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面

義大利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面

發布時間:2022-10-03 22:17:38

1. 義大利面的世界就像千變萬化的萬花筒,關於義大利面的歷史起源是什麼呢

義大利面的世界就像千變萬化的萬花筒,關於義大利面的歷史起源是什麼呢?

義大利面,又被稱為意粉,是西餐廳主食中比較接近中國人生活習慣的中式點心。義大利面條有許多類型,每一種都有各自的名字,長度不一樣,其中空的類型被一部分中文使用人稱之為空心粉。

到19二十世紀,義大利面著名的三大醬汁管理體系:西紅柿底、淡奶油底和食用橄欖油底徹底產生,配上各種海鮮、蔬菜水果、新鮮水果、香辛料,產生錯綜復雜的醬汁口感。面條本身就轉變精彩紛呈,有長細、平扁、螺旋式、彩蝶等幾種樣子,並且通過加上冬瓜、西蘭花、紅提等做成五顏六色的類型。據調查,義大利面品種竟然有563種之眾。但是誰會想到義大利面條最開始是用腳來和面的?由於麵糊很大,拿手確實揉沒動。

直至18新世紀,講究衛生的這不勒斯王者費迪南多二世才找來匠師,創造了揉面機

1740年,第一座面條工廠完工,廣場曬面大場面此後成為歷史。義大利對面條的喜歡好像天生,很多人把做面獨門配方置若罔聞,不願隨便觀人,甚至把義大利面再三寫到遺書。歐洲中世紀很多歌舞劇、小說中都提及面條。近現代義大利愛國英雄加里波第也曾用面條犒賞三軍,乃至拿破倫在波河大進軍之中拿「吃面條」激勵士氣。

21新世紀,全世界義大利面條每年產量已超1000萬噸級。在義大利,每人每天要吞掉最少28KG面條。在羅馬市區總督府周邊,並且還建了一座別具一格的面條歷史博物館,慕名前來者源源不斷。這一歷史博物館一共有11個展館,展覽了不同階段的面條產品以及生產加工器材,從中國最早的擀麵棍、和洗臉盆,到後來的切面機、面條生產流水線這些。諸多實體生動形象的敘述了義大利面條幾百年的發展歷程。現如今義大利面條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的新寵兒。

2013世界面條交流會,參加考試高達27個。美國紐約著名的「7月4日大胃」比賽時,義大利面條比賽已經成為保留節目。2013年比賽中9名參賽選手短短8min里吃掉16.2KG面條,平均每人吞掉1.8KG;今日在全世界100個國家和地區里,都能找到義大利面的蹤跡,甚至是在地球以外也能聞到它香味——國際空間站的菜譜里,義大利面條位列其中。

2. 面條最早是由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

中國,發明者沒有記載。

面條的歷史發展:

面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面條是一種製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

初期的東漢、魏晉南北朝、到後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但起初對面條之名稱卻不統一,除普遍水溲麵、煮餅、湯餅外,亦有稱水引餅、不託、餺飥等。

「面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面條」為長條形,花樣卻多不勝數,什麼冷淘、溫淘、素麵、煎麵……皆屬「面條」;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可擀、可削、可撥、可抿、可擦、可壓、可搓、可漏、可拉。

中華面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面,並會以麵食招待貴賓。

中華麵食在清朝發展巳相當成熟且穏定,甚至各個地區均有其獨特風味,如中國五大名面:四川擔擔面、兩廣伊府麵、北方炸醬面、山西刀削麵及武漢熱乾麵。加上中外文化交流與發展,更令中華面條、麵食之文化於全世界大放異彩。

(2)義大利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面擴展閱讀:

面條的營養價值:

面條中含有銅元素,雖然說銅元素在身體中的需求量不是非常的大的,但銅元素是作為身體微量元素也是不可以缺少的,而面條中正好就含有銅元素,銅元素對於頭發的發質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適量的吃一些面條還可以起到養發的作用。

面條對於幫助養胃起到了很好的功效的,因此對於胃部消化不良的朋友們在食用主食的時候可以將面條穿插到其中來食用,由於面條比較好吸收,而且湯面還能暖暖胃,胃部不好可以多食用面條來養胃。

面條中的蛋白質的含量是非常豐富的,因此豐富的蛋白質可以滿足身體活動的需求,從而保證了身體的一個基本需求。

3. 義大利面的由來,有什麼故事嗎

義大利面的世界就像是千變萬化的萬花筒,數量種類之多據說至少有500種,再配上醬汁的組合變化,可做出上千種的義大利面,是義大利的特色主食。
義大利面的起源簡單說有人主張起源於中國,由馬可·波羅帶回義大利,後傳播到整個歐洲。
也有人主張:當年,羅馬帝國為了解決人口多、糧食不易保存的難題,想出了把麵粉揉成團、擀成薄餅再切條曬乾的妙計,從而發明了名垂千古的著名美食——PASTA(義大利面)。
最早的義大利面約成型於公元13至14世紀,與21世紀我們所吃的義大利面最像。到文藝復興時期後,義大利面的種類和醬汁也隨著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最初的義大利面都是這樣揉了切、切了曬,吃的時候和肉類、蔬菜一起放在焗爐里做,因此當年義大利半島上許多城市的街道、廣場,隨處可見抻面條、晾面條的人。據說最長的面條竟有800米。不過由於義大利面最初是應付糧荒的產物,所以青睞者多是窮人,但其美味很快就讓所有階層無法抵擋。
義大利面吃起來連汁帶水,頗不方便。早期的人們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後還意猶未盡地把蘸著汁水的十指舔凈。
中世紀時,一些上層人士覺得這樣吃相不雅,絞盡腦汁發明了餐叉,可以把面條卷在四個叉齒上送進嘴裡。餐叉的發明被認為是西方飲食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面功不可沒。
新大陸的發現開拓了人們的想像力,也給義大利面帶來更多變化:兩種從美洲舶來的植物——辣椒和西紅柿被引入醬料。
西紅柿的出現及隨後的品種改良,在義大利的那波利首次被人用作醬汁搭配面條,從此令面條大受歡迎,甚至連皇室貴族也被受吸引。正宗的義大利粉是由銅造的模子壓制而成,由於外型較粗厚而且凸不平,表面較容易黏上調味醬料,令吃起來的味道和口感更佳。
到19世紀末,義大利面著名的三大醬料體系:番茄底、鮮奶油底和橄欖油底完全形成,配以各種海鮮、蔬菜、水果、香料,形成復雜多變的醬料口味。面條本身也變化紛呈,有細長、扁平、螺旋、蝴蝶等多種形狀,並通過添加南瓜、菠菜、葡萄等製成五顏六色的種類。據統計,義大利面的品種竟有563種之多。可是誰會想到義大利面條最早是用腳揉面的?因為面團太大,用手實在揉不動。
直到18世紀,講衛生的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多二世才請來巧匠,發明了揉面機。
1740年,第一座面條工廠建成,廣場曬面的大場面從此成為歷史。義大利人對面條的喜愛似乎與生俱來,許多人把做面的獨門秘方束之高閣,不肯輕易示人,甚至把義大利面鄭重寫進遺囑。中世紀許多歌劇、小說里都提到面條。近代義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也曾用面條犒賞三軍,甚至拿破崙在波河大進軍中也拿「吃面」激勵士氣。
21世紀,全球義大利面條年產量已達1000萬噸。在義大利,每人每年要吃掉至少28公斤面條。在羅馬市中心總統府附近,甚至還建有一座別具一格的面條博物館,慕名前來者絡繹不絕。這個博物館共有11個展廳,展出了不同時期的面條產品以及加工器具,從最早的擀麵杖、和面盆,到後來的切面機、面條生產線等等。眾多實物生動地敘述了義大利面條數百年的發展歷史。如今義大利面條已成為世界的寵兒。

4. 世界上最早有關面條的起源是在哪裡,有多久的歷史

最早關於面條的起源在中國,至今有近四千年的歷史。它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中國東漢年間已存記載,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

最早的實物面條是由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發現的,他們在2002年10月14日在黃河上游、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進行地質考察時,在一處河漫灘沉積物地下3米處,發現了一個倒扣的碗。

碗中裝有黃色的面條,最長的有50厘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該物質的成分,發現這碗面條已經有約4000年歷史,使面條的歷史大大提前。

在不同朝代均有對面條之記載。由初期的東漢、魏晉南北朝、到後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但起初對面條之名稱卻不統一,除普遍水溲麵、煮餅、湯餅外,亦有稱水引餅、不託、餺飥等。「面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

「面條」為長條形,花樣卻多不勝數,什麼冷淘、溫淘、素麵、煎麵……皆屬「面條」;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可擀、可削、可撥、可擦、可壓、可搓、可拉……

中華面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面,並會以麵食招待貴賓。

中國唐朝,便有提到當時宮廷要求冬天要做「湯餅」;夏天則做「冷淘」。元代出現了可以長期保存的「掛面」;明代又出現了技藝高超的「抻面」。這些制面技藝的出現都為面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清代最有意義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現,而且在乾隆年間又出現了方便麵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麵」。其實中華麵食在清朝發展巳相當成熟且穏定,甚至各個地區均有其獨特風味,如中國五大名面:四川擔擔面、兩廣伊府麵、北方炸醬面、山西刀削麵及武漢熱乾麵。

(4)義大利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面擴展閱讀

南北兩地之面條實有著天壤之別。南方的「面」指以麵粉製成的面條,以蛋面為主,用的並非雞蛋而是鴨蛋黃,面身幼、面質爽口彈牙。其中生面、乾麵皆有之。廣受歡迎的有細條乾麵及蝦子面。

北方的「面」則指以小麥磨成的粉,面條多不用蛋,用鹼水,加入鹼水能令面條變得容易消化,故面條成為北方人主要食糧之故。跟南方的相比,北方面條面較粗,面質軟滑柔韌。如果在北方如果說「要面」,老闆只會給予麵粉;而在南方,賣的則會是巳加工好的面條。

5. 二戰時期,為何義大利人只專注吃面,不參與戰爭

這主要是因為義大利人天生比較軟弱,所以在戰爭方面表現的尤為劣勢。

6. 古代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面條的

中國人常說:這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飯,這飯里最好吃的就是這面。歌唱大師卡魯索出國多年,最想念的則是一碗義大利面條。面條是中國人還是義大利人發明的?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也沒有答案,然而,考古學家在中國青海的偶然發現,為這個歷史懸案找到了答案。

科學家發現的這些古老面條保存完好,長而細,呈黃色,盛在一個倒扣的密封的碗中。這個碗是在中國西北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掘出來的,那碗面條被埋在3米深的沉積物中。這一無可辨駁的證據表明,中國無可爭議地早於其他國家發明了這種麵食。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呂厚遠說:「這是發現的最早的面條實物證據。」科學家確定這種面條是用小米和高粱兩種穀物製成的,小米是中國的本土穀物,在7000年前便被廣泛種植。而現代的北美和歐洲的面條則通常是用小麥麵粉製作。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帕特里克·麥克戈溫說,如果這碗面條被確定的製作時間無誤的話,那麼這一發現是「非常令人驚喜的」。他說,即使是今天,要做出像在喇家發現的這種又長又細的面條也要求有靈巧嫻熟的技術。他說:「這顯示了相當高的食品加工和烹調技術水平。」

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想爭奪面條的發明權。

中國考古學家的這一發現肯定會讓義大利人感覺不爽,因為他們一直聲稱,面條的發明權應該屬於義大利。其實,面條是世界的一種大眾食品,到底是哪一種文化發明了這種食品,已經爭論了好幾十年,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想要獲得這種食品的發明權。他們說,他們食用面條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

義大利人爭奪面條的發明權並非無理取鬧。義大利的象徵是什麼,遊客的答案實在令人驚訝,既不是義大利時裝,也不是米開朗琪羅,更不是法拉利跑車,而是——義大利面條:長的,圓的,扁的,螺旋的,用雞蛋染成黃色的,用菠菜染成綠色的,還有用墨魚染成深紅色的,里頭填上乳酪的……據義大利面條工業聯合會統計,目前全球義大利面條的年產量已達到1000萬噸。

關於義大利面條的起源,歷史學家們一直未能達成一致。有人認為,義大利面條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入義大利的。也有人認為,早在公元前7世紀,當時居住在義大利北方的埃特魯斯坎人就已經開始製作面條。在托斯卡納地區發現的公元前4世紀的埃特魯斯坎遺址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出土的文物中,人們發現了用來和面的大張木頭桌子以及肯定是用來煮麵條的廚房用具。從這些用具可以看出,當時的埃特魯斯坎人已經開始製作各種形狀的面條了。

還有證據表明,在屋大維成為古羅馬的凱撒之後,羅馬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50萬。保證眾多公民的糧食供應就成為古羅馬政府一個嚴重的問題。於是,當時的人們想出了一種保存麵粉的新方法。將麵粉先和成面團,然後用刀子將面團切成面條,這種面條在太陽下曬干後可以保存至少一年。於是,曬乾的面條就這樣在義大利人當中流行開來。不過當時吃乾麵條的都是平民,貴族和富人家裡還是吃現做的面條。直到19世紀,曬乾的義大利面條才成為歐洲各國不分貴賤的餐桌美食。

面條由高粱和小米的兩種混合物製成。

義大利面條擁有悠久的歷史,這確是事實。然而,中國新發現的面條可以將中國人吃面條的歷史往上推4000多年,單憑這一點,義大利人就不得不俯首稱臣,除非他們找到比這更古老的證據。

據呂厚遠介紹,在喇家考古遺址發現這碗面條之前,最早的有關面條的記錄出現在中國東漢時期的書中。其他的理論認為,面條首先在中東地區發明,然後經過阿拉伯人介紹到義大利,而義大利人又使面條在歐洲廣泛普及,最後傳到世界各地。

喇家發現的面條到底是不是阿拉伯面條或者義大利面條的祖先,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加以證明,不過呂厚遠說:「無論如何,以前最早的記錄只是出現在 2000年以前。」加拿大米西索加的多倫多大學的考古學家加里·克勞福德說,在中國發現4000多年前的面條毫不令人吃驚,他說:「這符合我們一般都知道的事實,那就是面條在中國有著長久而重要的歷史。」

為了測定新發現的面條是用什麼做成的,呂厚遠和同事們把在面條碗里的澱粉穀物和外殼的形狀、樣式與現代作物進行比較。該研究小組得出結論說,這種面條是用兩種穀物製成的,一種是高粱,一種是小米,當時的人先把這兩種穀物磨成麵粉,做成面團,然後拉壓成面條形狀。研究人員說,小米缺乏黏性,如果單用小米粉做成面團的話就無法壓拉成又細又長的面條。

中國現在仍然有用小米製作的面條。

考古證據證明中國400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小麥了,但直到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才開始普遍種植。據克勞福德說,用小米製作面條並不令人驚奇,他自己在中國北方地區的一個時間差不多的遺址進行的研究證明,那時的中國有豐富的穀子和水稻,但很少有小麥。

不過他補充說,發現保存完好的穀物面條有助於解釋在一些考古地點缺乏穀物種子的發現。他說:「有一個猜測說,穀物的種子通過加熱製成了食品,以及製成了麵粉食品,所以不必留下太多的谷種,如果他們用穀物製成了面條,那就可以解釋這種猜測了。」

呂厚遠說,即使現在,在貧窮偏僻的中國西北地區,人們仍用小米做面條。他說:「現代的小米麵條比小麥面條有更硬的質地,所以經常被稱為鐵絲面。」但嚴格說來,現在中國人吃的面條和義大利面條有明顯不同。

7. 面條的來歷是什麼

面條
面條的由來 1

我國的面條起源於漢代。那時麵食統稱為餅,因面條要在「湯」中煮熟,所以又叫湯餅。早期的面條有片狀的、條狀的。片狀的是將面團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鍋而成。到了魏、晉、南北朝,面條的種類增多。著名的有《齊民要術》中收錄的「水引」、「餺飥」,「水引」是將筷子般粗的面條壓成「韭葉」形狀;「餺飥」則是極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

隋、唐、五代時期,面條的品種更多。有一種叫「冷淘」的過水涼面,風味獨特,詩聖杜甫十分欣賞,稱其「經齒冷於雪」。還有一種面條,製得有韌勁,有「濕面條可以系鞋帶」的說法,被人稱為「健康七妙」之一。

宋、元時期,「掛面」出現了,如南宋臨安市上就有豬羊庵生面以及多種素麵出售。及至明清,面條的花色更為繁多。如清代戲劇家李漁就在《閑情偶寄》中收錄了「五香面」、「八珍面」。這兩種面條分別將五種和八種動植物原料的細末摻進面中製成,堪稱面條中的上品。

青海「史前面條」 為中國贏得「面條發明權」

面條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大眾食品,很多國家都聲稱擁有面條的發明權,其中以義大利、阿拉伯和中國三家為主。最近,著名的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麵條》的論文,稱中國考古學家在青海[被屏蔽廣告]的一個遺址中找到了距今約4000年的面條實物,面條「發明權」之爭宣告終結。

2002年10月中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茂林帶領工作人員在青海民和縣喇家新石器遺址上發現了一個倒扣著的碗,在碗形泥土的頂端,也就是原碗的底部位置上,赫然躺著一團鮮黃色的線狀物,質地柔軟,外表形似我們今天常吃的「拉麵」,粗細相當均勻,直徑只有約0.3厘米,長達50厘米。

論文的主要作者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厚遠是中科院研究微體古植物學方面的專家,他說:「為了弄清楚這個『面條』的來歷,我們主要檢測了其中的兩種物質:植硅體和澱粉。」植硅體是一種在植物生長過程中充填到細胞中的二氧化硅礦物,不同植物細胞中植硅體的充填形態也不一樣,可以長久保存不變化,能夠比較精確地對植物進行分類。他說:「從植硅體的形態和結構來看,它只與我國西北地區種植的穀子、黍相似,並不是我們現在廣泛食用的小麥。」從形態和光學特徵上對比研究了「面條」中的澱粉,結論佐證了「穀子(小米)、黍原料說」。

呂厚遠說,軟體化石的保存極其困難,中國這碗面條能留下有賴於所在地的特殊遭遇。喇家毀於一次災難性大地震,盛著面的碗倒扣在地上,窯洞塌下來,黃土覆蓋上去。呂厚遠說:「幸運的是碗倒扣在地上,使碗中的面條和碗底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至於使面條直接承受壓力而化為粉末,保持了最初的狀態。」大地震後是大洪水,黃河帶來的泥沙使喇家遺址連同那碗來不及食用的面條被密封在地下,直到4000年後才重見天日。

由於面條作為軟體的極難保存的材料,長期以來世界上沒有發現早期面條的直接證據,所有的論斷皆來源於一些文字記載或壁畫,時間也不過2000年左右。喇家遺址發現的這碗面條,不僅為中國人贏得了面條發明者的殊榮,也為新石器農業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提供了線索。

面條的由來 2

《夜航船》:「魏作湯餅,晉作不託。」(張岱自註:「不託即面,簡於湯餅。」)

實際面條之起源,大約早於魏。東漢劉熙《釋名》「餅」中已提及「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等餅類,按劉熙「隨形而命之」的說法,「索餅」有可能是在「湯餅」基礎上發展成的早期的面條,那麼,東漢時已有之。面條顯然是由湯餅發展而成的。湯餅今人考實際是一種面片湯,將和好的面團托在手裡撕成面片,下鍋煮成。這種湯餅始於漢代,是面條的前身。從湯餅的基礎上,又發展成「索餅。」《釋名疏證補》:「索餅疑即水引餅。」

《齊民要術》記有「水引餅」的做法:「細絹篩面,以成調肉〔月霍〕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揉搓令薄如韭葉,逐沸煮。」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樣粗細,一尺長的段,再在鍋邊上揉搓到韭菜葉那樣薄,這時的片兒已類似寬面條了。

《事物紀原》說:「束皙《餅賦》曰:『朝事之籩,煮麥為面。』則面之名,蓋自此而出也。魏世食湯餅,晉以來有『不託』之號,意『不託』之作,緣湯餅而務簡矣。今訛為『餺飥,亦直曰面也。」高承的說法,人稱「不託」之後,離後來的面條就近了。「不託」有說是「不託」者所創,大約是後人的臆測。高承又說:「魏晉之代,世尚食湯餅,今索餅是也。

《語林》有魏文帝與何晏熱湯餅,則是其物出於漢魏之間也。」《語林》中何晏的故事,其實早出於《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即何晏)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但啖,大汁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這則故事中的何晏,是漢大臣何進的孫子,隨母為曹操收養,少以才秀知名,娶魏公主,是三國時著名的玄學家。何晏長得一表人材。魏明帝懷疑他臉上擦了粉所以臉白,於是大熱天請他吃湯餅。何晏吃得大汗淋漓,就用紅色的衣袖擦汗。結果,臉上白里透紅,更為容光煥發。

束皙的《餅賦》說,冬日宜吃湯餅:「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成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餅賦》中還誇張地描述了下人侍候主人吃湯餅時的饞相:「行人垂液於下風,童僕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乾咽。」足見當時吃湯餅,也只是富人的享受。

至晉時,湯餅已有成細條狀的了。束皙之《講賦》中描述下湯餅的情景:「於是火盛湯涌,猛氣蒸作,振衣振裳。握〔溺字換成提手邊〕拊搏,面彌高於指端,手索遇而交錯,紛紛駁駁,星分雹落。」束皙稱湯餅「弱如春綿,白若秋練」。

後庚闡《惡餅賦》有「王孫駭嘆於曳緒,束子賦弱於春綿」之句,傅玄《七謨》有「乃有三牲之和羹,蕤賓之時面。忽游水而長引,進飛羽之薄衍,細如蜀繭之緒,靡如魯縞之線」之說細如蜀繭之緒,靡如曾縞之線,實在已經很細了。唐時,面條仍稱「不託」。

《演繁露》說,湯餅,「舊未就刀鑽時,皆掌托烹之。刀鑽既具,乃雲『不託』,言不以掌托也。」其品種,在唐時,多了一種「冷淘」。杜甫《槐葉冷淘》詩:「青青高槐葉,采綴付中櫥。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

《唐六典·光祿vvv寺》:「冬月量造湯餅及黍〔月霍〕,夏月冷淘、粉粥。」《太平廣記》三十九《神仙傳·劉晏》引《逸史》:「時春初,風景和暖,吃冷淘一盤,香菜茵陳之類,甚為芳潔。」後人考「冷淘」即「過水涼面」。清潘榮陛《帝京歲時記勝·夏至》:「京師於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宋代,面條正式稱作面條,而且作面方式,除湯煮以外,又有了炒、〔懊字換成火字邊〕(燜)、煎等方法。另外,面上開始加葷素各種澆頭。《東京夢華錄》記汴京的面條,有四川風味的「插肉面」、「火〔懊字換成火字邊〕面」,南方風味的「桐皮熟燴面」。《夢粱錄》記南宋麵食名件,有「獵羊盦〔音為an〕生面」、「絲雞面」、「三鮮面」、「魚桐皮面」、「鹽煎麵」、「筍潑肉面」、「炒雞面」、「大熬面」、「子料澆蝦〔燥字換成蟲字邊〕面」、「銀絲冷淘」。

《武林舊事》中又記有「大片鋪羊面」、「炒鱔魚面」、「卷魚面」、「筍辣面」、「筍菜淘面」等。面條發展成熟之後,便出現了掛面。古籍中第一次出現關於掛面的文字記載,乃元人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掛面,補中益氣。羊肉一腳子,掛面六斤。蘑菇半斤,雞子五個煎作餅,糟姜一兩,瓜薺一兩。右件用清汁中下胡椒、鹽、醋調和。」這是一種以羊肉、蘑菇、雞蛋烹制掛面的方法,這說明掛面在忽思慧以前已有之。

《飲膳正要》成書於元夭歷三年,也就是公元1330年,那麼掛面發明於何時呢?今人考,宋理宗淳有〔礻右,音為you〕辛亥十一年(公元1251年)凌萬頃和邊實撰的《玉峰志》卷下《土產·食物》中記:「葯棋面:細僅一分,其薄如紙,可為遠方饋。雖都人、朝貴亦爭致之。」有學者認為,這種「葯棋面」就是最早的掛面。棋子面,又各「切面粥」,其實《齊民要術》中早有記載:「剛溲麵,揉令熟。大作劑,揉搓成餅,粗細如小指頭,重縈於面中。更揉搓,如粗箸大,截斷,切作方棋。簸去勃,甑里蒸之。氣餾勃盡,下著陰地凈席上,薄攤令冷。極散,勿合相粘,袋盛舉置。須即湯煮,別作〔月霍〕澆,堅而不泥。」這種棋子面,形狀像方棋那樣,蒸熟陰干之後,鋪在陰地凈席上,然後再裝在口袋裡久藏,臨吃的時候取出來,放進沸水裡煮一煮,澆肉汁拌和,吃起來韌而不爛。

《玉峰志》里的「葯棋面」顯然與《齊民要術》中的「棋子面」不同,它僅闊一分(也就是3.3毫米),看來形態是細長的面條,而非棋子大小的面片。它產於平江府崑山縣,能運往當時的都城杭州,成為貴族官僚們喜愛的饋贈之物,看來就因為它已經具備了葯療保健的特色。抻面的記載,最早見於明宋詡的《宋氏養生部》:「扯麵」:「用少鹽入水和面,一斤為率。既勻,沃香油少許,夏月以油單紙微覆一時,冬月則覆一宿,余分切如巨擘。漸以兩手扯長,纏絡於直指、將指、無名指之間,為細條。先作沸湯,隨扯隨煮,視其熟而先浮者先取之。齏湯同前制。」薛寶辰《素食說略》中,又稱為「楨條面」:「其以水和面,入鹽、鹼、清油揉勻,覆以濕布,俟其融和,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楨條面』。其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陝西朝邑、同州為最佳。其簿等於韭菜,其細比於掛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斷,柔而能韌,真妙手也。」刀削麵又稱「削麵」。

清薛寶辰《素食說略》記:「削麵」:「面和硬,須多揉,越柔越佳。作長塊置掌中,以快刀削細長薄片,入滾水煮出,用湯或鹵澆食,甚有別趣。平遙、介休等處,作法甚佳。」面條做法各種各樣,就名人而言,袁枚、李漁又各有其做面理論。袁子才認為「大概作面總以湯多為佳,在碗中望不見面為妙。」他最拿手者,是作「鰻面」。以大鰻一條,拆肉去骨熬湯,湯中再入雞汁、火腿汁、蘑菇汁,一大碗湯極少量面。李笠翁則極反對這作法。他說:「南人食切面,其油鹽醬醋等作料,皆下於面湯之中。湯有味而面無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湯,與未嘗食麵等也。」他說,他做面則是「調和諸物盡歸於面,面具五味,而湯獨清。如此方是食麵,非飲湯也。」他所創制的面有兩種,一日:「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面」是自己家用,「八珍面」是用來請客的。「五香者何?醬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筍或煮蕈、煮蝦之鮮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後以醬、醋及鮮汁三物和為一處,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極勻,擀宜極薄,切宜極細。然後以滾水下之,則精粹之物盡在面中,盡句咀嚼,不似尋常夾面者,面則直吞下肚,而且咀嘔其湯也。」「八珍者何?雞、魚、蝦三物之肉,酒(疑為曬之誤)使極干,與鮮筍、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極翻之末和入面中,與鮮汁,共為八種。」李漁說,作此「八珍面」,雞魚之肉,一定要取精肉,稍帶肥膩者不能用。鮮汁也不用肉湯,要用筍、蕈或蝦汁,因為面性見油即散,擀不成片,也切不成絲。拌面之汁,加雞蛋清一二盞更宜。

人稱「伊府麵」者,其實乃清乾隆進土伊秉綬的家廚所創。伊秉綬字組似,號墨卿,好品味。其在惠州為官時,因喜面條,家廚遵其囑予以改進。「伊府麵」先以雞蛋和面,面成後煮至八成熟,撈出,拌上香油,過油炸至金黃。然後再以雞湯煨軟,盛盤內,澆以海參、蝦仁、玉蘭片。早時民俗,只有伏日吃面之說。

北齊宋懍《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辟惡。」至於生日吃面之俗,似始於《唐書·王皇後》:「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耶。」這位阿忠把衣服脫下來換斗面,為的是做生日湯餅,為什麼一定要吃生日湯餅呢?因為古時生男孩稱「弄璋之喜」(璋:寶玉,《詩經·小雅斯干》:「凡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唐時,就有要舉行湯餅宴賀弄璋之喜之俗。劉禹錫有詩《贈進士張盥》:「憶爾懸孤日,余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蘇東坡有《賀人生子》:「甚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璋出。」為什麼唐時就要當「湯餅客」,必食湯餅呢?宋人馬永卿在《懶真子》中,就認為「必食湯餅者,則世欲所謂『長命』面也。」面條,當時已成了祝福新生男兒長命百歲的象徵,這種世俗一直沿襲下來,中國人過生日就必吃面條了。

過生日吃面條的來歷

有許多地方,特別是一些農村,人們過生日往往都要吃面條,即所謂吃「長壽面」,簡稱「壽面」。

過生日為什麼要吃面條呢?

傳說遠古的時候,我國有五個賢明的帝王,即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顓頊帝的玄孫姓籛名鏗。「善調雉羹(即野雞湯)以事帝堯,為堯所贊美,封之於彭城。」籛鏗活了七百六十七歲(也有的說活了八百多歲),人稱彭祖。

漢武帝時,有一天議完朝政,君臣閑談稱壽。有人說:臉長壽就長。也有人說:人中長壽更長。大臣東方朔說:若人中長就長壽,彭祖活八百歲,臉不知多長!他的話說得君臣皆捧腹大笑。

東方朔的這些話傳到民間後,逐漸就變樣了,「臉長壽長」被說成「面長壽長」。為圖吉祥,為求長壽,慢慢形成了過生日吃長壽面的習俗。

註:彭城,相傳堯封彭祖於此,為大彭氏國。春秋時宋邑,秦置縣。治所在今江蘇徐州市。

中國特色麵食的來歷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再以面文化為例,因為面條不僅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目前習慣吃面條的人約有8億人之眾。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工業化的方便麵快速發展以來,2004年以達到480億份,產值290億人民幣,成為世界方便麵產銷第一大國,它融營養、美學、史學於一體,形成東方食品中一支不可忽視的主流食品,各式面條約500多種,色、香、味、形的完美統一。中國的面條起源於東漢,後由「遣唐使」傳入日本,元代之後由威尼斯商人馬克•波羅傳至義大利和歐洲。中國的面條如同茶葉、豆腐、美酒一樣為人類餐飲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人吃面講究很多,實質是把「人之常情」,「世間常理」物化在面條中。過生日吃長壽面;娶媳婦、喬遷新居要吃打鹵面,有湯有面有滋有味;農歷二月二「龍抬頭」祈盼風調雨順吃龍須面。不同時節,不同的喜慶節日吃不同的面條。

中國的「名面」更具獨特的人文價值。

如三鮮伊面、四川擔擔面、岐山臊子面、 韓城大刀面、酸辣老友面等不勝枚舉。僅以三鮮伊面為例,該面又稱孝子面。據史載,伊尹的母親常年卧病,其子為母親特製用雞蛋和面,揉擀切條之後,蒸熟後用油煎,即使人不在家,母親也能很方便的吃面,而且久放不腐。吃面時澆的湯是用雞、豬骨及海鮮燉制的。其母在伊尹的精心照料下身體康復,所以三鮮伊面又稱孝子面。而三鮮伊面的加工方法和現在工業化的方便麵十分相似。

至於四川的擔擔面更是家喻戶曉,陳寶寶是挑擔沿街叫賣的賣面的小販,擔擔面的擔上不僅佐料齊全,而且有鍋有火爐,現吃現煮要吃多少就煮多少,要加什麼佐料就有什麼,這種全心全意為消費者服務的經營理念是「擔擔面」長盛不衰的真諦。

膾炙人口的陝西岐山「嫂子面」或稱「臊子面」也蘊含著深深的哲理。據載有一窮書生因無父母由哥嫂撫養,嫂子不僅做的面條好而且鹵好,為了讓小叔子讀好書求功名,一家人省吃儉用,嫂子特為他打的鹵中有肉有菜,齒間留香,還用油潑辣子增進食慾,小叔子果然中舉,所以該面譽為嫂子面。於是很多人為讓自己的孩子求功名,也仿製這種打鹵面,但屢屢落榜,羞愧無顏,故又稱「臊子面」。

廣西酸辣老友面是說某人常到一家周氏茶捨去喝茶,後病在家中,周氏店主發現此人未到茶舍,親自登門知道老朋友病了,特製了一大碗酸辣湯面,並佐以爆香的蒜末和豆豉送上門,老朋友吃完出了一身大汗,身體康復,故稱「老友面」。以上所舉僅鳳毛麟角,掛一漏萬,但足以說明通過吃,所傳遞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是人與人之間的依戀和慰藉,這正是真正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既看不見又摸不著的人情與人性。

比薩餅和面條

比薩市意語為「PISA」,中文譯名無可非議;「比薩餅」的意語為「PIZZA」,中文譯名早先已有一個「比薩市」,而後又來一個「比薩餅」,所以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把與比薩市本無關系的「比薩餅」聯在了一起。

關於比薩餅的來歷,連許多義大利人也說不清楚,只知道它是從前窮人吃的一種用麵粉加蔬菜做的餅子,後來生產發展了,生活條件改善了,比薩餅的種類越來越多,質量也不斷提高,其中最地道的比薩餅要數那不勒斯的比薩餅。

從PIZZA的發音看,倒很像漢語的「餅子」,有人由此想像兩者應有聯系;從內容和做法看,也有許多相似之處。義大利的比薩餅同中國的「餅子」到底有無關系,眼下無從考證,但此間卻流傳有這樣一個笑話:古時候,有個義大利人來到中國,很喜歡吃中國菜,對烙餅、餡餅之類更是贊不絕口。後來這位義大利人回國後,便開始自己做中國菜吃,

也做中國烙餅。當他和好了面,調好了肉餡,打算做餡餅的時候,卻發現在中國時忘了問餡餅的餡是怎麼放進餅里去的,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最後只好把餡就放在餅子上面去煎或烤。現在的比薩餅就是把乳酪和魚、肉、菜等餡放在面餅上去烤成的,比中國餡餅的花樣還多。

中意兩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有馬可·波羅等許多動人的故事,但也有許多友好的「爭議」。例如面條,有人說面條來自中國,是馬可·波羅傳到義大利來的;但也有人說,義大利面條歷史悠久,它最早出現在義大利南方,如今義大利面條品種和花樣極多,有長的,短的,空心的等等。中國面條是軟粒小麥面所制,一煮就爛糊;而義大利面條則是硬粒小麥面所制,很難煮爛。中國人習慣吃軟面條,而義大利人則愛吃耐嚼的硬面條。所以當中國人到義大利要吃義大利面條時,總要叮囑多煮些時間;而義大利人到中國要吃面條時,往往是看著那些「麵糊糊」發愁。
河南人愛吃面條,並有許許多多吃面條的方法。就品種來說,常吃的有湯面條,撈面條、鹵面條、炒麵條、炯面條、蒸面條、燴面條、拉麵條等。從形狀上說,有一厘米寬的寬面、窄如韭葉的窄面、細如發絲的龍須面,也有菱形的面葉兒、綿長不規則的面片等。從味道上說,有淡味、鹹味、辣味、酸味等。

面條是河南,山西,山東等中北部人民除饃(饅頭)之外的另一大主食,平時每天至少吃一頓。面條的製作方法,因季節的更替不斷變化。

冬季天氣寒冷,人們多吃湯面條、拉麵條、燴面條,裡面放些乾菜、酸菜或新鮮青菜。有些地方的人愛吃清水面條,有些地方的人常在面條湯內攪入麵糊,這種帶糊的面條,人們俗稱為「糊湯面條」。

夏季人們多吃撈面條,面條煮熟後撈出,放在涼水或陰陽水(開水摻涼水)中拔一下,拌以蒜汁、莧菜、荊芥和黃瓜絲,吃時清涼利口,防暑降溫。

春秋季人們多吃鹵面、炯面等。到了蒜苔和豆角收獲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喜歡用蒜苔和豆角做鹵面。因為這些菜是做鹵面的固定菜,所以蒜苦和豆角上市的時候,也是人們吃面條最多的時候,平時三兩天里最少要吃一頓鹵面。

庄戶人家愛吃雜面條,在小麥面中摻些綠豆面,有一種清香的味道。綠豆面條鬆散不易成團,摻些小麥面就會增加面條的韌性。吃這種面條的時候,湯內常常放些紅薯葉、芝麻葉。

中原民間有句俗語,叫「面條擀薄切窄,不怕臨時添客」。意思是補面導的時候,把面條擀得薄一些,切得細一些,就是臨時來了客人,主人也不會手忙腳亂。多添幾碗水,客人的飯就出來了。所以說,人們愛吃面條,不僅僅是面條好吃,省力省時,它與吃米飯吃饃相比較,還是非常節約的。從吃面條這個習俗中,可以看出中原人民勤儉持家、朴實厚道的優秀品質.

8. 義大利習俗

1、在義大利人心目中,自由是最重要的,義大利人的守時和集體觀念相對就差一點,宴會遲到20分鍾左右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義大利人有早晨喝咖啡、吃燴水果、喝酸牛奶的習慣。酒特別是葡萄酒是義大利人離不開的飲料,不論男女幾乎每餐都要喝酒,甚至在喝咖啡時,也要摻上一些酒。

2、義大利人忌諱菊花。義大利的婚喪嫁娶習俗,與歐洲其他國家相似,儀式多與宗教儀式相關。義大利人的嫁娶需要經過訂婚(交換訂婚戒指)、結婚(分為民政和教堂婚禮)兩道儀式,3月、4月是義大利青年選擇結婚高峰期。

義大利人在1974年5月以前是不允許離婚的,在1974年5月16日全民公決後,義大利人的離婚率一直居高不下。

3、義大利人的埋葬方式多為土葬,多葬在大型公墓內。

4、義大利人完全以家庭為中心,祖母(nonna)非常受人尊重——每年甚至還有一個「最酷奶奶」的評選(最近的優勝者因赤腳跳快速旋轉的塔蘭台拉舞而擊敗了其他競爭者,在比賽中勝出)。

(8)義大利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面擴展閱讀:

義大利忌諱「十三」和「星期五」,認為「十三」這一數字象徵著「厄兆」,「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象徵。

現代人對「十三」和「星期五」的不祥預兆據說起源於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這一天羅馬教廷的教皇和法國國王聯合執行了一條對聖殿騎士團的秘密處決令。

聖殿騎士們因為被說成是異教徒而被判處死刑,失去了他們長期以來所擁有的權利。基督教大長老雅克德沐萊被捕,他死前受盡了折磨,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也有傳說認為是起源於基督教徒的信仰,即「十三」是最後晚餐中聚會的人數,餐桌上第「十三」位弟子是叛徒猶大。

9. 義大利面的歷史是什麼

義大利面統稱PASTA,原意是經搓揉過的而團,相傳是由馬可波羅自中國攜帶面條回去義大利開始。其最早成型的時期約是西元十三至十四世紀間,在當時人們用谷類來填飽肚子時,就知道將谷類壓碎和水來做濃稠的湯。古羅馬常將這食物添加了起司、肉、蔬菜和海鮮一起煮。聽說是伊楚利亞人發明了千層面,他們將面團擀平,切成一條條來煮,羅馬人則承襲這種煮法,用烤或炒來增添食物美味。

改革

十六世紀時,義大利面的製作方法有所改變,在當時拿坡里制面工會規定,必須使用附有螺旋的青銅制面機,都利用陽光來曬干義大利面。當時阿拉伯人的行旅商隊在沙漠行進中發明的,他們把易腐壞的麥粉加水揉合乾燥,利於外出攜帶方便,這種方法傳到了歐洲義大利南部,當時的義大利人,把麵粉和水放進《馬帝亞》的木槽內,捆著綁在屋頂橫樑上的繩子,用腳踩著面團揉面。

變化豐富的好食材

到了文藝復興以後,義大利面種類和醬汁的變化,也跟著歐洲各國的文化藝術豐富起來。優質義大利面的製作,必須用品種叫做杜蘭小麥粉《俗稱沙料粉》來製作,這種小麥粉所含麵筋成份相當高,做出來的義大利面不但散發出原味的麥香,面條含豐富蛋白質,且保持原味,Q度軟硬適中,口感很棒。從食材製作即可看出合乎營養與健康及自然的定位。

此外,義大利面絕對沒有添加色素及防腐劑,而是利用天然蔬果,例如紅蘿卜或番茄的紅、墨魚汁的黑、蔬菜的綠等,變化出五彩繽紛的色彩,尤其配合現代化機器的創新,更可做出各種可愛特別有趣的造型。義大利面所搭配的橄欖油、乳酪、番茄等是營養專家所推崇的健康食物,而橄欖油所含的維他命E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起士所含豐富的鈣質、礦物質;番茄及胡蘿卜所含的維他命維他命A等都是人體基本的營養來源,此外義大利面所常使用的洋蔥、大蒜、月桂葉、九層塔、巴西里、迷迭香、百里香等,更讓美食《畫龍點睛》的效果加分。

正統的味道

義大利面的世界就像是千變萬化的萬花筒,種類較多至少有數千種,再搭配醬汁的變化組合,便可做出數以百計的義大利面料理,義大利面正是美味料理中征服全世界人胃的代表功臣,它的製作簡易、用料豐富、口感香濃,一道不同口味的義大利面,總是讓人有一種齒頰留香的特殊情懷,感覺義大利面就像是《媽媽的味道》當許多人正用經濟征服世界時,義大利面卻以吹灰之力,悄悄地,在全世界食客的心中占上一席之地。

關於義大利面條的起源,有說是源自古羅馬人,也有的說是由馬可-波羅從中國經由西西里島傳至整個歐洲的講法。

最早的義大利面約成型於公元13至14世紀,跟現在我們所吃的義大利面最像。到文藝復興時期後,義大利面的種類和醬汁也隨著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食用面團最初出現時的製造方法是將麵粉團壓成薄紙狀,然後覆蓋在食物上,放入焗爐內烹煮食用。其後,人們想到將面團切成小塊狀或條棒狀的細長面條,而阿拉伯人更想到了將面條風干儲存的做法。

西紅柿的出現及隨後的品種改良,在義大利的拿坡里首次被人用作醬汁搭配面條,從此令面條大受歡迎,甚至連皇室貴族也被受吸引。正宗的義大利粉是由銅造的模子壓制而成,由於外型較粗厚而且凹凸不平,表面較容易黏上調味醬料,令吃起來的味道口感更佳。

義大利南部的人喜愛食用干意粉,而新鮮意粉則在北部較為流行。一般來說,意粉多用作頭菜,海鮮意粉配以白酒,而醬料濃的則配紅酒。

10. 義大利有哪些風俗

一、宗教信仰


義大利憲法規定,一切宗教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只要不違反法律,都有權按自己的教規建立其組織並開展活動。天主教為意第一大宗教,但政府沒有正式將天主教定為國教。大約有90%的義大利人信仰天主教,其餘信仰新教、東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各種宗教組織達400多個。


天主教歷史悠久,在義大利的勢力和影響巨大,與義大利人的關系極為密切。全國有200多個教區,各種修士人數眾多,教堂、修道院遍布全國大小城市村鎮。教會辦有很多醫院和學校,對義大利的政治、文化等影響很大。


羅馬城內的梵蒂岡是羅馬教廷所在地、世界天主教中心。


三、禮儀風俗


1、服飾禮儀。義大利人在正式社交場合一般著西式服裝,尤其是參加一些重大的活動十分注意著裝整齊,喜歡穿三件式西裝。在現代婚禮上,新娘一般穿白色結婚禮服。在一些節慶活動中,常舉行規模盛大的化妝遊行,從小孩到老年人,都穿各式各樣的奇裝異服。


2、儀態禮儀。義大利人說話時喜歡靠得近些,雙方的間隔一般在30-40厘米,說話時習慣比劃各種手勢。


3、相見禮儀。義大利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教名,即嬰兒在洗禮時由神父起的名字。婦女結婚後,大多姓丈夫的姓,也有個別人用男女雙方的姓。義大利人在社交場合與賓客見面時常施握手禮,親朋好友久後重逢會熱情擁抱行貼面禮,平時熟人在路上遇見,則招手致意。


4、餐飲禮儀。義大利人在製作菜餚時講究色香味,其風味菜餚可媲美法國大菜。義大利餐配酒十分豐富,從餐前開胃酒、佐餐葡萄酒到餐後消化酒等,在正式宴會上,每上一道菜便有一種不同的酒。義大利人特別愛喝葡萄酒,白葡萄酒一般搭配海鮮魚蝦類餐食,紅葡萄酒配禽鳥牲畜等肉類餐食。義大利人請客吃飯,通常是在飯館里,有時也會在家中宴請親朋好友。到高檔餐館或受歡迎程度較高的餐館用餐,一般需提前預訂座位。



5、喜喪禮儀。義大利人信奉天主教,因此婚禮大多由神職人員主持,在教堂中進行。但在一些地區仍保留著古老的求愛習俗,例如西西里地區的男青年如中意某位少女,常會在清晨或夜晚邀幾位好友來到少女家的窗下,彈起吉它,唱起情歌。


6、旅遊禮儀。到意旅遊的最佳季節是每年的2-5月,9-11月。在意旅遊期間,到零售店購買東西時要注意,他們的商業准則是買賣雙方處於平等地位。義大利人喜歡兒童,如果你到飯店裡用餐,見到一些孩子跑來跑去調皮,千萬不要生氣,否則當地人會對你的行為非常反感。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疫情影響如何應對疫情 瀏覽:413
泰國人多久可以回中國 瀏覽:323
月氏人如何入侵印度的 瀏覽:294
義大利餐酒有哪些地區 瀏覽:214
印度尼西亞橡膠多少錢 瀏覽:250
越南和寮國旅遊哪個好 瀏覽:10
為什麼中國男人那麼短 瀏覽:987
越南的蔬菜沙拉放的什麼汁 瀏覽:103
義大利與浙江哪個好 瀏覽:1001
英國哪裡買韭菜最好 瀏覽:415
國外如何看待中國建黨100周年 瀏覽:972
為什麼火山噴發引發印尼海嘯 瀏覽:597
為什麼義大利人那麼好看 瀏覽:719
為什麼伊朗援助敘利亞 瀏覽:49
伊朗有中國多少武器 瀏覽:614
海運香煙去印尼可以多少條 瀏覽:372
印度辣椒青豆怎麼吃 瀏覽:221
1元rmb在越南可以買什麼 瀏覽:69
中國伊朗的寶寶應該是什麼族 瀏覽:932
英國車為什麼會故障 瀏覽: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