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一次到伊朗,女生要怎麼穿
女生進入伊朗之後,頭巾必須要戴。
上衣長度蓋住屁股。
不得穿短袖,短褲和裙子。
不得穿露腳趾頭的涼鞋。
細高跟鞋也不要穿,因為在伊朗,只有妓女才會穿細高跟。
除了穿著要求比較嚴格,其他方面女性擁有特權。
比如地鐵有專門的女士車廂,男士站著,女士可以坐著。
taxi有專門的女性專用。
候車廳有專門的女性等候區等等。
❷ 女人為什麼要穿高跟鞋
在審美上,高跟鞋所蘊涵的內容則更為深遠與豐富。高跟鞋在女人心目中成了一個完美的隱喻。漂亮得甚至看不出磨損與摺痕的外表,穿上它時微妙的痛感,走起路來驕傲的節奏,這些是女人生活體驗里的一個細節,更是女人向生活回饋美麗的過程。
高跟鞋除了增加高度,更重要的因素是可以增進誘惑。高跟鞋使女人步幅減小,因為重心後移,腿部就相應挺直,並造成臀部收縮、胸部前挺,裊娜的韻致應運而生。長期穿著高跟鞋,女人的小腿會逐漸變細,大腿的脂肪在長期的緊張中會轉變成富有彈性的肌肉,至於腰肢,則向著性感的方向發展——這就是國外研究者們的成果。至於高跟鞋的副作用,有人指出,鞋跟與地面的硬接觸,造成了腦震動,會引起女性智力的遲鈍。
高跟鞋對於女人的重要性在於:一個不修邊幅的女人可能會穿旅遊鞋、拖鞋,但穿高跟鞋的女人絕對精神。高跟鞋和絲襪使得美麗經歷了本質的轉換,穿高跟鞋對女人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在臉上抹脂粉,以前需要從頭做起的事現在從腳做起,意義是極其重大的。
高跟鞋對於美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一個人要做什麼光靠大腦想是不行的,得有行動。最好的強制措施就是發明一種東西,能讓你自覺自願地使用它,既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自己也覺得滿意。高跟鞋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它的發明基本上是男權社會的一個陰謀,除了使女人看上去更性感以外,它實際沒有任何實用價值,而且使女人穿上它後不能跑,不能快步走,不能做保持平衡以外的一切事。這和中國以前的裹小腳沒什麼本質的區別,區別只在於東西方審美觀的不同,也許多少還比裹小腳體現出一些人道。
人類需要有固有的道德束縛,但幾乎人類的每一項發明都存在使道德滑坡的危險,其實道德這個觀念是對人類天性的一種強制性的壓抑,現代社會的時尚不過就是用看起來比較人道和科學的方式來釋放原始的天性,越是現代化越是如此,比如說高跟鞋。
愛惜別人的優點是能夠增加全社會的快樂的。女人都喜歡別人說自己漂亮,如果這個女人實在不漂亮,你也可以誇獎一下她的衣服、鞋子漂亮。這不失為一種權宜雙方的萬全之策。
❸ 為什麼女人要穿高跟鞋
高跟鞋是女人裝扮的一大利器,出入一些必要的會場,高跟鞋是一種基本禮儀。其實也不是說女人一定要穿高跟鞋,只是女人都習慣了穿高跟鞋,也有不少女人也穿平底鞋的哦。
高跟鞋會給人一種正式感,成熟感。不少女性外出逛街都喜歡穿高跟鞋,因為這樣可以給她們增添一些魅力。有時候高跟鞋走路的聲音在某些場合上還能體現出個人氣場,給女性帶來自信,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女性喜歡穿高跟鞋,給人一種女性一定要穿高跟鞋的錯覺了。
❹ 高跟鞋是什麼時代從哪裡傳入歐洲的,本為什麼人穿的鞋子
歷史由來
高跟的前輩起源於唐朝之前:李白的某篇古文中有提及,古人登山的履是一種類於高跟鞋的鞋子,高跟鞋可以讓人在登山時可以更輕松。
14世紀:最早的高跟鞋可追溯到中國明朝時期,為明朝時新的女鞋,於鞋底後部裝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長圓底跟,以絲綢裱裹。北京定陵出土的尖足鳳頭高跟鞋,製作十分講究。北京定陵曾出土尖翹鳳頭高底鞋,鞋長12厘米,高底長7厘米,寬5厘米,高4.5厘米。大多認為高跟鞋源於西方,中國的高跟鞋早於西方100年之久。
15世紀:法國宮廷服裝師發明了高跟鞋。自那以後,鞋跟的高矮寬窄雖不時有變,但對高跟鞋的狂熱卻歷久不衰。因為「鞋子與女人一同分享經歷,不論你處於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無論身材肥胖或纖瘦,鞋子永遠跟你在一起。」
16世紀:其實,在西方高跟鞋最初的出現,是為了方便人們騎馬時雙腳能夠扣緊馬鐙。直到16世紀末高跟鞋才成為貴族的時尚玩意。據說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令自己看來更高大、更威武、更具自信和更具權威,於是就讓鞋匠為他的鞋裝上4吋高的鞋跟,並把跟部漆成紅色以示其尊貴身份。高跟鞋
17世紀:高跟鞋開始成為男女時裝的一個重要元素。這時的高跟鞋有3寸高,鞋身相當細長,鞋跟與鞋底連成一體,若你有機會走到17世紀的街上,你會發現街上所有行人都穿著相同款式的鞋子,因為當時的造鞋技巧只能造出一款高跟鞋的樣式。
18世紀:由17世紀末開始,人們開始嘗試製造纖細的鞋跟,可惜支撐力不足,唯有加寬鞋跟的頂部以連接鞋底,到了18世紀後期高跟鞋的高度漸漸回落,取而代之是加上絲帶及蝴蝶結的鞋子。
19世紀:可愛的MaryJane鞋款首次推出,這個款式在19世紀流行了長達50年之久,當時的造鞋技術已相當成熟,流行以不同用料如緞子、絲綢及皮革來造鞋,款式亦更加多元化。
尖頭鞋即鞋頭尖瘦的鞋,穿著可給人以美感。尖頭鞋有著前衛新異,個性強 尖頭鞋烈的特點,纖巧細致,鞋頭犀利地指向前方,更顯女人們雍容華貴的氣質,高雅浪漫同時也流露了出來。女人們執著地迷戀上了尖頭鞋,因為她能使女人的腳變得修長,腳背漂亮地弓起來,能讓女人很自然地把胸部挺直,腹部內收,能把女人們的氣質拔高到新的境界,擁有無限魅力。
尖頭鞋源於法國。16世紀,法國有一個年輕英俊的伯爵,因長了一雙畸形的腳,無論穿上什麼樣的鞋都要隨著他的腳形而走樣,他的雙腳常常在舞會等交際場所成了太太、小姐們嘲笑的對象。這位伯爵曾想了很多辦法來進行掩飾,但都不理想。
後來,他去找製鞋師傅,出重金請製鞋師傅按著他的特殊腳形為他設計並製做了一種尖頭皮鞋。伯爵穿上這雙皮鞋,不僅完全掩飾了雙腳畸形,而且式樣新穎,美觀俊俏,竟使舞會上的青年男女贊不絕口。從此,尖頭鞋很快在法國普及,後陸陸續續傳入世界各國。
早在十五世紀之前,尖頭鞋便已受到歐洲仕女的喜愛——即使十四世紀時這種鞋曾被批評為「既邪惡又淫盪」。追求流行不遺餘力的女士們,不但比較誰的鞋最尖,為了將腳尖擠進那尖而窄小的鞋子里,當時甚至傳出有女性把小腳趾切掉,好把腳尖擠進細鞋頭的慘劇。
現代女性當然不至於重演這種「削足適履」的蠢事,但是既然流行界颳起尖頭高跟鞋風,女性的腳尖自然舒適不到哪兒去。從20世紀80年末到90年初,女性的鞋款就一直在尖頭式樣上做文章,不少女性為了將腳尖擠進那有限的空間里,還真吃了一些苦頭。到了2001年,市面上推出的鞋款,就以明顯偏窄且尖的鞋頭,還有細如長針的鞋跟為最大特色,很令人懷疑:「穿上去怎麼走路?」 據說尖頭鞋的流行還與「9·11」有關:「9·11」後,留在人們內心的恐慌賦予巴黎設計師新的創作靈感,他們想借服裝帶給人們和平的希望與快樂。因此,浪漫、頹廢,隨性、不拘的波希米亞風(英文為BOHEMIAN)成為2001年秋季推出的最為風行的時尚潮流。到了2002年春季,尖頭鞋流行可謂達到了鼎盛,世界各個城市裡滿大街走動的大小女生,紛紛秀上細長的尖頭鞋。在中國北京時尚商品雲集的商場或賣場中,幾乎所有皮鞋店的貨架上都會有2/3的樣品是尖頭,有尖頭帶搭扣的高跟鞋、平底綉花的軟皮尖頭鞋、釘珠的尖頭靴子……款式至少有二三十種。
到了2002年歲末,尖頭皮鞋雖然還在大行其道,但細心的時尚人士已經從夏奈爾、瑟琳、菲拉格慕等品牌的皮鞋設計中注意到,原本尖尖的鞋頭正在趨於柔和,不再是細尖型的,而是帶點圓頭或弧型的曲線。帶一點圓潤感覺的鞋給了都市女性新的時尚選擇,也使原本個性十足的尖頭鞋增加了女性的柔媚感。
相關故事折疊編輯本段
15世紀的一個威尼斯商人娶了一位美麗迷人的女子為妻,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十分苦惱。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 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立刻請人製做了一雙後跟很高的鞋子。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Christian Siriano 黑色高跟鞋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路見之人都覺得穿上高跟鞋走路姿態太美了,講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盛行起來了。
另一說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特製了高跟鞋,以抬高王者的高度。按時下的說法,他身材矮小,屬於「三等殘疾」。
(關於高跟鞋是路易十四發明的傳說,應該是不靠譜的,路易十四生於1638年,而在凡·代克1635年完成的布上油畫《查理一世行獵圖》中,查理一世的腳上已經穿著高跟鞋了。)
前一說是美麗的不經意流露;後者虛榮的成分太濃,雜以政治因素,只能損傷眼球。
中國的高跟鞋可以溯源於明朝,定陵中出土的高跟鞋基本上已經有了現代的形狀。而清代滿族旗人所穿花盆底,高出的是中間鞋底,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高跟鞋。
不適人群折疊編輯本段
孕婦忌穿折疊
女性喜歡穿高跟鞋,因為高跟鞋能增加身高,彌補個子矮的缺點,就是身體 不矮的人,穿上高跟鞋也會顯得身體更苗條。同時,穿高跟鞋還可以使人挺胸收腹,顯得精神。此外,高度適宜的高跟鞋(2~3厘米為宜),鞋底的造型也正好符合正常人的足弓,這樣可使腳掌受力均勻,無論是站立,還是行走都不會感到很累。有平底足的人穿高跟鞋還有矯形作用。高跟鞋但是婦女懷孕後,身體情況有了變化,肚子一天一天增大,體重增加,身體的重心前移,站立或行走時腰背部肌肉和雙腳的負擔加重,如果穿高跟鞋,就會使身體支立不穩,由於身體加重,腳的負擔加重,走路或站立,都會使腳感到吃力。因此,孕婦不宜再穿高跟鞋。另外,因孕婦的下肢靜脈迴流常常受到一定影響,站立過久或行走較遠時,雙腳常有不同程度的浮腫,此時穿高跟鞋由於鞋底、鞋幫較硬,不利於下肢血液循環。
孕婦最好穿軟底布鞋、旅遊鞋,這些鞋有良好的柔韌性和易彎曲性,還有一定的彈性,可隨腳的形狀進行變化,所以穿著舒適,行走輕巧,可減輕孕婦的身體負擔,並可防止摔倒等不安全的因素發生。
產婦不宜折疊
高跟鞋是女性非常喜歡的鞋子,但不適合產婦穿。
穿上高跟鞋後,人很自然地重心前移,保持抬頭挺胸收腰的姿勢,看起來非常精神,穿梭在人群中越來越自信。但由於骨盆前傾,腰部後仰,人體負重力曲線大大改變,過度的腰部後伸、背肌收縮綳緊,腰椎小關節和關節囊處於緊張狀態,長期下去,關節囊和腰背肌易發生勞損,引起腰痛。腿部、會陰和下腹部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影響盆腔的血液循環,也會引起腰骶部疼痛。
產婦坐月子期間可以准備一雙舒適的平底鞋,以穿布鞋或拖鞋為好。
少女不宜折疊
自從高跟鞋問世,就一直倍受愛美女子的青睞,因為穿上它,不由就會昂首、挺胸、收腹,盡顯女性曲線風采。女孩進入青春期,隨著生理與心理的成熟,愛美之心日趨強烈,高跟鞋開始被她們關注,許多初、高中女孩都會有自己的一兩雙高跟鞋。
眾所周知,少女正處於青春發育期,足骨、脊柱、骨盆都未發育成熟,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彎曲、變形。高跟鞋就會成為一種外力。不僅如此,高跟鞋還會影響將來生育。因為穿高跟鞋身體必然前傾,這樣對骨盆的壓力就加重了,骨盆兩側被迫內縮,必然造成骨盆入口狹窄。因而,少女如果一直穿高跟鞋的話,婚後生育就有可能出現分娩困難。婦產科臨床如果遇到這種病例,就不得不採取剖腹產,這會給產婦帶來更多的痛苦和麻煩。
另外,穿上高跟鞋人體重心前移,全身重量會過多的集中壓在前腳掌上,趾骨會因此負擔過重而變粗,這不僅影響了關節的靈活,而且有可能造成趾骨骨折。還有,少女穿高跟鞋時間長了,就可能患平足症或痙攣性足痛,甚至走不成路了。
從生物力學的角度看,女孩子最好是穿坡跟鞋。穿坡跟鞋,身體重心既不前移,也不後移,不僅能預防肌肉和關節損傷,還能免除穿平跟鞋所引起的小腿後部肌肉過度緊張。
❺ 在歷史上,伊朗發生過什麼樣的變化
歷史以來,西方國家普遍是政權和宗教的關系緊密,但一般來說神職就是神職,國王就是國王,二者基本不會有彼此之間角色的互換。
此後,霍梅尼領導下的伊朗經濟逐漸倒退,再加上後來的兩伊戰爭和歐美的經濟制裁,伊朗經濟就更是雪上加霜。而先前的福利政策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卻也導致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下降,但是如果削減的話,又肯定會招來大量反對。
❻ 為什麼會有高跟鞋
高跟的前輩起源於唐朝之前:李白的某篇古文中有提及,古人登山的履是一種類於高跟大的鞋子,可以讓人在登上時可以更輕松。 14世紀:最早的高跟鞋可追溯到中國明朝時期,為明朝時新的女鞋,於鞋底後部裝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長圓底跟,以絲綢裱裹。北京定陵出土的尖足鳳頭高跟鞋,製作十分講究。北京定陵曾出土尖翹鳳頭高底鞋,鞋長12厘米,高底長7厘米,寬5厘米,高4.5厘米。 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大多認為高跟鞋源於西方,中國的高跟鞋早於西方100年之久。 15世紀:法國宮廷服裝師發明了高跟鞋。自那以後,鞋跟的高矮寬窄雖不時有變,但對高跟鞋的狂熱卻歷久不衰。因為「鞋子與女人一同分享經歷,不論你處於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無論身材肥胖或纖瘦,鞋子永遠跟你在一起。」 16世紀:其實,在西方高跟鞋最初的出現,是為了方便人們騎馬時雙腳能夠扣緊馬鐙。直到16世紀末高跟鞋才成為貴族的時尚玩意。據說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令自己看來更高大、更威武、更具自信和更具權威,於是就讓鞋匠為他的鞋裝上4吋高的鞋跟,並把跟部漆成紅色以示其尊貴身份。 17世紀:高跟鞋開始成為男女時裝的一個重要元素。這時的高跟鞋有3吋高,鞋身相當細長,鞋跟與鞋底連成一體,若你有機會走到17世紀的街上,你會發現街上所有行人都穿著相同款式的鞋子,因為當時的造鞋技巧只能造出一款高跟鞋的樣式。 18世紀:由17世紀末開始,人們開始嘗試製造纖細的鞋跟,可惜支撐力不足,唯有加寬鞋跟的頂部以連接鞋底,到了18世紀後期高跟鞋的高度漸漸回落,取而代之是加上絲帶及蝴蝶結的鞋子。 19世紀:可愛的 MaryJane 鞋款首次推出,這個款式在19世紀流行了長達50年之久,當時的造鞋技術已相當成熟,流行以不同用料如緞子、絲綢及皮革來造鞋,款式亦更加多元化。
❼ 伊朗婦女為什麼戴面紗
這是伊教教法的規定,其意義為:
1、不許炫耀美色。
2、維護婦女的尊嚴。
3、尊重婦女的權益。
4、端正社會風氣。
5、保護婦女的身心健康。
1979年以後,伊朗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提出了既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主張。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是在伊朗國內執行嚴格的宗教政策。
霍梅尼對婦女面紗十分重視,曾經說過:「伊斯蘭革命最偉大的成就就是恢復了面紗——如果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成就,對革命也就足夠了。
」20世紀80~90年代,伊朗政府對面紗的長度與顏色,以及身體必須被遮蓋的部分都有明確規定,黑色之外或者過短的面紗被稱為「不完美面紗」,穿戴「不完美面紗」者要遭受輿論攻擊或者被處罰。在當今世界,像伊朗這樣嚴格執行伊斯蘭教法、對婦女面紗作嚴格規定的國家已屬少數。
❽ 女人為什麼喜歡穿高跟鞋
因為穿上高跟鞋對女人外在形象的提升有非常明顯的效果。在我看來有如下4點原因.
1.提升身高。
女人都希望自己身材高一點,使自己顯得更加高挑和更具魅力。對於身高偏低的女性來說,高跟鞋是提升身高的最佳方式。
2.從身材比例來看。
穿上高跟鞋能增加腿部的長度,使人的身材比例接近最佳比例,也就是黃金分割比例。以肚臍為界,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比例為0.618(上/下=0.618)。保持這個比例的身材,最有吸引力。
3.從身體線條來看。
穿上高跟鞋能讓人的重心前移,後背向後微仰,前胸挺拔;小腿和臀部肌肉收縮,有收縮小腿肌肉,提臀收腹的效果。這就使人整個身體線條呈現出一定的曲線,增強了女性的吸引力。
4.從行走儀態來看。
因為高跟鞋穩定性差,所以女人穿上高跟鞋後,走路的步伐就會減小,走路時會小心謹慎以防跌倒,這會讓行走儀態顯得端莊精緻。
正是由於穿著高跟鞋對女人魅力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在一些較為正式的交際場合,女人都選擇穿高跟鞋。也正是這些因素,讓高跟鞋在所有的鞋子中成為性感的代名詞,也讓高跟鞋成為女性的一個必需品。
對於每個成熟女性來說,即便是穿起來不盡舒服,卻依然想擁有一雙自己滿意的高跟鞋。這里說的高跟鞋,主要是指細跟尖頭的高跟鞋。對於一些異形高跟鞋,比如松糕鞋、厚底船鞋之類的,則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❾ 女人為什麼都要穿高跟鞋
雖說大量的醫學報告都在提醒,女人穿高跟鞋會影響脊椎,骨盆,&%*&^%^的發育等等,可我實在難以抵抗其的美麗,不僅能拉長我們的小腿比例,還能讓我們走路搖曳風姿,只要是女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穿上高跟鞋再配衣服,再不出彩的搭配都能散發出女性的嫵媚.
這就是<sex and the city>里的carri為什麼會說,"「站在高跟鞋上,我可以看到全世界」的原因.她瘋狂喜歡著Manolo Blahnik,甚至為此沒有錢購買房子,也心甘情願.
但,這好象不是我的風格.
不過,只要是女人,是一定要擁有高跟鞋的,要多少雙?
這個嘛?,越多越好,至少一年四季各一雙,這是基礎.
買高跟鞋千萬別心疼錢,越貴的鞋能讓你的腳疼痛時間越少,一分價錢一分貨,這是恆古不變的規律.
剛剛參加工作的我沒有經驗,第一雙高跟鞋就是在小店裡購買的,結果還臭美得穿著它到工廠看貨,乖乖,那一天所經歷的折磨幾乎是至今為止的總和,站立,走一步路都是疼痛,幾乎都有想撞牆的心,現在已經想不起那天是怎麼回家,估計和爬已經沒有太大差別了.
從那此慘痛的經歷之後,有很長時間都不敢買高跟鞋.
高跟鞋中穿著最舒服的是松糕鞋,把人足足拔高十幾公分,腳還一點都不痛.
更重要的事情是,穿這樣的鞋子,能滿足自己對所有衣服的幻想,以前,因為不完美的體型,總會有這能不穿那不能穿的煩惱,可是一旦擁有了這雙鞋,這些所有煩惱都不成問題了,想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真是幸福極了.
當然,松糕鞋也是有問題的,越高的話重心不容易掌握.自己就曾穿著它,摔了十幾跤,不過,為了美麗,付出這些代價,還是值得的.
還有一種高跟鞋是超細跟的,這絕對是給女人增加優雅的鞋子.
但,這種鞋子似乎天生高貴,只適應某些特定的場合,若是走到大街上是要吃苦頭的,尤其是馬路上有那種為了裝飾設計的小洞洞.
前幾年的夏天,我就因為這種鞋子被卡在了深圳的大馬路上,動彈不得,起初為了保持淑女風范,還是一邊面帶微笑,一邊不動聲色的死命拉鞋,後來乾脆把鞋脫下來,像拔蘿卜一樣拔了出來,說有多丟人就有多丟人.
雖說為高跟鞋沒少吃苦,可用鬍子小姐的話來說,在受罪的美麗和舒適的平庸上選擇,我只選擇前者,因為前者能讓我覺得幸福.
是呀,高跟鞋是能讓女人感受到幸福,所以,一定要擁有它.
文章引用自:
❿ 伊朗為什麼女性地位低
伊朗女性地位低是伊斯蘭教的影響,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並不認為男女完全平等,他認為男人是維護女人的,因為真主使男人比女人更優越。妻子應當服從丈夫,婦女要降低視線,遮蔽身體,不要炫露美麗,此外還要求妻子們蒙上面紗等。
伊斯蘭教法的權威性使得束縛婦女的種種習俗得以長期延續,直到現代,隨著民主思想的傳播,現代化運動的開展,伊朗國內領導人的更換,廣大伊朗知識婦女的斗爭以及伊朗的傳統派與現代派力量較量的此消彼漲,伊朗婦女的地位才開始轉變。
(10)伊朗女子為什麼有高跟鞋擴展閱讀
伊朗女性地位的轉變:
1925年12月,禮薩汗奪取伊朗王位,在婦女問題上頒布了許多新的措施,婦女的地位因此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1935年,伊朗把女子的最低結婚年齡提高到15歲。1967年,伊朗政府又頒布《家庭保護法》,限制一夫多妻,除非「有錢讓幾房妻子過一樣的生活,證明第一個妻子不生育或有不治之症」,才允許娶第二房妻子。
1979年,始終恪守伊斯蘭教義的霍梅尼,以反對巴列維國王的專制腐化、恢復伊斯蘭傳統為號召,推翻了巴列維王朝。霍梅尼上台後,提出要按先知的聖訓和《古蘭經》的原教旨,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婦女解放運動出現倒退。
1989年6月,霍梅尼病逝,繼任者哈梅內伊和總統拉夫桑賈尼都是溫和派,伊朗的對內對外政策又逐漸向開放,務實方面轉化。在婦女政策方面,也開始逐漸糾正霍梅尼時期的許多保守作法。
1990年,拉夫桑賈尼又提出,婦女應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伊朗的藝術、教育、政治和宗教中,都迫切需要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