背負龐大的負債,貪污事件也時有所聞(在肅貪(Mani Pulite)行動後被統稱為Tangentopoli)。義大利人民則要求政治、經濟與道德的改革。這些政治丑聞涉及所有的主要政黨,尤其是政府人士。義大利天主教民主黨在1992年至1994年間遭遇嚴重的政治紛爭,並因此而分裂,而社會黨與其他較小的政黨也是如此。1994年的選舉讓媒體大亨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當選義大利總理,不過北方聯盟(Lega Nord)在當年12月結束對於貝盧斯科尼的支持讓他面臨危機。1996年4月舉行的國家選舉讓中間偏左羅馬諾普羅迪成為新的義大利領導人。他所任命的內閣也成為義大利史上第3長的內閣,直到1998年他在選舉中落敗為止。在貝魯斯柯尼卸任之後,馬西莫·達萊馬接任成為新總理直到2000年4月辭職為止。
政治立場中間偏右的貝盧斯科尼在2001年的選舉中再度獲勝,第2次當選義大利總理。他這次完成5年的總理任期,不過歷經兩次不同的政府。從2001年至2005年之間的政府是義大利歷史上第3長的政府,並曾派遣義大利士兵參加多國部隊。
2006年4月11日,義大利內政部公布了議會選舉結果。中左聯盟在眾議院630個議席中獲得348席。在參議院,中左聯盟獲得158席,中右聯盟獲得156席,另一個席位由上述兩大聯盟以外的小黨派獲得。5月10日,中左聯盟推出的候選人、前眾議院議長、終身參議員喬治·納波利塔諾當選新一屆總統。5月17日,以中左聯盟領導人普羅迪為總理的新一屆政府宣誓就職。
2008年,參議院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普羅迪辭職,總統喬治·納波利塔諾解散國會,在4月14日舉行國會大選。結果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聯盟贏得了選舉勝利,貝盧斯科尼第3次成為義大利總理。
2011年11月12日,貝盧斯科尼因義大利的債務危機,被迫向義大利總統納波利塔諾(Giorgio Napolitano)遞交辭呈,正式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