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朗總統叫什麼
內賈德
Ⅱ 在歷史上,伊朗發生過什麼樣的變化
歷史以來,西方國家普遍是政權和宗教的關系緊密,但一般來說神職就是神職,國王就是國王,二者基本不會有彼此之間角色的互換。
此後,霍梅尼領導下的伊朗經濟逐漸倒退,再加上後來的兩伊戰爭和歐美的經濟制裁,伊朗經濟就更是雪上加霜。而先前的福利政策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卻也導致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下降,但是如果削減的話,又肯定會招來大量反對。
Ⅲ 神職人員是什麼工作者
神職人員這個詞彙,大多出現在關於宗教的職位中,這其中以天主教內提到「神職人員」這個詞最多,在天主教中,神職人員專指:專心為上帝和教會服務的人。 比如修女、修士、神父、主教、教皇 神職人員的字面意思就是:執行神聖職業的人員。 所以自然要與宗教有聯系
Ⅳ 伊朗新總統穿長袍,包頭,是什麼傳統服飾是教派、還是民族的緣故
這是教派緣故。
伊朗新總統最早是神職人員,屬於宗教人士。而前總統內賈德則不是宗教人士,所以,內賈德穿戴很西式化。
Ⅳ 神職人員是什麼工作者
神職人員的字面意思就是:執行神聖職業的人員。 所以自然要與宗教有聯系追問: 你懂的真多哦··那你很了解神職人員?或你就是宗教工作者?呵呵·
Ⅵ 什麼是神職人員
就是牧師啊,方丈啊,教主啊等的這些人。凡是他們擔任的職務即是人們信仰的或膜拜的,即跟神有關聯的。
從字意就可以理會啊。
Ⅶ 為何伊朗前總統內賈德不能戴頭巾
伊朗國家以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而伊斯蘭教有禁忌其中關於婦女的有:禁止婦女穿顯露自己體形的衣服,除自己的丈夫外。禁止婦女炫耀美色,把別人的兒女帶來,冒充自己丈夫的兒女。禁止婦女獨身外出旅遊,除非有近親骨肉陪同。禁止與外女人單獨接觸。禁止看外婦女。所以伊朗國家女性伊要按照伊斯蘭教義中的要求,穆斯林婦女在離家外出時,除臉頰、雙手和雙腳可以露出外,其他部位不能外露。
Ⅷ 伊思蘭革命衛隊是什麼(軍隊嗎
宗教保安部隊
伊斯蘭革命衛隊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武裝力量中一個特殊兵種,它獨立於軍隊之外,與伊朗軍隊同屬正規軍事力量。但革命衛隊與軍隊產生的背景不同,"血緣"也不一樣 。
伊斯蘭革命勝利後,霍梅尼等伊朗領導人為了鞏固"勝利果實",意欲成立一支獨立於軍隊之外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因為霍梅尼清楚地看到,1953年在美國中情局支持下推翻通過選舉上台的摩薩台政府的是這支軍隊,而10年後向遊行隊伍開槍鎮壓的仍是這支軍隊。如果依靠這支由國王建立起來的"舊軍隊",同樣的悲劇也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於是1979年5月5日,伊斯蘭革命委員會決定,在反對巴列維政權的各種准軍事武裝基礎上成立一支治安隊伍--"伊斯蘭革命衛隊",它直接聽命於最高精神領袖。
Ⅸ 介紹一下伊斯蘭革命
1979年2月11日,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壽終正寢,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政教合一國家,贏得了伊斯蘭革命勝利的穆斯林們最終選擇並在伊朗歷史上開創了一個國家政權、法製法律以及社會生活三方面徹底伊斯蘭化的共和國時代。
[編輯本段]概覽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是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編輯本段]革命!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編輯本段]革命的影響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即「兩伊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編輯本段]伊朗躲的掉全球化嗎?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1979年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現在,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Ⅹ 歷史老人,請--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盛極一時,創造了燦爛的波斯文化。但從公元7世紀以後,伊朗一直處於動盪不安和遭受外族入侵的狀態之中。先是經歷了阿拉伯帝國的刀劍和蒙古人的鐵蹄,隨後又是突厥人的清洗和阿富汗人的入侵。近代史上,各族紛爭,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峙。由於伊朗十分敏感的戰略地位和豐富的石油資源,自十九起就被英、法、俄、美等列強瓜分,從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國家,伊朗人民因此飽受屈辱。
一戰後,伊朗新軍首領禮薩汗發動政變建立巴列維王朝。巴列維國王推行政教分離和」全面西化「的政策,強行要求伊朗人改變自己的宗教傳統和風俗習慣。巴列維政權這一親西方的政策又一次使伊斯蘭教什葉派遭受重創,大批宗教人土受到排擠甚至流放。
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了美國的勢力范圍。美國在這塊土地上橫行了三十餘載,從而在這塊國土上播下了仇恨的種子。
二十世紀七十所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刺激了巴列維王朝,它的第二代君主企圖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但事與願違,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的矛盾空前激化,導致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的群眾運動。當時在中國駐伊朗大使館、後來任中國前駐伊朗大使的華黎明目擊了全過程。「1979年1月26日,樹立在德黑蘭街道、廣場上的巴列維父子大大小小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之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伊朗人民對巴列維統治的厭惡,通過這種宣洩表露無遺。」
這場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的群眾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庭對伊朗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從此,什葉派才又一次在伊朗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神權至上的政權。這種民族和宗教的曲折歷史造就了伊朗什葉派穆斯林頑強而不屈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