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18世紀年義大利發生了什麼

18世紀年義大利發生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3 20:48:38

⑴ 在世界歷史義大利發生拉哪些重大事件

義大利的發展亦即是羅馬帝國的興衰。

中世紀時,由於西羅馬帝國滅亡,義大利地區隨著中世紀的封建制度,變成以城邦發展為主體,梵蒂岡在中世紀對義大利以至全歐洲有著長遠的影響。15世紀末,發源於義大利中部佛羅倫薩的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運動確定了近現代歐洲思想和藝術的根基。文藝復興令義大利地區芸集著各種有專能的學者,多個城邦的經濟蓬勃,每個富甲一方的義大利富商成為當地的大地主。義大利自然被分裂成多個小城邦國。

作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義大利郤姍姍來遲。在法國的拿破崙的軍事行動,義大利各個城邦國皆被他征服,由拿破崙劃成一個義大利王國(Kingdom of Italy),這是現代史上義大利的第一次統一。但這個王國維持了不久,當拿破崙在1815年戰敗投降後,歐洲列強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新劃分歐洲,義大利王國被瓦解,回復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多個城邦國。當中中部劃分為教皇國(Papal State),由梵蒂岡掌管羅馬。奧地利帝國的勢力也滲透至威尼斯和義大利東北部。

此後40年,義大利地區和整個歐洲大陸都經歷好幾次大規模的民族革命浪潮,民族主義漸漸令義大利人有統一的念頭。當中一個鄰近法國的小王國薩丁尼亞王國(Kingdom of Sardinia)在1850年代冒起,義大利統一的策劃者卡米洛.本索.迪.加富爾伯爵,就是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在1850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國王時的首相。由革命家加里波第於1860年開始發動統一運動。1861年3月17日義大利半島上的各個公國和兩西西里王國(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合並成為義大利王國(Kingdom of Italy)。除了教皇國因為受法國保護下仍然在中部存在外,義大利半島已見統一。直到1870年9月20日,羅馬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這也標志著義大利統一的完成。梵蒂岡被迫在梵蒂岡成為義大利境內的一個獨立國家。

統一後的義大利漸漸涌現殖民主義意識,義大利曾在1911年發動義土戰爭奪取北非的利比亞沿岸。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爆發,1915年義大利向同盟國宣戰,在沒有積極參戰的情況下成為戰勝國,取得東非和巴爾干半島部份土地。1922年,法西斯獨裁者本尼托.墨索里尼當選總理,掌握了政權,並進而與納粹德國以及日本結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的一員。1942年,反對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國王發動政變,逮捕了墨索里尼,並加入同盟國集團,與軸心國作戰。1946年6月2日,一份關於結束君主制政體的備忘錄標志著義大利共和國的誕生。1948年1月1日,新憲法生效。

⑵ 著名的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爆發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公元79年8月24日,位於義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維蘇威火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火山之一,在這次大爆發中,山下的龐貝與赫庫蘭尼姆兩座古城,很快即被猛烈噴發的火山灰礫所完全吞沒。直到1 700多年後(18世紀)才被挖掘出來,得以重見天日,成為考古學和地質學的無價寶藏,也成了世界各地無數觀光客瀏覽探奇的旅遊勝地。值得提及的是,在此次火山爆發中,博物學家普林尼為了記錄火山噴發的實況,獨自一人上岸觀察,由於時間太長,火山灰以及有害氣體使他窒息死亡。普林尼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⑶ 18世紀歐美發生了什麼事

1701年,英國的貝努利創建變分法。 1728年,英國的布拉德雷利用光行差測光速。 1745年,德國的克萊斯特發明萊頓瓶。 1750年,英國的米切爾設計測靜電力扭秤,並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50年,美國的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 1752年,美國的富蘭克林作風箏引天電實驗。 1775年,義大利的伏打發明起電盤。 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 1780年,義大利伽伐尼發現蛙腿肌肉收縮現象,認為是動物電所致。 1781年,英國的瓦特改良蒸汽機。 1785年,法國的庫侖用實驗證明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89年, 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1792年,義大利的伏打研究伽法尼現象,認為是兩種金屬接觸所致。 1798年,英國的卡文迪許用扭秤測定萬有引力常數。

⑷ 1814年義大利與法國發生了什麼事

1814年,聯軍向法國本土進軍。3月31日,法國元帥馬爾蒙拱手將巴黎讓給聯軍。
1814年4
月6日,拿破崙被迫簽署退位書。
1814年5月4日,拿破崙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
波旁王朝復辟。
1796~1814年拿破崙一世對義大利的佔領和統治,給義大利人民造成

⑸ 請給我一些關於十八世紀的義大利的資料,如風土民情、建築、宗教之類的。請發到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17、18世紀義大利美術

16世紀下半期,處於內憂外患的義大利,危機日益加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文藝復興的藝術出現了衰退現象。一些盛期的藝術大師相繼謝世,群星隕落,一時天空里黑暗了許多。這時雖有樣式主義藝術在興起,但它畢竟是一個短暫的流派,曇花一現,不起多大作用。就是在這樣一個沉寂、困擾、尋覓的時期里,從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有3個藝術流派終於在相互聯系又相互斗爭中產生了。這3個藝術流派是義大利學院派藝術、巴洛克藝術和以卡拉瓦喬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藝術。
義大利17、18世紀的美術處在一個歷史的轉折時期,這個時期的美術有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承前是指繼承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的某些傳統;啟後是指它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它多彩多姿,並對後來的歐洲美術有著深刻的影響。例如,學院派美術影響了古典主義藝術的發展;巴洛克藝術影響了羅可可和浪漫主義藝術;而卡拉瓦喬的藝術,其影響就更大了,不僅在當時影響了歐洲各國的現實主義藝術,還對18世紀的市民藝術、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17世紀義大利藝術絕不是巴洛克藝術一統天下,應該說它是多元的,只有承認它是多元的,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義大利當時的美術,也才能看到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當時,各個流派之間既有相互影響也有相互斗爭。

一 17世紀義大利學院派美術
歐洲的美術學院最早產生於義大利,當時最著名的學院之一是波倫亞學院。它大約創建於1590年,它的創始人是著名的畫家卡拉契兄弟。學院產生的原因一是為了繼承先輩大師的藝術傳統,總結先人的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培養新的藝術人才;二是企圖把年輕的美術家引向所謂正路,使他們不受樣式主義美術和卡拉瓦喬主義美術的干擾。學院派的主張是力求訂出一些法則,使人們遵循,如強調繪畫中最高的標準是:米開朗基羅的人體、拉斐爾的素描、格累喬的典雅與風韻、威尼斯畫派的色彩等等。所以說學院派的藝術從一開始就有折衷主義的特色。由於過分強調法則,所以學院派的畫家比較保守,缺乏創新精神。他們的作品的題材也比較狹窄,大都是描繪宗教或神話,而對世俗生活的題材往往不感興趣。在技法上比較偏重於素描而輕視色彩,以上這些特點都為古典主義美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波倫亞學院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卡拉契兄弟。
阿尼巴•卡拉契(1560--—1609)是卡拉契三兄弟中最為馳名的一個。阿尼巴•卡拉契早年曾從兄路德維克•卡拉契學藝,後曾在威尼斯、帕爾瑪、羅馬等地工作,1609年去那不勒斯,後在那裡染上瘧疾病回到羅馬身亡。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善於大型壁畫,也作祭壇畫和架上畫。他為羅馬法爾內塞宮所作的天頂畫尤為出色,風格很近似米開朗基羅,構圖宏偉,人物生動。《酒神巴庫斯和阿里阿德涅》(1597—1604)就是這一天頂畫中的一幅,畫面上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巴庫斯和他的妻子正坐在動物拉的車上凱旋式地前進,此時,飛翔小天使把星冠加在阿里阿德涅的頭上,周圍有不少是酒神的朋友,簇擁著他們,場面十分壯觀。《美惠女神為維納斯梳妝打扮》也是他前期的一件作品,畫上的人物雍容華貴,頗似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人物。後期的作品好像完全擺脫了前期的威尼斯畫派的奔放的風格,日益變得莊重、寧靜,更具有紀念碑的特色。《女聖使在復活的基督墓前》(約1605),就是這樣的作品。《逃往埃及路上休息的風景》(約1605)是他創作的一幅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景畫。畫上的風景不是大自然的寫生,而是理想式的風景。山川、樹木、河流、田野籠罩著一層淡淡的輕煙,畫中點綴著幾個神話中的人物,為的是增加一種傳說的氣氛。這樣的風景畫也叫作英雄式的風景畫,因為這些畫具有一種崇高、庄嚴、雅典的特色。他的這種古典風格對後來的普桑、克勞德、洛朗的風景畫有著直接的影響。阿尼巴•卡拉契也畫過一些表現生活題材的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吃大豆的人》、《肉店》(1583年前)等。阿尼巴•卡拉契還有兩個哥哥,一個是他的叔伯哥哥路德維克•卡拉契(1555—1619)。另一個是他的同胞哥哥阿格斯提洛•卡拉契(1557—1602)。路德維克•卡拉契是波倫亞學院的領導人,畫風優美典雅,頗似拉斐爾,代表作有《自畫像》和《受胎告知》等。
格•列尼(1575—1642)是波倫亞學院派的重要的後繼者之一,他在路德維克•卡拉契逝世後,繼任波倫亞學院的負責人,1629年又被任命為羅馬聖路加學院的院長。他出生在波倫亞附近的卡里維查諾,父親是個音樂家。他早年曾在波倫亞學院從路德維克•卡拉契學習藝術。1600年,他來到羅馬,曾對卡拉瓦喬十分仰慕,不過,他最崇拜的還是拉斐爾的藝術,最終他在學院派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獨立的風格。他的畫,素描嚴謹,色調明快且富有抒情特色。他的作品很受一些上層人士的歡迎,當時,向他訂貨的人絡繹不絕。《曙光女神》(約1613)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是為羅馬的洛斯比里奧西別墅而做的天頂畫。這件作品構圖宏大,空間開闊,人物優雅,色調瑰麗。曙光女神手持花束,正在驅走黎明前的黑暗,身後是太陽神的馬車隆隆前進,美惠三女神帶著愉快的表情,且歌且舞,背景上一片金色,象徵著曙光如錦。他的架上畫代表作有《歐羅巴被劫》(1630—1634)、《阿塔蘭忒和希波涅斯》(約1625)《聖母的少年時代》(30 年代)等。
波倫亞學院的另一個後繼者是格維爾契諾(1591—1666)。他本來的名字是喬凡尼•弗朗西斯柯•巴爾別里,不過人們常呼他的綽號格維爾契諾,意即斜眼的人。他是學院派中最具有豪放特色的畫家,他的畫風雄渾凝重,筆觸寬大流暢,人體具有雕塑感。他早期在波倫亞從路德維克•卡拉契學衣,1618—1620 年,他在威尼斯又受到威尼斯畫派的影響,1621年到羅馬,此後,卡拉瓦喬的藝術也曾給他以一定的影響,1642年起他接替列尼擔任波倫亞學院的院長。他在羅馬完成了魯多維西俱樂部的天頂畫,這幅畫的名字也叫《曙光女神》(1621—1623)。他在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曙光女神奧羅拉乘著馬車在空中疾駛而過,她身後有一個急匆追趕的老人,這個人可能就是她的丈夫提托諾斯,整個畫面空間開闊,十分壯麗。這幅畫的風景可能是由他的助手達西和布利爾兄弟協助完成的。格維爾契諾的其他代表作還有如《聖克拉拉》、《黛安娜沐浴》(約1618)、《巫女》(30年代)、《聖母升天》(約1623)等。屬於學院派的畫家還有多明尼基諾(1581—1641)、喬凡尼·朗弗朗可(1582—1647)等人。

⑹ 18世紀下半期整個義大利繪畫藝術出現一種什麼狀態

另外,18世紀的羅馬是歐洲古典主義藝術的一個根據地,不少外國畫家都曾集聚在此從事著藝術探索和研究。法蘭西許多偉大的畫家都到過這里,給當時的義大利畫壇帶來不少影響。到了18世紀下半葉,義大利的古典主義日益占據統治地位,一些藝術家一心嚮往古代,而不是瞻望未來。他們的作品技巧雖然精湛,但缺乏時代生活氣息。

總之,18世紀下半期,整個義大利繪畫藝術已經出現衰落狀態,此時的歐洲的藝術中心正從義大利轉到了處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夜的法國。

⑺ 義大利十八世紀時是什麼狀態特別是1740左右的佛羅倫薩

一、18世紀-義大利

義大利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

16世紀早期,義大利大部分領土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在拿破崙於1796年入侵之後,消失了幾個世紀的統一跡象又重新顯現。


文藝復興之後:

文藝復興的實質:「文藝復興」一詞的原意是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再生」。義大利的人文主義者為擺脫教會對教育的控制,還在一些王公、貴族和地方統治者的支持下,建立了新的宮廷學校。其中最著名的是維多里諾主持,設在曼托瓦郊外的稱做「快樂之家」的宮廷學校和瓜里諾主持的費拉拉宮廷學校。這兩所學校對早期人文主義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學校聘請有名學者,並招收歐洲各地來的學生,施以所謂通才教育。外國學生回去後,遂將義大利的人文主義廣為傳播。




米蘭大教堂

(Duomo del Milano)


米蘭大教堂

雄踞在義大利米蘭市中心的米蘭大教堂亦稱聖母降生教堂,多莫大教堂,於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據說手已經被盜)就位。1897年最後完工,歷時五個世紀。不僅是米蘭的象徵,也是米蘭的中心。拿破崙曾於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

大廳內供奉著十五世紀時米蘭大主教的遺體,頭部是白銀築就,軀體是主教真身。教堂屋頂有一小孔,正午時分,陽光正射在地板南北向的金屬條上,古人以此計時,稱為"太陽鍾"。教堂前的廣場建於1862年。中央是義大利王國第一個國王維多利奧·埃瑪努埃爾二世的騎馬銅像,廣場右側黃色建築是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王宮,1778年建成,已辟為當代藝術博物館。




奧地利後來在烏得勒支和約(1713年)的規范下取代西班牙來主宰義大利,取得米蘭王國和那不勒斯王國的控制權。由於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所接受啟蒙運動的思想,所以奧地利的統治比西班牙帝國較佳。義大利的北部直接控制由維也納來控制,獲得經濟成長動力並保持學術的蓬勃發展。義大利主要城市,例如米蘭、羅馬、都靈、威尼斯、佛羅倫薩及那不勒斯成為知識份子討論與思考的沃土,一些義大利哲學家和文學人物當時十分活躍,如切薩雷·貝加利亞、安東尼·傑諾韋西與利奧波德一世托斯卡納大公(或者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利奧波德二世,在托斯卡納大公國廢除了死刑和酷刑)。

義大利是18世紀盛行的修業旅行一個重要目的地,許多外國文學家及藝術家都曾造訪這里

1700年代的義大利是當時人們游歷歐洲一個重要的站點,這個時期有許多外國人,主要來自英國的貴族,他們造訪法國、義大利和希臘並欣賞他們的藝術、文化以及紀念物。而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的遺址在1748年被發現,羅馬的古代遺跡也受到修復,許多著名人物例如歌德、雪萊、濟慈及拜倫都曾周遊全義大利。一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及羅馬也成為主要景點,那不勒斯、佛羅倫薩、都靈、西西里島吸引許多遊客,而米蘭在某些方面也受到觀迎。濟慈曾說過一句名言:「義大利是流亡者的天堂」。

1796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戰爭(1796年至1815年)將民主、主權、法律及國家等概念帶進義大利。鼠疫從14至17世紀之間多次出現,影響整個義大利。義大利的最後一個大規模的疫情是發生在1656年的那不勒斯。176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義大利北部在之前316年間有111年發生飢荒,其中只有16年得以豐收。而義大利的人口也在1700年至1800年之間成長1/3,達到1,800萬。


此時出現的藝術形形色色,所以必須按照這個時代的比較廣泛的各種文化傾向去探索它們的統一特性。就對藝術的影響來說,當時有三種文化傾向最為重要。第一種是反宗教改革運動的出現,這股勢力不論在地區方面還是思想方面都正日益擴大。巴洛克藝術中的許多不朽之作,特別是義大利繪畫和建築中的許多作品,可能同教會所採取的新的宣傳態度直接有關。第二種是君主專制政體的鞏固,隨之產生強大的中產階級,對藝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從法國王朝建造凡爾賽的宮殿和花園以及中產階級發展繪畫市場,可以窺見當時某些政治和社會發展對藝術的影響。第三種是在科學發展和對地球進行探索的影響下,對大自然產生了新的興趣。這兩方面的活動促使人類對自身有了新的看法,一方面覺得自己微不足道(特別是受了哥白尼地球不是宇宙中心這一論點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神聖偉大,因為在知識方面有了重大突破。總之,這些文化傾向連同它們在藝術中的反映,形成了藝術史家斯特喬(Wolfgang Stechow)所謂的宗教勢力和非宗教勢力共同保持的一種基本上令人樂觀的新的均勢。

巴洛克時期風格的產生同反對「國際風格主義」的學院派抽象特點有關。羅馬的早期巴洛克畫家主要有卡拉齊(Annibale Carracci)和卡拉瓦喬(Caravaggio)。義大利的巴洛克雕塑家和建築師首推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路易十四風格,即「王室官方風格」,可以說是義大利巴洛克的一種古典化翻版,普桑(Nicolas Poussin)是法國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作品高雅、嚴肅、合乎邏輯、有條不紊,因而忠實體現了古代藝術風格,形成法國巴洛克的特點。研究法蘭德斯的巴洛克風格,最好從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繪畫著手,他創作了大型的祭壇畫和神話作品,並且設計了一系列構思周密的宮廷畫和寓言畫組畫。

義大利則成為主要的歐洲中心的巴洛克式,不同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紛紛出現,特別是在西西里島(參見西西里巴洛克風格)。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在18世紀和19世紀開始出現在羅馬、米蘭、都靈與義大利各地。



二、1740s-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是絲、羊毛、銀行及珠寶中心。佛羅倫薩以藝術、設計、手工藝聞名遐邇。


1737年由於和奧地利王室聯姻,佛羅倫薩劃歸奧地利帝國統治。


15世紀時,佛羅倫薩這朵玉簪花就被當地的巨商美第奇(Medici)家族這只獅子所守護,這一守護就是三百年,而美第奇家族的族徽也成了今天佛羅倫薩的市徽。15世紀至18世紀中期,長達三個世紀的佛羅倫薩歷史可以說是與美第奇家族的興衰緊緊聯系在一起。當時家族掌握了當地實際的政治和經濟權力。直到 1737年美第奇家族最後一個統治者去世後,佛羅倫薩重又陷於奧地利的統治。


1735年,法國洛林公爵弗朗茨·斯蒂芬與已經失去王位的波蘭國王斯坦尼斯拉夫二世·列辛斯基用洛林換得托斯卡納。1736年,他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繼承人瑪麗亞·特蕾西亞女大公結婚,1737年,美第奇王朝結束,弗朗茨·斯蒂芬成為托斯卡納大公弗朗切斯科二世。1740年,弗朗茨·斯蒂芬夫婦成為奧地利的共同統治者,托斯卡納於是成為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領地。1859年,法國軍隊擊敗奧地利,1860年,托斯卡納被並入撒丁王國,1861年,托斯卡納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個省份。


⑻ 18世紀義大利文學是什麼

17世紀義大利在西班牙佔領下,政治分裂,經濟衰落,天主教宗教裁判所壓制思想言論,文學嚴重脫離現實,極端形式主義的馬利諾詩派盛極一時。

18世紀初葉,奧地利代替了西班牙的統治,在新的外族壓迫下,義大利仍然是一個分裂衰弱的國家。從17世紀末年到18世紀中葉,在詩壇上占統治地位的是阿爾卡底亞詩派,這個詩派和它所反對的馬利諾詩派同樣嚴重地脫離現實,它所提倡的田園詩是一種缺乏思想性的、形式主義的文學。從18世紀中葉起,義大利出現了將近半世紀的和平局面,奧地利統治者和義大利的公侯們在政治上作了一些改革,經濟有了發展。資產階級較前壯大,民族意識日益覺醒,法國啟蒙思想傳播到進步的知識分子中間,義大利文學出現新的繁榮。啟蒙思想在義大利被看作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繼續和發展,但是人們對待社會現實不採取革命態度,而採取溫和的批判態度,這反映了當時義大利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例如,詩人帕利尼(1729~1799)就在他的作品中以溫和的嘲諷筆調去描繪貴族生活的空虛無聊。他的詩里也顯示出舊的阿爾卡底亞詩派的形式和新的啟蒙思想內容之間的矛盾。義大利民族意識的覺醒、政治熱情的高漲,最鮮明地反映在阿爾菲愛里(1749~1803)的作品中。

此外,他還對悲劇進行了改革,用古希臘、羅馬和《聖經》的題材以及簡練有力的語言寫出了富有思想性的劇本,對19世紀義大利民族復興運動起了推進作用。但義大利18世紀的主要文學成就是哥爾多尼的喜劇。

卡爾洛·哥爾多尼(1707~1793)出生於資產階級家庭,以律師為業,30年代即開始創作劇本。1748年放棄律師業務,成為劇團的編劇家。他一生寫了267個劇本,其中有150多個喜劇。當時舞台上流行義大利的獨特劇種——即興喜劇,這種喜劇沒有固定台詞,由演員臨時想出對話和獨白。

劇中滑稽人物戴著假面具,因而又名假面喜劇。它原來具有社會諷刺性質,但是到了18世紀卻變得庸俗鄙陋,缺乏思想內容。哥爾多尼作為啟蒙的編劇家,要求戲劇對觀眾起教育作用,為此必須改革即興喜劇,使之成為有固定台詞的現實主義喜劇。

為了尋找新型喜劇的方向,他研究了本國和外國的經驗。他青年時受過馬基雅維里的喜劇《曼陀羅花》的啟發,但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莫里哀和英國18世紀的劇作家。他在《喜劇劇院》(1750)這一劇本里闡明了自己的喜劇觀點。他要求喜劇忠實地反映生活,反對三一律和盲目崇拜亞里士多德,提倡性格喜劇,強調正面性格和反面性格的鮮明對比,使喜劇能起更大的教育作用。

哥爾多尼在喜劇改革和創作中貫徹了這些觀點。他對當時的即興喜劇進行了合理而且可行的改革,他的劇本還保留了一些傳統的假面人物,但他們不再是定型的,而是具有現實內容的形象。哥爾多尼稱自己的喜劇為性格喜劇,劇中人物性格的確是鮮明生動的。劇情多方面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因而又是風俗喜劇。其中社會背景雖然主要是威尼斯,卻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他把諷刺揭露的鋒芒指向貴族階級。《封建主》(1752)一劇描寫腐化墮落的侯爵引誘農家婦女,遭到毆打,農民聯合起來,決定同貴族作斗爭。但劇本最後讓一個農家女子和侯爵結婚,造成階級調和的結局。

在《女店主》(1753)中,作者通過侯爵和伯爵的形象,諷刺了沒落貴族和購買貴族爵位的暴發的資產者。女主人公在耍弄了這兩個顯貴人物之後和一個僕人結了婚。許多生動的生活場面、民主的思想內容和女主人公動人的形象,使這個劇本成為一部傑作。

哥爾多尼也揭露批判了資產階級的惡習和缺點。《老頑固們》(1760)一劇以老一代和新一代人之間的矛盾為主題,反映了18世紀威尼斯社會的危機。

劇情是在典型的威尼斯商業資產階級環境中展開的。一個商人的女兒想在結婚前和素不相識的未婚夫見一面,這違反了當時威尼斯的習俗。一位聰明熱情的太太幫助她,使她如願以償。兩家的父親都是頑固的家庭暴君,因為這件事解除了他倆的婚約。那位太太仗義執言,終於成全了這一對青年男女。

劇本在描繪威尼斯的生活特色和刻畫各個頑固人物性格的細微差別上,都較為成功。

在哥爾多尼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劇本中,最出色的是《喬嘉人的爭吵》(1762),它描寫漁民爭吵打架的場面,一位年輕律師使大家言歸於好,並幫助他們辦理了幾件婚事。

劇本是由一系列鮮明生動的現實生活場景組成的,通過爭吵的形式卻描繪出勞動人民的一些優良品德,同時也流露了作者對人民的同情。

哥爾多尼的喜劇改革引起以哥齊為首的反啟蒙的批評家的猛烈攻擊,他不得不於1762年離開祖國,僑居巴黎一直到死。

⑼ 18世紀的義大利歷史

這里存在一個概念的誤區,義大利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是19世紀中葉之後的事情。因此18世紀本沒有一個叫做義大利的統一國家,今天義大利這塊土地在18世紀還只是很多大大小小的小城邦國家。這些國家連年征戰達數個世紀之久。在18世紀曾經短暫隸屬於歐洲最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與今天的義大利沒有什麼關系。

義大利的統一是以拿破崙的征服為起點的。

1796年拿破崙征服了今天義大利這塊土地,並建立了一個從屬於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義大利共和國,此後改為義大利王國。這個義大利王國是今天統一的義大利的起點。1815年拿破崙戰敗,義大利獨立,此後繼續陷入城邦分裂的混亂局面。這樣的局面持續了近半個多世紀,直到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領導的統一運動下,義大利逐步完成統一。1861年3月17日義大利半島上的各個公國和兩西西里王國(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合並成為義大利王國(Kingdom of Italy)。二戰後義大利結束君主制,新的義大利共和國誕生。
縱觀近三個世紀的歷史,義大利作為一個統一國家是1861年開始的。此前的歷史是一個分裂的歷史。拿破崙作為一個義大利的征服者客觀上促進了義大利的統一。
拿破崙建立義大利王國之前曾經建立過一個義大利共和國,這是一個在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控制之下的傀儡國家,此後拿破崙稱帝把這個共和國改為義大利王國,這已經是19世紀的事情了。拿破崙征服之前義大利並非一個統一國家。因而如果要說義大利在18世紀的國王那是沒有的。拿破崙建立的義大利王國的國王正是拿破崙本人。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義大利王國並非包含今天義大利全部,而只包含了今天義大利的北部地區和中部東部地區,首都在米蘭。

閱讀全文

與18世紀年義大利發生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哪個樓盤最好 瀏覽:783
英國簽證愛爾蘭能待多久 瀏覽:454
印尼科學家研發多少武器 瀏覽:413
伊朗紅棗哪個好 瀏覽:585
向英國捐了多少 瀏覽:744
清朝末期英國是什麼水平 瀏覽:66
中國和俄羅斯哪個麵粉好 瀏覽:419
新海大學在中國哪個城市 瀏覽:593
中國原產肉類有哪些 瀏覽:294
印尼是什麼膚色人種呢 瀏覽:16
印尼維達貝怎麼樣氣候 瀏覽:440
好討厭你啊的義大利語怎麼講 瀏覽:606
印尼穆斯林女性割禮是什麼 瀏覽:425
禁封美國為什麼伊朗 瀏覽:656
中國沒有阿里巴巴會怎麼樣 瀏覽:31
各國為什麼都支持印度裔 瀏覽:880
英國什麼東西賣的最好 瀏覽:346
中國糧食太多是什麼意思 瀏覽:798
通海到越南最近多少公里 瀏覽:917
印度女性人均壽命是多少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