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色列為什麼不能容忍伊朗的核武器
猶太民族是個苦難的民族,以色列是個缺乏安全感的國家,國民把安全放在首位。以色列和伊朗無論從民族、信仰都是有沖突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同根生卻是宿敵,幾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佔了很大便宜,他明白阿拉伯人不會善罷甘休。內賈德就不止一次說出「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之類的言論。對於沒什麼戰略縱深的以色列來說,伊朗有了核武器一旦在兩國戰爭使用,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所以只要伊朗有1%的可能擁有核武,崇尚安全至上的以色列必會盡100%的努力去阻止他。
⑵ 伊朗核問題最近又硝煙四起,請問:為什麼以色列國家計劃要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
伊朗的一切強硬舉動實際上都是針對以色列的,怎麼可能不管以色列P事。。。
以色列在二戰結束前都沒有自己的國家,是西方國家控制聯合國,強行把巴勒斯坦的土地分出來給以色列建國的。以色列是猶太教,和西方國家的天主教,基督教都是一系的,以色列實際就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中東的代表。
而以色列的對立方就是中東的眾多伊斯蘭國家。直接受害的巴勒斯坦是伊斯蘭教的,而且耶路撒冷也是伊斯蘭教的聖城。以色列建國的當天就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伊斯蘭國家組建阿拉伯聯軍進攻以色列,但是戰敗。以色列才得以建國。中東戰爭爆發了5次,可以看出以色列和周圍的伊斯蘭國家關系有多差。
伊朗因為以前曾今是親美統治,所以沒有參加中東戰爭。但是現在的伊朗已經是伊斯蘭教為主題的伊斯蘭國家了,內賈德就是傳統的伊斯蘭教強硬派。所以也就成為了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主要國家。自然站在以色列的對立面。。。如果爆發第6次中東戰爭,不出意外,將是伊朗核以色列之間的戰爭。
以色列雖然國家不大,但是幾十年都在打仗,軍事想差都不可能。5次中東戰爭,雖然經過有很大不同,但到最後基本都是以色列獲勝,可見以色列的軍事實力。而伊朗的軍事實力也有一些,但是預計難以和以色列抗衡,畢竟諸如埃及之類和伊朗軍事實力相近的國家都在中東戰爭中輸給了以色列。畢竟以色列背後有美國撐腰。
⑶ 黎以沖突的由來是什麼,其目的又是什麼
原因!!!!! 在以軍士兵分別被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和黎真主黨武裝抓走後, 以分別發動了在加沙的「夏雨」行動和針對黎真主黨的軍事打擊。以分析人士認為,以政府尋求在兩條戰線上一並解決它面對的多種問題。 實施「夏雨」行動後,以政府就開始不斷指責敘利亞和伊朗是造成以巴局勢惡化的幕後之手。以色列稱,敘利亞容留並資助哈馬斯,「指使」哈馬斯襲擊以目標,它同時指責伊朗通過黎真主黨向哈馬斯轉運武器和經費,製造以巴緊張局勢來轉移國際視線,以減輕國際社會對解決其核問題的壓力。 此外,以色列把伊朗核計劃看作是對以國家安全的威脅,一直呼籲國際社會進行干預。以在黎巴嫩大規模展開海空軍事行動,也是試圖讓「伊朗因素」浮出水面,以求加速解決伊朗核問題,消除它所感到的威脅。 但是,以分析人士認為,以政府很難「一勞永逸」地一攬子解決它與哈馬斯、黎真主黨、敘利亞和伊朗之間的問題。 「雙重原因」助推黎真主黨行動 黎真主黨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有著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原因。 黎南部與以北部接壤,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由於巴勒斯坦游擊隊轉移到黎巴嫩並以黎作為抗擊以色列的基地,以經常對黎進行軍事打擊,致使黎以沖突不斷。2000年5月,以軍部隊撤離「安全區」,結束對黎南部22年的佔領,但由於以沒有從有爭議的「薩巴阿」農場撤軍,黎真主黨游擊隊和以色列的沖突從未停止過。 從現實層面看,分析人士稱,真主黨的行動有其更深的用意。首先,以色列正集中力量在加沙實施「夏雨」軍事行動,此時在以北部打擊以軍,既可使以腹背受敵,又可以幫助哈馬斯軍事組織,也加強了真主黨在這一地區的影響。 其次,有媒體報道稱,黎真主黨與伊朗、敘利亞有著多方面的聯系,目前,伊朗正因為核問題而受到巨大壓力,而敘利亞也屢遭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指責。真主黨此時採取行動,與以方發生武裝沖突,能夠幫助伊、敘緩解受到的巨大壓力。 黎巴嫩真主黨 黎巴嫩真主黨是黎什葉派的政治和軍事組織,成立於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創始人是穆薩維。該組織成立初期一直處於秘密狀態,1984年開始使用「真主黨」的名稱,1985年發表聲明宣告正式成立。 黎真主黨主要由從「伊斯蘭阿邁勒運動」中分裂出來的力量組成,其組織嚴密,裝備精良,擁有民兵約5000人,在年輕的穆斯林教徒中很有影響。真主黨總部設在貝卡谷地的巴勒貝克市,最高領導機構是由12人組成的協議委員會,主要活動區域集中在貝卡谷地、貝魯特南郊和黎巴嫩南部等什葉派聚居地區。現任書記是哈桑。納斯魯拉。 1990年黎巴嫩內戰結束後,黎各派別根據政府的決定,解除了各自的武裝,但真主黨以抗擊以色列為由,沒有解除武裝組織及上繳武器。 在中東和談問題上,真主黨堅決反對和談,認為解決阿以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消滅以色列。因此,真主黨的宗旨是通過武裝斗爭,收復被以色列佔領的土地,並主張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1991年阿以和談開始後,真主黨頻繁襲擊以在黎南部設立的「安全區」。因此,以色列一直視黎真主黨為「恐怖組織」,並將其作為重點打擊和報復的對象,多次襲擊其基地。1992年2月,真主黨總書記穆薩維在以色列的空襲中被炸身亡。此後,哈桑。納斯魯拉接替穆薩維的位子,成為真主黨的領袖。 真主黨從1992年起參加黎巴嫩議會選舉,並成為黎巴嫩最大的反對黨。 2000年5月以色列從黎南部地區撤軍後,該地區實際上由真主黨控制。由於以色列沒有從黎巴嫩、敘利亞和以色列交界地區有爭議的薩巴阿農場撤軍,真主黨武裝組織對以境內目標的襲擊一直沒有中斷。 歷史上的黎以沖突 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人員12日向以色列境內多處目標發射炮彈和火箭彈,並與以軍激烈交火,造成以軍7名士兵喪生,2名士兵被綁架。隨後,以軍向黎南部真主黨陣地發動猛烈的軍事打擊。黎以沖突再起。 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北部接壤。長期以來,黎以一直處於敵對狀態。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由於巴勒斯坦游擊隊轉移到黎巴嫩並以黎作為抗擊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經常對黎進行軍事打擊,致使黎以沖突不斷。 1968年12月28日,以武裝直升機襲擊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機場,炸毀了十多架黎民用飛機,以報復以色列一架民用飛機在雅典機場遭巴武裝人員襲擊。 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陸、海、空三軍發動「利塔尼行動」,首次入侵黎巴嫩,直逼首都貝魯特,佔領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區。6月13日,以軍撤出黎巴嫩。 1982年6月初,以軍出動地面部隊、海軍陸戰隊和空降部隊大舉入侵黎巴嫩,佔領了黎南部地區,並將阿拉法特領導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趕出黎巴嫩。1985年1月,以色列開始分階段從黎巴嫩撤軍。但以色列以保衛北部領土安全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安全區」,並將以支持的「南黎巴嫩軍」留在黎境內。 1992年2月,以武裝直升飛機襲擊了黎真主黨總書記穆薩維及其家屬乘坐的汽車,穆薩維及其家屬在襲擊中喪生。此後,黎真主黨武裝同以軍進行了多次交火,黎以沖突不斷升級。 1993年7月,為打擊黎真主黨和巴游擊隊有生力量,以軍對黎南部發動大規模的轟炸。在雙方為期一周的激烈交火中,造成150多人喪生,500多人受傷。7月底,黎以雙方達成諒解,實現停火。 1996年4月,為報復真主黨武裝對以北部的火箭襲擊,以對黎南部地區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黎以軍事沖突持續了16天之久,造成黎160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50多萬人淪為難民。26日,黎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 2000年初,為報復真主黨武裝的襲擊,以多次出動戰機對黎南部真主黨游擊隊的基地進行轟炸。2000年5月,以軍部隊撤離「安全區」,結束對黎南部22年的佔領。但由於以色列沒有從有爭議的「薩巴阿」農場撤軍,黎真主黨游擊隊和以色列的沖突從未停止過。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歷史背景 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中東和平進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宣告成立,開始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此後,巴解組織改變謀求建國的斗爭方式,開始以和平談判來實現建國的漫長歷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組織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此後有130多個國家先後承認巴勒斯坦國。由於沒有自己的領土,巴勒斯坦國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試圖解決長達40多年的沖突。這次會議構築了中東和談的基本框架——和談分成雙邊會談和多邊會談兩個層次,確立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基本原則。1993年9月13日,巴以雙方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在華盛頓簽署。根據協議,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傑里科地區實行自治,臨時過度期為5年。 根據1994年5月,巴以雙方簽署的關於實施加沙-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後協議,5月4日巴勒斯坦開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塔巴協議,以色列軍隊先後撤出約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開始就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進行了首輪會談。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內塔尼亞胡執政後,背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強調以「安全換和平」的原則取而代之,使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盡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終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為落實懷伊協議,巴以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於以方蓄意拖延,協議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腦會晤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戴維營舉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巴難民回歸以及水資源分配等棘手問題,會談未能達成協議。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巴以關系更加惡化。
⑷ 以色列對伊朗核問題的態度及其原因
他們都是美國故意安插在中東的不穩定因素,和我們邊上的朝鮮是一樣的意義,朝鮮對美國沒有任何威脅,但是和諧統一的亞洲隊美國有害,一來沒有理由在日本和韓國駐軍了,07年時候韓國就給美國要兵權,這兩年日本也要把美國趕出沖繩(我們的球流群島),所以才有天安號,才有現在的黃海航母,朝鮮【被】配合的很好;
伊朗也一樣,他們的核問題根本不是問題,朝鮮重來就沒有真的想搞核武器,核武器的關鍵是要有高純度的濃縮鈾,其他的設備都很簡單,沒有高端技術伊朗朝鮮只能用離心機,幾千個離心機一兩年也不一定能夠做出來夠一個核彈使用的高純度的濃縮鈾,這不是關鍵。關鍵是美國要這里不穩定,二戰結束強行安插了以色列在中東,了解下哪裡的文化就知道他們為了宗教都可以做人彈的,又培養了伊朗伊拉克這個敵對勢力,中東混亂唯一的原因就是美國想讓石油價格上漲,上次為了上漲殺了薩拉姆滅了伊拉克。現在又要拉台石油價格引起全球通脹所以弄出了維基解密讓那些石油運輸國家(埃及)以及產出國家混亂然後油價大漲,同時那些國家出巨資購買美國的武器,美國不僅不戰而屈人之兵而且還買武器賺錢,以色列早就准備好了攻打伊朗,但是美國就是不同意,估計是美國想讓石油價格在自己的掌控中上漲,現在漲到100美元,打伊朗石油就飛了,200甚至500美元都可能,因為伊朗可以封鎖波斯灣。
核問題不是問題 ,在法門之外,美國的全球戰略才是要命的,而且要的是我們的命,還有巴西,日本,印度的命。美國欠那個國家錢最多那個國家最後就最慘。至少歷史是這樣的。我們夾著漢奸的領導有能力開辟新的歷史嗎?
還有就是石油上漲也不是最大 問題,問題是要用糧食做燃料代替石油,我們的大豆等糧食大部分是靠進口美國或者是美國掌控下的,今年明年旱災都會很嚴重,「60年」又要到來了。
好像答非所問其實和核武器毛關系都沒有----借口!
⑸ 為什麼各國阻止伊朗研發核武器
其實是這樣的,,之所以強烈反對伊朗有核武器,主要是以色列,因為以色列太小了,很有可能有滅族的危險,,,所以我們看新聞,以色列是堅決不允許的,,當然美國也縱容他,,,,要是伊朗有了核武器,,很有可能有核彈頭,中近程可攜帶核彈頭的導彈,這將對以色列是滅國的危險,,也是對美國的威脅!!!!
⑹ 以色列為何攻打伊朗
目前,以色列並沒有攻打伊朗,只是言論上有這種傾向。也不排除這種可能。
以色列心腹之患
伊朗是目前中東地區惟一對以色列構成直接軍事威脅的國家,成為以色列心腹之患。但對內賈德的講話,以色列基本上保持冷靜的立場。迄今為止,以總理一直不公開發表評論,而其他以色列官員在公開講話中並沒有對伊朗發出軍事威脅。以色列顯然希望歐盟能發揮對伊朗影響力,勸阻伊朗核武計劃。
惟一發出軍事威脅的是現任利庫德集團主席、前總理內塔尼亞胡。他在2005年12月5日發表文章稱,以色列應支持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以消除伊朗對以色列存在構成的「真正威脅」。他表示如果他當選總理,將仿效前總理貝京,發動類似1981年摧毀伊拉克核反應堆的空襲。
不過,以色列國防部長莫法茲反對這個立場。他說,這種「煽動性的講話會損害以色列的國家安全」。以外長沙洛姆則呼籲將伊朗核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討論。以色列的低調並非是示弱,而是一種策略。
以色列為何低調
其實,在核武問題上,以色列本身也違反有關國際准則,暗中發展了核武器,並在美國袒護下拒絕聯合國的核查。顯然,以色列不想因為伊朗核武問題而把世界注意力引到自己的核武計劃上。
以色列是中東最大的軍事強國,完全有能力對伊朗發動外科手術式的空襲行動。1981年,以色列就成功進行了這么一次秘密而大膽的空襲行動,摧毀了伊拉克的核反應堆。但軍事專家認為,伊朗不同於伊拉克,伊朗核設施不止一處,而是有10多處,且散布在全國各地。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發動空襲,雖然能夠摧毀一些設施,但不可能取得完全成功。而且,伊朗擁有射程覆蓋以色列的中程導彈,屆時以色列如果招致伊朗的亡命報復,後果難料。
伊朗核問題高級談判專家拉里賈尼1月3日警告以色列不要蠢蠢欲動。他說,如果以色列發動對伊朗攻擊,那麼必將遭受「巨大損失」,因為「以色列是一個處於我們射程內的小國,我們防禦准備的目的就是為了威懾」。
因此,以色列和美國即使准備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也要進行大規模的周密部署才行。顯然,在歐盟和伊朗的核談判沒有關上大門之前,以色列會採取觀望和等待立場。不會輕易冒險的。
⑺ 伊朗對以色列恨之入骨,為何要從一隻蟲說起呢
因為是以色列把蠕蟲病毒放到伊朗的。
他們後來發現,唯一的可能性是秘密代理使用可移動存儲介質將病毒復制到核設施的計算機上。為了確保操作成功,僅將蠕蟲復制到計算機系統是不夠的。攻擊者還需要知道伊朗計算機系統的具體布局,甚至是每次數據傳輸的精確線路。後來,內賈德提到破壞活動比人們想像的嚴重得多。 蠕蟲病毒不僅是計算機病毒,還是引發新規則,改變現代戰爭形式的武器。計算機專家很快得出結論,以色列是這種蠕蟲的製造者,因為以色列有最強烈的動機來阻止伊朗的核計劃,並且對伊朗核問題的聲音最大。
⑻ 以色列放過伊朗核負責人,用意何為
以色列和伊朗是多年來的宿敵,這幾年伊朗駐軍敘利亞徹底把以色列惹火了。以色列多次轟炸伊朗駐敘基地,但卻無法將伊朗趕出去。伊朗援助的黎巴嫩真主黨以及哈馬斯都對以色列造成巨大威脅。並且伊朗還在敘利亞和黎巴嫩部署了超過萬枚導彈,以色列底線被觸碰。
5月1日,內塔尼亞胡獲得緊急情況開戰權。議會成員無法到齊時,國防部長有權和總理共同對伊朗宣戰。近日,內塔尼亞胡又曝出猛料,以色列決定不暗殺伊朗核計劃負責人莫森法赫里扎嘚博士,看看他能搗鼓出什麼,反正以色列已經掌握了伊朗所有核計劃的證據。報道稱,此前摩薩德組織暗殺多名伊朗高級軍官。
⑼ 為什麼各國要阻止伊朗擁有核武器
只有美國在阻止伊朗擁有核武器,害怕以後損害自己的利益。
因此,美國竭盡全力阻止伊朗的核戰爭,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護自己的利益。美國不敢用武力威懾,伊朗的核武器對中東也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因為一旦伊朗獲得支持,那麼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與伊朗對峙的國家將很容易採取行動,並且很容易引起連鎖反應。而且,這樣的小國沒有核武器控制自身的能力很容易被激發。因此,引起這些爭端的是美國霸權,如果美國誠實地遵守該協定,就不會出現許多問題。
⑽ 以色列為什麼要打伊朗
伊朗人是波斯族,歷史上和猶太人並無過節,反倒和阿拉伯人長期敵對,1980年的兩伊戰爭也可以說是伊朗與整個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在1979 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之前,由於有波斯人和猶太人之間古老的文化紐帶和共同的戰略利益的維系,伊朗和以色列一直是緊密盟友。
以色列猶太人的先祖與伊朗人的先祖波斯人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
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國外,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由於巴列維王朝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和美國在阿以問題上對以色列的偏袒和支持,霍梅尼把反對巴列維國王的斗爭總是與反美反以交織在一起,因此霍梅尼對以色列國家的理解與認識就決定了伊朗與以色列的關系與巴列維時期相比必然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在新世紀以來的以色列和伊朗雙邊關系中,有兩個關鍵性的節點,第一個節點就是「9·11事件」。「9·11事件」後美國發動全球反恐戰爭,把伊朗列在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之首,還把伊朗稱為「邪惡軸心」。
由於阿拉伯世界一致認為美國在中東和平進程中一直偏袒以色列,伊朗也認為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伊朗國內逐漸強勢的保守派也一貫指責美國在中東的霸權行徑是為了以色列的利益,可見後「9·11時代」的伊朗和以色列關系的惡化就絕非雙邊關系層面那麼簡單,復雜的地區安全格局和宗教意識形態等外部因素導致了後「9·11時代」伊以關系的持續惡化。
新世紀以來的以伊雙邊關系中的第二個關鍵節點就是「伊朗核問題」。 對伊朗可能擁有核武器的憂慮讓以色列人倍感焦慮,以色列官員和軍事將領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國際社會向伊朗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並且暗示,如果國際社會施壓無法阻止伊朗核武器計劃,以色列可能將單方面動用武力,打擊伊朗的核設施;而伊朗也不甘示弱,對以色列進行口誅筆伐,指責以色列的霸道和蠻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