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阿富汗既窮又難征服,為啥大國從古至今都要反復爭奪
說到阿富汗,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戰爭和貧窮。這個即無海岸線,又無公開資源的山地內陸小國,在聯合國聯合計劃署公布的數據中,已經淪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但是,就是這么一個物產匱乏、荒漠多山的貧瘠小國,從古到今,一直都是世界列強爭奪的目標。其中不乏蘇聯和美國這樣的近代超級大國。
而且,這些大國在爭奪阿富汗的時候,還很少取得戰爭的勝利。阿富汗因此還獲得一個「帝國墳場」的稱號。
(拿著武器的阿富汗人民)
三、隱形的豐富的地下資源。
其實,由於貧窮無力進行資源勘探,阿富汗才給人資源匱乏的表象。實際上,在這片不毛之地,並不缺礦產和油氣資源。
美國佔領阿富汗後,曾秘密派出勘探人員,發現在這片山地下面,埋著價值近萬億美元的礦石和天然氣。倘若戰爭結束,阿富汗取得獨立,有足夠的國力開采,那麼它將從不毛之地的貧窮小國,變成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正是因為如此,那些大國們才會反復爭奪,希望把阿富汗據為己有,獨吞阿富汗地下的這些豐富礦藏。
❷ 為什麼阿富汗長期動盪
要了解一下阿富汗這個國家的歷史,就會知道,這確實是一個戰亂不斷、紛爭不息的國家,這里的人民在歷史上有著極其強悍,倔強不屈的性格。今天阿富汗的主體民族普什圖人,大約佔到阿富汗總人口的一半。普什圖人的祖先大概是阿富汗本地的山民,後來又融合了歷次征服這里或經過這里的許多民族的血統,如希臘人、波斯人、北方亞利安人、突闕人、蒙古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統。 普什圖人屬於半農半牧的民族,保留了許多部落社會的傳統,盛行血親復仇,各個部落為了生存,為了保護牧場、土地、牲畜,防止其他部落的搶劫,都需要男性成員的勇敢和戰鬥技能。因此,普什圖人大都尚武剽悍,長於騎射,樂於從軍或在警察部門供職。普什圖人酷愛武器,許多人都佩有長 刀、匕 首或槍 支。普什圖工匠還長於手工仿造槍 械,並有專門的製造工場和集市。
由於阿富汗長期處於各大文明的交匯處,處於北方草原、西面的伊朗高原、和東南的印度平原接壤的地理單元,歷史上一直動盪不止,普什圖民族也形成了驍勇善戰的強悍性格,歷史上每次外來勢力的入侵無不經過慘烈的反復爭奪。19世紀以後,這個民族在幾十年間先後與英國進行了三次戰爭,重創英國軍隊,成功地抵禦了大英帝國的入侵。20世紀8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也遭到普什圖人的長期頑強抵抗,最終不得不黯然撤出。今天,美國反恐戰爭的主要對手塔利班武裝就是以普什圖人為主。 2001年,美國以「反恐」為名對塔利班進行軍事打擊,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在阿富汗建立了以卡爾扎伊為首的政府。但是,塔利班在阿富汗社會底層的生存土壤並未消除,戰後重建困難重重,塔利班隨時可能死灰復燃。 而美國佔領阿富汗的真實目的,除了所謂的「反恐」,「消除對美國的威脅」,更重要的是看重阿富汗重要的戰略地位。控制了阿富汗,就是在這個中亞、西亞、南亞、東亞的會沖地帶打入一個楔子,對東可牽制中國、對北可向俄的中亞後院滲透、對東南可監視印度、對西包圍伊朗。以美國及其北約盟軍的力量,恐怕並非不能將塔利班斬盡殺絕,而是有意網開一面,放幾條漏網之魚,好讓美國有長期駐軍的借口。只是美國這幾年的「三心二意」有點過於託大,低估了阿富汗反抗力量的能量,搞得現在有點不好收場。
❸ 阿富汗內戰的原因是什麼
阿富汗內戰的原因是英美撤軍致阿富汗權力真空。
阿富汗戰爭是美國崇尚「徹底勝利」的傑克遜主義的一次冒險實踐,戰爭的最後發展並沒有完全按照傑克遜主義者的心願。2001年10月7日,美軍對阿富汗塔利班發動了「閃電戰」,戰斗很快取得勝利,但戰爭卻未能贏取包括「基地」精神領袖拉登和塔利班首領奧馬爾等眾多「美國敵人」,均未能在「閃電戰」中捕獲或消滅,殘余塔利班武裝在阿西南部站穩腳跟,被打散的「基地」組織流竄入巴基斯坦、葉門、伊拉克、利比亞等,加速了極端主義的滋生和擴散。而在阿富汗,除了首都喀布爾之外,其他各地,均在不斷爆發各類流血戰斗。
對於美軍而言,在阿的「結束作戰行動」,只是從「戰斗」模式,替換成「支持」模式,仍有萬名美軍按美阿協定長駐於阿富汗軍事基地,培訓和支援阿安全部隊,不再直接參與戰斗任務。名義上,美軍沒有完全「離開阿富汗」,也沒有完全「拋棄阿富汗」,但外國軍隊競相撤離阿富汗之舉,以及剩餘美軍呆在基地不出戰,使事實上阿富汗將不可避免出現「權力真空」。目前仍然脆弱不堪的阿富汗安全部隊,是不可能完全有能力應對防務。這使發生在阿富汗的這場曠日持久的「國際戰爭」有可能替換成「內戰」。
❹ 阿富汗的獨立戰爭是怎麼回事
直到1919年,阿富汗還是一個封建的半殖民地國家,是英帝國主義的勢力范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青年阿富汗黨人在穆罕默德·塔爾吉(1863—1933年)的領導下,重新活躍起來。1919年塔爾吉創辦《光明報》,提倡科學和民主,宣傳現代工業和教育的重要性,批評伊斯蘭教的陳規陋俗和封建王室的腐敗昏庸,主張完全擺脫英帝國主義對阿富汗的控制。1919年2月20日,哈比布拉國王在賈拉拉巴德的狩獵行宮被刺身亡。哈比布拉的第三個兒子阿馬努拉在青年阿富汗黨人的支持下於2月28日在喀布爾正式宣布即位。他宣布:「從現在起,阿富汗是一個獨立自由的國家,它不承認任何外國的統治權。」要求英國承認阿富汗的「主權完整、行動自由和完全獨立」。但是,英國頑固地拒絕阿富汗的正義要求。1919年5月3日,英軍向開伯爾山口的阿富汗邊防軍發動進攻。5月7日,阿馬努拉政府頒布動員令,向英國宣戰,阿富汗抗英獨立戰爭正式開始。戰爭在瓦西里斯坦和開伯爾山口激烈進行,阿富汗軍民英勇抵抗。英帝國主義在阿富汗軍民打擊下,加上蘇俄對阿富汗獨立的承認和道義的聲援,以及印度革命運動正在高漲,被迫同意停戰談判。1919年6月3日,雙方簽署停戰協定,8月8日,在自沙瓦簽訂了雙方暫訂和約,英國承認阿富汗在內政和外交上是「自由的主權國家」。經過兩年多的談判斗爭,1921年10月22日,英阿締結了最後和約,英國正式承認阿富汗的完全獨立。阿富汗抗英獨立戰爭取得了勝利。
❺ 伊朗與阿富汗關系怎麼樣
伊朗和阿富汗都屬於中東地區,伊朗是阿富汗重要的鄰國之一,目前阿富汗一直和伊朗保持著友好的關系。
兩國交往的深度和廣度在短時間內取決於伊朗的意願,但是從長期看,阿富汗政局的穩定將是雙方在具體領域交往的基石。
❻ 阿富汗獨立的過程是什麼
1736年,納狄爾登基為波斯國王。1736年11月,納狄爾率領大軍8萬人向東方進發,1738年3月,在長期圍困坎大哈之後將它佔領,大肆搶掠,將坎大哈徹底破壞。同年佔領了喀布爾和阿富汗的其他城市。
之後,納狄爾便進軍印度,1739年3月,納狄爾率軍進入德里。5月返回波斯。納狄爾從事遠征和侵略,力圖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納狄爾帝國沒有長期存在的經濟和政治上的前提,他主要依靠土庫曼各部落和被他征服的烏茲別克各部落和阿富汗各部落的上層分子。
人民對納狄爾的橫征暴斂,連年征戰非常不滿,1743年各地紛紛起義,納狄爾以極其殘暴的手段予以鎮壓。1746年3月,在賽義斯坦爆發了反對納狄爾統治的起義。俾路支人和賽義斯坦的起義者合並到一起。納狄爾派他的侄子阿里·古里汗去鎮壓起義,阿里不肯服從納狄爾的命令,公開反對納狄爾。納狄爾決定親往賽義斯坦鎮壓起義,1747年6月的一天夜裡,納狄爾被刺殺於呼羅珊城下一兵營的帳幕里。
納狄爾王遇害以後,他的國家立即土崩瓦解,並變成許多敵對的封建酋長國。阿富汗的阿布達里族世襲酋長阿赫麥德汗原先在納狄爾王處供職,他屢立戰功,為納狄爾王所賞識。納狄爾死後,阿赫麥德汗率領阿富汗人洗劫了納狄爾兵營,搶奪納狄爾的部分財寶和大炮,逃往坎大哈。阿赫麥德汗依靠他的阿布達里部落。
他不久佔領了赫拉特旁遮普與卡什馬爾,宣告自己是獨立的統治者。1747年成立了獨立的阿富汗國家,在他即位的第1年,就征服了喀布爾、佩沙沃等阿富汗本部地區。
❼ 阿富汗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是一個位於亞洲中部的內陸國家於1919年從什麼國家獨立
阿富汗是1747年從波斯獨立的,1919年它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只不過出於英國和俄國爭奪殖民霸權的中間點,成為雙方爭搶的目標而已。1919年擊退了英國的第三次進攻。
❽ 伊朗在1900年是獨立的國家嗎我需要史實,如果不是獨立的那他受誰的殖民呢
半殖民半封建國家
伊朗愷加王朝
(1779年至1921年)
愷加王朝建於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蘭。愷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強加緊在伊朗的爭奪。1801年俄國兼並喬治亞;英國同伊朗三次戰爭導致伊朗割地賠款及承認阿富汗獨立。此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了不平等條約。19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礦、築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1907年,英、俄兩國相互勾結劃分了在伊的勢力范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沖區。 之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簽訂不平等條約。伊朗雖然名義上仍是"獨立"國家,但實際上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往昔波斯帝國的輝煌與今日的恥辱形成鮮明對照,伊朗在追求復興強國的路上必然產生強烈的民族主義,而強烈的民族主義又很容易導致極端主義和盲目的排外思潮。」[1]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
❾ 伊朗的古代史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我國漢史稱安息。公元前2000年後出現印歐血統的伊朗人。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盛極一時。該朝第三代國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前521—前485),帝國版圖東至阿姆河和印度河兩岸,西到尼羅河中下游,北至黑海、裏海一帶,南達波斯灣。公元前330年古波斯帝國被馬其頓·亞歷山大所滅。後建立了安息、薩珊王朝。從公元前二世紀與中國有友好交往,著名的「絲綢之路」便橫貫伊朗北部。公元7—18世紀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後入侵。18世紀末,伊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加部落統一了伊朗,建立了愷加王朝。 具體情況: 埃蘭王國(公元前3千紀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埃蘭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倫河流域,他們是伊朗高原的土著人。公元前第3千紀上半期,埃蘭人建立了國家。公元前1176年,埃蘭國攻陷巴比倫。公元前639年,埃蘭國被亞述人所滅。
米底王國(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公元前2千紀,中亞的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7世紀中葉,米底部落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雅利安人國家。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部落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滅亞述帝國,其疆域擴至現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東部、現伊朗西部、東部和西南部。公元前550年,米底國被波斯帝國居魯士二世所滅。
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統治,建立了波斯帝國。在國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干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包括70個民族,50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臘)波(斯)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東侵,征服波斯全境。
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的統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亞歷山大三世在波斯積極推行「希臘化」的殖民統治。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其部將塞琉古(馬其頓人)奪得帝國東部廣大地區,並於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枝。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爾尼部族打敗塞琉西王國軍隊,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薩希斯王朝。中國史稱安息王朝,西方史學家稱之為帕提亞王朝。安息王朝由於同羅馬的長期戰爭和朝廷的內訌,從公元1世紀以後逐漸衰落。
薩珊王朝(224年至651年):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被薩珊王朝推翻。薩珊王朝建立後又向東擴張至印度河中上游,曾一度成為古代伊朗最輝煌的時期。隨著同羅馬帝國的戰爭、封建割據、人民起義、中亞游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漸衰落。
阿拉伯帝國統治下的伊朗(651年至11世紀初):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依本·阿凡推翻薩珊王朝,佔領波斯全境。伊斯蘭教取代祆教(拜火教),成為伊朗居民的主要信仰。伊朗被征服後,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自公元661年至11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先後經歷了倭瑪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伊朗成為這兩個王朝的一部分。從9世紀起,阿拔斯王朝日漸衰落,在伊朗境內及其鄰近地區,相繼出現一些獨立或半獨立的地方封建王朝,與其分庭抗禮。
塞爾柱突厥人的統治(11世紀初至12世紀末):11世紀初,塞爾柱突厥人由中亞興起,先後征服巴格達、敘利亞、拜占庭帝國,建立起一個東起中亞、西至博斯普魯斯海峽,包括伊朗在內的塞爾柱帝國,但帝國不久即告分裂。12世紀末,花剌子模王國(今烏茲別克境內)奪取伊朗東北部,13世紀初佔領伊朗全境。它統治的疆域還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區。
蒙古的侵略和伊兒汗國:成吉思汗與1219年率軍西侵,先後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地,殺死花剌子模國王,掠奪大量財物後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二次討伐花剌子模,殺死國王後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再次率兵占據伊朗並建立以伊朗為中心的伊兒汗王朝。此後,蒙古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並任用伊朗人為行政官吏。
帖木兒的侵略(1380年至1405年):隨著伊兒汗國的逐漸衰落,當時的伊朗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據之中。西察合台汗國(今烏茲別克境內)的國王帖木兒(1336年至1405年在位)在奪取中亞地區後於1380年至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繼而侵佔美索不達米亞,並入侵印度。1405年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統治范圍只限於河中地區和伊朗東部。
薩法維王朝(1502年至1722年):帖木兒死後的近一百年中,伊朗再次陷入各地方封建王朝的紛爭割據之中。其中,薩法維王朝建於1502年,此後一直向外擴張,極盛時版圖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薩法維王朝與奧斯曼帝國曾長期進行戰爭。薩法維王朝是伊朗歷史上第一個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朝代,對什葉派在伊朗的發揮壯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紀末,薩法維王朝日漸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爾扎部落在馬赫穆德的領導下,攻佔薩法維王朝國都伊斯法罕,並自立為伊朗國王。
阿夫沙爾王朝和贊德王朝(1736年至1796年):1736年,來自伊朗霍拉桑地區的部落首領納迪爾率軍把阿富汗人逐出伊朗,並以馬什哈德為中心建立阿夫沙爾王朝。經過數年戰爭,阿夫沙爾王朝版圖一度東至阿富汗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達,北接裏海,南瀕波斯灣。1747年,納迪爾國王死後,其兒孫為爭奪王位而爆發內戰,各路諸侯紛紛稱王,其中凱歷姆汗(1749年至1779年在位)以設拉子為首都建立了贊德王朝。經過多年戰爭,贊德王朝占據了除霍拉桑及以東地區以外的阿夫沙爾王朝的土地。1779年凱歷姆汗死後,贊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贊德王朝和阿夫沙爾王朝先後被愷加王朝所滅。
愷加王朝(1779年至1921年):愷加王朝建於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蘭。愷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強加緊在伊朗的爭奪。1801年俄國兼並喬治亞;英國同伊朗三次戰爭導致伊朗割地賠款及承認阿富汗獨立。此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了不平等條約。19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礦、築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1907年,英、俄兩國相互勾結劃分了在伊的勢力范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沖區。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