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為什麼叫中國為秦
所謂qin,就是china,拼法轉譯chin的波斯語發音波斯人從漢代到唐代都有邦交,和秦可沒交情,怎麼會用秦朝來稱呼中國?這是個很傻的想法。怎麼稱呼遠方的土地,自然是從接近那個地方的鄰居聽來的,波斯人是從古印度人巴基斯坦那裡聽來的
❷ 我國稱伊朗為「波斯」,那伊朗人又怎麼稱呼我國
波斯是伊朗古時候的舊稱,現在仍有近60%的人是波斯人,伊朗這個名字是波斯1935年改的,中國1971年8月與伊朗建交,其實早在千年以前,兩國之間就有了交流。早在公元前115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就與波斯有了聯系,張騫的副使到了當時還叫安息國的伊朗。
安息國位於伊朗高原,連接著中國和埃及、羅馬等國,位於絲綢之路重要位置。國王聽聞漢朝使者來了,帶著2萬人馬來到兩國國界邊線隆重迎接,漢朝使者回去的時候,安息國王又派人去到漢朝,並把鴕鳥蛋和雜耍藝人帶給中國,之後兩國經常來往。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在一些外國人的眼裡秦朝就是中國,中國就是秦朝,雖然秦朝已經滅亡上千年了,但它的影響經久不絕,足以見得秦朝的魄力。我們之所以不自稱”秦人“主要是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比較推崇”仁政“,把秦朝一些嚴苛法制看作成暴政,對秦朝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所以我們自稱”漢人“。
❸ 外國對中國的稱呼有哪些
1.秦:由於秦朝開創了中國首次大統一,影響深遠,此後外國就開始稱中國為「秦」,或由「秦」的音譯演變而稱為「秦尼」、「秦尼斯坦」、「摩秦」、「馬秦尼」、「秦那斯坦」。現在,英語、印度的印地語、義大利語、伊朗的波斯語中對中國的稱呼,通常都認為是從「秦」的發音轉化而來的。
2.漢:漢代國勢強盛,多次派遣使臣出使海外。漢代以後,外國人便常用「漢」來稱呼中國。直至現在外國一般仍把中國文化稱為「漢學」,把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稱為「漢學家」。
3.唐:唐代時期中國國力強盛,從此外國便有稱中國為「唐」的習慣。也因此,老一輩華僑自稱「唐人」,稱中國為「唐土」,而把中國人在外國聚居的地方稱為「唐人街」。
4.契丹:由契丹族建立的強大的契丹國(又稱遼),在我國北方的影響很大,因此西方稱中國為契丹便開始流傳。現在俄語中對中國的稱呼即從契丹音轉變而來。
5.賽里斯:賽里斯即「絲國」之意。因外國人知道中國產絲,便以賽里斯稱呼中國。公元前在古希臘、羅馬等地學者的著作中,已出現賽里斯之名。
6.震旦: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究其原因,一種解釋為:「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雲震旦」;另一解釋為:「震」為「秦」的音譯轉變,「旦」,乃「斯坦」之意。
7.支那:在古代,印度、伊朗、希臘、羅馬等最早開始稱中國為支那,近代日本也稱中國為支那。一般認為支那是「秦」的音轉;也有人認為「支那」是「荊樂」一詞的音轉,「荊樂」是由於楚國音樂「荊樂」流傳國外而得名。
❹ 過去的強國,古代的伊朗叫什麼
叫波斯。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也就是說波斯是伊朗的古名。歷史上在西亞、中亞、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法維帝國等。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臨巴爾干半島與地中海,南抵亞丁灣和紅海,北達高加索山脈跟鹹海,波斯帝國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國)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雅利安人的帝國」。
(4)為什麼伊朗叫我們秦擴展閱讀:
伊朗 :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Iran,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
伊朗是文明古國。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國,7世紀後遭不同異族先後入侵。18世紀前期,納迪爾沙推翻外族統治建立阿夫沙爾王朝。19世紀後期起,英國和俄羅斯勢力不斷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伊朗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不結盟運動(OIC)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
❺ 秦國的由來
秦出自嬴姓。秦氏是少昊金天氏的直系後裔,少昊是中國野蠻時代中期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神話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五花八門,除「少昊」外,又寫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稱「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
《左傳》、《帝王世紀》都說少昊名叫摯。但《帝王世紀》又說:「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嬴姓也。」,又有少昊的裔孫伯益,其後非子的封地於秦,有以國名為氏者。
秦始建國於雍(今陝西鳳翔),其後,國都多次遷徙,先後遷腳邑(今陝西洛川)、平陽邑(今陝西寶雞)、雍(今陝西鳳翔)、櫟陽縣(今陝西臨潼)等地。後來,秦穆公橫掃十二國,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業。
但因戰國初期經濟較落後,又常發生內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秦惠王時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並一鼓作氣,
源流二:
源於姬姓。周文王後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後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於秦。
後以邑為氏。源於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別子周公旦之非嫡長後裔所開啟,其承繼並系如下: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為魯公。
後來因周武王逝世時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獨立執政之能力,於是周公旦為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
伯禽出發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雖然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你現在去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為是王室之後而驕躁。」
伯禽到魯國後,在周公的指點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采於秦邑,其後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為伯禽的後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
源流三:
外族改姓。源於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羅拔伙世居遼陽,隸屬巴爾虎旗蒙古。巴爾虎旗蒙古原居喀爾喀地區,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餘人南下,游牧於今張家口一帶。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清廷准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沈陽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岩等地並獨豎一旗,稱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間至鳳凰城葛藤峪定居,後又遷居鳳城鎮,取漢字「秦」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顏氏,後有改為秦氏者。另有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繁衍,成為秦姓一支。另外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虛,後人沿續下來姓秦,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群輔錄》記載:「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虛,曾並為雷澤之游一」。
又據《大姓源流》等有關資料所載,舜七支有秦不虛,後人沿續下來姓秦。這說明上古帝舜時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虛之後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家對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國為氏和邑為氏之說。
源流四:
源於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羅馬帝國)來華,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後漢書》中記載:大秦「西海環其國,惟西北通陸道」,且「東西南北名數千里。有城四百餘所。土中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
另外一些地理類或野史雜記中,也多載大秦產珍奇異物之語。中國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實指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古代與大秦在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加強了交流。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為使者,出使大秦。
甘英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國,至安息西界的波斯灣後,因海上天氣劇變,濁浪滔天,難以行船未能到達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帶著許多禮物來到中國。晉武帝時大秦國再次遣使者來中國通好。
在以後的諸代,中國與大秦國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發現,更是名證。大秦人或出使、或經商來到中國後,多因中國物饒民豐、山川秀美、文化高度發達而願居留,不願再回去。這些人依從漢人的風俗習慣,便以「秦」為姓。
❻ 我們稱古伊朗為波斯,那麼伊朗是如何稱呼我們的呢
看了金庸小說集《倚天屠龍記》的人,一定對「丐幫」印象深刻。「丐幫」起源於波斯,波斯才算是總教所屬。那麼這一隱秘的波斯究竟在哪呢?回答非常簡單,波斯就是目前伊朗的一個古稱。如今的伊朗,有大概66%的人屬於波斯人。在很多人心中中,「伊朗」這一名稱,都還沒「波斯」來的印象深刻。我們可以把波斯了解為一個部族,或是一種文明行為,最初,波斯部落住在伊朗高原地區的南部,從公元600年逐漸,希臘人就把這方面地區稱之為「波斯」了。
春秋戰國時代,秦國曾經一度積貧積弱,但商鞅趕到秦國後,秦國就逐漸越來越強勁,《史記》記述:「孝公十九年,君王致伯。」換句話說秦孝公在商鞅的幫助下,被周天子封為伯爵官網,此刻的秦國就早已蔑視西方國家了。再到荊軻當政時,秦國狂掃六國,創建起中國在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社會:秦代,秦朝的疆域總面積做到了340萬公頃,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之地,統一度量衡和文本車軌,秦王朝與漢,唐一樣,全是全球眼裡古中國最富強的階段之一。因此 ,伊朗人以「秦」叫法中國人,也就不難理解了。現如今大家還能當今世界聽見管中國人叫「唐人」的狀況,也是由於「唐」有「中國之地」的含意。
❼ 為什麼到秦才有中國這個概念
我國古代,「國」是指一座城,或者一個邦,古時候的「中國」意思就是指位於中央的王國。最早有「中國」這個說法,是在周朝。那時候的人已經學會農耕,並且在領導者周公的領導下,人民講究文明禮樂。可是生活在他們周圍的南蠻、北狄、東夷、西戎的人,還是過著比較原始的生活,依然保持著裹著樹葉獸皮以打獵為生。所以慢慢地,生活在周朝的人,便開始與其他地方的人區分開。因為周朝所處的華夏地區,在當時屬於中央,所以他們便把自己居住的王國,稱之為「中國」,意思就是中央的王國。但這個時候的「中國」范圍還很小,而且只是周朝統治的一種地理與文化概念。隨著朝代的更替,「中國」的范圍也在慢慢擴大。到了西周時期,「中國」不僅包含了西周本國地區,還擴展到了附屬國所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到了東周,長江流域的部分地區,也屬於「中國」的范圍之內。秦漢時期,「中國」已經跟我們現在的國家差不多大了。
❽ 秦姓氏來歷
姓氏起源——秦姓
姓氏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隻燕子蛋,吃下去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兒子大業。大業之子大費(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並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秦氏。
2、出自姬姓,為文王的後裔,以邑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後裔食采於秦邑,其後有以邑為姓,稱秦氏,史稱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來中國,有的就以"秦"為氏。大秦即羅馬帝國。
東漢、晉朝時大秦皆曾遣使來中國通好,有留居不歸者,以"秦"姓傳也。古時西域稱中國為秦,後來西方國家通稱中國為支那,即"秦"音之變。
聚集地(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秦氏主要分布於今河南、陝西、山東、湖北、河北等省。西漢初,高祖劉邦採納婁敬的建議,遷徙關東大族充實關中,秦氏有一支自魯徙居扶風茂陵。這支秦氏人丁興旺,官宦眾多,西漢時有秦襲等5人同時任郡守一級的官,故世號"萬石秦氏"。秦末有秦同,從劉邦擊項羽有功,被封為彭侯,是知山東秦氏於西漢處有遷至今江蘇者。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秦氏還分布於今甘肅、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時期,秦氏有遷至今廣西、安徽、貴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歷清至近現代,分布地更廣,還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堂號
"三賢堂":因孔門七十二大賢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說一二三,而是指多數的意思。
"樂善堂":孔子因為看到七十二大賢中,姓秦的竟佔了四位,誇獎秦氏好道樂善,所以又叫"樂善堂"。
"養真堂":秦氏好道樂善,能注重養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養真堂"。
"忠孝堂":秦瓊的後人因為秦瓊是唐朝開國元勛,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詞人秦少游的後人因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傳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禮堂":清刑部尚書秦蕙田,立朝30年,剛介自守,著有《五禮通考》,因名"五禮堂"。
歷史名人
秦九韶:南宋傑出數學家。著有《數書九章》,對"大衍求一術"和"正負開方術"有深入研究,世稱"秦九韶程療"。
秦觀:字少游,北宋詞人。與黃庭堅、晁無咎、張耒並稱"蘇門四學士"。他的詞輕婉秀麗,多寫男女戀情和身世感傷之事,歷來被推為婉約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傳世。
秦叔寶:唐時名將,他以驍勇善戰,志節完整而聞名。後被民間奉為"門神"之一。
秦越人:即戰國時名醫扁鵲。他治病以診脈為名,創立瞭望、聞、問、切"四診法",用"針"、"石"、"熨"、等簡單的醫具治療,並通內、婦、兒、五官各科。
秦良玉:明代著名女將,其夫石砫宣撫使馬千乘死後,代領其兵,所部號"白桿軍",被封為"忠貞侯"。是古代著名巾幗英雄。
❾ 封閉的伊朗人,為什麼見到中國人就叫"親
中國和伊朗的關系,歷史淵源很深,歷史上中國和伊朗沒有沖突,伊朗也一直執行對華友好政策。新中國建國以來,處於維護雙方在各領域的各自利益,中國和伊朗一直關系緊密。這種情況下,有些伊朗人見到中國人叫親,體現了兩國的傳統友誼。
❿ 我國管伊朗叫波斯,那伊朗怎麼稱呼我們的
古詩中提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詩人和朋友之間的友情比這湖水還要深。但是詩人是如何稱呼自己的友人的?詩人是直接稱呼對方為汪倫。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極其重要的是稱謂,稱謂作為一個代號,不僅可以看出長輩取名字時對於晚輩的一種美好祝願。
所以說中國的繁榮昌盛,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秦人對於中華歷史做了一個比較好的開端。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時波斯人對於中國文化的記憶還牢牢的印刻在了秦始皇時代,即便過了幾千年的時間,也依然願意對中國人稱呼一句秦,其實這是沒有忘記秦始皇的貢獻和商鞅變法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