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為什麼卻沒有加入不結盟成員國呢
因為中國奉行的不結盟外交政策核心本質是不加入任何大國集團,不結盟、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
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是一個鬆散的國際組織,它成立於冷戰時期的1961年9月,現有120個成員國、17個觀察員國和10個觀察員組織。
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總和佔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中國於1992年9月成為其觀察員國。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
(1)伊朗什麼時候加入不結盟運動組織擴展閱讀:
不結盟運動同中國的關系:
中國重視發展和加強與不結盟運動的關系。
1992年9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錢其琛應邀率團出席了在雅加達舉行的第10次首腦會議。會上,中國正式成為觀察員國,同不結盟運動的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中國派團出席了此後歷次首腦會議及協調局部長級會議,並同不結盟運動成員在聯合國保持著經常磋商與合作。
2006年9月,外交部副部長楊潔篪率團出席在古巴哈瓦那舉行的第14次首腦會議。
2009年7月,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率團出席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第15次首腦會議。
2011年5月,外交部副部長翟雋率團出席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第16屆部長級會議暨不結盟運動成立50周年紀念會議。
2012年8月,外交部部長助理馬朝旭率團出席在伊朗德黑蘭舉行的第16次首腦會議。
2016年9月17至18日,不結盟運動第17次首腦會議在委內瑞拉瑪格麗塔島舉行。中國作為不結盟運動觀察員國,由中國政府拉美事務特別代表殷恆民大使為團長、駐委內瑞拉大使趙本堂為副團長率團參會。
② 不結盟運動的歷史
「不結盟」一詞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斯里蘭卡發表的一場演說中。尼赫魯將一年前中國總理周恩來為處理中印兩國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作為「不結盟運動」的基礎。之後在1955年舉行的萬隆會議上,與會的29個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願意捲入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而將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自主、消除貧窮和經濟發展作為自己的目標。萬隆會議是不結盟運動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1956年7月,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在南斯拉夫舉行會議,三國領袖共同宣言反對把「世界分成強有力的國家集團」。在四年後的第1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這三位領袖又與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和迦納總統恩克魯瑪在紐約會晤磋商建立美蘇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勢力。
1961年9月,在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五國發起的第一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終於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共有25個國家的首腦參與了會議並通過了《不結盟國家的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確立了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的基本原則和宗旨,反對任何形式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會議簽訂了國際性的裁軍條約,消除經濟不平衡,廢除國際貿易中心的不等價交換。同時宣言還明確表態支持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突尼西亞、古巴等國的民族解放運動,以及爭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第二次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於1964年10月在埃及開羅舉行,此時的成員國已經增加到47個,大部分是來自亞洲和非洲新取得獨立的民族國家。這次會議除了重申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立場外,將焦點放在了以巴沖突以及印巴沖突之上。
第三次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是於1970年9月在尚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的,這次會議發表的宣言與前兩次不同,著重批評美國和蘇聯(而不再是英國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的霸權主義,盡管受到了來自蘇聯的強大壓力,會議最終還是通過了《盧薩卡宣言》,宣稱「超級大國之間的恐怖均勢沒有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和平與安全」,並指責兩個超級大國粗暴干涉別國內政,甚至採取武力顛覆別國政府等手段。
第四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於1973年9月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由於正逢世界石油危機,經濟問題成為會議焦點。但是這時的不結盟運動其實已經開始被邊緣化,一些出產石油的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已經擠身前次會議所稱的「富國」行列。
到第六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舉行時,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許多國家雖然依然表示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實際上卻不得不屈服於現實政治的考慮:例如古巴始終是蘇聯忠實的盟友、越南戰爭中一些中東、東南亞的國家倒向美國;甚至連運動的創始國之一的印度,也開始倒向蘇聯。在古巴舉行的這次會議上,因柬埔寨(當時被越南佔領)的地位問題發生了爭執,導致緬甸最終決定退出不結盟運動。
冷戰結束之後,不結盟運動其實已經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價值,各國的重心都紛紛從冷戰時期的政治領域,轉移到了經濟領域,後冷戰時期的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組織,例如22國集團等,已經在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利益方面,發揮著比不結盟運動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和巴西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都不是不結盟運動的正式會員;但他們在22國集團中都擔當著重要的領導角色。
第13次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是於2003年2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這次會議的焦點是伊拉克問題。即將下台的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南非總統姆貝基等人都發言表示反對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會議最後還通過了反對伊拉克戰爭的決議。
2012年8月29日至31日於伊朗德黑蘭舉行的第16次不結盟運動峰會受到歐美國家的阻擾,但是伊朗依然成功召開,120國代表團抵達參與,10天後,9月7日加拿大以伊朗人權紀錄不佳與發展核武為由宣布斷交。
③ 伊朗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伊斯蘭革命後第一部憲法於1979年12月頒布,規定伊實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權統治高於一切。
1989年4月對憲法進行部分修改,突出強調伊斯蘭信仰、體制、教規、共和制及最高領袖的絕對權力不容更改。同年7月,哈梅內伊正式批准經全民投票通過的新憲法。伊朗伊斯蘭議會是最高國家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議會通過的法律須經憲法監護委員會批准方可生效。
伊朗的軍事制度:
伊朗實行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2年。
武裝力量由軍隊和伊斯蘭革命衛隊組成。領袖為武裝力量總司令。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軍事領導和國防政策的制定機構,由總統、兩名領袖代表、司法總監、議長、軍隊總司令、衛隊總司令、國家計劃和預算組織主席及外交、內務、國防和情報部長組成。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二年。
伊朗憲法規定政教統一,宗教領袖為武裝部隊總司令。最高國防委員會是領袖領導下的軍事決策機構,成員有總統、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以及領袖指定的兩名顧問。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
④ 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的歷屆首腦會議
在鐵托、納賽爾、尼赫魯、蘇加諾和恩克魯瑪等人努力下,1961年6月在開羅召開由20個國家發起的不結盟國家會議籌備會議,規定了與會國的五項標准:奉行在和平共處和不結盟基礎上的獨立政策,至少應採取符合這種政策的態度;支持民族解放運動;不參加大國軍事集團;不同大國締結雙邊軍事聯盟,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1961年9月第一次會議上,與會國一致要求立即無條件地、徹底地和最後廢除殖民主義,同意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宗旨,支持為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而斗爭的各國,要求撤除設在別國領土上的軍事基地,主張用和平共處代替把世界劃分為集團和冷戰的政策。
自1970年起,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會期制度化,每三年舉行一次。
1961年9月1日至6日,第一屆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會議發表了《不結盟國家政府首腦會議宣言》,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
1964年10月5日至10日,第二屆首腦會議在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和平和國際合作綱領》。
1970年9月8日至10日,第三屆首腦會議在盧薩卡舉行。會議通過了《關於和平、獨立、發展、合作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盧薩卡宣言》和《關於不結盟和經濟發展宣言》等。
1973年9月5日至9日,第四屆首腦會議在阿爾及爾舉行。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和《經濟合作行動綱領》等,並決定成立協調局作為常設機構。
1976年8月16日至19日,第五屆首腦會議在科倫坡舉行。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和《不結盟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合作行動綱領》等。
1979年9月3日至9日,第六屆首腦會議在哈瓦那舉行。會議發表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宣言》。
1983年3月7日至12日,第七屆首腦會議在新德里舉行。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新德里文件》和《集體自力更生宣言》等文件。
1986年9月1日至7日,第八屆首腦會議在哈拉雷舉行。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關於南部非洲特別宣言》和《哈拉雷裁軍呼籲書》等文件。
1989年9月4日至8日,第九屆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會議通過了一項宣言和40個專題性政治和經濟文件。
1992年9月1日至6日,第十屆首腦會議在雅加達舉行。會議通過了《雅加達文告》、《最後文件》以及關於索馬里、外債、人口、非洲基金、糧食安全、國際合作和聯合國改革等7個決議。
1995年10月18日至20日,第十一屆首腦會議在卡塔赫納舉行。會議通過了《最後文件》,要求建立一個以和平、公正、平等、民主、完全尊重國際法則為基礎的新國際秩序。
1998年9月2日至3日,第十二屆首腦會議在德班舉行。會議發表了《德班宣言》。
不結盟運動13屆首腦會議在吉隆坡舉行
2003年2月24日25日,第十三屆首腦會議在吉隆坡舉行。會議通過了《最後文件》《吉隆坡宣言》和關於伊拉克問題以及巴勒斯坦問題的兩項聲明。
2006年9月,第十四屆首腦會議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會議通過了《關於當前國際形勢下不結盟運動的目的、原則和作用的宣言》等5個文件。
2009年7月11日至16日,第十五屆首腦會議將在埃及紅海海濱城市沙姆沙伊赫舉行。會議的主題是「世界團結、和平發展」。來自140多個國家的代表,包括近百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將在這里聚首。在新形勢下,不結盟運動如何煥發新活力,如何應對國際熱點和難點問題,如何保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成為本屆峰會的三大看點。
2012年8月30日至31日,第十六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各國領導人和代表分別就不結盟運動面臨的挑戰、聯合國改革、巴勒斯坦問題、伊朗核問題以及敘利亞危機等熱點議題發表意見,展開討論。會議通過了《德黑蘭聲明》以及支持巴勒斯坦的聲明等系列文件。
⑤ 不結盟運動怎麼回事
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是一個擁有115個成員國的鬆散的國際組織,它成立於冷戰時期,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聯合國中三分之二的會員是該組織的成員國,全球人口的55%也生活在不結盟運動國家。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到目前為止已經在南斯拉夫、埃及、尚比亞、阿爾及利亞、斯里蘭卡、古巴、印度、辛巴威、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南非和馬來西亞舉行了13次會議。
「不結盟」一詞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斯里蘭卡發表的一場演說中。尼赫魯將一年前中國總理周恩來為處理中印兩國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作為「不結盟運動」的基礎。之後在1955年舉行的萬隆會議上,與會的29個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願意捲入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而將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自主、消除貧窮和經濟發展作為自己的目標。萬隆會議是不結盟運動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總統鐵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五國發起的第一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終於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共有25個國家的首腦參與了會議並通過了《不結盟國家的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反對任何形勢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要求簽訂國際性的裁軍條約,消除經濟不平衡,廢除國際貿易中心的不等價交換。同時宣言還明確表態支持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突尼西亞、古巴等國的民族解放斗爭,以及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第二次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於1964年10月在埃及開羅舉行,此時的成員國已經增加到47個,大部分是來自亞洲和非洲新取得獨立的民族國家。這次會議除了重申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立場外,將焦點放在了以巴沖突以及印巴沖突之上。
第三次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是於1970年9月在尚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的,這次會議發表的宣言與前兩次不同,著重批評美國和蘇聯(而不再是英國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的霸權主義,盡管受到了來自蘇聯的強大壓力,會議最終還是通過了《盧薩卡宣言》,宣稱「超級大國之間的恐怖均勢沒有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和平與安全」,並指責兩個超級大國粗暴干涉別國內政,甚至採取武力顛覆別國政府等手段。
第四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於1973年9月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由於正逢世界石油危機,經濟問題成為會議焦點。但是這時的不結盟運動其實已經開始被邊緣化,一些出產石油的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已經擠身前次會議所稱的「富國」行列。
到第六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舉行時,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許多國家雖然依然表示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實際上卻不得不屈服於現實政治的考慮:例如古巴始終是蘇聯忠實的盟友、越南戰爭中一些中東、東南亞的國家倒向美國;甚至連運動的創始國之一的印度,也一直被質疑與蘇聯的關系曖昧。在古巴舉行的這次會議上,因柬埔寨(當時被越南佔領)的地位問題發生了爭執,導致緬甸最終決定退出不結盟運動。
最近一次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是於2003年2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這次會議的焦點是伊拉克問題。即將下台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南非總統姆貝基等人都發言表示反對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會議最後還通過了反對伊拉克戰爭的決議。
冷戰結束之後,不結盟運動其實也已經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價值,各國的重心都紛紛從冷戰時期的政治領域,轉移到了經濟領域,後冷戰時期的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組織,例如22國集團等,已經在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利益方面,發揮著比不結盟運動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和巴西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都不是不結盟運動的正式會員;但他們在22國集團中都擔當著重要的領導角色)。
成員國
不結盟運動是一個十分鬆散的國際組織,它不設總部及常設機構,起初甚至沒有定期的會議機制,直到後來才規定每3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並由會議舉辦國擔任主席國,任期也是3年。目前不結盟運動共有116個成員國、15個觀察員國;非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和聯合國是觀察員組織。
附:成員國,觀察員國,觀察員組織名單
成員國: 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白俄羅斯 | 貝里斯 | 貝南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札那 | 汶萊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柬埔寨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智利 | 哥倫比亞 | 葛摩 | 剛果 | 象牙海岸 | 古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地 | 多明尼加 | 厄瓜多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加彭 | 甘比亞 | 迦納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宏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牙買加 | 約旦 | 肯亞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維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 | 奈及利亞 | 朝鮮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卡達 | 盧安達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史瓦濟蘭 | 敘利亞 | 坦尚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庫曼 | 烏干達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烏茲別克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2004年5月19日,塞普勒斯退出不結盟運動;2006年5月接納其觀察員國安地卡及巴布達、多米尼加兩國為新成員。),都為發展中國家。)
觀察員國: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巴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斯大黎加 | 克羅埃西亞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塞爾維亞和黑山 | 烏克蘭 | 烏拉圭
觀察員組織: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聯合國
⑥ 過去的強國,古代的伊朗叫什麼
叫波斯。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也就是說波斯是伊朗的古名。歷史上在西亞、中亞、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法維帝國等。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臨巴爾干半島與地中海,南抵亞丁灣和紅海,北達高加索山脈跟鹹海,波斯帝國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國)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雅利安人的帝國」。
(6)伊朗什麼時候加入不結盟運動組織擴展閱讀:
伊朗 :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Iran,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
伊朗是文明古國。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國,7世紀後遭不同異族先後入侵。18世紀前期,納迪爾沙推翻外族統治建立阿夫沙爾王朝。19世紀後期起,英國和俄羅斯勢力不斷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伊朗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不結盟運動(OIC)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
⑦ 不結盟運動的歷次首腦會議
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1961年9月1日至6日,在原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倡議下,第一次首腦會議在原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了,25 個國家的政府首腦齊聚一堂,正式宣告了不結盟運動的誕生。不結盟運動現有120個成員國、17個觀察員國,都為發展中國家。
第二次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1964年10月5日至10日在埃及開羅舉行,此時的成員國已經增加到47個,大部分是來自亞洲和非洲新取得獨立的民族國家。這次會議除了重申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立場外,將焦點放在了巴以沖突以及印巴沖突之上。會議通過了《和平和國際合作綱領》。
第三次的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1970年9月8日至10日在尚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的,這次會議發表的宣言與前兩次不同,著重批評美國和蘇聯的霸權主義,盡管受到了來自蘇聯的強大壓力,會議最終還是通過了《關於和平、獨立、發展、合作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盧薩卡宣言》(簡稱《盧薩卡宣言》),宣稱「超級大國之間的恐怖均勢沒有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和平與安全」,並指責兩個超級大國粗暴干涉別國內政,甚至採取武力顛覆別國政府等手段。宣言強烈呼籲實現國際關系民主化。會議另外還通過了《關於不結盟和經濟發展宣言》。盧薩卡會議的另一項重大成果是促進了不結盟運動的進一步組織化、制度化。會議決定建立常設的部長級協調局和不結盟國家駐聯合國代表協調局,規定此後每三年召開一次首腦會議,東道國首腦會議主席和不結盟運動的發言人,負責在聯合國大會等國際論壇上闡述不結盟國家的觀點等。
第四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1973年9月5日至9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由於正逢世界石油危機,經濟問題成為會議焦點。但是這時的不結盟運動其實已經開始被邊緣化,一些出產石油的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已經躋身前次會議所稱的「富國」行列。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和《經濟合作行動綱領》等,並決定在紐約成立協調局作為常設機構,以協調各成員國在聯合國內的立場。
第五次首腦會議:1976年8月16日至19日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舉行。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和《不結盟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合作行動綱領》等。
第六次首腦會議:1979年9月3日至9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會議發表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宣言》。到第六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舉行時,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許多國家雖然依然表示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實際上卻不得不屈服於現實政治的考慮:例如古巴始終是蘇聯忠實的盟友、越南戰爭中一些中東、東南亞的國家倒向美國;甚至連運動的創始國之一的印度,也一直被質疑與蘇聯的關系曖昧。在古巴舉行的這次會議上,因柬埔寨(當時被越南佔領)的地位問題發生了爭執,導致緬甸最終決定退出不結盟運動。
第七次首腦會議:1983年3月7日至12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新德里文件》和《集體自力更生宣言》等文件。
第八次首腦會議:1986年9月1日至7日在哈拉雷舉行。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關於南部非洲特別宣言》和《哈拉雷裁軍呼籲書》等文件。
第九次首腦會議:1989年9月4日至8日再次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經濟問題成為此次會議關注的焦點。與會各國提出了開啟南北對話以改善發展中國家地位及加強南南合作等主張。會議通過了一項宣言和40個專題性政治和經濟文件。
第十次首腦會議:1992年9月1日至6日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會議通過了《雅加達文告》《最後文件》以及關於索馬里、外債、人口、非洲基金、糧食安全、國際合作和聯合國改革等7個決議。
第十一次首腦會議:1995年10月18日至20日在哥倫比亞海濱城市卡塔赫納舉行。會議通過了《最後文件》,要求建立一個以和平、公正、平等、民主、完全尊重國際法則為基礎的新國際秩序。
第十二次首腦會議:1998年9月2日至3日在德班舉行。會議發表了《德班宣言》。
第十三次首腦會議:2003年2月24日至25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這次會議的焦點是伊拉克問題。即將下台的原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原南非總統姆貝基等人都發言表示反對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會議最後還通過了反對伊拉克戰爭的決議。會議通過了《最後文件》《吉隆坡宣言》和關於伊拉克問題以及巴勒斯坦問題的兩項聲明。
冷戰結束之後,不結盟運動其實也已經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價值,各國的重心都紛紛從冷戰時期的政治領域,轉移到了經濟領域,後冷戰時期的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組織,例如二十二國集團等,已經在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利益方面,發揮著比不結盟運動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和巴西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都不是不結盟運動的正式會員;但他們在22國集團中都擔當著重要的領導角色)。
第十四次首腦會議:2006年9月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與會各國就如何使不結盟運動重現生機,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更重要作用,以及聯合國改革、中東形勢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會議通過了《關於當前國際形勢下不結盟運動的目的、原則和作用的宣言》等5個文件。
第十五屆首腦會議: 2009年7月15日在埃及紅海海濱城市沙姆沙伊赫召開。 中國作為觀察員國參加會議。會議的主題是「世界團結、和平發展」。通過了會議最終文件和行動綱領《沙姆沙伊赫宣言》,闡述了不結盟運動對國際政治和經濟問題的立場和看法。
第十六屆首腦會議:2012年8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主題是「聯合全球治理,促進世界和平」。來自100多個國家的與會代表成員國家分別就不結盟運動面臨的挑戰、聯合國改革、巴勒斯坦問題、伊朗核問題以及敘利亞危機等熱點議題展開討論,並通過了指導不結盟運動未來3年發展方向的最後文件。
2015年在委內瑞拉舉行第17屆不結盟運動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