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國王為什麼被稱為皇帝

義大利國王為什麼被稱為皇帝

發布時間:2022-06-12 14:30:08

1. 奧託大帝生平經歷簡介,如何評價奧託大帝

公元 10 世紀,正當德意志國家形成的關鍵時期,一位偉大的人物應運而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奧托一世。
奧托一世936 年即位後,積極打擊封建割據勢力,抵禦馬扎爾人入侵,維護中央集權。
937年平定巴伐利亞公爵叛亂後,變公爵世襲制為國王任命制,剝奪公爵的宗教權,並以征討、聯姻等手段,至949年完全控制士瓦本、法蘭克尼亞、洛林、巴伐利亞和薩克森五大公爵領地,建立起強大的王權。他利用基督教對易北河以東實行殖民統治,殘害西斯拉夫人。
951年入侵義大利,娶意王遺孀為妻,在帕維亞加冕為義大利國王(或稱倫巴底王)。
955年在奧格斯堡之戰中徹底粉碎匈牙利人的入侵。
961年應教皇約翰十二世請求再次進軍義大利,平息當地叛亂。
次年2月在羅馬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
963年,奧托廢黜約翰十二世,立利奧八世為教皇。這也開了由皇帝決定教皇人選的先例,成為歷史上皇帝與教皇長期斗爭的序幕。
966年出兵南義大利,受到拜占庭帝國抵制,被迫議和。
他長期奉行對外擴張政策,不僅給被侵略地區人民帶來苦難,也影響了德意志的統一。
奧托一世在位期間,藉助宗教勢力加強統治,不斷擴張,曾給被侵略地區人民帶來苦難。由他開始的「羅馬帝國」稱號一直傳接下來,到公元1157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第一代國王腓特烈一世(紅鬍子)為了顯揚他的國威和武功戰績,竟在「羅馬帝國」之前增加「神聖」二字,從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並使帝國的勢力和版圖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奧托在內政方面影響最大的舉措是明令主教教區為采邑,主教享有領主的一切世俗權利,這使得主教們成為托起奧托龐大帝國的堅實支柱。在帝國東擴的過程中,教會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活動也貢獻重大,為維持對新征服的斯拉夫人聚居區的長久統治,奧托在這些地區新建立了馬格德堡大主教區、奎德林堡、梅澤堡、邁森等主教轄區,在斯拉夫人的基督教化過程中,這個時期意義重大。
義大利地處東西貿易的要沖,其城市如威尼斯、熱那亞、米蘭、佛羅倫薩等富稱歐洲,德國封建主早就垂涎三尺。義大利政局的混亂給侵略者以可乘之機:北部諸侯如艾夫里阿、斯波列托等為爭奪王冠互相傾軋,南部則是拜占廷和阿拉伯人的勢力范圍。羅馬教皇十分腐敗。羅馬貴族西奧費萊克特及其妻女操縱教皇廢立達半世紀之久,引起各階層廣泛不滿。955年,教皇約翰十二(955~964年)即位。他生活放盪、窮奢極欲、公然作孽,羅馬教廷里部分官員決心搞掉他,把權力交給薩克森國王。他們派使節去見奧托,請他來義大利和羅馬。961 年,奧托帶領大批人馬進軍義大利,並於次年2月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加冕為奧古斯都。這樣,在西羅馬帝國滅亡近 500 年之後又冒出來一個「羅馬帝國」,後來甚至稱「神聖羅馬帝國」,意思是它有權統轄一切基督教王國,是信奉基督教的古代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者。從此,每位德國國王上台後都想重演一遍去羅馬的加冕禮,以此為無尚光榮。

奧托在位的最後十幾年,集中精力進攻義大利,一再操縱教皇的廢立,並企圖染指南義大利,從而與盤踞那裡的拜占廷和阿拉伯勢力發生沖突。970年,奧托與拜占廷議和,被迫放棄對南義大利的野心,並讓他的兒子即後來的奧托二世與拜占廷先帝羅慕努斯二世女兒提奧菲諾結為夫婦。奧托二世(973~983年在位)繼承乃父遺志,一度攻佔那不勒斯和塔蘭托,但982年被阿拉伯人擊敗。983年,他預立3歲太子(由祖母、母後攝政),決心破釜沉舟進軍義大利,未獲成功,本人死於羅馬,奧托三世(983~1002年在位)數次遠征義大利,也喪命羅馬;其遺體運至維羅納北時,遭到當地居民的襲擊。
奧托一世及其繼承者對義大利的征服,不僅給義大利人民帶來痛苦和災難,而且也給德意志民族帶來不幸。他們把有生力量都消耗在戰爭上,往往顧此失彼,疲於奔命。這樣,終於使已經在望的國家統一事業化為泡影。恩格斯說:「德國內部雖然缺乏經濟聯系,但本來還是會實現而且甚至還可能更早實現(例如,在奧托王朝時期)中央集權的」,但是「羅馬皇帝的稱號和由此而來的稱霸歐洲的野心使得民族國家不可能組成,並且使得力量在歷次征服義大利的征戰中消耗盡了。」

2. 義大利歷史上的國王

一、腓力二世 (馬其頓)
腓力二世(Philip II of Macedon) (前382年–前336年;希臘文 Φιλιππος, 翻譯 Philippos) 馬其頓國王(前359年-前336年)。阿敏塔斯三世(Amyntas III)之子。亞歷山大大帝和腓力三世Arrhidaeus的父親。
馬其頓雖不屬於傳統的希臘城邦,但與希臘城邦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腓力早年就曾在希臘的底比斯城邦為質。腓力回國之後,於公元前359年奪取了年幼的侄子的王位。他經過20多年的勵精圖治,打造了一個強大的馬其頓王國。他在內政方面,加強王權,改革幣制,促進貿易,建立新城市,打開出海口,但更重要的是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作為。
他建立了一支常備軍,訓練了一種戰鬥力很強的「馬其頓方陣」,並建立了強大的海軍。他利用希臘城邦之間的矛盾,在公元前338年喀羅尼亞一役中大勝希臘聯軍,第二年在科林斯召開全希臘會議,成立了以馬其頓為主導的科林斯同盟,確立了馬其頓對希臘諸城邦的控制。公元前336年,他在准備進軍波斯的前夕死於刺殺。
腓力二世在位的20多年間,馬其頓由一個內亂不止的小國崛起為希臘城邦的首領,並在軍事、經濟等方面累計了巨大的潛力,已經為其子亞歷山大的大征服准備好了充分條件。
二、腓力二世 (法蘭西)
腓力二世·奧古斯都(法語:Philippe II Auguste,1165年8月21日—1223年7月14日)法國卡佩王朝國王(1180年—1223年在位)。
1、早年事跡
腓力二世是法國國王路易七世之子,母親為香檳的阿黛勒,生於巴黎。其父由於健康欠佳,在1179年便讓14歲的腓力在蘭斯加冕。1180年4月28日,腓力與埃諾伯爵之女埃諾的伊莎貝拉結婚,這使得阿圖瓦作為嫁妝被並入法國王室領地。
路易七世於1180年9月18日去世後,15歲的腓力二世成為法國唯一的國王。他的叔父香檳伯爵亨利一世、蘭斯大主教紀堯姆·德·布盧瓦和沙特爾伯爵蒂博五世被宣布為法國的攝政。
2、他的統治
腓力二世是卡佩王朝的第一位強大的君主。在執政初期,他首先力圖擺脫攝政的束縛。與埃諾的伊莎貝拉的婚姻在客觀上有利於腓力與香檳家族的斗爭。尤其是1180年其父路易七世病危時,腓力二世拋開攝政獨自與來訪的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會談並簽訂條約,使香檳家族陷於孤立。後來他迫使香檳的亨利割讓了大量領地,包括阿米耶努瓦、維爾芒杜瓦和瓦盧瓦。這些領地成為王室領地的一部分,充實了腓力二世的力量。然而不久,香檳家族與佛蘭德伯爵菲利普·德·阿爾薩斯聯合,發起一場反對腓力二世的戰爭。經過幾年艱苦的努力,腓力於1185年與菲利普達成協議,解決了雙方的領土糾紛。
腓力二世奉行明顯的使國家集權化的政策,力圖抑制使法國王權陷於癱瘓的強大諸侯。這主要通過以下辦法來實現:爭取小封建領主和教會的支持,與經濟繁榮的城市維持良好關系(腓力二世大大擴展了路易六世給予城市自治權的制度,並且把市政憲章實行到諸侯領地內的城市中去,這就使得大貴族受到自己領地內城市的掣肘),極力拓展王室領地。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王室領地的直接擴大,這使腓力二世有能力與桀驁不馴的貴族進行對抗。通過4次大規模的合並領地,腓力二世事實上成為法國最大的封建領主。
王室領地的最大擴展來自於腓力二世與英格蘭金雀花王朝諸國王的斗爭。金雀花王朝的始祖亨利二世由於出身法國貴族而在法國境內擁有大量領地,包括安茹和諾曼底,又通過婚姻獲得對阿基坦的統治權。為了削弱亨利二世的勢力,腓力二世竭力挑撥亨利和他的幾個兒子(亨利、理查、約翰)之間的關系。腓力二世支持理查和約翰在亨利二世晚年發動的叛亂;在理查一世繼承王位後,他又積極策劃打擊理查。
腓力二世是1189年~1192年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領袖之一。歐洲的另外兩位重要君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英王理查一世也參加了這次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征毫無成果:腓特烈在小亞細亞渡河時淹死,腓力二世與理查矛盾明顯而分道揚鑣(腓力於1191年返回法國)。理查單獨與穆斯林領袖薩拉丁議和後,在返回途中被新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的封臣、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俘虜。亨利六世後來成為腓力二世的重要盟友,他們在反對理查的問題上是意見一致的。腓力二世不斷蠶食金雀花王朝領地的行為終於引起理查的反擊:在佛蘭德伯爵博杜安九世和納瓦拉國王桑喬六世的支持下,理查一世在法國本土向腓力發起攻擊。一時間腓力二世似乎腹背受敵,因為桑喬六世從南方侵襲法國。但是理查一世的運氣很不好。在與腓力二世艱難地達成了一個為期5年的停戰協議(1199年1月13日)之後,理查去圍攻其宿敵利摩日子爵的領地沙呂斯堡。他在是役中被箭射中,不久因傷重去世。理查對腓力的戰役沒有取得任何重要結果。
在理查一世去世後,腓力二世繼續反對他的繼任者約翰(亨利二世最小的兒子)。腓力與約翰的第一次矛盾爆發於1200年,起因是後者與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的婚姻。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原本是馬爾什伯爵於格十世·德·呂濟昂的未婚妻,她與約翰的婚姻使呂濟昂家族失去了可能的領地嫁妝,於格·德·呂濟昂遂請求腓力二世主持公道。腓力二世抓住機會打擊約翰,他以領主的身份要求其封臣、阿基坦公爵約翰到法國應訴。在遭到約翰當然的拒絕後,腓力宣布金雀花家族在法國的所有領地都被法國國王沒收。腓力並於1202年與布列塔尼公爵阿爾蒂爾一世結盟。阿爾蒂爾是約翰的侄子,他擁有對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金雀花王朝的許多法國附庸都希望用他來取代剛愎自用的約翰。腓力二世利用這一點誘使阿爾蒂爾一世向他效忠,約定夾擊約翰的領地(諾曼底和普瓦圖)。然而阿爾蒂爾在1203年7月31日於米拉波附近遭到約翰的奇襲,被俘虜後帶往魯昂。不久阿爾蒂爾就神秘地失蹤了,普遍認為他被約翰下令殺害。腓力二世於是挑明了反對約翰的立場,於是年再次進攻諾曼底;他在摧毀了許多城堡之後,集中兵力攻打加亞爾堡。盡管英國士兵英勇奮戰,這座工事還是於1204年3月6日陷落。整個諾曼底隨後都落入腓力二世手中。令人驚異的是,在腓力二世侵入諾曼底時,約翰卻返回了英格蘭。
1206年10月13日,腓力二世與約翰在圖阿爾簽訂和約。這個和約對法國王室壓倒性地有利:約翰被迫放棄羅亞爾以北所有原屬金雀花王朝的領地,包括諾曼底、阿基坦、安茹和圖賴訥。按照條約,約翰應保有普瓦圖;但腓力於1207年就又侵入了這一地區。
約翰希望奪回失去的領地,與歐洲大陸上另一位重要君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結盟,約定從東西夾擊腓力二世的法國。他可謂是找錯了結盟對象;奧托四世本身正受到教廷史上最強大的教皇英諾森三世的孤立。1214年2月,約翰最終在拉羅歇爾登陸,很快進入安茹。1214年7月21日,腓力二世領導法軍與約翰和奧托四世的聯軍在布汶戰役中展開決戰。法軍在戰斗中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布汶戰役具有歷史意義。它不僅是羅馬帝國滅亡以來西歐發生的第一場傷亡重大的戰役,而且還標志著法蘭西取代德意志成為歐洲大陸上最主要的國家。德國在以後的歷史中不斷衰弱、分裂,而法國則在百年戰爭後成為西歐的頭號強國。
盡管腓力二世與教會一直保持著良好關系,但他從未受制於他們。他對教皇關於清剿朗格多克地區的異端的要求充耳不聞。他也拒絕了為英諾森三世發動一場反對阿爾比派異端的十字軍。1223年7月14日,腓力二世去世於芒特,遺體安葬在聖但尼修道院。
腓力二世是第一個沒有在生前就給王儲提前加冕的卡佩王朝國王。因為此時,法國王室的力量已經強大到不需要再用這種方式來確保王位了。
3、在巴黎的建設
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巴黎市區周圍建起了堅固的城牆。約在1200年,腓力二世在巴黎中心城島西端建立一座方形城堡;這座城堡後來成為盧浮宮的前身。同年,腓力二世正式批准巴黎大學的成立。於是從那時開始,許多學校被建立起來,包括現代巴黎大學的前身索邦大學(1257年,時為路易九世統治時期)。
4、家庭
歷次婚姻的對象及所生子女:
△埃諾的伊莎貝拉,阿圖瓦女伯爵,埃諾伯爵博杜安五世之女,1180年結婚
·路易八世
△丹麥的英格博格,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一世之女,1193年結婚
·無子女
△默朗的阿格尼絲,默朗公爵貝爾托爾四世之女,1196年結婚
·瑪麗
·讓-特里斯坦
·菲利普·於勒佩爾,布洛涅伯爵
△阿拉斯的「一位貴婦」
·皮埃爾·夏洛特,圖爾主教
三、腓力二世 (薩伏依)
腓力二世(Philippe II de Savoie,1438年2月5日出生於尚貝里,1497年11月7日逝世於同地)是布雷斯伯爵,從1496年至他逝世短期還出任薩伏依公爵、皮埃蒙特統治者、奧斯塔和莫列訥伯爵。他是薩伏依公爵路易斯最年輕的兒子。
1、事跡
腓力年輕時對他父親造反,結果被戰敗。他父親讓法國國王路易十一將腓力從1464年至1466年關押在洛什的城堡中。腓力被釋放後支持勃艮第公爵查理反對路易十一,他是薩伏依公爵和法國國王最重要的反對者之一。
他的曾侄子查理二世死後他短期成為薩伏依的公爵。
2、婚姻和子女
△1473年4月6日腓力與波旁公爵查理一世的女兒瑪格麗特(1438年—1483年)結婚,其子女包括:
·薩伏依的露易斯(1476年—1531年),與昂古萊姆伯爵查理結婚
·希羅尼穆斯(1478年出生和逝世)
·菲利貝特二世(1480年—1504年),薩伏依公爵
△瑪格麗特死後腓力於1485年11月11日與旁提耶夫伯爵的女兒克勞丁結婚。
·卡洛三世(1486年—1553年),薩伏依公爵
·路易(1488年—1502年)
·菲利浦·德·薩伏伊(1490年—1533年),日內瓦伯爵,內穆爾公爵
·阿索隆(1494年出生與逝世)
·約翰·阿瑪丟斯(1495年出生與逝世)
·菲利貝爾特(1498年—1524年),與朱利亞諾二世·德·梅第奇結婚
△此外他還有以下私生子女:
·瑞內(1468年—1525年),1499年被承認,尼斯和普羅旺斯總督
·安東內特(1500年逝世)與摩納哥領主讓二世結婚
·彼得,主教
·克勞丁(1528年逝世)與霍恩伯爵結婚
·瑪格利特
·簡
四、腓力二世 (西班牙)(圖)
腓力二世 Felipe II(西班牙語實際讀音為:菲利佩)(1527年5月21日—1598年9月13日)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國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國王(稱菲利佩一世 Filipe I,1581年起)。他的執政時期是西班牙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在腓力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國力達到巔峰,歷史學家常以這段時間為哈布斯堡王朝之稱霸歐洲。腓力二世雄心勃勃,試圖維持一個天主教大帝國,但最終未能成功。
1、哈布斯堡王朝巨大遺產的繼承者
腓力二世是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的兒子,母為伊莎貝拉 (葡萄牙)。在查理五世於1556年宣布退位後,腓力二世繼承了哈布斯堡帝國除家族起源地奧地利和德意志之外的其餘所有部分。查理五世的弟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稱號和有名無實的在德意志的最高地位,而哈布斯堡王朝的軍事與經濟實力來源——西班牙和尼德蘭——都歸於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總共繼承了下列領地:西班牙、尼德蘭、西西里與那不勒斯、弗朗什孔泰、米蘭及全部西屬美洲和非洲殖民地。
2、在西班牙和尼德蘭的統治
腓力二世繼續執行其父在西班牙執行的一切強化中央集權的制度。在他統治時期,中央政府真正開始剝奪一些歷史上的王國和民族地域(阿拉貢,卡斯蒂利亞,巴倫西亞,特別是加泰羅尼亞)的獨立性。腓力二世撲滅了1590年至1591年阿拉貢為保持其自治地位而發動的暴動。他並且取消一些城市的自治法規,可能是為了更有利於王室獲得直接的稅收。在腓力二世時代,西班牙的集權程度和官僚體系的臃腫可與東方國家媲美。
腓力二世對低地國家實行毫不妥協的鐵腕統治;[[1567年]]他任命著名的將領和劊子手阿爾瓦公爵費爾南多·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為尼德蘭總督。後者嚴厲鎮壓尼德蘭人民的一切反抗活動,處死了大約8000人。
腓力二世為堅定而狂熱的天主教徒,他的很多政策中都能看到宗教信仰的影子。這大大影響了他在一些問題上的判斷,並使政府捲入一系列宗教紛爭。特別是由於腓力二世希望鏟除各種異端或異教的決心,中世紀的宗教審判和迫害異端在他統治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腓力二世大力支持天主教宗教裁判所,使大批持異端邪說的人(無論是真有其事還是受到陷害)在火刑(火刑柱)上化為灰燼。他的另一項政策則使1568年—1570年被強制遷徙到西班牙內地的摩爾人受到殘酷迫害。從阿拉貢的斐迪南二世開始的對穆斯林和猶太人的迫害和驅逐最終使西班牙的種族構成趨於「純化」。
3、國際舞台上的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執行了積極的對外政策,似乎他有決心也有能力推動一場把整個歐洲統一到一面旗幟下的運動。在即位之初,腓力二世曾因為希望維持他對義大利領地的支配和削弱教會力量而與教皇保羅四世發生一場不小的沖突。他也繼續進行其先輩為之努力的義大利戰爭。1557年,西班牙軍隊在聖康坦戰役中擊敗了法國軍隊。腓力二世於1559年和法國國王亨利三世簽訂了對西班牙有利的卡托—康布雷西條約,從而結束了綿延半個世紀的義大利戰爭。
腓力二世領導了對嚴重威脅歐洲的奧斯曼帝國的回擊。在他牽頭之下,組成了反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同盟成員除西班牙外,還包括教皇、薩伏依、威尼斯和熱那亞。[[1571年]],腓力二世的異母弟弟(查理五世的私生子)胡安 (奧地利)在勒班陀戰役中全殲了奧斯曼帝國艦隊。這次勝利因其終結了土耳其人在地中海上的擴張而永垂史冊。
1580年,腓力二世派遣阿爾瓦公爵率軍強行合並葡萄牙。
4、對英國和法國的干涉
1554年,當時還是王儲的腓力二世與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結婚,但婚後腓力二世幾乎不曾在英格蘭住過。腓力二世與瑪麗均為天主教徒,他們共同對國內的新教徒實行恐怖政策。然而在瑪麗一世死後,同情新教的伊麗莎白一世登上英格蘭王位。腓力二世曾向伊麗莎白求婚未果。伊麗莎白對新教的明顯偏愛促使腓力二世作出入侵英國的決定,他於1588年建立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無敵艦隊。
1588年5月,擁有130艘艦只和3萬余名戰士的無敵艦隊在麥迪納—西多尼亞率領下向英格蘭發起遠征。在著名的英吉利海峽遭遇戰中,這支艦隊被機動靈活的英國海軍擊潰了。在返航途中,又由於風暴因素而在蘇格蘭海域折損了很多艦只。
在無敵艦隊對英國的進攻遭受巨大的挫折之後,西班牙大傷元氣。盡管其強大實力還未倒塌,英格蘭也不可能立刻成為與之平起平坐的國家,但從此西班牙在海上的威力就趨於衰落。
腓力二世的另一項錯誤決定同樣源於他的宗教熱情。在法國發生可怕的法國宗教戰爭之後,腓力二世馬上倒向了天主教神聖聯盟一邊,該聯盟由吉斯家族領導,致力於消滅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1591年形勢最混亂的時候,西班牙的軍隊甚至開進了巴黎。腓力二世希望他的女兒與第四代吉斯公爵吉斯公爵 (第四)-查理·德·洛林結婚,並使後者繼承法國王位,但最終未能成功。1595年,腓力二世被納瓦拉的亨利(此時已是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擊敗。後來腓力二世終於承認了亨利四世的國王地位。
5、評價
腓力二世是有作為的偉大君主,他統治時期的西班牙國力昌盛,給人以深刻印象。但是,他的雄心壯志是建立在無視國家整體經濟環境的前提之下的。為保障無休止的軍事行動,西班牙支出了巨額的軍費;腓力二世不得不多次增稅。盡管西班牙有美洲殖民地的強力支撐,她仍未能解決軍費浩盪作成的財政危機,以至腓力二世在1557年、[[1575年]]和1598年3次宣布國家破產。毫不妥協的宗教政策也使腓力二世到處樹敵。由於這些弊端,腓力二世的統治從長遠看對國家產生了不利影響。在他去世後,西班牙很快衰落了。
6、家庭
△配偶:
·葡萄牙的瑪麗亞·曼努拉(1527-1545),終年18歲。
·英格蘭的瑪麗一世(1516-1558),終年42歲。
·瓦盧瓦的伊麗莎白(1545-1568),終年23歲。
·奧地利的安娜(1549-1580),終年31歲。
△子女:
·唐·卡洛斯(1545-1568),未婚,終年23歲。
·伊莎貝拉·克萊拉·尤金妮亞(1566-1633),原本自幼和魯道夫二世訂婚,經過多般拖延,後者在她30歲後悔婚。33歲改嫁其七弟阿爾布雷希特七世(1559-1621),享年67歲。
·卡特琳·米蓋拉(1567-1597),18歲嫁薩伏伊公爵卡洛·埃馬努埃萊一世,終年30歲。
·費爾南多(1571-1578),未滿七歲夭折。
·卡洛斯·洛侖佐(1573-1575),未滿2歲夭折。
·迭戈(1575-1582),8歲夭折。
·腓力三世(1578-1621),終年43歲。
·瑪麗亞(1580-1583),3歲夭折。

3. 歷史高手進

德意志第一帝國即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聯合體。其歷史可追溯至羅馬帝國。

帝國皇帝
自奧托一世(帝國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在薩克森與法蘭克尼亞兩朝,皇帝擁有實際的權力,並時常因主教敘任權問題與教皇發生沖突。然而隨著德意志各諸侯離心傾向的加劇,皇帝的地位不斷下降。1356年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黃金詔書》)以後,皇帝實際由選侯選舉產生,形同虛設。16世紀時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試圖重振皇權的努力,也因德意志諸侯和歐洲各國的聯合反對而作罷。 實際上,神聖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沒什麼直接關系,這里說的羅馬帝國應與神聖羅馬帝國加以區別。 拜占庭帝國,乃是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於330年遷都拜占庭,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將羅馬帝國劃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稱為拜占庭帝國。

朝代變更
康拉德王朝
康拉德一世(911-918年) ,曾任法蘭克尼亞公爵, 康拉德家族是和加洛林家族同樣古老的家族。 911年, 孩童路易死後,由東法蘭克王國四大公爵以及美因茨大主教選舉為東法蘭克國王。康拉德在位期間王權極其暗弱,其影響力甚至不如薩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公爵。同時他和馬札兒人的作戰也失利,他死前,勸說其弟埃伯哈德放棄了王位要求,並提議選舉他的對手薩克森公爵亨利為他的繼承人。

薩克森王朝(奧托王朝)
1.亨利一世(919-936年), 薩克森公爵,東法蘭克國王,薩克森公爵奧托之子,也稱為捕鳥者亨利。925年,他擊敗洛林公爵,將洛林公國並入東法蘭克王國。 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聯軍在里亞德擊潰馬扎爾人,解除了馬扎爾人對德意志諸公國的威脅。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東法蘭克(德意志)已經成為一個王國,因此亨利一世被認為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創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們的三個兒子分別成為東法蘭克國王,巴伐利亞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奧托一世(936-973年),薩克森公爵,東法蘭克國王,第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也被稱為羅馬皇帝,但後人一般將查理曼的帝國稱為法蘭克帝國或查理曼帝國,而將奧托的帝國稱為神聖羅馬帝國。)亨利一世與洛林公主的長子,也稱為奧託大帝。936年在亞琛被德意志貴族和大主教們選為國王。
3,奧托二世(973-983年)。東法蘭克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與義大利公主阿德萊德長子,961年加冕義大利和東法蘭克國王(和其父共同執政),967年加冕皇帝(薩克森王朝君主均有為繼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習慣。)奧托二世其間,薩克森王朝達到了極盛,978年,波蘭和波希米亞再次臣服,980年,奧托二世包圍巴黎,迫使西法蘭克國王洛泰爾放棄對洛林的主權要求。同年,奧托二世進軍義大利,在羅馬冊立新教皇約翰十二。982年,奧托二世在義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擊敗,他統一義大利的夢想未能實現。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二世的女兒。
4,奧托三世(983-1002年),東法蘭克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後,被選為國王,994年成年,995年,奧托三世在羅馬擁立其堂兄為羅馬教皇,稱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德國人教皇。996年,教皇為奧托三世加冕為帝。
5.亨利二世(1002-1024年),巴伐利亞公爵,羅馬人民的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亞公爵亨利的長孫,巴伐利亞公爵強辯者亨利(巴伐利亞公國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長子。 1002年,奧托三世去世後,亨利發動政變,劫持了奧托的靈柩,在薩克森、士瓦本、洛林的貴族未參與的情況下被選為東法蘭克國王。1004年被推舉為義大利國王,1014年,他進軍羅馬,羅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間,為了對抗貴族勢力,加強了效忠於他的主教區的權力,從此教會神權開始壯大,最終發展成為了皇權的最大威脅。亨利二世和其妻子盧森堡公主庫妮甘德沒有子嗣,傳說是由於他們兩人訂立了婚後禁慾的共同誓約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1146年他被羅馬教皇尤金三世封為「聖者」。

薩利安王朝
1.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曾任施派爾伯爵,羅馬人民的國王、義大利國王和神聖羅馬皇帝。他是奧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孫,施派爾伯爵亨利的兒子。1024年9月被德意志貴族選舉為國王,開創了薩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蘭加冕義大利國王,1027年,約翰十九世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開始對入侵奧得河流域的波蘭人用兵,至1032年,波蘭國王不得不放棄自封的國王頭銜,改稱波蘭公爵,並退出了奧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國王(當時勃艮第稱王)魯道夫三世去世, 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奪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領地。
2.亨利三世(1039-1056年),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亞公爵,羅馬人民的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擁立德國人教皇克萊芒二世,同日新教皇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三世時期,曾經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維亞,王室領地擁有五大公爵領地中的三個 。 德意志皇帝權勢達到了極盛,到了可以隨意廢立羅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統治晚期,其帝國已經開始衰落,由他推動的教會改革最終推出了一個強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日後成為了他兒子亨利四世的極大威脅。
3.亨利四世(1056-1106),曾任巴伐利亞公爵,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內斯之子, 1066年前由其母攝政。 親政後和羅馬教廷發生激烈沖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絕罰處分, 亨利四世不得不暫時屈服,於1077年至卡諾莎向教皇請罪, 史稱「卡諾莎覲見」。亨利四世被絕罰後,反叛的德意志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並選舉士瓦本公爵魯道夫為新國王, 德意志陷入內戰, 亨利四世最終戰勝了魯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國內後,亨利四世立刻進軍羅馬, 1084年,亨利四世廢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萊芒三世為其加冕為帝。 1098年諸侯選舉其子亨利五世為對立國王, 和亨利四世對抗,德意志內戰再度爆發, 1106年,亨利四世終於打敗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 羅馬人民的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 1111年被加冕為帝, 亨利五世在位期間,羅馬教皇和皇帝互相敵視,混戰不休, 德意志諸侯則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 自行擴張他們的產業和主權,德意志王權衰微, 從此開始了德意志諸侯林立的時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他們死後無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敵,薩克森公爵洛泰爾二世手中。薩利安王朝結束。

蘇普林堡王朝
洛泰爾二世(1125-1137)薩克森公爵,羅馬人民的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蘇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1133年出兵義大利被教皇英諾森二世加冕為帝。他稱為洛泰爾二世,是因為虔誠者路易的兒子,中法蘭克國王洛泰爾一世曾經擁有神聖羅馬皇帝稱號,而德意志人認為他們和以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王統世系下的國家,所以稱他為洛泰爾二世。洛泰爾二世在國內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和腓特烈長期內戰。 在國外他對東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蘭和丹麥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義大利擊敗了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將西西里國王趕出了亞平寧半島。回軍途中洛泰爾二世去世,結束了他戰斗的一生。洛泰爾死後,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開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統治。

霍亨斯陶芬王朝
1.康拉德三世(1138-1152)羅馬人民的國王,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與亨利四世之女阿格尼之子。 1127康拉德三世自封為王,和皇帝洛泰爾二世爆發內戰。1137年,洛泰爾二世去世,康拉德二世發動政變,於1138年由南部諸邦的諸侯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但洛泰爾二世的繼承人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洛泰爾二世的女婿,韋爾夫家族)拒絕承認,於是兩派爆發內戰,此後直到本世紀末,韋爾夫家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內戰一直沒有停息過。1146年,康拉德三世參加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經過拜占庭帝國時,對拜占庭帝國造成了極大破壞,1147年,在小亞,康拉德的十字軍被塞爾柱突厥人擊潰,步兵軍團被全殲,康拉德和其騎兵部隊,僅以身免。康拉德死前未加冕為帝。並將其王位指定傳給其年長的侄子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士瓦本世系)。
2.腓特烈一世(1152-1190)士瓦本公爵,羅馬人民的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的哥哥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兒子,也稱"紅鬍子腓特烈",或稱巴巴羅薩(傳說是紅鬍子的義大利語)。1152年受其叔父康拉德三世臨終之託,被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1155年,羅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為其加冕為帝,但他拒絕按慣例為教皇牽馬,並下令騎士屠殺了上千名羅馬人。腓特烈一世力圖恢復查理曼帝國的榮耀,一生東征西討,1156年,他獲取了勃艮第的大片領地,並將韋爾夫家族治下的巴伐利亞分出一部分給了統治奧地利馬克的巴本堡家族,把奧地利伯爵提升為奧地利公爵,由此建立了奧地利公國,從此奧地利脫離了巴伐利亞的管制。1158年起,直至1177年,他四度出征義大利,與米蘭、威尼斯、西西里以及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聯盟反復爭斗,終於在1176年被倫巴第人在米蘭附近擊敗,腓特烈不得不在威尼斯向亞歷山大三世下跪屈服。1189年,年近70歲的腓特烈一世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和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獅心理查一起前往聖地,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橫渡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南的薩勒夫河時不幸落水身亡。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典範,因而很多傳說說他沒有死,他孫子、著名的腓特烈二世便告訴他的德意志人民,巴巴羅薩是在圖林根的基夫霍伊澤爾山裡的神殿中沉睡,一旦雄鷹離開了這座山,他就會蘇醒。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就用這樣的神話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
3.亨利六世(1190-1197)羅馬人民的國王,西西里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與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麗斯之次子,1190被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娶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之女康斯坦絲。1191年由教皇切萊斯廷二世為其加冕為帝,1194年出征西西里,加冕西西里國王,從此西西里王國的諾曼人王統世系中斷。(最後一任諾曼人西西里國王是1189年去世的亨利六世妻子的侄子威廉三世),亨利六世統一了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從此西西里王國稱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國或稱兩西西里王國。
4.菲利普(1198-1208)士瓦本公爵,羅馬人民的國王,腓特烈一世和比阿特麗斯的幼子。也稱士瓦本的菲利浦。亨利六世去世後,其子年幼,於是擁護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貴族選舉菲利普為國王。但支持韋爾夫家族的諸侯在亞琛卻選舉了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為國王,內戰再次爆發。1205年,得到諸侯支持的菲利浦在亞琛再次加冕國王。1208年6月21日,菲利普被來自於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巴伐利亞的)普法爾茨伯爵奧托八世謀殺,原因據說是菲利普單方面撕毀女兒與奧托八世之子原本定下的婚約,在未解除婚約的情況下把女兒許配給教皇英諾森三世的侄子。

韋爾夫王朝
1、奧托四世(1198-1215),羅馬人民的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巴伐利亞公爵和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和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長子,從小生活在英國,由其舅舅獅心王理查撫養。1198年,薩克森和巴伐利亞貴族推選奧托四世為羅馬人民的國王,並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菲利浦爆發內戰,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為其加冕為帝。但此後奧托四世入侵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的兩西西里王國,英諾森三世將其絕罰。 1211年,德意志諸侯在紐倫堡會議中,廢除了奧托四世的國王稱號,並選舉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為國王。但奧托拒絕退位,1214年,他和英國約翰國王組成的聯軍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會戰中擊潰,1215年,奧托不得不宣布退位。自奧托四世統治時期開始,德意志騎士開始了持續200年的向東部波羅的海沿岸的大規模移民運動,形成了稱為東勃蘭登堡(東普魯士)的國家,日後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龍興之地。另外,由於內戰不斷,為求自保,德意志的城市同盟組織也開始形成於這一時期。

霍亨斯陶芬王朝
腓特烈二世(1212-1250)羅馬人民的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和西西里的康斯坦絲的長子。1197年,腓特烈二世即其父的兩西西里王位,1212年紐倫堡會議被選為國王, 1220年,羅馬教皇奧納魯斯三世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一生在藐視教廷權威的生涯中度過。122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因為他未能及時率十字軍出征而將其絕罰,但被絕罰之後, 他卻於1228年率軍東征,從埃及人手裡收復了耶路撒冷,伯利恆和拿撒,1229年他在沒有教士在場的情況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國王。隨後回軍擊敗入侵西西里的教皇國軍隊,迫使教皇將其赦免。1239年,格里高利九世再次對其處以絕罰,1240年腓特烈二世入侵教皇國。1243年,腓特烈二世擊敗繼任教皇英諾森四世,英諾森四世逃往法國,從此羅馬教皇開始受法王影響。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義大利城市聯盟擊敗,丟失了他佔領的義大利中部領地。1250年他於平靜中去世。腓特烈二世會九種語言,並可以用其中的七種文字書寫,(在當時,絕大多數國王和貴族都是文盲)。他熱衷於科學和經濟學,他在他的帝國內廢除了壟斷經營權,國內通行稅和國內關稅,成為當時西方最現代,最有頭腦的君主。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從本質來說是個純粹的義大利人,他出生成長在義大利,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義大利度過,他對德國事務關心很少,自他死後,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就已不復存在,此後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皇帝尊號,但其帝國的國家形式已不復存在,所謂「既無羅馬,也不神聖,更不是個帝國」。 康拉德四世(1250-1254),羅馬人民的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腓特烈二世和耶路撒冷女王約蘭德的次子。1237年,腓特烈二世與其長子亨利七世鬧翻,(1220年,亨利七世被熱衷西西里事務的腓特烈二世指定為羅馬人民的國王,但亨利七世未被列入德意志王室世系中。)於是腓特烈二世令德意志貴族選舉康拉德四世為羅馬人民的國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後,他繼承了西西里王位。1251年,康拉德受德意志貴族的排擠,放棄了德意志,專心於西西里事務,但和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依然未能和解。 1254年,患流感去世。其子曼弗雷德和康拉丁先後繼承西西里王位,但受教皇支持的安茹公爵查理為爭奪西西里王位,與康拉丁爆發戰爭,1268年,康拉丁戰敗被俘,並在那不勒斯市場被斬首。 霍亨斯陶芬王室世系就此終結,而西西里世系則轉入安茹王室之中。

空位時期 (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義大利陷入混亂, 荷蘭伯爵威廉二世,西班牙卡斯蒂亞國王阿方索三世,英國康沃爾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諸侯推舉為國王,但整個德意志沒有一個統一的君主。 而義大利則陷於法國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戰之中,此時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選侯制度,德意志國王從此由七大選侯選舉,他們分別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薩克森-維滕貝格公爵、萊茵-普法爾茨伯爵、勃蘭登堡藩侯和波希米亞國王

4. 為什麼查理曼大帝會被稱為「羅馬人的皇帝」

法蘭克人不平藉助教皇的力量,由宮相而登上國王的寶座。在連續9年征計阿奎丹公爵的戰爭結束後,丕平因患水腫病死於巴黎,王位留給了他的兩個兒子查理曼和卡洛曼。不久後,卡洛曼死於疾病,查理曼(公元742~ 814年在位)則成為法蘭克人所擁戴的唯一國 王,統治法蘭克達46年之久。據《查理大帝傳》作者愛因哈德的描繪,查理曼身體高大而強壯,頭頂呈圓形,眼睛很大,目光敏銳。他的鼻子相當大,頭發美麗而呈白色。無論站立或坐著,他的面容總是庄嚴而感人。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大帝統治下達到鼎盛,因查理曼的「豐功偉績」,故有「偉大者」的稱呼,加羅林王朝也得名於他。

經過一系列的征服戰爭,西歐大陸的大部分領土被查理曼納人自己的版圖,羅馬帝國的高盧地區和日耳曼人內地,幾乎都統一 在法蘭克人的旗幟下。現在的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許多領土,當時都屬於查理曼管轄。公元794年查理曼在阿亨建立永久性首都,稱「新羅馬」。公元800年聖誕節,他跪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里祈禱,教皇把一頂金色的王冠戴在他的頭上,在場的人們興奮地高呼和平的斯都,上帝加冕您,羅馬人偉大而和平的皇帝,萬壽無疆,永遠勝利!」 這樣,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三個多世紀,在它的廢墟上又建立起一個「羅馬人的帝國」,即查理曼帝國。但是,這個帝國並沒有牢固的經濟基礎,在查理曼死後不久便陷人崩潰的狀態。

5. 為什麼拿破崙還是義大利的國王

1805年5月23日,拿破崙在米蘭舉行了光彩華麗的即位典禮,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在庄嚴的王座上,他被米蘭樞機主教授予王室徽章,接著他走上祭壇,拿起鐵王冠,戴在自己頭上,並按照古代倫巴第國王登基典禮上的傳統朗聲宣布:「Dieu me la donne, gare à qui la touche」(「上帝以之賜吾,他人誰敢褻瀆」)。
此後,拿破崙1805年7月15日建立了「鐵王冠騎士團」,由3個等級的傑出騎士組成,人數分別為20,30和50。拿破崙失敗後倫巴第並入奧地利,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於1816年元旦重建騎士團。1838年9月6日,弗朗茨一世決定在米蘭用鐵王冠為自己加冕為倫巴第及威尼斯國王。奧地利和義大利之間的戰爭結束後,奧地利人於1859年撤出義大利,鐵王冠被轉交到撒丁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手中,此人後來成為義大利國王。 人家吥捨得下位.! 聲譽好。!!

6. 在西方有皇帝是「天子」的說法嗎

西方皇帝沒有天子的說法,天子意為上天的兒子,而天是東方的一個獨有概念,西方沒有天這個概念,西方只有神(GOD),但是他們的皇帝沒有神之子的說法,而且西方皇帝這個稱謂是指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而中國皇帝的稱謂是為了神化自己,兩者意義不同。中國的皇帝和羅馬帝國的「皇帝」,無論就歷史背景還是就理論上和法律上的依據而論,都不是對等的。在沒有更合適的譯名出現之前,我們還是暫時沿用了舊的譯法,lz不要被翻譯給迷惑了。

西方世界皇帝史話:
一 何謂皇帝

英語的Emperor一詞,源自拉丁語Imperator,翻譯為「皇帝」,西方人說皇帝時,實際上有兩類概念,一類,是指歐洲以外的君主,概念比較模糊,中國的,日本的,波斯的,衣索比亞的,甚至印第安的君主都可以被稱為皇帝,只要是有一定規模的國家的獨裁者。而另一類概念,則指歐洲本身的君主,這里的定義就比較嚴格了,不是任何君主都可以叫皇帝,稱皇帝者不一定權力大,但一定要有適當的歷史淵源。下面來談一談西方世界(歐洲,不包括土耳其)歷代皇帝的沿革。

二 羅馬帝國:皇帝肇始

屋大維應該算是歐洲的第一個皇帝,前29年他被元老院授予「皇帝」的稱號並終身享有,不過他的稱號可不僅僅是Imperator(說到這里不得不解釋一下Imperator這個詞,最開始這是士兵們對取得輝煌勝利的統帥稱呼,到了屋大維這里,由於變成了終身授予,就成了後來「皇帝」的意思,並由此衍生出現代英語中Emperor一詞;而與之類似的是Imperium,在共和國時期,這是一種全權決定整個國家行政和軍事事務的權力,往往在特殊時期由人民會議授予,龐培就曾被授予這種權力,到屋大維在位時,每隔幾年由元老院象徵性的授予一次,後來這個詞衍生出「帝國」一詞Empire),開始有「首席公民」(即元首),後來是「奧古斯都·愷撒」,其它的頭銜還有「祖國之父」,其中「奧古斯都」是比皇帝更榮耀的稱號,而其後的羅馬皇帝,統統自稱「愷撒」。要注意的是,以後漫長的兩千年裡,「奧古斯都」,「愷撒」,甚至「元首」,都曾被作為皇帝的代名詞使用過。
實際上,屋大維身後的幾十個皇帝,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君主,那時元老院還享有部分權力,皇帝還只是「首席公民」,到了戴克里先,棄用了「元首」稱號,改稱「君主」(Dominus),從此,皇帝跟普通公民有了天生的區別,真正意義上的皇帝由此而生了。這位皇帝大大加強了皇權,剝奪了元老院參與制定法律的權力,而他的另一項創舉是將帝國一分為二,任命他的好友為另一位奧古斯都,這兩人又分別任命了一位愷撒,這樣,帝國由四位皇帝統治,這就是所謂的「四帝執政」。

三 東西分裂:兩條線索

短暫的四帝執政之後,帝國時分時合,誰也無法預料同時會有幾個皇帝,這中間值得一提的是君士坦丁大帝,他不僅統一了羅馬,建立了偉大的君士坦丁堡,還是第一位信奉基督教並受洗的皇帝,從此以後,皇帝跟教會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到了狄奧多西死後,帝國徹底分裂,皇帝的沿襲開始有了兩條線索。西羅馬帝國只存在了不到一百年,此後,長達300餘年的時間里,西方只有一位皇帝——那就是東羅馬帝國皇帝。
情況在公元800年發生了變化,法蘭克國王查理曼此時來到羅馬,於聖誕節這一天走進聖彼得大教堂,教皇立奧三世親自為他加冕和塗抹聖油,授予「奧古斯都」和「羅馬皇帝」的稱號。這個皇帝傳承的是300年前的西羅馬帝國,從此,基督教世界重新有了兩位皇帝——法蘭克皇帝和東羅馬皇帝。而這一事件也埋下了一個伏筆——今後天主教世界的皇帝原則上必須得到教皇認可,教皇成為皇帝之上更高的權威。
查理大帝崩後帝國分裂,皇位雖只是個虛銜卻也被爭來爭去,直至公元962年,薩克森王朝奧托一世進軍羅馬(此前他已獲義大利國王頭銜),由教皇加冕稱帝,建立了日爾曼人的羅馬帝國,1155年,腓特烈一世正式改稱此帝國為「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德意志歷史上的第一帝國。在帝國歷史上,不是每個皇帝都由教皇加冕,但他們都自稱羅馬人的國王和帝國皇帝,而且無一例外的都是德意志國王,15世紀中期後,改稱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帝國和義大利人名義上的聯系進一步割斷,而更加緊密的同日爾曼人結合在一起。
最初的皇帝們擁有相當大的實權,然而隨著德意志諸侯們的分離力量越來越大,皇帝的權力不斷被削弱,到了1263年,教皇烏爾班四世頒布《選帝諭》,確定皇帝由七大選帝侯選舉產生。1356年,查理四世頒布《黃金詔書》,重新確定選帝侯名單。從此,皇帝權力所至不過自己原有的領地而已。從15世紀開始,皇帝之位幾乎被哈布斯堡家族壟斷。

其間,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終結,皇帝的東方線索中斷,基督教世界又只剩下一位皇帝。

四 俄德法奧英:五大帝國

1567年,俄羅斯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Tsar,即愷撒。作為東正教最大的分支教會,俄羅斯帝國認為自己是拜占庭帝國天經地義的繼承者,並於1589年宣布脫離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管轄,成為獨立的教區。1721年,彼得一世在莫斯科加冕為皇帝。
1804年是極為特殊的一年,這一年,拿破崙·波拿馬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為法蘭西帝國皇帝,不過不是在羅馬,而是在巴黎的聖母院大教堂,面對這樣一位曠古未聞的傑出統帥,即便是教皇也不得不屈尊紆貴。但拿破崙並不因此而滿足,他於幾個月後來到義大利,在米蘭大教堂加冕為義大利國王,並於1806年宣布解散神聖羅馬帝國,至此終於完成了繼承羅馬人偉業的夙願。他的全部頭銜是「法蘭西帝國皇帝,義大利國王,萊茵同盟的保護者和瑞士聯邦的仲裁人」。
同樣在1804年,哈布斯堡王朝弗朗茨二世開始使用「世襲奧地利皇帝」的稱號,並於兩年後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此後只使用奧地利皇帝的稱號,並於1867年與匈牙利合並為奧匈帝國,這樣,西方世界有了三個皇帝。
拿破崙失敗後波旁王朝復辟,但1852年拿破崙三世發動政變,即皇帝位,稱「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被俘,國內爆發革命,從此法國結束帝制,開始共和國。
而戰勝者普魯士王國,挾統一德意志之威,在鐵血首相俾斯麥的力促之下成立帝國,1871年1月,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鏡廳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此時,歐洲有三個皇帝,分別是德意志皇帝、奧匈帝國皇帝、俄羅斯皇帝,前兩者出自西羅馬體系,俄國出自東羅馬體系。1873年,三國結成同盟,史稱「三帝同盟」。
1876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但她所承襲的是於1857年滅亡的莫卧爾帝國,嚴格說來不屬於西方系統。當時英國國王的全部頭銜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及所屬海外領地國王,護教者,印度皇帝」,包括維多利亞在內共有四位英國國王使用了皇帝稱號。這時,歐洲皇帝的數量達到歷史上最多的四個。

五 帝制結束:皇帝隱退

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爆發,成立臨時政府,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俄羅斯結束帝制。
1918年一戰結束,德、奧戰敗,11月,威廉二世和卡爾分別宣布遜位,原則上說,從此歐洲大陸不再有皇帝。但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4年號稱「元首」,德意志第三帝國開始,這里,「元首」實際上等同於皇帝稱號。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第三帝國覆滅。
1949年喬治六世在位時印度獨立,英國國王取消皇帝稱號,大英帝國成為歷史名詞。
從此,西方世界不再有皇帝。

六 總結

總結西方(特指歐洲)的近兩千年的皇帝史,源頭是羅馬帝國,帝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分後,此後所有的皇帝,無論那個民族都要把自己追溯到其中之一,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包括: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二、第三帝國,法蘭西第一、第二帝國,奧地利帝國;東羅馬帝國也即拜占庭帝國則由俄羅斯帝國沿襲。而不論是東羅馬系統還是西羅馬系統,都跟教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唯一的例外是英帝國,它所繼承的是東方的莫卧爾帝國。歷史上,大多數時間歐洲只有一或兩位皇帝(羅馬帝國短暫的混亂時期除外),19世紀神聖羅馬帝國解散後開始有3位,1876年到1918年短期內曾經有過4位皇帝。

7. 歐洲的皇帝的稱號是怎麼來的

漢字中對西方「皇帝」 一詞的翻譯來自拉丁語Imperator和Caesar,意思為羅馬軍隊的最高統帥、元首。歐洲國家君主通常稱為「國王」或「女王」,只有東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因為自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延續,所以其君主稱為「皇帝」。 到了18世紀以後,歐洲許多國家變為君主專制國,皇帝這個頭銜大多作為專制君主的頭銜使用。19世紀早期,當時歐洲的只有法國(拿破崙)、奧地利和俄羅斯三國有「皇帝」。19世紀中期後,德國及英國國王相繼獲得「皇帝」稱號。
1721年,俄羅斯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俄語:Император)的頭銜,以與其更加強大的君權和更加龐大的國家相對稱。俄國元老院直接把古羅馬帝國皇帝的拉丁文頭銜拿來獻給彼得。這也是彼得大帝吸收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一。在此之前俄國最高統治者的最高頭銜僅是「沙皇」(俄語:царь),也就是「愷撒」的意思,惟「沙皇」頭銜在彼得稱帝後,其層級地位僅略高於國王,相當羅馬帝國末期之「副皇帝」,但習慣上仍然把俄羅斯皇帝都稱為沙皇。
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恢復君主制,因為國王(法語:roi)這個頭銜在大革命後的法國已經極不得人心,象徵腐朽、專制、蠻橫,且法國自革命後自視為羅馬共和國的再世,所以拿破崙不稱國王而稱皇帝(法語:Empereur),亦有自視為由共和之民意建立的羅馬帝國精神繼承人之意。從這個時候起,「皇帝」這個稱號有一種冠冕堂皇的、比國王高一級的味道在里頭。後來路易拿破崙亦仿效拿破崙,稱帝加冕為「拿破崙三世」,直到1870年普法戰爭兵敗被俘為止。
1804年,奧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王國國王弗朗茨二世宣布採用「奧地利皇帝」的稱號,並於1806年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1867年,奧地利帝國實行二元君主制,改為奧匈帝國,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國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
德文「皇帝」是Kaiser,凱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德文寫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寫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羅馬人的皇帝」。
1850年,德意志邦聯議會曾經給普魯士國王加皇帝的尊號,但被拒絕,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統一,成立「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才接受「德意志皇帝」這個頭銜。
僅有維多利亞女王、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使用過「皇帝」的頭銜。英國本土一直是王國,但因羅馬帝國末期曾有數人於不列顛稱帝之歷史,加上亨利八世建立英國國教時,曾宣稱已獲得「皇權」(imperium),故伊麗莎白一世時英國國會為對抗天主教廷在英重建權威,通過法案認定英國王冠為「皇冠」(imperial crown),無須教皇加冕。1801年不列顛與愛爾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巔與愛爾蘭王國時,國會更建議喬治三世以「不列巔與愛爾蘭皇帝」或「不列巔與漢諾威皇帝」(當時英王兼領德國境內漢諾威公國)頭銜稱帝,惟喬治三世基於傳統拒絕稱帝。
直到維多利亞女王,她推翻了印度莫卧兒王朝,加冕為印度女皇。她在1876年後的頭銜是「托上帝鴻福,大不列顛、愛爾蘭及海外領地女王,國教保衛者,印度女皇(拉丁文: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gina,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rix;英文:Victoria,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Queen, Defender of the Faith, Empress of India)」。這是所謂「大英帝國」的來源。
不過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有一個共同君主的兩個國家,大不列顛王國(及其海外領地)和印度帝國。英國在印度的直接統治者為Viceroy,直譯為「副王」,意譯為「總督」。而英文皇帝稱emperor,女皇稱empress。
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後,男性的英國君主頭銜是「國王和皇帝」,Rex et Imperator。全稱則是「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x,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or」。
只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三個國王用了這個頭銜。愛德華八世未加冕即遜位,喬治六世時期印度獨立,印度皇帝的頭銜被取消。
港英時期的香港,因為其宗主國的關系,官式稱為女皇,而非女王。

8. 為何古代歐洲的統治者,有的叫國王,有的叫皇帝

在歐洲歷史上,只有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的人才可以被稱之為皇帝。早起羅馬帝國的皇帝一般會被稱之為凱撒,奧古斯都。從理論上來講,羅馬皇帝的權利來自於元老院,來自於人民,而非世襲繼承。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皇冠也一分為二,一個是西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滅亡,基督教勢微,皇帝的稱號也隨之消失。

東羅馬的帝號傳遞過程比較簡單了,東羅馬帝國滅亡於1453年,之後流傳到俄國,值得一提的是「沙皇」稱號並不是指代皇帝,俄國稱帝是在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的時候,直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

從法理上來講,同一個時期只能有一個皇帝,但教廷分裂的時候往往對立教宗會擁立對立皇帝。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國王為什麼被稱為皇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軍糧多少噸 瀏覽:644
義大利新酒店什麼時候開業 瀏覽:405
越南600萬等於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710
越南靜嘉縣屬於哪個省 瀏覽:69
印尼華裔女生怎麼樣 瀏覽:599
印度種族歧視什麼人 瀏覽:789
越南軍車有哪些 瀏覽:134
越南隔離區有哪些 瀏覽:37
哈爾濱在中國怎麼樣 瀏覽:779
義大利巴士卡怎麼打 瀏覽:970
伊朗人為什麼認可最高領袖 瀏覽:146
中國國土面積相當於哪些國家 瀏覽:454
英國綠卡怎麼領取 瀏覽:381
街頭采訪看中國多少人參軍 瀏覽:227
印尼人怎麼捕鳥 瀏覽:396
伊朗紙幣叫什麼 瀏覽:105
伊朗憑什麼不能擁有核武 瀏覽:295
伊朗的國土面積有多少平方公里 瀏覽:761
印尼黑酸枝豪華版沙發多少錢 瀏覽:210
越南海防特產有哪些工藝值得買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