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反西方的伊斯蘭革命為什麼成功
當時伊朗的油田土地都是屬於王室貴族,油田產權多是由美國的大油閥控制,平民沒有得到任何利益,貧富差距巨大,國王公然強行出讓土地,在1979年之前就曾發生過與議會的沖突,而被驅逐,在被美扶持復位後,完全聽從美國的指揮,愈加變本加厲,導致1979年伊斯蘭革命,與現在的委內瑞拉的情況相近,是得到全民支持的革命,怎會不成功?
2. 伊朗為什麼要輸出革命
伊朗輸出的不是革命,而是宗教
伊朗是什葉派,宗教輸出和恢復波斯帝國的野心混合在一起,就成了所謂的輸出革命
3. 為什麼伊朗革命後世俗化了
1928年,新軍首領里薩•汗發動政變,建立了實行軍事專制的巴列維王朝,伊朗的局勢才逐漸趨於穩定。隨後巴列維政府開始採掘開發石油資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里參與開發石油的英國石油公司懷疑巴列維國王與德國暗中勾結,於是策劃政變,強迫他退位,把他的小兒子巴列維二世推上國王寶座。二戰結束後,美國代替應該成為伊朗的幕後操作者,1953年,剛成立不久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保全巴列維二世的王位斗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時深得民心的伊朗民族主義領袖,首相穆沙迪克欲策劃推翻巴列維二世,實現油田國有化。而中央情報局適時在伊朗發起針對蘇聯和它的盟友的秘密戰爭。20世紀50年代初期,西方對中東的石油依賴日漸增加,美國擔心像穆沙迪克這樣的激進領袖會切斷石油供給或者大肆提價,於是中央情報局在伊朗的工作重心放在保住這個不受歡迎的國王的權位上,鞏固維護他的聲望,使他成為西方和美國的傀儡。
巴列維二世是堅定的現代主義者,1963年,他宣布實行「白色革命」,意為與「紅色革命」相對的「不流血的革命」。開始把伊朗由一個農業大國轉變成一個城市工業化國家,並且在伊朗建立起現代化農場。他相信,他正在進行的是把伊朗從數百年的落後狀況中解救出來,推動伊朗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偉大壯舉。在《白色革命》一書的前言中,巴列維二世進行如下闡釋:「導致這場革命的根本思想是:權力應歸全民,而不得為少數人所壟斷。」「我們需要進行一場深刻的,根本性的革命,一舉結束一切社會對立和導致不公正,壓迫和剝削的因素,消除一切妨礙前進,助長落後的反動勢力,指出建設新社會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變革初期,包含六項革新內容的白色革命中,最有成效的是「農業和土地制度的改革」。1962年伊朗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規定個人佔有的土地不得超過規定數量,多餘的土地必須出售給土地改革局。到1975年土改結束為止,全國有近200萬農民獲益,92%的農民有自己的耕地。巴列維的改革使伊朗短短幾年經濟突飛猛進,使伊朗人民迅速脫貧致富,國力顯著增長(此處不舉數據支持)。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伊朗人民樂觀估計:「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再過10年或者12年,伊朗將趕上歐洲主要國家的現有生活水平。25年內,在工業基礎和繁榮方面達到相當於世界上最先進國家的水平。」
20世紀60年代早期,穆斯林教長老批評國王統治腐敗墮落,違背伊斯蘭教義,由此遭到國王的打壓,阿亞圖拉•霍梅尼起初被流放到鄰國伊拉克,後被送去了法國(導火索)。石油換取的財富購買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最新武器裝備,從而建立龐大軍隊。王室家族的腐化墮落,上層人士強烈不滿,下層人民依舊貧困的生活,都表明白色革命並沒有如期望中那樣使巴列維二世王位更加鞏固。
白色革命帶來的重要後果是失業問題。新的農業技術只是把少數的農民留在了土地上,多數的伊朗人特別是年輕人,從祖傳的土地上被驅趕出去,到正在發展階段的城市另謀出路,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失業和貧困。盡管伊朗的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但是國王卻拒絕給予千千萬萬的因石油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和城市貧民適當的經濟補貼,引起民眾普遍不滿。到1978年伊朗局勢已如江河日下,國王的政權搖搖欲墜。於1979年1月16日國王離開伊朗,國王退位後兩個星期,阿亞圖拉•霍梅尼重回德黑蘭,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白色革命」算不上是一場力圖扭轉乾坤,使人民思想脫胎換骨的革命。正如恩格斯說的「那些大吹大擂自稱於革命的人,總是在第二天就不知所為,現實中的革命和他們心目中想像的革命往往截然不同」。巴列維二世變革的時候一定也有著富國強民的夢想,數量龐大的文盲,宗教勢力的對抗,背後的美國和西方的交涉,一定也使他對前路有過懷疑和不安。改革本意雖好也確實不是無功而返,只是我相信巴列維可以做的更好。革命里有大義凜然的英雄,有貪生怕死的懦夫,有驚天動地的場面,有振奮人心的口號,那些不能忘卻的歷史,深深影響世界的今天和未來。致敬每一場革命!!!
4. 巴列維時期,伊朗既然那麼發達,為何還會發生伊斯蘭革命
在巴列維時期,伊朗國家的內部矛盾非常的嚴重,所以發生了伊斯蘭的革命。伊朗在巴列維時期工業非常的發展和國家非常的富裕,人民的生活富足,和現在的伊朗相比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在當時的巴列維時期不僅僅有著很好的生活。
隨著國際的環境變化的非常的劇烈和伊朗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惡化,所以社會的矛盾也是越來越大,民眾的矛盾也是很多,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伊斯蘭革命的發生。
5. 伊朗1979年革命是怎麼回事
1979年2月1日,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從巴黎返回伊朗;之後不久的2月11日,霍梅尼就執掌了伊朗大權,這一天被定為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日"。此前的1月16日,伊朗國王巴列維逃亡國外;4月12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斯蘭共和國。
6. 伊朗伊斯蘭革命,以色列為何受益最大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以後,以色列受到了美國的援助,所以以色列的收益最大。美國需要控制住一個國家在中東來達到控制伊朗的目的。事實上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還是非常的多的,不僅僅是在資金上支持和在軍事武器上的支持,所以以色列的發展得很好。
美國支持了以色列對於以色列來說可以借這個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美國的資金的援助和對於軍事武器和先進武器的武器的援助。美國也可以通過控制以色列和伊朗抗衡。
7. 伊朗伊斯蘭革命前因後果
伊朗伊斯蘭教革命遠因起於1963年伊朗巴列維國王宣布施行之白色革命。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另外還簽下了在伊朗的美國軍事人員可以享受許多特權和司法豁免權的不平等條約,例如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審判,而是交給美國人處理。
該改革遭到伊斯蘭教宗教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對,批評說:「我們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是美國和以色列造成的!」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是伊朗什葉派宗教學者(大阿亞圖拉【阿亞圖拉,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支派烏蘇勒學派高級神職人員的稱號,意為「神跡」。】),霍梅尼的祖父和父親均為什葉派宗教領袖。20世紀50年代被公認為阿亞圖拉。1962年移居庫姆。1979年伊朗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領袖。
為了使改革順利,巴列維國王逮捕了霍梅尼,將他移送到監獄、軍事基地等地,伊朗人民為此發生了大規模抗議與暴動。巴列維國王在強大的民眾壓力下只有釋放霍梅尼,最後於1964年11月4日將霍梅尼強迫驅逐出境。其後他後定居伊拉克什葉派聖城納傑夫。1978年10月6日移居巴黎郊區,宣傳推翻國王和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主張。
伊朗巴列維國王只注意經濟改革的「白色革命」,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的發展明顯與社會發展相脫節,伊朗社會貪污盛行,造成整個社會道德的頹敗;貧富懸殊與日加劇。但國王拒絕政治體制改革,最後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巴列維王朝的專制現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專制、觸目驚心的腐敗和驚人的經濟兩極分化,老百姓對「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滿是顯而易見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機會,教士集團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層群眾結成了聯盟。在伊斯蘭革命中,以霍梅尼為領袖的教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眾望所歸,終於引發「黑色革命」,巴列維王朝自此終結。
在推翻巴列維國王的改良運動的過程中,霍梅尼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從一個抽象的神學意識轉變為一場使伊斯蘭在政治、文化上具有新生力量的生氣勃勃的運動。伊斯蘭教這種從游牧部落誕生出來的宗教,以"安拉崇拜"的信仰虔誠為特點,提倡善行,把真主的恩惠施之於眾生。然而,與其它大宗教不同的是,這個宗教從不隱瞞它的政治意圖和對權力的濃厚興趣。當初,為了推翻巴列維國王,霍梅尼宣稱,「伊朗的貧富懸殊,貪污腐敗,社會不公與道德失序,都是受西化毒害的結果;唯有回歸真正的伊斯蘭教教義,才能建成一個更美好,更高尚,更和諧的偉大社會。」可以想見,在充滿著失望和危機四伏的伊朗,這種訴諸自身光榮傳統並喚起憧憬理想美好社會的呼籲會產生多麼大的感召力。霍梅尼在伊朗上台後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 ,「用伊斯蘭的思想和知識『教育人民』」。的口號,以顯示其對真主和教義的無上尊崇。巴列維王朝垮台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伊朗粉墨登場了
1979年,以人民為主的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同年,霍梅尼回國並舉行公民投票,廢除君主制度,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了伊斯蘭教共和制度,並在翌年修改國旗。
http://ke..com/view/1537177.htm
8. 伊斯蘭革命後伊朗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呢如果是變壞了,伊朗人為什麼還要支持這場革命呢
和老美西方敵對,肯定沒好結果嘛,對內宗教管制人民,伊朗人普遍對現在不滿,當時因為巴列維腐敗專制,所以被宗教勢力引導,造成了群眾革命,伊朗人有自己的歷史和習俗,崇拜期盼恢復歷史上的波斯帝國,而不是目前執政的這種外來伊斯蘭體制
9. 巔峰時代的伊朗,到底為何發生伊斯蘭革命
伊朗這個國家擁有擁有比較光輝燦爛的歷史。比我們國家,多了至少要3000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文化繁榮,而且伊朗對應的古代波斯國家,在當時世界上也是非常強大的國家。但是到了近代以後,隨著過各方力量的強大,伊朗國力逐漸衰弱,失去了像古代波斯一樣的霸主地位。
發展過程中,嗯,由於存在貧富差距,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使得伊朗內部動亂不團結,有心之人和外部殖民國家趁機挑逗挑逗人民,發動伊朗政變。顛覆巴列維政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都會遇到貧富差距這個問題,但是由於伊朗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並且平均人民和政府之間的矛盾使得伊朗最終爆發戰爭。
10. 伊朗為什麼要暴發伊斯蘭革命
在中國是儒教作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但他不是一個宗教,不能影響到政治,但在外國如英國政教是合一的,皇帝的加冕必須由教皇來完成,教皇的影響力往往大與皇室,甚至在教皇勢力較大的時期必須由教皇來保護皇族的權位,在伊朗皇室與宗教領袖本來是一致為伊朗服務的。但隨著美援的進入,伊朗皇室開始接受基督教義和所謂的美式民主,導致了政教的矛盾。由於矛盾無法緩和,再加上教派實力的強勁和穆斯林對美國的由衷厭惡(由十字軍東征就開始延續千年的厭惡)導致了民眾進而對皇室所採取政策的厭惡,最終促成了這次革命,進而形成了另一種社會模式,並由伊朗開始向外輸出,既政教合一的伊斯蘭神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