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F1 詳細資料!
f1賽車
一、F1的相關介紹:
F1是Formula One的縮寫,中文為一級方程式賽車。為什麼叫F1(「一級方程式賽車」)呢?是因為他的每個零部件的製造過程都像數學方程式一樣精確。
而Formula 1 Grand Prix的縮寫F1GP,譯成中文就是「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其實這項比賽的全稱應該是「一級方程式賽車世界錦標賽」,英文寫出來是「FIA Formula 1 Grand Prix World Championship」。但是,通常一說F1,大家就能明白,這是在討論陸地上開得最快的機器了。
FIA(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deI』Automobile)即「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是F1的主辦單位,簡稱國際汽聯。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現任主席馬克斯·莫斯利。F1是FIA舉辦的最重要比賽,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等級的幾十種其他賽車比賽。F1是FIA所制訂的方程式賽車規范中,等級最高的,因此以「1」命名。(同類型的還有F1摩托艇大賽,但不是FIA的管轄范圍)
FOM(FormulaOneManagement)是F1的管理公司,擁有者是英國巨富伯尼·埃克萊斯通。伯尼是F1真正的老大,手上幾乎控制著所有F1的資源。今年74歲的伯尼,家產高達44億英鎊,在他的努力下,F1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收視率最高的體育運動項目了。
二、F1賽車:
一輛賽車引擎由大約6000個零件組成,造價超過13萬美金。基於限製成本的考慮,06年的規則限定一台引擎至少使用兩個分站,截至06年底將要停止新引擎的開發工作,各車隊以06年底規格的引擎版本為准。
F1車量規定連人帶車及燃料總重不得低於600公斤(現在大多為605公斤),通常來說,F1從0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只需2.3秒,由0加速到時速200公里再減速到0,所需的時間也只要12秒。時速300公里以上對F1來說是輕而易舉,F1賽車在一些像義大利蒙扎的高速跑道,最高速度可達370公里。F1賽車也可以在2.5秒內時速240公里到零,所需距離只要80公尺。
F1大賽的統籌工作,均由FIA安排。他們負責制訂車賽的規則,擬定比賽時間表和選擇賽車的場地等。
FIA要求F1賽車採用排量為3L、12缸以下、不加增壓器的自然吸氣式發動機(目前為8缸,只有一支車隊採用限製版的10缸引擎)。F1賽車的底盤採用碳化纖維為製造,重量很輕,很堅固。車賽的底盤很低,最小離地間隙僅有50-70毫米。與普通的汽車相比,F1賽車有許多獨特的地方,它的車身細而長,車身高度很低,寬大的車輪極為顯眼,而且是完全暴露的,即所謂「開式車輪」。每輛F1賽車都是世界著名汽車廠家的精心傑作。一輛這種賽車的價值超過七百萬美元,甚至不亞於一架小型飛機的價值。F1大賽,不僅是賽車手勇氣、駕駛技術和智慧的競爭,在其背後還進行著各大汽車公司之間科學技術的競爭。福特汽車公司就形象地把汽車大賽比作「高科技奧運會」。在汽車大賽中推出的新型賽車,從設計到製造都凝聚著眾多研製者的心血,並代表著一家公司乃至一個國家的高科技最新水平。汽車大賽還是各國科技人才素質的較量。據悉,德國約有2000多名專業人才直接從事賽車的設計、製造和研究工作、美國約有1萬人;而日本則最多,估計近2萬人左右。
三、F1車隊
目前的F1車隊可分為兩類:廠商車隊(如法拉利、雷諾)以及非廠商車隊(如紅牛一、二隊)。廠商車隊其賽車的引擎、車架、底盤多為自主研發。而非廠商車隊則主要依賴贊助。
2007賽季共有12支車隊參加比賽,他們分別是法拉利車隊(Ferrari)、威廉姆斯車隊(Williams-Toyota)、雷諾車隊(Renault)、麥克拉倫車隊(McLaren-Mercedes,邁凱倫車隊)、寶馬(BMW)、紅牛車隊(RBR-Renault)、托羅羅索(STR-Ferrari)、本田車隊(Honda)、豐田車隊(Toyota)、世爵車隊(Spyker-Ferrari)、超級亞久里車隊(Super Aguri-Honda),還有新進軍的普羅迪夫車隊(Prodrive)。
四、F1車手:
所有參加F1大賽的車手,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世界車壇的精英。每一位車手在躋身F1大賽前,都必須經過多個級次的選拔,例如小型車賽、三級方程式(F3)車賽等等,堪稱過五關、斬六將,而要成為世界冠軍,更非易事。他必須身經百戰,集賽車技術、天賦及鬥志於一身。根據FISA的有關規定,每年,全世界能有資格駕駛世界F1賽車的車手不超過100名。所有駕駛F1賽車的選手,都必須持有FISA簽發的「超級駕駛執照」;每年只有少數的優秀車手有資格參加決賽。
五、比賽日程:
F1大賽每年都要選擇地理條件迥然不同的賽場進行比賽。他們有的現在高原上,那裡空氣稀薄,用以考驗車手的身體素質非;有的則是街道串成的賽道,那裡路面相對狹窄曲折,車手弄不好就會撞車;有的賽車場就顯得路面寬闊,但也有上下坡考驗車手的技術;還有的賽車場建在樹木蔥郁的森林中,那裡跑道起伏大,車手很難控制賽車。由於賽車經常出現意外,FISA要求所有主辦國的賽車場必須有足夠的草地緩沖區。各賽場的救護人員也必須分布在全場的每一個角落,爭取在出事的一剎那,跑進現場,進行搶救。
比賽的時間分部如下:2007年/2000年
星期五:
第一次練習賽:90分鍾/60分鍾
第二次練習賽:90分鍾/60分鍾
星期六:
第三次練習賽:60分鍾/45分鍾
第四次練習賽:60分鍾(2005年終止)/45分鍾(限制測試圈數10圈)
排位賽:
2006年-2007年方式:實行三節排位賽制度,每節排位賽分別為15分鍾,每輪淘汰6部賽車,即:22進16,16進10,竿位爭奪戰
2005年方式:實行兩圈積累時間制度,後來在聖馬利諾站被廢除,實行一圈排位制度
2003-2004年方式:實行兩圈排位制度,2003年的第一次排位賽的時間在星期五的下午2點,2004年規定兩輪排位賽的時間都在星期六,FIA規定,第一節排位賽的出場順序由上站比賽的倒序出發,第二節排位賽的出場方式由第一次排位賽的成績的倒序出發
1991-2002年方式:實行1個小時排位賽的制度,但是限制效率單圈的圈數為12圈,但是連續效率單圈的圈數不能多餘4圈
1990年方式:實行1個小時排位賽的制度,不限制圈數
星期日:
正賽前練習賽:20分鍾/30分鍾
正賽:FIA規定,每站比賽的正賽的距離不能少於305公里,不能大於320公里,摩納哥260公里除外,時間不能少於1個小時10分鍾,不能大於2個小時
正賽積分分配系統:(積分系統)
名次 1 2 3 4 5 6
得分 10 6 4 3 2 1
注意:賽程未過一半,積分折半,即:5分,3分,2分,1.5分,1分,0.5分
通過各賽站積累計分,方可決出本年度車手及車隊的世界冠軍。
六、F1的歷史
1948:在法國Pau小鎮舉行的比賽首次採用了統一的規則(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屆F1冠軍賽才正式舉行,而此時也只是根據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當時,參賽的賽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規則。這一規則是參賽的賽車可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1950年5月13日,首屆世界冠軍大賽在英國的Grand Prix 的銀石賽道(過去是一個軍用機場)舉行。義大利人Giuseppe Farina為阿爾法羅密歐車對應的勝利,同時也成為首任世界冠軍。
1952:由於F1賽事組織尚缺乏支持,比賽被迫採用F2賽車進行;在F2比賽規定參賽的賽車只能裝備排量不超過2.0L的非渦輪增壓發動機。
1954:這一年GP賽車接納新的F1比賽規則。最大排量為2.5L非增壓發動機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壓發動機。梅塞德斯.賓士車隊也在這一年重新投入比賽,並在法國朗斯的GP分站賽中贏的首次勝利。代表瑪莎拉蒂和梅塞德斯.賓士出戰的Juan Manuel Fangio獲得了這屆大賽的分站冠軍。
1959:後驅GP賽車開始取代前驅賽車成為比賽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國Sebring的GP分站一馬當先,成為最年輕的冠軍賽手。
1961:有關1.5L發動機的賽車的規定開始實施。在這一年裡,Giancarlo Baghetti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首次參賽就囊括冠軍的車手,而Phil Hil為美國爭取到第一個F1世界冠軍頭銜。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車隊亮相GP賽場。
1966:有關3L發動機賽車的規定出台。Bruce Mclaren 創建自己的車隊並打造出搭載福特發動機得第一款麥克拉倫賽車,但是車隊並沒有在當年的賽事中獲得成功。
1968:贊助商凡是首次出現在F1比賽中。這也意味著F1具有民族色彩時期的結束。這一年,賽車第一次加裝了尾翼,從而提升了整車的下壓力。在德國霍根海姆舉行的F2比賽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麥克拉倫車隊創始人Bruce Mclaren 親自參加比利時GP為車隊第一次贏得冠軍稱號。
1969: Matra、蓮花和麥克拉倫車隊分別嘗試改用四驅車,但都失敗了。Jackie Stewart 贏得了第一個年度冠軍車手稱號;Bruce Mclaren在英國Goodwood測試一款Can-Am賽車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義大利GP排位賽中喪命;此後他成為唯一一位在死後獲得F1總冠軍的車手。
1973: 麥克拉倫車隊推出經典的M23賽車。該車在此後的六個賽季里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比賽。在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安全車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賽中。
1976:Tyrrell(泰利爾)引進了劉倫賽車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場事故中,尼克勞達被嚴重燒傷。麥克拉倫車隊的James Hunt 贏得概念的世界冠軍。
1977 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姆斯車隊。第一輛配備渦輪增壓器賽車的雷諾Rs01,在英國站的比賽中亮相。
1978 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請Sid Watkins教授擔任醫療指導。飛劍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就幾乎將南非站的比賽冠軍囊入懷中。F1比賽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安全措施,即為了避免在第一圈賽車擁擠相撞造成的事故,醫療車需同時在外道尾隨賽車,以其能夠盡快的採取相應措施。
1980:Alain Prost駕駛著麥克拉倫賽車參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賽。蓮花車隊的Nigel Mansell 曼塞爾(文素)首次出現在澳大利亞站的比賽中。 Ron Dennis接管麥克拉倫車隊,同年該車隊推出由John Barnard 設計的由碳纖維材料製成底盤的賽車。
1981:由於FIA規定,所有車手必須擁有超級駕照,在南非站比賽前,大批反對這項規定的車手宣布罷賽。
1982:Colin Chapman 蓮花車隊的締造者及F1賽車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設計者,死於心臟病在荷蘭站的比賽中麥克拉倫首次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參加F1澳大利亞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裝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賽車參賽。
1985:米納爾迪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Benetton與Toleman車隊之間的生意越來越密切,最初其作為贊助商(貝納通曾贊助過阿爾法羅密歐和泰利爾車隊)不久之後便收購了Toleman車隊,並在1986年以貝納通車隊之名參加F1比賽。
1987:威廉姆斯老闆弗蘭克威廉姆斯在Paul Ricard駕車從試車場返回家中時發生交通事故,嚴重受傷導致癱瘓。匈牙利站是在廢除「鐵幕」政策後第一場比賽。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為March車隊的技術總監。FIA規定賽車的發動機需配置規定的渦輪增壓裝置,以減少驅動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該規定,轉而要求3.5L排氣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且不能超過12缸。SENNA贏得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90 :曼塞爾宣布推出F1。
1991:哈基寧,舒馬赫成為F1車手喬丹車隊成立推出喬丹191賽車麥克拉倫贏得第七個年度總冠軍。
1992:舒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個分站冠軍。本田退出F1。
1993:麥克拉倫車隊分站冠軍數目第一次超過法拉利。普羅斯特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總冠軍在當時僅落後於方吉奧的5次。
1994:梅塞德斯賓士組建索伯車隊,並借入股IImor涉足賽車發動機製造業。隨著牽引力控制及主動懸掛系統限制的取消,進站加油重新推出。5月1日Ratzenberger和傳奇車手SENNA塞納在伊莫拉賽道遇意外不幸身亡。舒馬赫獲得第一個車手總冠軍,也成為第一個獲得F1總冠軍的德國人。
1995:麥克拉倫開始與賓士在研發發動機上合作。舒馬赫贏得第二個總冠軍。哈基寧在澳大利亞站的排位賽中嚴重受傷。
1996:舒馬赫加入法拉利,維倫紐夫加盟威廉姆斯,雷諾和Elf宣布推出F1數字電視轉播技術引入F1比賽,Hill獲得年度總冠軍,HIll父子成為第一對F1總冠軍父子。
1997 :Newey離開威廉姆斯加盟麥克拉倫,成為車隊總監。石橋涉足F1Berger宣布退出F1,維倫紐夫獲得年度總冠軍。
1998:為了控制F1賽車的車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賽道變窄,使用有坑紋輪胎,麥克拉倫的回轉制動技術被禁用。哈基寧獲得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1999年:舒馬赫在英國站受傷骨折,此後7站他未能上場,馬來西亞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後第一次獲得車隊總冠軍。
2000:年在義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員被撞身亡,F1比賽中有關碰撞測試的規定作了相應的改動。
2001:牽引力控制系統和自動變速裝置在西班牙張使用。
2002:超過19000轉每分鍾的BMWP82發動機首次出現,舒馬赫獲得第5個年度總冠軍。
2003:舒馬赫獲得第六個年度總冠軍,成為F1世界第一人,阿隆索成為史上最年輕的GP冠軍。
2004:法拉利的舒馬赫憑借F2004的出色表現獲得其職業生涯的第七個年度總冠軍,並打破了連續奪得分站冠軍次數的記錄。
2005:美國站罷賽事件,所有使用米其林輪胎的車隊以安全為理由宣布罷賽,最後只有使用普利司通輪胎的法拉利、喬丹、米納爾迪三隻車隊共六部賽車進行了決賽,舒馬赫獲得了本賽季惟一一個分站冠軍。藍色的雷諾強勢壓倒法拉利,阿隆索獲得年度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世界冠軍
2006:比賽結束。紅藍大戰如火如荼,車王邁克爾*舒馬赫在義大利站登上最高領獎台後宣布退役,接班人為在邁凱輪車隊效力三年的芬蘭車手吉米*萊科寧。中國站舒馬赫終於奪冠。日本站法拉利發生近六年來最嚴重的機械故障,舒馬赫發生爆缸退賽。巴西站後,馬薩成為13年來繼賽納之後第二位獲得本土冠軍的巴西人。阿隆索憑借134個積分獲得車手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衛冕冠軍。雷諾以206個積分取得車隊總冠軍
F1賽車的製造及其性能(鬼畫符 2006-08-27)
制 造
製造一級方程式賽車要經過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從開始設計到第一次試車需要6~10個月的時間。在這一過程中計算機起著主要作用,計算機的容量和模擬軟體使工程師們能夠估算出賽車的性能。然而,即使在那些能夠自己生產90%的零部件的超現代化工廠里,機器還沒有完全取代人的技能。起碼至今還沒有一個機器人能夠彎出與發動機相連的排氣管。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制圖室和車間被看守得象銀行一樣嚴密,用圍牆圍起來,有保安人員巡查,夜間燈火通明,以保證機密不外泄。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製造要有一流的技術人員參與,包括:技術主任、設計室經理、比賽工程師、復合材料部主任、機械師、機械加工車間主任、電子工程師、油漆與裝飾工、空氣動力工程師,等等。其中技術主任是真正的「賽車之父」,他要作總指揮,指導各個部門的工作。 製造賽車前,先用縮小的比例模型在風洞中做試驗,每小時300公里的 風速,模擬賽車在跑道上的速度,以此為參考,再設計真正的賽車。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生產一般分為六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噴漆之前,先將層狀的碳素纖維做成的車殼在真空爐內焙燒;第二階段,將組裝好的發動機牢固地安裝在車的後部;第三階段,將車殼的邊艙罩散熱網;第四階段,將組裝好的變速箱與發動機連接成為一體(大約需要工作20小時);第五階段,安裝橫臂、懸掛、制動器和後傳動裝置;第六階段,裝上翼板、車身和車輪。賽車終於能啟動了。只有變速箱和發動機的電子管理系統留待賽車就要開走前才安裝。
性 能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英文名字是:「Formula 1」。其Formula被譯為方程式,其實真正含義是「規定」,也就是對賽車的基本概念用比賽規則進行規定,按比賽規則製造出的單純的比賽用車……。目前世界上有以「跑車」為基本概念的比賽用車,方程式賽車的基本概念與它們不同。簡而言之,就是輪胎裸露在外(openwheel)的單座席(monopost)比賽用車。在方程式賽車的家族中,一級方程式賽車是該類比賽的最高峰。
最新的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比賽規定(1999年),賽車最大寬度為180cm。前輪的突出懸掛系統(overhang)與前輪中心距離在120cm以內,後輪的突出懸掛系統與後輪中心距離在50cm以內。引擎要求為自然吸氣、最大排氣量為3000cc的4沖程(stroke)、12氣缸以內。該類引擎的最大馬力沒有正式發表,據估計應在750-800馬力之間。這種引擎和碳素合金的底盤(各車隊獨自開發的原產品)組合後的賽車一年大約將進行約300km的高速比賽。這就是一級方程式賽車比賽,也被稱為「F1格蘭披治大賽」。為什麼叫「格蘭披治」,是Grand Prix的音譯。法語中Grand Prix的意思為大獎。
再說一點,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車身為碳素合金,比賽要求賽車在載有車手的情況下,賽車重量不能低於600kg。我們不難看出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挑戰並不是要求賽車擁有最大的動力,而在於讓這一台輕量的賽車產生高度運動性能。
F1賽車網站
F1官網 http://www.formula1.com
F1中文網站 http://china.formula1.com
新浪官方網站: http://f1.sina.com.cn
搜虎官方網站: http://fi.sports.sohu.com
F1車迷網 http://www.myf1.cn
開放分類:
體育、賽車、競技
參考資料:
1.《F1賽車的驚人表現》
2.除了車手的考量,想在一級方程式賽車中獲勝的最現實條件,還是要有優良的賽車。目前FIA規定F1賽車所用的引擎排氣量不得超3公升(3000cc),汽缸數不得超過10缸,每缸汽門最多為5汽門。之前FIA對於汽缸數的限制為12缸,但11支參賽車隊清一色使用V10引擎,為了順應這股潮流,賽會在特別重做了此項新規定。V10引擎的好處在於重量輕及動力輸出穩定,當然油耗比V12低也是一個重要關鍵。一具賽車引擎由大約6000個的零件組成,造價超過13萬美金,而且每一場比賽用過之後就必須更換。目前F1賽車引擎馬力輸出可超過800匹馬力,安全轉速更高達16000轉。所用的燃料同樣是以無鉛汽油為基礎,在全油門的情況下,一部F1的引擎每小時要耗掉60-70公升的汽油。變速箱不得使用全自排系統,文件位數限制在四檔及七檔之間,而且一定要有倒檔。目前,半自動的七文件變速系統,是目前各大車隊的不二選擇,車手的換檔時是利用方向盤上的控制桿來操作;其它如馬力數、扭力數轉速域等都沒有設限。
3.F1車重規定連人帶車及燃料總重不得低於600公斤,以可輸出約800匹的馬力來看,馬力重量比約為1:0.75,800匹馬力只需承載600公斤的重量,一匹馬力只需負擔0.75公斤,跑起來相當可怕。通常來說,F1從0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只需2.3秒,由0加速到時速200再減速到0,所需的時間也只要12秒。時速300公里以上對F1來說是輕而易舉,F1賽車在一些像Hockenheim和Monza的高速跑道,最高速度可達350公里。這么輕的車子要在這么高的速度下賓士,可想對於車身空氣動力學的要求有多高,大型的尾翼及前鼻翼,提供了必須的下壓力,以增加過彎速度及高速行駛的穩定性。剎車碟盤是碳纖維製成,超高性能的剎車系統能讓F1賽車在2.5秒內由時速240公里剎到停,所需距離只要80公尺。
轉載
『貳』 說一說意甲歷史上十大射手
第10名
托蒂
國籍:義大利
意甲參賽:413場
意甲進球:175球
第9名
伯尼佩爾蒂
國籍:義大利
意甲參賽:444場
意甲進球:178球
第8名
巴蒂斯圖塔
國籍:阿根廷
意甲參賽:318場
意甲進球:173球
第7名
西格諾里
國籍:義大利
意甲參賽:344場
意甲進球:188球
第6名
哈姆林
國籍:瑞典
意甲參賽:400場
意甲進球:190球
第5名
羅伯特-巴喬
國籍:義大利
意甲參賽:452場
意甲進球:205球
第4名
阿爾塔菲尼
國籍:義大利/巴西
意甲參賽:459場
意甲進球:216球
第3名
梅阿查
國籍:義大利
意甲參賽:367場
意甲進球:216球
第2名
諾達爾
國籍:瑞典
意甲參賽:291場
意甲進球:225球
第1名
皮奧拉
國籍:義大利
意甲參賽:537場
意甲進球:274球
『叄』 伯尼·埃克萊斯頓的人物經歷
在國際賽車界,伯尼·埃克萊斯頓無疑是最有權勢的人。
正是他,將F1賽車從最初的混亂不堪、慘淡經營的比賽項目,變成今天這樣一個產值數十億美元的王國。正是他,使F1賽車成為全球觀眾人數最多的體育項目,每次大獎賽觀眾人數超過2億,總計觀眾人數超過了四年一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和世界盃足球賽。正是他,使F1車隊的老闆和賽車手們一個個成為了百萬富翁。與此同時,他也成為英國最富有的人之一,擁有財產超過20億美元。
『肆』 伯尼的改造傳統F1
經過近一年調整,伯尼在1972年卷土重來,購買了F1的布拉翰(Brabham)車隊。那時的F1隻是一個鬆散聯盟。如果不樂意的話,車隊和車手就不在賽車中露面。倘若贊助者在比賽結束時不想為勝者掏腰包,車隊的所有者就會陷入尷尬的境地。
為了使這個體育項目組織得更好,伯尼與其他車隊的所有者簽訂了一項協議。他決定投入足夠的先期資金,保證取勝者能拿到獎賞,但前提是,其他車隊願意讓他做代表和賽道所有者及贊助者談判。接著,他規定任何想參加一場F1賽車的車隊都必須簽約參加所有的賽事。
在當時尋求「贊助商」還被認為是非常幼稚的想法的時候,伯尼就非常看好這個領域了。「我第一個在賽車手林特的頭盔上寫了一條廣告『此位置出售』,這在當時可不多見。」他很驕傲地說。1972年,伯尼同義大利甜酒商馬天尼簽訂了F1歷史上第一份商業贊助合同。
1978年,伯尼成為一級方程式世錦賽協會的副主席(FOCA)。當時,F1車隊的管理人員通常是前車手或者是工程師,都不善管理,他們很高興有個人來負責賽車的運輸、飯店預定、電視轉播和廣告贊助等事宜,FOCA很快壯大起來。
1981年,伯尼成為國際汽聯的副主席,FOCA也更名FOM(一級方程式管理公司)。1996年,他創建了一級方程式贊助管理公司(FOPA),負責管理所有一級方程式賽車協會每個車隊的電視轉播權和相關收入。每年,他都要與來自全球17個場地的老闆進行關於比賽廣告、門票和電視轉播權的利潤分成等商業談判。
『伍』 F1是誰創辦的
F1的歷史 1948:在法國Pau小鎮舉行的比賽首次採用了統一的規則(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屆F1冠軍賽才正式舉行,而此時也只是根據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當時,參賽的賽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規則。這一規則是參賽的賽車可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1950年5月13日,首屆世界冠軍大賽在英國的Grand Prix 的銀石賽道(過去是一個軍用機場)舉行。義大利人Giuseppe Farina為阿爾法羅密歐車對應的勝利,同時也成為首任世界冠軍。 1952:由於F1賽事組織尚缺乏支持,比賽被迫採用F2賽車進行;在F2比賽規定參賽的賽車只能裝備排量不超過2.0L的非渦輪增壓發動機。 1954:這一年GP賽車接納新的F1比賽規則。最大排量為2.5L非增壓發動機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壓發動機。梅塞德斯.賓士車隊也在這一年重新投入比賽,並在法國朗斯的GP分站賽中贏的首次勝利。代表瑪莎拉蒂和梅塞德斯.賓士出戰的Juan Manuel Fangio獲得了這屆大賽的分站冠軍。 1959:後驅GP賽車開始取代前驅賽車成為比賽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國Sebring的GP分站一馬當先,成為最年輕的冠軍賽手。 1961:有關1.5L發動機的賽車的規定開始實施。在這一年裡,Giancarlo Baghetti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首次參賽就囊括冠軍的車手,而Phil Hil為美國爭取到第一個F1世界冠軍頭銜。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車隊亮相GP賽場。 1966:有關3L發動機賽車的規定出台。Bruce Mclaren 創建自己的車隊並打造出搭載福特發動機得第一款麥克拉倫賽車,但是車隊並沒有在當年的賽事中獲得成功。 1968:贊助商凡是首次出現在F1比賽中。這也意味著F1具有民族色彩時期的結束。這一年,賽車第一次加裝了尾翼,從而提升了整車的下壓力。在德國霍根海姆舉行的F2比賽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麥克拉倫車隊創始人Bruce Mclaren 親自參加比利時GP為車隊第一次贏得冠軍稱號。 1969: Matra、蓮花和麥克拉倫車隊分別嘗試改用四驅車,但都失敗了。Jackie Stewart 贏得了第一個年度冠軍車手稱號;Bruce Mclaren在英國Goodwood測試一款Can-Am賽車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義大利GP排位賽中喪命;此後他成為唯一一位在死後獲得F1總冠軍的車手。 1973:麥克拉倫車隊推出經典的M23賽車。該車在此後的六個賽季里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比賽。在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安全車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賽中。 1976:Tyrrell(泰利爾)引進了劉倫賽車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場事故中,尼克勞達被嚴重燒傷。麥克拉倫車隊的James Hunt 贏得概念的世界冠軍。 1977 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姆斯車隊。第一輛配備渦輪增壓器賽車的雷諾Rs01,在英國站的比賽中亮相。 1978 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請Sid Watkins教授擔任醫療指導。飛劍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就幾乎將南非站的比賽冠軍囊入懷中。F1比賽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安全措施,即為了避免在第一圈賽車擁擠相撞造成的事故,醫療車需同時在外道尾隨賽車,以其能夠盡快的採取相應措施。 1980:Alain Prost駕駛著麥克拉倫賽車參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賽。蓮花車隊的Nigel Mansell 曼塞爾(文素)首次出現在澳大利亞站的比賽中。 Ron Dennis接管麥克拉倫車隊,同年該車隊推出由John Barnard 設計的由碳纖維材料製成底盤的賽車。 1981:由於FIA規定,所有車手必須擁有超級駕照,在南非站比賽前,大批反對這項規定的車手宣布罷賽。 1982:Colin Chapman 蓮花車隊的締造者及F1賽車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設計者,死於心臟病在荷蘭站的比賽中麥克拉倫首次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參加F1澳大利亞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裝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賽車參賽。 1985:米納爾迪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Benetton與Toleman車隊之間的生意越來越密切,最初其作為贊助商(貝納通曾贊助過阿爾法羅密歐和泰利爾車隊)不久之後便收購了Toleman車隊,並在1986年以貝納通車隊之名參加F1比賽。 1987:威廉姆斯老闆弗蘭克威廉姆斯在Paul Ricard駕車從試車場返回家中時發生交通事故,嚴重受傷導致癱瘓。匈牙利站是在廢除「鐵幕」政策後第一場比賽。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為March車隊的技術總監。FIA規定賽車的發動機需配置規定的渦輪增壓裝置,以減少驅動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該規定,轉而要求3.5L排氣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且不能超過12缸。SENNA贏得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90 :曼塞爾宣布推出F1。 1991:哈基寧,舒馬赫成為F1車手喬丹車隊成立推出喬丹191賽車麥克拉倫贏得第七個年度總冠軍。 1992:舒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個分站冠軍。本田退出F1。 1993:麥克拉倫車隊分站冠軍數目第一次超過法拉利。普羅斯特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總冠軍在當時僅落後於方吉奧的5次。 1994:梅塞德斯賓士組建索伯車隊,並借入股IImor涉足賽車發動機製造業。隨著牽引力控制及主動懸掛系統限制的取消,進站加油重新推出。SENNA和Ratzenberger在伊莫拉不幸喪生舒馬赫成為第一個獲得F1總冠軍的德國人。傳奇車手塞納在伊莫拉賽道遇意外不幸身亡。 1995:麥克拉倫開始與賓士在研發發動機上合作。舒馬赫贏得第二個總冠軍。哈基寧在澳大利亞站的排位賽中嚴重受傷。 1996:舒馬赫加入法拉利,維倫紐夫加盟威廉姆斯,雷諾和Elf宣布推出F1數字電視轉播技術引入F1比賽,Hill獲得年度總冠軍,HIll父子成為第一對F1總冠軍父子。 1997 :Newey離開威廉姆斯加盟麥克拉倫,成為車隊總監。石橋涉足F1Berger宣布退出F1,維倫紐夫獲得年度總冠軍。 1998:為了控制F1賽車的車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賽道變窄,使用有坑紋輪胎麥克拉倫的回轉制動技術被禁用。哈基寧獲得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1999年:舒馬赫在英國站受傷,此後7站他未能上場,馬來西亞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後第一次獲得車隊總冠軍。 2000:年在義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員被撞身亡,F1比賽中有關碰撞測試的規定作了相應的改動。 2001:牽引力控制系統和自動變速裝置在西班牙張使用。 2002:超過19000轉每分鍾的BMWP82發動機首次出現,舒馬赫獲得第5個年度總冠軍。 2003:舒馬赫獲得第六個年度總冠軍,成為F1世界第一人,阿隆索成為史上最年輕的GP冠軍。 2004:法拉利的舒馬赫憑借F2004的出色表現獲得其職業生涯的第七個年度總冠軍,並打破了連續奪得分站冠軍次數的記錄。 2005:藍色的雷諾強勢壓倒法拉利,阿隆索獲得年度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世界冠軍 2006:比賽仍舊繼續中,[F1]車王邁克爾*舒馬赫宣布退役,接班人為在邁凱輪車隊效力三年的車手吉米*萊科寧。 創辦人是伯尼
『陸』 龐氏騙局策劃者伯尼·麥道夫在獄中去世,曾經的那場騙局有多瘋狂
龐氏騙局策劃者伯尼·麥道夫在獄中去世,享年82歲。伯尼·麥道夫精心策劃,上演了一場經濟錢財方面的騙局。總共詐騙金額高達650億美元,被騙人數高達4800人。富豪一夜變乞丐的例子數不勝數,有投資者人把全部身家壓在了這場經濟錢財的博弈中,普通工作者將存了大半輩子的錢存進了這場騙局中。甚至還有老人,每日節衣縮食,也只是為了一點點的經濟利息,令投資者傾家盪產。貪心能使蛇吞象,只怕一夜白了頭啊。.
其實,生活中遇到龐氏騙局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貪心。你有沒有遭遇過龐氏騙局的事情呢?評論區說一下吧。
『柒』 閹人歌手的資料
閹人歌手
閹伶,也叫去勢男高音,是歐洲的一種獨特的藝人。他們都是一些在童年時接受過閹割手術的歌手,以保持優美的童聲。
遠在16世紀的歐洲,一些歌劇演唱者和教堂唱詩班的男性歌手為了不受青春期變聲影響,使自己的嗓音永遠保持清冽,而在青春期到來之前施行閹割手術。這類閹割過的歌手在整個17、18世紀非常盛行。在歌劇的發源地義大利,每年都有超過5000個男性歌者加入這一行列。這些閹伶即使進入中年,仍可保持如女性般甜美、高亢的聲音。18世紀之後,閹伶逐漸消失。
17世紀末獨唱成為歌劇的主要歌唱形式。因為獨唱的詠嘆調要求歌唱者具備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優美的音質,因此,一種注重音色美的歌唱方法便應運而生,這就是「美聲唱法」17世紀,以義大利正歌劇的興起為標志,到18世紀末,聲樂藝術進入了第一個「歌唱的黃金時代」,即正歌劇時期的美聲唱法年代。美聲唱法最早的實踐者是閹人歌唱家。他們支配了歌劇舞台,既飾演女角色,也經常演唱英雄型的男性角色,以精美絕倫的技巧征服了世界。他們用美聲唱法把正歌劇推向了顛峰。
閹人歌手
17世紀末獨唱成為歌劇的主要歌唱形式。因為獨唱的詠嘆調要求歌唱者具備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優美的音質,因此,一種注重音色美的歌唱方法便應運而生,這就是「美聲唱法」17世紀,以義大利正歌劇的興起為標志,到18世紀末,聲樂藝術進入了第一個「歌唱的黃金時代」,即正歌劇時期的美聲唱法年代。美聲唱法最早的實踐者是閹人歌唱家。他們支配了歌劇舞台,既飾演女角色,也經常演唱英雄型的男性角色,以精美絕倫的技巧征服了世界。他們用美聲唱法把正歌劇推向了顛峰。
閹人歌手往往從小就具有優美的歌喉、出眾的樂感。從15世紀的義大利開始,被選中的孩子就得接受殘忍的去勢手術,於是體內不再分泌荷爾蒙,因而有利於音域的擴展,能夠演唱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甚至男低音的角色。15世紀,由於禁止女性參加唱詩班,所以,歌聲比女性靈巧有力的閹人歌手代替了唱詩班的女生。
1637年,在威尼斯第一座歌劇院上演的第一部歌劇《安德羅梅達》中,全部女性角色都由來自聖馬可大教堂唱詩班的閹人歌唱家擔任。1641年上演的卡瓦利的(1703- 1783)的《迪多女皇》,是閹人歌唱家扮演女性角色的最早的紀錄。這位閹人歌手當時 19歲,除了嗓音比其它人都高以外,還能像夜鶯般地宛轉歌唱,人們幾乎難以置信,「這是從人類的嗓子里發出的聲音。」這確實是個奇跡。
著名的閹人歌唱家:
巴爾達薩萊·菲利(l610-1680年),義大利最著名的男性女高音歌唱家。他之所以成為閹人歌唱家並不是接受了閹割術,而是由於幼年遭遇的一場意外事故。這一不幸卻使他從此走上了聲樂藝術之路,直至成為享譽全歐的偉大歌唱家。菲利在11歲時就唱女高音,15歲時離開義大利前往波蘭,在華沙的王宮中為後來即位為王的拉迪斯拉斯王子服務,並長達30年。1655年,瑞典入侵波蘭,王室遷往西里西亞。菲利轉輾流亡到維也納,他得到奧國皇帝菲丁南德一世和列奧波爾德三世的賞識。65歲時,他隱退返回義大利。5年後死於家鄉佩盧吉亞。
菲利的聲音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擅長演唱華彩樂段。他的嗓音純凈敏捷,顫音明快多彩,被人稱為「前所未聞的絕技」;菲利的氣息驚人,擁有超出常人的肺活量,可以連續唱幾段長樂句而不用換氣,曾創下一口氣唱出長達50多秒鍾樂句的記錄;菲利的音準也極其出色,據說他能夠不用樂器伴奏,一口氣唱出兩組上下往復的顫音,並能准確地落在開始音上。菲利在波蘭、德國、英國等國家享有崇高的聲譽,但在他的故鄉義大利卻極少演唱。據傳1643年在義大利惟一的演出中,他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市民們在城外三里地為他組織了盛大的歡迎活動,人們在高呼他的名字時熱淚盈眶,並在他的馬車上撒滿了鮮花。
菲利作為17世紀最早的偉大歌唱家,他的歌唱特點對義大利正歌劇中詠嘆調的採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尼科林諾(1673一?年),原名尼科洛·格拉馬爾第,義大利閹人歌唱家。兩度在英國演唱歌劇(1708-1712)、(1715-1717),曾在亨德爾的歌劇《雷納爾多》中飾演雷納爾多。1717年後回到義大利,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輪流演出。1730年,57歲的尼科林諾在威尼斯舉行了告別演出。尼科林諾是一位以表演著稱的歌唱家,他第一次把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藝術引入歌劇舞台。尼科林諾的舞台表演優雅細膩、准確適度、舉手投足間無一不在刻畫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他表演的「帝王更威嚴、英雄更剛毅、情人更溫柔」,特別是在《赫達斯普斯》一劇中對獅子的一段表演極其出色,成為當時廣為流傳的歌壇佳話:在一長段詠嘆調中,先用藐視的聲調叫獅子過來,然後很動情地唱一段慢板,讓獅子撕開自己的胸膛,但不要觸動那顆深愛著別人的心。他一會兒對獅子虛張聲勢,一會兒又給它講一個愛情故事,既反映了他出眾的表演功力,也體現了對藝術創作認真負責的態度。他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優秀演員。
塞涅西諾
塞涅西諾(?一1750年),原名弗朗西斯科·伯那迪,義大利男性女中音歌唱家。塞涅西諾是貝那奇的學生。1719年,他在德累斯頓宮廷歌劇院演唱時,被亨德爾發現,1720年應邀到由亨德爾領導的著名的倫敦皇家音樂學院任歌劇演員,與亨德爾合作長達十幾年,建立了深厚感情,亨德爾創作的10多部歌劇均由他首唱。1733年,他因與亨德爾發生分歧,轉到波波拉的歌劇院工作。1735年退出歌壇後回到義大利,1739年在佛羅倫薩定居成為一位富翁。
塞涅西諾以演唱宣敘調著稱,他的音色較女中音偏低,音域不寬但音清澈有力、圓潤甜美,具有良好的音準和出色的顫音,歌唱風格單純細膩。一位曾在德累斯頓聽過他演唱的著名宮廷音樂家匡茨評論說:「他的演唱風度落落大方,發聲方法無與倫比。」他唱慢板時,從不過分使用裝飾音,但他唱主要的音符時,極力追求精緻完美。他把快速樂段唱得像火一樣熾烈,把重音的快速裝飾性句子用胸腔聲音清晰地吐出來,使人感到清新悅耳。」塞涅西諾在歐洲各國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有「歌王」的美譽。
卡萊斯蒂尼
喬萬尼·卡萊斯蒂尼(1705-1759年),義大利閹人歌唱家,是貝那奇的學生,也是博洛尼亞歌唱學派中最優秀的歌唱家。1721年開始在羅馬和義大利的其它城市演出,並獲得成功,1733年至1735年,在倫敦受聘於亨德爾的歌劇團,以後的20多年在威尼斯和歐洲各地演出,取得了重大成就。卡萊斯蒂尼開始演唱的是女高音(高音C),但後來卻變成了女低音,這可能與博洛尼亞學派的訓練方法或他的生理變化有關。
卡萊斯蒂尼具有良好的歌唱技巧,他靈活地運用胸腔,把高難度的華彩樂句演唱極清晰而動聽。在演唱亨德爾歌劇《阿麗安娜在克利特》中的詠嘆調《堅固的橡樹》時,有意降低了一個音,出色地完成了最長和最難的裝飾音樂句。根據他的優勢,亨德爾特地更改了樂譜,加寫了低音和顫音。卡萊斯蒂尼的演唱想像力豐富、創造性強,充滿活力,熱情奔放,是當時最具藝術造詣的歌唱家。
卡法雷利
卡法雷利17037-1783),原名加耶塔塔·馬喬蘭諾,義大利最著名的男性女高音歌唱家。他是波波拉的高徒。21歲時在羅馬首次登台演唱就引起強烈反響,隨後他的聲名傳遍了義大利全國,無論在威尼斯還是在那不勒斯他的演唱都處於領先地位。1730年後,是他歌唱的高峰期,他在西班牙、法國、英國和奧地利的演出中都有超人的表現,在當時被認為無人可以逾越。卡法雷利的歌唱生涯長達40多年,直到他在60多歲感到力不從心時,才退出舞台。卡法瑞利最初是唱女高音的,後來改唱男角。他最擅長慢板和悲劇性的歌曲,但演唱華麗風格的歌曲同樣極為出色,他演唱的半音節華彩樂句技巧無與倫比。卡法雷利被認為是當時最偉大的歌唱家之一,他在羅西尼的歌劇《塞爾維亞的理發師》中表現猶為出色,人們贊美「卡法瑞利唱得歌曲如同來自天堂」。
遺憾的是,卡法雷利雖然有精美的歌喉,卻缺乏高尚的人格。在演出中,他恃才傲物,不肯和其它演員合作,在別人演唱時,他不是粗暴地用手勢指揮,或諷刺地幫腔,就是放肆地和包廂里的人高聲說話,甚至用下流的動作羞辱女演員。這不僅引起了觀眾不滿的噓聲,而且還為此坐過牢。卡法雷利在國外演出時也經常惹是生非,僅僅為了藝術上的不同看法,竟多次和對方進行生死相向的決斗。還有一次他與羅馬某貴婦約會時差點被其震怒的丈夫抓住,不得已在一個廢棄的貯水池裡躲了整整一夜,受涼後大病一場。當然,即使如此他也沒吃虧。後來,那位貴婦還雇了一群保鏢使他免遭丈夫派遣的刺客暗算。最終,卡法雷利放棄戀情逃往威尼斯。他膽大妄為公開侮辱法國皇帝,以至被驅逐出境。
盡管卡法雷利劣跡甚多,但由於他的歌唱成就,人們也就一次次地原諒了他。 晚年後的卡法雷利,性情變得較為溫和,待人也較為友善。此時,他已非常富有,投巨資購買土地,並建起了多處豪宅。
法里內利
最著名同時也是最討人喜歡的閹人歌手大概要數卡洛·布羅斯基,人們叫他法里內利。
法里內利(1705-1782)曾在那不勒斯師從著名教師尼科拉·波爾波拉,後在波爾波拉的幾部歌劇中擔任角色。15歲時,法瑞內利在那不勒斯登台演唱,表現出了特殊的歌唱才能。17歲時,在羅馬演唱波波拉創作的一首著名的用小號助奏的詠嘆調,在這首歌曲中,人聲和號聲此起彼伏,一爭高低。當小號精疲力竭後,法里內利卻從容不迫地繼續演唱了一曲帶顫音的快速華彩樂段,使小號為之折服,觀眾為之震驚。此後,這首詠嘆調成為法里內利的保留曲目,並使他名聲大噪 。
在以後的近20年內,法里內利的歌技逐步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成為歐洲一流歌唱家。他唱的歌曲難度極高,例如詠嘆調《戰士在武裝的陣地》一曲,除法里內利外,幾乎無人於問津。1934年,他的歌唱水平達到巔峰狀態。一位英國婦女在法里內利的倫敦首演式上激動得大叫:「你就是神啊!法里內利!」他輝煌的演唱生涯持續了15年之久。
法里內利素有音色純凈、聲音優美且靈活自如的美譽。當時的音樂界權威人土匡茨評論說:「他的音準極好,顫音很美,肺活量很大,喉嚨非常靈活,因此能准確而從容地用快速唱遠音程,唱間斷的或其它類型的樂句都沒有任何困難」。美聲唱法的教育大師曼奇尼驚呼:「太完美、太富有感染力了!在整個聲區范圍內,他的聲音都極其寬大洪亮,充實豐富。在我們的時代,我們沒有聽到有任何人能夠與他相比」。觀眾對他更是崇拜地五體投地,瘋狂地高呼:「天上有一個上帝,地上有一個法瑞內利!」
正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時,1737年,32歲的法里內利應伊麗莎白王後之邀,告別舞台,
前往西班牙菲利普五世的宮廷供職。他一去10年。為患有怪癖的國王唱歌解憂,耗費了極其寶貴的光陰。
當時的菲利普五世似乎陷人了嚴重的沮喪狀態,而且情況越來越糟:他整天無精打采,蓬頭垢面,披著睡袍在屋子裡轉圈。皇後伊麗莎白讓法里內利單獨唱歌給國王聽。這一招還真的有用,菲利普慢慢恢復了生氣,開始梳洗著裝,起居也正常了。
法里內利的演唱成了皇家晚間固定的節目。按伯尼所說,他這10年間每晚都唱同樣的4首詠嘆調。
菲利普王朝於1746年結束,費迪南德六世繼位,法里內利繼續為他服務,1750年,法瑞內利獲西班牙最高騎士爵位。1759年,因與新國王查爾斯三世意見相左,離開宮廷,開始了漫長的退休生活,在博洛尼亞終其一生。
法里內利不僅在歌唱藝術上無人企及,他的歌喉和影響超過了以前任何一位歌唱家,而且還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謙虛的品性,這和卡法雷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他是那個年代裡最傑出、最偉大的閹人歌唱家。法里內利和卡法雷利,標志著以閹人歌唱家為主宰的正歌劇美聲唱法進入了高峰期。
18世紀末,閹人歌唱家的美聲唱法走向了單純炫耀聲音和技巧、毫無克制地嘩眾取寵的極端。法這不但逐漸背離了佛羅倫薩藝術家刻畫心理、表現性格的初衷,還削弱了歌劇的戲劇性和思想內涵的表達,使歌劇的整體性與藝術性有所下降,滑向了愉悅感官的質量低谷。
『捌』 F1賽車創始人是誰
F1的創始人是拉爾法.法拉力!!!
F1就是Formula One的縮寫,中文叫做一級方程式賽車。以共同的方程式(規則限制)所造出來的車就稱為方程式賽車,而其中等級最高者就屬F1,很多人誤以為四個輪胎外露的單座位賽車都稱為F1,那就誤會大了。F1在現今賽車領域所代表的地位就有如『奧運』或是『世界盃足球賽』;目前F1共有10支參賽車隊,每場比賽最多隻有20位車手上場,每年規劃有16至19站的比賽,通常約在三月中開跑,十月底結束賽季。每站比賽可吸引超過10億人次透過電視轉播或其它媒體觀賞這世界頂級的賽事。 1948: 在法國Pau小鎮舉行的比賽首次採用了統一的規則(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屆F1冠軍賽才正式舉行,而此時也只是根據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當時,參賽的賽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規則。這一規則是參賽的賽車可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1950年5月13日,首屆世界冠軍大賽在英國的Grand Prix 的銀石賽道(過去是一個軍用機場)舉行。義大利人Giuseppe Farina為阿爾法羅密歐車對應的勝利,同時也成為首任世界冠軍。 1952:由於F1賽事組織尚缺乏支持,比賽被迫採用F2賽車進行;在F2比賽規定參賽的賽車只能裝備排量不超過2.0L的非渦輪增壓發動機。
『玖』 伯尼是誰呀
伯尼,指得是伯尼·埃克斯頓(Bernie Ecclestone),
在國際賽車界,伯尼·埃克萊斯頓無疑是最有權勢的人。
正是他,將F1賽車從最初的混亂不堪、慘淡經營的比賽項目,變成今天這樣一個產值數十億美元的王國。正是他,使F1賽車成為全球觀眾人數最多的體育項目,每次大獎賽觀眾人數超過2億,總計觀眾人數超過了四年一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和世界盃足球賽。正是他,使F1車隊的老闆和賽車手們一個個成為了百萬富翁。與此同時,他也成為英國最富有的人之一,擁有財產超過20億美元。
在F1賽車界,有人憎恨他,有人喜歡他,但所有人都不得不尊重他。在很多人看來,他就是F1賽車帝國的國王。簡而言之,埃克萊斯頓就是F1比賽。
但如今,埃克萊斯頓對F1的統治權正在動搖。12月6日,英國倫敦最高法院的一紙判決可能將使埃克萊斯頓失去對F1王國的控制權;而贊助並參加F1賽事的幾家汽車製造巨頭由於對利益分配不滿,正准備另立山頭。可以說,受到挑戰的不只是埃克萊斯頓的統治地位,還有F1王國的存亡。
今年74歲的埃克萊斯頓曾自信地說過,「只要有我在,F1大賽就將繼續其輝煌。」
失敗的賽車手和天才的商人
本報綜合報道 埃克萊斯頓1930年出生於英國。他的父親是一艘拖撈船的船長。16歲那年,他離開學校,到當地一個煤氣廠工作,他父親的一位朋友在那裡負責化學試驗室,埃克萊斯頓便成了實驗室的一名助手。
但埃克萊斯頓並不喜歡這份工作,他真正喜歡的是賽車。年輕的埃克萊斯頓在工作之後開始參加摩托車比賽和汽車比賽。但在賽車方面,他似乎只有熱情,而缺乏天分。他曾想參加摩納哥大獎賽的F1賽車比賽,但連參賽資格都沒有獲得;在他有限的賽車生涯中,還發生了幾次事故。可以說,作為一個賽車手,埃克萊斯頓是個徹底的失敗者。
於是,在1951年,埃克萊斯頓意識到,他的天分並不在賽車車道上,他開始不再參加賽車比賽,轉而選擇做生意。
沒有賽車天賦的埃克萊斯頓卻擁有經商的天賦。這種天賦在他幼年時就表現出來:他曾經搭乘早班火車提前到達學校,將學校附近麵包店裡的麵包全部買下,然後再轉手賣給那些晚來的學生,從中賺取薄利。
埃克萊斯頓離開學校進入煤氣廠工作時,恰逢二戰剛結束。他發現機動車零部件十分缺乏,於是便利用午休時間開始倒賣機動車零部件和舊汽車,並與朋友合夥創立了一家機動車銷售公司。後來,這家公司一度成為英國最大的汽車經銷商。
不過,埃克萊斯頓並沒有離開賽車場太久。對賽車的狂熱使他此後數度往返於賽車界和商界之間。
他改變了F1世界
本報綜合報道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的F1世界風險很大,幾乎不贏利,可謂前景凄涼。改變這一切的正是埃克萊斯頓。
1972年初,曾數度退出賽車場的埃克萊斯頓買下了布拉罕姆車隊,再次踏入F1世界,從此開始了創造F1帝國輝煌的歷程。
1974年,他聯合各參賽車隊,成立協會,向各賽車場提供足夠的賽車參加比賽;同時要求各賽車場提供充分完善的比賽設施。他還率領其他車隊向F1賽車項目的國際權力機構———國際汽車聯合會爭取權利,經過6年的抗爭,將F1比賽的商業經營權爭奪在手,確定了車隊、國際汽車聯合會以及F1管理機構的利益分配原則,為F1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了上世紀90年代,F1大獎賽每一站的比賽都可以吸引超過2億的觀眾,F1比賽已經發展成為一項成熟而充滿魅力的國際體育活動。
在改造F1世界的過程中,埃克萊斯頓也完成了他的身份轉換。他賣掉了車隊,不再是車隊老闆,而成為負責F1比賽商業經營(主要是電視轉播權經營)的F1控股公司老闆。作為該公司的老闆,他的年薪在1997年就超過了8000萬美元,成為世界上薪水最高的經理。他的資產據估計超過了20億美元。1998年,他曾成為英國第六大富豪。
神秘的帝國
近年來,埃克萊斯頓的商業帝國已變得日益復雜。他投資數百萬美元開發數字電視轉播業務,期望可以使觀眾選擇從6種不同角度觀看賽車,但目前這項業務尚未收回投資。他還試圖將F1上市,但未能獲得歐盟批准,部分原因在於他不願意讓別人知道他的財務秘密。
可以說,埃克萊斯頓的財務活動一直被一層神秘的色彩所包圍。而他也拒絕對外討論他的財務活動。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先生們,永遠不要談論金錢。」
雖然埃克萊斯頓為F1大賽帶來了滾滾財源,但金錢也成為了導致埃克萊斯頓F1王國動搖的導火索。盡管在F1控股公司中,已經74歲的埃克萊斯頓只擁有25%的股份,但他仍然將F1大賽的商業經營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種壟斷引起了其他股東的不滿,並導致了12月6日英國倫敦最高法院的判決。
根據這一判決,其他股東將有權向一直被埃克萊斯頓視為禁地的F1控股公司派遣董事,這意味著埃克萊斯頓將失去對F1控股公司———F1商業帝國的控制權。不過,埃克萊斯頓目前仍自信F1還將在自己手中,而且,那些股東仍指望他的經營為他們帶來收益。
埃克萊斯頓曾說過:「我不在意別人怎麼看我,你只要隨便問問F1世界跟我打過交道的任何人,就會知道只要有我在,這項運動就可以繼續發展。我有足夠多的錢,多得我不用去貪污。」
「宮殿」中操縱F1王國
埃克萊斯頓對整潔有著瘋狂的癖好。這個身高163厘米的老頭一頭灰發、經常戴著有色眼鏡,穿著黑色休閑褲和剪裁講究的長袖白色襯衫。在他的私人飛機上,座位上的安全帶通常都被藏在座墊下面,只是為了看起來更加整齊。他還要求F1世界也同樣整潔。比如,停在停車場的所有運輸車都必須排列成線,彼此差距不能超過5厘米。
自1999年接受心臟手術之後,埃克萊斯頓很少離開歐洲觀看其他地方的F1大賽。而在歐洲舉行的每次大獎賽期間,埃克萊斯頓都會在一輛由銀灰色公交車改裝成的「宮殿」中操控他的F1王國。背地裡,很多人將這個「汽車旅館」稱為埃克萊斯頓的「克里姆林宮」。
他曾對人說:「我老婆說過,我將來會死在這里,而他們將挖一個很大的墳墓,連車帶我一起埋葬。」
顧家男人
埃克萊斯頓的妻子斯拉維卡是克羅埃西亞人,曾做過名牌時裝阿曼尼的模特,比埃克萊斯頓小近30歲。他們有兩個女兒,在倫敦、科西嘉島、法國南部和瑞士等地擁有房產。兩架商務飛機則使他可以輕松往返於辦公室和家之間。
雖然他全身心投入F1的經營,但有報道說他是一個非常顧家的男人。在女兒年幼時,他算得上是一個操持家務的丈夫。而在女兒長大後,他有時會同女兒一起出現在賽車場的始發線旁邊。
他的一個朋友回憶說,埃克萊斯頓曾在凌晨3時打電話給他,詢問如何在家照顧一個胃疼的孩子。
不過,在商業交易中,埃克萊斯頓卻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比如,當他同英國獨立電視台談論F1大賽在英國的轉播權時,他甚至從未想過與轉播合約即將到期的英國廣播電台商量,因為他知道,獨立電視台的開價,英國廣播電台拿不出來。
在所有商業交易中,不管是50美元還是5000萬美元,埃克萊斯頓從來都斤斤計較。不過,一旦協議達成,他就絕不食言。
『拾』 有關F1的介紹
一、F1的相關介紹:
此項運動英文全稱 FIA Formula One Grand Prix World Championship(國際汽聯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
F1是Formula One/Formula 1的縮寫,名稱為一級方程式賽車
Formula 1 Grand Prix的縮寫F1GP,中文就是「一級方程式大獎賽」
Formula一詞在英文中有「規則;准則,方案」和「公式;方程式」之意;而F1原意是「一級規格的賽車比賽」,但不知為何被翻譯成了「一級方程式」
FIA(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deI』Automobile)即「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是F1的主辦單位,簡稱國際汽聯。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現任主席馬克斯·莫斯利。F1是FIA舉辦的最重要比賽,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等級的幾十種其他賽車比賽。F1是FIA所制訂的方程式賽車規范中,等級最高的,因此以「1」命名。(同類型的還有F1摩托艇大賽,但不是FIA的管轄范圍)
FOM(FormulaOneManagement)是F1的管理公司,擁有者是英國巨富伯尼·埃克萊斯通。伯尼是F1真正的老大,手上幾乎控制著所有F1的資源。今年74歲的伯尼,家產高達44億英鎊,在他的努力下,F1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收視率最高的體育運動項目了。
二、F1賽車:
一輛賽車引擎由大約6000個零件組成,造價超過13萬美金。基於限製成本的考慮,07年的規則限定一台引擎至少使用兩個分站,06年底已經停止新引擎的開發工作,各車隊以06年底規格的引擎版本為准,而這個版本的引擎將使用到2010年。
F1車量規定連人帶車及燃料總重不得低於600公斤(現在大多為605公斤),通常來說,F1從0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只需2.3秒,由0加速到時速200公里再減速到0,所需的時間也只要12秒。時速300公里以上對F1來說是輕而易舉,F1賽車在一些像義大利蒙扎的高速跑道,最高速度可達370公里。F1賽車也可以在2.5秒內時速240公里到零,所需距離只要80公尺。
F1大賽的統籌工作,均由FIA安排。他們負責制訂車賽的規則,擬定比賽時間表和選擇賽車的場地等。
FIA要求F1賽車採用排量為3L、12缸以下、不加增壓器的自然吸氣式發動機(目前為8缸,2.4L排量的往復式自然吸氣發動機)。F1賽車的底盤採用碳化纖維為製造,重量很輕,很堅固。車賽的底盤很低,最小離地間隙僅有50-70毫米。與普通的汽車相比,F1賽車有許多獨特的地方,它的車身細而長,車身高度很低,寬大的車輪極為顯眼,而且是完全暴露的,即所謂「開式車輪」。每輛F1賽車都是世界著名汽車廠家的精心傑作。一輛這種賽車的價值超過七百萬美元,甚至不亞於一架小型飛機的價值。F1大賽,不僅是賽車手勇氣、駕駛技術和智慧的競爭,在其背後還進行著各大汽車公司之間科學技術的競爭。福特汽車公司就形象地把汽車大賽比作「高科技奧運會」。在汽車大賽中推出的新型賽車,從設計到製造都凝聚著眾多研製者的心血,並代表著一家公司乃至一個國家的高科技最新水平。汽車大賽還是各國科技人才素質的較量。據悉,德國約有2000多名專業人才直接從事賽車的設計、製造和研究工作、美國約有1萬人;而日本則最多,估計近2萬人左右。
三、F1車隊
目前的F1車隊可分為兩類:廠商車隊(如法拉利、雷諾)以及非廠商車隊(如紅牛一、二隊)。廠商車隊其賽車的引擎、車架、底盤多為自主研發。而非廠商車隊則主要依賴贊助。
2007賽季共有11支車隊參加比賽,他們分別是法拉利車隊(Ferrari)、威廉姆斯車隊(Williams-Toyota)、雷諾車隊(Renault)、麥克拉倫車隊(McLaren-Mercedes,邁凱倫車隊)、寶馬BMW)、紅牛車隊(RBR-Renault)、托羅羅索(STR-Ferrari)、本田車隊(Honda)、豐田車隊(Toyota)、世爵車隊(Spyker-Ferrari)、超級亞久里車隊(Super Aguri-Honda),在08年還將有一支新進軍的普羅迪夫車隊(Prodrive).
四、F1車手:
所有參加F1大賽的車手,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世界車壇的精英。每一位車手在躋身F1大賽前,都必須經過多個級次的選拔,例如小型車賽、三級方程式(F3)車賽等等,堪稱過五關、斬六將,而要成為世界冠軍,更非易事。他必須身經百戰,集賽車技術、天賦及鬥志於一身。根據FISA的有關規定,每年,全世界能有資格駕駛世界F1賽車的車手不超過100名。所有駕駛F1賽車的選手,都必須持有FISA簽發的「超級駕駛執照」;每年只有少數的優秀車手有資格參加決賽。
五、比賽日程:
F1大賽每年都要選擇地理條件迥然不同的賽場進行比賽。他們有的現在高原上,那裡空氣稀薄,用以考驗車手的身體素質非;有的則是街道串成的賽道,那裡路面相對狹窄曲折,車手弄不好就會撞車;有的賽車場就顯得路面寬闊,但也有上下坡考驗車手的技術;還有的賽車場建在樹木蔥郁的森林中,那裡跑道起伏大,車手很難控制賽車。由於賽車經常出現意外,FISA要求所有主辦國的賽車場必須有足夠的草地緩沖區。各賽場的救護人員也必須分布在全場的每一個角落,爭取在出事的一剎那,跑進現場,進行搶救。
比賽的時間分部如下:
2007年/2000年
星期五:
第一次練習賽:90分鍾/60分鍾
第二次練習賽:90分鍾/60分鍾
星期六:
第三次練習賽:60分鍾/45分鍾
第四次練習賽:60分鍾(2005年終止)/45分鍾(限制測試圈數10圈)
排位賽:
2006年-2007年方式:實行三節排位賽制度,每節排位賽分別為15分鍾,每輪淘汰6部賽車,即:22進16,16進10,竿位爭奪戰
2005年方式:實行兩圈積累時間制度,後來在聖馬利諾站被廢除,實行一圈排位制度
2003-2004年方式:實行兩圈排位制度,2003年的第一次排位賽的時間在星期五的下午2點,2004年規定兩輪排位賽的時間都在星期六,FIA規定,第一節排位賽的出場順序由上站比賽的倒序出發,第二節排位賽的出場方式由第一次排位賽的成績的倒序出發
1991-2002年方式:實行1個小時排位賽的制度,但是限制效率單圈的圈數為12圈,但是連續效率單圈的圈數不能多餘4圈
1990年方式:實行1個小時排位賽的制度,不限制圈數
星期日:
正賽前練習賽:20分鍾/30分鍾
正賽:FIA規定,每站比賽的正賽的距離不能少於305公里,不能大於320公里,摩納哥260公里除外,時間不能少於1個小時10分鍾,不能大於2個小時
正賽積分分配:(2008年執行)
名次 1 2 3 4 5 6
得分 10 6 4 3 2 1
注:賽程未過一半,積分折半,即:5分,3分,2分,1.5分,1分,0.5分.
通過各賽站積累計分,方可決出本年度車手及車隊的世界冠軍.若最終積分相同,則比較分站冠軍數,亞軍數,季軍數... ...直到一方比另一方多為止,如果比不出來,還要通過正賽最快圈速的多少,最後比桿位,終級的方式將通過抽簽決定.
六、F1的歷史
1948:在法國Pau小鎮舉行的比賽首次採用了統一的規則(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屆F1冠軍賽才正式舉行,而此時也只是根據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當時,參賽的賽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規則。這一規則是參賽的賽車可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1950年5月13日,首屆世界冠軍大賽在英國的Grand Prix 的銀石賽道(過去是一個軍用機場)舉行。義大利人Giuseppe Farina為阿爾法羅密歐車對應的勝利,同時也成為首任世界冠軍。
1952:由於F1賽事組織尚缺乏支持,比賽被迫採用F2賽車進行;在F2比賽規定參賽的賽車只能裝備排量不超過2.0L的非渦輪增壓發動機。
1954:這一年GP賽車接納新的F1比賽規則。最大排量為2.5L非增壓發動機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壓發動機。梅塞德斯.賓士車隊也在這一年重新投入比賽,並在法國朗斯的GP分站賽中贏的首次勝利。代表瑪莎拉蒂和梅塞德斯.賓士出戰的Juan Manuel Fangio獲得了這屆大賽的分站冠軍。
1959:後驅GP賽車開始取代前驅賽車成為比賽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國Sebring的GP分站一馬當先,成為最年輕的冠軍賽手。
1961:有關1.5L發動機的賽車的規定開始實施。在這一年裡,Giancarlo Baghetti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首次參賽就囊括冠軍的車手,而Phil Hil為美國爭取到第一個F1世界冠軍頭銜。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車隊亮相GP賽場。
1966:有關3L發動機賽車的規定出台。Bruce Mclaren 創建自己的車隊並打造出搭載福特發動機得第一款麥克拉倫賽車,但是車隊並沒有在當年的賽事中獲得成功。
1968:贊助商凡是首次出現在F1比賽中。這也意味著F1具有民族色彩時期的結束。這一年,賽車第一次加裝了尾翼,從而提升了整車的下壓力。在德國霍根海姆舉行的F2比賽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麥克拉倫車隊創始人Bruce Mclaren 親自參加比利時GP為車隊第一次贏得冠軍稱號。
1969: Matra、蓮花和麥克拉倫車隊分別嘗試改用四驅車,但都失敗了。Jackie Stewart 贏得了第一個年度冠軍車手稱號;Bruce Mclaren在英國Goodwood測試一款Can-Am賽車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義大利GP排位賽中喪命;此後他成為唯一一位在死後獲得F1總冠軍的車手。
1973: 麥克拉倫車隊推出經典的M23賽車。該車在此後的六個賽季里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比賽。在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安全車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賽中。
1976:Tyrrell(泰利爾)引進了劉倫賽車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場事故中,尼克勞達被嚴重燒傷。麥克拉倫車隊的James Hunt 贏得概念的世界冠軍。
1977 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姆斯車隊。第一輛配備渦輪增壓器賽車的雷諾Rs01,在英國站的比賽中亮相。
1978 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請Sid Watkins教授擔任醫療指導。飛劍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就幾乎將南非站的比賽冠軍囊入懷中。F1比賽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安全措施,即為了避免在第一圈賽車擁擠相撞造成的事故,醫療車需同時在外道尾隨賽車,以其能夠盡快的採取相應措施。
1980:Alain Prost駕駛著麥克拉倫賽車參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賽。蓮花車隊的Nigel Mansell 曼塞爾(文素)首次出現在澳大利亞站的比賽中。 Ron Dennis接管麥克拉倫車隊,同年該車隊推出由John Barnard 設計的由碳纖維材料製成底盤的賽車。
1981:由於FIA規定,所有車手必須擁有超級駕照,在南非站比賽前,大批反對這項規定的車手宣布罷賽。
1982:Colin Chapman 蓮花車隊的締造者及F1賽車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設計者,死於心臟病在荷蘭站的比賽中麥克拉倫首次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參加F1澳大利亞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裝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賽車參賽。
1985:米納爾迪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Benetton與Toleman車隊之間的生意越來越密切,最初其作為贊助商(貝納通曾贊助過阿爾法羅密歐和泰利爾車隊)不久之後便收購了Toleman車隊,並在1986年以貝納通車隊之名參加F1比賽。
1987:威廉姆斯老闆弗蘭克威廉姆斯在Paul Ricard駕車從試車場返回家中時發生交通事故,嚴重受傷導致癱瘓。匈牙利站是在廢除「鐵幕」政策後第一場比賽。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為March車隊的技術總監。FIA規定賽車的發動機需配置規定的渦輪增壓裝置,以減少驅動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該規定,轉而要求3.5L排氣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且不能超過12缸。SENNA贏得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90 :曼塞爾宣布推出F1。
1991:哈基寧,舒馬赫成為F1車手喬丹車隊成立推出喬丹191賽車麥克拉倫贏得第七個年度總冠軍。
1992:舒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個分站冠軍。本田退出F1。
1993:麥克拉倫車隊分站冠軍數目第一次超過法拉利。普羅斯特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總冠軍在當時僅落後於方吉奧的5次。
1994:梅塞德斯賓士組建索伯車隊,並借入股IImor涉足賽車發動機製造業。隨著牽引力控制及主動懸掛系統限制的取消,進站加油重新推出。5月1日Ratzenberger和傳奇車手SENNA塞納在伊莫拉賽道遇意外不幸身亡。舒馬赫獲得第一個車手總冠軍,也成為第一個獲得F1總冠軍的德國人。
1995:麥克拉倫開始與賓士在研發發動機上合作。舒馬赫贏得第二個總冠軍。哈基寧在澳大利亞站的排位賽中嚴重受傷。
1996:舒馬赫加入法拉利,維倫紐夫加盟威廉姆斯,雷諾和Elf宣布推出F1數字電視轉播技術引入F1比賽,Hill獲得年度總冠軍,HIll父子成為第一對F1總冠軍父子。
1997 :Newey離開威廉姆斯加盟麥克拉倫,成為車隊總監。普利斯通輪胎進軍F1,Berger宣布退出F1,維倫紐夫獲得年度總冠軍。
1998:為了控制F1賽車的車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賽道變窄,使用有坑紋輪胎,麥克拉倫的回轉制動技術被禁用。哈基寧獲得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1999:舒馬赫在英國站受傷骨折,此後7站他未能上場,馬來西亞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後第一次獲得車隊總冠軍。
2000:年在義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員被撞身亡,F1比賽中有關碰撞測試的規定作了相應的改動。
2001:牽引力控制系統和自動變速裝置在西班牙張使用。
2002:超過19000轉每分鍾的BMWP82發動機首次出現,舒馬赫獲得第5個年度總冠軍。
2003:舒馬赫獲得第六個年度總冠軍,成為F1世界第一人,阿隆索成為史上最年輕的GP冠軍。
2004:法拉利的舒馬赫憑借F2004的出色表現獲得其職業生涯的第七個年度總冠軍,並打破了連續奪得分站冠軍次數的記錄。
2005:美國站罷賽事件,所有使用米其林輪胎的車隊以安全為理由宣布罷賽,最後只有使用普利司通輪胎的法拉利、喬丹、米納爾迪三隻車隊共六部賽車進行了決賽,舒馬赫獲得了本賽季惟一一個分站冠軍。藍色的雷諾強勢壓倒法拉利,阿隆索獲得年度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世界冠軍。
2006:異常激烈的紅(法拉利)藍(雷諾)大戰!車王邁克爾*舒馬赫在義大利站登上最高領獎台後宣布退役,接班人為原在邁凱輪車隊效力三年的芬蘭車手Kimi Raikkonen(吉米*萊科寧)。在經歷了前兩年的磨難後,舒馬赫終於在中國站奪冠。日本站法拉利發生近六年來最嚴重的機械故障,舒馬赫發生爆缸退賽。巴西站後,馬薩成為13年來繼賽納之後第二位獲得本土冠軍的巴西人。阿隆索憑借134個積分獲得車手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衛冕冠軍。雷諾以206個積分取得車隊總冠軍。
2007:比賽正在進行中,英國人Lewis Hamilton(劉易斯*漢密爾頓)成為F1史上第一位黑人車手,效力邁凱輪。中國本土IT企業愛國者(aigo)成為邁凱輪車隊主贊助商之一。中國企業第一次長期贊助一支F1車隊,F1車身上第一次出現中文。
F1賽車的製造及其性能
制 造
製造一級方程式賽車要經過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從開始設計到第一次試車需要6~10個月的時間。在這一過程中計算機起著主要作用,計算機的容量和模擬軟體使工程師們能夠估算出賽車的性能。然而,即使在那些能夠自己生產90%的零部件的超現代化工廠里,機器還沒有完全取代人的技能。起碼至今還沒有一個機器人能夠彎出與發動機相連的排氣管。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制圖室和車間被看守得象銀行一樣嚴密,用圍牆圍起來,有保安人員巡查,夜間燈火通明,以保證機密不外泄。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製造要有一流的技術人員參與,包括:技術主任、設計室經理、比賽工程師、復合材料部主任、機械師、機械加工車間主任、電子工程師、油漆與裝飾工、空氣動力工程師,等等。其中技術主任是真正的「賽車之父」,他要作總指揮,指導各個部門的工作。 製造賽車前,先用縮小的比例模型在風洞中做試驗,每小時300公里的 風速,模擬賽車在跑道上的速度,以此為參考,再設計真正的賽車。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生產一般分為六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噴漆之前,先將層狀的碳素纖維做成的車殼在真空爐內焙燒;第二階段,將組裝好的發動機牢固地安裝在車的後部;第三階段,將車殼的邊艙罩散熱網;第四階段,將組裝好的變速箱與發動機連接成為一體(大約需要工作20小時);第五階段,安裝橫臂、懸掛、制動器和後傳動裝置;第六階段,裝上翼板、車身和車輪。賽車終於能啟動了。只有變速箱和發動機的電子管理系統留待賽車就要開走前才安裝。
性 能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英文名字是:「Formula 1」。其Formula被譯為方程式,其實真正含義是「規定」,也就是對賽車的基本概念用比賽規則進行規定,按比賽規則製造出的單純的比賽用車……。目前世界上有以「跑車」為基本概念的比賽用車,方程式賽車的基本概念與它們不同。簡而言之,就是輪胎裸露在外(openwheel)的單座席(monopost)比賽用車。在方程式賽車的家族中,一級方程式賽車是該類比賽的最高峰。
最新的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比賽規定(1999年),賽車最大寬度為180cm。前輪的突出懸掛系統(overhang)與前輪中心距離在120cm以內,後輪的突出懸掛系統與後輪中心距離在50cm以內。引擎要求為自然吸氣、最大排氣量為3000cc的4沖程(stroke)、12氣缸以內。該類引擎的最大馬力沒有正式發表,據估計應在750-800馬力之間。這種引擎和碳素合金的底盤(各車隊獨自開發的原產品)組合後的賽車一年大約將進行約300km的高速比賽。這就是一級方程式賽車比賽,也被稱為「F1格蘭披治大賽」。「格蘭披治」,是Grand Prix的音譯,法語中的意思為大獎。
再說一點,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車身為碳素合金,比賽要求賽車在載有車手的情況下,賽車重量不能低於600kg。我們不難看出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挑戰並不是要求賽車擁有最大的動力,而在於讓這一台輕量的賽車產生高度運動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