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義大利歷史最佳陣容
義大利歷史最佳11人 陣型:5-3-2 註:括弧內為在該球隊效力起止年限
門將:迪諾·佐夫(1968-83)
義大利歷史上的頭號門將,義大利獲得1982年世界盃冠軍的隊長,並且幫助義大利贏得1968年歐洲杯,佐夫代表義大利上陣112次,保持著1143分鍾不失球的記錄,是義大利的英雄。在2000年佐夫作為主教練帶領義大利奪得歐錦賽亞軍。
清道夫:加埃塔諾·斯齊雷亞(1975-86)
從老式足球學校走出來的清道夫,可以成為一個時代國際級球員的典範。斯齊雷亞占據義大利的主力位置長達十年,他對比賽的理解就好象他在前一晚已經觀摩過一樣,斯齊雷亞是一個天生的領袖。1989年由於車禍不幸去世,那個時候他正在波蘭為球隊考察球員。
右後衛:克勞迪奧·詹蒂萊(1975-84)
克勞迪奧·詹蒂萊在尤文圖斯效力期間主要出現在中衛的位置上,但是在義大利國家隊他卻擔任右後衛的角色。他是一名作風強硬的後衛,他幾乎擔任了義大利主力後衛十年之久,是義大利1982年獲得世界盃的主力球員之一,在對陣阿根廷的比賽中詹蒂萊成功看住馬拉多納,一戰成名。
左後衛:法切蒂(1963-77)
跟保羅.馬爾蒂尼一樣,法切蒂是一名偉大的左後衛。法切蒂還保持著70次擔任國家隊隊長的記錄,在1968年他帶領義大利獲得歐洲杯。法切蒂不但是一名偉大的後衛,他還具備一定的破門能力。這位高大的後衛在俱樂部也擁有光輝的歷史,在效力國際米蘭期間他幫助藍黑軍團在國內以及國外都贏得錦標。
中衛:弗蘭克?巴雷西(1982-94)
義大利永遠都不乏傑出的後衛,弗蘭克?巴雷西就是其中的一位,精湛的控球技術以及精確的鏟球使得他成為義大利最偉大的球員之一。但是在他為國效力期間他未能幫助義大利獲得任何錦標,在1994世界盃決賽他帶著嚴重的傷勢繼續比賽,這種頑強的精神令人敬佩。
中衛:保羅·馬爾蒂尼(1988-02)
保持著126次義大利最高上陣記錄,在2002年世界盃被韓國淘汰出局後,馬爾蒂尼宣布退出國家隊。馬爾蒂尼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後衛之一,但是他並沒有幫助義大利獲得世界大賽的冠軍,1990年,1994年的世界盃以及2000年的歐洲杯,馬爾蒂尼都與冠軍擦肩而過。
左前衛:詹卡洛·安東尼奧尼(1974-83)
由於義大利涌現出大量的優秀後衛,使得詹卡洛·安東尼奧尼無法與里維拉共同上陣。不過作為佛羅倫薩最傑出的球員,安東尼奧尼在1982年幫助義大利獲得世界盃冠軍,他是義大利歷史上護球技術最好的球員之一。
中前衛:吉亞尼·里維拉(1962-74)(上半時人選)
60年代米蘭的代表人物,里維拉是踢法最優美的義大利球員之一,1968年義大利勇奪歐洲杯的主力球員。里維拉代表義大利上陣60次打進14球。
中前衛:馬佐拉(1964-74)(下半時選)
要在里維拉以及馬佐拉之間選出一個更好的是當時義大利主帥瓦爾卡雷吉非常頭痛的事情。很難將這兩位充滿創造力的中場同時派上場,因此他們通常各打半場。這位國米球星最終獲得比里維拉更多的上陣機會,在1970年世界盃決賽對陣巴西時,馬佐拉首發上陣。,馬佐拉一共代表義大利上陣70次打進22球。
右前衛:布魯諾·孔蒂(1980-84)
孔蒂是本次入選最佳11人中代表義大利上陣最少的球員,他一共代表義大利上陣47次打進5球,但是他是眾人之中最值得紀念的,孔蒂幫助義大利在1982年勇奪世界盃冠軍,他的穩定以及在中場的創造力都是義大利奪冠的重要因素。
前鋒:羅伯特·巴喬(1988-04)
長長的馬尾鞭就是巴喬的標志,在1990年的世界盃上巴喬漸露頭角,而在1994世界盃上巴喬獨立支撐義大利,幫助球隊殺入決賽,但是最終巴喬在點球大戰中射失點球,義大利不敵巴西屈居亞軍。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巴喬從來沒有代表過義大利參加歐洲杯。
前鋒:里瓦(1965-74)
保持著義大利最高的進球效力,在42場比賽中打進35球。盡管里瓦是一名中鋒但是他更多時候會出現在左則進攻。但是很可惜嚴重的大腿骨折使得他早早結束了自己的足球職業生涯,他幫助義大利獲得1968年歐洲杯冠軍,同時也是1970年世界盃的核心球員。
主教練:恩佐?貝阿爾佐特(1977-86)
盡管維多利奧·波佐在1934以及1938年兩次帶領義大利獲得世界盃冠軍,但是貝阿爾佐特仍然是義大利歷史上的最佳教練。在1982年他力排眾議帶領義大利勇奪世界盃冠軍,而在70年代末期他就開始在義大利國家隊使用一個比較固定的陣容,使得義大利最終在1982年獲得第三座世界盃冠軍。在1988年,貝阿爾佐特宣布退休,離開了義大利國家隊。
Ⅱ 足球的比較普通的陣型有哪些
現代常見的陣型有 442 433 451 352 361 343 等
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整形,如巴西隊曾經使用過的424,美國隊曾用過271等等。
數字是從後衛,中場,前鋒.如442,即4後衛4中場2前鋒.
442是典型的英式陣型.一般有兩種:中場菱形站位,和中場平行站位.
菱形站位即有1前腰(主攻),1後腰(主守及組織)位於中軸線,一前一後.還有左右2個邊前衛為兩翼.米盧時期的中國隊就是這種陣型,祁宏前腰,李鐵後腰.
平行站位即中場4人平行.英格蘭隊就是這種陣型的典型代表.
不論平行還是菱形,442陣型的主要特點就是兩翼齊飛,包括左右兩個邊後衛,巴西的邊後衛就是赫赫有名的.邊路進攻是當今足壇最有效的進攻手段,所以442陣型也就成了最常見的陣型了.
451也是很常見的.澳大利亞,葡萄牙,義大利(經常)就是這種陣型的典型代表.也有兩翼.一般設雙後腰.這種陣型的關鍵是單前鋒必須為強力中鋒,如義大利的維埃里,葡萄牙的保萊塔,澳大利亞的維杜卡等.可以高空轟炸,做球.英格蘭今年世界盃曾用魯尼單前鋒打451,由於魯尼不是強力中鋒,以失敗告終.
352陣型只有3個後衛,一般沒有邊後衛的助攻,這樣後防線中路比較堅固,但容易被對手從邊路扯開空擋.由於5個中場,中場的控制能力較強,所謂"得中場者得天下"嗎.
361中場就更強大了,但只有1個前鋒.
433的典型代表是荷蘭隊.也被稱為進攻足球的代表.433是荷蘭的傳統,但必須有羅本這樣的邊前鋒,所以其他隊很少有學的.
343與433的不同之處就是有沒有邊後衛了.
至於541的5後衛陣型,中國隊的朱廣滬不久前因為保守嘗試過,結果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說到陣型,不得不說,如今是全攻全守的足球.沒有完全固定的陣型,場上陣型在不斷變化.如352在防守時就是532了,其他陣型也一樣會在場上不斷變化.
另外,在現代足球的早期,有2後衛8前鋒等怪異陣型也不足為奇,當時的足球並不象現在這樣激烈和防守好.直到克魯伊夫那時的荷蘭隊發明了全攻全守,才逐漸主導了世界足壇的發展.
但在1986年世界盃上馬拉多那率領的阿根廷隊竟然擺出811的陣型,一路過關斬將,不過最後敗在德國人腳下.
Ⅲ 451,4321,4231這三種陣型有什麼不同
451陣型,包括4321,4231
4321,這種陣型是一種控制型打法的,攻防轉換的速度比較快,中場調度要求比較大,也可試圖通過控球尋找機會。這樣被稱為聖誕樹陣型,安切洛蒂對此很擅長。
4231,防守反擊陣型,攻擊性也比較強,那個3中包括邊路球員,所以說,邊路進攻比較活躍。使用這種陣形,保險系數比較高,攻防比較平衡,對於很多小球隊來說,很實用。當然,防守反擊的鼻祖——義大利,也常用此陣型
Ⅳ 足球比賽中有那些陣型分別有什麼特點
現在常用的陣型有442,451,352,361,433,343等
數字是從後衛,中場,前鋒.如442,即4後衛4中場2前鋒.
442是典型的英式陣型.一般有兩種:中場菱形站位,和中場平行站位.
菱形站位即有1前腰(主攻),1後腰(主守及組織)位於中軸線,一前一後.還有左右2個邊前衛為兩翼.米盧時期的中國隊就是這種陣型,祁宏前腰,李鐵後腰.
平行站位即中場4人平行.英格蘭隊就是這種陣型的典型代表.
不論平行還是菱形,442陣型的主要特點就是兩翼齊飛,包括左右兩個邊後衛,巴西的邊後衛就是赫赫有名的.邊路進攻是當今足壇最有效的進攻手段,所以442陣型也就成了最常見的陣型了.
451也是很常見的.澳大利亞,葡萄牙,義大利(經常)就是這種陣型的典型代表.也有兩翼.一般設雙後腰.這種陣型的關鍵是單前鋒必須為強力中鋒,如義大利的維埃里,葡萄牙的保萊塔,澳大利亞的維杜卡等.可以高空轟炸,做球.英格蘭今年世界盃曾用魯尼單前鋒打451,由於魯尼不是強力中鋒,以失敗告終.
352陣型只有3個後衛,一般沒有邊後衛的助攻,這樣後防線中路比較堅固,但容易被對手從邊路扯開空擋.由於5個中場,中場的控制能力較強,所謂"得中場者得天下"嗎.
361中場就更強大了,但只有1個前鋒.
433的典型代表是荷蘭隊.也被稱為進攻足球的代表.433是荷蘭的傳統,但必須有羅本這樣的邊前鋒,所以其他隊很少有學的.
343與433的不同之處就是有沒有邊後衛了.
至於541的5後衛陣型,中國隊的朱廣滬不久前因為保守嘗試過,結果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說到陣型,不得不說,如今是全攻全守的足球.沒有完全固定的陣型,場上陣型在不斷變化.如352在防守時就是532了,其他陣型也一樣會在場上不斷變化.
另外,在現代足球的早期,有2後衛8前鋒等怪異陣型也不足為奇,當時的足球並不象現在這樣激烈和防守好.直到克魯伊夫那時的荷蘭隊發明了全攻全守,才逐漸主導了世界足壇的發展.
但在1990年世界盃上馬拉多那率領的阿根廷隊竟然擺出811的陣型,一路過關斬將,不過最後敗在德國人腳下.
Ⅳ 請問,義大利足球是什麼陣型的
422
門將:布馮
後衛:贊布羅塔 卡納瓦羅 基耶利尼 克里希托
中場:佩佩 德羅西 皮爾洛 迪納塔萊
前鋒:亞昆塔 吉拉迪諾
Ⅵ 一般足球比賽都是用那幾個位置出場的用什麼陣型
現在常用的陣型有442,451,352,361,433,343等
數字是從後衛,中場,前鋒.如442,即4後衛4中場2前鋒.
442是典型的英式陣型.一般有兩種:中場菱形站位,和中場平行站位.
菱形站位即有1前腰(主攻),1後腰(主守及組織)位於中軸線,一前一後.還有左右2個邊前衛為兩翼.米盧時期的中國隊就是這種陣型,祁宏前腰,李鐵後腰.
平行站位即中場4人平行.英格蘭隊就是這種陣型的典型代表.
不論平行還是菱形,442陣型的主要特點就是兩翼齊飛,包括左右兩個邊後衛,巴西的邊後衛就是赫赫有名的.邊路進攻是當今足壇最有效的進攻手段,所以442陣型也就成了最常見的陣型了.
451也是很常見的.澳大利亞,葡萄牙,義大利(經常)就是這種陣型的典型代表.也有兩翼.一般設雙後腰.這種陣型的關鍵是單前鋒必須為強力中鋒,如義大利的維埃里,葡萄牙的保萊塔,澳大利亞的維杜卡等.可以高空轟炸,做球.英格蘭今年世界盃曾用魯尼單前鋒打451,由於魯尼不是強力中鋒,以失敗告終.
352陣型只有3個後衛,一般沒有邊後衛的助攻,這樣後防線中路比較堅固,但容易被對手從邊路扯開空擋.由於5個中場,中場的控制能力較強,所謂"得中場者得天下"嗎.
361中場就更強大了,但只有1個前鋒.
433的典型代表是荷蘭隊.也被稱為進攻足球的代表.433是荷蘭的傳統,但必須有羅本這樣的邊前鋒,所以其他隊很少有學的.
343與433的不同之處就是有沒有邊後衛了.
至於541的5後衛陣型,中國隊的朱廣滬不久前因為保守嘗試過,結果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說到陣型,不得不說,如今是全攻全守的足球.沒有完全固定的陣型,場上陣型在不斷變化.如352在防守時就是532了,其他陣型也一樣會在場上不斷變化.
另外,在現代足球的早期,有2後衛8前鋒等怪異陣型也不足為奇,當時的足球並不象現在這樣激烈和防守好.直到克魯伊夫那時的荷蘭隊發明了全攻全守,才逐漸主導了世界足壇的發展.
但在1990年世界盃上馬拉多那率領的阿根廷隊竟然擺出811的陣型,一路過關斬將,不過最後敗在德國人腳下.
Ⅶ 什麼是陣型啊 442 451 343 433都有那些特點啊 還有什麼世界著名陣地戰啊
現在常用的陣型有442,451,352,361,433,343等
數字是從後衛,中場,前鋒.如442,即4後衛4中場2前鋒.
442是典型的英式陣型.一般有兩種:中場菱形站位,和中場平行站位.
菱形站位即有1前腰(主攻),1後腰(主守及組織)位於中軸線,一前一後.還有左右2個邊前衛為兩翼.米盧時期的中國隊就是這種陣型,祁宏前腰,李鐵後腰.
平行站位即中場4人平行.英格蘭隊就是這種陣型的典型代表.
不論平行還是菱形,442陣型的主要特點就是兩翼齊飛,包括左右兩個邊後衛,巴西的邊後衛就是赫赫有名的.邊路進攻是當今足壇最有效的進攻手段,所以442陣型也就成了最常見的陣型了.
451也是很常見的.澳大利亞,葡萄牙,義大利(經常)就是這種陣型的典型代表.也有兩翼.一般設雙後腰.這種陣型的關鍵是單前鋒必須為強力中鋒,如義大利的維埃里,葡萄牙的保萊塔,澳大利亞的維杜卡等.可以高空轟炸,做球.英格蘭今年世界盃曾用魯尼單前鋒打451,由於魯尼不是強力中鋒,以失敗告終.
352陣型只有3個後衛,一般沒有邊後衛的助攻,這樣後防線中路比較堅固,但容易被對手從邊路扯開空擋.由於5個中場,中場的控制能力較強,所謂"得中場者得天下"嗎.
361中場就更強大了,但只有1個前鋒.
433的典型代表是荷蘭隊.也被稱為進攻足球的代表.433是荷蘭的傳統,但必須有羅本這樣的邊前鋒,所以其他隊很少有學的.
343與433的不同之處就是有沒有邊後衛了.
至於541的5後衛陣型,中國隊的朱廣滬不久前因為保守嘗試過,結果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說到陣型,不得不說,如今是全攻全守的足球.沒有完全固定的陣型,場上陣型在不斷變化.如352在防守時就是532了,其他陣型也一樣會在場上不斷變化.
另外,在現代足球的早期,有2後衛8前鋒等怪異陣型也不足為奇,當時的足球並不象現在這樣激烈和防守好.直到克魯伊夫那時的荷蘭隊發明了全攻全守,才逐漸主導了世界足壇的發展.
但在1986年世界盃上馬拉多那率領的阿根廷隊竟然擺出811的陣型,一路過關斬將,不過最後敗在德國人腳下.
Ⅷ 2006年世界盃時義大利隊打什麼陣型
門將:布馮
後衛:贊布羅塔 內斯塔 卡納瓦羅 贊布羅塔
中場:卡莫拉內西 加圖索 皮爾洛 佩羅塔
前腰:托蒂
前鋒:托尼
義大利當時打的是4-4-1-1陣型,這是典型的防守反擊陣型,但是就是依靠防反,義大利奪取了冠軍!
Ⅸ 陣型的起源時哪裡
如今的足球和剛剛起源的時候相比無論球員能力,戰術素養,商業影響等等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陣型的發展比較有意思,現在找點資料,大家來討論下
一.1-0-9和2-2-6陣型
這兩種陣型產生於19世紀六七十年代,是足球比賽的起源陣型。它的基本戰術思想是片面追求進攻,"一窩蜂"踢球和帶球是比賽場景的特徵。因此,就當時陣型的作用而言,沒有明顯組織隊員的意義。除了守門員外的10個隊員在球場上象獵殺動物一樣追逐皮球,沒有科學的研究和嚴謹的戰術為指導,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皮球踢入網窩。
代表:19世紀七八十年代早期的英國
二.2-3-5
隨著足球演變中傳球的發展,場上隊員的組織性日趨顯得重要,因此,就產生出1-2-3-5陣型。該陣式中中前衛的主要職能是進攻,兩個邊前衛參與防守,主要防範於對方的兩邊鋒。這一陣型基本思想進攻仍佔主導位置,它由局部傳球配合形式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成該陣型。
代表:1900年,英格蘭布利隊獲的英格蘭足總杯
三.3-2-2-3(W-M)陣型
W-M陣型是在1925年越位規則改變後,由英國阿森納隊的主教練查普曼所創造的。該陣式由基本思想是試圖通過牢固的防守瓦解對手進攻,首先原則是"安全第一"。由於這一陣式問世後效果甚佳。因此,它不僅迅速被英國接受,而且也很快地波及歐洲乃至世界范圍。1938年, 義大利的教練波佐帶隊到法國衛冕,他並用了舊式的拖後中鋒,在防守上加多一名狙擊手,這種義大利式的WM戰術,讓「WM」中的中衛更具有侵略性。以後的20年裡,「WM」成了主流戰術,其間許多的變化都是在這個方面進行局部改革。瑞士和奧地利隊的教練拉帕恩進一步發展了這個戰術,他要求兩名內鋒向中路收縮,兩名中衛的分工更明確,一名盯住對方的中鋒,另一名則在對方中鋒向兩側分球時堵住對方的內鋒突擊。中場方面則撤回一名隊員,與拖後中鋒組成球隊進攻的核心,四名前鋒則專職負責進攻。後來的奧地利隊甚至把「WM」看成了制勝法寶,他們運用這一戰術一直持續到1954年。
該陣式防守的主要特點是區域與盯人不斷轉換,距球門近時人盯人防守,離球門遠時則松動盯人。當發動進攻時,留下中前衛和兩邊衛防守。其進攻特點是兩內鋒稍後撤,作為進攻的重點組織者,中鋒和兩邊鋒擔負攻門得分的主要任務。該陣式雖以加強防守為基本思想,並確實在阻止越位規則變化後的進球數上升中起到一定作用,但由於進攻時防守人數太少,在遇到對方發動快速反擊,特別是30年代初期匈牙利隊採用的四前鋒制時,防守則顯得過分薄弱。於是,1958年巴西隊以4-2-4陣式開創了陣式演化的又一新曲。
代表:1925年英超阿森納對的主教練查普曼/1934,1938年義大利奪得世界盃/1954年瑞士奧地利匈牙利隊
四.4-2-4陣型
該陣型是一種攻守隊員排列極為平衡的陣型。在此陣型運用中,兩前衛是承上啟下的中堅力量。當進攻時,他們積極組織策應,當防守時,則迅速回擔堵截。由於活動頻繁,該陣型對兩前衛的體力及技術的全面性有著特殊的要求 該陣型的弱點是中場力量相對薄弱。特別是當兩前衛隊員在體力及全面技術上不足時,就更是如此。這一陣型也要求鋒線及衛線在攻守的不同階段,積極策應中場的攻攻守。該陣型的位置較為靈活,它要求隊員能根據戰勢機動課整位置,同時在位置變換中又始終保持整體的組織性。20世紀40年代,巴西隊利用W-M中的一個變形"塔形"並將其演變成4-2-4陣型。
這種陣型是將義大利的鎖鏈式防守和奧地利的地毯式進攻進行了融合。盯人防守和區域防守結合。根據對手情況,力圖獲得場上的防守優勢或進攻優勢。防守的時候,巴西以兩個中衛的優勢抵擋對手的進攻,進攻則利用內鋒的優勢突出隱蔽性和突然性。此外,巴西人還在進攻上發明了對角線進攻,將「WM」的M進行了變體,成了梯式排列,讓左邊鋒和左內鋒後撤,形成梯形站位。這樣,右路打左路,左路進攻,讓右路迂迴,然後再給右路,左路包抄。其間用中路的中鋒做過渡,這種聲東擊西的打法,中鋒在隊中的作用是起虛晃作用,但對方中衛即使識破了這一計策直接去撲邊路,中鋒則可以自己突破。
代表:1958年巴西隊
五.4-3-3陣型
到了60年代,足球陣型說可謂各有自己的特點,但真正能夠把理論結合成實際的仍然是巴西人。巴西隊當時的教練莫雷拉覺得四前鋒的打法很難給防守日趨嚴謹的足壇帶來推進,與其這樣,到不如增強中場的實力,來防範對手的反擊。莫雷拉的戰術結合了義大利俱樂部的一套風格,相信中場的雄厚可以既避免防線的危機,也可以在對手疲勞的時候讓自己的前鋒製造機會,這實際上是4-2-4的一個演變,其方法無非就是把過去的一個前鋒後撤回中場,新的陣型發揮了效應,4-3-3打法在世界足壇開始有了影響。巴西隊的貝利當時因為受傷沒有參加世界盃後面的比賽, 奪取冠軍的1 962年的巴西隊是通過大小桑托斯、毛羅和佐濟莫的後防線、濟托、迪迪和扎加洛的中場以及加林查、瓦瓦和阿馬多而形成的。實際上,這也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招數。教練莫雷拉因為沒有貝利這張勝利王牌,自然打起了稍微保守的足球,但利用前場加林查的反擊速度,居然取得了同樣的效果:冠軍!於是,4-3-3陣型當時在歐洲反而得到更好的評價,因為素來穩重的歐洲人相信只有攻守平衡才能奪取勝利!
代表:1962年巴西奪得世界盃
六.1-3-3-3 陣型(清道夫)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國際米蘭迎來了多才多藝的教練赫雷拉,他將足球天才和人盯人的戰術整體結合在一起,結果他們一舉奪得歐洲冠軍杯和世界俱樂部杯冠軍,這就是義大利人名聞於世的混凝土防守戰術。 在1964年的歐洲冠軍杯比賽中,赫雷拉的理論得到了肯定,他率領俱樂部以一種4-3-3的變體在歐洲和世界得到尊重。當時還沒有人將這個方法作定義,但在70年代的西德隊通過使用了貝肯鮑爾後,人們才發現,實際上早在1964年,義大利人就已經率先使用了「自由人」。赫雷拉把四個後衛中的一個進行了加工處理,他讓這個後衛脫離與其他三個後衛的平行站位, 單獨站在本方的最後面,負責總的指揮和策劃。
代表:1964年的國際米蘭/1970年西德
六.4-4-2陣型
1966年,英格蘭隊發展出了更為殘酷的防守說,當時的英格蘭隊教練拉姆齊在全國的壓力聲下,毅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兩前鋒打法的帶頭人。拉姆齊的這一發明對足球的發展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它幾乎成為所有職業球隊在本世紀內採用的陣式。首先,它確保防守有足夠的人數,其次,中場有更多的主動權,為兩名前鋒提供充足的支持,而且對兩名前鋒的個人能力要求更高。造成拉姆齊使用2個前鋒的原因是因為他總結了匈牙利人當年蹂躪英格蘭隊的那一幕,讓他相信,如果當時的英格蘭隊堅持防守,將隊員後撤,其很多失球都是不會出現的。這一想法導致了4-4-2的出現,在1966年的世界盃上,英格蘭隊憑借很好的防守體系,依託班克斯、大查爾頓和摩爾的核心防線,再輔以科亨和維爾森的搭配,構築了一條豪華的後防線。前場也被拉姆齊作了精心搭配。赫特和赫斯特作為前鋒,給他們以支持的是小查爾頓,波爾、皮特斯和斯蒂里斯。
代表:1966年英格蘭奪得世界盃
七.3-5-2陣型
隨著全攻全守的打法的興起,世界足球浪潮的一個趨勢是奪中場者奪天下的論調占據了主導地位。 1982年的巴西赫赫有名的四大中場和84歐洲錦標賽得主法國鐵三角在陣式上已經朝這方面發展了。但敢於向權威挑戰的還是創造力豐富的阿根廷人,當時許多教練認為三後衛無疑是自殺式的表現,阿根廷教練比拉爾多手中有新球王馬拉多納這張王牌,他大膽地採用了3-5-2陣式,86年墨西哥世界盃基本都在中午開球,高原反應和炎熱的天氣導致歐陸化的踢球難施其技,比拉爾多認為每隊只用2名前鋒,所以他用兩名盯人中衛和一名清道夫已綽綽有如。這樣就可以釋放一名後衛到中場,於是阿根廷在後防穩固的基礎上加強中場的壓迫力,因此純粹把英格蘭四分之一的失利歸咎於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有失公正。五個後衛的打法帶來了最大的特點就是中場的的齊全,前、後、左、中、右,中場的每個位置都有了具體分工,隊員配備更完善。馬拉多納和巴爾達諾仍然打前鋒,中場則由巴蒂斯塔打拖後、居斯蒂、奧拉蒂科切打兩邊,恩里克和布魯查加在中前場負責牽頭和策劃,防守上則由布郎打清道夫,魯傑里和庫茨夫打盯人,一個構思精美的陣容誕生了,這個陣容當時在一定程度上讓阿根廷人又同時發現了明星戰術的好處,那就是所有的隊員同時圍繞馬拉多納展開行動,這讓阿根廷奪取了當時的世界盃。3-5-2的打法同時也掀起了另外一個革命,它導致了防守比例的上升。別看比拉爾多使用的是3-5-2,實際上他很強調防守的作用,五個前衛里, 兩個邊前衛充當了後衛和邊鋒的雙重作用,所以在進攻的時候是3-5-2,而防守的時候則成了5-3-2,同時拖後中場的崛起讓以後的比賽在進球上更為困難,幾乎到了90年代,每個俱樂部都有一個類似阿根廷在1986年的大鬍子巴蒂斯塔那樣拖後中場。90年代的西德國家隊取得世界盃,利用的正是3-5-2的變體5- 3-2為主流,利用馬特烏斯的組織,讓邊前衛魯特和布雷默發揮特別能動力,同時以良好的中路防守,通過布赫瓦爾德、科勒和奧根塔勒的防守體系奪取了冠軍,而阿根廷在1990年更是開創了9-0-1戰術,讓9個隊員參與防守,這恰恰和1 00年前的「1-0-9」戰術相反。
代表:82年的巴西/84年的法國/86年的阿根廷/90年的西德
八、4-3-2-1(4-5-1)陣型
隨著90年代的到來,足球的戰術研究到了極限,許多的戰術微小改動都被認為是一次成功,薩基打的攻勢足球,利用了明星戰術和荷蘭全攻全守戰術以及義大利本土混凝土戰術以及自由人戰術,多種組合才造就了AC米蘭奪取了當時的冠軍。薩基沒有什麼真正的創造,但他總結的經驗說明了足球的戰術已經不可能是一招鮮吃遍天了,要想取得勝利,必須兼備各種戰術於一體。所以當時的AC米蘭隊能夠看到60年代的4-3-3打法、1-3-3-3打法、4-4-2打法和70年代的全攻全守。而真正帶來新思維的則是卡佩羅。卡佩羅在接手AC米蘭隊後已經發現了當時俱樂部的強悍基礎,不費吹灰之力地率領俱樂部稱霸當時的歐洲。荷蘭三劍客離開俱樂部後,他研究出了新的戰術4-5 -1,因為前衛中的兩個突前前衛有著影子前鋒的作用,所以又有人根據其形狀象「聖誕樹」的原因叫4-3-2-1戰術,也有聖誕樹陣型一說。這個陣型的特色在於在後防線有巴雷西率領後,必須有一個優秀的拖後組織者為中樞神經,既能夠和巴雷西協助防守,還能夠參與全隊的進攻。卡佩羅是防守方面的專家,他挖掘出了里傑卡爾德、德塞利和阿爾貝蒂尼這樣的中場大師,即使是現在的阿森納隊的維埃拉也在米蘭隊學到了拖後中場的精髓。而在前場,更有巴喬和薩維切維奇的組合以及維阿在前鋒線的鶴立雞群。這個陣型保證了AC米蘭隊當時的後防線雖然整體年齡結構偏老,仍然取得了冠軍。到卡佩羅去了皇家馬德里後,他又讓4-3-2-1戰術幫助馬德里人戰勝了壟斷西班牙足壇的巴塞羅納隊。起特點也是以耶羅、雷東多為主心骨,卡佩羅同時也奠定了「1:0」哲學的使用主義,在充滿商業色彩的歐洲職業聯賽里,確實是非常實際的指導方針。
代表:卡佩羅的AC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