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200萬桶原油被搶損失多少
沒損失什麼,已經把油賣了。
9月8日,伊朗外交部表示,油輪「阿德里安達里亞一號」(此前名為「格蕾絲一號」)已經在地中海某港口卸貨。
根據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新聞通訊社9日報道,伊朗外交部發言人阿巴斯穆薩維8日向伊通社說,盡管屢遭騷擾,「阿德里安達里亞一號」油輪已在地中海沿岸停泊並卸貨,其擁有者將決定該艘油輪的未來。
阿巴斯穆薩維重申了伊朗的立場:伊朗將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出售其石油,無視所有的制裁和障礙。穆薩維表示,英、美等國家在直布羅陀海岸附近國際海域扣押船隻的行動「只會給他們自己增添煩惱」。
此前,原名「格蕾絲一號」的該艘油輪於直布羅陀海域被英國海軍扣押,理由是認為它正前往敘利亞,違反了歐盟的制裁。扣押行為發生45天後,直布羅陀法院裁定油輪應被釋放。
根據路透社8日報道,穆薩維表示,「阿德里安達里亞一號」已抵達目的地,運載油輪已經售出。但發言人並未透露油輪具體的目的地,與原油是否已經交付。
路透社報道稱,「阿德里安達里亞一號」曾在國際視野中失蹤,隨後又被衛星拍攝發現其出現在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日報道,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以拍攝到的衛星圖像為證據,指控伊朗有關這艘油輪在釋放後不會前往敘利亞的承諾是「謊言」。伊朗則對此回應稱,未曾作出過這種承諾。
根據半島電視台9日報道,提供油輪監控服務的公司TankerTrackers表示,截至當地時間8日晚上,「阿德里安達里亞一號」並未在塔爾圖斯港卸下石油。
根據伊通社報道,穆薩維在談及英國油輪「史丹納帝國」(Stena Impero)號時說,有關的法律程序已到最後階段,意味著這艘油輪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被釋放。此前,該艘英國油輪在波斯灣被伊朗以「違反海事規定」為由扣押。
② 彭佩奧說伊朗海域兩艘油輪被襲擊,百分百是伊朗乾的,這個說法可信嗎
這個說法還是可信的。伊朗完全是有目的來襲擊油輪。一方面伊朗越來越對美國的襲擊不滿意,另一方面美國對於伊朗的襲擊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來反對美國對於伊朗的制裁。油輪的襲擊對於伊朗來說是很有可能的。
如今已經有了很多的證據表明油輪的襲擊就是因為伊朗的襲擊。此次的襲擊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面沙特的油田遭遇了襲擊,如果油輪遭遇襲擊的話,國際的油價也會因此漲價,獲益的肯定是伊朗。
③ 伊朗暗地裡多次襲擊各國油輪,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是由於美國制裁伊朗的石油出口。而且美國和其他的國家採取了聯合制裁的方式。這讓伊朗非常憤怒。所以他才會選擇攻擊很多國家的油輪這種報復性的手段。而且他多數攻擊的都是和美國非常要好或者是美國盟友身份的國家的油輪,因為這樣會給美國以及他的盟友提出了非常嚴厲的警告。因為美國的制裁使得伊朗它的經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所以伊朗也是通過這種方式提醒美國不要做得太絕。
當然伊朗多次攻擊其他國家的油輪並不會造成更猛烈的沖突。因為現在雙方都在盡力保持克制,而且誰也承受不了戰爭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壓力。所以到最後可能會重新回到談判桌上解決。但是無法得到一個根本的解決,因為這屬於地緣政治問題可以說是一個無解的答案。
④ 伊朗在波斯灣水域扣押一韓國油輪,扣押的原因是什麼
伊朗革命衛隊公布的原因是簡單的“環境危害”,而網上的解釋則眾說紛紜,主要的猜測有:彰顯地區控制力、作為談判籌碼、紀念卡西姆·蘇萊曼尼。
據報道,一艘名為“MT Hankuk Chemi”號的懸掛著韓國國旗的油輪,載著7200噸乙醇在由沙烏地阿拉伯駛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途中,被伊朗革命衛隊於波斯灣水域扣押,並被轉移到了伊朗港口。據悉,船上的船員均已被逮捕。事後在伊朗革命衛隊發布的聲明中,表示扣押該韓國油輪的原因為“環境危害”,此事一出,眾媒體紛紛進行了報道,各種各樣的猜測也紛紛地浮現了出來。
一、彰顯地區控制力
由美國帶頭的、一系列的制裁壓得伊朗幾乎難以喘息,而伊朗卻不甘示弱,於是便通過扣押韓國油輪的方式來彰顯其在海灣地區強大的控制力,以此來表現其不但擁有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的實力,更擁有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的堅定決心。
⑤ 伊朗獲釋油輪200萬桶石油找到買家,哪個國家敢買伊朗石油
我覺得很多國家都敢買伊朗的石油,因為石油是現在最重要的資源,沒有人會和資源過不去,雖然現在伊朗和美國是鬧矛盾鬧僵了,但是這樣也並不代表美國能夠阻止其他國家和伊朗進行貿易往來,畢竟也很很多不怕美國的國家,比如俄羅斯。
敘利亞這個國家也是能購買伊朗石油的國家。因為英國扣押伊朗的輪船就是因為伊朗想把石油運送給敘利亞,因為現在還有一部分美軍駐扎在敘利亞想要牽制敘利亞和俄羅斯一部分的兵力。
⑥ 如何看美軍在曼德海峽,圍堵伊朗油輪的行動呢
根據卡達半島電視台英文網5月18號的報道,美國軍隊大批戰艦在公海圍堵5艘伊朗油輪,結果惹怒了伊朗,包括英國在內的美歐國家多艘油輪在阿拉伯半島紅海水域遭到神秘快艇狼群開火攔截,地理位置與霍爾木茲海峽同等重要的紅海,曼德海峽一時間變成了致命航道。
之前的時候,美國政府官員表示,伊朗向委內瑞拉運送原油產品違反了兩國的制裁法案,美國方面將會採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攔截,這次的攔截很有可能發生在加勒比海地區。
由此可見,這次美軍攔截伊朗方面的軍艦是在加勒比海地區,但是伊朗方面和葉門胡塞武裝在曼德海峽發起了反擊,也是先警告美國不要輕舉妄動。
⑦ 伊朗在波斯灣又扣押一艘油輪,美國將會如何應對呢
美國會邀請和伊朗進行進一步的談判。對於美國來說伊朗扣押了油輪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一方面面對伊朗越來越強大的軍事實力也不能可能對伊朗進行動武,另一方面伊朗的打擊報復行為已經很大程度上侵犯了美國的國家利益。
伊朗扣押油輪,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都會激怒美國,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武裝力量也足夠打擊伊朗。但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在背後支持伊朗,使的伊朗的行為在中東惹起事端似使的中東地區的局勢再次升級。
⑧ 伊朗突破美航母封鎖大批油輪駛入敘利亞,卸下石油;美國為何不直接開炮
不管伊朗用什麼方式來運送石油,美國在當前的局勢下都不會率先動手,因為一旦開打兩國就沒有和談的希望了。對於美國來說現在只要保持對伊朗的制裁,就能夠拖垮伊朗。伊朗不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海峽,美國絕不會先動手開戰。在最近很多人都在猜測美伊之間會不會因此爆發戰爭,從當前的國際局勢來看這場戰爭還是有可能爆發的。美國控制伊朗的石油出口,實際上已經把伊朗逼到了兩難的境地,伊朗現在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就和美國談,要麼就和美國打。不管是談還是打伊朗肯定都是吃虧,所以說現在美國做的是一個絕不虧本的生意,他有的是耐心和伊朗耗,而伊朗耗不起。
其實美國本身也打不起仗,美國早就已經負債累累,經濟壓力非常大,再去打仗的話,美國的經濟肯定會雪上加霜。況且伊朗不是弱國,實力要強於海灣戰爭時期的伊拉克,國內的民眾非常的團結。美國打垮伊朗容易,可是征服伊朗卻非常困難,如果真的在伊朗開戰,美國極有可能陷入第二個伊拉克戰爭泥潭。
⑨ 一九八八年伊良海軍與美國海軍交火
交火背景
爆發於1980年的兩伊戰爭可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從1984年起,為迫使伊朗停火,薩達姆率先挑起波斯灣「襲船戰」,首先拿伊朗油輪開刀,隨後伊朗也開始攻擊一切駛向伊拉克及其盟友沙特、科威特的商船。1984年5月13日,伊朗戰機炸毀了向英國運送石油的科威特油輪「烏姆卡巴希」號,標志著「襲船戰」進入無差別打擊階段。
兩伊在波斯灣的「自由攻擊行動」嚴重干擾了世界能源供應鏈的暢通。在美國的撮合下,沙特牽頭組織起「半島防禦部隊」,充當「准地區警察」,伊拉克的襲船行徑也有所收斂,但伊朗依然持續打擊途經波斯灣的他國船隻。1985年11月,伊朗革命衛隊查扣一艘義大利貨輪並開槍打死一名美國船員。兩個月後,革命衛隊又劫持了美國貨輪「泰勒」號,將「運往伊拉克的戰爭物資」全部沒收。這一系列舉動激怒了白宮。
與此同時,兩伊戰局再起波瀾,1986年2月,伊朗佔領法奧半島,封鎖了伊拉克的出海口,薩達姆嚴令空軍打擊一切駛往伊朗的船隻,而伊朗也報復性攻擊開往所有海灣阿拉伯國家的油輪,其中為伊拉克提供轉口貿易的科威特受傷最重。
1986年12月23日,科威特向美國遞交申請,請求美軍護航。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溫伯格非常高興,因為這為美國提供了機會,既可讓海灣國家樹立對美國軍事保護的信心,又可保持在波斯灣的軍事存在,遏制伊朗擴張。
作戰經過
1987年3月,美國首次為改掛美國國旗的科威特油輪護航。美國人認為伊朗不敢冒與美國艦隊直接作戰的風險攻擊商船,可是他們錯了,伊朗不僅沒有知難而退,還加強了布設水雷的強度和密度。
1987年7月22日,一支美國護航艦隊與三艘易幟的科威特商船會合,駛向波斯灣,該編隊得到美國部署在阿曼灣的航母的空中支援,而且從沙特基地出發的美國P-3C巡邏機也實時提供情報支援。為避免被交戰的兩伊軍隊誤擊,美國艦隊出發前還公布了護航信息。
但在7月23日夜,一支伊朗船隊卻悄悄在航道內投放了9顆亞姆水雷,這種水雷內裝110公斤炸葯。次日黎明,美國驅逐艦「班布里奇」號被水雷炸傷,護航艦隊被迫返航。當天晚上,美國駐中東部隊司令伯恩斯在日記中寫道:「水雷襲擊事件表明,我們的威懾戰略並未奏效,伊朗已決心與美國為敵。」
海上游擊戰與浮島
其實,深陷兩伊戰爭泥潭的伊朗並沒有多少與美國軍事對抗的本錢。美國軍方預估,伊朗很可能利用水雷遲滯美軍的護航行動,並出動快艇發動海上游擊戰。
經過一番斟酌,美軍決定在靠近伊朗的波斯灣航道上每隔幾十海里建立一個海上浮島,部署巡邏艇、直升機和海軍特種部隊,隨時對伊朗快艇突襲和布雷行動做出反應。
在科威特的財政支持下,美國中央司令部租用了兩座浮動式石油鑽井平台,改裝為布控浮島。其中一座名為「武仙座」的浮島長121.9米,寬42.7米。兩座浮島本身沒有動力,全靠駁船牽引,美軍為每座浮島配置了4艘MK3高速巡邏艇、3架OH-6特戰直升機、1個海豹三棲特戰排和1個陸戰隊排。
行動時,兩座浮島一般相距約45海里,巡邏艇24小時在浮島四周戒備,以防伊朗快艇靠近,而直升機則負責遠程監控和支援,海豹突擊隊員還裝備有針對快艇的武器,如毒刺導彈、迫擊炮、自動榴彈發射器等。為協調指揮,美國國防部還專門成立了中東聯合特遣司令部,並將護航區域分為八塊,由直升機和巡邏艇不間斷布控,美國海軍也派出以掃雷艇為主的30多艘艦艇。
1987
年9月19日,美軍發現伊朗海軍的「伊朗」號兩棲登陸艦行動異常,判斷它可能正在佈雷。隨後美軍派出「加雷特」號驅逐艦和2架直升機趕赴該水域攔截。當直升機發現「伊朗」號正將水雷投入大海時,立即發射火箭彈並用機炮進行掃射,打死3名伊朗水兵,其餘伊朗人員棄船逃生。次日清晨,美軍突擊隊登上無人看守的「伊朗」號,並發現大量水雷。伊朗封鎖海峽的證物很快被西方媒體廣為傳播。
1987年10月6日,「武仙座」浮島又派出2艘巡邏艇接近伊朗法西島水域搜集情報,它們在距法西島以西13海里的水域發現數艘伊朗快艇出海,遂馬上呼叫「武仙座」浮島出動直升機攔截,最終全部伊朗快艇被美軍直升機炸毀。
1988
年,美國與伊朗的海上沖突卻日漸升溫。2月,美國開始執行更具進攻性的軍事行動,而不斷吃虧的伊朗決心加大水雷戰的力度。4月14日,美軍第14護航艦隊剛駛出霍爾木茲海峽,編隊前方的「羅伯茨」號護衛艦觸發了一枚水雷,艦體中部被炸出直徑2.7米的大洞。「羅伯茨」號被炸的第二天,美軍中東特遣艦隊的掃雷分遣隊在出事海域發現了5枚水雷,掃雷專家分析後認定它們是伊朗購買的亞姆水雷。
消息很快就上報到白宮,總統里根與副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長和參聯會主席等軍政首腦磋商後,決定對伊朗的「錫里」和「薩珊」號鑽井平台實施打擊,行動代號「螳螂」。
4月18日凌晨,美國海軍中東特遣艦隊從巴林基地出動6艘艦艇,航行至波斯灣主航道時,兵分兩路:「溫賴特」號巡洋艦、「辛普森」號驅逐艦和「巴里」號護衛艦組成第一戰斗群,駛向「錫里」號鑽井平台;「特倫頓」號船塢登陸艦、「麥考密克」和「梅里爾」號驅逐艦組成第二戰斗群,直撲「薩珊」號鑽井平台。
上午9時,第二戰斗群抵達「薩珊」號平台附近海域,在要求平台上伊朗人撤退無果後,2艘美軍驅逐艦的主炮一齊開火,伊朗人用機關炮還擊,但很快被壓制,最終平台上的伊朗人不得不請求停火並在美軍監視下乘小艇離開,隨後美軍突擊隊登上平台,搜走一些檔案文件後將其爆破摧毀。與此同時,第一戰斗群也摧毀了「錫里」平台。
「海上彎刀」被打斷
面對美軍斷然出手,被打疼的伊朗決心武力回擊。12時15分,在距第一戰斗群約35海里的水域上空,一架美軍直升機突然發現海面上有三個快速移動的目標。原來這是革命衛隊海軍從阿巴丹港派出的3艘博哈默級快艇,企圖偷襲美艦。正當美軍直升機准備攔截時,伊朗快艇連續發射多枚防空導彈,將美軍直升機擊落。30分鍾後,伊朗海軍的「薩巴蘭」號護衛艦也在霍爾木茲海峽西部海域重創懸掛美國國旗的貨輪「威利·蒂德」號。
13時許,美伊海上沖突達到高潮,伊朗海軍主力幾乎傾巢出動,號稱「海上彎刀」的伊朗「約尚」號導彈艇在岸基雷達的引導下,發現美軍「溫賴特」號巡洋艦,並以35節的高速向美艦撲去。與此同時,「溫賴特」號上的雷達也鎖定了這艘伊朗導彈艇。13時15分,伊朗導彈艇率先發射一枚魚叉反艦導彈(該導彈還是伊朗巴列維王朝時期從美國買來的)。「溫賴特」號一邊規避,一邊發射干擾彈,把魚叉導彈引進大海。同時,美軍「辛普森」號驅逐艦向伊朗導彈艇發射了一枚「標准-1」反艦導彈,「約尚」號頃刻化為燃燒的火炬,15名伊朗水兵喪生。
吃大虧的伊朗不甘就此罷手,在得知「約尚」號被擊沉的消息後,仍持續增兵。14時26分,伊朗海軍的海豚直升機對巴拿馬籍「斯坎灣」鑽井平台展開攻擊,幾分鍾後,從位於阿拉伯海的美軍「企業」號航母上起飛的4架A-6艦載攻擊機飛抵「斯坎灣」所在海域上空。海豚直升機見勢不妙,趕忙降低高度,貼著海面飛走了。這時,三艘伊朗海軍的博哈默級巡邏艇急速駛來,企圖繼續打擊「斯坎灣」鑽井平台。美軍戰機向沖在最前面的巡邏艇投擲了4枚石眼集束炸彈,將其炸沉。另外兩艘巡邏艇見勢不妙,高速撤離。
不願服輸的伊朗海軍出動了其最現代化的軍艦——「薩漢德」號護衛艦,但它很快被兩架美軍A-6E攻擊機盯上。16時34分,兩架美軍戰機分別發射了1枚魚叉空艦導彈和一枚AGM-123激光制導炸彈,「薩漢德」號被命中兩彈,遭重創。17時06分,「薩漢德」號艦長下令棄艦。21時11分,「薩漢德」號沉沒。此後,伊朗的「薩巴蘭」號護衛艦也遭美軍A-6E機群攻擊,艦長等指揮官當場身亡,艦艇癱瘓在海面上。
作戰評價
這場二戰後美國海軍經歷的最大規模海戰成功顯示了美國的軍事能力。由於伊朗海軍幾乎損失所有的大型作戰平台,此役之後,伊朗再未考慮過挑戰美國在波斯灣的海上霸權。隨著美國海軍護航編隊的干涉尺度越來越大,伊朗認為美國可能站在伊拉克一邊,所以不得不接受國際社會的調停,結束了持續多時的波斯灣「襲船戰」,也結束了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
⑩ 美國首次扣押4艘油輪,為何要這么做
幾十年來,伊朗和美國一直相互把對方看作最大敵人,因此兩國關系非常緊張。
特朗普上任後,單方面退出了《伊核協議》後,美國和伊朗之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為了徹底讓伊朗低頭,美國一方面加強了在海灣地區的軍事存在;另一方面加大了對伊朗的封鎖和經濟制裁,加強了多方面對伊朗的打壓,讓伊朗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經濟舉步維艱,物價飛漲,失業率猛增,國內局勢動盪,陷入內外交困的地步。
但是伊朗方面也不會善罷甘休,會在其它領域加大對美國的對抗,跟美國硬抗到底。美國想要讓伊朗屈服,也是困難重重,是個註定難以實現的目標。
但這一回合的較量,伊朗是占據下風的,美國雖然只是扣留了石油,並沒有對油輪進行扣押油輪。但美國對伊朗咄咄逼人的政策,讓伊朗的日子更加難過,足見美國在國際上多麼霸道。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