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義大利 地理環境
國土面積301338平方公里,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以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80%國界線為海界。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西亞、馬爾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全境4/5為山丘地帶。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中部有亞平寧山脈。意、法邊境的勃朗峰(Monte Bianko)海拔4810米,居歐洲第二;多火山和地震,亞平寧半島西側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是歐洲最大的活火山。最大河流是波河(po),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南坡,水能蘊藏豐富。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Lago di Garda)、特拉西梅諾湖(Lago Trasimeno)馬焦雷湖(Lago Maggiore)、科摩湖(Lago di como)等。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年平均氣溫1月2~10℃,7月23~26℃。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 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義大利存在著資源貧乏、工業起步較晚的劣勢。但義大利注意適時調整經濟政策,重視研究和引進新技術,促進經濟發展。礦產資源僅有水力、地熱、天然氣、大理石、汞、硫磺等資源,還有少量鉛、鋁、鋅和鋁礬土等。工業主要以加工工業為主,所需能源和原料依賴外國進口,工業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國家參與制企業比較發達,義大利的原油年加工能力為1億噸左右,有「歐洲煉油廠」之稱;鋼產量居歐洲第二;塑料工業、拖拉機製造業、電力工業等也位居世界前列。伊利、埃尼和埃菲姆三大國營財團掌握著經濟命脈,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約佔1/3,經營范圍涉及鋼鐵、造船、機械、石油、化工、軍火等部門。中小企業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近70%的國內生產總值由這些企業創造,因此被世人稱為「中小企業王國」。在製革、製鞋、紡織、傢具、首飾、釀酒、機械、大理石開采及電子工業等部門均占優勢,具有專業化程度高、適應能力強、勞動力安排富於伸縮性和產品出口的比例大等優點。以家庭式微型企業為主的「地下經濟」十分繁榮,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農業可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0%。義大利旅遊資源豐富,氣候濕潤,風景秀麗,文物古跡很多,有良好的海灘和山區發達,公路四通八達,旅館多為中小型。
B. 義大利成為突尼西亞橄欖油最大出口國的原因詳細點的分析過程
1、義大利有大面積地中海氣候,夏季光照充足,適宜種植油橄欖,生產的橄欖油品質優;
2、義大利經濟發達,技術水平高,生產的橄欖油質量優;相較於西班牙、義大利的地租和勞動力價格低,橄欖油價格低;
3、義大利跟突尼西亞距離近,運輸距離短,海洋運輸成本低。
(2)義大利為什麼想要突尼西亞擴展閱讀:
義大利橄欖油出口位居世界No.1,中國進口市場佔有率接近40%,直逼No.1的西班牙。此外重要農產品腌制火腿,義大利面,番茄醬年產值均超過20億歐元。
義大利農業出口產品主要由葡萄酒,橄欖油,硬小麥加工的面和麵粉以及蔬菜肉類加工製成品四大部分組成。
義大利一直把 「特色農業與環境保護相結合」作為一張名片,農業從業者都嚴格踐行「可持續」的座右銘,讓農作物自然生長,畜牧養殖與蔬菜種植相輔相成,既保證了品質,也保護了土壤和水質。
另外,義大利農場都是綠色有機種植,都採用噴灌滴灌的方式給作物進行灌溉,所施用的肥料都是以義大利本土的生物有機肥為主。
對農業和自然的尊重,換來了優質農產品的產出,使義大利成為歐盟內部獲得「原產地保護」「地理標志保護」和「傳統特色產品保護」認證最多的國家。
C. 西班牙統治南義大利
這個征服過程是分幾個階段的:
中世紀時期的西西里島問題:
西西里晚禱事件(1282年):神聖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室和羅馬教廷之間對義大利地區統治權一直存在紛爭,教皇烏爾班四世在世期間,作為法國人,他支持法國王室軍隊擊敗了神聖羅馬帝國,然後把西西里交給了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九世之弟----安茹的夏爾擔任國王,在地中海中部地區一直都有既得利益的阿拉貢國王和拜占庭皇帝非常不滿法國和教皇方面對西西里地區的控制。於1282年3月30日鼓動當地居民大規模屠殺進駐西西里地區的法國軍民和僧侶。阿拉貢國王,當時的佩德羅三世趁機入侵西西里王國,並最終確立了在西西里島的統治。
安茹的夏爾則維護了在亞平寧半島上的西西里王國領土(後來成為那不勒斯王國),他和他的後裔和阿拉貢王國方面長期處於對立狀態。
安茹家族統治的那不勒斯曾一度繁榮,在義大利的事務中居重要地位。但從14世紀中葉到15世紀,安茹王室內部各朝代之間糾紛無已,1442年,阿拉貢的阿方索五世(當時阿拉貢伊比利亞半島領土和西西里島同屬此人統治),攻佔了那不勒斯,迫使安茹的勒內放棄了王位,此時原那不勒斯王國的領土全歸阿拉貢王國。
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共主邦聯的建立(1479年):
為了反抗葡萄牙方面的干涉,1479年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女王尋找阿拉貢的王子斐迪南為夫,斯蒂利亞和阿拉貢聯軍聯合把葡萄牙軍驅逐出卡斯蒂利亞,同年阿拉貢老王過世,斐迪南繼承阿拉貢王位,共主邦聯形成,近代早期的西班牙領土基本定型。
義大利戰爭(1494年~1559)年:
初期,法國一度獲得優勢,1494年,法國的查理八世攻佔了亞平寧半島南部的那不勒斯一帶,威尼斯、米蘭和羅馬教廷、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締結同盟反對法國。1496年底,法軍被擊敗撤離那不勒斯。次後戰事雖主要集中在義大利北部,但在義大利戰爭期間,法國也有幾次短時間地控制過那不勒斯地區。
1530年,為了對抗土耳其,西班牙和神聖羅馬的共主皇帝查理五世(此人為通過聯姻統治龐大國土的牛人,同時控制包括中歐和尼德蘭的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及其廣大殖民地)把馬爾他島租借給醫院騎士團,後者僅需每年繳納極少量的租金。這一策略對於控制剩餘的獨立義大利城邦有很大意義。從而義大利的獨立城邦和西班牙領土的居民都認同西班牙的統治,以對抗法國和土耳其對義大利的野心。只到拿破崙攻陷馬爾他,馬爾他騎士團凝聚義大利人和羅馬教廷、西班牙、神聖羅馬的作用才結束。
西班牙勢力撤離義大利:
18世紀初期,因波旁王朝最終統治西班牙本土,南義大利之西班牙領土悉數獨立或轉歸哈布斯堡的奧地利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