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在伊核問題上的立場干條
1、外交人士:堅定支持在聯合國框架內,對於伊朗核設施進行檢查。確保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2、軍事戰略家:希望伊朗問題能夠吸引美國亞太戰略的大半精力,減輕美國為首的圍堵中國和平崛起的政策。同時希望消耗美國一定的戰略儲備,技術儲備,可以在美國打台灣牌,朝鮮牌的時候有一張伊朗牌可以抗衡。
3、外經貿人員:希望保持和穩定,中東的勞務市場和商品出口。中東和平有利於中國石油進口渠道暢通以及外貿出口的優勢。
4、普通民眾:受到輿論影響較大,部分人士希望美在伊朗有挫折有損失,以抵消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干涉主義。
5、知識分子:(這個暫且不說)
以上資料來源杭州圖書館,希望有助於你的問題研究。
『貳』 如何正確理解伊朗核問題的中方立場
中立立場就是既不支持封殺伊朗,也不贊成動用武力對抗,繼續貿易往來。
『叄』 中國對伊朗發展核技術如何看待
中國是加入了"核不擴散條約"的國家 因此中國不支持伊朗擁有核武器也是正常的 但是中國主張對話解決問題 至於制裁伊朗的話 第一是國際壓力 人家拿到伊朗把柄了 你要還不同意 就說不過去了 第二嘛可能也包括政治上的交易 比如我確實抗不住同意制裁伊朗了 你得在其他方面支持我 或者不給我搗亂 既然是聯合國通過的制裁方案 那麼任何聯合國成員都是要遵守的 包括中國 比如限制進口伊朗的石油 這也是中國一直反對制裁的原因之一 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第1929號決議通過了制裁伊朗的問題 包括中國在內的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等12個國家投了贊成票,黎巴嫩投了棄權票,巴西和土耳其投了反對票。
『肆』 美國為什麼要中國參與到伊核和朝核的問題中呢
在經貿關系與國際局勢中,中國與西方已經形成了相互需要、全面合作的格局. 中國崛起是大勢所趨,在美國已得到了強烈的共識。美國人意識到,當前在國際政治經濟安全秩序重構的過程中,不僅離不開中國,更需要中國發揮主導性的作用.
未來,美國對華政策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第一,加強全方位的戰略合作,其目的一方面是利用中國幫它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防止中國跟其他潛在的「老二」結成戰略同盟,同時防止那些潛在的「老二」過早地挑戰老大的地位。第二,在軍事上全面加大交往的力度和深度,尤其是高層往來,其目的是要准確地把握中國戰略的發展動向。第三,在經濟上深化合作,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和服務領域的合作。謀取更大的利益的同時,也希望通過金融和第三產業的合作來延緩中國崛起的速度和強度。第四,全方位地加強對中國社會和基層的滲透,主要是通過非政府組織和非軍事手段,目的是全方位地把握中國未來發展的總體方向。
西方對中國的崛起,唯有脫出意識形態的框框,面對現實,尋求合作,爭取共贏。就連《外交》雜志這樣不可一世的西方權威雜志,這回也作出了「擁抱中國,西方才有未來」的結論。而紐約市長彭博則說得更好:「中國過去20年經濟轉型的進程,是一個具有魅力和值得大書特書的故事。美國很多政治家為了討好選民而把中國拿來當替罪羊,稱中國是我們的問題來源,我相信中國對美國不是威脅,而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極好機會」。
如何讓朝鮮從這種被迫害狂的妄想當中解脫出來,如何讓他們能平和、自信的融入現實世界當中,需要多方參與,伊拉克、阿富汗已經分散了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單靠美國自己處理有難度。
朝鮮是我們的後院,關乎我們的安全利益,美國基於中美關系戰略考慮,讓我們參與,對雙方都有利。
伊核和朝核的無核化,符合中美共同願望。中方將一如既往地為推動六方會談盡早復會、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作出我們的努力。中國有實力參與,有積極性參與。
所以,美國要中國參與到伊核和朝核的問題中。
『伍』 急求 中國對朝鮮 伊朗核問題的態度
伊朗核問題---中國政府的立場
2010年
2010年6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重申,聯合國安理會關於伊朗核問題的新決議,反映的是國際社會對通過對話談判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期待,並不意味著外交努力的終結。 2010年6月9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關於伊朗核問題新決議表示,中方始終認為,通過對話、談判等外交手段,找到能夠滿足各方關切的方案,是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正確途徑。 2010年6月3日,對於美國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的針對伊朗核問題的決議草案,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安理會採取的任何行動都不應該懲罰伊朗人民,不應該影響伊朗人民的正常生活。 2010年6月1日,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表示,希望伊朗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盡早解決未決問題。 2010年5月25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始終認為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伊核問題是最佳的途徑。 2010年5月18日,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表示,中方重視並歡迎巴西、土耳其和伊朗就德黑蘭研究堆燃料供應問題簽署的協議。 2010年5月13日,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表示,中方一貫認為,對話與談判是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最佳途徑。 2010年4月28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中方認為對話與談判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2010年4月23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中方以建設性態度參加了伊朗核問題有關討論。 2010年4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始終認為對話與談判是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最佳途徑。 2010年4月13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中方認為制裁和施壓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伊朗核問題,中方支持雙軌戰略,始終認為對話與談判是妥善解決伊核問題的最佳途徑。 2010年4月8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說,美、俄、中、法、英、德六國本周將在紐約舉行伊朗核問題磋商,討論尋求外交解決伊朗核問題的辦法,以及各方提出的各種建議。「我們始終認為,對話和談判是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最佳途徑,我們也希望各方都為達到這個目標共同做出最大努力。」姜瑜說。 2010年4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希望有關各方在當前形勢下進一步加大外交努力,採取更加務實和積極的做法,繼續尋求妥善解決伊核問題的辦法。 2010年4月1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例行記者會上重申,中方將繼續致力於伊核問題和平解決。= 2010年3月30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重申,在當前形勢下,希望有關各方能夠充分顯示靈活,做出進一步實質性努力,朝著通過外交手段,妥善、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方向邁進。 2010年3月25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重申,中方認為通過外交手段,以和平談判方式來解決伊朗核問題,效果最好。 2010年3月23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當前有關各方還是應該加大外交努力,為了伊朗核問題的長期、全面、妥善解決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2010年3月18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談到伊朗核問題時表示,中方對此問題表示關切,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我們對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的完整性、權威性,對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所面臨的形勢和挑戰以及對當前形勢進一步升級表示關切。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對由此對地區和平與穩定所帶來的影響表示關切。 2010年3月16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希望在目前形勢下,有關各方能夠做出建設性努力,推動通過對話、談判,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 2010年3月9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對話磋商仍然是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最佳選擇。 2010年3月4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重申,中國主張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伊核問題,並將繼續致力於勸和促談。 2010年3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伊朗核問題依然存在外交空間,有關各方應加大外交努力。 2010年2月25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關於伊核問題,中方認為外交努力尚未窮盡,對話談判仍有空間。 2010年2月23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希望伊朗能夠就有關問題和國際原子能機構保持合作。 2010年2月11日,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表示,中國在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有效性上的立場是嚴肅的。中方希望關於伊朗核問題的談判能夠早日恢復,並將繼續為此作出努力。 2010年2月9日,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說,中方希望並支持有關各方盡早就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的德黑蘭研究用核反應堆燃料供應協議草案達成一致,這將有利於推動伊朗核問題的妥善解決。 2010年2月4日,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表示,中方希望並且支持有關各方及國際原子能機構,繼續就德黑蘭研究用核反應堆核燃料供應的問題保持磋商,爭取盡快達成一致。 2010年2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表示,當前外交努力仍有空間,當務之急是有關各方從大局和長遠出發,採取靈活、務實和主動的做法,推動對話與談判進程取得新的進展。 2010年1月26日,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表示,伊朗核問題有關各方的外交努力仍然有空間,外交談判是解決伊核問題的最佳途徑。 2010年1月19日,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認為解決伊朗核問題的當務之急,還是有關各方從大局和長遠出發,加大外交努力,採取更加務實的政策,推動對話和談判取得進展。 2010年1月15日,外交部長楊潔篪說,有關各方應加強接觸,通過外交談判尋求伊朗核問題的和平解決。 2010年1月12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在當前情況下,希望有關各方進一步加大外交努力,維護並且推動對話的進程,積極尋求全面、長期、妥善解決伊朗核問題的辦法。 2010年1月7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希望伊朗核問題各方通過外交途徑妥善解決有關問題。 2010年1月5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伊朗核問題目前仍有外交努力空間,希望各方加大外交努力,推動盡快復談。
2009年
2009年12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說,中方認為在伊朗核問題上,當務之急是各方應繼續加大外交努力,堅持談判軌道,制裁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009年12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希望伊朗能夠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推動對話、協商進程,使伊朗核問題能夠早日妥善解決。 2009年12月1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呼籲有關各方繼續加大外交努力,尋求伊朗核問題全面、長期和妥善的解決辦法。 2009年10月27日,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已經就德黑蘭研究用核反應堆燃料的供應問題提出了協議草案,我們希望有關各方能夠盡快通過協商就這個問題達成一致。 2009年10月22日,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注意到伊朗核燃料問題磋商取得了一些進展,中方對日內瓦會晤達成的共識正在逐步得到落實表示歡迎。 2009年10月1日,參加在日內瓦舉行的六國及歐盟代表同伊朗首席核談判代表賈利利會晤的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成競業說,中方將一如既往致力於勸和促談,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繼續為促進談判解決伊朗核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 2009年9月29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希望伊朗核問題日內瓦會議取得積極進展。 2009年9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制裁施壓不利於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外交努力。「希望有關各方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大外交努力,推動即將舉行的六國及歐盟與伊朗的會晤取得積極成果。」 2009年9月15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有關各方應抓住當前有利時機,推動伊朗與六國會晤取得積極成果,重啟對話與談判進程。 2009年9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例行記者會上答問時表示,中方已收到伊朗方面提交的伊核問題一攬子建議,正在認真研究。「中方認為,當前形勢下,有關各方應加大外交努力,盡快談起來,通過談判尋求全面、長期、妥善解決伊核問題的辦法。」 2009年9月8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制裁和施壓無助於伊朗核問題的解決,也不利於復談的外交努力。 2009年8月11日,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表示,中國反對伊朗生產和擁有核武器,積極推動通過談判對話方式解決伊朗核問題。 2009年6月15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公使銜參贊臘翊凡在安理會會議上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 2009年4月9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樂見美伊改善關系,支持通過對話和談判尋求妥善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努力。 2009年2月4日,中、美、俄、英、法、德六國外交部政治總司長會議在德國威斯巴登舉行,討論伊朗核問題。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劉結一出席會議。在會議上,劉結一表示,六國應堅持通過外交談判解決伊朗核問題,抓住當前機遇,加大外交努力,體現靈活,發揮創造性,尋求全面、長期、妥善解決伊核問題的辦法。
2008年
2008年11月27日,中國常駐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唐國強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會議審議伊朗核問題時強調,中國主張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核問題。 2008年9月16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希望有關各方能夠加大外交努力,維持對話談判的進程,尋求伊核問題全面、持久、妥善的解決。 2008年7月17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在例行記者會上宣布: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劉結一將於7月19日與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五國政治總司長一道,參加歐盟高級代表索拉納與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賈利利在日內瓦舉行的會晤。劉建超說,中方一貫主張通過外交談判和和平方式解決核問題,也希望有關各方抓住當前時機,加大努力,特別是要體現靈活,盡早啟動對話和談判,從而長期、全面、妥善解決伊朗核問題。 2008年6月12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方希望有關各方加大外交努力,顯示靈活,推動早日實現復談,以尋求全面、長期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妥善辦法。 2008年5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在伊朗核問題上,中方一貫支持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主張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以維護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方認為這符合各方利益。中方也認為,伊朗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締約國,一方面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同時也應該履行相應的國際義務。中方一貫致力於勸和促談,並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在當前形勢下,中方和有關其他方面都一致認為應進一步加大外交努力,推動盡早啟動談判,來尋找全面、長期解決伊核問題的妥善辦法。 2008年4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就報道稱中國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供伊朗核武情報答問時說,有關報道的說法完全是無中生有,別有用心。 2008年3月4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此間就安理會關於伊朗核問題通過1803號決議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方希望安理會及國際原子能機構相關決議得到認真、全面執行。 2008年3月3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錶王光亞表示,安理會就伊朗核問題通過新決議的目的不是懲罰伊朗,而是為了推動激活新一輪外交努力。 2008年2月25日,外交部部長助理何亞非在中、美、俄、英、法、德六國外交部政治總司長會議上表示,中方堅持通過外交談判妥善解決伊朗核問題。有關各方應加大外交努力,運用創造性思維,尋求全面、長期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妥善辦法。聯合國安理會的行動應有助於實現上述目標。 2008年1月22日,外交部長楊潔篪在柏林表示,中方一貫致力於勸和促談,願繼續與國際社會一道,為妥善解決伊核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 2008年1月17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北京與伊朗總統特使、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賈利利舉行會談。楊潔篪說,中方在伊核問題上的立場是明確的。中方一貫主張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這一問題,支持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並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當前,伊核問題處於關鍵時期,希望包括伊朗在內的有關各方共同努力,盡快重啟談判,推動全面妥善解決伊核問題。 2008年1月17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時說,中方在伊朗核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的基本出發點是支持維護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維護中東地區和平穩定,主張通過外交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伊朗核問題。」姜瑜表示,希望伊方能夠遵守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繼續展現靈活,與國際社會充分合作。同時也希望國際社會能夠加大外交努力,打破僵局,盡早實現復談,共同尋求伊朗核問題全面、持久和妥善解決。 2008年1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對話和談判是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最佳出路。
2007年
2007年12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願同其他有關各方共同努力,加強溝通和磋商,為通過談判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繼續做出建設性努力。 2007年12月4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說,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符合包括中美雙方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希望有關各方繼續致力於通過外交努力,為重啟談判創造條件,保持對話進程。中方將繼續與包括美方在內的其他有關各方保持溝通協調,以建設性的態度參與有關的討論,為妥善解決伊朗核問題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2007年11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希望伊朗方面履行安理會有關決議,繼續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加強合作,盡快全面解決未決問題。 他表示,中方一貫致力於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勸和促談,推動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核問題。中方積極而負責地參與安理會有關決議的磋商,並嚴格履行有關決議。中方為妥善解決伊核問題所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2007年11月13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在德黑蘭總統府會見了外交部長楊潔篪。楊潔篪說,中方認為伊方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贊賞伊方多次表示無意發展核武器,並開展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中方同時主張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支持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核問題,並希望伊方加強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與歐盟方面的接觸能取得進展。中方還希望各方顯示靈活,為推動伊核問題的和平解決作出努力。 2007年11月8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在回答關於伊朗核問題的提問時說,我們對有關事態發展表示關注,也要求伊朗方面能夠積極回應和重視國際社會的關切和呼聲,能夠採取克制,並且在對話和接觸方面能夠表現出靈活的態度。 2007年11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表示,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期間與中方就伊朗核問題交換了意見,中方願同有關各方保持磋商和協調,推動伊核問題朝著和平解決的方向發展。 2007年11月1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在例行記者會上說,關於伊朗的核問題,中國主張要維護現行的國際不擴散體系,主張通過外交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伊朗核問題。他表示,中方支持伊朗方面同國際原子能機構進一步加強溝通和磋商,中方也支持伊朗同歐盟就伊朗核問題進行接觸,推動伊朗核問題朝著和平解決的方向發展。 2007年10月30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回答記者關於以色列外長利夫尼日前表示希望中國能支持對伊朗實施新制裁一事的提問時表示,中方一貫主張在國際關系中不應動輒使用制裁,通過外交談判解決伊朗核問題是最佳選擇。 2007年9月18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例行記者會上說,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是最佳選擇,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她表示,中方歷來主張國與國之間相互尊重,通過對話協商增進互信,縮小分歧。 2007年9月14日,外交部長楊潔篪與來訪的伊朗政府特使、內政部長普爾-穆罕默迪舉行會談。楊潔篪說,中方支持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反對核武器擴散,主張通過談判和平解決伊核問題。中方對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就解決未決問題達成諒解給予積極評價,希望伊方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全面、充分合作,盡快取得積極成果。中方願為推動伊核問題和平解決繼續作出努力。 2007年9月13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例行記者會上說,希望有關各方保持克制、耐心,尋求全面、長期、妥善解決伊朗核問題。 2007年9月12日,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辦事處及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唐國強大使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會議上就伊朗核問題闡述中方立場,強調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核問題是最佳選擇,符合各方利益。 2007年6月13日,中國常駐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唐國強在出席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會議時就伊朗核問題闡明了中方立場。他說,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核問題是最佳選擇。這有助於維護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有助於維護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而制裁和施壓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007年5月31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中方希望伊朗和歐盟的新一輪會晤能夠取得積極成果。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是最佳選擇,也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中方希望伊歐會晤能取得積極成果,以便早日恢復正式談判,通過談判尋求全面、長期、妥善解決伊朗核問題。 2007年3月24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錶王光亞在安理會就伊朗核問題通過新決議後表示,中國主張繼續通過政治和外交努力,以談判方式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聯合國安理會當天下午通過第1747號決議,加大了對伊朗核和導彈計劃相關領域的制裁。王光亞在表決後發言說,中方尊重並承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但也對伊方迄今未能積極回應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安理會的要求感到失望。王光亞強調,制裁和施壓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外交談判仍是最佳選擇,也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解決伊核問題需要全方位的、特別是安理會之外的外交努力。中方呼籲有關各方本著高度負責和建設性的態度,保持冷靜和剋制,避免採取任何可能導致局勢惡化或升級的舉動。 2007年3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表示,有關伊朗核問題的磋商和行動應該有助於配合國際上解決這一問題的外交努力。中方高度關注伊朗核問題,一貫主張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反對核武器的擴散,防止中東地區出現新的動盪。中方希望通過政治和外交努力,以談判方式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 2007年3月7日,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代表唐國強大使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會議上強調,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是最佳選擇,國際社會應為此繼續努力,當務之急是盡快恢復談判。他認為巴拉迪不久前提出的伊暫停鈾濃縮活動、安理會同時暫停對伊制裁的「雙暫停」建議是個好思路,值得各方重視並認真考慮。......中方將從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地區和平與穩定大局出發,繼續為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核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 2007年2月27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重申,中方一貫主張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秦剛說,制裁不是目的,安理會採取的任何舉措都應有助於通過談判和平妥善解決伊朗核問題。
2006年
2006年4月27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中方認為國際社會的努力包括聯合國安理會的介入,應該是有助於加強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權威性和有效性的,應該是有助於通過談判妥善解決伊朗核問題的。 2006年3月14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完整地闡述中國政府對伊朗核問題的立場。在伊朗核問題上,中國與國際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國有著共同目標,我們都支持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反對核武器擴散;都不希望中東地區出現新的動盪,主張通過外交和談判方式早日妥善解決伊朗核問題。 2006年2月21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表示,中方支持俄羅斯和伊朗就伊朗核問題進行談判,也希望伊方恢復暫停所有與鈾濃縮有關的活動,為通過談判妥善解決伊朗核問題創造條件。
2005年
2005年11月22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表示,中國支持伊朗同歐盟三國通過對話和談判尋求長期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方案。關於伊朗核問題,中方一貫主張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內,盡早妥善解決。 2005年9月27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中國歷來主張通過外交談判,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內,盡早妥善解決伊朗核問題。中國支持伊朗和歐盟通過談判尋求長期解決方案,這有利於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利於維護國際核不擴散機制,也符合各方根本利益。 2005年2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時說,中國政府一直主張處理國與國之間的分歧應該通過對話來解決,應該遵守《聯合國憲章》和國際關系准則。就伊朗核問題來說,中方主張該問題能夠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內妥善解決
『陸』 為什麼伊朗不能有核武器呢為什麼中國可以有呢
因為這是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九條第三款規定:本條約所稱有核武器國家系指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前製造並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國家。
故而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只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個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常任理事國才是被普遍承認有核國家地位的國家。其他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被視為違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精神的非法擁核國家。
所以,伊朗是不可以擁有核武器的。
(6)伊朗核問題為什麼有中國參與擴展閱讀:
在國際事務中,大小國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核武器問題上,各國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存在著「雙重標准」,甚至「多重標准」。
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並於1970年3月生效後,這種不平等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保留核武器,但不得輸出核武器及其製造技術,而其他國家則不可以發展和擁有核武器。
中國是1992年3月正式遞交條約加入書的,因此中國對該條約也承擔相應義務。
合法擁有核武器的5個國家,恰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5個主要戰勝國和當今國際體系的締造國,對世界和平負有特殊的責任,在核武器問題上與其他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大國核武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不僅是「大國一致」的宣言,也大體表達了188個簽約國的共同願望。
『柒』 伊朗核協議為什麼有中國參與
因為有利益,所以中國才會參與。
我們希望在60天內與其餘簽署方就此問題的權利達成協議,如果問題得到解決,伊朗將恢復其先前的承諾。如果不解決,伊朗將採取進一步措施。如果將伊朗核問題再次擺在桌面上,那麼伊朗方面將做出強硬回應。伊朗人民乃至全世界都應該意識到,這些行動符合伊朗核協議,並不代表伊朗核協議的終結。這些言論表明,伊拉克方面的呼籲也顯示出警告信號。最初在2015年7月,伊朗與其他六個國家就伊朗核問題達成了全面協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國際制裁將取消。
『捌』 中國和伊朗在核武器上存在什麼問題
2007年12月21日
2007年,美國和伊朗之間醞釀已久的敵意隨著華盛頓當局指責伊朗的核野心以及伊朗對伊拉克反叛武裝的支持而日趨沸騰。但是,美國情報機構年終有關伊朗核計劃的一份評估報告,使得兩國間的政治角力有所改變。
*美國政府一直試圖遏制伊朗的核野心*
在2007一整年中,布希政府以伊朗企圖成為核武器強國為由,盡力促使國際社會孤立伊朗。美國官員還指控伊朗為伊拉克境內的反叛武裝提供武器裝備和訓練。
在10月份的一次記者會上,布希總統甚至提出,如果伊朗獲得製造核武器的技術,就可能引發世界性沖突。
布希總統說:「我們看到在伊朗有個領袖說,他要摧毀以色列。因此, 我已告訴人們,如果你想要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看來你就該一心阻止他們獲得製造核武器所必需的知識。」
伊朗否認他們懷有任何成為核武器強國的野心。他們說,他們只在尋求原子能的和平用途。
但是布希的言辭如此強硬,以至廣泛引起人們的猜測,即美國在准備對伊朗動武。
*美國情報評估稱伊朗4年前停止核武器計劃*
結果真的有一枚炸彈爆炸了,但這卻不是用於軍事的炸彈。本月較早時候,美國情報界發表了一份新的國家情報評估,該報告說,伊朗可能在2003年就停止了核武器計劃,並且至少到2007年中期為止,還沒有恢復的跡象。
『玖』 伊核六國為什麼有中國
因為霍爾姆斯海峽控制著中東的石油海運,而中國七成的石油都是從中東過來的,為了利益,肯定不能坐視不理。
『拾』 論文問題,急!在線等
大國戰略?<中國如何應對伊朗核問題>如何
中國如何應對伊朗核問題
中國為了國際影響和自身利益,在伊朗核問題上勢必要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但這個斡旋角色並不好當,伊朗核問題十分復雜,既有政治因素,又有經濟因素,更有美、歐、俄、中的多極力量角逐。因此在此問題上,中國必須要處理好各方關系。
首先,中國必須要清楚,美歐與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底線具有不可調和性。美歐等對伊朗的強硬態勢不言而喻,這就勢必會壓縮中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作用空間,而這個度又很難把握,對西方來說,伊朗核危機是對中國的挑戰和考驗,一方面,美歐都希望中國能在伊核問題上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中國過分介入,眾所周知,美國的務實派希望對中國的崛起順勢而行,而強硬派則仍對中國走向強大感到不安,另外,中美在意識領域也有所區別,美國把伊朗看成一個「恐怖主義國家」,而中國則不然,美國在反恐上強調軍事打擊,而中國卻更側重於通過經濟發展,來根本消除恐怖主義,在歐盟方面,中歐關系雖然有了實質性的發展,但在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和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卻遲遲不敢鬆手,而且2005年,中歐貿易摩擦不斷,這些本來就對發展中歐關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中歐雙方要排除阻力,加大互信。而中國介入伊朗核危機,勢必存在歐美的諸多期待,因此中國在處理伊核問題,必須要塑造一個「中國責任論」,而這個責任,在西方看來,應該是不帶任何利慾的,否則的話,美歐一些反華、疑華、恐華的人土,又將憂心忡忡,他們可以完全不負責任的冠以『中國滲入中東,威脅美歐利益』。且不說中國軍事威脅,什麼中國文化、科技、經濟、能源等等威脅,又會卷土重來。
其次,在伊朗核問題上,中國必須清楚,伊朗和西方的矛盾和沖突具有不可調和性。伊朗一方面希望中國幫助,另一方面又不可能完全以中國人的意志為轉移。為何這么說呢?我們知道,伊朗跟中國一樣,擁有燦爛的古代文明,古波斯帝國是它歷史的驕傲,但歷史總是有起有伏,衰落了的文明同樣承受著屈辱,因此現在的伊朗具有很強的民族危機感和民族自尊心,這一點和我國極其相似。而現在美歐的打壓,特別是伊朗在以色列的核打擊距離之內,都將進一步促使伊朗努力發展核力量。伊朗想傍中國,其實有其目的性的,其真正想法是想藉助中國得到生產濃縮鈾的技術和能力,因為一旦伊朗擁有了該技術,就意味著伊朗有能力開發核武器,這也是為何伊朗想拉中國參與伊俄鈾濃縮轉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們應該知道,伊朗核問題絕不同於朝核問題,中國在朝鮮核問題上之所以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基於中朝的地緣政治地位和朝鮮對中國的完全依賴性。另外,伊朗總統的偏激性格,有時也會讓別人感到頭痛,一個弱國發表「極端的言論」,雖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其強硬政策,但這種強硬讓人有點可怕,有時候甚至會使整個國家「命懸一線」,這就造成了不可預知性,而正是這種不可預知性,讓中國不得不審慎對待。因此,我們對此次伊朗「折封」叫板美歐,不能顯得過分『樂觀』。其實在美歐底線不變的情況下,伊朗利用國際矛盾的空間並不大。西方國家對伊核問題「一忍再忍」完全是出於「石油經濟利益」考慮,它們的底線不可能降低。基於以上種種,中國介入伊朗核危機,註定要付出艱巨而復雜的外交和戰略較量。
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伊朗核問題的解決,決非易事,也決非是某一個國家或現存的不擴散機制所能獨自完成的,目前的分歧在於,到底是應該側重於和平談判還是強制性制裁,而在未來的解決過程中,各方還應該圍繞偏重於何種不擴散機制問題展開爭論和討論,仍至於較量。一方面,核大國的核軍備竟賽從未停止,戰略威脅不斷加強,另一方面,無核國家又受強制制約,這種不擴散機制能不讓人質疑嗎?因此, 我們分析問題,應將視野投放到更廣闊的核竟爭與核不擴散領域,對這些領域中出現的消極跡象給予充分警告與關注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