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美國伊朗總統什麼關系

美國伊朗總統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2-09-27 13:50:22

① 美國與伊朗處於什麼關系這種關系是如何形成的

1921年2月21日,禮薩·汗上校發動軍事政變,占據德黑蘭,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維王朝,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當時美國對伊朗的事務幾乎沒有興趣。伊朗為了擺脫英國和俄羅斯在波斯事務中的統治地位。向美國尋找支持,美國工業和商業領袖支持波斯推動其經濟現代化並擺脫英國和俄羅斯影響。美伊兩國也開始越來越親密。

到1978年1月發生反對伊朗君主體制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同年8月至12月,罷工及示威活動癱瘓了整個國家。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伊朗讓美國交出阿沙,阿沙和美國關系特殊,美國沒有交出來。伊朗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雖然伊朗因為阿沙死了最後放了人,但是是梁子結下了。

伊斯蘭革命期間」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對伊朗所有美國文化,經濟全盤否定。1980年伊朗與美國斷交後,美國開始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對伊朗進行全方面經濟,軍事的制裁。

② 通俗易通的美國和伊朗的關系

美國一直需要一個代理人幫他看著中東的石油,79年以前用的就是伊朗因為伊朗本身石油的產量就很大而且在阿拉伯世界說話也是有些分量的,但是79年年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新上台的政府當然會對巴列維王朝的各種作為進行批判。其中過分親美便是其中一條(指責巴列維王朝幫助美國掠奪伊朗的石油,美國自然就是掠奪者)。所以新政權開始全面抵制美國(矯枉過正)這是伊朗方面看不慣美國的原因。
對於美國來說,本來好好的一個代理人被推翻了就算了,伊朗新政府連超級大國最基本的面子都不給美國當然不會高興,更何況伊朗還有豐富的石油。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君子無罪,懷璧其罪。所謂的璧就是石油。
美國的擁有豐富石油的國家向來是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沒有第三種選擇。伊朗肯定不是朋友了,所以是敵人。

③ 伊朗和美國關系緊張來源已久了么

美伊交惡溯源可以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

其實兩伊戰爭期間,與伊朗為敵的美國明顯站在了伊拉克一邊,並提供大量經濟和軍事上的援助。然而美國政府很快意識到,素有宏圖大志的薩達姆將成為更危險的敵人,美伊關系迅速降溫。1990年8月2號,伊拉克出兵佔領科威特全境,並吞並科威特為其第19個省。此後,聯合國連續通過了5個決議,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實施經濟制裁。但伊拉克仍然拒不撤軍。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組成多國部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下,先後對伊拉克實施了"沙漠盾牌"、"沙漠風暴"和"沙漠軍刀"三個階段的軍事行動,收復科威特,並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當年4月3號,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87號決議,要求伊拉克銷毀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作為解除經濟制裁的前提。此後,在1991年到1998年的對伊武器核查中,美伊摩擦不斷,兩國關系繼續惡化。1998年12月16號,核查危機達到頂峰,聯合國核查人員全部撤離伊拉克。次日凌晨,美英單方面對伊拉克發動了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大規模導彈襲擊,核查工作就此中斷。去年年初,美國以伊拉克拒絕接受武器核查,繼續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將伊拉克列入了所謂的邪惡軸心,聲明將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去年9月,伊拉克迫於軍事壓力,同意接受聯合國的武器核查。在此後的核查過程中,盡管伊拉克給予了積極配合,並按時向聯合國提交了武器發展報告,但美英堅持認為伊拉克隱瞞事實,繼續藏有並發展違禁武器,並不斷向海灣地區增兵。

一直以來,總對美國存在一定的偏見。不習慣她憑借自己超強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打著「民主」的旗幟,喊著「反恐」的口號,給世界的和平帶來威脅!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黎以沖突,美國或明或暗的參與,給中東這塊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帶來了更加深重的災難。被炮火摧毀的家園,廢墟上孩子們祈盼和平的眼神,使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心靈為之顫抖!如今,朝鮮無視世界各國的反對,對外宣稱已成功試驗「核爆」後,被美國列為「邪惡軸心國」之一的伊朗,其核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另一焦點。美國將會對伊核問題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一部分取決於伊朗方面的回應。但我們期待,兩國博弈的代價,不是另一場硝煙!

一、 伊核問題的由來

1967年,美國首先援助伊朗建立了原子能研究中心,隨後歐美等西方國家紛紛與伊朗簽訂核合作合同,爭奪伊朗核市場,伊朗核計劃發展進入全盛階段。但隨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巴列維王朝的垮台,歐美終止了與伊朗簽訂的所有合同。而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更是摧毀了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的大部分核設施。戰爭結束後,伊朗向俄羅斯尋求幫助,在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控下,實施了核設施重建工作。2003年,美偵察到伊朗的秘密核設施。該消息曝光後,歐盟三國與伊朗就「伊核問題」展開了談判。但由於歐盟在談判中受美國影響,加上伊朗政府強硬的態度,使得談判陷入僵局,最終使得伊朗再次恢復鈾濃縮加工活動。圍繞伊朗進行鈾濃縮活動的目的,美歐與伊朗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對峙。

二、美伊博弈

美國為了維持其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絕不能容忍伊朗擁有製造核武的機會。而伊朗身處中東這個是非之地,為自身安全及能源問題考慮,迫切需要發展核技術。這一矛盾的存在顯然並非偶然。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成為了全世界尤其是美伊必須考慮的問題。

盡管伊朗方面一再強調自己是「和平發展核能」,但歐美等國卻對這一說法表示懷疑。一旦放任伊朗,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九個「擁有核武」的國家,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將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產生影響,其他國家倘若紛紛效仿,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國的軍事威懾力,進而動搖美國極力營造的「一超獨霸」的世界格局,最終損害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

盡管後果嚴重,但面對「不吃硬」的德黑蘭,美國確實要下一番苦功。畢竟,伊朗不是阿富汗、伊拉克。首先,伊朗的國土面積是伊拉克的四倍,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是伊朗人民推選出來的政治和精神領袖,具有號召和團結民眾的感召力;其次,伊朗的石油儲量居世界前列,中國與俄羅斯等大國都與伊朗有著密切的能源關系。美國對伊措施不得不兼顧這些國家的利益;再次,伊朗所處的地理位置也給其帶來了天然優勢:把守著中東的石油通道——霍爾木茲海峽,美國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懸於這條通道,不得不有所顧忌;最後,內賈德廣泛聯合其他反美陣營,頻頻出訪鄰國。與委內瑞拉、古巴等國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力量!

而對於美國自身而言,各種困難也不得不面對。第一,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使布希進退兩難。繼續派兵駐守,帶來的是美軍傷亡人數的攀升和國內反對勢力的指責;但撤軍更是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成果,拱手讓出,使伊朗有機可乘,增加伊朗在伊拉克的影響力。第二,美國國內的「驢象之爭」再次拉開了帷幕,布希在任期內,已不再可能策劃對伊動武。

面對諸多的障礙,美國出於無奈,被迫改變策略,對伊妥協,表示「只要伊朗同意暫停鈾濃縮活動,美國將參加與伊朗的直接談判」。

正如《孫子、謀攻》中所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戰爭是所有策略中最低級的選擇,雖然「伊核問題」的解決前景仍不明朗,但我們期待雙方博弈可以達到一個令大家滿意的均衡。

④ 美國和伊朗關系的歷史淵源

伊朗問題一般指伊朗核問題
在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下,伊朗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核能開發活動。1980年伊朗與美國斷交後,美國開始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美國隨即對伊朗的核能開發計劃表示了「嚴重質疑」。美國稱伊朗擁有濃縮鈾就意味著擁有核武器,並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

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相關決議,要求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檢查,終止提煉濃縮鈾的試驗。在國際社會,特別是代表歐盟的法國、德國、英國的積極斡旋下,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11月,伊朗宣布中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

2003年10月21日,伊朗表示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此後,伊朗與歐盟進行了一系列談判,但雙方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歐盟堅持伊朗應完全終止鈾濃縮活動,而伊朗則表示不會放棄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2005年8月,伊朗恢復了鈾轉化活動,歐盟與伊朗之間的談判中斷。

2003年12月18日,伊朗駐國際原子能機構代表薩利希(左)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右)共同在奧地利維也納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為了打破伊朗核問題的僵局,2005年12月,俄羅斯向伊朗遞交了兩國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提議,以確保伊朗的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

2005年8月8日,在伊朗伊斯法罕鈾轉化設施內,伊朗技術人員正在移動一個裝有核材料的容器。伊朗原子能組織副主席賽義迪2005年8月8日向外界宣布,伊朗已於當日在伊斯法罕附近的一處核設施中恢復鈾轉化活動。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並於1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正式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美國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立即就此指責伊朗。美國表示,必須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以便對伊朗實施可能的制裁。3月28日,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在30天內中止一切核活動的主席聲明,這意味著伊朗將於4月28日面臨最後期限。

4月11日,伊朗宣布已經成功提煉出純度達3.5%的濃縮鈾,表明伊朗已完全掌握核燃料生產技術。此舉引起美國等有關國家的強烈反應。13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呼籲安理會就伊朗核問題通過強硬決議。25日,伊朗表示,如果聯合國對伊朗實施制裁,伊朗將中斷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27日重申,伊朗不會在核問題上屈服於西方壓力。5月2日,伊朗稱最近生產的濃縮鈾純度已達到4.8%。5日,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就擬議中的伊朗核問題決議草案舉行閉門磋商,但未能就草案內容達成一致意見。

另外給您一個地址,去看看會有幫助

⑤ 伊朗的現任總統魯哈尼,他是屬於什麼派系的

哈桑·魯哈尼 ,出生在塞姆南省薩爾赫市,畢業在德黑蘭大學,現在是伊朗總統,伊朗前首席核談判代表,是一位溫和的保守派。2013年當選伊朗總統,2017年連任。

1.人物經歷:

1948年11月出生於伊朗薩姆南省薩爾克市,早年在薩姆南神學院和庫姆神學院學習伊斯蘭教法。1972年,魯哈尼畢業於德黑蘭大學,獲法學學位,隨後前往英國喀里多尼亞格拉斯哥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學位。

在這次競選中,魯哈尼談到改革,承諾釋放政治犯,保護公民權利。在電視辯論中,他主動提到伊朗的一些禁忌話題,如與世界其他國家陷入僵局的核計劃、嚴重的國際制裁、國民經濟的嚴峻狀況以及伊朗的國際孤立。他表示決心改善伊朗與國際社會的關系。他發誓要與伊朗的老對手美國恢復外交關系,美國自1979年以來就斷絕了關系。

⑥ 美國伊朗的關系,為何走到這般地步

因為美國的一個承包商死亡造成的現在局面。

在過去的一周中,情況已經惡化。為了報復一名美國承包商的死亡,什葉派激進組織真主黨對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多個設施進行了空襲,導致伊拉克人民前往美國大使館抗議。新年伊始,美軍襲擊了巴格達國際機場,殺死了伊朗指揮官蘇萊馬尼。一些媒體甚至警告說,美國採取的一系列行動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這可能會給中東和世界帶來巨大沖擊。

⑦ 美國和伊斯蘭世界國家的關系

從歷史上看,美國同伊斯蘭世界之間的分歧雖不是與生俱來,但也由來已久。而且,如今的不少「敵人」,當年曾是美國的「朋友」。

在冷戰期間,美國出於遏止蘇聯的戰略需要和謀求對能源通道和戰略地位的控制,往往支持某個伊斯蘭國家打擊另一個不聽美國指揮棒的伊斯蘭國家。美國的這種政策不但直接引發了伊斯蘭世界的內部爭斗,而且也使美國在伊斯蘭世界的敵友關系像走馬燈般地來回轉換。

1979年,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後,美國向阿富汗的伊斯蘭抵抗組織以及當時的塔利班提供了大量武器和金錢。但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後,塔利班掉轉槍口視美國為敵。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前,美國與伊朗巴列維王朝關系密切,伊朗成為美國的「鐵桿盟友」。但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後,由於發生伊朗扣押美駐伊使館人員引發的人質事件,兩國關系惡化。1980年4 月 7日,美伊斷交。斷交後,美對伊實施遏制和孤立政策,美伊互相視對方為敵人。兩國關系從此處於嚴重敵對狀態。

兩伊戰爭期間,美國為了遏制伊朗,又轉而支持另一個伊斯蘭國家伊拉克,向伊拉克提供了武器和情報,幫助伊拉克扭轉戰場敗局,迫使伊朗同伊拉克實現停火。兩伊戰爭結束店,伊拉克試圖在海灣當「老大」,並於1990年8月入侵科威特,美國為了保障能源通道安全,轉而支持科威特等海灣國家把伊拉克趕出了科威特,並對伊拉克進行了一連串軍事打擊和經濟制裁。

實際上,美國與伊斯蘭國家如果有「蜜月」,那大多也是短暫的,一旦這些國家「不聽話」,必定遭到打擊,伊朗和伊拉克便是例子。這也讓伊斯蘭世界對美國寒了心。

巴以問題埋下禍端

如今美國與伊斯蘭世界走到這一步,歸根結底, 問題還是出在巴以問題上。

二戰結束後,美國逐漸取代英法成為在中東事務中發揮主導性作用的力量。盡管美國以良性霸權自居, 自以為有別於傳統殖民主義的統治方式,但在久受西方殖民壓迫的中東廣大阿拉伯國家看來,美國在中東的政治與軍事存在和無非是歐洲殖民統治的延伸和繼續。

事實上,美國在中東政策上的種種做法,並沒有軟化阿拉伯世界對西方的敵對態度。相反,美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偏袒以色列。基於中東豐富的能源和重要的地緣位置,控制中東是歷屆美國政府基本國策。但問題是美國的中東戰略一直偏袒以色列,這是導致多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原因。美國在巴以問題上的偏袒政策,加深了美國和整個阿拉伯乃至伊斯蘭世界的矛盾,導致極端伊斯蘭組織對美國的憤懣和報復,這也是中東恐怖主義的根源之一。

反恐戰爭播下仇恨

「 9•11」事件後,布希政府大力推行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的反恐策略,刻意製造「文明的沖突」。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繼而又發動伊拉克戰爭,並將反恐的矛頭指向了一些伊斯蘭國家。反恐戰爭不僅使美國在阿富汗與伊拉克兩個戰場深陷泥潭,更使美國和伊斯蘭世界的關系跌至谷底,並在伊斯蘭世界播下了仇恨的種子。伊斯蘭極端分子用變本加厲的恐怖活動宣洩不滿,使得布希的「反恐戰爭」呈現「越反越恐」的態勢。

與此同時,美對伊朗的政策也日趨強硬。美不僅稱伊朗是「邪惡軸心」之一,還將伊朗列為支持恐怖活動「最積極」的國家,繼續對伊實行制裁。2005年6月,艾哈邁迪-內賈德當選伊朗總統之後,伊朗在核問題立場上的態度以及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引起美國的嚴重不安。時至今日,伊朗核問題依然在持續發酵,仍是困擾美國的難題。

兩場反恐戰爭「後事未了」、伊朗核問題僵持不下、巴以問題久無進展、整個阿拉伯乃至伊斯蘭世界視美國為仇敵,這些便是奧巴馬走馬上任時接手的美國在中東的「遺產」。

和解姿態須「觀其行」

奧巴馬作為第一位黑人美國總統,曾經在印度尼西亞這個伊斯蘭大國度過「美好童年」。甚至在自己的姓名中,還帶著一個伊斯蘭風格的中間名。自奧巴馬入主白宮以來,美國已經多次向伊斯蘭世界伸出「橄欖枝」,而奧巴馬此次選擇在阿拉伯世界的中心開羅發表向伊斯蘭世界示好的演講,則更具重要意義。

奧巴馬在開羅大學發表演講時,記者正在埃及出差。中東多數民眾和媒體對奧巴馬的演講表示歡迎,不少人對奧巴馬寄予厚望,認為奧巴馬的演講很坦誠,也很動聽,但人們的好感多源於對他個人的良好印象與其明星效應。現在人們願聽其言,但此後將等著觀其行——看其能否說服以色列,並出台一個公平的中東政策。

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埃及人說,奧巴馬的確有別於前任總統布希,做出了同伊斯蘭世界改善關系的明智之舉。一位在埃及經商的沙特人阿里說,他雖對奧巴馬的演講表示歡迎,但對奧巴馬的言論能否付諸於行動表示謹慎樂觀。

一些阿拉伯分析人士認為,不管奧巴馬說什麼或做什麼,都是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的,因為他首先是美國人,其次才是擁有在穆斯林國家求學經歷、比諸多前任擁有更加開放的文化背景的美國總統。

目前情況下,奧巴馬擁抱伊斯蘭世界的願望固然良好,但由於雙方積怨甚深,美國與伊斯蘭世界之間的裂痕不可能憑借一兩次演講或一兩句善意的好話就能彌合。

⑧ 現在伊朗和美國的關系怎麼樣拉

伊朗問題一般指伊朗核問題
在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下,伊朗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核能開發活動。1980年伊朗與美國斷交後,美國開始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美國隨即對伊朗的核能開發計劃表示了「嚴重質疑」。美國稱伊朗擁有濃縮鈾就意味著擁有核武器,並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

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相關決議,要求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檢查,終止提煉濃縮鈾的試驗。在國際社會,特別是代表歐盟的法國、德國、英國的積極斡旋下,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11月,伊朗宣布中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

2003年10月21日,伊朗表示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此後,伊朗與歐盟進行了一系列談判,但雙方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歐盟堅持伊朗應完全終止鈾濃縮活動,而伊朗則表示不會放棄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2005年8月,伊朗恢復了鈾轉化活動,歐盟與伊朗之間的談判中斷。

2003年12月18日,伊朗駐國際原子能機構代表薩利希(左)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右)共同在奧地利維也納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為了打破伊朗核問題的僵局,2005年12月,俄羅斯向伊朗遞交了兩國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提議,以確保伊朗的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

2005年8月8日,在伊朗伊斯法罕鈾轉化設施內,伊朗技術人員正在移動一個裝有核材料的容器。伊朗原子能組織副主席賽義迪2005年8月8日向外界宣布,伊朗已於當日在伊斯法罕附近的一處核設施中恢復鈾轉化活動。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並於1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正式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美國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立即就此指責伊朗。美國表示,必須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以便對伊朗實施可能的制裁。3月28日,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在30天內中止一切核活動的主席聲明,這意味著伊朗將於4月28日面臨最後期限。

4月11日,伊朗宣布已經成功提煉出純度達3.5%的濃縮鈾,表明伊朗已完全掌握核燃料生產技術。此舉引起美國等有關國家的強烈反應。13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呼籲安理會就伊朗核問題通過強硬決議。25日,伊朗表示,如果聯合國對伊朗實施制裁,伊朗將中斷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27日重申,伊朗不會在核問題上屈服於西方壓力。5月2日,伊朗稱最近生產的濃縮鈾純度已達到4.8%。5日,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就擬議中的伊朗核問題決議草案舉行閉門磋商,但未能就草案內容達成一致意見

⑨ 伊朗和美國的關系什麼時候開始惡化

1986年11月4日,黎巴嫩一家敘利亞的《帆船》周刊公布了一條轟動世界的爆炸性新聞:1986年5月,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麥克法蘭和他的助手,乘飛機秘密到伊朗,同伊朗政府和軍隊的官員進行會談,商討用武器換取人質事宜。這家周刊還說,美國一直在向伊朗秘密運送戰斗機的零件和彈葯。

消息傳出後,美國、歐洲和中東倍感震驚。一時間,有關這場交易的內幕紛紛被披露出來。

就在黎巴嫩的《帆船》周刊公布美伊秘密交易的爆炸性新聞的當天晚上,伊朗議會議長拉夫桑賈尼在德黑蘭學生慶祝佔領美國、大使館7周年的集會上,透露了麥克法蘭的伊朗之行。但他說,麥克法蘭一行是裝扮成機組人員,持著愛爾蘭假護照,乘一架向伊朗運送武器的飛機,到達德黑蘭國際機場。他們帶來了美國總統里根給伊朗領導人的禮物和信。禮物是象徵性的:一塊鑰匙形蛋糕和一把「科特」式自動手槍。手槍大概表示可以提供武器,蛋糕則是「打開伊美關系的鑰匙」。而所謂信,據說只是里根親筆簽了名的一本《聖經》,簽了名的那一頁,說的是各種不同宗教的信徒要和睦共處。然而,另一種令人吃驚的說法是:麥克法蘭帶給伊朗的真正禮品是整整一飛機的美國軍事裝備。

事情一經披露,西方輿論界為之嘩然。一夜之間,麥克法蘭便成為新聞人物。他斷然否定使用愛爾蘭護照進入伊朗。他說:我們是正式代表美國政府進入伊朗的,我們使用的是美國護照。

早在巴列維王朝當政時期,伊朗就是美國在中東的兩大戰略支柱之一。1979年,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登上了伊朗最高權力的寶座,從此,兩國關系開始惡化。

⑩ 美國和伊朗的關系

伊朗總統內賈德近日以來無疑成為全球關注的政治明星。一方面,他終於有機會踏上美國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的講台進行演講;另一方面他還在聯大辯論中快意講述伊朗政策。此外,他在聯大還做出姿態,邀請布希總統同台辯論。結果是,盡管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對其演講前的歡迎辭改成了批判會,但內賈德在哥倫比亞大學舌戰群儒,在聯大逼得布希總統退卻,顯示了內賈德的「英雄本色」。不過,透過這些帶有傳奇性的政治表象,人們還是窺出了美伊關系的某些新變化。
眾所周知,自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美伊關系就陷入僵局。尤其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以後,美國和伊拉克就處於戰略上地緣交接、戰術上隨時可能發生擦槍走火的危險境地。尤其在伊朗核問題糾纏不清的危情下,人們一度認為美國武力攻打伊朗箭在弦上。
但形勢比人強,伊拉克已成布希總統的噩夢,新生的民主伊拉克孱弱無力,權力分配不均,導致國內什葉派和遜尼派爭權奪利,宗教沖突頻仍,加之卡伊達組織的攪水,美國在伊面臨著難以抽身的尷尬。
內賈德深諳布希心理
在伊拉克問題上,伊朗對伊拉克什葉派有著足夠的影響力。為了伊拉克的局勢穩定,美國不得不和伊朗進行協商解決伊拉克困局。雖然至今雙方協商的層級較低,但自去年年底民主黨控制國會以來,美國和伊朗就伊拉克問題的協商並未中斷。由於伊拉克問題是布希總統外交部據的戰略核心,所以伊朗核問題在布希總統的棋局上不得不退後一步。內賈德總統深諳布希總統的急切心理,故而頻打伊拉克牌來消弭美國對伊核危機的強硬態度。
美國允許內賈德訪美並給其提供在大學演講的機會,其實也反映了美國政府不願在海灣開辟第二戰線的利益考量;並趁此試探美國民眾對內賈德的反映,以便布希政府採取更為穩妥的外交政策,以期達到即解決伊拉克混亂又化解伊朗核危機的「一石二鳥」之效。從內賈德訪美的效果看,其實已經達到了雙贏。
對美國而言,一是向國際社會證明了她包容異端的大國氣度。正如布希總統所言,內賈德出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講台上,說明「美國的偉大」,因為內賈德是「支援恐怖主義的」國家領導人,美國卻給他一個表達自己看法的舞台。
二是掌握了美國民眾對內賈德本人或對伊朗的態度。雖然美國政界和民眾對內賈德在哥大演講有反對也有示威。
在哥大演講不卑不亢
但在演講現場,除了哥大校長或其他精英分子對內賈德予以毫不留情的批駁外,旁聽的學生基本上還是抱持理性客觀的態度。尤其是內賈德在哥大和聯大講台上多次強調伊朗不會擁有核武器、澄清他在納粹大屠殺問題上的態度時。
美國民眾亦可從本國政府對伊朗描黑的一面之辭中進行自主思考和形成理性的自我判斷。布希總統或許就是可以讓內賈德來凝聚美國民眾民意,使其在任期的最後時刻盡量解決好他遺留下的外交難題。從其准備從伊拉克撤軍、朝核危機路線圖基本確定的外交取向看,看來是不想在其任內和內賈德發生武裝沖突了。
對內賈德而言,他不僅維持了他一貫的敢言風格,也再次強調了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底線立場。
更重要的是,他面對哥大的羞辱性邀請和布希總統自詡的「美國偉大」,也不失時機地表示伊朗願意提供給布希總統到伊朗大學演講的機會。這種不卑不亢,確保了伊朗和內賈德的尊嚴。
更重要的是,內賈德也不失時機地向美國釋放善意信號:一是在哥大和聯大講台上,表示伊朗願意與美國改善關系,實現邦交正常化。二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不相信美國正在准備發動對伊朗的戰爭。所謂美國准備襲擊伊朗的說法只是為美國國內的大選服務以及掩蓋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失敗。
內賈德短短的4天美國行,雖然雙方唇槍舌劍,火葯味極濃,但事實證明,雙方恰恰因為這種坦率而有了更真切的理解。雖然內賈德期望參觀九一一遺址的要求被拒絕,雖然布希總統緘默以對內賈德邀請其到伊朗大學演講,但面對面的爭吵還是要比死不往來的猜疑威脅要好。美聯社就此婉轉地評論——兩國斷交20多年來,伊朗方面似乎有意接待一位美國總統。
事實也足以證明,內賈德訪美後兩國關系出現了令人欣慰的新變化。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美、俄、中、英、法、德等6個大國同意推遲就進一步制裁伊朗舉行投票,並將這一期限推遲到11月底。由於攸關伊核的「六方會談」由美國主導,因此這種延期顯然是美國深思熟慮的結果。國際社會的這一決定和內賈德訪美有著時間上的機緣,因此可以視作內賈德「演講外交」的成果。(南洋商報)

閱讀全文

與美國伊朗總統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芬蘭和義大利哪個球隊能贏 瀏覽:572
在越南怎麼寄錢到中國 瀏覽:789
印度疫情期間怎麼買菜 瀏覽:349
東鵬的伊朗白玉瓷磚多少錢 瀏覽:794
印尼的海關紅燈什麼時候解除 瀏覽:728
印度的鐵柱為什麼不銹 瀏覽:829
英國當地租房價位多少 瀏覽:483
義大利依瑪歐洲頂級採暖設備怎麼樣 瀏覽:336
義大利羅馬生產什麼農作物 瀏覽:910
伊朗是哪個國家的城市 瀏覽:589
印度每年欠債多少 瀏覽:867
義大利語me是什麼意思 瀏覽:500
英國房子如何分配 瀏覽:557
越南乳膠枕多少錢一斤 瀏覽:950
為什麼伊朗石油不能用人民幣結算 瀏覽:541
印尼本地卡簡訊多少錢一條 瀏覽:711
德國回中國需多久 瀏覽:855
義大利居留的居留號碼是哪個 瀏覽:23
為什麼在印度開飛機危險 瀏覽:812
如果英國遷都紐約會怎麼樣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