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和中國,哪個歷史古老
伊朗曾名波斯。伊朗舊石器時代約結束於公元前12000~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後彩陶為灰黑陶所代。公元前9~前8世紀米底人逐漸形成國家。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建立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時波斯帝國盛極一時,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公元前334~前330年為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公元前323年起受塞琉西王國統治。公元前247年為安息帝國。公元651年被阿拉伯人征服。12世紀末花剌子模王國佔領伊朗。1380~1393年遭帖木兒帝國的侵略,1502年,建薩法維王朝。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入侵。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1935年改國名伊朗。1979年4月王朝被推翻,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歷史與大片地域的歷史糾纏在一起,該地域西起底格里斯河,東至印度河及錫爾河,北起高加索、裏海及鹹海,南及波斯灣、阿曼灣與埃及。
伊朗高原的埃蘭自青銅時代初期起便是古代近東歷史的一部分。嚴格來說,波斯帝國是從鐵器時代開始的,伴隨著伊朗人的影響,他們建立了米底、阿契美尼德帝國、帕提亞以及古典時代的薩珊帝國。
1、舊石器時代:
在伊朗最早的考古文物是在卡沙弗德和甘傑的遺址中發現的,這些被認為可以追溯到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2、新石器至銅石並用時代:
早期的農業社區,諸如公元前10000年的Chogha Golan,以及公元前8000年的Chogha Bonut(埃蘭最早的村莊),開始在伊朗西部的扎格羅斯山脈地區和周圍蓬勃發展。
伊朗的西南部地區是新月沃土的一部分。人類最早的主要農作物在此生長,諸如蘇薩這樣的村莊(那裡最早可能在公元前4395年就建立了定居點),還有像Chogha Mish這樣的定居點,這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800年。
3、銅器時代:
埃蘭和米底亞尚未被希臘人稱為波斯,但卻是波斯地區歷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埃蘭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於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系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貳』 巴列維時期(1979年前)的伊朗與中國關系如何
巴列維時期(1979年前)的伊朗,基本就是美國的小弟!
在當時中美關系不確定的情況下,中伊關系也就是普通國家之間的關系。
在中美關系緩和乃至逐步發展之後,這些小弟才敢和中國來往。
中國和伊朗是在1971年建交!
『叄』 伊朗的古代史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我國漢史稱安息。公元前2000年後出現印歐血統的伊朗人。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盛極一時。該朝第三代國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前521—前485),帝國版圖東至阿姆河和印度河兩岸,西到尼羅河中下游,北至黑海、裏海一帶,南達波斯灣。公元前330年古波斯帝國被馬其頓·亞歷山大所滅。後建立了安息、薩珊王朝。從公元前二世紀與中國有友好交往,著名的「絲綢之路」便橫貫伊朗北部。公元7—18世紀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後入侵。18世紀末,伊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加部落統一了伊朗,建立了愷加王朝。 具體情況: 埃蘭王國(公元前3千紀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埃蘭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倫河流域,他們是伊朗高原的土著人。公元前第3千紀上半期,埃蘭人建立了國家。公元前1176年,埃蘭國攻陷巴比倫。公元前639年,埃蘭國被亞述人所滅。
米底王國(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公元前2千紀,中亞的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7世紀中葉,米底部落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雅利安人國家。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部落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滅亞述帝國,其疆域擴至現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東部、現伊朗西部、東部和西南部。公元前550年,米底國被波斯帝國居魯士二世所滅。
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統治,建立了波斯帝國。在國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干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包括70個民族,50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臘)波(斯)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東侵,征服波斯全境。
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的統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亞歷山大三世在波斯積極推行「希臘化」的殖民統治。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其部將塞琉古(馬其頓人)奪得帝國東部廣大地區,並於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枝。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爾尼部族打敗塞琉西王國軍隊,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薩希斯王朝。中國史稱安息王朝,西方史學家稱之為帕提亞王朝。安息王朝由於同羅馬的長期戰爭和朝廷的內訌,從公元1世紀以後逐漸衰落。
薩珊王朝(224年至651年):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被薩珊王朝推翻。薩珊王朝建立後又向東擴張至印度河中上游,曾一度成為古代伊朗最輝煌的時期。隨著同羅馬帝國的戰爭、封建割據、人民起義、中亞游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漸衰落。
阿拉伯帝國統治下的伊朗(651年至11世紀初):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依本·阿凡推翻薩珊王朝,佔領波斯全境。伊斯蘭教取代祆教(拜火教),成為伊朗居民的主要信仰。伊朗被征服後,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自公元661年至11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先後經歷了倭瑪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伊朗成為這兩個王朝的一部分。從9世紀起,阿拔斯王朝日漸衰落,在伊朗境內及其鄰近地區,相繼出現一些獨立或半獨立的地方封建王朝,與其分庭抗禮。
塞爾柱突厥人的統治(11世紀初至12世紀末):11世紀初,塞爾柱突厥人由中亞興起,先後征服巴格達、敘利亞、拜占庭帝國,建立起一個東起中亞、西至博斯普魯斯海峽,包括伊朗在內的塞爾柱帝國,但帝國不久即告分裂。12世紀末,花剌子模王國(今烏茲別克境內)奪取伊朗東北部,13世紀初佔領伊朗全境。它統治的疆域還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區。
蒙古的侵略和伊兒汗國:成吉思汗與1219年率軍西侵,先後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地,殺死花剌子模國王,掠奪大量財物後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二次討伐花剌子模,殺死國王後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再次率兵占據伊朗並建立以伊朗為中心的伊兒汗王朝。此後,蒙古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並任用伊朗人為行政官吏。
帖木兒的侵略(1380年至1405年):隨著伊兒汗國的逐漸衰落,當時的伊朗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據之中。西察合台汗國(今烏茲別克境內)的國王帖木兒(1336年至1405年在位)在奪取中亞地區後於1380年至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繼而侵佔美索不達米亞,並入侵印度。1405年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統治范圍只限於河中地區和伊朗東部。
薩法維王朝(1502年至1722年):帖木兒死後的近一百年中,伊朗再次陷入各地方封建王朝的紛爭割據之中。其中,薩法維王朝建於1502年,此後一直向外擴張,極盛時版圖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薩法維王朝與奧斯曼帝國曾長期進行戰爭。薩法維王朝是伊朗歷史上第一個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朝代,對什葉派在伊朗的發揮壯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紀末,薩法維王朝日漸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爾扎部落在馬赫穆德的領導下,攻佔薩法維王朝國都伊斯法罕,並自立為伊朗國王。
阿夫沙爾王朝和贊德王朝(1736年至1796年):1736年,來自伊朗霍拉桑地區的部落首領納迪爾率軍把阿富汗人逐出伊朗,並以馬什哈德為中心建立阿夫沙爾王朝。經過數年戰爭,阿夫沙爾王朝版圖一度東至阿富汗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達,北接裏海,南瀕波斯灣。1747年,納迪爾國王死後,其兒孫為爭奪王位而爆發內戰,各路諸侯紛紛稱王,其中凱歷姆汗(1749年至1779年在位)以設拉子為首都建立了贊德王朝。經過多年戰爭,贊德王朝占據了除霍拉桑及以東地區以外的阿夫沙爾王朝的土地。1779年凱歷姆汗死後,贊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贊德王朝和阿夫沙爾王朝先後被愷加王朝所滅。
愷加王朝(1779年至1921年):愷加王朝建於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蘭。愷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強加緊在伊朗的爭奪。1801年俄國兼並喬治亞;英國同伊朗三次戰爭導致伊朗割地賠款及承認阿富汗獨立。此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了不平等條約。19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礦、築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1907年,英、俄兩國相互勾結劃分了在伊的勢力范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沖區。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
『肆』 伊朗與中國交往的人文歷史是怎樣的
據中國「史書」記載,漢武帝時,張騫派其副使訪問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兩萬騎兵迎候,禮儀極為隆重。
東漢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佛教高僧安世高也曾來漢訪問,並在中國呆了多年。
在戰亂的宋朝,陸上的「絲綢之路」幾度中斷。這時,造船業開始發達,羅盤針相繼使用,許多波斯人經由海路來到中國廣州、揚州和泉州等地經商,有的還在那裡安家落戶。這就是後人稱之為的海上「陶瓷之路」。據記載,中國發行鈔票的方法在元朝傳到了波斯,後來,波斯鈔票上的圖案還保留了中國文字。當時,兩國的史學家還合編史書「史集」。波斯等國的西域樂舞也盛行於長安。
在明代,明成祖和中亞的沙哈魯王子曾先後互派300人和500人的大型代表團互訪;鄭和七次航海訪問亞非各國時,其中3次訪問了波斯灣的忽魯謨斯(即今霍爾木茲)。當時,隨同鄭和訪問的費信曾寫紀行詩句描寫當地的風俗及特產。1516年,波斯旅行家阿里·阿克巴爾撰寫的《中國紀行》一書,後來,成為中、伊友好交往的珍貴史料和重要見證。據考證,多年來,兩國植物的傳播和移植就達幾十種。波斯的拜火教和摩尼教還曾在中國流行。
伊中兩國在經貿合作上, 中國是伊朗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夥伴。
伊中兩國在文化上,中國同伊朗成立文化聯合委員會並定期舉辦會議。
『伍』 伊朗啥時候與中國建交拜託各位了 3Q
伊朗1971年8月16日
『陸』 求伊朗薩珊王朝的詳細資料
古代伊朗王朝(224~651)。又譯薩桑王朝。3世紀伊朗處於奴隸制解體過程中,薩珊家族崛起於伊朗西南部法爾斯。王朝的始祖薩珊 (Sasan)是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3世紀初其子帕佩克據法爾斯自立為王。224年帕佩克之子阿爾達希爾一世(224~241在位)推翻帕提亞帝國, 226年在泰西封加冕,自稱「諸王之王」。他進而佔領原帕提亞帝國的廣大地區,建立中央集權的薩珊波斯封建帝國;又北征亞美尼亞,粉碎帕提亞遺族與大月氏人的聯合,鞏固了帝國的邊境。他以□教(即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
沙普爾一世(241~272在位)使羅馬帝國受到3次極沉重的打擊。第 3次大敗羅馬軍於埃德薩附近,俘羅馬皇帝P.L.瓦勒里安 (260)。他所統治的領土共有27省,東境遠達今錫爾河流域和印度河的中上游。沙普爾一世自稱「伊朗和非伊朗的諸王之王」。為了統治多民族的帝國的需要,他扶植摩尼所創立的宗教。他死後,摩尼教遭到迫害。
4~5世紀,薩珊王朝與西鄰拜占廷帝國不斷進行戰爭,互有勝負;在東境則先後受游牧民族-匈奴的一支匈尼特人和□噠人的威脅。薩珊王菲魯茲(亦稱卑路斯, 457~484在位)抵禦□噠人,戰死。其時王室衰弱,貴族專橫。菲魯茲之子卡瓦德一世(488~496、499~531 在位)企圖利用瑪茲達克運動抑制貴族專橫, 498年被貴族推翻。 501年他靠□噠人的支持恢復了王位。菲魯茲和卡瓦德一世在位時,多次遣使北魏,與中國友好往來十分密切。
卡瓦德一世之子庫斯魯一世(531~579在位)統治期間,帝國達於極盛。他在嗣位前 3年,即與□教僧侶合謀,鎮壓了瑪茲達克教派;嗣位後實行一系列改革。他根據土地面積、作物種類等規定一定數額的貨幣稅,代替以往徵收實物無一定數額而在收獲之際任意苛索的舊制;依靠小貴族,即底赫干 (dihqgan),讓他們擔任地方行政職務,從而降低少數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作用。約 558年,他與西突厥聯合,擊潰□噠。572年,為了斷絕拜占廷從海上取得中國絲綢的通路,薩珊王朝的軍隊佔領了阿拉伯半島南端的葉門。以後,拜占廷又與西突厥聯合,發動對伊朗的長期戰爭(572~590)。
庫斯魯一世之子霍爾米茲德四世(578/579~590在位)繼續與拜占廷的戰爭。在國內,他企圖依靠基督教徒加強自己的地位,繼續執行抑制大貴族的政策,因而觸怒大貴族和□教的僧侶,結果被推翻。其子庫斯魯二世(590、591~628在位)繼位不久,590年大貴族巴赫拉姆·朱賓自立為王稱巴赫拉姆六世。庫斯魯二世逃往拜占廷。 591年,拜占廷皇帝莫里斯發兵幫助他恢復了王位。 602年,他以莫里斯被害為理由,對拜占廷發動戰爭。他的軍隊征服了整個小亞細亞,洗劫敘利亞,佔領安條克、大馬士革、耶路撒冷,最後於 619年佔領埃及。他以此得到「帕維茲」(Parv□z,意為「勝利者」)的稱號。
622年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收復小亞細亞,627年進至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區,准備攻取薩珊冬都泰西封。628 年伊朗軍事貴族發動政變,殺庫斯魯二世,立其子卡瓦德二世為王。卡瓦德二世在位僅數月,病死。此後5年間,暗殺篡弒相繼,先後有10個王,都是大貴族和僧侶手中的傀儡。633年雅茲底格德(亦稱伊嗣俟)三世(633~ 651在位)即位,國勢已因與拜占廷的長期戰爭和帝國本身的內訌而大大削弱; 637年阿拉伯人大敗薩珊軍於卡迪西亞,攻下泰西封。 642年奈哈萬德之役決定了薩珊帝國的滅亡。雅茲底格德三世於 651年在木鹿被一個磨坊主殺死。
薩珊王朝時期的伊朗藝術,繼承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傳統並融合古代東方和西方的風格而有所發展。泰西封等地宮廷遺跡顯示出當時建築規模的宏偉,納克什 □伊□盧斯丹等地的摩崖浮雕以粗獷豪放的手法表現「諸王之王」的神聖尊嚴。精美的金銀細工亦著稱於世 。薩珊朝的絲織品豪華絢麗,其上繪有鳥獸、狩獵和各種植物紋樣,對拜占廷、埃及和中國都有相當影響。
『柒』 唐朝全盛時期,擴張到伊朗,並在伊朗設立衙門,若歐洲人來唐朝,剛到伊朗境內,就可以認為進入中國了嗎
首先,伊朗古代稱波斯,其疆域並不小,歐洲人剛到伊朗境內基本上是從西部或者西北部也就是美索不達米亞、高加索地區或現在的土耳其進入的,唐朝的統治從來沒有深入到那麼遠;
其次,古代國境的概念跟現代沒法比較,劃分並不嚴格而且一直在變化,所以「境內」、「境外」的概念其實是比較模糊的;
再者,唐朝「統治」擴張到中亞西亞地區,其實並非依靠本身的政府行政機構,也就是軍事駐扎為主,所設立的衙門(都護府?)裡面真正的中國人可能並不佔多數;中亞地區有其自身的文化圈和統治勢力,與唐朝中央政府的關系比起現代來說鬆散太多,唐朝設立衙門對當地的文化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而古代人旅行中的領地概念更多地可能是基於文化、宗教,所以即使勉強可以說唐朝在西域設立都護府,其統治延伸到了伊朗,然而在歐洲人看來,他們經過的仍然是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地區,接觸的仍是當地人為主,跟唐朝扯不上太多關系。所以,認為進入伊朗境內就是進入中國,多半是國人的YY。
也許只有過了蔥嶺、玉門關,進入中原地區,才能真正感受到中華文明,算是來到中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