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和伊拉克為何開戰
因為伊拉克想當21世紀的中東老大,伊朗認為自己不必伊拉克弱,見不得伊拉克飛揚跋扈,美國正好又利用伊朗制衡一下伊拉克
B. 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
C.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怎麼解決的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
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3)伊朗釋放多少囚犯擴展閱讀:
伊朗人質危機歷史背景: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薩台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
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
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
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
美國曾想減少伊斯蘭革命對自身的影響,並也曾嘗試與伊朗的新政權建立關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D. 伊朗開建「火神山」醫院,他們的火神山醫院是怎樣的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環境下,伊朗國內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呈爆發式增長,速度之快,讓政府措不及防,疫情嚴重程度甚至超過了韓國。上周新聞所述,許多議員都紛紛被感染了,需要在家中自行隔離。那位女副總統甚至因患新冠肺炎而醫治無效去世。
情況之嚴峻不容與再拖延半刻,作為友鄰,中國將自己的對抗新款肺炎的經驗用在了幫助伊朗上,組成了專家和團隊親赴伊朗,指導他們對抗肺炎,並帶去了關鍵的醫療物資和設備。
而疫情也在伊朗的監獄內部蔓延,而監獄是完全密封的環境,要阻止這一現象的發生,政府決定先釋放五萬左右的囚犯,必須是核酸試劑測試為陰性,而且需服刑年數在五年之下,希望這一舉措能夠暫時緩解伊朗監獄內部的爆發的疫情。
清鎮的患者被要求在家自行隔離,而目前伊朗也很缺口罩,呼吸機防護服等所有用來防治的醫療物資,中國也在竭盡所能的援助伊朗的不同物資需求,一起共度難關,希望疫情可以盡早過去。
E. 疫情當下的伊朗,為何突然釋放54000名囚犯
為了增加可調配人手,應對新冠肺炎病毒在伊朗的流行造成的不樂觀局勢,特殊時期採用的特殊方式。
伊朗人口相對介紹——釋放囚犯,增加共同克服病毒的國民勞動力。
既然這條政令能在伊朗公布實施,就證明伊朗民眾和執政者已經做好了應對一切最壞結果的措施,畢竟相比於伊朗在病毒肆虐下可能一蹶不振,國家可能發生混亂的結果還是更好一點,而且犯人也是伊朗群眾,會盡全力保護自己的國家的。
F. 關於中東局勢的問題
中東地區動盪的主要成因
一、宗教沖突引爆地區局勢
中東地區是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雖然三教出自同門,但彼此間的爭執、沖突一直延續千餘年。宗教間的不包容和極強的排他性,使中東地區自古就被打上了動盪的烙印。
首先,巴以問題不解決,中東難有寧日。巴以問題一直是中東地區穩定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以色列憑借美國的支持,在本地區始終占據優勢,其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這也促使中東地區的民族矛盾不斷升級。
其次,伊斯蘭教派之爭使中東動盪局勢加劇。中東地區除以色列外,其他國家大多以伊斯蘭教為本國的第一大宗教,伊斯蘭教又分成遜尼和什葉兩大教派,這兩大教派間的紛爭、沖突千餘年來未曾中斷,至今仍在繼續。敘利亞內戰難以平息、伊拉克局勢不斷加劇,均源於什葉派執政的當局與反政府的遜尼派武裝之間的沖突;什葉派的伊朗與遜尼派執政的沙特、巴林之間的齟齬難以消除;甚至沙特和巴林內部也存在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矛盾,不能排除兩國政壇出現動盪的可能性。
此外,伊斯蘭教勢力與世俗勢力間的難以調和也使得一些阿拉伯國家陷入動盪。埃及穆兄會通過選舉掌權,隨後被世俗軍方勢力趕下政壇,頗令埃及傷筋動骨,也加劇了本地區的緊張局勢。
二、域外勢力不斷插手
中東地區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並且油氣資源十分豐富,一直為世界大國所重視並力圖將其控制。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就在中東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個戰線。蘇聯崩潰後,一家獨大的美國改變了其依靠代理人以色列制衡阿拉伯國家的常規,親自出馬向宗教色彩極為濃烈的中東地區國家強行輸出西方民主模式。美國在十幾年間,兩次揮兵攻打伊拉克,一次兵犯阿富汗,至於美國幫助反對派顛覆地區國家的實例更是比比皆是。
阿拉伯媒體曾披露,歐盟一直覬覦中東豐富的油氣資源,也不斷染指中東。據披露,歐盟曾有意大量購進卡達天然氣以使自身的油氣供應呈多元化,擺脫過渡依靠俄羅斯天然氣的被動局面。歐盟與卡達甚至試圖鋪設一條由卡達途徑敘利亞再經土耳其最終將天然氣送至歐洲的管道。但敘利亞出於維護與俄羅斯傳統友好關系的戰略考慮予以拒絕,由此激怒了卡達和歐盟。因此歐盟和卡達不遺餘力地支持敘反政府武裝推翻敘利亞現政府,除了價值觀上的差異,其與阿薩德政權在現實利益上的分歧也是重要因素。
三、阿拉伯國家內部相互猜忌,難以包容對方
阿拉伯民族號稱是一個大家庭,並且還成立了一個協調各國立場的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但成員國間的相互指責、謾罵甚至沖突並沒有因此減少。埃及指責卡達支持穆兄會,伊拉克和敘利亞則批評沙特、卡達等海灣國家資助反對派武裝,沙特、阿聯酋、巴林因為對卡達的不滿憤然召回大使,等等。在頤指氣使的以色列和動輒顛覆阿拉伯國家政權的美國面前,阿拉伯國家全無「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的理智和大局觀,只是醉心於內部爭斗,使中東喪失了穩定的基礎。
影響目前中東局勢的地區國家因素
中東局勢目前看似眼花繚亂,復雜難測,實則有跡可循。埃及、沙特、以色列、伊朗四個地區強國,無論內政還是外交均對本地區產生較大影響,是影響地區的主要大國;敘利亞、伊拉克雖曾有過地區強國的輝煌,但當下內亂嚴重,當局自身難保,尚無力他顧,只是本國的戰亂極有可能殃及鄰國以及其他國家,但這也只是當事國非本意的戰火外溢;外部勢力尤其是美國插手中東,使中東局勢更趨緊張;其他域內國家由於國小力微,對整個地區局勢影響不大。而當下,葉門危機是中東地區所面對的主要問題,如處理不當,甚至會導致整個地區的劇烈動盪。
一、葉門因素
葉門前總統薩利赫於2011年11月23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簽署權力移交協議後,並未將實權真正交到副總統哈迪手中。在薩利赫時期,政府軍和胡塞武裝是「官匪」關系,政府軍多次對胡塞武裝進行圍剿,甚至還擊斃了胡塞現任領導人阿卜杜勒?馬利克?胡塞的父親和兄長。但下台後的薩利赫試圖東山再起,重掌權柄,便與背後有伊朗支持的胡塞組織暗通款曲,利誘胡塞武裝大舉攻擊哈迪政府,致使包括葉門首都在內的大部地區被胡塞佔領。其實胡塞部落總人口不足百萬,僅占葉門人口的5%左右。屬於什葉派的薩利赫與胡塞為了共同利益走到一起,取得了極大成功,距呼之欲出重新掌權幾近半步之遙,如任其發展下去,葉門則很可能為伊朗所掌控,如此以來沙特將面對的局面是:北部是親伊朗的敘利亞、伊拉克什葉派政權,南面則是親伊朗的葉門,而東面就是伊朗,遜尼派執政的沙特實際上將處於伊朗勢力的三麵包圍之中,這是沙特萬萬不願意看到的。於是,沙特不顧國際法,也不經過聯合國授權,突然空襲胡塞武裝和支持薩利赫的軍隊。現在的葉門問題實際上已經不由葉門人決定了,最終還要看伊朗、沙特的角力或討價還價的結果。
以沙特為首的聯軍對葉門的轟炸,客觀上還為基地組織的壯大提供了難得的肥沃土壤。4月4日,駐守在葉門東部省會城市木卡拉的親薩利赫軍隊在未受到空襲的情況下,突然撤出木卡拉,基地組織武裝旋即佔領該城,並從監獄里釋放了300多名囚犯,其中包括葉門基地組織指揮官哈立德等許多基地組織重要成員,基地組織勢力迅速壯大。更為可怕的是,支持薩利赫的軍隊在撤離時,遺留下大量武器裝備,甚至包括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這些先進的武器裝備,是葉門基地組織之前從未有過的,其戰鬥力必獲驚人提升。聯軍發言人艾哈邁德?阿西里也承認此事後果嚴重,「葉門將因此處於不穩定狀態中」。其實,豈止是葉門,就是整個中東也難保證不遭到來自葉門基地組織的襲擊。
二、埃及因素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和文化大國,無論是和以色列的戰爭,還是率先承認以色列,埃及對整個中東局勢的影響十分巨大,即使埃及由於穆兄會和埃及軍方勢力為爭奪國家最高領導權而發生直面沖突陷入混亂的境地,其在中東地區的作用也難以令人忽視。但埃及軍方推翻穆兄會政權,尤其是將穆爾西判處死刑的過激行動,已經引發了騷亂,穆兄會的報復行為加劇,埃及局勢短期內難呈平靜。
穆兄會在2012年通過選舉上台執政,立刻引起了全球關注。穆兄會在埃及掌權及其勢力日漸擴大,勢必削弱沙特在伊斯蘭世界的宗教地位,這使沙特惶恐不已。所以,沙特不遺餘力地資助埃及軍方世俗勢力打壓穆兄會。2013年7月埃及軍方推翻穆兄會穆爾西政權不久,沙特便牽頭與阿聯酋、科威特聯合向資金極為拮據的埃及臨時政府提供超過百億美元的援助,以穩定埃及日益下滑的經濟,幫助軍政權獲取民心。沙特還承諾為塞西與俄羅斯簽訂的總額接近30億美元的軍購協議合同埋單,希望借埃及軍方之手打壓穆兄會並防止其東山再起。
三、沙特因素
沙特是全球石油大國,在中東地區的能量不能忽視。並且由於依靠美國在背後撐腰,經常在地區事務中「任性」作為。其置聯合國與國際法於不顧,挑頭空襲葉門便是實例之一。
沙特以最正牌的伊斯蘭教大國自居,一直懷有地區第一伊斯蘭國家的夢想,但現實是其近鄰伊朗是什葉派國家並且綜合國力還在沙特之上,沙特防伊朗勝過防以色列。沙特和伊朗兩國一直是冤家對頭,而沙特東部地區的什葉派群體也時常有反政府的遊行示威等行為。因此,沙特最大擔心的並不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價值觀」向中東地區的輸出,而是伊朗和什葉派執政的伊拉克與敘利亞,這也是沙特積極支持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遜尼派反政府武裝的原因。
四、伊朗和以色列因素
美國搞亂中東,明面上幫助了以色列,暗地裡無意間成就了伊朗,這是美國始料未及的,伊朗和以色列是地區動盪的受益者。美國推翻遜尼派的薩達姆,實際上為伊朗和以色列除掉了一個勁敵。而在美國佔領下成立的伊拉克政府又是什葉派執政,歷屆親伊朗,就此意義而言伊朗比以色列所得實惠更多。阿拉伯世界所發生的所謂「阿拉伯之春」,都沒有實現政局穩定、經濟增長,相反使當事國陷入動盪,結局是伊朗和以色列趁勢坐大。
伊朗已經成功打造了一個從巴林、伊朗、伊拉克延伸至敘利亞和黎巴嫩的什葉派「新月地帶」,對中東局勢的影響舉足輕重。伊朗4月2日與相關六國就核問題達成框架協議,6月底極可能達成最終協議。西方對伊朗的制裁將逐步解除,伊朗與西方的關系將緩和,其綜合實力將繼續增加,對本地區的影響力將隨之上升,伊朗因素將愈發重要。
以色列目前處於前所未有的有利時機。阿拉伯國家內亂不止,阿拉伯民族的綜合實力被極大削弱,對手伊朗正飽受制裁之苦,土耳其與以色列關系良好。以色列的應對策略是樂見阿拉伯分裂、爭斗,並利用有利時機進一步發展壯大自己。但在原則問題上,以色列依然保持強硬,比如數度空襲敘利亞境內目標、打擊巴勒斯坦哈馬斯等。中東亂象似乎與以色列無關,但實際上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糾葛一直是中東最難解的問題。
中東局勢向何處去?
中東目前的熱點是葉門局勢、伊拉克和敘利亞問題,但巴以問題還是中東未來潛在熱點。埃及在塞西當選總統後能否實現政局穩定、海灣國家政體是否被沖擊甚至被更換門庭、伊拉克庫爾德區的分裂圖謀能否得逞等,依然被國際社會所關注。
一、葉門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以沙特為首的聯軍對葉門的轟炸使葉門問題復雜化,並有可能向地區化轉變
沙特空襲葉門實是一大敗招:不僅沒有降服胡塞和薩利赫,反而呈騎虎難下之勢,欲進無力,欲退不甘。沙特在空襲前為胡塞武裝和支持薩利赫軍隊劃出的不準進入亞丁的紅線被輕易踏破,被沙特承諾恢復合法地位並重返葉門執政的哈迪政權還尷尬地滯留在利雅得,胡塞和薩利赫依然是左右葉門政局的主要力量。目前,葉門境內已經燃起了戰火,葉門基地組織火中取栗,得以壯大,沙特的空襲將葉門推向伊朗幾成定局。與此同時,靠近葉門的沙特邊境地區自空襲後屢屢遭到胡塞武裝的襲擊,沙特的邊界安全值得重視。
二、「伊斯蘭國」的突起加劇中東緊張局勢
伊拉克在美軍撤出後局勢驟然惡化,遜尼派反政府武裝針對政府軍警的襲擊不斷增多,尤其是自2014年6月份以來「伊斯蘭國」武裝由敘利亞掉頭南下伊拉克,攻城拔寨,直逼首都巴格達。於是,已經從伊拉克開溜的美國又空襲了「伊斯蘭國」,伊拉克總理馬利基也充當了一回替罪羊被撤換。
然而人數不過萬餘人的「伊斯蘭國」何以攪動整個中東局勢,著實引人深思。其實,從基地組織派生出來的「伊斯蘭國」和敘利亞其他反對派組織都曾得到過沙特、卡達等海灣國家以及美歐等西方國家的資助。有分析人士認為,「伊斯蘭國」或許可以成為美國在中東可資利用的一張牌。因為伊拉克、敘利亞和「伊斯蘭國」纏斗的結果是阿拉伯民族力量的被削弱,並且「伊斯蘭國」這股禍水還可以「酌情」被美國引向伊朗甚至沙特。至於2014年8月8日美國開始空襲「伊斯蘭國」則更容易被人理解:因為美軍當天空襲的目標是「伊斯蘭國」武裝用於攻擊伊北部城市埃爾比勒庫爾德守軍的火炮陣地,也就是說「伊斯蘭國」是在和庫爾德人作戰時遭到了美軍的空襲。事實上,美國一直企圖將伊拉克肢解為什葉派、遜尼派、庫爾德派控制的三個地區,美國參議院2007年9月26日就已通過了這一項肢解伊拉克的決議。不難看出,當「伊斯蘭國」的攻擊目標偏離了美國允許的范圍時,其才遭到了來自美國的空中打擊。而美國和「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的肆虐是否有關聯,看看美國曾經武裝薩達姆和本?拉登的事實便可得出結論。
三、埃及局勢不容樂觀
穆兄會雖然被取締,但其在基層民眾中擁有眾多的支持者,並且穆兄會過去數度被當局打壓、取締,有著頑強生存能力和開展各類斗爭的經驗,上台後的塞西輕松擺平穆兄會的可能性不大。另外,埃及經濟短期內難有復甦跡象。埃及當前內外債總額達1.7萬億埃鎊(約合2400億美元),約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93%,每年僅利息就有2000億埃鎊(約合282.4億美元),如此高額的外債和利息足以嚇退外來投資者並最終壓垮埃及經濟。
四、巴以沖突雖告一段落,但將來難免再起沖突
巴以問題堪稱中東問題的根源,耶路撒冷歸屬、巴勒斯坦難民回歸、水資源分配等,均是擺在巴以雙方面前現實但又難以找到解決辦法的難題,巴以和解難似登天。而阿拉伯國家不管是否出於內心的真情還是來自表面的假意,在巴以沖突中必須發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事業的支持聲,因此巴以問題不解決,阿以也不會有全面和平,中東難有安定。
綜上,中東地區局勢未來依然呈緊張之勢,並且有可能會加劇。然而,毫無疑問的是,阿拉伯世界是美國式民主輸出的冤大頭:阿拉伯國家陷入動盪,整體力量明顯下降,民族復興又被推後,與以色列、伊朗的實力差距更加拉大,中東地區實現和平與和解的願望短期內難以實現。
G. 伊朗門的事出有因
里根政府為何竟同被他們稱為「邪惡之國」的伊朗打起了交道?而伊朗又如何接受了「大撒旦」的橄欖枝?說來話長。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曾經繁華一時,如今卻成了世界聞名的恐怖之都。各派不同的政治和宗教組織為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在這里進行著激烈的較量,炮戰,槍戰,暗殺,綁架,劫持飛機等等恐怖事件層出不窮。矛盾的焦點是阿拉伯民族與以色列的激烈沖突,而美國長期執行一條縱容偏袒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的擴張的政策,激起了阿拉伯人對美國的仇恨,自然,美國人成了某些阿拉伯激進組織搞恐怖主義活動的活靶子。
1984年3月,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一等秘書,中央情報局貝魯特站站長巴克利遭綁架。此後一年多內,又先後有6名美國人遭到綁架,釀成了使里根政府傷透腦筋的人質危機。綁架者向美國政府提出了釋放人質的 3 個條件,即釋放1983年因參與策劃和襲擊美國駐科威特大使館而被科政府投入監獄的17名囚犯;美政府對以色列施加壓力,釋放被以色列和南黎巴嫩軍關押的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提供貸款,開發南黎巴嫩。綁架者揚言,美政府若不答應其條件,人質將被逐個處決。
人質危機引起了美國國內各界的嚴重關注。里根政府一方面聲稱要作出強硬反應,拒絕與恐怖主義者妥協;一方面又絞盡腦汁尋求人質獲釋的途徑,但收效甚微,時間越拖越久。綁架者似乎不耐煩了,他們說到做到,1985年下半年,在被綁架一年多後,巴克利的屍體出現在照片上。
里根總統在處理人質危機問題上的無所作為引起國內輿論的強烈不滿,一些國會議員和新聞記者紛紛抨擊政府「遺棄」人質。此時美國正值中期選舉的前夕,執政的共和黨內部一些人也要求里根盡快想出辦法,以緩解輿論壓力,增強共和黨人的選舉資本。內外交困,里根寢食難安。
真是沒有辦法嗎?不是。在美國政府為人質釋放所作的種種努力中,他們發現,要找到一個既不答應綁架者提出的條件而又能使人質獲釋的辦法,那就不能不與美國的冤家——伊朗打交道。因為伊朗對綁架者有勿庸置疑的影響。這一發現使美國政府啼笑皆非。
正當里根政府苦惱之際,1985年8月,從貝魯特和海牙國際法院傳來了信息:伊朗政府內部至少有一個派別的人對恢復同美國接觸感興趣,急切地希望同美國坐在談判桌前。這一消息使白宮格外興奮,里根當即召集國務卿舒爾茨,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法蘭、國防部長溫伯格和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等進行緊急磋商。里根認為,應該接住德黑蘭拋出的紅線,同伊朗談判不僅可以為人質獲釋帶來希望,而且還能著眼於今後,即寄希望於霍梅尼之後,使美國「重返」伊朗。同伊朗恢復關系,對於美國搞活它在整個中東地區的一盤棋是有巨大好處的。
而伊朗這方面,由於它同伊拉克打了6年,國庫空虛,武器不足,經濟上處於困境,國際上處於孤立境地,因而伊朗也有與美國做交易的願望。這一政策更多地反映了以議長拉夫桑賈尼為首的溫和派的主張,並得到了最高領袖霍梅尼的首肯。霍梅尼曾說:「如果我們走一步,大撒旦就會走100步!」
在經過一番爭論之後,興致勃勃的里根最後拍板:立即進行美伊秘密接觸。這一任務交給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具體承辦。另有報道說,早在1985年初,里根就批准了一份由麥克法蘭擬定的計劃,通過以色列向伊朗供應武器和零部件,改善美伊關系,使伊朗幫助釋放美國人質。該項計劃由麥克法蘭和其助手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諾思中校具體負責。
在這場交易中,以色列自告奮勇地承擔了掮客的角色。「摩薩特」特務,軍人商雅各布・尼姆羅迪曾作為美國的代表,同伊朗實業家馬努赫爾・古爾巴尼薩爾商談具體交易辦法。1985年夏,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邁克爾・萊丁在以色列的安排下,在歐洲某地會見了古爾巴尼薩爾。1985年9月3日,以色列官員向麥克法蘭轉達了伊朗方面的意向,即若美國能向伊朗運送一飛機軍火,伊朗將在一天內幫助釋放一名美國人質。麥克法蘭當即拍板同意。在 1985 年辭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麥克法蘭仍繼續為美伊交易而奔走。1986年5月,他親赴德黑蘭,釘下以後爆發「伊朗門」事件的楔子。經過多次秘密接觸,雙方終於達成了交易。
1985年9月,以色列先後兩次租用DC—8型運輸機滿載「陶」式反坦克導彈,飛機零部件和彈葯飛抵德黑蘭,同期,美國人質本傑明・韋爾獲釋,美國人終於嘗到了甜頭。9月14日,里根打電話給佩雷斯,對以色列的合作表示感謝。就在此時,白宮幕僚們在是否繼續進行美伊交易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吵。以舒爾茨,溫伯格為首的一方,主張停止美伊交易,而以凱西和新上任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為首的另一方則認為,如果需要的話,同魔鬼打交道也是可以的。雙方毫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里根為調和雙方矛盾,表示暫時停止與伊朗的接觸。美伊一度回到互不來往的狀態。
但是,問題並未解決、人質危機又緊迫起來,並嚴重地影響美國的中期選舉。里根權衡再三,終於下令恢復美伊軍火交易。1980年7月到同年10月,美國先後兩次給伊朗運送了軍火,美國人質詹森、雅各布森先後獲釋。參議員邦伯斯估計,美伊軍火交易總額可達1億美元以上。
H. 疫情爆發半個月,治癒率30% ,伊朗的新冠治癒率為何能遠超西方國家
疫情爆發伊朗治癒率遠超西方國家,主要因為伊朗醫療水平高,整體國民體質高,再加上領導的心理戰術加實際管控,這些都是伊朗治癒率高的原因。
第三點就是伊朗政府對些疫情採取了積極的管控,最讓人佩服的是,他們國家竟然有勇氣釋放七萬名囚犯,這可是其它國家都沒有先例的,非常公平的維護了人權。在醫院方也第一時間組織人員去醫治就診病人,更厲害的是為了安撫百姓,消除恐慌,有消息稱伊朗還採取了先是延緩申報治癒人數,等到過幾天就會申報好多治癒的人,這也是一種策略。我之前每天都會看大數據,天天看著增長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增加,我也會非常恐慌,如伊朗真用了這種緩報的方法,也是很聰明的,畢竟面對困境有個好心態是很必要的,只有你有信念能抗過去才會有希望抗過去。
真心希望疫情早點過去,讓大家恢復往日平和的心態。
I. 各國疾控中心對疫情都提出了哪些意見或建議
小編給大家列出幾個國家疾控中心對疫情提出的奇葩意見或建議。
希望大家開心會兒。
一、美國:不檢測就不會有人確診
美國總統特朗普很淡定。
按理說疫情都這么嚴重了,伊朗應該人人自危躲在家裡才對。
可偏偏有這么一些“神職人員”出來說:親舔牆壁來“治癒疾病”、“保平安”。
據英國BBC報道,某些伊朗神職人員在國家已經關閉了學校、大學和體育場等大型公共場所的前提下,仍然強硬拒絕關閉宗教場所。
甚至他們還號召信徒進入“聖地”。他們聚集到聖地,伸出舌頭,瘋狂地舔著這里的大門、窗戶、以及裝飾物。還有人撫摸著它們,然後用觸摸的雙手抹到自己臉上。
這樣的行為,不只是一個人在做,而是大部分朝聖者的普遍方式。“這么做,可以消除新冠病毒。““我們會一直來這里,不會讓這里空著。”
J. 這個問題太難了
你記錯了,五十二名人質在被扣押四百四十四天後全部獲釋
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
朗大使館,扣留52名使館人員,以強迫美政府引渡流亡美國的前
伊朗國王巴列維,遭美拒絕,兩國關系陷入危機。
在一批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之後,另一些學生又
在5日佔領了英國駐伊朗大使館;直至午夜前不久才撤出。
在伊朗西北部的設拉子和大不里士,學生們還佔領了在伊朗
宗教領袖霍梅尼領導的革命後就關閉了的兩個美國領事館。在學
生佔領英國大使館之前數小時,伊朗國家電台廣播了霍梅尼的一
個談話,指責英國包庇伊朗國王倒台時的最後一個首相巴赫蒂亞
爾。英國大使館早些時候發表了一項聲明,否認巴赫蒂亞爾在英
國。
霍梅尼在這次談話中肯定了伊朗青年佔領美國大使館並扣押
一些使館人員當作人質的行動。他說,這是因為他們看到國王掠
奪這個國家達五十年,殺害那樣多的人民,他們對美國給這個下
了台的國王庇護所感到憤慨。他要求美國把國王、英國把巴赫蒂
亞爾引渡給伊朗。他說:「如果他們不把這兩個賣國賊交出來,
或者至少是把他們趕出他們的國家,我們就要採取另一種行動方
針了。」
據來自華盛頓的消息說,有人問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霍丁·卡
特:美國政府對佔領美國大使館的伊朗學生的要求反應如何?霍
丁·卡特說:「回答是:不。」他說,美國政府的立場是:國王
是得到允許到美國來治療癌症的,時間的長短未定,但是不會同
意他長期留在美國。
在倫敦,英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否認關於英國庇護伊朗前首相
巴赫蒂亞爾的指責。發言人說:「就我們所知,這位前首相目前
是住在巴黎。」
伊朗政府還廢除了伊朗在1959年同美國簽署的一項條約以及
1921年同蘇聯簽署的友好條約的某些條款。
1980年4月,美國與伊朗斷交。同年4月25日,美國派出飛機
潛入伊朗,試圖以武力營救人質,遭失敗。事件發生後,國際社
會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經阿爾及利亞的斡旋,1981年,美伊雙方
作出讓步,就釋放人質達成協議。伊朗釋放全部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