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朗新總統穿長袍,包頭,是什麼傳統服飾是教派、還是民族的緣故
這是教派緣故。
伊朗新總統最早是神職人員,屬於宗教人士。而前總統內賈德則不是宗教人士,所以,內賈德穿戴很西式化。
Ⅱ 伊朗年長男子頭上戴的是什麼
伊朗男子帶的頭巾也是沙漠環境的產物,起到的是帽子的作用在炎熱的夏季遮陽防曬,在寒冷冬天禦寒保暖。頭巾是一塊大方布,伊朗人的顏色多為白色,也有其他顏色。可隨季節和環境而定。頭巾放於頭上,再套頭箍進行固定。多為黑色,也有白色,粗細輕重不等。年輕人喜歡比較粗重的頭箍加根飄帶,顯得瀟灑英俊。
戴頭巾前需要先先戴一頂小白帽,是許多阿拉伯的男子穿戴的習慣。在非正式場合,他們更喜歡只戴小白帽而不是包頭巾。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部分男子是不用頭巾,也不戴小白帽,而是戴一頂紅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的氈帽,一些男人愛在氈帽下喜歡纏一條白布,這樣的裝扮更顯艷麗新穎。
Ⅲ 為什麼印度女人總是用絲巾把頭包住
印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當地有很多的飲食習慣、文化習俗,印度人將頭包起來,也是對宗教的信仰。
據了解,在印度「穆斯林統治時期」,當時只有穆斯林才可以佩戴頭巾,穆斯林就是「伊斯蘭」,代表著「實現和平者」,而當時「統治者」特意下令只有穆斯林可以包頭,因為這也展現出自己的種族和被征服者的不同以及區別,但英勇無比的「錫克人」並不看好,開始鼓勵人民戴上頭巾來進行反抗穆斯林。
如今,穆林斯人已經不在規定包頭了,但錫克人依然沒有放棄傳承,在印度大部分用頭巾包頭的印度人,他們基本上都是「錫克人」。
(3)伊朗頭上為什麼要包頭布擴展閱讀:
印度除了上面所說的頭巾文化,還有許多特殊的文化,比如飲食文化,下面具體介紹:
印度人口約12.1億,佔世界第二位。印度屬於多民族國家,而且還受到中國及西洋文化的影響,根據地區和宗教飲食種類繁多。例如:北印度受到莫卧兒帝國的影響吃肉類,但是南印度卻堅持傳統的素食主義。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差距漸漸縮小,但是印度有很多為素食主義者准備的菜單,而且飯店也分為素食主義者飯店和非素食主義者飯店,部分飯店還把座位分開。
貧困階層的人們不僅是因為過教原因,而是由於經濟原因吃素食的較多。印度人互相尊重對方的宗教情感並避免吃牛肉或豬肉,所以雞肉料理和羊肉料理非常發達。
提到印度飲食就會想起咖哩,但是像我國的咖哩哪兒都沒有。印度的做法與我國大不相同,他們在肉或素菜中只選擇一種做咖哩。
例如:Mutton Curry是將調料放入切好的羊肉里做的傳統肉類料理,不放任何蔬菜,只放放各種調料做得稠一點,將這些作為菜餚吃飯或吃烤肉,即做為主食的菜餚吃得有點稠的料理叫做咖哩。
環球網-復雜的頭巾文化 印度頭巾事關政治
網路-印度文化
Ⅳ 為什麼回教人要用布蒙頭
正式來說,只是回教的女性要入廟拜神時才需要用布包頭,因為回教女性是沒有地位的,嚴格地說,回教女性是回教男性的奴隸,所以女性是盡量不能露出太多身體部位,因此她們每次入廟的衣著也會是由頭包裹至腳才合回教規格的。
Ⅳ 哪個國家的婦女需要用頭巾裹住頭發
這是因為宗教信仰的原因。主要是阿拉伯國家的婦女,我國新疆也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婦女也會用頭巾包住頭。
阿拉伯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巴林、葛摩、吉布地、埃及、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卡達國、沙烏地阿拉伯、索馬里、蘇丹、突尼西亞、阿聯酋、葉門、敘利亞。
(5)伊朗頭上為什麼要包頭布擴展閱讀:
伊斯蘭教簡介
伊斯蘭(al-Islam)系阿拉伯語音譯,公元七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首先興起,原意為「順從」、「和平」,又譯作伊斯倆目,指順從和信仰創造宇宙的獨一無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
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Muslim,意為「順從者」與伊斯蘭「Islam」是同一個詞根)。
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的古萊什部族人穆罕默德(約570~632,阿拉伯文儆)所復興。
公元七世紀至十七世紀,在伊斯蘭的名義下,曾經建立了倭馬亞、阿拔斯、法蒂瑪、印度德里蘇丹國家、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
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滄桑,這些盛極一時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歷史陳跡。但是作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蘭」卻始終沒有隕落。
起初,伊斯蘭作為一個民族的宗教,接著作為一個封建帝國的精神源泉,然後又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種人們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地發展著,乃至成為21世紀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世界的國家遍布亞、非兩個大洲,總體算來也有大約五十個。
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國家裡都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穆斯林)。這些國家包括一些西方國家諸如英、美、俄、法、德等國家。
信仰主要綱領:
伊斯蘭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理論部分包括信仰(伊瑪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後世、信前定(簡稱「六大信仰」)。
實踐部分包括伊斯蘭教徒必須遵行的善功和五項宗教功課(簡稱「五功」)。所謂的五功即念「清真言」、禮拜、齋戒、天課、朝覲,簡稱「念、禮、齋、課、朝」。
Ⅵ 阿拉伯人頭扎白布為什麼
引人注目的頭巾和頭帕
頭巾和頭帕,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形式非常靈活,穿戴十分方便,可以防塵擋風、保護頭發臉面,因而格外適用。許多頭巾和頭帕,色彩艷麗,刺綉精美,還具有極大的觀賞價值。這樣一來,我國從北到南,從草原到山地,在全國的不同少數民族中,頭巾和頭帕式樣繁多,花色各異,使用得非常廣泛。這些頭巾和頭帕為各民族的服飾增色不少,同時也構成為各民族服飾特點的一個組成部分。
所謂頭巾,指的是用以頂在頭上或包在頭上的方巾,或正方形,或長方形,也有的是三角形,常用綢子、棉布、尼龍紗等料子做成,並往往施以刺綉、挑花、色彩多絢斕耀眼。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北方少數民族以使用頭巾為主,用帕的較少。所謂頭帕,指的是用以纏繞在頭上的布帶故綢帶,長條形,一般在1至2丈之間,也有長達5-6丈甚至更長的,寬度不定,多為1.5市尺左右。帕子多為單色,以黑帕、藍帕和白帕居多,兩腳多纓穗,並在垂下一端刺綉花紋。有的頭帕也用鮮艷的色彩。包裹頭帕的多為南方少數民族,但南方少數民族也有不少使用頭巾。
我國東北和內蒙的少數民族使用的頭巾,大都簡潔明快,樸素大方,從色彩上可以分為白色和彩色兩類。白色包頭巾的使用,以朝鮮族和達斡爾族為代表,朝鮮族中老年婦女喜歡用白絨布巾包頭,而達斡爾族男子則頭包白毛巾。彩色包頭巾的使用,以蒙古族和鄂溫克族為代表。蒙古族無論男女;在春夏秋三季都喜歡里綢巾包頭,婦女的包頭巾尤為鮮艷,顏色有紅、粉紅、天藍等.也有用布巾的。鄂溫克人的頭巾色彩更為豐富,男子用白色,婦多為藍色、白色、青色、綠色等。
西北各少數民族的頭巾形式多樣,色彩豐富。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都使用頭巾。從質料上看,西北少數民族的頭巾有布巾、毛巾、綢巾、紗巾以及尼龍巾等,色彩大都十分鮮艷。從形式上看,又分為一般頭巾和大頭巾。所謂一般頭巾,是指一般情況下包的頭巾;所謂大頭巾,指的是新疆各族在戴了小帽和其它帽子以後加頂的頭巾,這種頭巾一般都十分長大。現介紹四種較有代表性的頭巾。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由於教派不同,服飾也就有一定的區別,因而我國西北地區回族所使用的頭巾也就多種多樣。哲海林耶派婦女頭上愛頂一塊白布巾;西道堂婦女愛頂一塊毛巾。在有的地方,回族年輕婦女頭上戴發網,或是頂棕、白兩色的大頭巾;有的地方則頂綢巾,色彩更為艷麗。
哈薩克族男子,在天熱的時候扎三角布頭巾。哈薩克已婚女子蒙白色長巾。克勒衣部落婦女,婚前用白色頭巾包頭,結婚時換上紅色頭巾,一年後再換白色頭巾。乃曼部落的婦女戴「吐麻克」平頂帽,結婚時換白巾。可見,哈薩克婦女的頭巾種類多,而且常變換。
烏孜別克婦女的頭巾,是戴了小帽以後再頂上的一種方頭巾,色彩多樣,鮮艷美觀。青年婦女多圍花色方頭巾,老年婦女多頂白色方頭巾。顯示出一種獨特的地方民族特點。
俄羅斯族婦女喜歡戴精工製作、色彩艷麗的花頭巾,尤以未婚少女為甚。頭巾有布巾、綢巾或紗巾,三角形或由正方形對折成的三角形。嚴格說來,俄羅斯族婦女的頭巾本身並無特殊之處,特殊的是包頭巾的習俗和要求。在長輩或客人面前,要求婦女必須包頭巾,這才是對長輩和客人表示尊重,否則就是不尊重,不懂禮貌。
在我國西北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中,有一種婦女使用的長頭巾頗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人們稱這種長頭用為「蓋頭」。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薩克族等都戴蓋頭。所謂蓋頭,就是絲織品或棉織品做成的大巾,戴時從頭上罩下,披在肩上,蓋住整個頭部,兩耳也掩在巾下,頜下扣扣,只剩面部在外,就象風帽。長度一般垂到腰際,哈薩克族的競垂到臀部以下。蓋頭一般分綠、黑、白三種,從少女開始直到結婚後一二年都戴綠蓋頭,結婚三四年直到中年城黑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蓋頭。十分明顯,蓋頭是受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的服飾影響,尤其是受阿拉伯民族服飾的影響而形成的。是婦女面罩的一種變種。直到現在,新教對戴蓋頭要求仍很嚴格,無論在家或外出,都必須戴;而老教要求則稍寬,一般出門時戴,在家不戴而換為織花紋的便帽。
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以包長帕為主,包頭巾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民族,如部分彝族婦女、白族婦女、傣族婦女、布依族婦女、侗族婦女和仡佬族婦女等。雲南傣族少女有時戴色彩鮮艷的頭巾,質料多為綢子和尼龍紗。貴州的布依族婦女,住在鎮寧扁旦山一帶的戴綉花頭巾,其它地方的包青色的或花格的頭巾。侗族婦女包對角頭巾或三角頭巾。仡佬族男女都有包頭的習慣,用深藍色或黑色布作包頭巾,這種包頭巾長六、七尺,也可以說是頭帕。有的婦女不包頭,只頂一塊花帕,其實這才是花頭巾。
白族婦女很講究戴「頂巾」。她們的頂巾種類繁多,有頭勒子、黑布包頭、白布包頭、大包頭、桃花頭巾、繞包頭、繞羊肚子手巾、經挑花頭帕等;中老年婦女還有蠟染布頭巾扎染布頭巾、高髻黑布頭巾等。白族婦女的頭巾因地區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頭巾,所以格外多種多樣,而且這些不同的頭巾還包含著不同的象徵意義。少女時,白族姑娘頭上都是用一塊一尺見方的藍布包著,叫作「網手巾」,然後把藍布巾的四角收於腦後,很象一個鴿子尾巴,所以俗稱為「鴿子尾」。姑娘結婚後就不再戴這樣的「網手巾」,而採用別的包頭巾和相應的包頭形式,如用紗帕包頭等。到中老年,則多用蠟染或扎染的頭巾。
彝族婦女的頭巾,也是多種多樣。大小涼山彝族婦女頭上的瓦式方帕,已在前面提及共為一般讀者所熟悉。在此,特意介紹雲南花腰彝的頭巾——也許,這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最漂亮的頭巾。
散居於雲南石屏縣北部山區的彝族花腰支系自稱「聶蘇潑」,有著很高的挑花技藝和藝術表現技巧,其婦女服飾由頭飾、衣裳、托肩、領褂、腰帶、兜肚等組成,都很鮮艷漂亮。頭飾用四至五塊不同顏色的布料排接在一塊長方形藍色或白色底子上,成為一塊「頭巾」。頭巾四角綴以銀泡,在銀泡與銀泡之間的空隙處飾以紅、黃、綠、白等彩色毛線結成的纓花和流蘇狀垂纓。往上直豎的纓花,花腰人稱為「楊梅花」,垂於耳畔的流蘇式纓花,卻稱為「趕蒼蠅」花,因為它們隨時晃動,即可赴走飛來的蟲子,既增添了鬢毛的美觀,也起到保護面部皮膚的作用。頭巾遮於前額的橫沿上,綉著三組各為單元的花卉連續圖案,稱「插在額前的三朵花」。頭巾上段中間用寬一厘米,長八至十厘米的各類彩色布條組成色階式的直幅圖案,左右兩邊則綉以對稱圖案,或花卉,或飛鳥,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每種色都用二至三個色階進行過渡,顯示出豐富的色彩韻律和節奏,有效地展示出「花腰彝」頭巾的美。
西南少數民族的頭帕,在服飾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少數民族頭帕之所以突出,其原因有三:其一,許多民族的男子或女子,都纏著頭帕,其數量或普及度超過帽子或頭巾;其二,頭帕可以纏成各種形狀,使民族特點十分突出;其三,有些頭帕的長度十分驚人。
在西南少數民族中,纏頭帕的有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枯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等。羌族無論男女都喜纏頭帕,白色、黑色或黑白各半,長一丈二尺或二丈四尺,以白色頭帕佔多數。傳說羌人包白色或黑色頭怕是紀念為抗擊外族而犧牲的本民族英雄「黑虎將軍」。白族男子,有不少用白色或藍頭帕纏頭。哈尼族男子用黑帕或白帕包頭。傣族男子用白色頭帕或青色布帕纏頭,帕長丈余。佤族男子用紅布帕或黑布帕纏頭。拉祜族女子頭裹包頭或大手巾,尤其是她們的包頭,是一條一丈多長的藍色長帕,纏在頭上後末端長長地垂及腰際。景頗族青年男子喜歡用白帕包頭,白布一端綉有花紋,並垂下紅須隨風搖盪,別具風彩。而景頗族壯年老年人一般用黑帕包頭。布朗族婦女用黑帕或白帕包頭,帕長五尺到一丈。德昂族男子纏黑帕或白帕,帕子纏好後兩邊綴各色絨球。侗族男子用青布或藍布纏頭。水族男子用青布纏頭。仡佬族男女都用藍帕和黑帕纏頭,纏法是由右向後再向前纏繞,纏時將頭帕疊成五、六寸寬,使頭帕兩端穗頭正好在兩邊鬢角處,向里一掖即可,頭頂露在外面。可見,用頭帕纏頭在西南少數民族中,尤其是在男子中是相當普遍的。
西南少數民族纏頭,有些還纏出各種花樣,顯露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大小涼山彝族男子的青藍頭帕長達數丈,頭頂右前方紮成一根向前挺起的細長錐形「子帕」,俗稱「英雄結」,高高地伸出帕外,配上肩上披的「察爾瓦」,襯托得彝家漢子格外英武。阿昌族尚黑,也愛藍色,女子結婚後用黑帕或藍帕包頭。阿昌婦女包頭很講究技巧,往上包得密密實實,有的高達一尺左右,上端還紮成一個左右高、中間低的馬鞍形,有纓穗的帕頭從右方垂下,年輕一點的婦女還在的上插鮮花裝飾。
最長的頭帕,也許是苗族花苗支系中的「大頭苗」頭帕了。雲南華寧通紅甸一帶的「大頭苗」婦女;喜歡把頭發與幾根紅、黑頭繩相絞,邊絞邊盤,在頭頂形成圓圈,有如戴一圓箍,再用五塊花色頭帕,擺成六厘米左右寬,然後便開始緊密結實地向外一圈圈地繞,最後纏成一個比肩還寬、直徑達50厘米以上的頭帕圓盤。圓盤下方為黑色,黑中偶爾露一兩個紅白圈子;四周彩花,多為紅白色圖案;五條頭帕的十結纓絡,或均勻地散會於四周,或主要分布在前方。這樣的頭帕,加上滿身苗家盛裝,真可謂花團錦簇,耀人矚目。要纏成這么一個頭帕盤,每根頭帕不下數丈,五根一共長達十數丈甚至數十丈。纏成這么一個頭帕頗費時間。現在,「大頭黃」婦女們乾脆把頭帕盤在一個帽箍上,不用時會全擺好,需要對戴上即可,十分方便。
我國中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戴頭巾、纏頭帕的都有。壯族婦女平時有頂黑頭巾、藍頭巾和花毛巾的,尤以新娘的花頭巾最為漂亮。黎族婦女部綉花頭巾,頭巾邊沿級有各種顏色的垂絲。瑤族婦女的頭飾十分豐富多彩,廣西上思縣瑤族婦女頭上蓋一個鑲銀的頭冠和一小塊織成長花紋的頭巾,西林族婦女頭頂扎發髻,上蓋白土布,圍扎一塊有白色花蕊的藍巾,睦邊瑤族婦女用一條薄頭巾圍住部分頭部和頭上的銀帕,等等。統纏頭帕也比較普遍。壯族婦女有用黑帕、藍帕、白帕纏頭的,有的將兩個帕頭從頂部拉出,向上分開,猶如兩根短短的犄角。廣西田林瑤族婦女把周圍頭發剃光,頂上編辮盤子頭頂,然後用三丈長的黑帕纏繞,形似草帽。毛南族女子出嫁後用黑色或藍色布帕纏頭,留出腦後頭頂。海南黎族男子用紅布帕或黑布帕纏頭。
我國少數民族包戴的頭帕、頭巾,構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構成了服飾園地頗有特色的一角.AN>
西南少數民族的頭帕,在服飾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少數民族頭帕之所以突出,其原因有三:其一,許多民族的男子或女子,都纏著頭帕,其數量或普及度超過帽子或頭巾;其二,頭帕可以纏成各種形狀,使民族特點十分突出;其三,有些頭帕的長度十分驚人。
在西南少數民族中,纏頭帕的有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枯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等。羌族無論男女都喜纏頭帕,白色、黑色或黑白各半,長一丈二尺或二丈四尺,以白色頭帕佔多數。傳說羌人包白色或黑色頭怕是紀念為抗擊外族而犧牲的本民族英雄「黑虎將軍」。白族男子,有不少用白色或藍頭帕纏頭。哈尼族男子用黑帕或白帕包頭。傣族男子用白色頭帕或青色布帕纏頭,帕長丈余。佤族男子用紅布帕或黑布帕纏頭。拉祜族女子頭裹包頭或大手巾,尤其是她們的包頭,是一條一丈多長的藍色長帕,纏在頭上後末端長長地垂及腰際。景頗族青年男子喜歡用白帕包頭,白布一端綉有花紋,並垂下紅須隨風搖盪,別具風彩。而景頗族壯年老年人一般用黑帕包頭。布朗族婦女用黑帕或白帕包頭,帕長五尺到一丈。德昂族男子纏黑帕或白帕,帕子纏好後兩邊綴各色絨球。侗族男子用青布或藍布纏頭。水族男子用青布纏頭。仡佬族男女都用藍帕和黑帕纏頭,纏法是由右
Ⅶ 伊朗女人為什麼不包頭
伊朗女人不包頭是對女性壓迫的一個象徵。伊朗頭巾是對女性壓迫的一個象徵,每天都婦女通過微小的勇敢行為來進行反抗。比如,她們會把選擇顏色鮮艷的頭巾,把頭巾戴得很淺,穿緊身褲和短袖外套。這些微小的行為正在緩慢地影響整個社會。
1979年爆發的伊斯蘭革命,頭巾作為立場鮮明的宗教表達嵌入了政治,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伊斯蘭國家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過一系列立法明確了女性未正確佩戴頭巾的法律責任。
伊朗的文化綜述
伊朗是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勤勞、勇敢的波斯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特別是在醫學、天文學、數學、農業、建築、音樂、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和工藝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大醫學家阿維森納在公元11世紀所著的醫典,對亞歐各國醫學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伊朗人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觀測台、發明了與當今通用的時鍾基本相似的日規盤。伊朗學者的許多數學著作達到了很高水平。波斯詩人菲爾多西的史詩列王記、薩迪的薔薇園等不僅是波斯文學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壇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