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二戰後是什麼狀況

伊朗二戰後是什麼狀況

發布時間:2022-09-12 09:45:51

㈠ 二戰對伊朗的影響

反猶主義」一詞在英文中為「anti-semitism」,其動詞形式為「anti-semite」,它是由前綴「 anti」和詞根「Semite(閃米特族)」組合變化而來,從字面意思上看,應是「反閃主義」。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都習慣於用這一詞彙來指代反猶主義。有學者認為這一詞彙是在19世紀由德國記者威廉?馬爾因在《猶太教戰勝德意志社會》中首先提出來的,盡管這一詞彙出現於19世紀,對猶太人的迫害早在上古時期就已出現。我們一般認為反猶主義是一種把整個猶太人作為迫害和排擠對象的社會現象、社會思潮和社會行為,反猶主義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內涵。在歷史上,歐洲的反猶主義最為嚴重,對歷史的影響也最大,歐洲之所以會頻頻發生反猶的惡浪是由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特點所決定的。

1、歷史的慣性作用。歐洲對猶太人的大規模迫害始於希臘羅馬時期,當時主要是為了推行希臘化政策,鎮壓猶太人的抵制和反抗。羅馬帝國的滅亡以後,一方面帝國內長期推行的反猶政策在社會中形成的反猶排猶思潮並沒有一下子消失。另一方面羅馬帝國推行的反猶措施被後羅馬時代各國所繼承。日耳曼部落打敗羅馬帝國以後,最初並沒有積極的學習希臘羅馬的優秀文化,而是去繼承和發展基督教,也包括對被稱為「異教徒」的猶太人的迫害。例如在公元438年生效的羅馬提奧爾西法典中規定的針對猶太人的附加條款,後來就成為一些人反猶的法律依據。

2、經濟上的偏見和短視。由於猶太人一直被視為魔鬼和異教徒,所以他們的就業和經營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少人只能去從事商業和金融業,特別是高利貸行業。流散到各地猶太人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努力,很快就聚斂起大量財富,但這又會成為當地人妒嫉和仇視的對象。基督教禁止基督徒進行放貸食息,所以猶太人的放貸一直被視為是「罪惡勾當」,實際上「這是一個為自己掘墓的怪圈,其背後則是基督教歐洲對猶太民族的宗教迫害和種族歧視。」1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繪的猶太高利貸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歐洲人心中對猶太人的偏見。

歐洲統治者一方面迫害猶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猶太人作為「敲竹杠」的榨取對象。法國統治者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滑稽,從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國曾四次驅逐猶太人,為了財稅收入又四次召回猶太人。1361年法國國王好人約翰被英國俘虜,為了籌集巨額贖金,允許猶太人返回法國,1394年又把他們驅逐了出去。以色列著名歷史學家阿巴·埃班在《猶太史》中曾寫道「他們(猶太人)在英國短暫的定居史逼真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紀猶太人的命運:始則受鼓勵,繼而受辱,受迫害,最後則遭驅逐。」2近代歐洲資本主義興起以後,猶太人在經濟競爭中的優勢也成為非理性反猶的新借口,一些反猶組織通過聯合抵制的辦法反對猶太人,把猶太人排除在一些行業和社團組織之外。在奧地利,一些反猶主義者在報紙上和集會上就公開打出「不從猶太人處購貨」的口號。法國反猶分子愛德華·阿道夫·德律蒙在《法國猶太人》一書中竟然提出:法國的經濟蕭條和社會貧困是猶太人的罪過。他認為猶太人在法國人口中雖然只佔0.25%,可是他們卻掌握著法國一半以上的財富,所以要徵收猶太人「顯然用非法手段牟取的財產」。這本書在出版的當年就售出了十萬冊,在社會上起到了極大的蠱惑作用。

3、政治地位的缺乏。猶太人在客居地基本上都是以少數族裔的面目出現的,他們的經濟地位凸顯了他們這一群體的獨特性,但他們始終沒有完全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來保障自身的利益,這使得他們始終是一個脆弱的群體,再加上一些當權者別有用心的縱容和挑唆猶太人常常會無端的成為權力爭斗犧牲品。在中世紀,一些歐洲國家統治者為了討好教會,不遺餘力的迫害猶太人。到了近代,歐洲各國的統治者為了轉移國內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的視線,又往往拿猶太人作為「替罪羊」。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沙皇政權就利用反對猶太人來轉移國內的不滿,在當時的反猶浪潮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世紀三十年代,希特勒的納粹勢力同樣是利用人們對猶太人的仇視來一步一步奪取權力的。從歷史上來看,從《聖經》中在埃及為相的約瑟到在波斯國為後的以斯貼,從近代歐洲的「宮廷猶太人」到當今美國的猶太人,凡是猶太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時候,其權利就可以得到較好的維護,就可以有效的抵禦反猶主義的攻擊。

4、宗教文化上的不兼容性。公元4世紀後隨著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宣布為國教後,它就逐漸在歐洲取得了統治地位。但其地位一直受到來自猶太教的質疑,被基督教奉為經典的《新約》和基督耶穌一直為猶太教所否認,這種否認實際上就是對基督教合法性的一種質疑「幾千年來,上帝、托拉、以色列一直是猶太教所包含的內容,猶太人對這些東西的忠誠就成為反猶主義的一個借口。它們使猶太人被視為局外人,更為重要的是被視為是對非猶太人神祗合法性的一種挑戰。」3這是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歐洲社會所不能容忍的。其次是宗教傳說中的猶太人對基督耶穌的迫害,以及一些人別有用心的把猶太人附會成為出賣耶穌的猶大的後裔,這些宗教傳說不論其真實與否,在基督教會不厭其煩的鼓吹下,都在一定程度加深著基督徒對猶太人的偏見,並導致了一種強烈的宗教復仇情緒。最後是在宗教價值觀上的對立。

猶太人自認為是上帝的「特選子民(the Chosen People)」,與上帝有著某種契約關系;基督教雖脫胎於猶太教,但已演變成一種普世的宗教,它認為所有的人都可以歸化為上帝的子民,基督徒負有拯救人類和世界的使命。所以,當基督教與具有優越感的猶太教迎頭相撞時,沖突就不可避免了,要麼被歸化,要麼成為「萬惡不赦」的異教徒。正因為如此,那些狂熱的十字軍戰士在東征時就提出了「幹掉一個猶太人,以拯救你的靈魂」的口號,基督教會也想盡辦法包括使用暴力手段來迫使猶太人改變信仰乃至消滅掉他們。

猶太人由於在宗教和價值觀上的獨特性,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有別於基督教世界。這種差異使他們往往被視為是「非我族類」,進而形成一種深刻的偏見。按理上說這種差異並不一定能成為現實的沖突,一般而言,任何民族文化內部都存在兩種機能:排斥性和包容性。排斥性有助於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穩定,它是一種文化出於保護自身的本能而對外來異質文化的做出的反應。包容性則有利於吸收外來文化並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兩種機能發揮作用並不是同步的和均衡的,它與這種文化自身的自信程度和開放程度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等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於希臘羅馬以後的歐洲世界不具有中國文化上的那種優越和自信,再加上基督教占據社會思想主體地位後所帶來的偏執和非理性因素,所以對異質的猶太人和文化表現出了強烈的排斥而不是寬容。這樣,以兩種不同宗教信仰為主體的社會在文化生活上表現出的差異竟然成了一種現實沖突的借口。

㈡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

在這個問題上,蘇聯方面做出了讓步。從蘇聯的角度來說,這次吃虧了。在此之後,蘇聯一方面加緊研究自己的原子彈,另一方面加強自己的陸軍建設。為何要發展陸軍呢?因為蘇聯暫時沒有原子彈,也就只能用陸軍裝甲部隊的優勢來抵消對付的優勢。美國固然擁有原子彈,但美國陸軍裝甲部隊的數量有限,面對強大的蘇聯陸軍,美國也沒有底氣。這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平衡點,在伊朗問題上的較量已經是美蘇之間矛盾的體現。隨著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和馬歇爾計劃的開始,美蘇之間的冷戰逐步展開。1949年秋天,蘇聯的原子彈試爆成功,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結束。

1946年,世界上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美國和蘇聯在1945年似乎關系密切,但在1946年已經發生了沖突。在伊朗問題上,美蘇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為了迫使蘇聯撤軍,美國甚至使用了核威脅。那麼,蘇聯軍隊是怎麼在伊朗搞到的?他們為什麼退出?

2、 為了迫使蘇聯撤軍,美國首次使用核威懾力量

當然,依靠伊朗自己的力量無法趕走蘇聯軍隊,因此伊朗國王巴列維向美國總統杜魯門求助。杜魯門自然理解伊朗的重要性,並建議將此事提交聯合國處理。因此,聯合國設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對付伊朗和蘇聯。然而,蘇聯並不打算撤軍。最後,杜魯門做到了。1946年2月,杜魯門要求駐扎在伊朗的蘇聯軍隊在1946年5月1日前從伊朗撤軍,否則後果自負。當時,一些美國媒體開始吹噓“300顆原子彈壓平了……”。事實上,美國根本不會有那麼多原子彈。這只是一種核威懾。當時,全世界只有美國擁有原子彈。因此,在美國的要求下,蘇聯最終從伊朗撤軍。不過,為了挽回面子,蘇聯並沒有在5月1日撤軍,而是在6月才撤軍。

㈢ 為什麼伊朗軍隊在兩伊戰爭後期表現遠遠不如第一年耀

阿富汗對兩伊戰爭的態度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地最典型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

兩伊戰爭(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方面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斗。
2015年9月22日,伊朗舉辦紀念兩伊戰爭爆發35周年伊朗舉行盛大閱兵式。
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
兩伊戰爭--物資調配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逗伊斯蘭革命地,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不久,戰局發生轉變,1982年之後,伊朗侵佔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第四階段伊拉克實施短暫的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
兩伊戰爭的起因紛繁復雜,既有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邊境糾紛;既有兩伊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有國際影響的推動作用;既有兩國人民之間的民族仇恨,也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問題有關。但總的來說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為邊境糾紛。

邊境糾紛
兩伊戰爭
兩伊邊界長1200多千米,領土爭端是兩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兩伊戰爭爆發前的阿拉伯河界線問題是戰爭的主要導火索。 阿拉伯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為伊朗伊拉克兩國界河。1847年,當時統治伊拉克的鄂圖曼帝國和當時的波斯王國簽訂的協議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側的淺水區域為界,也就是鄂圖曼帝國掌握著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雙方計劃重新劃分國界,但因一次世界大戰而取消。至1937年,已脫離鄂圖曼帝國獨立的伊拉克與伊朗簽訂的協議,又將國界畫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線的中間位置,也就是兩國各分一半。 1975年3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總統的斡旋之下,雙方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協議將國界確定為阿拉伯河的中央。 由於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進出波斯灣的出海通道,對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認為要將阿拉伯河水道與伊朗平分是對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認為阿爾及爾條約為不平等條約,並於開戰前的9月17日撕毀條約。此外,波斯灣上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也是兩國爭執的對象。這些島嶼原本歸英國所有,60年代之後英國將其控制權交給沙迦,但沙迦與其他國家組成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尚未獨立,不能在這些區域建立實際的控制。1971年11月英軍撤走後伊朗便出兵佔領了這些地區。 這些島嶼靠近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佔領這些島嶼後擴大了其在海峽地區的控制能力,引發了伊拉克的擔憂。伊拉克認為伊朗應將這些島嶼歸還給阿聯酋。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為伊斯蘭國家,信奉伊斯蘭教。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以什葉派為主,伊拉克雖然也是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卻是遜尼派。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其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號召伊拉克民眾推翻薩達姆的政權。由於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當地什葉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號召對薩達姆的統治構成了一些麻煩。什葉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發了一些反政府武裝騷亂的事件。這也增添了薩達姆對他的個人仇恨。而歷史上,伊拉克為什葉派發源地,掌握了國家政權的伊朗什葉派不滿於伊拉克遜尼派大權在握的現狀,同樣令他們不滿意的還有伊拉克並非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在國家事務中的地位並不像伊朗那樣重要。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暗中支持伊拉克,間接加強了薩達姆入侵伊朗的信心。

民族仇恨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為阿拉伯人佔多數。兩族人民在歷史上有過多次大大小小的沖突,積累了不小的宿怨。而兩個民族在對方國內則互為少數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夠保障。例如伊朗西部的胡齊斯坦省,是伊朗境內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區。歷史上,該省曾歸屬於鄂圖曼帝國的伊拉克行省。這一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曾多次反抗伊朗統治,追求民族獨立。 而這一地區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和糧食產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國內均存在作為少數民族的庫爾德人,兩國也都支持著對方的庫爾德人取得民族獨立以造成國家分裂。
另一方面,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後,許多原先效忠王室的優秀軍官被清洗,軍隊整體素質大幅下降。軍隊內部整肅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 而伊斯蘭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對新興的伊朗政權沒有好感。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如果能夠佔領阿拉伯河下游地區,進而打擊尚不穩定的伊朗政權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 於是在1980年9月22日,與伊朗存在諸多歷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與美國斷交的時機,選擇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經濟地位的胡齊斯坦省,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發動者薩達姆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拉克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戰爭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
戰爭場景
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
兩伊戰爭
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逗勝利行動地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逗耶路撒冷聖城行動地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死傷的士兵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萬軍隊,發動了第一次巴士拉戰役。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逗以戰迫和地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逗襲船戰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戰爭進入第三時期。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逗曙光—8號地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逗襲船戰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逗襲船戰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
戰場上戴著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四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逗襲城戰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逗齋月地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逗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地,它逗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地,逗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地。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停戰協商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
兩伊戰爭
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戰後結果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
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逗馬拉松地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分損壞。[2]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壕溝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這與士兵在緊急徵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現代化設備的訓練、領導人指揮不當以及武器裝備配件不足,難以維修、保養有一定關系。不過另一方面,在戰爭中也出現了用直升飛機打直升飛機、用防空導彈打小艇的新戰術,在襲船中和襲城戰中雙方大量使用了先進的反艦導彈與地對地導彈,這場戰爭也揭示了戰爭動員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啟示影響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蘭參加閱兵式
(一)巨額資金能夠買到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買不到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葯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制逗薩姆地和英制逗輕劍地、逗霍克地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斗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二)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准備。戰爭初期,伊拉克採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准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採取了逗持久戰地的戰略。
(三)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斗都是以城市(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於攻城掠地的表面逗勝利地,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
(四)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後,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轉入反攻後,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後勤系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逗馬拉松地式的消耗

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後世評價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地最典型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

㈣ 在二戰中,20萬蘇軍曾武裝佔領伊朗,可為何最後卻不得不全面撤軍

引言:雖然我們現在處於和平的時代,但是這和平來之不易。無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都遭受了非常大的傷害。雖然這些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傷痛,但是也給後人帶來了很多啟示。關注二戰的網友們可能注意到了這樣一則信息,在二戰後期,20萬蘇軍曾武裝佔領伊朗,最後卻不得不全面撤車。這則信息一經爆出,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和對蘇軍撤退的討論。

雖然這份合約有利於伊朗的發展,但是這個合約並沒有很好的保護伊朗。 雖然蘇聯迫於其他國家的威脅而撤退,但是蘇聯做了兩件事情之後才走。第一個事情就是要伊朗北部的油田利益。眾所周知,伊朗的油田是非常多的。第二個事情就是蘇聯藉助傀儡政府去分裂伊朗。第三個方面就是蘇聯需要休養生息。由於戰爭的破壞,蘇聯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如果這么多軍隊在外面的話,那麼國內就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

㈤ 二戰時德國英國蘇聯爭霸,是如何殃及伊朗的

1943年,美英蘇三巨頭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期間的一個主要議題就是肯定了伊朗「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戰爭中所作出的貢獻」,僅憑這一點就可以斷定伊朗肯定不是德國所在的軸心國。而就在兩年前的1941年,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沙阿(「國王」的意思)被逮捕,大批在伊朗工作的德國人被流放,此外伊朗的通訊和鐵路也被全面控制。這些行為顯然已經與對待敵國沒有太大分別,那麼作為反法西斯同盟的中堅力量,英國和蘇聯為什麼要入侵伊朗呢?

伊朗大部分領土位於伊朗高原,面積約164.5萬平方公里,對波斯灣其他國家有居高臨下的優勢。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雅利安人不斷滲入波斯高原,與當地民族融合,形成波斯族。

嚴格來說,「伊朗」這個名字問世於1924年,此前這個國家一直稱為「波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對波斯的滲透程度日益加重,這使得當時波斯的精英階層對英國極度反感。1924年禮薩·汗通成為波斯新一代沙阿,同時將國名從「波斯」改為「伊朗」。禮薩·汗上台之後大刀闊斧地進行世俗化改革,短短十年之後便將伊朗從一個軍力一般的國家變為極具影響的中東大國。對禮薩·汗而言,最大的威脅仍舊來自外部,而且確切地說是來自英國和蘇聯。

此前在英國的壓力之下,英國享有伊朗在軍事、關稅和財政方面的控制權,不過禮薩·汗始終對該協議置若罔聞。蘇聯則是因為雙方在 歷史 和領土問題上存在太大分歧,蘇聯對高加索的蠶食和滲透使伊朗不得不擔心自己西北部領土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伊朗決心引入德國的勢力來平衡英蘇的威脅,很快德國航空公司取得伊朗全國郵政運輸特許權,德國公司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修建工程,甚至伊朗國家銀行經理也由德國人充任。

當時二戰已經迫在眉睫,伊朗的舉動自然引起英國和蘇聯的警惕,不過這些並沒有擋住德國和伊朗繼續走向親近。後來伊朗的軍工製造也由德國人插手,數千德國專家夜以繼日地幫助伊朗開發火炮、步槍和手槍,德國成為伊朗學生留學的首選對象。二戰爆發後,德軍直逼高加索,蘇聯危在旦夕,而就在此時伊朗宣布限制蘇聯使用己方境內的鐵路運送來自英美的軍援,如此一來英國和蘇聯憤怒了。

結果就是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雙方從南北兩個方向攻入伊朗。他們將大量的德國人抓捕並流放,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成為這些俘虜的最終歸宿,禮薩·汗則被迫宣布退位。所幸當時德國的戰爭威脅迫在眉睫,英蘇沒有多餘的精力直接管控伊朗,於是在英國、蘇聯和美國的首肯下,禮薩·汗之子巴列維成為新一代沙阿。此後伊朗與英蘇簽訂條約,兩國保證在對德作戰勝利之後半年內從伊朗撤兵,不過事態的發展顯然沒有預想的順利。

圖-伊朗風景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如約撤出伊朗,但蘇聯卻遲遲不肯動身,超過17個師的20萬蘇軍就這樣長期駐扎在伊朗西北部。在此期間,蘇聯人在當地扶植出一個「伊朗人民黨」,妄圖將伊朗西北獨立出來,但這樣必然會招致美國的反對。後來杜魯門直接施壓,如果蘇聯人再不走,美國就將採取敵對行動。眼見美國人占據著世界GDP的一半以上,手中又有原子彈,於是在1946年5月蘇軍正式撤出伊朗。

㈥ 二戰後的蘇聯曾想控制伊朗,為何最後計劃卻落空了

因為後來美國威脅蘇聯如果不撤兵就炸平蘇聯。

美國鼓勵伊朗國王巴列維向聯合國提出這一問題,然後包括美國,英國和法國在內的四個常任理事國一致要求蘇聯從伊朗撤軍。但是,蘇聯從未發表任何聲明,並試圖繼續在伊朗駐軍。美國總統杜魯門向蘇聯發出最後通,蘇聯必須在1946年5月1日之前從伊朗撤軍。一些美國媒體呼籲用300枚原子彈來炸平蘇聯,蘇聯當時沒有原子彈,面對核威脅,它確實是非常被動的。蘇聯不知道美國的原子彈數量,這是一個大問題。實際上,在美國,只有16枚原子彈,蘇聯對此一無所知。最終,蘇聯選擇退出伊朗,但為了不丟臉,蘇聯直到6月中旬才退出。

㈦ 二戰伊朗不是中立國嗎

伊朗巴列維王朝在1939年歐戰爆發後宣布「中立」,但是國王禮薩·汗親德,和德國過從甚密。1941年蘇聯和英國聯合出兵伊朗,對伊朗實施了南北分區佔領(蘇軍佔北,英軍佔南,1942年美軍也在伊朗登陸參與對伊朗的佔領。)禮薩汗被迫退位流亡海外,被英國押往模里西斯,後又轉往南非的約翰內斯堡監視居住,最後死於南非。禮薩汗下台後,傳位給巴列維。伊朗放棄中立,加入同盟國。

㈧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

因為有一半被流放了,一半被俘虜了。

9月17日,英國蘇軍進入德黑蘭,其中一半被俄羅斯在西伯利亞俘獲,另一半被英國流放到澳大利亞。日本的例子就在眼前。蘇聯一次又一次地稱重它,最後不得不在1946年6月從伊朗撤軍。此後,伊朗巴列維王朝將美國視為保護者,美國也將其視為伊朗。作為中東的重要盟友。直到伊斯蘭通用汽車公司爆發和巴列維王朝成員被驅逐出伊朗,美伊關系才變得更糟。

㈨ 二戰期間,20多萬蘇聯軍隊已經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全面撤軍

因為當時美國支持伊朗,而蘇聯當時也只是勉強可以抗衡美國,所以不得不撤軍。

㈩ 伊朗危機的結果

在伊朗危機中,蘇聯遭到了失敗,英國也沒撈到多大的好處,只有美國後來居上,是最大的贏家。
美國首次動用核威脅
美國首次試圖動用核武器是1946年伊朗危機期間。按照二戰中美蘇的戰時協議,伊朗應由美國和蘇聯聯合佔領,戰爭結束後,蘇聯可以與英國共享伊朗的石油資源。然而,二戰結束後,蘇軍沒有按戰時協議撤出伊朗北部地區,反而向伊蘇邊境調集大量的坦克,同時在與伊朗接壤的亞塞拜然地區推行革命,這自然引起了美國和英國的極度不滿。美國總統杜魯門親自召見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科,發出最後通牒說,蘇軍必須在48小時之內,也就是1946年3月2日之前撤出伊朗北部地區。杜魯門對葛羅米科的原話是:「(否則)我們是會向你們投原子彈的!」杜魯門的要挾得逞了,蘇軍在48小時之內撤出了伊朗北部地區!

閱讀全文

與伊朗二戰後是什麼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寄到義大利的ems怎麼查 瀏覽:927
和伊朗客戶做生產要注意什麼 瀏覽:188
中國石油哪個好一點 瀏覽:746
外國人是如何評價中國盜版車型 瀏覽:414
義大利過春節有什麼好玩的 瀏覽:470
越南挨著中國有哪些口岸 瀏覽:862
入境印尼可以帶什麼吃的 瀏覽:710
伊朗為什麼不能討論眼睛 瀏覽:522
伊朗什葉派為什麼領袖不繼承 瀏覽:386
印度領土增長多少 瀏覽:906
印尼有多少華人姓蔣 瀏覽:741
用越南話說不能怪你怎麼寫 瀏覽:599
印度手機怎麼獲得驗證碼 瀏覽:93
義大利文乾杯怎麼說 瀏覽:897
郵寄到印尼安檢沒通過怎麼辦 瀏覽:227
越南的機場有什麼用 瀏覽:251
伊朗大中鋒叫什麼 瀏覽:11
特朗普為什麼發中國 瀏覽:26
印度為什麼那麼多宮殿 瀏覽:972
怎麼打通印尼大使館的電話 瀏覽: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