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為什麼反美
主要是伊朗和美國有非常深的矛盾,從當時的伊朗巴列維王朝時期,美國就非常支持伊朗巴列維王朝。後來由於推翻了巴列維王朝,而且還發生了美國大使館人質事件造成了伊朗和美國之間非常大的矛盾。而且伊朗和以色列之間也有很大的矛盾,而以色列是美國的盟友,所以種種原因,使得伊朗非常的反對美國。
更重要的是雙方的價值觀沖突。因為伊朗是一個非常保守派的國家,而美國是一個非常世俗化的國家,所以他們兩個國家在理念上有著很大的沖突,由於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力量,介入越來越強大使得伊朗在這個區域感到了危機感。比如敘利亞戰爭中就經常活躍著美國和伊朗兩個國家的影子。
B. 有語言學人類學高手能否告知伊朗和法國這兩個不相乾的國家為何謝謝都是merci!波斯語和法語之間
1.由於出色的種植園經濟,今天伊朗這個國家所在的土地上曾經建立過人類歷史中相對較早的繁盛文明,不贅述。
2.由於重要的戰略位置(交通要道,勾連歐亞),在歐亞大陸的東西方文化碰撞、商業往來的過程中伊朗一直扮演著中間商,轉運貿易國,驛站服務等重要的角色。而這些作用早在其伊斯蘭化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3.
由於上述兩點原因,伊朗的語言影響著東西方,東西方的語言,也通過這一地區影響著世界,舉個例子:今天人們發現馬可波羅從沒有到過中國,很重要的原因,他
所有記錄中國方面的文字記錄元帝國方面的語言,都是伊朗化的。一個相對客觀准確的推斷,馬可波羅關於元帝國的消息是來自於伊朗的,或者是他聽聞的,或者是
他在伊朗聽聞的,他的行跡最遠只能說明他到過伊朗。這個例子有什麼重要的呢?它說明很多關於東西方事物詞彙,在東西方的文獻記載中都是在古絲綢之路上類似
於伊朗這樣的重要商業文明中心經歷了再轉譯。所以在歐洲和中國有大量來自於伊朗,又難以可考其最早詞源的語言,這些詞彙,伊朗這樣的中間國為其第二故鄉。
再舉個例子,比如「(漢語,秦)=(法爾西語,chin)=(拉丁語cina或sina)=(英語china)」。這是一個依稀很有邏輯的語言過程,但並
不一定為真理,不過它提供了一種思路。
4.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到,如同伊朗這樣的地方,對其他地方在語言溝通過程中的影響,接下來說法語謝謝的問題。
5.也許是由於類似上述的原因,既關於拉丁語(歐語之母)對伊朗語和羅曼語族(法、意)的影響(這個影響是相互多元的),導致了相同」謝謝「的讀音。
6.又也許是,很不幸,沒那麼多復雜關系,伊朗人就是在近現代化的過程中,謝謝一詞說了法語,就好像中國人說了拜拜一樣。下面給你節選兩段關於網上驢友分享的伊朗語言的談話,都有有關於」謝謝「的部分。
第一段:
Bale,Bale,常在伊朗人接電話的起頭聽到這個字,原文應該念為Bali,和西班牙文的Vale的意思相同,代表OK,或是用於同意語氣。
Merci,我想這就不再多提,法文的謝謝在伊朗也可以如此用,相同意思。
Meydan,多數伊朗人會念成Meyn,在烏克蘭語和俄語中,就是圓環或廣場的意思,在波斯文中也相同。
波斯語里頭其實富含了很多外國文字,除了上述的西法俄文,還有少部分的德文,甚至伊朗人會驕傲地跟你說,有些英文字其實也是從波斯語系出身的。(來自關於伊朗的幾件小事)
第二段:
伊朗人說波斯語,英語在這里也非完全流通,即使講法文亦未必有人聽得懂,不過Merci(多謝)卻是流行語,就連伊朗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講了法文。(來自邂逅最古老的時光 伊朗旅遊攻略)
C. 伊朗到底犯了什麼大忌,值得美國窮追猛打
美國之所以一直對美國窮住猛打,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以後,伊朗一直堅持反美的立場,成為美國稱霸中東的最大障礙;其次,伊朗不僅反美,而且堅持反以色列的立場;最後,伊朗石油儲量排行世界第四,美國為了維持“石油美元”體系,也要一直對伊朗進行窮追猛打。
歡迎大家留言,你認為伊朗最終會向美國服軟嗎?
D. 請問有知道關於伊朗與美國為什麼斷交的嗎
美國與伊朗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西方文明與宗教專制的斗爭,從1979年伊朗發生所謂的「伊斯蘭革命」起,到現在,越演越烈。
伊斯蘭革命
25年前的這個時候,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壽終正寢,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政教合一國家,贏得了伊斯蘭革命勝利的穆斯林們最終選擇並在伊朗歷史上開創了一個國家政權、法製法律以及社會生活三方面徹底伊斯蘭化的共和國時代。
由親美到反美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E. 伊朗為什麼完全禁止和抵制愚人節
愚人節也稱萬愚節,或稱幽默節,是西方社會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4月1日。在西方國家的愚人節這一天,惡作劇是很平常的事。有時候,人們為他們的朋友或家人精心製作的惡作劇會持續一整天。
●比利時
1992年,在這一年的愚人節,《倫敦時報》用大版篇幅報道了比利時將被一分為二的消息。比利時政府認為《倫敦時報》的這個愚人節玩笑不僅侮辱了比利時還嚴重傷害了比利時人民的感情,因此要求比利時國民從此以後不再過愚人節。
●不丹
這里也是最難抵達的人間凈土,不丹有著最質朴純良卻又有寧靜高貴氣質的國民,以惡作劇和作弄他人為主的愚人節文化在這里被視為「罪惡」,被佛教教法所禁止。
●朝鮮
作為仍然封鎖Facebook的國家之一,來自西方的文化同樣遭到自上而下的抵制。除了在朝鮮境內禁止一切西方節日,面對韓國在邊境附近搭建聖誕樹的行為,朝鮮人民軍也叫囂要用炮彈將聖誕樹炸毀。
而在朝鮮的節日表中大部分是家族成員的各種紀念日,如太陽節(金日成生日)、光明星節(金正日生日)。僅在四月就有如金正日的父親金日成被授予元帥稱號紀念日、金正日的父親金日成誕辰紀念日、金正日的奶奶康磐石誕辰紀念日等多個節日。
F. 伊朗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和美國交惡
主要原因是伊斯蘭革命的勝利。
起因事件:
1、伊斯蘭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成為伊朗民選首相,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
英美豈能白白讓自己利益受損,於是,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
巴列維上台後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藍圖來進行改革,同時打壓國內宗教勢力,還簽下了美國軍事人員在伊朗的治外法權。
那時的德黑蘭儼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婦女著裝西化,可口可樂大廣告牌隨處佇立。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極度不滿。
伊朗開始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領袖發動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示威和罷工,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2、美伊斷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的消息被傳回國內,憤怒的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沖入了美國大使館,扣留了使館人員,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講述的就是這一伊朗人質危機事件。
(6)為什麼伊朗排斥西方文化擴展閱讀:
美國制裁對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稱,為遏制伊朗導彈與核計劃並削弱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協議,8月重啟對伊非能源領域制裁,現在又宣布新制裁,試圖用一系列「組合拳」令伊朗最終屈服。
美國財政部發布通告稱,從5日起對涉及伊朗金融、航運、航空、能源等領域超過700個個人、實體、飛機和船隻實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銀行及其境內外分支機構、伊朗國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飛機和伊朗原子能機構。
此次制裁重點瞄準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蘊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僅次於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產油國。按特朗普所說,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葉門、敘利亞等國,並迫使伊朗同意就核問題重新談判。
此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5日宣布,美國將暫時允許8個國家或地區在美對伊朗制裁後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些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義大利、希臘、日本、韓國、土耳其和中國台灣地區。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後不會延長。
另據報道,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對伊朗新制裁時,模仿美劇《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橋段,在「推特」上發布一張海報圖。圖中他從層層迷霧中走來,配以「制裁將至,11月5日」字樣。
對此,《權力的游戲》製作方美國HBO電視網迅速聲明「不希望商標被用於政治用途」。接下來,美國網友輪番斗圖,以相同底圖繪制「訴訟書將至」「米勒將至」(註:米勒是負責調查特朗普團隊「通俄門」的特別檢察官),甚至「牢獄將至」。
G. 伊朗為何全面禁止小學生學習英語,還稱西方文化為「毒瘤
據路透社1月7日報道,伊朗國家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席納維德阿德姆(Mehdi navid - adham)在周六晚間對伊國家電視台表示,"公立和私立小學將英語課程列入正式課程的做法與現行法律和條規相悖。"
"我們的設想是,小學教育應該為學生打好伊朗文化的基礎。"他還補充說,那些私自開設的非正式英語課程也可能會被禁止。
伊朗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依照伊朗的現行規定,學生要在進入初中之後才會接受正式的英語課程,不過在過去二十年,很多私立的小學都開設了英語課。
2016年5月3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曾公開譴責"向幼兒園蔓延的英語課"。他說:"這不是說要反對學習一門外語,但(這是)在向這個國家的兒童、青年和年輕人推廣一種外國文化。"
"西方的思想家們一再表示,取代殖民擴張最好和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就是向其國家的年輕一代灌輸思想和文化。"
看到這則新聞不禁想到國內現狀,即使我們國家現在來說已經不是那麼落後,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西方的情況下,還是有那麼多的人沉迷於西方文化,崇洋媚外!這是小編最不願意見到的,不是說不讓學習西方文化,而是我們先要了解自己,先要保住自己的文化再去學外來的文化,外來的和尚在會念經終究也是外來的
。如果我們連我們自己的立足之本都不知道又如何立足,別人的再好也是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有句話是這么說的「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外來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況且我中華文明泱泱幾千年文化,還沒有個適合自己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最主要的是身上具有中華文明,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帶的標簽,與身俱來的言傳身教中華文化在我們身上延續著,不要認為這是一種不洋氣,我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有「洋"氣,之前看到過有人說台灣人講普通話洋氣,我就不明白了,普通話是中國話,既然是中國話為什麼要洋氣呢,洋氣了豈不是不正常了,洋人的話才應該有」洋「氣,我們中國人應該是自帶中華文明浩然之氣,而不是什麼洋氣。我們在學習外來文化時千萬不要忘了自己的文化,不要為了追求時髦追求洋氣而摒棄了我們中華之浩然之氣那才是我們的立身之本,否則真成邯鄲學步了。
可慶的是現在好多人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現在涌現出很多國學熱,各類國學綜藝節目也層出不窮。真心希望這種現象一直持續下去,讓我中華文明重新屹立在世界之巔,也讓世人真正見識到什麼是「真正的文明」。
H. 伊朗為什麼要反美
主要是伊朗和美國有非常深的矛盾,從當時的伊朗巴列維王朝時期,美國就非常支持伊朗巴列維王朝。後來由於推翻了巴列維王朝,而且還發生了美國大使館人質事件造成了伊朗和美國之間非常大的矛盾。而且伊朗和以色列之間也有很大的矛盾,而以色列是美國的盟友,所以種種原因,使得伊朗非常的反對美國。
更重要的是雙方的價值觀沖突。因為伊朗是一個非常保守派的國家,而美國是一個非常世俗化的國家,所以他們兩個國家在理念上有著很大的沖突,由於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力量,介入越來越強大使得伊朗在這個區域感到了危機感。比如敘利亞戰爭中就經常活躍著美國和伊朗兩個國家的影子。
I. 哪些原因導致了美國和伊朗的關系不好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它的石油資源豐富,但是伊朗反對以色列的政治態度,這是以美國和伊朗關系破裂的一個重大原因。在1979年之前,美國和伊朗關系不錯,1979年伊朗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了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同時爆發了伊朗人質危機,美國駐伊朗大使館52名外交官被伊朗扣押長達400多天,兩國關系從此破裂,1980年美國總統卡特開啟了對伊朗的經濟制裁,1984年美國又將伊朗列入支持反恐怖主義國家。伊朗伊斯蘭革命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是美國與伊朗關系破裂最直接的原因。伊朗的石油資源豐富,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的石油資源一直是美國和英國聯手霸佔,而伊斯蘭革命之後霍梅尼政府將石油資源收歸國有,這嚴重了損害美國利益,這也是導致伊朗和美國關系破裂的原因。其次美國和伊朗的關系,美國有600多萬猶太人,美國和以色列的關系像親兄弟一樣,而伊朗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以後對於占據伊斯蘭教聖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態度十分強硬,甚至要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這就導致伊朗和以色列的關系非常的惡劣,這也是美國和伊朗關系最終破裂的一個直接原因,因為美國有很多富裕的猶太人掌握著經濟命脈。
J. 伊朗為什麼反美
歷史的積怨
有分析家指出,盡管伊朗在許多方面與西方世界隔閡很深,但他們非常熟悉西方干涉波斯的漫長歷史。從1813年的戈萊斯坦條約使沙俄帝國控制了波斯在高加索的領土,到195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領導的政變推翻了伊朗民主選舉的總理摩薩台;從美國使館的人質問題到伊朗—尼加拉瓜丑聞,國家受壓制和屈辱的故事成為伊朗今天看西方的背景情況。伊朗人從西方人用詆毀的語言講的「瘋狂的毛拉」中,聽到19世紀英國一名外交官蔑視地提到「不可理喻的東方人」。
正因為此,政治分析家們注意到,民族主義和平民意識濃重的內賈德在核問題上蔑視西方的態度,使他在伊朗以及其他地方得到許多人的敬佩。不久前,在伊朗北部的阿爾達比勒,人們就高喊:「伊朗有權發展核能。」 一位32歲的工程師說:「他們為什麼不放過我們,讓我們按我們自己的規則生活?」
在內賈德發表演講的9個集會上,與會者表達的情緒是一致的。德黑蘭30歲的教師馬吉德說,西方試圖阻止伊朗得到核技術「顯然是想壓制我們,就像他們想壓制所有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們不想要核武器,但是我們要建設我們的國家。這有什麼錯?」
美國曾對去年7月的伊朗大選寄予期待,希望伊朗出現一個親美的領袖人物,以利於布希總統在2004年2月布希提出的「大中東計劃」。根據這一計劃,美國將與歐洲國家一起,向包括以色列、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和阿盟22個成員國在內的「大中東」國家提供資金,幫助這些國家實施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改革。
但由於伊朗是一個持堅定反美立場的中東大國,它擁有巨大的能源潛力和相對強大的綜合國力,因而對中東、中亞甚至南亞有巨大的歷史和文化影響力。美國要推行其「大中東計劃」伊朗被美國認定是最大障礙。
為此,大選前,美對伊朗另眼相看,減輕政治外交壓力,希望為伊溫和派創造選票空間。然而事與願違,內賈德以其務實能乾和親民作風脫穎而出,出人意料以較大優勢戰勝前總統拉夫桑賈尼。內賈德的當選觸動了布希政府的外交神經。
內賈德當選後表示,要在伊朗建設「現代化的進步的伊斯蘭」,不急於與美改善關系,明顯有與美國推行的「大中東民主計劃」對著乾的味道。因此,內賈德的當選,猶如給美一記耳光。
內賈德當選不久,布希在得克薩斯的一個軍營對25000名軍人的一次講話中暗示:在伊拉克的「使命完成了」,「自由伊拉克的建立在全球性的民主革命浪潮中是一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它成功地向從貝魯特到德黑蘭的廣大區域發出了一個訊息」。言外之意,貝魯特或德黑蘭都可能是美國下手的「另一個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