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OPEC第二大產油國發聲:年內油價不會低於100美元,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他們可以輕松地改變國際油價的價格,甚至可以操控這個油價的價格,而且他們甚至可以控制自己國家的石油產量。
❷ 世上最大的石油出產國是哪個國家
截至2019年,最大的石油出產國是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以「石油王國」著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銷售量最多的國家之一。1984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50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 34885億立方米。石油收入是國家最主要的經濟來源。1981年石油產量達 4.9億噸,收入1032億美元。
1983年以來,受石油價格下跌影響,產量和收入銳減,1985年產量為1.65億噸,收入340億美元。巨額石油收入使沙烏地阿拉伯從傳統的落後的農牧業經濟迅速向以石油工業為基礎的經濟結構轉變,到70年代已成為世界上人均國民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
1984年國內生產總值約1090億美元,人均收入 30000美元。沙特政府利用石油收入,制定了龐大的經濟發展計劃。沙特政府實行經濟多樣化政策,重點發展現代工業和基礎工業,以逐步改變單純依賴石油收入的狀況,建立現代化、多樣化的國民經濟體系。
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繼加拿大之後第二大的已探明石油的儲備國(擁有全球已勘探石油總量的24%),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主要成員國。石油產業的收入佔全國總收入的大約75%,GDP的40%,以及出口收入的90%。
GDP的大約40%來自於私有經濟。在1999年OPEC與其他石油輸出國調漲油價期間,沙烏地阿拉伯是主要的推動者,在這期間OPEC的成員成功地通過減少石油產量將石油價格推高到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的最高水平。
(2)伊朗和opec哪個油限產最好擴展閱讀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簡稱「歐佩克」。
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歐佩克總部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現在,歐佩克旨在通過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價格波動,確保國際石油市場上石油價格的穩定,保證各成員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並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❸ 新的歐佩克成員國原油儲量排名前四名是哪幾個國家
第一名: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已探明石油儲量估計為3009億桶。
第二名:沙烏地阿拉伯
已證實石油儲量,大致為2660億桶。
第三名:伊朗
已證實石油儲量,1370億桶。
第四名:伊拉克
已證實石油儲量,1150億桶。
第五名:科威特
已證實石油儲量,1020億桶。
第六名:阿聯酋
已證實石油儲量,980億桶。
第七名:俄羅斯
已證實石油儲量,770億桶。
第八名:利比亞
已證實石油儲量,460億桶。
❹ 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其他相關
伊朗石油日產量不是一開始就驟降到100萬桶以下。1978~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運動期間,伊朗的石油產量只是略有下降,仍然保持在日產400萬桶左右。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後,伊朗的石油產量確實再次受到影響而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在雙方經過一系列的「襲城戰」、「襲船戰」、「襲油戰」,直到1986年兩國石油設施遭毀滅性破壞之後,伊朗的石油日產量才驟降到100萬桶以下。
1981年的每桶34美元的原油價格並不是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的巔峰價。1978年伊朗國內爆發了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又稱伊斯蘭革命運動),迫使巴列維國王於1979年1月16日流亡國外。1979年2月,宗教領袖霍梅尼結束14年流亡生活從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權,1979年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至此,伊朗內政趨於穩定,各項生產也很快得到恢復,其中包括石油生產。1980年4~7月間,正當伊朗石油生產已恢復到接近歷史上最好記錄的日產600萬桶時,美國石油壟斷資本家卻意外地將原油價格陡增至每桶39.5美元。1979年9月22日兩伊朗戰爭開始後,伊朗的石油生產再次受挫,產量下降。奇怪的是,隨著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產量下降,美國石油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卻開始回落,到1981年每桶原油價格已降至34美元,整整降了5.5美元。到1986年,兩伊差不多無油可賣時,美國石油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反而跌至每桶8美元的底谷。
相關問題
為什麼在1986年伊朗和伊拉克兩大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幾乎減至零了,世界原油價格反而降到1973年以來的歷史最低點呢?其中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最關鍵的一點是非OPEC產油國家的迅速崛起,削弱了美國控制世界石油價格和供應的能力。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世界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石油勘探熱潮,到20世紀70年代末,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遍及五大洲四大洋。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為擺脫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壟斷,更是不斷擴大在石油領域的投入。1980年的高油價好比是世界石油大開發的導火索,五大洲四大洋頓時遍地開花,眨眼間還冒出了一大批新油田。非OPEC國家的新老油田都在全力擴大石油生產規模,提高石油產量,其中一些國家不僅實現了石油的自給自足,而且還躋身石油出口國家的行列。蘇聯和中國因為幅員遼闊,很快崛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國。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中蘇兩國的石油出口對平抑油價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蘇中兩國常常以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大哥、二哥自居,一心想幫助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小國家盡快擺脫貧困,所以供給這些國家的石油價格遠遠低於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價格。受其影響,一些曾經由美國供應石油的西方國家也極力爭取從中蘇兩國進口廉價石油。可以說,在石油的價格和供應方面,東歐以及亞洲許多國家當時已不再受制於美國及OPEC。早在1969年,北海就發現了埃克菲斯克大油田,1970年又發現了福帝斯特油田,到1980年1月,北海油田每天的石油產量已超過200萬桶。英國和挪威的北海油田無疑成了完全不受制於美國及OPEC的西歐石油供應基地。而富含石油的非洲一直以來都是西歐的勢力范圍,西歐國家也在致力於將非洲發展成為其另一不受制於美國及OPEC的石油供應基地。北非的利比亞雖然是OPEC成員,卻一直跟美國作對,其石油政策從不屈從於美國的利益。第二次石油危機中,非洲石油源源不斷地輸往西歐各國,相應地沖減了西歐國家從美國和OPEC國家進口石油的數量。1976年~1979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儲量增加了6倍,到1980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儲量已達到300多億桶,1979年墨西哥的平均日產水平已達150萬桶。自1980年以來,墨西哥已經成為非OPEC國家中另一重要的石油出口國。而加拿大很早就是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大國,再加上拉美其他一些非OPEC產油小國,這些都是獨立於美國和OPEC之外的石油出口國家。所以,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了。當美國石油公司瘋狂提高石油價格時,一直依賴美國及OPEC供應石油的國家開始另闢蹊徑,紛紛尋求更加實惠的石油供應商。這樣就在美國操縱的石油市場之外逐漸形成了另一個巨大的石油交易市場,而且該市場的石油價格比美國操縱的石油市場價格要低得多。如此一來,歐洲一些石油商跟美國的中小石油商勾結起來,將美國之外的廉價石油反向打入美國市場,低價拋售。結果是美國大石油商的高價石油無人問津,而美國中小石油商的廉價石油卻大行其道。美國大石油商原以為跟第一次石油危機那樣,通過製造油荒和哄抬油價再大發一次橫財,誰知給中小石油商一攪和,大石油商們的石油銷量下降,利潤銳減,最後還不得不將手中囤積的大量石油低價脫手。美國大石油商在導演的這場石油危機中徹底失算了,甚至可以說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美國石油業經過新一輪的集中和壟斷之後,幾大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數量佔美國國內石油總量的比例雖然大大提高了,但佔世界石油總量的比例卻明顯下降了,失去了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壟斷地位。美國石油商之所以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失算,原因就在這里。
❺ OPEC大會達成共識還是繼續死磕,油價何去
OPEC大會達成共識還是繼續死磕,油價何去何從?
11月30日(周三),在奧地利維也納即將召開第171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半年度會議。此前據消息人士稱,OPEC專家建議在11月30日的部長級會議上,討論除利伊朗是否加入,目前兩國距離確定全面支持協議還相距甚遠。基於10月OPEC產量預估計算,這一減產比例將使OPEC當前產量減少逾120萬桶/日,這處於市場預估區間的上端。若在下周能達成此協議,那將是2008年以來OPEC的第一個限制供應協議。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OPEC曾在9月阿爾及爾的會議上達成初步意向,同意將產量從大約3364萬桶/日減少至3250-3300萬桶/日之間,以試圖提振油價。理論上講,如果減產能帶來油價溫和持續上行,那麼所有OPEC成員國的絕對收入都會增加,所以達成減產協議有強勁的財務動力。但所有成員國都意識到,一項減產協議並不僅僅是關於對出口創收的短期提振,也會對海灣地區未來的區域勢力結構產生深遠影響,這就加大了達成最終協議的難度。舉例來說,伊拉克就要求排除在協議外。另外,伊朗也想要增加供應,因其產量之前一直受到制裁的打擊。沙烏地阿拉伯絕不會接受其主導地位有絲毫下降,而伊朗和伊拉克則不希望沙特鞏固其霸權地位。
【蛋糕就這么大,誰都想多分一口】
OPEC成員國必須設法讓減產總量至少達到64萬桶/日,也許最多應達到114萬桶/日,才能讓總體產量水平回到3250-3300萬桶/日的目標范圍。
有消息人士稱,沙特及其海灣盟國已經暗示,他們准備將產量至多減少100萬桶/日。但根據得知的最新消息來看,雖然消息顯示,11月末的會議結果可能會比較樂觀,但其實也可能是各方在會前釋放的「煙霧彈」,暗地裡仍存在分歧。
沙特可能把減產作為和OPEC達成潛在交易的一部分。不過,沙特強調,只有當其他國家一起減產時,他們才會這么做。此前報道過,沙特似乎已經很早之前就已經將國內原油產能推至極限。這意味著,即使沒有達成任何協議,沙特在某種程度上也無法再提高該國產油水平了。而且沙特新的副王儲勵志本國改革,他希望建立一個經濟多元化的國家,所以也不排除他將以減產為條件,換取OPEC其他潛在的交易。
伊朗石油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近日稱,阿爾及利亞能源部長Boutarfa向伊朗石油部長贊加內提出OPEC減產110萬桶/桶的建議。Boutarfa還告知贊加內稱,OPEC提議讓非OPEC產油國減產60萬桶/日。
伊朗油長贊加內討論了每個國家的減產份額。他表示,伊朗將評估該提議,並將在11月30日的維也納會議上做進一步討論。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贊加內沒有對伊朗削減自身產量的立場予以評論,但他對11月30日的會議表示樂觀。
匯通財經了解到,據此前的消息稱,所提議的減產85%來自於海灣國家,但伊朗表示不贊成。
再來看伊拉克,根據9月阿爾及利亞會議上的提議,伊拉克被要求減產約20萬桶/日。但伊拉克仍在爭辯,是否應該從OPEC預估的產量水平基礎上減產,還是應該從更高的該國自己提交的產量數字基礎上減產。
除了上述幾個OPEC產油大國外,OPEC是否減產還牽動了非OPEC國家的心,因為這也涉及到全球其他產油國的切身利益。
據一位OPEC高級代表稱,非OPEC成員國俄羅斯也仍未同意減產,而是主張凍產。該消息人士還稱,僅靠OPEC就想令市場恢復平衡和推高價格很難。
根據獲得的最新消息,沙特已經退出了原定周一(11月28日)與俄美國頁岩油生產商產量大增。
【減產YesOrNo?供需調整或將助力支撐油價】
阿爾及利亞能源部長Boutarfa在向伊朗油長贊加內提議減產時表示,希望減產能幫助油價升至55-60美元/桶。如果下周的維也納會議沒有達成協議,油價可能依然在目前水平50美元/桶以下。
花旗集團在倫敦的能源策略全球主管SethKleinman表示,OPEC達成協議的可能性非常高。他認為OPEC能夠團結一致支撐市場,預計油價今年年底將在55美元/桶附近。他說,石油需求依然在升高,供應基本持平。如果油價上漲,55-60美元/桶的區間會讓美國原油產量顯著增加。他還表示,OPEC在玩危險游戲,這會讓2017年日子不好過。在60美元/桶這一價格水平,美國原油產量將增加50-100萬桶/日。如果沒有地緣政治災難,油價則不會回到100美元/桶。
澳新銀行在發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稱,多數分析師相信OPEC會達成某種形式的減產,不過這是否足以推高市場仍不確定。市場兩年多來一直為供應過剩所累。澳新銀行預計OPEC將在下周的維也納會議上達成一項協議。如果確實成功達成協議,布倫特油價有望測試年內高點53美元/桶。
總體而言,過去兩年籠罩油市的偏空行情似乎在消散,更加偏於中性甚至偏多。油價似乎已經築底。早在OPEC開始著手尋求減產協議前,油價就已開始自年初大約26美元/桶這一逾十年的低位開始回升。自今年第二季度以來,油價便一直徘徊在大概40-50美元/桶的這個區間上下。但若OPEC未能在本月底達成可靠的限產協議,市場對這一底部的信心或將遭遇嚴峻考驗。
雖然油市此波漲勢並非依賴OPEC的協議,不過能否達成令人信服的產量協議,都將會影響油市再平衡的速度以及油價的進一步上漲。除OPEC的影響外,油價在邁入2017年之際還將面臨很多負面因素,包括歐美國今年冬季氣溫要高於正常水準,全球貿易低迷以及經濟表現仍乏力。美國侯任總統特朗普可能採取逆全球化的貿易政策,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原油供需。
但油價這波跌勢畢竟已經持續了近30個月,供需方面的必要調整正在到來。至少一些對沖基金和油企高管認為,未來幾年油價逐步攀升的可能性最大。
❻ 伊朗的自然資源
伊朗是OPEC第二大原油生產成員國,伊朗具有900億桶探明的原油儲量,佔世界9%的原油儲藏量,15%的天然氣儲量。 在所有石油出口國中,巨型工程悄然出現。據國際媒體報道,在伊朗、中東、俄羅斯、委內瑞拉和其他一些國家,目前數十億美元的工程項目日益增多。 就伊朗而言,為世人所熟知的是其巨大的油氣儲量,同時還有其油氣在世界總儲量中所佔比重與其產量佔世界市場份額之間的強烈反差。據估計,2001年初,伊朗可開採的石油儲量達1000億桶,同期其天然氣儲量達26.6萬億立方米。伊朗的石油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0%左右,但石油產量佔世界石油總產量還不到5%。伊朗為世界第二大天然氣儲量國,但與世界其他天然氣生產國相比,伊朗的天然氣產量相對於其儲量卻是最少的。我們也可以從各國天然氣年開采量占其已探明儲量的百分比來看這個問題,北美為10.5%、西歐3.9%、前蘇聯1.2%, 而伊朗僅為0.2%。 伊朗新聞報2002年8月26日還登載消息,伊朗石油部長BIJAN NAMDAR-ZANGANEH為伊朗油氣產業的落後現狀感到遺憾:「伊朗雖然擁有世界總儲量18%的天然氣,而目前其天然氣出口業績竟然為零」。 事情似乎有了轉機,伊朗政府已經開始嚴肅對待其油氣產業的發展。伊朗新聞報引用石油部長的話說,1997-2001年間,為發展其天然氣產業,伊朗已在此領域與國內外公司簽訂了15個「回購合同」(BUY-BACK DEAL)。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開放其油氣部門。雖然美國對在伊朗投資的非美國公司實行間接制裁,但由於利益誘人,外國公司已經在伊朗承接了一些油氣工程項目,還有一些項目正在洽談中。 目前,伊朗主要致力於開發波斯灣上的南帕爾斯特大型氣田,該氣田為伊朗與卡達共有。2000年11月21日,伊朗新聞報報道,伊朗已與挪威斯達托爾公司(STATOIL)簽定南帕爾斯氣田第6、7和8期開發合同。合同金額達3.3億美元,工期長達46個月。 像其他回購合同類似,這三期氣田的部分產品將用於償付挪威斯達托爾公司的全部資本投入。 回購合同(BUY-BACK DEAL)項下的項目,由國外石油公司提供資金、進行項目開發、工程實施、並在工期結束後將項目運營權移交給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外國公司投入的成本、銀行費用和協定的回報皆以相關工程產品償付。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伊朗開放其油氣部門以來,每一個項目合同完成時,人們和媒體都對此類合同的實施對伊朗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影響存在不同的看法,表達了不同的意見。 伊朗波斯文報紙「HAMSHAHRI」2002年11月30日刊載文章指出,對於回購合同,在伊朗各界存在三種不同的態度和意見。有人認為:由於現行伊朗憲法的某些限制條款的存在,目前回購合同是伊朗石油產業與國外公司合作的最佳形式;第二種意見是基於伊朗不需要國外投資、伊朗石油產業的發展應充分發揮伊朗國內潛力的立場,認為此類合同違背伊朗國家利益,並會在將來給伊朗經濟帶來麻煩;也有人認為應該通過修改憲法的某些條款,同時允許以「產品分享」(PRODUCTION SHARING)的形式與國外公司合作(「產品分享」是目前國際工程合作普遍採用的模式)。他們認為由於回購合同的年限一般較短,通常為5至7年,對國外公司來說缺乏足夠的利益激勵,很難使他們以盡可能最好的方式來實施工程,而這點對工程管理質量、資源保護、伊朗人才培訓和培養、成熟技術的引進都將有負面影響。 無論人們對以「回購」形式與國外公司合作的看法如何,這些合作的實施被看作是對美國對伊朗經濟制裁的一種成功突破,並被認為是伊朗在國際舞台政治意義上的勝利。
❼ 布倫特原油價格破80美元大關了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對伊朗重新施加最嚴制裁,令國際原油供給再度吃緊。受此擔憂影響,7月交割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北京時間18時許突破80美元大關,一度漲至80.18美元/桶,刷新2014年11月以來的最高紀錄。
近幾個月來,受需求高漲與主要產油國產出下滑雙重影響,全球原油與成品油庫存已經急劇下跌。而隨著駕車高峰的夏季臨近,油品庫存預計還將進一步下跌。伯恩斯坦公司的分析師認為,這一趨勢抵消了美國頁岩油產量的增加,「雖然美國產油量和活躍鑽機數量大幅上升,但我們依舊認為,在進入用車高峰的夏季之後,原油庫存會繼續下滑。」
近日,多家銀行上調了對原油的估價。它們同時在報告中指出,這一調整是受供給緊縮與旺盛需求影響。
IEA(國際能源署)警告,高漲的油價會對消費產生沖擊。IEA同時下調了此前對於2018年石油需求日增量的預測,從150萬桶/日增量下調至140萬桶/日增量。
亞洲對於石油的需求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點。而受價格上漲影響,今年亞洲預計將在購買原油上花費1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大約是2015年與2016年市場低迷時的兩倍。
IEA表示,2018年全球石油需求將達到9920萬桶/日,而美國高盛集團則認為今年夏天這一數字將達到1億桶/日。
來源:澎湃新聞網
❽ 我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地區和國家是什麼
我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地區和國家是伊朗。
從進口來源看,俄羅斯、安哥拉和沙特一直穩居前三,但是近三年沙特的進口比重下降,俄羅斯開始占據最大進口來源國地位,這是因為俄羅斯和中國接壤。
通過管道運輸有利於節約成本,因此也推動了中俄的能源合作。而安哥拉一直是非洲對華最大的原油出口國,因此可見中國幫助非洲開拓石油資源是一個互利共贏的選擇。
石油的特點
緊隨前三的是伊拉克和阿曼,這兩個產油國近三年基本上都是第四和第五把交椅,值得注意的是阿曼的產量很低,只有100萬桶/日,但是幾乎全部出口給中國,所以上海能源交易所的原油期貨定價一定程度上也是基於阿曼原油的基準。而阿曼原油較好的品質也是迪拜交易日的重要價格權重。
2016年至2017年伊朗一直是第六名,而2018年之前伊朗也是穩居OPEC第三把交椅。但是隨著美國對於伊朗的制裁,伊朗的原油產量不斷的下降。到2018年伊朗對於中國的原油出口已經跌至了第7位,被後來居上的巴西所佔據。
❾ 目前因為核問題,伊朗停了哪些國家的石油
美國 西歐 1950年代開始核能源開發 1980年美伊斷交,美國多次指責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煉出核電站燃料鈾 2003年12月18日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2004年4月,宣布暫停組裝濃縮鈾離心機 2004年6月底,宣布恢復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但暫停提煉濃縮鈾 2004年9月21日,宣布開始將37噸鈾礦料中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 2004年11月,德法英3國與伊朗在多輪會談後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德法英承諾提供核技術、核燃料和一座輕水反應堆 2004年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鈾濃縮 2006年1月10日,伊朗恢復中止了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 2006年4月11日,伊朗宣布已成功生產出純度3.5%的低純度濃縮鈾,成為國際核八強之一(五常任理事國,印巴,伊朗) 4月2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向該機構理事會和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報告。報告說,伊朗未能在聯合國安理會規定的期限內中止鈾濃縮活動,也沒有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進行全面合作。 2006年5月3日,中美法英德俄六國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協商會議未能達成成果。 2010年2月16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表示,伊朗最近完成了新一代離心機的試驗,其功率是目前離心機的5倍,新一代離心機將在不久後投入使用。 2011年10月,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凱瑟琳-阿什頓就曾以伊朗核問題國際調停六方的名義致,函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伊方首席核談判代表賽義德-賈里里。信中重申談判專家們准備恢復對話,條件是「伊朗可以證明其核計劃不是用於軍事目的,而具有和平性質」。
編輯本段美國對伊朗核問題的態度
美國目前准備以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發動對伊朗的戰爭,如果美軍控制伊朗,則大大提高美軍控制中東和中亞的能力,把美國的實際控制的伊拉克、阿富汗、伊朗連成一片,將使美國牢牢地控制中東和中亞,威脅中國、俄羅斯和阿拉伯國家,並對南亞、西亞、中亞、東亞局勢產生重大影響。美國的全球目標和中東戰略和伊朗核問題密切相關: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維護美國及盟國的擴張利益;擴張美國經濟;在國外推進所謂的美式民主,不斷削弱外國的內部力量,為美國的擴張提高便利。美國的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美打擊了伊拉克,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希政府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突出維護國家擴張利益,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更加得勢,以「反恐」的名義搞擴張,為此出台了"布希主義","先發制人"理論,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首次駐軍中亞,增加了對中亞、西亞、南亞局勢的影響力。對伊拉克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希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繫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繫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准霸權地位。通過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伊拉克這個釘子,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走廊;還可以通過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這一箭雙雕的作用。如果再次控制伊朗,則美國對亞洲的影響力將有決定性的影響,美國就實現了對亞洲俄、中、印等大國的軍事包圍。 海灣國家的石油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2/3,出口量約佔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44.5%。而這一地區的石油生產國佔了OPEC成員的2/3,是OPEC最主要的石油輸出國,OPEC控制著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烏地阿拉伯一國就佔OPEC日產量的1/2左右。海灣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伊拉克、伊朗是美國捏造的「邪惡軸心」成員(還包括反美的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在「9·11」事件後與美國的關系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美國擔心自己嚴重依賴於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將是相當脆弱的。因此,控制了伊拉克,對於擺脫嚴重依賴沙烏地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應的主動權有極大的戰略意義。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伍爾西(此人被美國國防部推薦為在伊拉克戰後重建上擔任重要角色)不久前對德國《明鏡》雜志發表的談話充分地反映了美國的這一戰略意圖。伍爾西說:「……但是這(指對伊戰爭)不僅僅關繫到美國對石油的依賴,而且還關繫到全世界對石油的依賴。從短期看,我們的最根本的薄弱之處在於沙特人有可能很快削減或提高石油的開采量……沙特人對油價的升降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必須把石油武器從中東搶過來。」(註:[美]詹姆斯·伍爾西:《我們必須把石油武器從中東搶過來》)伊拉克戰爭對美國從中東人手中搶過「石油武器」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有了親美的新伊拉克政權,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利比亞將失去決定世界石油價格的重要能力。美國如果能進一步遏制伊朗(這將是美國在這次「倒薩」戰爭後要解決的問題),世界石油將重新回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控制的時代,但不同的是此次美國具有單獨的控制權。這對另外的世界產油大國如委內瑞拉、俄羅斯也將產生重要的經濟制約,這種制約對這些國家的政治和外交走向也將產生重大制衡作用。
美國主戰派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和美國國防部軍方、美國中央司令部,轄區包括從中亞、西南亞,到中東和非洲東北部。 國務卿賴斯 主戰派觀點:現在不打,後患無窮;對伊朗動武代價很高,但容忍伊朗擁有核武器對美國的擴張利益形成威脅代價更高;在動武和縱容其擁有核武器之間選擇動武,而且動武後可以控制伊朗。
美國主和派
前卡特政府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主和派觀點:目前局勢類似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美國政府處於「要麼默許敵人擁有危險武器,要麼動武阻止敵人」的兩難困境;動武則美國將陷入20至30年的另一個伊拉克泥潭。
❿ 從長期來看,世界石油市場上的壟斷組織OPEC為什麼不能保持高油價
其一因為政治的原因,產油國是無法對抗全世界的。其二價格過高會刺激新能源的發展,這樣不利於產油國利益。其三OPEC是14個成員國,即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厄瓜多、加彭、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奈及利亞、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突尼西亞、剛果。總部設在奧地利維也納,各國之間也是矛盾重重,所以不可能達成統一的壟斷。
石油交易是重要的金融交易方式,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個人的財富創造都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國內的石油交易市場的起步比國外晚,機構體系都還在進一步的完善中,但這往往意味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及潛力商機。
石油交易的形式主要石油期貨交易以及石油現貨交易。由於現貨交易在許多方面都優於期貨交易模式,石油現貨交易是國際上廣泛使用且備受關注的交易方式,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國家中。
OPEC
OPEC的全稱是-organl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ed country即世界原油輸出國組織,這個組織是由當今世界上原油出口量最大的幾個國家組成,包括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俄羅斯等等,實際上它並不是個企業,或政治同盟,它的目的在於將世界上的主要石油輸出國之間可能出現的原油價格差異或由此造成的競爭所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它們間統一定價,一致對外,同時也能在國際事務當中能不至於在美國等強國面前過於屈從,所以它的性質造成了一定的壟斷效應但並不是為了壟斷而成立的。
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石油生產國為協調其成員國的石油政策,反對開發和控制西方石油壟斷資本而成立的國際組織於1960年9月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