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目前美國和伊朗的國家局勢如何的啊
自伊拉克之戰後,人們便一直在猜測美國要打擊的下一個目標。最近美伊間越來越緊張的關系表明,美國已經鎖定了伊朗,在加強輿論攻勢和暗作軍事准備的同時,布希總統近日不斷發出不排除軍事打擊之類的威脅,海灣上空再次出現不祥之兆。 眾所周知,自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美伊兩國就成為不共戴天的敵人;而布希在3年前的國情咨文中更是將伊朗列入「邪惡軸心」國家之中。最近兩國關系的驟然惡化似與布希 政府的「大中東民主計劃」和克的局勢發展不無關系。 布希在不久前的就職演說中,將在大中東地區推行「民主自由」列為其第二任期的戰略性任務。為此,美國宣稱要「改造」或「推翻」這一地區的所謂「專制」和「暴政」政權。對埃及和沙特這樣的對美友好國家,布希採用了鼓勵性措辭。而伊朗則不同,它是賴斯點名的6個所謂「暴政據點」之一。布希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不僅指責「伊朗是世界上支持恐怖主義的主要國家」;更毫不掩飾地表示,「對伊朗人民,我今晚要說:在你們追求自由的時候,美國與你們站在一起。」 另一方面,美國對伊朗的怒火亦與伊拉克的局勢有關。美國推翻薩達姆的本意是在伊拉克建立一個親美國家。但此次大選的結果卻是讓占人口多數的什葉派獲得了超過半數席位。無論將來新的過渡政府如何組成,什葉派都理所當然地要在新政府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伊朗與伊拉克什葉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影響是他國所難以相比的。說不定,美國在伊拉克取得的戰果最終為伊朗做嫁衣裳。 此外,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客觀上為伊朗消除了一個勁敵,使伊朗失去了可以與之抗衡的對手。美國擔心伊朗正在中東坐大,會對美國實現控制中東的夢想形成挑戰。如果伊朗有朝一日掌握了核武器,不僅美國親密盟友以色列的安全,連其自身在中東的巨大利益都將受到致命威脅。這就是美國為什麼如此害怕伊朗會研製出核武器。 勞民傷財又損兵折將的伊拉克之戰給了美國一個嚴厲的教訓。面對巨大的財政負擔和兵員短缺,面對國內外的反戰輿論和孤立處境,面對伊朗的廣闊幅員和更強實力,美國近期似已無可能再打一場伊拉克式的戰爭。 布希政府目前看來只有3個選擇:一是接受英法德三國的外交斡旋;二是在三國談判失敗後再提交安理會以圖對伊朗進行制裁;最後是慫恿以色列出手,對伊朗核設施進行定點清除。布希17日已明確表示,「美國支持以色列維護其領土安全,一旦以色列安全受到威脅,美國將向以色列提供支持。」美以心知肚明,這最後一招實在難以預測,不到萬不得已,美以都不會貿然走這一招險棋。 而伊朗方面則是態度強硬,壓而不服。究其原因,一方面伊堅稱無意研發核武器,而是根據核不擴散條約和平利用核能;普京總統20日明確表示認同並支持伊朗的這一立場。另一方面,伊朗也看到,國際社會不會支持美國動武;而美國本身亦難以單獨發動另一場戰爭。當然,伊朗也不願將問題提到安理會,在適當的時候它可能會做出某些讓步,與英法德三國達成妥協,以避免遭受制裁的危險。 現在布希已啟程前往歐洲,他同歐、俄領導人會晤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試圖說服他們協同美國,加大對伊朗的壓力,逼其就範。因此,英法德三國的外交斡旋十分令人關注,它似乎成了美伊關系這個日益升溫的高壓鍋的一個放氣閥,具有防止發生爆炸的功能。這一使命讓歐盟頗感得意,這表明其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正悄然提升
Ⅱ 伊朗與美國最新局勢;
美國氣焰還是咄咄逼人,但是伊朗毫不示弱(因為一弱,美國將會攻其不備)
但是,有俄羅斯與中國給伊朗撐腰,
so,美國不敢直接打伊朗。
除非是 打本拉登那樣子,偷襲、
Ⅲ 疫情當前,美國伊朗的關系會因為人道救助緩和嗎
美國只是不為難伊朗罷了,不會對伊朗進行救助。
美國的這一舉動仍然有助於緩解美國與伊朗之間的關系,疫情爆發後,世界上發生了許多令人心動的事件。所謂的爆發是無情的,各國正在互相幫助,加深友誼。但是,即使美國和伊拉克的老敵人不能僅僅因為這一事件而和解,這種關系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緊張。美國和伊朗數十年來一直陷入麻煩,唯一的蜜月期是在達成伊朗核協議之後。在特朗普上任之前的這一階段,只有兩年時間。這個蜜月期並不意味著兩黨之間的關系有多好,只是說美國不再這個時候為難伊朗。
Ⅳ 伊朗現在什麼情況
2015年7月14日,經過多年艱苦談判,伊朗核問題最後階段談判終於達成歷史性的全面協議。伊朗承諾永不尋求獲取核武器,並稱贊伊核協議是「歷史性時刻」。
2015年8月23日,英國外交大臣哈蒙德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重開英國駐伊大使館,標志著兩國中斷四年的外交關系開始回暖。
Ⅳ 伊朗和美國關系緊張來源已久了么
美伊交惡溯源可以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
其實兩伊戰爭期間,與伊朗為敵的美國明顯站在了伊拉克一邊,並提供大量經濟和軍事上的援助。然而美國政府很快意識到,素有宏圖大志的薩達姆將成為更危險的敵人,美伊關系迅速降溫。1990年8月2號,伊拉克出兵佔領科威特全境,並吞並科威特為其第19個省。此後,聯合國連續通過了5個決議,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實施經濟制裁。但伊拉克仍然拒不撤軍。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組成多國部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下,先後對伊拉克實施了"沙漠盾牌"、"沙漠風暴"和"沙漠軍刀"三個階段的軍事行動,收復科威特,並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當年4月3號,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87號決議,要求伊拉克銷毀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作為解除經濟制裁的前提。此後,在1991年到1998年的對伊武器核查中,美伊摩擦不斷,兩國關系繼續惡化。1998年12月16號,核查危機達到頂峰,聯合國核查人員全部撤離伊拉克。次日凌晨,美英單方面對伊拉克發動了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大規模導彈襲擊,核查工作就此中斷。去年年初,美國以伊拉克拒絕接受武器核查,繼續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將伊拉克列入了所謂的邪惡軸心,聲明將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去年9月,伊拉克迫於軍事壓力,同意接受聯合國的武器核查。在此後的核查過程中,盡管伊拉克給予了積極配合,並按時向聯合國提交了武器發展報告,但美英堅持認為伊拉克隱瞞事實,繼續藏有並發展違禁武器,並不斷向海灣地區增兵。
一直以來,總對美國存在一定的偏見。不習慣她憑借自己超強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打著「民主」的旗幟,喊著「反恐」的口號,給世界的和平帶來威脅!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黎以沖突,美國或明或暗的參與,給中東這塊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帶來了更加深重的災難。被炮火摧毀的家園,廢墟上孩子們祈盼和平的眼神,使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心靈為之顫抖!如今,朝鮮無視世界各國的反對,對外宣稱已成功試驗「核爆」後,被美國列為「邪惡軸心國」之一的伊朗,其核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另一焦點。美國將會對伊核問題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一部分取決於伊朗方面的回應。但我們期待,兩國博弈的代價,不是另一場硝煙!
一、 伊核問題的由來
1967年,美國首先援助伊朗建立了原子能研究中心,隨後歐美等西方國家紛紛與伊朗簽訂核合作合同,爭奪伊朗核市場,伊朗核計劃發展進入全盛階段。但隨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巴列維王朝的垮台,歐美終止了與伊朗簽訂的所有合同。而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更是摧毀了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的大部分核設施。戰爭結束後,伊朗向俄羅斯尋求幫助,在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控下,實施了核設施重建工作。2003年,美偵察到伊朗的秘密核設施。該消息曝光後,歐盟三國與伊朗就「伊核問題」展開了談判。但由於歐盟在談判中受美國影響,加上伊朗政府強硬的態度,使得談判陷入僵局,最終使得伊朗再次恢復鈾濃縮加工活動。圍繞伊朗進行鈾濃縮活動的目的,美歐與伊朗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對峙。
二、美伊博弈
美國為了維持其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絕不能容忍伊朗擁有製造核武的機會。而伊朗身處中東這個是非之地,為自身安全及能源問題考慮,迫切需要發展核技術。這一矛盾的存在顯然並非偶然。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成為了全世界尤其是美伊必須考慮的問題。
盡管伊朗方面一再強調自己是「和平發展核能」,但歐美等國卻對這一說法表示懷疑。一旦放任伊朗,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九個「擁有核武」的國家,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將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產生影響,其他國家倘若紛紛效仿,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國的軍事威懾力,進而動搖美國極力營造的「一超獨霸」的世界格局,最終損害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
盡管後果嚴重,但面對「不吃硬」的德黑蘭,美國確實要下一番苦功。畢竟,伊朗不是阿富汗、伊拉克。首先,伊朗的國土面積是伊拉克的四倍,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是伊朗人民推選出來的政治和精神領袖,具有號召和團結民眾的感召力;其次,伊朗的石油儲量居世界前列,中國與俄羅斯等大國都與伊朗有著密切的能源關系。美國對伊措施不得不兼顧這些國家的利益;再次,伊朗所處的地理位置也給其帶來了天然優勢:把守著中東的石油通道——霍爾木茲海峽,美國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懸於這條通道,不得不有所顧忌;最後,內賈德廣泛聯合其他反美陣營,頻頻出訪鄰國。與委內瑞拉、古巴等國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力量!
而對於美國自身而言,各種困難也不得不面對。第一,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使布希進退兩難。繼續派兵駐守,帶來的是美軍傷亡人數的攀升和國內反對勢力的指責;但撤軍更是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成果,拱手讓出,使伊朗有機可乘,增加伊朗在伊拉克的影響力。第二,美國國內的「驢象之爭」再次拉開了帷幕,布希在任期內,已不再可能策劃對伊動武。
面對諸多的障礙,美國出於無奈,被迫改變策略,對伊妥協,表示「只要伊朗同意暫停鈾濃縮活動,美國將參加與伊朗的直接談判」。
正如《孫子、謀攻》中所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戰爭是所有策略中最低級的選擇,雖然「伊核問題」的解決前景仍不明朗,但我們期待雙方博弈可以達到一個令大家滿意的均衡。
Ⅵ 當前伊朗和美國局勢如何
現在伊朗和美國之間的關系已經降至冰點,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前一段時間通過無人機襲擊炸死了伊朗少將蘇萊曼尼,這也使得伊朗軍方勢力受到重創,這讓伊朗國內反對美國的聲音越來越大,甚至和伊朗關系密切的國家也都爆發了遊行示威活動,這對於美國在國際上的名聲會構成很大的影響,所以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接下來可能會和伊朗進行談判,用來挽回和伊朗之間的關系。
不過我們也看到美國總統即將進行選舉,這也使得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這一段時間絕對不會發動對外戰爭,因為一旦發動對外戰爭的話,將會使得美國老百姓加劇對自己的厭惡,也就會使得自己失去總統位置。
Ⅶ 美國與伊朗處於什麼關系這種關系是如何形成的
1921年2月21日,禮薩·汗上校發動軍事政變,占據德黑蘭,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維王朝,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當時美國對伊朗的事務幾乎沒有興趣。伊朗為了擺脫英國和俄羅斯在波斯事務中的統治地位。向美國尋找支持,美國工業和商業領袖支持波斯推動其經濟現代化並擺脫英國和俄羅斯影響。美伊兩國也開始越來越親密。
到1978年1月發生反對伊朗君主體制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同年8月至12月,罷工及示威活動癱瘓了整個國家。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伊朗讓美國交出阿沙,阿沙和美國關系特殊,美國沒有交出來。伊朗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雖然伊朗因為阿沙死了最後放了人,但是是梁子結下了。
伊斯蘭革命期間」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對伊朗所有美國文化,經濟全盤否定。1980年伊朗與美國斷交後,美國開始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對伊朗進行全方面經濟,軍事的制裁。
Ⅷ 伊朗伊斯蘭革命時期,美國為何沒有出兵干涉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對民主自然看的很重,但是當時的伊朗政府巴列維王朝讓美國很是失望,政府的獨裁,腐敗和貪污,是有目共睹,所以當巴列維王朝向美國求救的時候,美國是回絕的。
其實早在當時,美國並沒有想到伊朗會稱為他的敵人,只是對霍梅尼抱有幻想,當時霍梅尼最大的口號,就是反對巴列維的獨裁,腐敗,美國依舊相信,就算霍梅尼上任,也擺脫不了對於美國的依賴。
Ⅸ 伊朗和美國之間主要矛盾是什麼
伊朗和美國的關系目前非常不好,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惡劣,但是在很久之前,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伊朗和美國的關系實際上非常密切。之所以伊朗和美國開始出現這么大的矛盾,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巴列維領導下的伊朗給與了美國非常多的幫助,甚至美國士兵在伊朗國內觸犯法律的時候,伊朗法庭沒有審判的權力,而是應該交由美國進行審判。其次就是在巴列維王朝覆滅的時候,霍梅尼帶領下的伊朗開始對美國產生了抵觸情緒,最後導致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的發生。最後就是到目前為止,伊朗和美國仍然處於非常嚴重的對立情緒,特別是在蘇萊曼尼被美國軍隊刺殺之後。
最後就是到目前為止,伊朗和美國仍然處於非常嚴重的對立情緒,特別是在蘇萊曼尼被美國軍隊刺殺之後。伊朗國內開始了一輪非常強大的反美浪潮,雖然美國並不害怕,但是雙方的關系徹底進入冰點。所以也就造成了雙方的主要矛盾點。
Ⅹ 美國和伊朗是怎麼了
原先的小兄弟,一夜之間跟自己反目成仇,美國的感受閉著眼都能想像得到。正常情況下,美國接下來應該大力扶植沙特、伊拉克,借二者之力鏟除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以泄心頭之恨!
而現實中,伊拉克也確實由此惡從單邊生,再加上美國的唆使,又眼瞅著伊朗因為內部的革命導致軍隊混亂,元氣大傷,所以薩達姆政府沒多久就向伊朗發起了進攻,兩伊戰爭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