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實地探訪山東曹縣棺材小鎮,製作一口棺木需要多少道工序
製作一口棺木需要30多道工序,均由工人們手工完成。山東菏澤德弘木製品有限公司銷售總監秦雪紅說,日本人對棺木品質的要求非常嚴格,棺木也大多以素色為主,在加工時,工人們的手必須保證清潔,就連指甲都要清理干凈。
據秦雪紅介紹,該企業每月約消耗400立方米桐木板材,相當於650棵桐木樹。每年銷往日本的棺木數量為30餘萬套。除菏澤德弘木製品有限公司外,在庄寨鎮,還分布了眾多出口型棺木生產企業。
菏澤德億利木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棺木遠銷西班牙、義大利、法國等國家。與出口日本的棺木形狀不同,出口歐洲的棺木主要以多邊形和橢圓形為主,頭大尾小,棺木表面也需進行塗漆處理。
曹縣製作棺木的原材料非常豐富:
據菏澤德億利木業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古安華介紹,他之前一直在廣東做棺木加工生意。「公司在廣東一直面向西班牙、南非市場,2016年將企業搬至曹縣,主要是因為原因是,曹縣是桐木生產基地,製作棺木的原材料豐富。」該公司到曹縣後,開拓了義大利、法國、羅馬尼亞、俄羅斯等市場,每年出口棺木約3萬個。
據庄寨鎮黨委書記郭鳳民介紹,除了棺木加工之外,庄寨鎮還是中國重要的人造板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桐木加工出口創匯基地,桐木製品出口量佔中國同類產品的70%。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資訊-日本九成棺材來自這 「棺材小鎮」助山東曹縣「C位出圈」
『貳』 義大利教堂堆滿棺材,義大利的喪葬制度與其他國家到底有何不同
義大利信仰拉丁文化,在他們國家,如果有人去世了,那就一定要發布喪葬訃告。這是他們對喪葬很重視的事情,這也算是他們和其他國家最不相同的地方。因為習俗的不同,他們喪葬採取的方式與別國有所不同。義大利信仰的是天主教,在人去世之後,一定要把人裝進棺材,然後把棺材先送到家裡去。這一點很特別。
近期,在歐洲地區,義大利的疫情爆發嚴重,引發了很多人死亡。而按照他們的習俗,就是要火葬的。所以他們等待火葬的人數是特別多的,而殯儀館根本就容不下這么多棺材。所以他們都把棺材移入教堂裡面擺放。這真的是一件很讓人痛心的事情,希望快點好起來。
『叄』 從考古中發現羅馬的歷史與神話
作者:王晨
原標題:西塞羅、羅慕路斯、埃涅阿斯:探索永恆之城的起源
羅馬的歷史與神話
神話和歷史的界限常常很模糊(比如亞瑟王或寶嘉康蒂),我們將會看到,羅馬是這種界限特別模糊的文明之一。不過,盡管羅馬人在這個故事上展現了出色的歷史洞察力,我們還是有各種理由把它或多或少地視作純粹的神話。首先,幾乎肯定不存在所謂的羅馬城奠基時刻。很少有城鎮是一下子由一個人單獨建立的。它們通常是定居點、社會組織和身份感模式以及人口逐漸變化的產物。大部分「奠基」是回溯性建構,把晚期城市的微縮版本或想像中的原始版本投射到遙遠的過去。「羅慕路斯」之名本身就泄露了玄機。雖然羅馬人通常認為他把自己的名字給了新建立的城市,但我們現在可以相當自信地認為事實恰好相反:「羅慕路斯」是對「羅馬」所做的想像性建構。「羅慕路斯」只是典型的「羅馬先生」。
此外,對於羅馬歷史的最早階段,那些把自己關於羅馬起源的記述版本留給我們的公元前 1 世紀的作家和學者並不比現代作家擁有多得多的直接證據,在某些方面也許還更少。沒有屬於那個階段的記錄或檔案留存。少數幾件早期石刻銘文雖然很珍貴,但並不像羅馬學者常常想像地那麼古老,而且就像我們在本章末將會發現的,他們有時完全誤讀了早期的拉丁文。誠然,他們能接觸到一些現已不復存在的更早期的歷史記述。但其中最早的寫於公元前 200 年左右,這個日期與該城起源仍有很長的時間間隔,這條鴻溝只能藉助形形色色的故事、歌曲、大眾戲劇表演以及多變和有時自相矛盾的口頭傳統大雜燴(根據環境和聽眾的變化,在一遍遍講述中不斷改變調整)來彌補。有關羅慕路斯故事的零星證據可以上溯到公元前 4 世紀,但線索就此中斷,除非我們重新把青銅母狼像考慮進來。
這幅來自英格蘭南部下哈姆(Low Ham)羅馬別墅中浴室地面上的 4 世紀鑲嵌畫描繪了維吉爾《埃涅阿斯紀》中的一系列場景:埃涅阿斯抵達迦太基,狄多與埃涅阿斯外出打獵,畫面盡可能簡潔地刻畫了迦太基女王與特洛伊英雄的激情
埃涅阿斯的羅馬奠基者形象顯然在遠早於公元前 1 世紀的時候就出現在羅馬文學里了,並在景觀中留下了印記。公元前 5 世紀的希臘作家們簡單提到過他的這個角色;公元前 2 世紀,請求與羅馬人結盟的希臘得洛斯(Delos)島使者似乎特意提醒羅馬人,埃涅阿斯在西行之旅中曾在得洛斯島停留,這是他們給出的結盟理由的一部分。在義大利,哈利卡那蘇斯的狄俄尼修斯相信自己在離羅馬不遠的拉維尼烏姆城(Lavinium)見過埃涅阿斯的墓,或者那至少也是一處紀念他的古老場所。他表示那裡「很值得一看」。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羅馬廣場上的維斯塔女神廟(廟中的聖火由羅慕路斯傳說中的瑞婭·西爾維婭那樣的貞女祭司侍奉著,人們要求聖火永遠不能熄滅)保管的珍貴器物中有埃涅阿斯從特洛伊帶來的那尊女神雅典娜像。至少某個羅馬故事是這樣說的。關於誰搶救了這尊著名的塑像眾說紛紜,整個希臘世界的許多城市都宣稱自己擁有真品。
顯而易見,埃涅阿斯的故事和羅慕路斯的故事一樣是神話。但羅馬學者對這兩個奠基傳說的關系感到困惑,花了很多精力試圖理順它們的歷史脈絡。羅慕路斯是埃涅阿斯的兒子或孫子嗎?如果羅慕路斯建立了羅馬,埃涅阿斯怎麼可能做了同樣的事呢?最大的困難在於,羅馬人將自己城市的起源定在公元前 8 世紀,而他們公認特洛伊城陷落(同樣被認為是歷史事件)的時間為公元前 12 世紀,兩個日期的差別非常扎眼。公元前 1 世紀,通過構建把埃涅阿斯和羅慕路斯聯系起來的復雜的家譜樹、敲定「正確的」日期,不同的說法一定程度上融貫起來:埃涅阿斯開始被視作拉維尼烏姆而非羅馬的建立者;他的兒子阿斯卡尼烏斯(Ascanius)建立了阿爾巴隆迦,後來羅慕路斯和雷慕斯就是在這座城市中被遺棄,再之後他們才建立羅馬城;朦朧不清且即使按照羅馬的標准也純屬公然虛構的阿爾巴王朝,成了連接阿斯卡尼烏斯和公元前753年這個神奇年份的橋梁。這是李維認同的版本。
埃涅阿斯故事的核心主張呼應了羅慕路斯故事中的庇護所這個根本主題,或者說實際上是放大了該主題。羅慕路斯歡迎所有來到他新城的人,而埃涅阿斯的故事更進一步,宣稱「羅馬人」實際上最初是「外邦人」。這對民族身份來說是一個悖論,與許多諸如雅典這樣的古希臘城市的奠基神話形成了鮮明反差,後者認為他們最初的全部居民是奇跡般地從本土的地里冒出來的。 羅馬起源的其他故事版本也一再強調了這種外來性。事實上,在《埃涅阿斯紀》的一個情節中,主人公造訪了未來羅馬城的所在地,發現羅馬人的原始祖先已經在那裡定居。他們是誰?這是一群埃萬德國王(King Evander)統治下的定居者,國王是從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阿卡迪亞流亡來到此地的。該情節傳達的信息很清楚:無論上溯到什麼時候,羅馬的居民總是來自他處。
在狄俄尼修斯記錄的一條奇怪詞源中,上述信息得到了尤為清晰的概述。希臘和羅馬的學者對詞語的由來著迷,認為這不僅能展示詞語的來歷,而且能揭示它們的意義。他們的分析有時正確,有時則錯得離譜。但就像在狄俄尼修斯這個例子中一樣,他們的錯誤也常常發人深省。狄俄尼修斯在所著史書的開頭考慮了一群羅馬城址上甚至更早的原始居民:阿伯里金人(Aborigines)。這個詞的由來本該一目瞭然:這些人是「自始」(ab origine)生活在那裡的人。公平地說,狄俄尼修斯的確提到了這種解釋可能是正確的,但就像其他人那樣,他同等重視甚至更偏向另一種很不可信的解釋,即這個詞並非源於 origo,而是來自拉丁語的errare(流浪),最初被拼作 Aberrigines。他寫道,換句話說,這些人是「居無定所的流浪者」。
認為嚴肅的古代學者對擺在面前且明顯正確的詞源視而不見,卻贊成了一個通過 Aborigines 的有傾向性的拼寫而推導出該詞源自「流浪」的愚蠢想法,這並不表示我們覺得他們愚鈍。這僅僅表明,關於「羅馬」一直是個多變的民族概念和「羅馬人」不斷遷徙的想法是多麼深入人心。
挖掘早期羅馬
從羅慕路斯和其他奠基者的故事中,我們能得到很多有關羅馬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城市、價值觀和缺陷的信息。它們還展示了羅馬學者如何對過去展開爭論、如何研究自己的歷史。但對於它們宣稱將要向我們展示的內容——最早的羅馬是什麼樣的,它經過了什麼過程、在何時成為城市社區——卻什麼也沒說,或者最多也只是言之甚少。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在西塞羅擔任執政官的公元前 63 年,羅馬已經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了。但如果沒有建城時期的作品留存下來,而我們又無法依靠傳說,那麼我們將如何獲得關於羅馬起源的信息呢?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們了解台伯河畔那個後來成長為世界帝國的小城的早期歷史呢?
無論多麼努力進行嘗試,我們都不可能構建一個融貫的敘事來取代羅慕路斯或埃涅阿斯的傳說。確定羅馬歷史最早階段的確切年代同樣非常困難,盡管有許多人自信地斷言這很容易。但我們可以開始對該城發展的總體背景增加了解,並獲得一些關於那個世界的出奇生動的印象,有的甚至令人難以捉摸,充滿誘惑。
方法之一是離開建城故事,轉而尋找隱藏在拉丁語或後來的羅馬制度中可能指向最早期羅馬的線索。這里的關鍵是經常被簡單而錯誤地稱為羅馬文化中的「保守主義」的東西。羅馬並不比19 世紀的英國更保守。在這兩個地方,在與各種表面上保守的傳統和修辭進行對話的過程中,激進的創新茁壯地成長了起來。但羅馬文化的特點是永遠不願完全拋棄自己過去的習慣,而是傾向於保留各種宗教儀式、政治或其他任何方面的「化石」,即便它們已經失去了原先的意義。一位現代作家說得好,羅馬人很像那些獲得了全套新廚房設備但不願扔掉陳舊小廚具的人,而是繼續讓它們佔地方,即便再也不用。古今學者經常猜測,其中某些化石或陳舊小廚具可能是羅馬最古老狀況的重要證據。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每年12月在城中舉行的「七丘節」(Septimontium)儀式。我們完全不清楚在這個慶祝活動上會發生什麼,但一位博學的羅馬人指出,「七丘」是該城在成為「羅馬」之前的名字;另一位學者列出了該節日中涉及的山丘(montes)的名字:帕拉提烏姆山(Palatium)、維利亞山(Velia)、法古塔爾山(Fagutal)、蘇布拉山(Subura)、科爾馬魯斯山(Cermalus)、奧庇烏斯山(Oppius)、卡伊利烏斯山(Caelius)和基斯皮烏斯山(Cispius)。名單中共有 8 個山名,這意味著什麼地方出了問題。但更能說明問題的是,這份名單中的古怪之處(帕拉提烏姆山和科爾馬魯斯山都是被通稱為帕拉丁山的一部分)連同「七丘」是「羅馬」舊稱的想法,暗示這些名字可能反映了各處村鎮在發展成熟的羅馬城出現之前所處的位置。名單中缺少奎里納爾山(Quirinal)和維米納爾山(Viminal)這兩座醒目的山丘,這促使一些歷史學家走得更遠。羅馬作家們經常把這兩座山稱為colles,而非更常用的拉丁語詞彙 montes(兩者的意思大致相同)。這種差異是否表示在羅馬早期歷史中的某個時候曾經存在過兩個不同的語言社群呢?進一步說,我們是否可能遇到了羅慕路斯故事中所反映的那兩個群體——與 colles 聯系在一起的薩賓人和與montes 聯系在一起的羅馬人——的某個版本呢?
這是有可能的。幾乎可以肯定,「七丘節」與羅馬的遙遠過去存在某種關系。但具體是什麼關系、到底有多遙遠,卻很難知道。該觀點並不比我提出的觀點看起來更有根據,甚至很可能更不可靠。畢竟,為何我們要相信那位博學的羅馬人關於「七丘」是羅馬舊稱的說法?這看上去只是孤注一擲做出的猜測,用來解釋一種讓他和我們幾乎同樣感到困惑的古老儀式。而堅稱存在兩個社群的做法看起來可疑,背後似乎受到了至少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羅慕路斯傳說的「歷史」色彩的慾望的驅使。
考古學證據要實在得多。向羅馬城地下深處挖掘,在可見的古代歷史遺跡之下仍然存在著早得多的某個或某些原始定居點的遺跡。羅馬廣場下方有一處早期墓地的遺址,當該墓地遺址於 20世紀初被首次發掘時曾極大地引發了人們的興奮。一些死者是火葬的,他們的骨灰被盛在簡陋的骨灰壇內,旁邊是原先裝有食物和飲料的瓶瓶罐罐(有一個人得到了少量魚、羊肉和豬肉——可能還有些粥)。另一些死者是土葬的,有時被裝在將橡木切開並挖空製成的簡陋棺材裡。一個大約兩歲的女孩下葬時穿著珠飾衣服、戴著象牙手鐲。古城的其他各處也有過類似的發現。比如,在帕拉丁山上一座大房子下方很深處埋著一個年輕男子的骨灰,陪葬品為一支袖珍長矛,這可能是他如何度過一生的象徵。
來自早期羅馬墓地和周圍地區的典型骨灰壇。關於生者居所的外觀,這些形狀為一座簡陋小屋的死者之屋為我們提供了一項最佳指導。
在考古記錄中,死者和被埋葬者經常比生者更顯眼。但墓地暗示著一個社群的存在,而在羅馬各處(包括帕拉丁山)地下發現的茅屋群的依稀輪廓也被認為是社群的痕跡。除了它們是用木頭、黏土和茅草建造的,我們對它們的特點所知甚少,更不清楚它們所支持的生活方式。不過,如果把目光投向羅馬城外不遠處,我們可以填補一些空白。20 世紀 80 年代在距離羅馬以北幾英里處的費德奈(Fidenae)發現的遺址是保存最完好和發掘最細致的此類早期建築之一。這是一座長 6 米、寬 5 米的長方形建築,用木頭(橡木和榆木)與夯實的土建造——所謂的夯土結構,至今仍在使用——周圍有懸挑屋頂形成的一個粗糙而簡易的柱廊。屋內有中央火爐、一些碩大的儲物陶罐(還有一隻較小的,似乎用於盛放製作陶器的黏土),以及某些完全不出所料的食物(穀物和豆子)與家畜(綿羊、山羊、牛和豬)。廢墟中最意外的發現是一隻貓的骸骨,它死於一場最終摧毀了這座建築的大火,可能是因為被繩子拴住了。現在,它作為義大利已知最早的家貓而聞名。
這里有人類和其他生命的生動剪影,從那個身著她最好的衣服躺在墓中的小女孩,到那隻著火時沒人為其解開繩子的可憐「捕鼠者」。問題在於這些剪影合起來意味著什麼。考古遺跡無疑證明了在我們看到的古羅馬背後存在著漫長和豐富的史前史,但具體有多長是另一回事。
部分問題在於城中的發掘條件。羅馬城在經歷過多個世紀的建設後,我們只有在碰巧沒有被碰過的地方才能找到此類早期居住生活的痕跡。在公元 1 世紀和 2 世紀,羅馬人為羅馬廣場的巍峨大理石神廟挖掘地基時毀壞了地表下的許多東西;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在修建豪華住宅的地窖時挖穿了該城其他地區甚至更多的地下遺跡。因此,我們只有小小的剪影,從未獲得大幅畫面。這是最艱難的考古工作,而且盡管不斷有新的證據碎片出現,對它們的解讀和重新解讀幾乎總是受到質疑,而且常常充滿爭議。比如,人們對 20 世紀中葉在羅馬廣場發掘出的荊笆牆碎片仍然爭論不休,不清楚它們表明那裡曾經也有一座早期的小屋,還是它們是幾個世紀後為了墊高這里的地面而無意中混入的瓦礫的一部分。必須承認,這里作為墓地還不錯,但對村子來說這個地方非常潮濕和泥濘。
准確定年甚至更有爭議;因此我在上面幾頁中有意模糊地使用「早期」一詞。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來自最早期羅馬或周邊地區的任何考古材料都沒有獨立的確鑿年代,幾乎所有重大發現都仍然充滿爭議。在過去的差不多一個世紀里,人們花了幾十年時間——通過輪制陶器(被認為晚於手制陶器)、墓中偶爾出現的希臘陶器(人們對它們的年代了解較多,雖然仍不夠好)等判斷標志和對不同遺址進行詳細比較——製作了從大約公元前1000年到前 600 年的大致年表。
以此為基礎,羅馬廣場最古老的墓葬可能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帕拉丁山上的小屋屬於公元前 750—前700 年(就像許多人注意到的,這個時間段令人興奮地非常接近公元前 753 年)。但即使這些年代也遠遠談不上確定。新近的科學方法——包括通過測量有機材料中殘留的放射性碳同位素來計算其年代的「放射性碳定年法」——表明上述結果都太「年輕了」,最多的晚了100年。比如,根據傳統的考古標准,費德奈的小屋年代被認定為公元前8世紀中期,但放射性碳定年法將其上推至公元前9世紀末。目前,年代的變動甚至比以往更頻繁;總而言之,羅馬似乎在變老。
可以肯定的是,公元前 6 世紀時的羅馬已經是一個城市社區了,擁有城市中心和一些公共建築。對於更早的最早期階段,我們從所謂的青銅時代(大約公元前 1700 年和前 1300 年之間)獲得的足夠多的零星發現表明,當時已經有人在那裡生活,而非僅僅「路過」。對於兩者之間的時期,我們可以相當自信地認定已經發展出較大的村子,很可能(從墓中的物品來看)同時出現了日益富裕的精英家族群體;在某個時候,這些村子合並成單一的社群,其城市特徵在公元前 6 世紀時已經清晰可見。我們無法確知各個定居點的居民何時開始認為自己屬於同一座城市的。我們也完全無從知曉他們何時開始把這座城市視作羅馬,並如此稱呼它。
不過,考古學不僅僅是關於年代和起源的。城中和周圍地區乃至更遠處挖出的材料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東西,向我們展示了羅馬早期定居點的特徵。首先,它與外部世界有廣泛的接觸。我已經簡略提到了墓地中那個小姑娘的象牙手鐲和從羅馬發掘出的希臘陶器(科林斯或雅典製造的)。用進口琥珀製作的幾件首飾和裝飾品則是羅馬與北方有聯系的標志;我們沒有能揭示它們如何來到義大利中部的線索,但它們無疑指向羅馬與波羅的海地區有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就我們所能追溯的幾乎最早的情況來看,羅馬與外界保持著良好關系,一如西塞羅在強調其戰略位置時所暗示的。
其次,羅馬和鄰邦間存在相似點和某些重要差異。公元前 1000 年到前 600 年左右的義大利半島組成極其復雜。那裡生活著許多不同的獨立民族,擁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傳統、起源和語言。記錄最翔實的是南部的希臘人定居點,比如自公元前8 世紀起由來自一些希臘大城市的移民建立的庫邁(Cumae)、塔蘭托(Tarentum)和那不勒斯(Naples)——它們通常被稱為coloniae,但並非現代意義上的殖民地(colonies)。從各方面來看,半島南部的許多地區和西西里都是希臘世界的一部分,通過文字和藝術傳統聯系在一起。事實上,留存至今的一些很古老的(也許是最古老的)希臘文字作品樣本是在那裡發現的,這絕非巧合。
不過,考古學發現的確顯示,早期的羅馬的確非常普通。我們在羅馬大致看到了從分散定居點向城市社區的發展,但差不多與此同時,同樣的過程似乎也出現在羅馬以南的全部鄰近地區。墓地中的實物遺存、當地的陶器和青銅胸針,還有更具異域風情的進口物品在那裡也相當普遍。
『肆』 義大利教堂堆滿了棺材,在義大利除了火葬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了嗎
只有火葬才能徹底消滅病毒,其他方法都不太好用。
1、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非常強,不採取火葬將非常難處理。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是非常強的,在我們國家也是採取火化的方式才能在病人死後徹底消滅新型冠狀病毒,很多死於新型冠狀病毒的人家屬都沒辦法見其最後一面,如果不採用火化方式解決病人一體的化,新型冠狀病毒很有可能會通過病人遺體再度傳播,所以,採取火化是最方便解決病毒的方式,但是一天工作量有限,而義大利病毒致死率已經到了8%,這是非常高的一個數據,很多沒辦法處理的遺體暫時就放在了教堂里。
綜上,除了火葬以外,還有很多可以處理遺體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弊端,並不合適,而義大利現在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致死率太高造成了上千人的死亡,但是火葬場並不能夠一天處理那麼多的遺體,所以這些棺材只能是暫時擺放在教堂中了。
『伍』 人形鐵棺是什麼,是古代時的刑具
鐵處女(德語:Eiserne Jungfrau,英語:Iron maiden,也有稱為virgin of Nuremberg的)是中世紀歐洲用來刑罰和拷問的一種刑具,但是也有人認為它是虛構的產物。在16世紀的德國紐倫堡製作的鐵處女特別有名,各地的仿製品多以此為原型,與名稱所暗示的不同,它的主體是木製的,只有釘子是鐵制的(釘子的卡子和門的合葉也可能是鐵的)。
目錄
1基本介紹
2結構特徵
3配套設施
4發展歷史
5酷刑傳說
6現代展覽
7出現作品
1基本介紹編輯
鐵處女
鐵處女
「鐵處女」是一種人形鐵框,兩面互相用鐵鏈聯接,將犯人綁在其間,再把兩面合攏,框上許多突出的長釘,就會貫穿釘入受害者身內。釘子尖銳的前端慢慢刺入身體,先是手腕,然後是腳等其它幾個部位,接下來是眼睛、肩膀和臀部。受刑過程疼痛非常,但又不至於立刻要了受刑者的性命。期間,他們不停地發出凄慘的叫聲,有時連續哀號幾天才能死去。
把犯人放入鐵處女內部的空洞中,然後把門關上,犯人就會被門上的釘子刺穿全身。現存的鐵處女的釘子長度相差很大,從基本上沒有生存空間的,到只要不亂動就只會受輕傷的類型都有。想來應該有必要根據犯人的高矮胖瘦來調整鐵處女,不過沒有發現過這樣的調整裝置,也沒有準備很多鐵處女來處決不同體型的犯人的記錄。 因此,有人認為鐵處女除了用來處刑,也可以用來拷問,甚至可能只是用來嚇人的。如果實際使用鐵處女殺人的話,死亡的原因應該是出血過多導致休克。
2結構特徵編輯
外部構造:
外形呈類似聖母瑪利亞的形狀,高約2米,內部有人型的空洞。前面可以從左右打開,內部的空洞可以容納人。前面提到過,它基本上是木製的。 因為是木頭製得,所謂為了達到一定的強度,必需做得比較厚,而鐵制的東西就會薄一些,這一點即使是從照片上也能區別。門上有向內刺的釘子,主體的內部也有釘子,雖然號稱為了不讓受害者的慘叫傳出鐵處女而採取了很多措施,不過從物理上看是不可能的。 另外有文獻記載說,門的設計很巧妙,以至於在受害者死亡以後,即使不用打開門,屍體也會自己落下。但是,除非是大量處刑,否則不用眼睛去確認而讓屍體自行落到地上並沒有什麼好處,而且為了短時間內把人刺死,屍體估計被釘子釘住而難以落下,所以推測這種記載是虛構的。
內部構造:
大部分鐵處女的外表像個人型棺材,內側各個地方都裝有可活動鐵釘,靠改變釘刺的不同部位進行拷問。尤其是會引起劇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處的鐵釘是可活動的。執行人故意把這些地方的鐵釘稍稍向外拔了一點,這樣可以延長受刑人的痛苦。
特徵:
該刑具有四個基本特徵,這四個基本特徵也充分顯示了其非人道的特點:
一、若從小孔向裡面釘入長釘會把受刑者的身體打通。為了增加受刑者的痛苦,還特地避開
鐵處女
鐵處女
了受刑者的致命要害。由於該刑具是垂直放立的,因而受刑者在桶棺內完全是被鐵釘懸掛起來的。
二、桶棺內的空間極其狹窄,這會不斷地帶給受刑者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
三、這種刑具雖然四面也有對開的門,但即使把所有的門都打開,受刑者也跑不掉。
四、該刑具的桶壁做得很厚,不開門的話在外面是聽不到受刑者的呻吟聲和慘叫聲的。而且假如中途把門打開,再關上時,鐵針還會刺入受刑者身上同樣的傷口之中,因此根本不要奢望能夠減輕臨死前的痛苦。
3配套設施編輯
如果只有這樣,德國其實也不配被稱作世界工藝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在經過剛剛的一番折騰之後,很顯然鐵處女內部已經一片狼藉,要把屍體處理掉就成了很惡心的一件事情了。但是,德國人在鐵處女底下安置了一整條垂直的地道,行刑者只需啟動機關,打開暗門,屍體就會直直落下。在地道的盡頭則是一連串轉動的刀刃,結合上屍體從高處落下的沖擊和銳利的刀刃,這倒霉傢伙的屍體就會被切成碎片,正好落入紐倫堡中的培革尼茲河,最後流入萊茵河中。行刑者最後只需要把血水沖入隧道中就可以保持乾爽清潔。
4發展歷史編輯
致命的擁抱:鐵處女[1](Iron Maiden)
翻開拷問史,在眾多關於拷問器具的記載當中,以人體形狀為模型製作的器具最多。這種器具往往都有左右對開的兩扇門,門裡面裝置有尖銳的釘子,一關上門,裡面的人就會體會到鐵釘刺穿身體的疼痛。在這類刑具中最為有名、而且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國的「紐倫堡鐵處女」,至今大部分的鐵處女外型都是仿造這台原型機所製造的。
讓人意外的是,這種怪異的處刑工具竟然擁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公元前205年至194年,統治斯巴達的暴君那比斯(Nabis)。他經常會說:「如果我無法說服你,或許我美麗的愛琵加(Apega)可以。」然後,這個倒霉的傢伙就會被領到一個以暴君美麗妻子為外型的雕像面前,雕像的雙臂上有尖利的刀刃,受刑者就會在這致命的擁抱中被殺死。
接著,西班牙人為了拷問那些不願意改信天主教的異教徒,也研發出了類似的工具來。這具雕像通常是由僧侶所雕刻,外面會披上薄紗,手中則拿著象徵信仰的旗幟,外型則是代表著聖母瑪麗亞。由於大多數的拷問室都在地窖中,受刑的異教徒必須走過一段長長的陰森、黑暗、潮濕的走廊之後,才會看到這個恐怖的刑具。行刑者會大聲的念誦一段句子,其意為即使你是異教徒,聖母依舊願意擁抱你。然後,裝有尖刺的雙臂同樣會收攏,讓受刑人的上身被刺穿。在這樣的狀況下,行刑人會繼續審問犯人,要求他認罪,否則就會繼續收攏雕像的手臂。
起初這種刑具只用來懲罰叛教或是污辱聖人的犯人,但稍後它也被用來當作處罰叛國和圖謀不軌的刑罰。
1788年在紐倫堡同樣延續著其他變相的拷問制度。應該說1788年的確是個劃時代的年份,當時歐洲啟蒙思想已經達到了最高潮;法國大革命也已經醞釀成熟;英國工業革命亦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新大陸美國也確立了共和制的國家。但就在這樣的時代里,同樣存在著遊街示眾、肢解、車輪刑、割舌、斷手等殘酷的刑罰。而且從中世紀延續下來的各種殘酷刑罰,在以天主教為國教的廣大歐洲地區成為了法定的刑法,這種陋習一直延續到拿破崙時代之後。其中最為嚴厲的地方有奧地利和德國交界處的拜恩州(現德國的西南部)、除了托斯卡納(譯者註:義大利中部丘陵地帶,主要城市有佛羅倫斯、比薩等)地區的盧卡和巴馬(義大利中部城市)之外的義大利全土,當然不用說西班牙也要算上一個了。
由於該刑具是在紐倫堡製作的,且其原型被雕刻成一張少女的臉,因而被叫做「紐倫堡鐵處女」[2]。這樣的一口活棺材居然被稱作處女,真是讓人不寒而慄,據推測這也是當權者的狡猾之處,他們利用動聽的名字(鐵處女)和可親的外觀(少女的臉龐),企圖給人一種好的印象,來掩飾人們對該刑具的恐慌。
5酷刑傳說編輯
有人認為鐵處女是匈牙利的巴托里伯爵夫人的發明,不過因為當時沒有記錄,所以估計是後世的創作。在傳說中,在受害者死後,將鐵處女的地板移開,屍體會隨著水流到城堡之外,而且在屍體流過的路線上設有鋒利的刀,當屍體出現在城堡以外的時候,已經不成人形了。有一種說法認為,一個女傭在給伯爵夫人梳頭的時候,不小心把她弄疼了。她非常生氣,用發簪刺向女傭的心臟。當她擦去手上的鮮血時,發現手上的皮膚似乎是發出了金色的光輝,這讓她相信處女的血有保養皮膚的功效。於是她抓了很多美麗的處女,並且為了榨取她們的鮮血而製作了鐵處女。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從鐵處女流出的血會通過管子流入到伯爵夫人的浴室中。
由於史書中對該種裝置的使用情況記載得不是很多,所以很難
鐵處女
鐵處女
判斷這種刑具的存在是傳說還是事實。因為關於拷問的史料文獻都是以19世紀的研究為基礎,而當時的研究受浪漫主義思想和民間傳聞的影響較深。而有關「鐵處女」使用的記載很少,從1515年8月15日第一次使用該裝置起,只有幾十年的時間。當天,法官把受刑者關入「鐵處女」中,門只是「稍稍」地關了一下:「釘子尖銳的前端慢慢刺入了那男子的身體,先是手腕,然後是腳等其它幾個地方,接著是小腹、胸、膀胱和局部肌肉,接下來是眼睛、肩膀和臀部。看上去雖然很疼,但還不至於立刻要了犯人的命。這期間那男子不停地發出凄慘的叫聲,顯然他非常痛苦,就這樣連續哀號了兩天他才死去。」根據這篇文章的記載,恐怕當時的「鐵處女」內側各個地方都裝有鐵釘,靠改變釘刺的不同部位進行拷問,而且鐵釘還是可以活動的,尤其是會引起劇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處的鐵釘是可活動的,執行人故意把這些地方的鐵釘稍稍向外拔了一點,這樣可以延長受刑人的痛苦。
18世紀後,紐倫堡逐漸取消了審訊時實行拷問制度的習慣,在1784年出版的旅遊指南中,明確記載有「『鐵處女』這一可憎的、令人戰栗的拷問器具,成為了「弗雷德利克.巴爾巴羅薩時代的古董」的字樣。雖然該書把時代弄錯了將近400年(弗雷德利克.巴爾巴羅薩時代比中世紀還要久遠),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當時的「鐵處女」已經成為博物館中的收藏品了。請採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