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01B. 中國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區分的,中國古代文化主要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的,它是對文化時代的劃分。
而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2)今天中國的文化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五個特點
一、漢字文化
第一個是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知道,現在全世界除了極少數,像中國雲南納西族的東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漢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著直接的聯系。
漢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這個在古代中國叫作「文」,用章太炎的說法,這就是最基本的漢字單位「初文」。這是古人通過圖像,直接描繪他所看到的事物。但是,這些字不夠,就加上會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標志意義的符號。
比如說刀口上加上一點,就是「刃」;爪放在樹上,就是「采」;牛被關在圈裡面,就是「牢」。會意還是不夠用,就加上聲音,成為形聲字,比如說江河松柏等等。基礎的漢字主要是這三類,當然六書有六種,但主要的是這三類。大家可以看到這三類,基礎都是形。
因此,用漢字來說話、思考、閱讀、書寫,就會帶來很多特徵,可能會有一些重感覺重聯想、但語法相對簡單的特點。
二、家國的社會結構
第二個特點,是「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生的儒家學說」,這是非常有影響的。簡單地說,這里其實就是兩個原則,一個是「內外有別」,父母夫妻之間,分內和外,也就是說,女性的親族和男性的親族,等級遠近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叔叔、伯伯,那是你的父黨,同姓。
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黨,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爺爺奶奶是內,在古代中國,是分得很清楚的。
三、「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漢族中國文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樂皇帝、雍正皇帝不約而同講過幾乎相同的話,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說,儒家管社會治理,佛教管精神修養,道教管身體修煉,三教看起來蠻融洽的。
其實從歷史上看,這個道理很簡單,在中國,佛教道教沒有絕對性和神聖性,所以很難看到宗教之間的辯論,也不大會有宗教之間的戰爭。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
四、陰陽五行的樸素世界觀
第四個是中國最有趣的陰陽五行。五行有兩大原則。一個是相生相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相生的輪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是相剋的輪轉。
第二個原則是,五行可以串聯萬事萬物,比方說,五行可以配五方,東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黃;可以配五聲,宮商角徵羽;還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
把萬事萬物連成一個大網路,這是我們先人對宇宙萬事萬物認識的知識基礎,大家現在學了科學,對這個有懷疑,但是在古代,這就是我們理解世界最關鍵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還產生了一整套知識和技術。
五、中國的天下觀念
第五個是中國天下觀念,中國古代的世界觀跟其他國家和民族很不一樣。古代中國人的宇宙想像叫做「天圓地方」,就是天圓如倚蓋,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圓的,像斗笠一樣,地像圍棋棋盤一樣。
古人想像天的中心在北極。古人夜觀天象,視覺里天在轉,地不轉,因此「天道左旋」,當面朝北的時候,天是朝左轉的,會感覺有一個地方始終不動,這就是北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極點。
C. 中國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哪些
1、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國文化是開放的文化,是海納百川的文化。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在不斷地包容並融合外來文化。今天的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國文化開放兼容的一個具體體現。
2、天下大同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表現的都是中華民族重視天下的和諧和相互友愛而非互相的對抗或欺凌弱小。今天中國提出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體現。歷史上強大的中國,沒有主動侵犯小國。
中國版圖的擴大,是在回擊當時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動融入中原文化的結果。強大的明朝派遣鄭和下西洋,給各國送去的是絲綢、瓷器等各種物品。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國威脅論」,實際上是他們以西方對抗和競爭性的思維、以自己愛好侵略的歷史來揣度以和諧大同為核心特色的中華文化的表現。
3、中庸的精神
中庸不是當好好先生,而是一種為人處事上的恰到好處,是一種「黃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國傳統文化倡導「智、仁、勇」的結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強調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現。「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就是中庸。「隨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
4、以民為本的精神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唐朝的李世民就說過:「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毖。」進入現代的中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宣示,也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思想一脈相承的。
5、愛護他人和擔當社會的精神
「仁者愛人」、「兼相愛,交相利」,都是強調對他人的關愛。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真正的個人幸福,必然是與他人及社會整體的福祉相連。傳統文化中的「大人之覺」、「內聖外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倡導,都是強調把個人的能量和才智運用到對整個社會幸福的追求之中。
范仲淹、文天祥……無數的仁人人士,都有擔當天下為民請命的情懷和為歷史記誦的感人事功。乃至古代賢明的帝王那裡「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面對家國的態度,也都是這種擔當天下的文化精神的體現。
D. 中國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文化的特點有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志。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閑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
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4、中國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國文化是由不同的異質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本來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後來才合成一個大體統一的華夏文化。到公元一世紀初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大多數的時間里,在中國儒、道、釋三種文化是同時並存的。
5、中國文化具有變通性
留下了許多選擇的空間,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中國人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民間就變成了一個詞兒叫變通,什麼都可以變,什麼都可以通。在中國,法律上允許的和法律上禁止的都可能禁止,也可能允許,很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