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亞(雅)利安人是什麼人
雅利安人(梵文:âryâ,「高尚」)屬高加索人種(白色人種),他們身材高大,皮膚白皙,長頭多須,高鼻子,藍眼睛,淺色頭發是原居於今天俄羅斯南部烏拉爾山脈附近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歐語系的語言,被譽為印歐語系民族的共同祖先。
西元前3000年代,雅利安人還是一個部落聯盟,其生產力發展已進入銅器和青銅器時代,他們本來就是一個游牧部落,所以畜牧業在他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們畜養公牛和乳牛,牛糞則被做成圓餅,充當燃料,馴養的動物有山羊、水牛、綿羊、馬、豬等,他們選用馬和馬車作為交通工具,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其社會組織形態尚處於父系氏族部落和軍事民主制時期。
為了尋找新的水源和牧場,雅利安人的部落開始不斷向外遷徙,向西進入歐洲大部分地區,向東深入歐亞的腹地、向南則伸入西亞和南亞,在人類歷史上形成了規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遷徙浪潮。
西元前3000年代末至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從俄羅斯南部的庫班地區越過高加索山脈進入小亞細亞的安那托利亞高原。這些人和當地原居民雜居、融合,被稱為盧維人、帕來人、西台人、呂底亞人。 同一時期,居於黑海沿岸的另一支,進入巴爾干半島的東北部,接著陸續分批進入希臘,被稱為希臘人。
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於東歐草原西部的一批雅利安人,沿多瑙河向西挺進,他們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被稱為拉丁人。拉丁人是這些遷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與此同時,另一些雅利安人繼續向西和北兩個方向遷移,形成了西歐的塞爾特人和北歐的日耳曼人。
也是從西元前2000年代初開始,又一支雅利安部落從裏海西岸分批南下進入伊朗高原,稱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後在兩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分別建立了米坦尼王國和加喜特王國,居民被稱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後來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則定居在這一地區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別建立了米底王國和波斯帝國,被稱為米底人和波斯人。
而最先進入伊朗高原的一部分雅利安人則繼續向東南方向移動,在西元前1200左右越過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約於西元前1200年來到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他們遇到了當地土著達羅毗荼人的頑強抵抗,這使得雅利安人不得不放慢征服的腳步,經過6個世紀的漫長戰爭,雅利安人最終把大量土著達羅毗荼人趕走,有的則變成了雅利安人的奴隸。
另有一說,中國古代西北部少數民族塞種,是繼續東遷的雅利安人後代。
在20世紀,納粹分子改變「雅利安」原來的意義,用這個字眼指「高尚的純種」,認為德國人是雅利安人的典範。實際上,同樣屬於雅利安民族的羅姆人(又名吉卜賽人,歐洲人普遍誤認為他們來自埃及)卻遭到納粹的迫害,理由是他們是劣等混血種,生活習慣和日耳曼民族完全不兼容,丟盡雅利安人的臉、玷污德國人的純潔,這就說明了納粹的人類學概念有嚴重的矛盾。
二戰時,德國納粹為實現雅利安人對世界的統治,在殘忍屠殺數百萬猶太人和被納粹歸為「劣等」族群的同時,還炮製了一個名為「生命之源」的秘密計劃。
秘密計劃由黨衛軍頭目海因里希·希姆萊牽頭,目的是在全歐范圍製造「優等」雅利安人。納粹在歐洲建立特殊產房,符合種族標準的女性可以在此生產金發碧眼的未來精英。其中約60%產婦為未婚婦女。納粹利用當時社會不接受未婚先孕的現實,將新生兒從母親手中奪走,送到納粹黨徒家中撫養。
以1940年為例。納粹佔領德國周邊一些國家後,鼓勵士兵在當地尋找雅利安血統的婦女,並在這些國家建立10所特殊產房。最後約有8000名嬰兒出生。
兩年後,即1942年,納粹開始在這些國家仔細挑選具有雅利安人特徵、金發碧眼兒童,並把他們強行帶回德國,接受納粹教育,使之「德國化」。
為掩蓋事實,納粹在二戰結束前銷毀「生命之源」計劃的許多文件。歐洲到底有多少「希特勒嬰兒」至今仍是未知數。據估計,僅在德國一地,這一數字就在5500人以上。
『貳』 西亞的地形以什麼為主主要有什麼安納托利高原什麼
西亞的地形以高原為主。
西亞地形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
地中海東岸區,自西向東依次排列著下列地形單元:
1.地中海沿岸平原
濱地中海東岸,寬度一般不超過十幾公里,地表主要由第四紀鬆散物質組成,濱海有廣布的沙灘和低濕地。塞普勒斯島位於地中海中,西南為由火山岩構成的山脈,北部為石灰岩構成的低緩丘陵,中部為平原。
2.山地丘陵
自北而南有安薩里耶山脈、沙爾吉山脈、黎巴嫩山脈和約旦 山地等丘陵山地,為背斜山地,石灰岩分布廣泛,喀斯特地貌發育。本帶山地寬約40~67公里,平均海拔800~1000米,黎巴嫩山脈的庫爾內特—薩烏達山高度為海拔3083米,是本帶山地最高峰。山地地勢西緩東陡,高差明顯。東鄰約旦谷地的耶路撒冷海拔為900米,與距24公里處的死海高差達1300米。
3.約旦斷裂谷地
即死海地溝帶,是東非裂谷帶的延續,又稱西亞裂谷帶,包括約旦河谷地、死海窪地和阿拉伯谷地。約旦河谷地與西側山地丘陵之間為高差達1200米的陡崖谷壁,約旦河自北向南流,切穿玄武岩注入死海,長約320公里。阿拉伯谷地介於死海和亞喀巴灣之間,寬15~25公里,長約175公里,谷壁陡立。
4.東部山地
又稱東約旦山地,在約旦斷裂谷地以東,是由石灰岩構成的台地性山地,海拔450~1200米,地勢向東緩傾。
西亞高原區
1.小亞細亞高原
又名安納托利亞高原,由邊緣山地和內陸高原組成,是一個山間高原。北側邊緣山地總稱龐廷山地,自西向東橫亘著克羅盧山脈和卡德尼茲山脈,由一系列平行的以石灰岩為主構成的山脈,海拔2000~2500米。地勢東高西低,北坡呈階梯狀下降,南坡向高原內部逐漸過渡,山間有深切谷地和陷落盆地,沿海為狹窄平原。南側邊緣山地為托羅斯山脈,主要由石灰岩構成,山脈呈弧形,大體作雁行式排列,分為西、中、東托羅斯山脈。海拔多在2000~3000米間,有的高峰在3000米以上。山勢陡峭,向東逐漸過渡到亞美尼亞火山高原。南側山地陡峭,直逼海岸,沿海平原狹窄,以安塔利亞平原、塞漢河與傑伊漢河下游三角洲較為重要。
2.亞美尼亞火山高原
又名亞美尼亞山匯(或山結),由小亞細亞高原東延山脈和伊朗高原西伸山脈匯聚而成,即龐廷山脈、托羅斯山脈與厄爾布爾士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的匯合處——山結地帶。高原海拔高度大多為3000~4000米,地勢高峻,是一個以火山噴發物為主的熔岩高原,主峰大阿勒山位於東托羅斯山脈的東端,是一個死火山錐,海拔5165米,直徑約40公里,峰頂終年積雪。這里有由火山熔岩堵塞河谷形成的凡湖,為高山堰塞湖。高原構造活動強烈,火山地震眾多。火山沿從厄爾布爾士火山至凡湖北岸西潘火山,以及自卡茲別克火山至大阿勒山之間的構造線有規律地分布,大約有十幾座火山錐體,岩漿活動激烈,形成不少溫泉。
西亞處於亞洲、非洲、歐洲三大洲的交界地帶,位於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裏海(內陸湖)之間,是聯系亞歐非三大洲的、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叄』 中亞在西亞的那個方向,西亞向東還是向西,還是向南是中亞
中亞在西亞的東北方,西亞向東是中亞。
中亞,中亞細亞的簡稱,指亞洲中部內陸地區,該概念最早由德國人亞歷山大·馮·洪堡於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范圍存在多種界定,狹義上一般限於「中亞五國」(不含哈薩克的歐洲部分)。從地緣位置看,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結合部,位於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是貫通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途經此地。冷戰結束後,中亞作為重要的戰略緩沖地帶,其地緣政治意義更加凸顯出來。
西亞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小亞細亞半島、黎凡特。面積約723.76萬平方公里(不含西奈半島,含土耳其在歐洲的國土),約占亞洲總面積的16%。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經緯度定位為12°35′N~43°34′N,26°16′E~74°56′E。兩區地形以高原為主,北回歸線過中部;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北信風帶交替控制,炎熱乾燥沙漠布; 農業主要靠灌溉,山地綠洲可放牧; 冬季降水地中海,西亞北非均分布。
地理環境
西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古代著名的陸上貿易通道「絲綢之路」,就是從中國西安出發,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經過中亞、西亞,到達歐洲。西亞除有鐵路、公路以及國際航空線聯結亞洲其他地區、歐洲和非洲之外,還控制著海上交通要道。
『肆』 關於西亞
西亞有20個國家,分別是: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塞普勒斯,黎巴嫩,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約旦,阿富汗,以色列,卡達,巴林。
西亞氣候類型分區
(1)亞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區 從阿拉伯半島直達印度河下游的塔爾沙漠,都分布有亞熱帶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因為這里廣大面積的陸地處於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地面存在著山間高原和盆地,也有助於荒漠氣候的形成和發育。這里夏季炎熱,冬季較冷,如巴格達夏季氣溫可達49℃,冬季最低氣溫為-8℃。卡拉奇夏季和冬季分別為48℃和4℃。塔爾沙漠以東,因季風作用,亞熱帶乾旱氣候的分布逐漸中斷。亞洲亞熱帶地區與非洲南部相似,地勢不象北非那樣平坦,而且東部地勢起伏懸殊,也阻止了乾旱氣候大片地東伸。塔爾沙漠地區由於盛行從伊朗低壓南緣向東擴張的熱帶大陸氣團(Tc),它使赤道季風氣流(Em)不能遠達北方;加上西南季風在它北界上的垂直厚度擴張得並不厚;此外,本地區夏季高空為反氣旋形勢,低層為顯著的熱低壓,下低上高,不易致雨,因而這里降水稀少,僅75~150毫米左右,形成荒漠。伊朗高原主要為由邊緣山脈圍繞著的山間高原與盆地,夏季不如印度和阿拉伯等地區酷熱,冬季不如中亞地區寒冷,氣候上具有由溫帶乾旱地區到熱帶乾旱地區的過渡性質。高原冬季氣溫多在5~10℃,夏季氣溫在南部低地可達30~32℃,最高可達40~50℃,由於本區西接地中海式氣候區,故冬春有一定降水,且西部雨量較東部為多,扎格羅斯山脈西南坡和厄爾布爾士山脈北坡年降水量為500毫米,但內部降水不足100毫米,形成了荒漠。
(2)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區(熱帶荒漠、半荒漠氣候區) 本區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的南緣,是北非荒漠帶向東的延伸。由於副熱帶高壓帶和東北信風的影響,氣候非常乾熱,最熱月平均氣溫為30~39℃,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0~25℃,絕對最高氣溫可達55℃以上,夜間有時降低到0℃,年較差一般在18℃以下,日較差有時達到35~40℃。本區由於得不到西南季風的潤澤,故降水稀少,在荒漠中有的多年不降滴雨(但也有一次暴雨降水幾十毫米的記錄),因此熱帶荒漠廣布。熱帶荒漠區與溫帶荒漠區主要不同之點,在於前者夏季酷熱,冬季不寒,是典型的乾熱氣候,沙風暴經常發生,伴隨著高溫和非常乾燥的空氣(相對濕度為10%)。
泛淪乾旱氣候即荒漠氣候,是以非緯度地帶性占優勢的,盡管從溫度考慮,南北方向可劃分出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的半乾旱和乾旱氣候,然而除個別情況外,它們在地區分布上是連續的,因而很難把它們分開。全球乾旱區的分布,在北半球主要集中在北緯10°~50°,南半球則在南緯15°~50°之間。近赤道的乾旱區主要見於南美秘魯沿岸、巴西東北部、東非肯亞、衣索比亞、索馬里等地。世界上乾旱區分布最廣的地區是北非西岸—撒哈拉—阿拉伯半島—伊朗—中亞,東西長達13000公里。亞熱帶和熱帶荒漠可統稱熱荒漠,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日照強,每年日照時間達3500~4000小時,相對濕度低於50%,年均溫高於18℃,有些地方在25℃以上,地表溫度可達80℃,夜晚卻可低到0℃。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10℃,年較差不大,在18℃左右,日較差相當大,達35~40℃,降水很少,一般低於250毫米,有的地方少於100毫米,甚至幾年滴水不降,並常有沙暴。溫帶荒漠即冷荒漠,它的特點是冬季很冷,極端溫差可達90℃,最冷月平均氣溫3~-10℃,夏季在樹蔭下溫度可達50℃左右。在北半球,溫帶荒漠與陸地面積廣大、遠離海洋有關,而亞熱帶與熱帶荒漠則受副熱帶高壓帶的控制。
(3)亞熱帶夏干氣候區(地中海式氣候區) 本區主要位於小亞細亞半島(內陸除外)、地中海沿岸區域和伊朗高原西緣。同大陸東岸同緯度季風地區相比,氣候特點顯著不同,這里屬於大陸西岸亞熱帶氣候,夏季晴朗、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西亞(West Asia)又稱西南亞。亞洲西南部地理區。位於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在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裏海(內陸湖泊)之間,故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稱。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小亞細亞半島。包括的國家有伊朗、伊拉克、喬治亞在亞洲的地區、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在亞洲的地區、土耳其在亞洲的地區、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在亞洲的地區、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面積約718萬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歐洲的2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總面積的16%。
自然地理特徵
代著名「絲綢之路」 自古以來,西亞就是東、西方交通的要道。「絲綢之路」由中國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經巴基斯坦、再由西亞到歐洲的。現在,西亞除西面有陸路和國際航空線連接三大洲外,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也連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北面的海峽則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南面的波斯灣是世界石油運輸的主要航道,而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是海上石油運輸線上的「咽喉」。因此,西亞處在聯系三大洲,溝通兩洋五海的現代陸海空交通樞紐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高原為主的地形 西亞東部為伊朗高原,往西有亞美尼亞火山高原和小亞細亞半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都是被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褶皺山脈環繞的內陸高原,其邊緣分布著許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是一個由前寒武紀古陸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積不大,主要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庫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質史上,西亞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動,形成了大面積的熔岩台地。有眾多火山分布,受新構造運動影響,現代火山和地震活動也相當頻繁。外力地貌以乾旱風沙地貌為主,沙漠分布很廣。
乾燥的氣候 北回歸線從本區中部穿過,大部分地域處於副熱帶高壓和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之下,同時,本區西南臨乾旱的北非,加之高原邊緣有高大山系環繞,所以氣候乾燥,多屬熱帶和亞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很少,蒸發強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較多地區一般也不超過500毫米,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帶降水較豐富。地中海東岸為冬雨夏乾的地中海式氣候。阿拉伯半島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乾燥氣候區。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約,本區內陸流域及無流區面積廣大,地表徑流貧乏,河網稀疏。除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外,多為短小河流,大部分發源於高原邊緣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補給,河流水量較小,季節變化顯著。
荒漠、半荒漠景觀 西亞自然植被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荒漠及半荒漠(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種類很少,且有顯著耐乾旱特徵;發達的根系、肉質莖、針狀葉,多為矮生和墊狀灌木,多一年生的短生植物和多年生假短生植物。森林主要分布在向風多雨的山地。地表大多裸露,水草較豐富的綠洲多分布在沿海低地以及干河床沿岸等水分較充足地區,綠洲上生長的棗椰林是其特殊景觀。
富饒的石油資源 西亞石油資源極其豐富,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一半以上。波斯灣沿岸、海底及兩河流域為世界著名大油田,以波斯灣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帶。西亞石油儲量大、埋藏淺、油質好、易開采。石油的形成與其地質構造密切相關,波斯灣地區及兩河流域地質構造方面屬於新褶皺山系的邊緣拗陷地帶,儲油構造良好;同時,長期溫暖的海洋環境,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條件,海洋生物遺體沉入海底後,成為生成石油的有機物質來源,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逐漸變成了石油。其他礦藏有鉻、銅、銻、錳、鐵和磷灰石等。
復雜的人文地理特徵 西亞不僅是亞、歐、非三洲的結合部,也是人類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世界性和地區性宗教的源地。近代史上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幾經瓜分,使本地區的民族、語言、宗教及領土、邊界問題都相當復雜。多年來成為兩個民族之間或兩個國家集團之間,或一國內民族之間政治動亂的導火線,再加上外來壓力的插足與控制,使之更加復雜化。西亞地區一系列問題的產生根源、發展進程,趨勢都與之有關。
居民 有2.2億多人(1990年)。是戰後人口增長最迅速地區之一,50年代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長率為25.8‰,60年代27.5‰,70年代29.2‰,80年代超過30‰。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西亞仍是世界人口最稀疏地區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為22人,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地中海沿岸、兩河平原人口最為稠密。沙漠地區人煙稀少。西亞擁有大量外籍工人,集中在波斯灣的幾個石油輸出國,外籍勞工占總勞動力的80%左右,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勞務市場。人口城市化進展迅猛,從1950年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93%)等幾個產油國高達80~90%。百萬人口大城市由1個增加到13個,德黑蘭(600萬人)發展成為特大城市。城鄉差別極大,農村仍是過著落後的游牧生活。阿拉伯人約佔1/2以上,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區之一。集中分布在中、南部: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地中海沿海各國。小亞細亞半島多為土耳其人,伊朗高原以波斯人為主,以色列主要是世界猶太人的聚居區(約佔83%)。塞普勒斯主要由希臘人和土耳其人組成,外高加索地區居住著亞塞拜然人、喬治亞人和亞美尼亞人等。
經濟發展特徵 按其經濟特點可分為兩種經濟類型,即石油輸出國和非石油輸出國。石油輸出國包括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曼等8國。石油是各國經濟命脈,石油業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絕對優勢。且建築業、運輸業、加工業和商業都是以石油生產為其發展基礎。戰後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單一經濟結構常受國際市場,特別是能源市場的影響,為此,各國正在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逐步向多樣化發展。勞動力資源不足,每年從國外進入大量外籍工人和技術員,成為世界重要勞務市場。國營企業為主,各種經濟成份並存。非石油輸出國經濟多以農牧業為主。采礦業、加工業均較薄弱,發揮地理位置優勢,在運輸、加工和提供勞務上頗得石油之利,獲相當收入。當然各國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西亞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受氣候影響,灌溉農業地位重要。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大麥、豆類,次為粟、稻穀等。經濟作物棉花、煙草、甜菜等。畜產品和干鮮果品重要,是出口產品,如椰棗、榛子、阿月渾子、石榴、油橄欖、紫羔羊,安卡拉山羊等。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綠洲地帶,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場以畜牧業為主。農產品自給率低,成為世界農牧產品主要進口區之一。
『伍』 西亞的地理位置
西亞的地理位置
西亞(Western Asia),亞洲西部,自伊朗至土耳其,是聯系亞、歐、非三大洲和溝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樞紐。
黑海出入地中海的門戶是土耳其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的重要出口,航運十分繁忙。
蘇伊士運河和紅海是亞非兩洲的分界線,溝通了印度洋和地中海。
大部分地區氣候乾旱,水資源缺乏,地形以高原為主。這里的波斯灣及裏海沿岸是著名的石油產區,西亞也是局勢最動盪的地區之一。
地理
西亞不僅是亞、歐、非三洲的結合部,也是人類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古巴比倫(即兩河文明)位於如今伊拉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世界性和地區性宗教的源地。近代史上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幾經瓜分,使本地區的民族、語言、宗教及領土、邊界問題都相當復雜。多年來成為兩個民族之間或兩個國家集團之間,或一國內民族之間政治動亂的導火線,再加上外來壓力的插足與控制,使之更加復雜化。西亞區一系列問題根源、發展進程,趨勢都與之有關。
位置
西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古代著名的陸上貿易通道「絲綢之路」,就是從中國西安出發,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經過中亞、西亞,到達歐洲。西亞除有鐵路、公路以及國際航空線聯結亞洲其他地區、歐洲和非洲之外,還控制著海上交通要道。
地貌
西亞的地形以高原為主,中部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又稱兩河流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西亞東部為伊朗高原,往西有亞美尼亞火山高原和小亞細亞半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都是被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褶皺山脈環繞的內陸高原,其邊緣分布著許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是一個由前寒武紀古陸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積不大,主要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庫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質史上,西亞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動,形成了大面積的熔岩台地。有眾多火山分布,受新構造運動影響,現代火山和地震活動也相當頻繁。外力地貌以乾旱風沙地貌為主,沙漠分布很廣。
『陸』 西亞的氣候特點及成因
氣候乾旱,水資源缺乏,地形以高原為主。
西亞的地形以高原為主,中部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又稱兩河流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西亞東部為伊朗高原,往西有亞美尼亞火山高原和小亞細亞半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都是被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褶皺山脈環繞的內陸高原,其邊緣分布著許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是一個由前寒武紀古陸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積不大,主要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庫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質史上,西亞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動,形成了大面積的熔岩台地。有眾多火山分布,受新構造運動影響,現代火山和地震活動也相當頻繁。外力地貌以乾旱風沙地貌為主,沙漠分布很廣。
北回歸線從本區中部穿過,大部分地域處於副熱帶高壓和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之下,同時,本區西南臨乾旱的北非,加之高原邊緣有高大山系環繞,所以氣候乾燥,多屬熱帶和亞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很少,蒸發強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較多地區一般也不超過500毫米,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帶降水較豐富。地中海東岸為冬雨夏乾的地中海式氣候。阿拉伯半島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乾燥氣候區。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約,本區內陸流域及無流區面積廣大,地表徑流貧乏,河網稀疏。除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外,多為短小河流,大部分發源於高原邊緣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補給,河流水量較小,季節變化顯著。
『柒』 西亞地理位置
西亞位於東半球;遠離海洋海,以大陸性氣候為主,乾燥少雨。
『捌』 西亞的伊朗高原地區
閉塞的山間高原
包括高原內陸及其周圍山地,主要由南北兩側的邊緣山地及中間高原盆地所構成。其邊緣山地屬於阿爾卑斯—喜馬拉雅褶皺山帶。分為兩支,北支主要有厄爾布爾士山脈、科彼得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南支主要有扎格羅斯山脈、莫克蘭山脈、基爾塔爾山脈,並東延成蘇來曼山脈。伊朗高原南北介於中亞平原和阿拉伯海及其海灣之間,西鄰亞美尼亞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接印度半島區的塔爾沙漠,東西長達2500公里,南北最寬為1500公里,面積約270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屬伊朗,小部分屬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
伊朗高原周圍山地高大險峻,尤其是興都庫什山和扎格羅斯山脈等,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有冰雪覆蓋的山峰高大連綿,十分壯觀雄偉。
乾燥的伊朗式氣候
伊朗高原氣候主要屬亞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具有大陸性顯著、溫差大、冬春降水多等特點,因此稱伊朗式氣候。南部邊緣為熱帶乾旱氣候。
伊朗高原基本上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帶及東北信風帶,地勢較高,氣流多來自乾燥內陸,高原內部又呈盆地狀,導致本區氣候具有突出特點:大陸性顯著,冬涼夏熱,年較差大。年平均降水量為400毫米,大部分地區在200毫米以下,高原中部尚不到100毫米,僅在邊緣山地特別是迎風側降水量較多,厄爾布爾士山北坡和裏海沿岸年降水量常超過1000毫米,是降水最豐富的地區;西北部和西部山地年降水在500~750毫米之間。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表現出自北而南、從西向東、由山地到內陸盆地逐漸減少的趨勢。
內陸流域廣大
封閉的地形、稀少的降水使伊朗高原上形成了廣大的內流區(包括無流區),內流、無流區約占其總面積的2/3。高原上沒有真正的大河,河流長度不大,流域面積有限。河流的水量少,水位季節與年際變化都很大,多季節性河流等成為本區突出的水文特徵。高原內部基本上為內流區和無流區,內陸河多發源於高原邊緣山地的內側,流向內陸低地。赫爾曼德河發源於喀布爾西帕格曼山,向西南流入薩巴里湖,全長1110公里,是伊朗高原最長的河流,為內陸河,主要靠高山融雪水和冬雨補給,最大徑流量在春季或春末,此時在乾旱的低地可出現春洪水災。其餘較大的內流河有赫里河、哈利勒河、庫爾河等。外流河多分布在高原邊緣山地的外側,都很短小,流域面積也很小。最長的外流河是卡倫河,發源於扎格羅斯山,流向西南,在阿巴丹附近匯入阿拉伯河,全長550公里,有一定的通航價值。此外,還有一些更短小的外流河流入阿拉伯海及阿曼灣、波斯灣。著名的湖泊有薩巴里湖、納馬克湖等,都是內陸鹹水湖。
植被
自然植被—土壤主要屬亞熱帶荒漠草原、荒漠和灰鈣土、棕鈣土及漠土系列,自然景觀多為半荒漠、荒漠景觀。整個內陸高原基本上是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稀疏,植物種類很少,多生長疏生短草和肉質、多刺、根系發達的灌木。森林面積很少,僅佔10%左右,在南裏海低地厄爾布爾士山脈北坡森林茂密,多闊葉林,在扎格羅斯山地西部有較稀疏的森林,在山地森林帶以上分布著大片的山地草原。
自然資源
以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主要分布在扎格羅斯山的西南麓,即構造上屬新褶皺山地的前緣凹陷地帶,儲油構造良好,已探明儲量100多億噸,是西南亞也是亞洲和世界上的主要石油產地。鐵礦亦十分豐富,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地區,如克爾曼、巴米安等地,儲量大、品位高。銅、鉻、鉛、鋅等礦儲量也相當可觀。土地主要是適於放牧的各種草地,可耕地較少,不足總面積的1/5,水源不足,使草場載畜量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