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用!!!!!有關海洋的!!
是的
海洋能源包括
潮汐能:是一種利用水位變化所產生的位能及水流所產生的動能(潮流能)而獲得的一有效能源。
波浪能:(因波浪上下波動浮力,™M向波壓力或波浪所引起的水中壓力變化而產生的能源。
海洋溫差能:即利用深部海水與表面海水的溫度差產生有用的能源。
鹽梯度能:即利用兩處含鹽份高與含鹽份低的海流,因混合產生滲透壓作為動力,而可用以產生能源。
洋流能:利用高速度的洋流或潮流帶動結合水車、推進器、及降落傘狀物的水中電廠而將其轉換為有用的能源。
海洋能源
浩瀚的大海,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更有真正意義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源。它既不同於海底所儲存的煤、石油、天然氣等海底能源資源,也不同於溶於水中的鈾、鎂、鋰、重水等化學能源資源。它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與形態,就是用潮汐、波浪、海流、溫度差、鹽度差等方式表達的動能、勢能、熱能、物理化學能等能源。直接地說就是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溫差能、海流能及鹽度差能等。這是一種「再生性能源」,永遠不會枯竭,也不會造成任何污染。
潮汐能就是潮汐運動時產生的能量,是人類利用最早的海洋動力資源。中國在唐朝沿海地區就出現了利用潮汐來推磨的小作坊。後來,到了11-12世紀,法、英等國也出現了潮汐磨坊。到了二十世紀,潮汐能的魅力達到了高峰,人們開始懂得利用海水上漲下落的潮差能來發電。據估計,全世界的海洋潮汐能約有二十億多千瓦,每年可發電12400萬億度。
今天,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潮汐發電廠就處於法國的英吉利海峽的朗斯河河口,年供電量達5.44億度。一些專家斷言,未來無污染的廉價能源是永恆的潮汐。而另一些專家則著眼於普遍存在的,浮泛在全球潮汐之上的波浪。
波浪能主要是由風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運動而產生的能量。
波浪能是巨大的,一個巨浪就可以把13噸重的岩石拋出20米高,一個波高5米,波長100米的海浪,在一米長的波峰片上就具有3120千瓦的能量,由此可以想像整個海洋的波浪所具有的能量該是多麼驚人。據計算,全球海洋的波浪能達700億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為20-30億千瓦。每年發電量可達9-萬億度。
除了潮汐與波浪能,海流可以作出貢獻,由於海流遍布大洋,縱橫交錯,川流不息,所以它們蘊藏的能量也是可觀的。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洋流,在流經北歐時為1厘米長海岸線上提供的熱量大約相當於燃燒600噸煤的熱量。據估算世界上可利用的海流能約為0.5億千瓦。而且利用海流發電並不復雜。因此要海流做出貢獻還是有利可圖的事業,當然也是冒險的事業。
把溫度的差異作為海洋能源的想法倒是很奇妙。這就是海洋溫差能,又叫海洋熱能。由於海水是一種熱容量很大的物質,海洋的體積又如此之大,所以海水容納的熱量是巨大的。這些熱能主要來自太陽輻射,另外還有地球內部向海水放出的熱量;海水中放射性物質的放熱;海流摩擦產生的熱,以及其他天體的輻射能,但99.99%來自太陽輻射。因此,海水熱能隨著海域位置的不同而差別較大。海洋熱能是電能的來源之一,可轉換為電能的為20億千瓦。但1881年法國科學家德爾松石首次大膽提出海水發電的設想竟被埋沒了近半個世紀,直到1926年,他的學生克勞德才實現了老師的夙願。
此外,在江河入海口,淡水與海水之間還存在著鮮為人知的鹽度差能。全世界可利用的鹽度差能約26億千瓦,其能量甚至比溫差能還要大。鹽差能發電原理實際上是利用濃溶液擴散到稀溶液中釋放出的能量。
由此可見,海洋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只要海水不枯竭,其能量就生生不息。作為新能源,海洋能源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興趣。
Ⅱ 世界著名雕塑人物
娜芙蒂蒂(Nefertiti)胸像是尊有3300年歷史、以石灰岩與灰泥雕塑成的彩繪人像。這座雕像所刻的是古埃及法老阿肯那頓的大皇後(the Great Royal Wife)娜芙蒂蒂。一般認為這尊雕像是在公元前1345年由雕刻家圖特摩斯(Thutmose)所雕。
娜芙蒂蒂半身像目前已經成為古埃及最被廣為欣賞、有著最多復製品的圖像之一,它是柏林博物館的明星展品,被視為國際性的美感指標。娜芙蒂蒂像被描述成古代藝術中最負盛名的藝術品之一,可以同圖坦卡門的面具相提並論。
「這座雕像展現了一個有著纖長頸項、優雅的弓型眉毛、高顴骨、細長鼻子,且紅唇上帶著附有活力的微笑的女性,它讓娜芙蒂蒂成為古代藝術品里最美麗的女人之一。」
現存於柏林博物館島(Museum Island)的新館。
2
薩摩色雷斯的勝利女神
薩摩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大理石雕像,高328厘米。是古希臘時期留存下來的著名雕塑的原作,被奉為稀世珍寶,作者不可考。
她是為紀念古代希臘海戰中薩摩色雷斯島的征服者德米特里大敗埃及王托勒密的艦隊而製作的剛柔結合的藝術品。公元前190年左右,為了迎接凱旋的國王和將士們,在薩摩色雷斯島的一座神廟前豎起了這尊雕像。女神迎著海風,張開華美的翅膀,好像就要擁抱上岸的英雄們。雕像的頭部臂膀已經殘缺,但是她美麗的身體,仍然能透過薄薄的衣衫及衣褶顯現出來,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整座雕像有一種壓倒一切的氣概,充分地體現了它的主題,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形象。
現存巴黎盧浮宮,是盧浮宮三寶之一。
3
米洛斯的阿弗洛狄忒
米洛斯的阿弗洛狄忒,又名斷臂維納斯。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雕像。阿弗洛狄忒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之女神,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阿弗洛狄忒不只是性愛女神,她也是司管人間一切愛情與美貌的女神。
阿弗洛狄忒有著古希臘女性完美的身段和樣貌,象徵愛情與女性的美麗,被認為是女性體格美的最高象徵,優雅和迷人的混合體,所有她的行為和語言都值得保留並用作典範,但無法代表女性貞潔。
斷臂維納斯失去的雙臂原本是什麼樣子成為藝術家、歷史家最感興趣的神秘課題。雕塑現存巴黎盧浮宮,三寶之一。
4
大衛
多納泰羅的青銅雕塑《大衛》(約1440年)是第一件復興了古代裸體雕像傳統的作品。
在雕像中,這位聖經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徵,而是一個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生命。用裸體形象表現宗教形象,並強調肉體的美感,表明這個作品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希律王在位時,非利士人興兵入侵,有個武士叫哥利亞,身高8尺,手持巨戟,出陣40天,以色列人不敢迎戰。一日,少年大衛去看望在軍中服役的兄長,聽說哥利亞如此飛揚跋扈,很傷自尊心,他堅決要求希律王同意他出陣殺死哥利亞以雪以色列人的恥辱。無能的希律求之不得。大衛出陣後,大吼一聲,隨即用甩石機擊中哥利亞的頭。被擊昏的巨人倒地,大衛機敏地拔出利劍割下哥利亞的頭。大衛在雕像中被塑造成了一個可愛的牧童形象,頭戴牧人帽子,右手握劍,腳下踩著被割下的哥利亞的頭顱,臉上的表情是那樣悠閑,似乎還有一點得意。
多納泰羅(Donatello 1386——1466年)是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第一代美術家,也是15世紀最傑出的雕塑家。該雕塑現存義大利佛羅倫薩巴傑羅美術館。
5
大衛
《大衛》雕像創作於16世紀初,像高3.96米,是文藝復興雕塑巨匠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被視為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米開朗基羅刻畫的大衛臨戰前的一剎那頭部微微轉向左方,雙目緊緊地凝視著敵人,左手握著肩上的投石器,右手自然的下垂,略握拳頭,外表平靜,顯示大衛的沉著、勇敢和必勝的信念。現存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6
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又稱為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的獨立100周年禮物。自由女神像是法國著名雕塑家巴托爾迪歷時10年完成的雕像。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的服裝,所戴頭冠象徵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
女神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她象徵著自由、掙脫暴政的約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並揭幕。雕像鍛鐵的內部結構是由後來建造了巴黎埃菲爾鐵塔的居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為93米,重225噸。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