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什麼國力

義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什麼國力

發布時間:2022-07-06 20:30:56

1. 德國日本義大利這三個二戰的軸心國,你感覺哪一個軸心國的軍事實力最強大

二戰中協約國軸心三國中軍事實力最大的當然是德國,其他兩國跟德國沒有可比性,差的很多,德國以一國之力跟美國,歐洲各國在大西洋沿岸,非洲,進行著殊死搏鬥,日本在亞洲被中國拖住了南進步伐,太平洋被美軍大的海軍覆沒,義大利存數打醬油的。

2.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哪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最強

當然是美國啊
二戰綜合實力排名美國、德國、蘇聯、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實力較弱,不能列入強國行列

德國軍隊戰鬥力第一,但是軍隊結構有缺陷

蘇聯戰爭潛力第一,大兵團作戰經驗豐富

美國軍隊集成化最高,多兵種配合作戰靈活

英國海軍較出色,皇家海軍驅逐艦——「狼群殺手」

義大利裝備一流,軍隊素質最差

日本裝備一般,戰術思想落後

中國 軍隊數量第一,裝備最差

以下是我認為美國第一的原因

1、以整體國力而言,當時最強的無疑是美國,其實是德國和蘇聯,兩者大約相當於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其次是英法等國,而日本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都不到,與義大利的整體國力相差不多。注意!經濟和工業是戰爭的有利後盾!!!

2、以軍事工業的單項實力而言,也是美國最強,其次是蘇聯,這是因為當時蘇聯已經擁有了全歐洲最強大的工業實力。德國的軍事工業是典型的強而不大,科研能力極強,單項評比的話都可以名列前茅。但是從整體來看,卻很難超越美國,甚至是蘇聯。而日本呢,將重心放在了海軍艦隊身上,造就了當時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龐大艦隊,但是陸上實力還是很有限的;義大利嗎?不好說,國家機器都沒怎麼開動過。

3、從人口底數來看,德國當時擁有六千萬左右,最多時參戰部隊總量達到過六七百萬,但是和蘇聯和美國相比,還是有差距的。日本就更差了,三四百萬的陸軍數量,已經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4`缺乏後勁是主要問題。實際工業能力德國大約為美國的50-60%這里是加入其佔領地區的工業能力。然後這個50-60%工業能力發揮的恐怕是很低的,也就其極限的20,30%概念。原因主要為初期為重視程度不夠資源匱乏,後期為資源枯竭以及美國的戰略轟炸。蘇聯工業大約為美國4分之一。41年受到打擊後大約為美國5分之一到6分之一。

5`在二戰即將結束時 美國擁有了Atomic bomb 即時德國沒有投降他能保證在美國之前造出原子彈嗎? 原子彈面前再強大的軍隊也是炮灰!!!

6`美國在二戰中代表正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算不算戰勝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不算戰勝國,義大利是軸心國旗集團。
20世紀30年代後期,意、德、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相互勾結起來,結成了侵略性的的軍事政治集團。這個集團稱為「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又稱軸心國集團。
1943年10月13日;1943年9月8日巴多格利奧政府宣布義大利投降,9月13日,墨索里尼政府在義大利北部成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10月13日,巴多格利奧政府正式退出軸心國,並加入同盟國。

4.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實力真實排名 不管勝負 不管正邪 不管亡國

我不知道你是想問問題還是想討論問題,因為你已經給出了你意向中的答案了。不過這個數據雖然仔細,但不能說明問題。我記得曾經有人把隋唐演義里的人物做過比較來排名,方法就是劇情里的打鬥。如果按這個方式來比對的話,二戰各國軍事實力一哥絕對是德國。雖然資源,國土上比不上美國,但德國有先進的科技,良好的單兵素質。如果德國直接和美國打,不考慮其他國家因素的話,我覺得勝利的一定是德國。排第二的絕對是蘇聯。地廣人多,資源豐富。工業水平技術水平也是一流的,還有最恐怖的布爾什維克主義。那士兵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估計和日本兵差不多吧。第三該是美國。雖然美國剛開始和日本打的時候貌似不是日本的對手,但美國國土也好,資源也罷,還有技術,工業,都是日本無法比擬的。第四該是小日本子,第五是英國,第六是中國,第七是法國,第八是義大利。至於波蘭和希臘,我覺得根本沒排名的必要。
最後聲明,單比軍事實力而言,主要方法是各交戰國事實上對抗過的戰例來分析的,具體戰例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有不同意見的,來探討一下吧

5. 二戰當中,義大利為什麼戰鬥力那麼差

首先,毋庸置疑,義大利是有一定實力的。作為世界第六強國,義大利自然不會弱。義大利是老牌列強,其實力長期領先於日本,直到1936年日本的經濟和工業才超過義大利。實際上,二戰時義大利和日本的實力仍然在伯仲之間,只是日本更狂熱,表現的更為搶眼而已。不過義大利的強大也只是相對而言,和其他歐美列強相比,義大利的實力仍然顯得非常單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工業的碰撞,是一場國力的較量。和周邊的幾大工業強國相比,義大利的實力明顯不足。義大利是所有列強中最弱的一個,工業基礎和國力都和英法蘇德這些頂級強國有很大的差距。義大利的工業產值約佔世界總份額的2.9%,僅僅是英國的三分之一,是法國的一半多一點。此外,資源不足的問題嚴重困擾著義大利的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義大利是個資源匱乏的半島國家,資源嚴重依賴進口,二戰爆發後,由於原材料進口受阻,義大利工業幾乎處於半停產狀態,只能等待著德國的接濟。義大利本來工業就不如其他幾大強國,又沒資金沒資源,無法進行有效的工業生產,所以和其他列強的實力差距拉的更大了。



實力不足是義大利表現差的一個原因,義大利人不願意打仗是義大利表現差的另一個原因。由於義大利人對戰爭不感興趣,所以義大利從國民到軍隊厭戰情緒嚴重,特別是義大利軍隊,在戰爭中出工不出力,往往一觸即潰。當然,這並不是說義大利戰鬥力不行,義大利軍隊認真起來連他們自己都怕。在古比井戰役中,由於英國人拒絕義大利人投降,憤怒的義大利人就跑去和英國人拚命,結果把裝備精良的英軍第22裝甲旅打的落花流水,不禁讓人大跌眼鏡。此外,義大利在地中海、烏克蘭等戰場打的也非常出色,特別是在遇到逆境的時候。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義大利人是第一個從蘇軍的重重包圍中沖出來的,而且突圍出來的人數比德國人多一半。所以,不是義大利不能打,是義大利不願意打仗。實際上,整個二戰中,義大利一直沒有處於戰爭狀態。如果義大利和德國、日本人那樣狂熱,盟軍就真有苦頭吃了。



義大利實力弱,又不願意打仗,所以義大利在二戰中表現的非常差。不過,更讓義大利人無奈的是,義大利的對手一個比一個強,其中最讓義大利人頭疼的就是英國人。實際上,義大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和英國人作戰。英國人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幾個強國,是盟軍的三大巨頭之一,特別是海空軍格外的厲害,別說義大利人,連德國人都拿英國人沒辦法。更可氣的是,英國人竟然把大部分軍隊都用來對付義大利,把義大利按在地上使勁的摩擦。二戰後期

6. 【請教】為什麼(是什麼原因和什麼綜合因素導致了)義大利都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可以看到義大利的身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中途倒戈,投向了協約國一方,雖然被列入了戰勝國一方,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二戰初期,德國和日本法西斯軍隊曾經橫掃一片,唯獨義大利的軍隊屢戰屢敗。首戰法國,佔有絕對優勢的意軍竟然沒有能使法軍後退一步,再侵希臘,卻被打得丟盔卸甲,搶佔北非,幾乎是每戰必敗。義大利為何屢戰屢敗,本文將從經濟、軍事、政治、外交等幾個方面探析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屢戰屢敗的原因。
關鍵字: 兩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 法西斯

義大利作為帝國主義國家,它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在激烈的戰爭中義大利軍隊屢戰屢敗,與其他國家的軍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什麼因素導致義大利在戰爭中如此的軟弱無力,不堪一擊那。本文試圖通過對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自身的因素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詮釋義大利屢戰屢敗的原因。
一、經濟因素---經濟落後,資源匱乏
現代戰爭中,能否保證戰略物資的供應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戰略物資來源一旦枯竭,軍隊就會喪失行動能力,法西斯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的匱乏。軍事工業所需要的一切原料幾乎都要依賴進口。
20世紀初期的國際上,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早已經開始在各地的殖民擴張了,其勢力范圍迅速蔓延開來。他們掠奪大量的財富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此時的義大利國內真正的經濟發展區不過集中在北部極小的范圍內,南部廣大的農業區不僅人口較多,生產力水平較低,而且成了北方的銷售地,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內的統治者不僅沒有採取措施,還把多年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轉嫁給勞動人民。社會動盪出現且日益加劇。義大利國內的商業自由資產階級不僅想把產品從狹隘的市場推向國際市場,更想從廣闊的海外獲得原料以發展資本主義,義大利以經濟利益為借口,開始了殖民擴張,但是義大利的經濟實力不如英、法等。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匱乏,在沒有做好經濟准備便踏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必然會力不從心遭到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在巴黎和會上, 英法等不願加強意在地中海和巴爾乾的勢力, 拒絕履行許諾。在「威爾遜總統的仲裁」會議上(奧蘭多語) , 大部分的戰利品為英法等攫去, 義大利總共獲得10 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而英國的是250 萬, 法國的是100 萬。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中央政府近於癱瘓。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義大利雪上加霜。義大利為了擺脫經濟上這種被動的情況,早在1937年就決定實施「自給自足計劃」但是這一計劃的實施未能縮小義大利原料生產與其他大國之間的差距,以煤炭、鋼鐵和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的生產為例,l938年義大利僅產劣質煤148萬噸,而同年美,英、法、德四國的煤炭產量分別為4.06億噸,2.3億噸、4600萬噸和1.59億噸;當年的銅產量,義大利為237.7萬噸.美、英、法、德則分別為5000萬噸、1400萬噸,600萬噸和2300萬噸。義大利的石油生產情況就更糟。l938年它僅產原油l53265噸,而平時每年消耗石油400萬噸.戰時800萬噸.所消費的石油幾乎全部都要從國外進口。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則為1.7億噸,英、法都因逐步形成有儲量豐富的油田,因而原油產量也很高。此外,義大利的銅、鎳、鉛.錫等有色金屬資源也很缺乏。其中情況較好的銅.1938年也僅產2963噸,而同年美國的銅產量為58萬噸。
原料的不足使義大利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歐美大國。例如,1938年,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為了實現軍隊的機械化和快速化,採取各種辦法增加汽車的產量,從而推動了義大利汽車業的發展,但仍然無法同上述國家的汽車產量相比。l939年9月1日二次大戰全面爆發時,義大利的主要戰略物資儲備己經告竭。當時,鋼材還夠用14天,煤炭只夠用50天,情況好些的鐵礦石也只夠用180天為了解決戰略資源短缺問題.
總之,到1940年6月參戰時.義大利的經濟遠沒有為戰爭做好准備.這從義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的日記中可以得到證實。l940年4月7目.在義大利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的陪同下,齊亞諾察看了戰略物資儲備情況。齊亞諾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與他一起走馬觀花式地調查了我國金屬儲備情況。結果令人十分沮喪」。但更加令他不安的是法瓦格羅薩報告說.「義大利正在失去它所有的國外市場.即使動用我們少得可憐的黃金儲備也買不來我們所需要的金屬」。另外,從國內情況來看義大利的「資源極其缺乏.破銅爛鐵的收繳也已達到極限。一切都完了」。並且說,「就物資儲備而言,我們現在的處境實際上比去年9月份還要糟.現有的物資也只夠打幾個月的仗」。在聽了法瓦格羅薩的上述這番話之後,齊亞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處於這樣一種狀況,怎敢參戰呢!?」義大利國內的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在國際上與英、法等國家無法相提並論。在沒有做好准備的前提下便匆忙的參加到戰爭中這是致使義大利在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軍事因素----裝備落後,軍隊素質低下
戰略物資的缺乏和經濟的虛弱使義大利的軍事力量受到很大影響。二戰開始後,納粹德國閃電般的軍事勝利給了墨索里尼無限的希望,他將二戰視為獲得權利的良機。1940年6月,德國進攻法國,6月10日,墨索里尼不顧美國的多次警告,對英、法宣戰。意軍32個師向法軍發起了進攻,法國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當中。
雖然義大利國防大臣吹噓可以動員1000萬人.但因武器裝備不足,到1940年6月l 0日義大利參戰時,其陸軍總數僅為45萬人,編為74個二二制陸軍師。據當時任意軍總參謀長的巴多里奧元帥事後說:「法西斯義大利參戰那天,74個二二制陸軍師中。只有19個師人員滿編,武器裝備齊全」。當時。步兵是義大利陸軍的主體。約占陸軍總教的80%.但其武器裝備的落後令人吃驚。士兵手中拿的還多為第一攻世界大戰時使用的9l式步槍。自動步槍雖然已開始生產,但數量極其有限。步兵的落後還表現在缺少機動車輛上。士兵按條例規定每人背負一個重達35公斤的背包.因而行進速度十分緩慢,平均每天只能前進30公里。義大利決定參戰後,步兵師開始實施所謂的「小機械化」,即給每個師配備少量汽車和自行車作為「補充裝備」。自行車用來運送背包,士兵輪流坐汽車行軍。這樣一來,行軍速度雖然略有提高.但卻增加了團隊間的矛盾,渙散了部隊的紀律。步兵師配備的主要武器裝備是:34門100毫米野炮、30門81毫朱迫擊炮.8門47毫米反坦克炮。這些火炮有相當一部分是一戰時從奧地利人手中繳獲來的。其餘部分也多半是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生產的老式部件所組裝。由此不難看出.義大利軍隊使用的大炮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戰爭的要求了。武器裝備最差的是工兵。當時工兵部從的主要裝備是功能落後的老式探照燈.士兵手中拿的就是鍬和鎬。陸軍中裝備略為好些的是那3個坦克師.總共擁有坦克1200輛。其中的近1100輛是3噸重的13輕型坦克.裝甲很薄.步槍子彈也可穿透。其最大特點是沒有安裝火炮,攜帶的主要武器是一挺機槍。士兵中有人戲稱這種早已被英法德淘汰的袖珍坦克是「胭脂盒」,也有人群之為。「沙丁魚罐頭盒」,事實上它不能用於作戰。只能作為戰時運送彈葯的輔助工具。另外有大約100輛6噸重的16中型坦克.這種坦克一時還不能開赴前線,因為其火炮瞄準器有毛病,需要檢修。當時英國坦克部隊配備的多半是13噸以上的中型坦克,由此看來這幾個坦克師也是徒有虛名。1939年格拉齊亞尼元帥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發現陸軍裝備和作戰水平極差。墨索里尼叫他不要擔心,並且說,在戰場上陸軍不過是做做樣子,擺擺陣勢,打仗不靠陸軍。義大利海軍和空軍的情況與陸軍有所不同。墨索里尼上台後十分重視擴充海軍和空軍,所以經過法西斯宣傳機器的大肆吹噓。義大利民眾認為其海空軍都是世界一流的。墨索里尼把海軍看成是實現其擴張野心的一個重要工具。他說,義大利是一個伸入地中海的半島。稱霸地中海是意的要求,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說,從武器裝備情況來看,義大利只能打得起二至三個月的戰爭。
三、政治因素----墨索里尼好大喜功,指揮無能
義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之一,但它在大戰中的地位卻遠遠不及德國納粹集團甚至軍國主義的日本,義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野心頗大而實力有限。喜歡耀武揚威實戰能力又相當空虛,剛愎自用又少謀寡斷,墨索里尼的指揮無能是義大利戰爭失敗的重要因素。
1923年,墨索里尼確定擴張步驟,把大而弱的衣索比亞作為擴張的首要目標,叫囂必須征服埃國,以建成一個名副其實的殖民帝國。但是,直到1935年,做事猶豫不決的墨索里尼才決定作戰。10月2日,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宮宣布戰爭總動員,囂張地宣稱:「我們已經忍耐了13年了……不能再忍了!」【8】裝備精良的義大利軍隊在南北兩線投入2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和大量飛機,准備一舉拿下埃國。當時的埃軍的武器只有步槍、數千挺機槍和幾百門老式輕型火炮,根本沒有坦克和能作戰的飛機。兩國實力相差懸殊。然而,事情卻超出墨索里尼預想。意軍在迅速攻佔幾個城市後,就連連受到埃國軍隊的阻擊,以至於當時意外交大臣齊亞諾都悲觀地說,「要打勝這場戰爭是不可能的。」1936年5月,瘋狂的義大利法西斯竟用瓦斯彈、芥子氣彈等化學武器,向埃國河湖和田野里傾撒毒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佔領埃國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建立了短暫的「東非帝國」。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閃電」襲擊波蘭,歐洲戰爭全面爆發。義大利先是以國內經濟困難和軍事准備不足為由,等候有利的作戰時機。還沒等墨索里尼緩過神來,納粹德國的「閃電」作戰已橫掃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5月,德國軍隊迅速攻入法國並逼近巴黎。6月10日,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到,命令西方集團軍群司令翁貝托親王指揮32.5萬軍隊駐扎在意法邊界待命。17日,新組成的法國貝當政府要求停戰,希特勒邀請墨索里尼前往慕尼黑會晤。墨索里尼很順利地得到法國部分割讓土地。 然而,墨索里尼覺得這樣的勝利有失尊嚴,又突然決定在停戰協議正式簽訂前的21日和22日向法軍發動閃電戰。結果,在阿爾卑斯山地區,意軍的閃電進攻非但沒有讓勢單力薄的6個法國師後退一步,反而遭到法軍迎頭痛擊,損失慘重,631人被打死,5206人受傷,626人失蹤,翁貝托親王被迫宣布停戰。
1940年6月,英國20多萬遠征軍在敦刻爾克丟盔卸甲、敗退英倫三島。此時,墨索里尼認為搶奪英國非洲殖民地的時機已經到了。當時,英國軍隊的主力在歐洲,駐非洲和中東的英軍只有10多萬人,而義大利在非洲駐軍近60萬人。意軍企圖以東非的軍隊進攻英屬索馬里,控制紅海南部的出海口;以北非的軍隊進攻埃及,奪取蘇伊士運河。一旦實現目的,地中海便可能成為「新羅馬帝國的內湖」。然而,墨索里尼卻完全高估了自己。不到半年時間,駐守北非的數萬英軍憑借幾次漂亮的戰役俘虜意軍達30多萬人,包括百餘名將軍。北非戰場失利後,墨索里尼非但沒有自省,反而責備德國救援不及時,大罵「他們(德國人)應記住是他們使我們失去了一個帝國」。
為了改變自己在法西斯軸心國當中的配角地位,1940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動用8.7萬兵力、163輛坦克、686門火炮和380架飛機,向希臘發起了全面進攻。可是,意軍未能達到墨索里尼的預期。11月4日,希臘政府僅集結了15個師,花了一周時間就把意軍趕出邊境。21日,墨索里尼臨時換指揮,增派14個師,發動新的一輪總攻。希軍巧妙地利用地形,頑強抗擊,意軍始終沒有扭轉敗局。墨索里尼心急如焚,一面把慘敗的責任歸罪於總參謀部,進而更換總參謀長,一面又通過希特勒要求希臘停戰。可是為時已晚,希臘軍隊已全線發動進攻,意軍死傷慘重,王牌師全部被殲,5名將軍被俘,1名將軍被打死。義大利人全都被打蒙了,他們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墨索里尼急切地跑到德國,像犯了錯誤的小學生惴惴不安地坐在希特勒面前,請求救兵。希特勒同意出兵,並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向墨索里尼傳授戰略戰術。墨索里尼回國後,仍然希望搶在德國之前靠本國的力量打敗希臘,挽回面子。他下令急征新兵,組建一支50萬人的增援部隊。1941年3月2日,他以最高統帥的身份親自督戰,但還是以失敗告終。墨索里尼怎麼也想不通,人數和武器都占優勢的義大利軍隊為什麼攻不破希臘的防線。希臘一戰進一步暴露義大利法西斯政權的虛弱和無能,也使義大利淪為軸心國集團中的二流國家,只能作「配角」隨德軍進行從屬戰。蘇德戰爭爆發後,希特勒本想「單干」。墨索里尼認為德軍必勝,如協同作戰還可以分到戰利品,於是,苦苦哀求希特勒答應意軍參加對蘇作戰。結果,派往蘇聯的22萬義大利精銳部隊同樣不堪一擊,一半士兵被打死打傷或被俘,另一半則早早就逃回義大利,各種武器損失大都達80%以上。
義大利軍隊在戰場上的連連失利使國內出現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人民反戰和反法西斯情緒異常高漲。1943年7月25日,義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被捕,法西斯政權倒台。關押中的墨索里尼始終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把失敗歸於「義大利人的軟弱」。實際上,號稱「世界上最精銳的殖民軍」的意軍屢戰屢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義大利領導人的無能。墨索里尼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缺乏指揮才能,不信任軍隊指揮,也不聽取作戰問題的建議與勸誡,卻常以最高統帥身份剝奪了總參謀部的軍事決定權,常突然改變軍事計劃,獨斷專行。除此之外,意軍將軍們庸碌無能,。這樣,義大利法西斯過早垮台是可想而知的。
四、民眾因素----民心士氣低落,普遍厭戰
墨索里尼認為義大利軍隊的失敗是由於「義大利人軟弱.不喜歡大膽的行動」.說「他們不是古羅馬人的後裔,而是外藉奴隸、農奴和混血兒的後代」。實際上,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義大利民族素質的低下.而是民心和士氣的低落.他們早已厭倦了這場戰爭。正如希臘雅典《芟斯諾斯》報所評論的耶樣:「斷言義大利軍隊不擅長打仗是不正確的。他們是往日的戰士,但或許是這場戰爭沒有激起他們的熱情。「美國國際問題專家薩姆納??韋爾斯。1939年冬曾經作為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訪問羅馬。他注意到.在義大利。很少有法西斯首領。一切有影響的力量幾乎都反對戰爭。這固然主要是由於對納粹德國普遍感到恐懼和仇恨,同時也由於普遍相信.不論義大利同英國和法國的人為摩擦有多大。很大一部分輿論反對戰爭.因為他們認識到這場戰爭甚至鑄成大錯.不論誰勝誰負.義大利是都將一無所得,並會喪失一切。1940年6月10日.墨索里尼宣戰後,義大利廣大老百姓卻深最感到不安。這一夜的羅馬市內,有如已經預知了即將來臨的劫難.大街上沉靜得異平尋常,一到傍晚.家家門面緊閉,委實叫人恐怖。在阿爾巴尼亞前線與希臘軍趴作戰的義大利部隊處境悲慘,意軍鬥志消沉.士氣促落。一個被俘的義大利軍官在日記中記錄了這種狀況。這個軍官盡管是法西斯分子,但他在日記中對義大利軍事翠¤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和憎恨。他抱怨說意軍被告知希臘人都是膽小鬼,只有喝了白蘭地之後才敢打仗。部隊對外界的情況一無所知,宣傳機器聲稱意大剎軍隊正在向南斯拉夫勝利進軍.希臘已經發生了革命.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一種致命的情緒逐漸地滋生開來:我們不是敵人的對手.抵擋他們是不可能的」。
五、外交因素---外交立場搖擺不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地圖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失去了過去的仲裁能力,俄國十月革命使歐洲和世界出現了兩種社會制度體系的對立;由於奧匈帝國的瓦解、德國的戰敗和俄國的被排斥,傳統的歐洲大國均勢已無法重建;東方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首先沖擊了傳統殖民主義的歐洲老牌帝國;美國和日本這兩個非歐洲強國的崛起,使列強的爭霸更顯尖銳和復雜。
世界正在崛起。然而,戰勝國列強在與戰敗國締結和約時卻只是利用自己經過戰爭仍然存留下來或通過戰爭而獲得的某種優勢地位,殫精竭慮地試圖建立起一種有利於自己的戰後結構,而不去考慮這種結構是否適合變化了的世界形勢。他們之間勾心鬥角,激烈爭斗:英國帶著復雜的均衡考慮,企圖維護原有的世界霸權,主宰歐洲,努力做到既削弱德國又保留一個未被肢解的德國;法國企圖爭奪歐洲領導權而迫切希望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是要利用美國的經濟優勢爭奪世界領導權;義大利希望確立其在地中海周邊地區的優勢地位;日本的目標是獨佔中國,稱霸亞太。凡爾賽格局中的義大利是一個既想維護現狀又欲修正現狀的特定力量, 歐洲列強在新的一輪爭奪世界霸權與維護霸權的斗爭中都希望把它拉到自己的陣營中去, 義大利在國際舞台上成了一個似乎左右逢源的被選擇的對象。另一方面, 義大利國力相對薄弱, 屬於二等國家, 沒有獨立的實力去實現其霸權目標, 而只能傍依某一強國集團, 利用列強爭霸破壞穩定所帶來的裂隙以實現自己的野心。《倫敦條約》允諾了它的全部野心: 取得蒂羅爾和伊斯特利亞以完成「民族統一」, 在亞得里亞海獲得主宰地位, 在近東及殖民事務中的強國地位得到承認。但是, 以戰勝國身份出席戰後分贓會議的義大利, 在巴黎卻被作為一個無足輕重的二等角色來對待,《倫敦條約》未獲承認。盡管義大利通過《聖日耳曼和約》得到了伊斯特利亞、的里雅斯特、特蘭提諾、達爾馬提亞沿岸的一些島嶼和南蒂羅爾, 意奧邊界也向北移到勃倫納山口,兌現了義大利在歐洲的大部分領土要求, 但英法並沒有滿足義大利對東地中海和非洲的願望: 在小亞細亞, 義大利一無所獲; 在非洲, 沒有一塊前德國的殖民地委任給義大利統治。 凡爾賽因此在義大利人心目中成了「欺騙」的代名詞和一種痛苦的回憶, 他們感到義大利獲得的是一種「殘缺不全的勝利」「義大利贏得了戰爭, 但卻失去了和平。義大利, 盡管有所獲, 出現在和會上仍是一個不滿意的國家」凡爾賽帶給義大利的是一種奇恥大辱般的失落感。
墨索里尼正是利用義大利人的這種失落感, 打著修訂主義的旗號, 做著洗雪凡爾賽之恥的許諾攫取政權,凡爾賽體系促成了義大利這種兩面性政策選擇, 而整個20 年代凡爾賽體系的相對穩定則又決定了義大利無須作什麼新的選擇。這種特殊的、矛盾性的兩面政策一直貫穿在20 年代的義大利外交之中。
20 世紀20 年代末30 年代初, 整個世界遭受了經濟危機的劇烈振盪, 凡爾賽和平結構因此而搖搖欲墜。20 年代相對穩定時期潛伏著的民族主義力量又以新的精力復活了, 尤其是德國。德國政府在裁軍會議上提出了與其他大國享有平等權利的要求, 重整軍備的呼聲與日俱增, 隨後的希特勒上台及其所推行的毀約擴軍政策更是讓凡爾賽體系下的歐洲惶惶不安。相對穩定的凡爾賽格局中, 義大利只不過是一個二等角色, 不足為列強所注意, 但是動盪的凡爾賽格局卻使它成了一個為列強所爭取的對象。希特勒早在《我的奮斗》和《第二本書》中就已把義大利作為爭取的對象和有用的同盟者。英國認為,「在這個階段, 義大利似乎不是一個主要威脅」, 比起「德國的納粹統治來, 還不那麼咄咄逼人, 還不那麼無孔不入」, 應予爭取, 甚至還有一些英國政客看中義大利跟自己一樣超脫於法德沖突之上, 稱它是「歐洲和平的關鍵」。法國雖和義大利有矛盾, 20年代兩國關系一直互不融洽, 但是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毀約擴軍, 也想爭取義大利。法西斯義大利在歐洲舞台上似乎左右逢源。
在國際舞台的風雲變幻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義大利由於本國的實力所限,始終傾向避免與其他大國直接交手,它最擅長的是仔細選擇同盟夥伴以從中漁利。正如義大利外交政策的研究專家保羅??克雷莫納在1938年所說的:「義大利的外交政策從未受抽象的理念所支配,沒有哪個地方比他的祖國更廣泛地將馬基亞維利的警句應用於單純的政治術。」這種騎牆外交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實在是被義大利演繹得淋漓盡致了。這種政策也是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無法確定自己的立場,最終失敗乃至退出戰爭的重要原因。

7. 二戰中各個國家的實力排名

按照以下排名依據:戰鬥力包括裝備、人員素質、戰略指揮、軍事指導思想等等,除此之外在不同或相同條件下,交鋒的戰績也是主要因素。此排名是綜合考慮了以上因素而得的個人觀點。
1、德軍。無論從裝備、人員素質、指揮水平、軍事思想、戰績各個方面,德軍都是翹楚。即使德國與列強相比處於弱勢的海軍也把英美搞得夠嗆。至於空軍陸軍更是打遍歐洲無敵手。在對稱條件下,德軍幾乎在所有的戰斗中保持不敗(在非對稱條件下,後期面對東西線兩面夾攻,能打成那樣也頗為不易。在北非戰場更是名揚天下,雖敗猶榮——在北非,德軍從來沒有真正佔有過優勢),只輸了斯大林格勒一仗。其閃電戰的戰術思想更是大大領先於其他各國,其前線部隊間的低空配合堪稱完美,即使後來的美軍蘇軍也沒有達到如此默契的程度。
2、美軍。綜合國力最強的美國,其軍隊排名第二完全是因為其強大的技術、保障能力。其三軍的標准化程度、保障力度在參戰各國中是最好的。這點大大彌補了美軍人員素質等其他方面的不足,使美軍成為戰後實力最強大的軍隊。
3、蘇軍。把蘇軍排在美軍後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蘇軍在海軍上存在明顯的劣勢,其海軍戰術思想也不是很靈光。其他方面,蘇軍在士兵素質上也比美軍要差,尤其在對歐洲平民的尊重和軍隊紀律上差些。
4、日軍。日軍陸海空三軍實力較為均衡,但和美、蘇有明顯的差距,除了裝備因素外,戰術思想的陳舊時期致命傷(這也是當時亞洲軍隊的通病),使得日本軍隊在與歐美軍隊對抗時明顯感覺落後。1939年諾門汗,最精銳跋扈的關東軍被朱可夫的蘇聯坦克打得稀里嘩啦,45年時,蘇軍鐵流更是橫掃東北;在太平洋諸島爭奪戰中,沖著美軍機槍列隊拚刺刀也只有日本人幹得出來。即使表現較好的海軍,也是抱著大艦巨炮的陳腐信念,雖然有山本五十六這樣的重視海軍航空兵的將領,但總的來說日海軍在對於航母、潛艇的使用上乏善可陳。日軍之所以排名如此,是因為其武士道精神激發出的戰鬥力,以及還算合格的三軍裝備水平。
5、英軍。英軍在歐洲的戰績只能用湊合來形容。其裝備水平雖然好於日軍、蘇軍,但略次於美、德軍,其海軍戰機雖然較突出,但鑒於其對德、意有優勢,這種戰績含金量要比日本與美國海軍硬碰硬要低些。而且其海軍在太平洋與日軍交鋒處於下風。綜合其裝備水平和氣戰斗意志及戰績,只有空軍的不列顛之戰拿得出手。排名第5已經不錯了。
6、中貢�6�9軍。排第6完全是拜牌第7的國軍所賜。主要是由於中貢�6�9軍在裝備如此差的條件下,能取得這樣的戰績,令人刮目相看。有人統計研究得出結論,中貢軍戰鬥力幾乎等於國軍的3倍。假設中貢�6�9軍的裝備達到中央軍二線部隊的水平,中貢�6�9軍完全可以取得比現在更大的戰果。假設中貢�6�9軍的裝備達到日軍的水平,他完全可以在正面戰場把日本趕出中國。假設中貢軍裝備達到德軍水平……但不能假設,中貢�6�9軍受裝備水平和環境所累,只能排在這個檔次。
7、中國�6�1黨民國�6�9軍。應當說,日軍、中貢軍、國軍三支軍隊在輕兵器和戰術層面上述入同一水平。主要區別就是在重武器上,日軍在炮火、空軍支援上有極大優勢。對於國軍和中貢�6�9軍來說,國軍在裝備標准化、補給供應、維修以及獲得國際支援上要強很多。而國軍對日軍的作戰、以及與中貢軍的摩擦上都是勝少負多。而且國軍時期和團隊凝聚力也不濟二者,所以,排在二者之後。

8. 作為軸心國集團三大巨頭之一,二戰時的義大利能不能打

義大利,位於歐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是一個比較富裕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義大利捲入其中,是二戰的主要策源國之一。二戰中,義大利加入了德國的一方,是軸心國集團的三大巨頭之一,也是德國在歐洲和北非最重要的盟友。不過作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強國,義大利在二戰中的表現非常糟糕,沒有打幾場像樣的仗,連個二流國家希臘都拿不下,在北非差點被英軍趕到海里。很多人甚至諷刺義大利是在拖德國人的後腿,是盟軍打入軸心國集團內部的間諜。很多網友表示,如果二戰時入侵中國的不是日本而是義大利,中國早就追到羅馬了。

此外,義大利資源匱乏,工業產能跟不上,運輸補給水平也很差,不能支撐一場持久戰。如果短時間交手,義大利軍隊可能會佔有優勢,不過一旦陷入拉鋸戰,義大利必敗,中國拖也能拖死義大利。作為帝國主義列強中最薄弱的一環,義大利實力和中國在伯仲之間。如果中國和義大利交戰,戰爭發生在中國本土,以義大利的軍力和國力,估計一年就破產了。如果兩國接壤,中國可能會追到羅馬。當然,要是脫離本土作戰,缺乏海軍的中國根本不是義大利的對手。最終結果就是,義大利不敢登陸,中國望洋興嘆,如果義大利對中國沿海進行騷擾,估計也會給中國造成一定的麻煩。

9.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事力量對比(軍隊數量,裝備,軍種等等)

1、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7、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具體的經濟總量狀況無從考證,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日本VS美國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2、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德國VS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在此之前,蘇聯的軍事裝備和軍人綜合素質都不在德軍之下,由於蘇聯在三十年代的經濟增長,使得投入於軍事准備的經濟能力大大增強,這十年裡,蘇聯的整體軍事實力已經世界上最強的幾支,和德軍的整體實力差不多。但結果卻是,在三年的蘇德戰爭里,蘇聯共死亡了包括1000萬士兵在內的2000萬人,平均每天死亡3萬多人。在戰爭進行時,蘇聯的軍工機器一直沒有停下來,共生產了約10餘萬輛坦克和火炮。

蘇聯的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億;而德國的面積是37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5、6千萬。德國沒有豐富的戰時資源可供使用,而蘇聯的資源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從資源上的實力分析,雙方不是一個等級上的。蘇軍一開始就被動挨打,每次戰役都會10萬10萬的士兵被俘或被殲,而且蘇聯還有美國在太平洋和日軍作戰,牽制了日軍的北進;同時英法及歐洲反法西斯軍民在西歐、南歐、以及北非幾條戰線上和德軍抗戰,使德軍整體的軍事實力的總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說德國是以其最多60%的綜合軍事實力來同以近95%的綜合軍事實力的蘇軍在蘇聯本土進行戰爭,蘇聯在雙方的戰爭條件上占著比德國多得多的優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譽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浩劫,作為兵器,一種人類為了在戰斗中獲得優勢的工具,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各國為了在戰爭取得主動權,更好的消滅敵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中有很多研究甚至還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當這種研究帶上了一層血色的時候,總會給人一種莫名的傷感。我們研究戰爭,不代表我們熱愛戰爭。我們了解戰爭,是為了更好的珍惜和平。

陸軍兵器方面,德軍陸軍兵器在質量和工藝上無疑是一流的。德意志民族是一個一向嚴謹的民族,同時他們對精密的儀器也有著特殊的興趣,但這帶來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結果:造價太高。同時,德軍兵器通常會很復雜,這樣的結果是使德軍兵器單獨作戰能力會很強,具有很高的精度,但不易於批量生產,生產工時長,另外在武器損壞之後修理困難,同時武器對惡劣天氣的適應能力差,故障率高。如在蘇德戰場上,德軍普遍裝備的毛瑟K98式步槍經常會在蘇聯惡劣的氣候中被凍住槍栓。

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投入了192輛豹式參加了首曰的進攻,但機械故障頻頻,再加上在一個雷場遭遇伏擊,當曰倖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輛。但沒發現被正面擊毀的豹式。而德軍後期裝備裝甲部隊的重型戰車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的故障率更是高得驚人,盟軍對於這種更加厚重、防護能力更好的坦克幾乎無技可施,只能咒這個怪物快點自己出故障,一般很快就能靈驗。高故障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軍武器.

美國兵器最大的優點就是容易修理,零件的高度標准化讓美國在戰場上能夠及時的對裝備進行修理以重新投入戰斗,而不會出現大量兵器因損壞嚴重而被丟棄的現象,就連一顆螺絲釘都可以用在重型坦克或者是摩托車上。但美軍裝備的單獨作戰能力並不是很好,美國在陸軍武器製造技術方面要略低於德國,與蘇聯相近,當然是在JS-3坦克投產以前。由於美國工業實力的雄厚,很難判斷出美軍兵器是否易於批量生產,但從美國零件的高度標准化來看,生產方面應該是沒問題.

不過有的人總是喜歡把美國兵貶得一文不值,因為美國陸軍在二戰中確實體現不出良好的單兵作戰力,一旦失去了空中保護,美國陸軍幾乎無法與德國西線部隊相抗衡。但是有一點需要聲明,我們總是在拿身經百戰的德國兵去和美國的老爺兵去比,這樣做未免有失公允。美國的地理位置限制了美國陸軍的發展。美國周邊都是些弱小國家,美國陸軍並不需要非常強大就可以保護本土的安全,美國真正需要的是一支強大的海軍。陸軍只要能夠滿足本土防禦就可以了。而且美國並不是像德國那樣具備戰斗傳統,德國的戰斗傳統是德軍優秀戰鬥力的來源,而美國由於其民族組成復雜,沒有封建史,以及其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因素,美國人並不善於戰斗。因此對美國陸軍的種種批判未免有失偏頗,如果讓美國置身於歐洲那樣列強紛爭的環境之中,美國陸軍究竟會怎麼樣,我們只能去推測。另外僅僅從武器火力方面來看的話,美國並不弱於德國。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同樣在1944年3月投產的豹G型坦克和M4A3(76)W型坦克的火炮能力。美國坦克裝備的76mm M7 L/53式火炮在1000米的距離上最大穿甲能力可以達到157毫米,而德軍裝備的75mm Kw.K.42 L/70式火炮在同樣的距離上的最大穿甲能力為149毫米。。

所以美軍在武器質量方面其實並不弱於德國。同時,在盟軍成功登陸諾曼底後,美軍也在實戰中逐漸積累著自己的經驗,第630坦克殲擊營在1944年7月的報告中顯示,他們摧毀了包括「虎」式坦克在內的53輛德軍坦克和15輛自行火炮,自身損失為17輛M18式坦克殲擊車。

蘇軍裝備情況介於兩者之間,蘇聯兵器在零件標准化上沒有美國做的好,但蘇聯兵器做工簡單,工藝好,造價低,易於批量生產,而且可靠性好,在惡劣天氣下故障率低。最大特點體現在蘇軍裝備的Ppsh-41型沖鋒槍和著名的T-34中型坦克上。

Ppsh-41型沖鋒槍的大部分零件都用鋼板沖壓、焊接、鉚接製成,結構簡單,加工工藝好,易於大批量製造,即使出現故障也可以及時排除。理論射速為900發/分,可以配用71發彈鼓或35發彎彈夾。在巷戰的短兵相接中,Ppsh-41可以提供極其可觀的火力。因為在這種距離上,德國武器的高精度根本沒有用武之地,而蘇聯武器則可以發揮出巨大的火力壓制效果,同時為蘇軍士兵的生命加上幾分保險。到了1943年,蘇聯在Ppsh的基礎上開發出PPS43沖鋒槍,這種沖鋒槍甚至取消了快慢機,只能進行連發射擊

10. 義大利在二戰時裝備精良,為何在戰場上很慫

要知道義大利的士兵本身就是一個戰鬥力不太強的軍隊,這一點在一戰的時候就有所體現,比如說當時義大利作為德國的同盟國,德國給義大利分配的任務,義大利基本上就沒有按時完成過,所以即使當時義大利的裝備比英法裝備好,但是依然打不過英法,所以慫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此外也是因為自打羅馬帝國覆滅以後,義大利人已經完全的失去了他們的祖先羅馬人那種一往直前的士氣,再加上這么多年來一直龜縮在那一塊小小的地方,早就沒有那種心氣,雖說對征服世界是有野心的,但是以當時義大利的能力根本匹配不了這種野心,而且以當時義大利的軍隊的戰鬥力和意志力,他們只適合在這個地方當縮頭烏龜。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什麼國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的華人是怎麼去的 瀏覽:260
永遠的帕爾馬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854
印度為什麼落後貧困 瀏覽:547
義大利為什麼叫大區不叫省 瀏覽:858
怎麼區分中國煙的等級 瀏覽:131
印尼9層塔是什麼意思 瀏覽:989
在越南用微信怎麼打錢 瀏覽:667
印尼主要出口什麼 瀏覽:172
伊朗海珊是什麼人物 瀏覽:379
印度現在用什麼系統導航 瀏覽:658
印度和美軍打了多少個彈孔 瀏覽:151
印尼新增病症有多少人 瀏覽:923
英國男士紋身多少錢 瀏覽:127
越南反擊戰殲敵多少人 瀏覽:209
斯大林殺了多少中國人 瀏覽:521
中國哪些博物館被稱院 瀏覽:699
義大利汽車品牌有哪些牌子好 瀏覽:754
去伊朗旅遊什麼時候去最好 瀏覽:172
洞浪是中國什麼地方 瀏覽:820
新奧爾良義大利廣場在哪裡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