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男足 罰 點球的水平怎麼樣
水平應該一般
不過我相信他們的心理素質應該還是可以的
畢竟這么多年都打的這么爛,已經被罵習慣了
點球還是更多依靠運氣吧。。。哎,中國要是有通過點球能否進入世界盃這個機會,那就太好了
『貳』 伊朗對中國國足為什麼會輸
德黑蘭沒有奇跡,國足在魔鬼的阿扎迪體育場0-1輸給伊朗隊。就像第三輪顧超的出擊失誤導致國足輸給敘利亞那樣,今晚又是一次致命失誤,讓比賽戰局瞬間扭轉。如果說上一次顧超吃虧在經驗不足的話,那麼姜志鵬今晚的失誤,則更多的是吃虧在身體上。
里皮的排兵布陣永遠讓人意想不到,當張玉寧、於大寶和郜林三名前鋒同時首發時,還是驚呆了所有人。不過從實戰安排來看,機動性更強的於大寶和郜林相當於兩個邊前衛來使用,在前場進行逼搶和干擾,更是經常性的回防到兩個邊路來協助邊後衛防守。面對身體硬朗的波斯人,國足陣中身體條件相對較好的於大寶和郜林首發出戰,也算是加強了一些對抗性。盡管上半場伊朗隊製造了幾次威脅機會,但隊員們眾志成城的防守加上曾誠高接低擋,頂住了上半場對手的攻勢。久攻不下的伊朗隊員心態也開始急躁起來,短時間內連續吃到黃牌,0-0的比分是在里皮對戰局的掌控和計劃之內。
中場休息時里皮做出了兩處調整,他用武磊換下張玉寧,用黃博文換下了張稀哲,賽後里皮回應說是對上半場的表現不滿意所以做出調整,實際上也是他對下半場有新想法的戰略調整。可人算不如天算,在大家等待里皮戰術換人可以快速起到效果時,中國隊卻在下半場不到一分就丟球,讓之前的努力和里皮賭博式的調整化為烏有。下半場開場僅僅30秒,伊朗隊在右路策動攻勢,長傳到禁區,球落到左後衛姜志鵬身前時,他竟然把球頂回到門前的中路,而不是更穩妥的方式把球頂出底線,結果伊朗隊球員一腳勁射,洞穿了中國隊的球門。與此同時,吳曦在這次拼搶中被對手鞋釘刮到血流賽場,無法堅持比賽,里皮無奈被動換人,用替補球員尹鴻博將吳曦換下。
姜志鵬的這次失誤的確太過業余,高峰等昔日足壇名將也對他的這次解圍不甚理解。隊員從小接受足球訓練時,教練肯定都會灌輸解圍的基本原則,往兩個邊路踢、實在不行往底線解圍,最忌諱的是往中路踢。而姜志鵬是在防守對方的傳中時沒有封住,隊友第一點將球擋出後,對方大力射門被擋後騰空,身體不佔優的姜志鵬與對手起跳爭頂又完全處於下風,不過皮球彈向自己的方向,落入自己的控制范圍內,背身的姜志鵬第二點解圍時並不清楚身後的情況,此時作為一名頭腦清醒並負責任的後衛,他最穩妥的做法就是將球頂出底線甚至可以擺向邊路,而在那一刻姜志鵬卻做出了最差的選擇。
客觀來說對方之所以能夠形成這次進攻機會,也不能將責任全部推卸到姜志鵬一個人的身上。下半場中圈開球後,對方進攻隊員便迅速上搶壓迫,在逼迫之下中國隊後場傳遞被斷反擊,從而讓伊朗隊形成了右路傳中並製造了這次進球。在恐怖的客場氛圍之下,在必須要取分的重壓之下,或許隊員們身上的包袱太重,也是導致姜志鵬出現失誤的原因,或許也如他賽後解釋的那樣,當時他在爭搶二點球時以為對手也會跟他一起起跳爭搶,自己想做出干擾,但當他起跳後才發現對方卻沒跳,導致讓自己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除了這次因為身體對抗不足,在爭高球時處於劣勢並直接造成了一次失誤的解圍之外,姜志鵬此役在進攻端也很少敢拿球一對一尋求突破,防守時經常被對手生吃,在面對身強力壯的伊朗人時,姜志鵬吃虧在了單薄的身體上。而在12強賽第3輪時,中國隊在主場0-1不敵敘利亞隊,同樣也是自己的失誤導致失利。對於球隊的那粒丟球,門將顧超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對方的長傳反擊,顧超與後防線隊友在配合上欠缺默契,而顧超過於冒失的棄門出擊直接導致了丟球。那次失誤,顧超更多的是吃虧在經驗不足上,在國家隊僅僅是第二次出戰,比賽經驗不足以及和隊友的默契度也不夠,導致了國足輸掉了一場重要的比賽。而今天的失利,則讓國足的出線希望基本破滅。
『叄』 多哈亞運會,男足1/4比賽中國與伊朗的資料
2006年多哈亞運會,男足1/4決賽中,中國隊遺憾點球負於伊朗止步8強。
本場比賽的詳細資料如下:
北京時間2006年12月9日晚,2006年多哈亞運會男子足球賽1/4決賽開打,中國隊 VS伊朗隊,第39分鍾伊朗的博爾哈尼首開紀錄,伊朗1-0中國,第51分鍾中國隊馮瀟霆扳平比分,90分鍾常規時間結束,中國 1-1戰平伊朗;加時賽,第98分鍾中國隊周海濱打入1球,中國 2-1伊朗,加時賽上半場補時階段,伊朗的哈塞尼打入1球扳平比分,加時賽結束,中國2-2戰平伊朗;點球大戰中,中國隊9罰7中,其中鄭智和趙銘未罰進,而伊朗9罰8中,最終伊朗點球大戰8-7戰勝中國,晉級4強。
本場比賽中國隊的出場陣容如下:
1-王大雷;13-孫祥、5-馮瀟霆、23-趙銘、4-劉宇;10-陳濤(56分鍾,8-蒿俊閔)、20-周海濱、9-鄭智、15-沈龍元(102分鍾,7-趙旭日);11-朱挺、19-郜林(118分鍾,16-崔鵬)
『肆』 中國對伊朗的點球疑似「越位」。
疑似假摔```
『伍』 關於足球比賽點球問題
又怎樣?
『陸』 伊朗對陣奈及利亞為什麼沒有加時賽和點球大戰就是0比0呢
伊朗與奈及利亞的比賽是小組賽,小組賽不同於淘汰賽,是根據積分算的,勝一場3分,平一場1分,輸球0分。所以允許平局的。
『柒』 國足世預賽遭絕平 最後的遺憾錯在哪裡
要想爭取至少第三的目標,國足在最後3場,包括與敘利亞的比賽必須保證3連勝。與敘利亞的關鍵一戰,國足在最後一刻被對方一個任意球扳平,從而將自己推到了只有理論性出線可能的境地。從0比1,到2比1,再到2比2,最後時刻,國足的遺憾到底錯在哪裡?
國足在與菲律賓的友誼賽中取得一場大勝,比賽結果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國腳們達到了里皮從一而終和進攻向前的要求。從里皮一直站在場邊督戰至最後一分鍾便能看出,他在接下來的比賽中想要國足完成什麼樣的任務,那就是進攻、進攻、再進攻。事實上,在與伊朗隊的比賽中,里皮便更傾向於用一個進攻型的中前場在進攻端向對手施壓。而在與敘利亞的比賽中,里皮更將上一場比賽的陣容升級,在缺少了鄭智和梅方等防守大將的情況下,里皮在首發中給了王燊超和鄧涵文首秀的機會,這樣的安排既大膽又存在一定的冒險。前者的出場也許是為了變陣三中衛留著扣子,而後者強大的進攻能力一直受到里皮的推崇。在如此重要的比賽中排出兩個新人首發,其風險可想而知。不過,在對方攻勢有限的情況下,兩人沒有在防守端暴露多大的問題,而右路的進攻也一直按照里皮的要求不斷加力。實際上,防線的變化很可能帶來很大的變數,隊員配合的默契度和是否能夠維持應有的攻守平衡,都可能讓比賽向多方向發展,這也許是國足在整體發揮上無法達到更高級別的一個原因。
可見,里皮這次賭博式的用人並沒起到真正積極的結果。而要論新人,中超賽場上還有多個備選球員可供選擇,甚至包括任航和鄭錚這樣的老資格球員,他們是不是更應該在這個關頭扛起國足的大旗。
還有,國足10分鍾便被判點球,裁判上來就給里皮上了一課。在最後時刻,里皮也難免對形勢的估計過於樂觀,而最後一個換人換下場上唯一一個純防守中場,所傳遞的信號顯得異常模糊,蒿俊閔在上場之後便在對方的攻勢下吃到黃牌和犯規,給了對手定位球的機會,便更讓人對這次換人值得商榷,是為了加強防守,還是為了拖延比賽時間,總之這次的換人有些無厘頭色彩。
鄭智和蔡慧康缺陣,讓防守型後腰在現在的陣容里變得奇缺,但在國內賽場,仍有不少球員具備不錯的能力,雖然此戰主打攻勢,但也必須要為鄭智缺陣所帶來的中場防守做好足夠的預案。
在里皮治下,國足在比賽態度上有了不少提高,戰術層面也多了一些變化,但在應對相對復雜的比賽局面和環境之時,特別是世預賽這樣的重大賽事,里皮團隊難免有疲於應對之態。
『捌』 97年十強賽國足主場2:0領先伊朗,什麼原因導致最後2:4輸球
那場比賽,我記憶猶新啊!時至今日我還記得當時2:0以後的勝負手!中國打的451陣型,首發:守門員區楚良,左後衛孫繼海,右後衛毛毅軍,中後衛張恩華,范志毅。左邊前衛姚夏,右邊前衛李明,攻擊前衛於根偉,後腰馬明宇,李鐵,前鋒黎兵!
1.老生常談的體力問題,中國球員大多數體力不足以應付90分鍾的強度比賽,這是第一場比賽,大家很興奮。60分鍾後,中國球員開始出現體力不支的情況。
2.主教練換人有些按部就班,沒有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我記得十強賽之前的熱身賽就是這個首發,然後60-70分鍾上,高峰,隋東亮,李金羽!60分鍾於根偉抽筋,隋東亮替換。姚夏抽筋,李金羽替換。然後上了高峰下了黎兵!當時2:0領先,真不應該上隋東亮和李金羽!這時候場上球員思想開始不統一了!有的想防守反擊,有的繼續強攻!
3.那場比賽,姚夏發揮是真好,姚夏在左路沖的馬達維雞鴨根本攻不到前場!假如當時戚務生用徐宏(穩定)換下姚夏,把馬明宇(體力好,能攻善守)推到左路,讓范志毅(體力好,身體好!)頂到後腰肉搏,用彭偉國換下於根偉,來控制中場,最後用高峰換下李鐵及(那會兒,李鐵已經有些懵逼了,覆蓋不到位了!),把黎兵(身體好,體力好)撤到後腰!或許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這是個人的一點妄想,不喜勿噴
從於根偉和姚夏下場開始,局勢徹底逆轉。於根偉對伊朗後防線的壓製作用有多大,至少需要一個後腰和一個中衛來盯防;姚夏的速度牽制了馬達維基亞,使其不敢助攻。很不幸,於根偉受傷,姚夏被替換,伊朗後場壓力頓時減輕。巴蓋里頻頻上搶,馬達維基亞放肆助攻,只剩下范志毅、孫繼海疲於奔命,完全陷入伊朗人的進攻節奏,被逆轉毫無意外!
很榮幸,那場比賽看了直播,可以說,2:0領先的時候,心裡是真的激動,可實力上的差距很快就體現出來了,這不是一兩個人之間的差距,也不是鬥志上的差距,跟現在的國足相比,不說觀賞性,就是精氣神都不一樣,但唯一不變的,還是從領先到被扳平,再到落後,心理上的落差放在世界上任何一種比賽中,都會留下陰影,比較著名的就是歐冠決賽的伊斯坦布爾奇跡夜,AC米蘭大翻盤利物浦,相同的過程。
所以,從個人角度看,這場比賽國足失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整體實力上還是跟伊朗有差距,主場作戰,開場三把斧,很快取得領先,但伊朗人並未心態失衡,看著幾位核心球員的串聯以及整體的組織逐漸控制了比賽節奏。足球比賽就是這樣,誰控制了節奏,誰就有更多的機會,再把握住機會,結局也就不難想像了。
2.國足的教練水平還是低了,戚務生作為國字型大小教練,水平還是跟國際教練有差距,尤其在那個年代,足球的整體技戰術水平往往在低水平球隊中體現的很重要,俗話說的個人能力能力不夠,就需要整體來湊,萊斯特城英超奪冠的奇跡就充分證明了這點,當時萊斯特城奪冠,隊中有超一流球星嗎??沒有,但球隊整體實力均衡,技戰術應用得當,整體配合默契,將足球這個團隊運動的魅力發揮的淋漓盡致,而這場國足比賽,雖然場面比現在的國足好看的多,但從伊朗隊的進球來說,還是將後防線的問題暴露無遺,說明國足的整體配合還是有明顯問題嘛。那麼這集中起來還是體現在教練的水平上。
3.就是我們強調的如何在逆境中作戰,恕我直言,國字型大小運動隊伍,無論足籃排還是其他運動,一旦落後,思想狀態一崩潰,一個人會傳染給整支球隊,這個也是我們國字型大小運動團體項目的通病,不是一兩個人的問題,這里不得不表揚一下c羅,世界盃上3:3絕平西班牙就充分展現了總裁的意志品質,真的是力挽狂瀾,整支球隊都因為他堅持了下來,這也就是亮劍精神,現在的國足,更不想說了,心理更脆弱。
綜上所述,個人觀點,肯定不全面,而且個人意識較濃濃,歡迎熱愛國足之人查漏補缺。
97年十強賽是當時中國隊的第一場比賽,賽前全國球迷媒體空前關注,因為是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第一次沖擊世界盃,大家給予了厚望,毫不誇張的說這場比賽是在萬眾矚目下進行的。
這場比賽已經過去20多年,我對比賽的記憶已經有一些模糊,但是一些細節我還是有印象。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幾個鏡頭:1,比賽中中國隊2:0領先後主教練戚務生站在場邊揮手讓大家回防,臉上表情即興奮又緊張。2,伊朗隊邊後衛馬達尼基亞下半場突入中國隊半場如入無人之境,以及精彩的遠射,打的全場中國人鴉雀無聲。3,全場高呼換李鐵(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奇葩的是主教練還真的換了,結果中國隊場面更加難看。4,下半場中國隊體力急劇下降,好像有好幾個人抽筋。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場比賽,或者看整個十強賽,中國隊,包括足協主教練和球員,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脆弱的孩子,狀態起伏不定,情緒也起伏不定,而且極度缺乏自信。不可否認,當年那批球員在亞洲是具備相當的實力,或許是比賽經驗少,或許是主教練能力差,根本就不能擰成一股繩,體現在比賽中球員各打各的,想贏怕輸,很多機會都錯過了。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其實我們出線的機會是最大的,只是被我們自己提前放棄了。打沙特的時候必須要贏得比賽口號居然是保平爭勝,真是讓人無法理解…
從第一場輸給伊朗的比賽可以反應整個十強賽中國隊的狀態:主教練能力差,足協亂指揮,球迷瞎起鬨,球員比賽經驗少抗壓差,所以說那屆比賽中國沒有出線是正常的。
97年十強賽首戰,國足在主場先贏後輸,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
1998年法國世界盃亞洲區預算賽,是中國足球職業化之後國足首次沖擊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
1994年開啟的中國足球職業化,讓足球這項運動火遍了神州各地。客觀上說,職業化對中國球員的技戰術水平和職業素養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還遠遠沒有達到質變的程度。
但火熱的職業聯賽,已經94/95兩年間多次戰勝世界強隊的的商業比賽,造成了從足球從業者、媒體到球迷一致對國足實力的高估。
這從時任國足之教練戚務生對十強賽對手的判斷就能看出一二。在他眼中,同一小組中,實力在國足之上的只有沙特和伊朗兩隊,科威特和國足實力相當,卡達則明顯弱於國足。但在後來的比賽進程中,正是對卡達的低估,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當然,這是後話。
客觀上分析,1997年十強賽國足的分組結果,是最近數屆世界盃預選賽中比較差的一次。國足和四支西亞球隊分在同一組,需要四次勞師遠征飛往西亞,而對手只需要長途飛行一次。西亞球隊之間一直以來的默契,也將對國足非常不利。
這屆十強賽,在國際足聯的決定下,採用了之前預算賽極少採用的主客場賽制,這雖然和聯賽賽制有相似之處,但在國家隊層面上對國足來說是個新的挑戰。
在高估自己適應能力的前提下,國足教練組決定臨戰變陣,將一直以來的442打法換成451,並啟用於根偉和姚夏兩名新人。新陣型在熱身賽上表現尚可,但到了壓力倍增的正式比賽,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果。
剛剛開始職業聯賽四年的中國球員,其實適應能力很差,足協和教練組自視過高,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在大賽前,按照正式比賽的節奏安排熱身賽是慣常的做法。當年的世預賽,除了輪空的輪次外,沒兩場比賽之間的間隔一般是一周左右。但為了預防熱身賽造成傷號不能及時恢復,國足把最後一場熱身賽和首場比賽的間隔拉大到了12天,對球員適應能力的高估,造成了首場比賽在壓力之下體能過早透支,比賽最後階段被對手拖垮。
另外,當年足協的情報工作可謂一塌糊塗,既沒有正確獲得卡達隊實力的情報,連小組賽最強對手之一的伊朗隊主力情況都沒有搞清楚。以至於比賽中被馬達維基亞打了個措手不及,賽後教練和球員都沒搞清楚對方這個厲害的「2號」是從哪冒出來的。
現在來看,1997年十強賽的失利是十分遺憾的,當時國足正處在上升期,如果能正確估計自己和對手的實力,做好細節工作,中國足球沖出亞洲可能會提前四年。
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其實那場比賽真的是挺可惜的,那屆國家隊基本薈聚了甲A各隊的頭牌,范志毅、徐弘、高峰、姚夏等等吧。而且當時國足還基本屬於亞洲一流球隊,擁有主場之利的國足其實還是挺強的,可惜最後被逆轉。
那場比賽憑借李明和范志毅的進球兩球領先,但是當巴蓋里罰中阿里代伊製造的點球後風雲突變,我們有點自亂陣腳了。戚務生連續用高峰,李金羽,隋東亮換下黎兵,姚夏和於根偉。這三個換人尤其姚夏的下場我覺得是絕對的轉折點,馬達維基亞一下就活過來了,兩記遠射徹底讓中國迷茫了。。之後國足就是一片混亂4:2也就順理成章。
那場比賽輸了我覺得原因有三, 一 2:0之前過於興奮,體力分配不勻導致後邊和伊朗人的比拼完全處於下風; 二 戚務生作為主教練思路並不清晰,臨場指揮太差了。姚夏當時在場上作用非常明顯,馬達維基亞在姚夏在時被壓制的比較厲害,幾乎沒有什麼助攻,而姚下場後馬達維基亞徹底復活。而隋東亮和李金羽,作為四小天鵝是有天賦但對伊朗這種對手完全發揮不了特點,換人後被壓制也很正常了; 三 老生常談的心態問題,米盧說過「中國球員很有實力,但是到場上卻發揮不了正常水平的一半」這就是我們的現實,過於緊張導致根本發揮不了自身實力,而02年米盧帶給中國的最大的就是心態的改變,讓國足變得更像自己才能出線。那場被追了一個後我們心態就已經變了,到2:3徹底不知道怎麼踢了,後邊對卡達也是這問題,所以脆弱的心理建設才是當時國足的致命弱點。
首場比賽國足取得夢幻開局,先是獲得一個點球,范志毅罰中1:0領先,隨後李明門前勁射球進2:0,這么順暢的比賽是任何隊員教練和媒體都不曾料到的。隨後國足的老毛病又犯了, 領先不會打,遭逆轉也沒有良策應對來取勝。 下半場姚夏受傷是一個轉折點,范志毅出腳過大,被巴蓋里打進一個點球,隊員教練心慌了,以前被姚夏壓制的小將後衛馬達維吉亞大膽插上進攻,連進兩球,特別是他的第二個進球,三十米遠射令守門員區楚良防不勝防。至此國足算徹底蒙了,戚戌生也沒見過這場面,是攻是守也沒主意,隊員們更不統一思想了, 經過六十多分鍾激烈拼搶,國足體能到了極限,多人抽筋, 趁國足疲態被阿里代伊打進一球,以2:4遭大逆轉。
主教練都是運動員出身,[紫薇別走][鄙視]【沒有學習過先進的足球思念,真正的國際大賽經驗不多(尤其勝利經驗)。他 自己沒有拿主意的擔當】,聽從觀眾的 換李鐵的呼聲 ,導致中場防守力度直線下降。合理安排體能強的隊員先依次出場也行,還有蔡晟,宿茂臻的頭槌優勢也沒有利用。 我們屢次遭遇黑色X分鍾,主教練執教能力欠缺,【應對突發情況毫無辦法。在進球後適當地加大針對防守是正確的,體力已透支】。
別忘了伊朗有後法制勝的傳統,在96年亞洲杯上韓國以2:1領先,代伊大爆連連進球,以6:2大勝,實力是勝利保證。
總之,西亞人的 [吐血][發怒] 【國與國合夥把國足擠出去了。還是實力,指揮水平,戰術按排都有問題,勝卡達一場也出線了,許多如果不可能重來,各方面工作沒做好】。換米盧,里皮級的教練肯定出線,和伊朗只差一分,太可惜了。
那場比賽我也看了,看完後和同學喝了一箱啤酒,真是沮喪透了!
當時大家分析了很多原因,從技術到心理再到教練的進場指導,還有人說足協的壓力。
後來冷靜下來,我想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定位不準。
當時從媒體到足協,對教練和球員都是有影響的,我們定位要奪第一。第一場主場要勝利,沒有失敗的預案,沒有在賽前分析透徹第一場輸了怎麼辦,各隊互相之間的勝率多少,更沒有分析每一場可能出現的情況,大家都給球隊打氣,卻沒想到怎麼給球隊減壓。
更有甚者,當時無人敢提出我們的目標是爭第二。
過於看重第一,反而心態大起大落。
到後來,小組形式一片亂哄哄,倒數第二輪其實還有爭第一的可能,足協和球隊無人分析出線形式,大好機會又被揮霍。
一直能在上半場打進擁有阿里代伊和馬達維基亞的伊朗隊的中國隊勢力沒問題,卻毀在沒頭腦的教練和足協身上。
那場比賽最出名的一句話就是「換李鐵」。場上一幫假球迷一喊「換李鐵」,戚務生是個沒主見的教練,還真把李鐵換下了場,這是那場比賽的轉折點。
李鐵雖然射門不靈,有時在場上頭腦不清楚,但他最大的特點是跑動積極不惜力,阻截能力強,防守面積大。李鐵下場,中國隊的後防線頓時吃緊,場上的隊員看不住伊朗隊的強力前鋒阿里代伊和馬達維基亞,讓他們的水平得到了充分發揮。
那場比賽失利原因有很多,但換李鐵應該是那場比賽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場比賽距離現在已經超過20年,現在回憶起來記憶有點模糊,但作為當時在電視機前面親自觀看過直播的老一代球迷,我覺得還是可以發表點個人感受。
那個時候,我們並沒有網路和手機,體壇周報成為我們了解比賽動態的唯一方式。我記得體壇周報還用了很大一版介紹伊朗的陣容,提到了三駕馬車代伊、巴蓋里和阿齊茲,也順帶提到了邊後衛馬達維基亞。當時,賽前基本的預測是一場遭遇戰,雙方實力五五開,中國隊是主場,略占優勢。
比賽開始後,上半場雙方互有攻守,整體保持均勢,都沒有很好的機會。上半場快要結束時,中國隊獲得一粒點球,帶著1比0的優勢進入休息室;下半場,右邊鋒李明一個凌空抽射,把優勢擴大為兩球。當時,我們一大群學生圍在商城的電視機專賣區前面歡呼,險些讓商場的工作人員趕走。誰知道,沒過幾分鍾,伊朗也獲得了一個點球,然後,馬達維基亞一個遠射,把比分扳平。這樣大起大落之後,氣勢已經明顯不在中國隊這邊。80分鍾後,伊朗又連進兩球,最終將比分定格為2:4,中國隊首場失利,也間接導致了最終無緣世界盃決賽圈。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這場失利應該有如下幾個原因:
1)中國隊臨場比賽經驗存在不足,兩球領先後,似乎思想有所變化,伊朗點球把比分縮小後,似乎更加加重了中國球員的精神負擔。而且,60分鍾後,中國隊主場的興奮勁過了,似乎有點疲憊,沒能摁住馬達維基亞,而他那個時候爆發徹底改變了比賽走勢;
2)主教練經驗存在嚴重不足,沒能及時閱讀場上形式,沒能在關鍵時候做出調整。我記得整個十強賽,當時的教練戚務生都似乎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些換人總是被人指責,而他自己好像也沒有特別堅定的想法。主教練的氣質也決定了球隊的氣質。其實,當時如果是米盧做主教練,以他豐富的經驗,我覺得結果應該不會是這樣。
3)當然,伊朗人的鐵血和堅韌也是值得贊賞。在客場比賽,面對億萬球迷的山呼海嘯,面對兩球落後的局面,伊朗人能夠按照既定的技戰術,把比賽扳過來,也說明了這個球隊的底蘊和能力。
這場比賽也是中國隊 歷史 上比較痛苦的回憶之一;其實,二十多年後,我們在回想起來,為什麼會覺得中國足球總是這么悲慘呢?也可能是中國文化中太在乎輸贏,太在乎結果了。而這種在乎又傳遞給了球隊和球員,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如果中國人的 娛樂 精神多一點,不要把比賽勝負看的這么重,結果會不會反而更好一些呢?
『玖』 為什麼中國足球隊罰不進點球
邵佳一的BLOG
<<生涯第一次罰丟點球 只想說抱歉>>
周四下午13點15分,我上了從北京飛回德國的飛機,先要到法蘭克福、然後轉機柏林,再回到科特布斯。在16個小時里,我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簡訊和電話,他們都是在安慰我,其實我很好,真的很感謝他們,我並不會被一個點球的失敗所打倒。
踢了10年的職業足球了,我有這樣的承受力,如果中國隊因為我的這個點球沒能最終出線的話,我必須為這一切負責,負100%的責任,只是希望大家別失去信心,別把批評的槍口對准教練組、球隊或者中國足球的領導們,說對不起的應該是我。
經過一個晚上的休息,我已經從比賽後的紛亂中理清了頭緒,我覺得我必須寫點什麼,為自己的點球不進承擔責任。
自從米盧把我帶進國家隊後,我已經代表中國打了近40多場國際A級比賽,我有8個進球,其中兩個是點球,分別是對伊朗和新加坡。不過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次和澳大利亞隊比賽的點球不進,是我在國內或者國外俱樂部,乃至國家隊中第一次於正式比賽中射丟點球,是的,是第一次。遺憾在那樣好的形勢下,我浪費了隊友們的努力,實在是很抱歉。
我現在清楚的記得罰那個點球時的想法和自己的動作。那一分多鍾我很冷靜。
當時我是這么想的,比賽還有幾分鍾就結束了,在那樣緊張的賽事里,門將不敢不撲,他只能向旁邊撲去賭一邊,所以我肯定要打中路。而打中路的話如果是半高球,可能會被他抬腿擋了,因此我打了地滾球。沒想到被他貼地的腿擋了出來。
為什麼是你邵佳一去主罰這個點球呢?賽後許多人都問這個問題。其實從阿里·哈恩帶隊開始,到朱廣滬指導帶隊的這幾年,國家隊的點球一般一直都是鄭智和我在罰,還有肇俊哲,我們三個罰的多一些,而當時只有我在場上,況且以前我也沒有失過手。
對於我來說,這次的點球不會把我打垮,下次如果有安排,我還會去主罰點球的。
現在我已經抵達了德國,馬上就要去俱樂部參加訓練了,周末我們的對手是柏林赫塔。同樣作為東邊的兩支德甲球隊,這算是我們的德比死敵。一個朋友跟我說,我今年在聯賽中已經兩次被門將撲了必進球,還有一次門柱,加上這次的點球不進,該轉運了,但願這吉言真的能成真吧。
『拾』 想不通2004年亞洲杯伊朗隊怎麼會輸給中國隊
2004年亞洲杯,中國占著東道主的優勢,而且是通過點球取勝。
另外伊朗當時並不是最好的陣容,哈什米安沒有來,巴蓋里退出國家隊,阿里代伊狀態嚴重下滑,比賽中伊朗有個球員被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