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黎巴嫩的外交關系怎麼樣
黎是議會民主共和國。議會實行一院制,現有128個議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議員各佔一半。黎黨派林立,但力量分散,目前無一黨占絕對優勢。2007年11月,拉胡德總統任滿離職,議會多數派和反對派在總統選舉問題上嚴重對立,選舉被19次推遲,總統職位一直空缺。在阿盟和卡達等八國外長組成的阿國調解委員會共同斡旋下,黎各派達成「多哈協議」,於2008年5月選舉黎前武裝部隊總司令米歇爾·蘇萊曼為總統,任期至2014年5月。2009年6月,「未來陣線」領銜的多數派在議會選舉中勝選,蘇萊曼總統授權多數派領袖薩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組閣,11月聯合政府成立。2011年1月,聯合政府因以真主黨為主導的「3·8」聯盟11名部長集體辭職而解散。蘇萊曼總統授命前總理納吉布·米卡提(Najib Mikati)出任總理並組閣,6月新政府成立。2013年3月22日,因內閣未能就成立黎議會選舉監督機構和延長黎治安部隊司令任期達成一致,米卡提總理宣布辭職。4月6日,蘇萊曼總統授命塔馬姆·薩拉姆(Tamam Salam)出任總理,2014年2月完成組建新內閣。蘇萊曼總統任期於2014年5月25日結束。2016年10月31日,黎議會舉行總統選舉,米歇爾·奧恩(Michel Aoun)當選黎總統並隨即就職。11月3日,奧恩任命薩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為總理並組閣,哈里里12月18日組閣成功。2017年11月,哈里里在訪問沙特期間宣布辭職,12月宣布收回辭呈。2018年5月6日,黎選舉產生新一屆議會。5月23日,納比·貝里連任議長。5月24日,奧恩總統宣布現政府轉為看守政府,授權哈里里組建新一屆政府。
『貳』 伊朗在外交上有什麼同盟國以及利益相對國原因
伊朗最大的同盟國利益相對國就是中國,不僅中國可以消費其主要出口產品石油,而且中國是唯一敢出售武器給伊朗的,是戰略++經濟+武器進口,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盟國,俄羅斯同伊朗關系也是戰略上的,但不是經濟上的。
『叄』 伊朗,以色列,加沙,巴勒斯坦,黎巴嫩,這些是什麼關系
猶太人是耶路撒冷原居民,公元前13世紀就在約旦河西岸生存繁衍了。
但是由於羅馬帝國、埃及帝國的侵略戰爭,導致猶太人分在在歐洲各地。
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又受到德國的種族滅絕政策。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合國一致決定,在猶太人的原居住地(現在的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建立新的猶太國家,即以色列!
但是等猶太人移民過來後發現……他們的原居住地已經全部是中東人了。
本來猶太人以為可以和中東人和平共處下去,但是中東人總想侵佔這片土地,趕走猶太人,他們成立了以滅絕猶太人為目標的組織——哈馬斯,哈馬斯利用恐怖手段,不斷殺害猶太人,以色列人忍無可忍,多次發動針對哈馬斯的戰爭。但是周邊已經全部都是阿拉伯國家了,他們仇視一切非阿拉伯人,他們支持哈馬斯搞恐怖襲擊,導致了5次中東戰爭……
『肆』 黎以沖突是如何引發的
黎以沖突的「首因」是黎巴嫩真主黨越境襲擊以色列,並綁架了兩名以色列士兵,進而引發了以色列的大規模軍事報復。但世上往往沒有如此簡單的因果關系。
黎巴嫩真主黨是謀定而動。
哈里里遇刺事件導致了支持真主黨的敘利亞從黎巴嫩撤軍,以及一個親西方黎巴嫩政府的建立,盡管真主黨仍在議會中有著左右政府的能力,但他們更希望重新分配權力。目前的局勢也證明,在真主黨的冒險之舉反襯之下,黎巴嫩政府和軍方則顯得近乎無能,貝魯特政府被撂到了一邊。客觀上,由於真主黨不但在黎南部擁兵自重,已然成為國中之國,其更在議會中佔有一席之地,這也使得貝魯特政府缺乏做勸服工作的著力點。另一方面,選擇巴以局勢膠著之時迫使以色列拉開「第二戰場」,也是對哈馬斯的呼應。
以色列的軍事計劃亦有跑題之嫌。
現在,這場拯救大兵行動已經迅速升級為針對黎巴嫩真主黨的戰斗。由於真主黨一直被以色列視為「肉中刺」,而解除真主黨武裝的聯合國決議又難以落實,以色列目前雖然面臨「兩線作戰」的壓力,但仍希望藉此機會「讓真主黨出局」,將其從邊境地區清除出去,用另一支勢力來代替它,雖然這並不容易。
如果軍事實力能簡單決定結局,那麼,真主黨區區過萬兵力遠遠不是以色列的對手,但別忘了,中東問題一直就錯綜復雜,除了以色列的持續軍事行動可能引起伊斯蘭世界的抵觸,黎以雙方背後,也都有擺脫不掉的國外勢力影子。
如果追根溯源,黎巴嫩真主黨自從其1982年組建以來就與伊朗有著良好的互動關系。其不僅是在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一手支持下誕生,同為穆斯林什葉派,其與伊朗更有相同的價值取向———反對以色列,並主張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蘭共和國。客觀而言,現在,當伊朗在核問題上正面臨著西方越來越大的壓力的時候,地區新熱點的產生,自然能夠緩解它的壓力,並增加談判籌碼。
而作為對以色列有重要影響力的美國,目前也並沒有對以施加足夠的壓力。雖然美國呼籲以色列保持克制,但仍強調它有保衛自己的權利。當然,伊拉克困境、伊朗核問題、朝鮮導彈問題接踵而來,讓美國有點分身乏術,但讓以色列敲打敲打向來都被其視為「恐怖組織」的哈馬斯抑或真主黨,削弱甚至消滅它們的力量,為其分擔壓力,又何樂不為?
如此觀之,真主黨不會輕易罷手,而以色列還會大打出手,如果以地面部隊介入越境襲擊,那麼事態可能進一步擴大。知名中東問題專家朱威烈教授也表示,雖然這還不是戰爭,但該地區局勢面臨失控的危險。目前而言,與黎以沖突相比,也許巴以沖突更有轉圜的餘地,起碼阿巴斯還是被以色列認可的談判對象。
『伍』 伊朗,伊拉克,黎巴嫩,以巴,美國之間有什麼關系
美國和伊朗是仇敵,美國和伊拉克是敵視,美國和黎巴嫩是兄弟(誰是哥誰是小弟你懂得),美國和以色列是兄弟,美國和巴基斯坦合作。
『陸』 沙特和伊朗之間的博弈,會不會讓黎巴嫩成為犧牲品
沙特和伊朗之間的博弈很有可能就是將黎巴嫩成為了犧牲品,因為在早期的時候籬笆能總理去訪問沙特,結果回來以後就開始進行了辭職,者不難讓人看出,肯定是因為總理本人遭受了非常嚴重的迫害甚至軟禁,所以兩個大國之間進行博弈,弱小國家變成了犧牲品。
辭職事發突然,哈里里在辭職聲明中指責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的行為導致黎巴嫩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關系變得糟糕,與自己尋求黎巴嫩的團結和統一的初衷相違背,故而選擇辭職。哈里里說,伊朗干涉阿拉伯國家內政,「想要摧毀阿拉伯世界」,而黎巴嫩真主黨充當其「幫凶」。由於上任之初承諾要尋求黎巴嫩的團結和統一,但面對如今這種因真主黨和伊朗造成的無力掌控的分裂局面,他既不會向真主黨和伊朗屈服,又不願讓黎巴嫩民眾失望,因此宣布辭職。
『柒』 我國周邊最好的關系有誰,為什麼
與中國關系最好的十個國家:
第一個: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即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簡稱「巴基斯坦」、「巴鐵」。 「巴基斯坦」意為「聖潔的土地」、「清真之國」。
第二個: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即塞爾維亞共和國,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中部的內陸國。
第三個:哈薩克
哈薩克,即哈薩克共和國,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
第九個:寮國
寮國,即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是一個位於中南半島北部的內陸國家,北鄰中國,南接柬埔寨,東臨越南,西北毗鄰緬甸,西南毗鄰泰國。
第十個:俄羅斯
俄羅斯,即俄羅斯聯邦,簡稱俄聯邦、俄國。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捌』 伊拉克為什麼挺敘利亞,和伊朗,黎巴嫩站在同一陣線,只是略顯曖昧
阿拉伯世界政治與宗教有些很強的聯系,主要分為遜尼派和實業派,而伊拉克、伊朗、敘利亞都是少數人的實業派掌權,為了保存宗派實力,所以他們互相支持是必然的,這也是其它阿拉伯國家打擊他們的原因,他們都是另一派別的,屬於親美陣營。
『玖』 伊朗四大盟友是誰呢
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對伊朗實施全面制裁和封鎖。迫於美國的壓力,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不敢和伊朗交往,有不少國家還緊隨美國壓制伊朗。這讓伊朗的外部環境一直都不好,國際上的朋友看起來真的不算太多。
『拾』 在敘利亞問題上,為什麼黎巴嫩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黎巴嫩在敘利亞問題上面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接受了一大部分的難民。其他的也就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了,因為這本來就大國之間的軍事博弈,黎巴嫩只是一個小國,連自己國家的事情都沒有解決好怎麼能夠有時間去解決其他的國家的事情呢?
這樣,使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人數達到60萬。這些難民大都是遜尼派穆斯林,除10%為受過教育的階層並在城市有職業外,其餘90%住在黎巴嫩南部和沿海周圍的難民營里。
黎巴嫩內戰爆發後,敘利亞軍隊就積極干預,開始是進行調解活動,後來就以制止內戰、維持和平為由直接出兵進駐,對黎巴嫩的政治局勢起著非常重要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