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軍調動航母敢對伊朗動武嗎
美軍在現階段不太可能調動航母對伊朗動武。以下是幾個主要原因:
軍事資源緊張:
戰術考量:
外交壓力:
大選因素:
戰略收縮:
綜上所述,美軍在現階段調動航母對伊朗動武的可能性較小。其調兵遣將可能更多地以威懾為主,旨在為以色列爭取時間達成其軍事目標,並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
B. 美國為什麼要打伊朗
伊朗人是波斯族,歷史上和猶太人並無過節,反倒和阿拉伯人長期敵對,1980年的兩伊戰爭也可以說是伊朗與整個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在1979 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之前,由於有波斯人和猶太人之間古老的文化紐帶和共同的戰略利益的維系,伊朗和以色列一直是緊密盟友。
以色列猶太人的先祖與伊朗人的先祖波斯人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
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國外,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由於巴列維王朝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和美國在阿以問題上對以色列的偏袒和支持,霍梅尼把反對巴列維國王的斗爭總是與反美反以交織在一起,因此霍梅尼對以色列國家的理解與認識就決定了伊朗與以色列的關系與巴列維時期相比必然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在新世紀以來的以色列和伊朗雙邊關系中,有兩個關鍵性的節點,第一個節點就是「9·11事件」。「9·11事件」後美國發動全球反恐戰爭,把伊朗列在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之首,還把伊朗稱為「邪惡軸心」。
由於阿拉伯世界一致認為美國在中東和平進程中一直偏袒以色列,伊朗也認為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伊朗國內逐漸強勢的保守派也一貫指責美國在中東的霸權行徑是為了以色列的利益,可見後「9·11時代」的伊朗和以色列關系的惡化就絕非雙邊關系層面那麼簡單,復雜的地區安全格局和宗教意識形態等外部因素導致了後「9·11時代」伊以關系的持續惡化。
新世紀以來的以伊雙邊關系中的第二個關鍵節點就是「伊朗核問題」。 對伊朗可能擁有核武器的憂慮讓以色列人倍感焦慮,以色列官員和軍事將領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國際社會向伊朗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並且暗示,如果國際社會施壓無法阻止伊朗核武器計劃,以色列可能將單方面動用武力,打擊伊朗的核設施;而伊朗也不甘示弱,對以色列進行口誅筆伐,指責以色列的霸道和蠻橫。
C. 美伊無條件談判是什麼意思
美伊無條件談判指的是美國和伊朗在不設置前提條件的情況下開展對話協商。
從歷史背景來看,美伊之間存在深刻矛盾。美國出於霸權主義和中東戰略計劃,長期對伊朗進行制裁和打壓,試圖控制中東石油輸出。但伊朗頑強抵抗,在美國石油制裁、軍事包圍等壓力下未屈服,憑借自身軍事實力及俄羅斯支持,與美國形成對峙。
美國宣布無條件與伊朗談判有多種原因。軍事上,美國雖有軍事優勢,但沒有十足把握打贏伊朗,且不想真正發動戰爭,軍事施壓陷入騎虎難下的局面。政治上,黨爭升級使特朗普受到限制,暗殺蘇萊曼尼引發了國內民主黨反對,限制其對伊朗動武權力;輿論方面,美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民調顯示多數成年人不贊同特朗普對伊朗的軍事打擊,臨近大選,特朗普需避免在關鍵時期引發爭議。
然而,美國雖宣稱無條件談判,但有時可能存在模糊表述或實際行動與聲明不符的情況。例如曾提出伊朗要表現「正常」這一模糊條件。而伊朗方面要求美國表現出對其全面尊重,解除制裁,才可能進行和平談判。
D. 美國伊朗現在關系怎樣
自伊拉克之戰後,人們便一直在猜測美國要打擊的下一個目標。最近美伊間越來越緊張的關系表明,美國已經鎖定了伊朗,在加強輿論攻勢和暗作軍事准備的同時,布希總統近日不斷發出不排除軍事打擊之類的威脅,海灣上空再次出現不祥之兆。
眾所周知,自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美伊兩國就成為不共戴天的敵人;而布希在3年前的國情咨文中更是將伊朗列入「邪惡軸心」國家之中。最近兩國關系的驟然惡化似與布希 政府的「大中東民主計劃」和克的局勢發展不無關系。 布希在不久前的就職演說中,將在大中東地區推行「民主自由」列為其第二任期的戰略性任務。為此,美國宣稱要「改造」或「推翻」這一地區的所謂「專制」和「暴政」政權。對埃及和沙特這樣的對美友好國家,布希採用了鼓勵性措辭。
而伊朗則不同,它是賴斯點名的6個所謂「暴政據點」之一。布希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不僅指責「伊朗是世界上支持恐怖主義的主要國家」;更毫不掩飾地表示,「對伊朗人民,我今晚要說:在你們追求自由的時候,美國與你們站在一起。」 另一方面,美國對伊朗的怒火亦與伊拉克的局勢有關。美國推翻薩達姆的本意是在伊拉克建立一個親美國家。但此次大選的結果卻是讓占人口多數的什葉派獲得了超過半數席位。無論將來新的過渡政府如何組成,什葉派都理所當然地要在新政府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伊朗與伊拉克什葉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影響是他國所難以相比的。說不定,美國在伊拉克取得的戰果最終為伊朗做嫁衣裳。 此外,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客觀上為伊朗消除了一個勁敵,使伊朗失去了可以與之抗衡的對手。
美國擔心伊朗正在中東坐大,會對美國實現控制中東的夢想形成挑戰。如果伊朗有朝一日掌握了核武器,不僅美國親密盟友以色列的安全,連其自身在中東的巨大利益都將受到致命威脅。這就是美國為什麼如此害怕伊朗會研製出核武器。 勞民傷財又損兵折將的伊拉克之戰給了美國一個嚴厲的教訓。面對巨大的財政負擔和兵員短缺,面對國內外的反戰輿論和孤立處境,面對伊朗的廣闊幅員和更強實力,美國近期似已無可能再打一場伊拉克式的戰爭。
布希政府目前看來只有3個選擇:一是接受英法德三國的外交斡旋;二是在三國談判失敗後再提交安理會以圖對伊朗進行制裁;最後是慫恿以色列出手,對伊朗核設施進行定點清除。布希17日已明確表示,「美國支持以色列維護其領土安全,一旦以色列安全受到威脅,美國將向以色列提供支持。」美以心知肚明,這最後一招實在難以預測,不到萬不得已,美以都不會貿然走這一招險棋。 而伊朗方面則是態度強硬,壓而不服。
究其原因,一方面伊堅稱無意研發核武器,而是根據核不擴散條約和平利用核能;普京總統20日明確表示認同並支持伊朗的這一立場。另一方面,伊朗也看到,國際社會不會支持美國動武;而美國本身亦難以單獨發動另一場戰爭。當然,伊朗也不願將問題提到安理會,在適當的時候它可能會做出某些讓步,與英法德三國達成妥協,以避免遭受制裁的危險。 現在布希已啟程前往歐洲,他同歐、俄領導人會晤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試圖說服他們協同美國,加大對伊朗的壓力,逼其就範。因此,英法德三國的外交斡旋十分令人關注,它似乎成了美伊關系這個日益升溫的高壓鍋的一個放氣閥,具有防止發生爆炸的功能。這一使命讓歐盟頗感得意,這表明其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正悄然提升。
E. 美國為什麼要攻打伊拉克
美國為什麼確定要打這場戰爭,看看當年的國際大事年歷就明白了。
就在戰爭打響前三個月,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作為一種全新的國際結算貨幣,歐元一上來就對美元霸權地位構成了挑戰和威脅。72天的科索沃戰爭最重要結果,不僅僅打垮了米洛舍維奇政權,還重創了歐元。歐元與美元的匯率,由啟動時的1歐元兌換1.07美元,變為0.82美元兌換1歐元,歐元跌幅達30%。可以說,為了打擊歐元,維系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絕不會手軟。從這個角度上看,科索沃戰爭的爆發不可避免。
此外,在科索沃戰爭爆發前,有關資料數據顯示,約有7000多億美元的熱錢在歐洲游盪。戰爭打響後,有4000多億美元立刻從歐洲抽逃,其中2000多億去了美國,另外的2000多億則去了中國香港。
F. 美國到底什麼時候會去打伊朗呢
目前來看可能性不大, 一是美國馬上在大選了,布希恐怕沒這個心思. 二是伊拉克,阿富汗這兩個問題久拖不決,美國民眾很反感,特別是當初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兩大理由(一是薩達姆與拉登有聯系,與911事件有關系,二是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事後證明一條也不成立,美國民眾感到受騙了,不再相信布希政府的任何理由,不大可能支持再開辟第三個戰場. 三是伊郞扼守著國際石油運輸的大動脈--霍爾木滋海峽.伊朗雖不能打敗美國,但在霍爾木滋海峽布設水雷,且岸炮就可以對過往船隻炮擊,封鎖霍爾木滋海峽是可以做到了,一旦開打,原油很快會突破每桶200美元,包括中國和美國在內誰也受不了. 四是中國'俄國在伊郎有重大利益,遠非在伊拉克的利益能比.在地理位置上伊郎更接近中俄,中俄的態度美國不能不考慮. 五伊拉克戰爭前,經過第一次海灣戰爭和多年的國際制裁,其實力已經被大大削弱,伊郎則強得多. 六是伊拉克本身內部民族問題復雜,而薩達姆政權是少數派,是少數派的政權,又長期對內鎮壓,民眾不支持他,伊郎則是民選政權,民族問題也沒那復雜. 綜合來看,只要伊朗在核問題上不過分刺激美國,使美國無路可走,近期美國打伊郎的可能性不大.相反以色列對伊核設施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的可能性則大得多,歷史上此類事件也多次干過,所以比較有可能的是在美國默許下以色列對伊核設施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
G. 美國為什麼要打伊拉克
***控制中東石油是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唯一的解釋
如果布希政府2003年3月20日信誓旦旦地提出的軍事倒薩的理由在這一年中都相繼證明站不住腳,那麼,究竟什麼是這場戰爭一年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的美國發動戰爭的理由呢?
2004年是美國的大選年。民主與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掀起的競選攻勢,倒是給我們提供了觀察美國人思考為什麼白宮要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原因。從克里到迪安,從愛德華茲到利伯曼,這些宣布參加總統競選的民主黨人都無一例外地指責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最真實的想法是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如果說政黨競爭可能讓政治對手措詞尖刻,那麼,問一問普通美國人,白宮為什麼不惜血本進行伊拉克戰爭,將給我們美國人如何思考戰爭原因的准確答案。美國媒體通過調查揭示,有將近一半的美國人認為,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是為了石油。其實,石油是布希政府花費了如此巨大代價進行這場戰爭的真實目的。
美國一年的石油消費量為9.3億噸,而它自產的石油不足2.5億噸。為了保障美國永遠具有中東石油最大的控制權,保障美國可以不那麼受石油輸出國組織限產、提價而對世界石油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控制世界上石油儲量第二的伊拉克,是美國舉足輕重的戰略目標,也是美國可以繼續保持經濟穩定、降低受國際石油市場供需影響、並進而對其他工業化大國保持絕對戰略影響力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於有靠石油起家、自己曾經營過石油公司、權力基礎又主要是在美國傳統大工業的布希家族來說,對石油利益的敏感幾乎是天生的。布希總統也毫不例外地繼承了這樣的傳統。而布希政府中最有權勢的人物——副總統切尼更是被視為美國傳統石油、軍工等部門利益的重要政治代言人。具有這樣的家族和權力背景的布希政府,下決心發動伊拉克戰爭可以說是權力邏輯的必然。
當然,最重要的是,美國的執政者總想不斷彌補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有可能出現的各種權力漏洞,總想著如何確保美國的超強地位永遠鞏固。這種美國式的霸權利益追求,也讓美國政府內外的許多人走到了一起,認同武力解決伊拉克問題、控制伊拉克石油的戰略目的。例如著名的鷹派人物、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是「軍事技術革命」的倡導者,他一上台就竭力推動以「軍事技術革命」為宗旨對美國軍事力量進行變革,建立21世紀不受挑戰的美國軍事實力。發動像伊拉克戰爭這樣一場五角大樓認為戰爭代價和烈度可以控制的有限規模戰爭,不僅可以檢驗美軍作戰能力,更可以爭取更多的美國國內政治與輿論的贊同,增加國防撥款,采購新裝備,建立軍事力量新的發展方向,為美軍全面走向21世紀打上一支「強心劑」。「9·11」事件後,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但拉姆斯菲爾德和美軍都覺得「太不過癮」。在這些強硬派的心目中,伊拉克戰爭是吹響美軍新軍事技術革命上新台階的「沖鋒號」。
說到底,推翻薩達姆政權、抓住老薩以及讓伊拉克舉行民主選舉,這樣的回報布希政府根本「不看在眼裡」。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並進而以伊拉克為戰略據點推動對整個中東局勢的影響、按照美國的藍圖改造中東,這是美國想要從這場戰爭中索取的回報。所以,不管現在美國主導的伊拉克重建局勢多麼艱難,美國都再三強調不會將重建的控制權讓給聯合國。
我們可以明確地說,未來歷史對這場戰爭的記載絕對不會是什麼「反恐戰爭」,而會稱之為21世紀的第一場「石油戰爭」,或者「第六次中東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