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何歐美國家無法容忍伊朗成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看了上述問題,我不得不指出,該題目存在表述錯誤!第一,歐美俄等國並沒有長期容忍巴基斯坦擁核,相反,美俄等國曾經給巴基斯坦製造了不少麻煩。第二,美國等國在歷史上曾積極贊成伊朗發展核武器,後來隨著國際局勢發生變化,相關國家才轉而反對伊朗!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
結論
在我看來,伊朗想要發展核武器的動機沒有錯,畢竟,哪個國家都想不斷提升自己的軍事實力。可不幸的是,伊朗畢竟只是一個地區大國,由於其身處敏感位置,它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大國關注。
伊斯蘭革命衛隊
一般情況下,伊朗研發成功核武器並不現實。除非該國能像巴基斯坦和印度一樣,瞅准大國博弈的縫隙來拼一把。或者學一學以色列,選擇無條件服從某個擁核大國的安排。當然了,這只是筆者的個人觀點,如若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討論哦!
軍武視界原創,嚴禁抄襲或搬運,違者必究!
❷ 伊朗秘密計劃泄露,白宮立馬轉變態度呼籲「坐下談判」,伊朗會答應嗎
實際上美國對伊朗問題一直都是進行口頭警告和經濟制裁,希望以此把伊朗逼到談判桌上。然而直到伊朗的石油出口被限制到只有十分之一了,伊朗人還是沒有妥協。
二、特朗普的治國理念
特朗普在成為美國總統之前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特朗普在上台之後聲稱要改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負債國這一現狀,還說要在自己任期內結束美國的所有海外戰爭。雖然特朗普也曾下令對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發起打擊,但是這只是一次小規模的軍事打擊。
所以說,伊朗人正是發現了美國人現在已經無力發起針對伊朗的全面戰爭這一點才可以對美國如此強硬的。
❸ 伊朗和美國之間主要矛盾是什麼
伊朗和美國的關系目前非常不好,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惡劣,但是在很久之前,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伊朗和美國的關系實際上非常密切。之所以伊朗和美國開始出現這么大的矛盾,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巴列維領導下的伊朗給與了美國非常多的幫助,甚至美國士兵在伊朗國內觸犯法律的時候,伊朗法庭沒有審判的權力,而是應該交由美國進行審判。其次就是在巴列維王朝覆滅的時候,霍梅尼帶領下的伊朗開始對美國產生了抵觸情緒,最後導致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的發生。最後就是到目前為止,伊朗和美國仍然處於非常嚴重的對立情緒,特別是在蘇萊曼尼被美國軍隊刺殺之後。
最後就是到目前為止,伊朗和美國仍然處於非常嚴重的對立情緒,特別是在蘇萊曼尼被美國軍隊刺殺之後。伊朗國內開始了一輪非常強大的反美浪潮,雖然美國並不害怕,但是雙方的關系徹底進入冰點。所以也就造成了雙方的主要矛盾點。
❹ 特朗普如何看待伊朗核協議
伊朗核協議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2015年簽署的,當年7月,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該協議。在該協議下,伊朗同意在未來10年不開發核武器,以換取國際社會取消對其的制裁。
特朗普自競選美國總統開始,就一直批評伊核協議是「糟糕」、「軟弱」、「談判不善」和「瘋狂」的協議。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樂忠於推翻前總統的所有政策。上任以來,特朗普就已經先後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和《跨太平洋夥伴關系貿易協定》(TPP)。
據悉,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官員,包括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都表示伊朗遵循了協議中的承諾。但是特朗普認為,盡管他們可能會堅持協議的字面意義,但他們通過在該地區製造不和,違背了自己的精神。
制裁可能需要90-180天才能生效,這段時間里美國政府將為企業和銀行制定指導方針制裁真正實施之前的寬限期,可能會為該協議的支持者提供談判的機會。特朗普8日表示,他願意尋求外交手段來解決他的擔憂。但這種不確定性可能將阻止外國對伊朗的投資。
❺ 美國將如何對待伊朗
可能美國也會平了伊朗in
no
time
有時候美國人誤把伊朗人當伊拉克人看
在美國歧視還是有的
❻ 布希回憶錄爆光的十大秘聞有哪些
美國前總統布希下台兩年後,終於打破沉默,出版回憶錄《決策時刻》。這部497頁的回憶錄從2001年「911」恐怖攻擊開始,至金融危機結束。布希在書中敘述任內所犯的一些錯誤,包括伊拉克戰爭和卡特里娜颶風風災應變不力。這部回憶錄被視為布希替自己歷史評價翻案的工具,同時也爆出多秘聞。 一,「911」 恐怖襲擊發生時未聽顧問的話 2001年9月11日這一天,布希正在外地視察。當部下向布希報告時,他想,第一架飛機可能不是襲擊,第二架則一定是襲擊了。"而這第三架已經是在宣戰"。布希憤怒了,"我們將找出誰是責任者並狠狠地教訓他們。"布希還寫道,他可以置顧問的建議於不顧。他沒有聽從顧問的建議,毅然決然地返回了華盛頓。他不想躲在隨便哪裡的防空地下室里,而是要在白宮向全體美國人發表講話,雖然這時利用飛機進行的恐怖襲擊依然可能發生。 二,水刑救了英國人的命 布希在自己的回憶錄里宣稱,對三名恐怖分子動用水刑逼供讓英國免於遭受恐怖攻擊,並說不在乎英國人怎麽看待他。三名嫌犯中有一人是策劃「911」恐怖攻擊的基地組織高層莫罕默德。布希說:「我們逮到了基地組織的執行官,3000人死在他手裡。我們覺得他有另一次攻擊的情報,他說要等到律師來才肯回答問題。我說有沒有合法可用的訊問手段?總統的職責就是要保衛國家。」布希以「對極了」形容批淮用水刑逼供的決定。這種逼供手法把人綁住,用毛巾蓋在臉上澆水,會讓人產生溺水窒息的感覺和長期心理陰影。 三,承認未能在伊拉克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布希在回憶錄中表示,他承認未在伊拉克找到大規模毀滅武器,他比任何人都震驚或憤怒。關於發動伊拉克戰爭的錯誤,他在接受NBC電視網專訪時說,「道歉基本上是說,那個決定是錯誤的。我不相信那是個錯誤的決定。我認為處理這件事情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出原因,以及哪個環節出了錯,並且改正錯誤。」 他也忽略了從伊拉克迅速撤軍將不可能實現。 四,發動伊拉克戰爭時失道寡助 布希在回憶錄中承認,在阿富汗同塔利班以及基地組織進行的戰爭得到了盟友的支持,但到了伊拉克戰爭開始時,情況已不是這樣。在回憶錄中的相關章節中,布希利用機會,同那些在伊拉克問題上的反對者清算。這些反對者曾公開讓他感到失望:當年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法國總統希拉克。只有英國首相布萊爾支持他,但遭到英國民反對。布希對英國民眾埋怨被美國拖入伊拉克戰爭時表示:「英國民眾現在怎麼看待我,並不重要,再也不重要了。老實說,當時怎麼看待我也不重要。」 五,對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深感失望 布希回憶錄中寫道,施羅德是"最難進行定論的國家領導人之一",施羅德以對阿富汗戰爭提供的支持,贏得了布希的信賴,但是後來施羅德卻是濫用了這一信賴。2002年1月,施羅德訪問美國期間,布希同他在白宮就軍事打擊伊拉克一事交換了意見。德國總理向他保證說,"在阿富汗做到的事情,也會適用於伊拉克。"布希把這些話理解成對他的支持。不過,隨著德國當年秋季議會大選的臨近,施羅德卻以反對伊拉克戰爭贏得了高分,而之前的約定卻忘得無影無蹤。當年,施羅德同布希之間是一種冰期的狀態。 六,德國高官稱布希為希特勒 布希在書中坦言,另一件事也深深刺傷了他,德國一名內閣成員(他指的是當年聯邦司法部長多伊布勒-格梅林)將他比作希特勒。"我非常震驚,非常憤怒",布希寫道,沒有什麼比德國官方成員說出這樣的話更具刺傷力了。多伊布勒-格梅林駁斥了她曾做過這番比較的說法。不過。德國總理默克爾很快便成了布希在"國際舞台上的親密朋友"。布希寫道,她"可以信賴,親切並且真誠"。 七,曾命令軍方制訂打擊伊朗計劃 布希回憶錄在回憶錄中承認,曾命令美國國防部制訂打擊伊朗核設施的計劃並研究對敘利亞採取秘密軍事行動問題。布希在回憶錄中說,為了阻止伊朗的核計劃,或者至少達到暫時阻止的目的,「我命令五角大樓研究發動攻擊需要採取怎樣的必要措施」。他聲稱,美國永遠不會允許伊朗用核武器來威脅世界和平,對伊採取軍事行動一直是美國考慮的選項,但是最後的選項。他曾與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討論過各種可能對伊朗採取的措施。回憶錄還披露,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曾要求美軍轟炸敘利亞的疑似核工廠,美國國家安全團隊就空襲或秘密襲擊的可行性進行了認真研究,但中央情報局和美國軍方認為,要派一支隊伍進入並從敘利亞溜出來太過危險,因此拒絕了以色列的要求。於是,以軍2007年9月對敘利亞單獨採取了打擊行動。 八,曾想撤換副總統切尼 布希在回憶錄中還披露,他曾經考慮替換副總統切尼。在2004年競選連任前,曾考慮由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田納西州參議員佛瑞斯特,取代備受爭議的副總統切尼,做為他的競選搭檔。有人說副總統切尼在實際掌控白宮,那麼他如果替換了切尼,這種說法就會不攻自破。他花了數周時間考慮,最後認為還是需要切尼協助他完成工作。 九,救援卡特里娜風災諉過於人 在內政方面,美國媒體強烈批評布希對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災民的援救為時過晚。不過,人們讀起回憶錄感到的卻是,對此承擔責任的不是他,而是其他人。比如"卡特里娜"颶風。布希寫道,他不能主動行動,他多次催促路易斯安娜州州長布蘭克,接受聯邦的援助。但布蘭克仍猶豫多時。這樣,被洪水圍困的災民等待了多日才盼來救援物資。將近1500人死亡。 十,「空軍一號」通信設備落後 布希的回憶錄還透露了一個有趣而且令人震驚的的細節:美國總統專機"空軍一號"的通信系統十分陳舊,及時得知信息是困難的事情。機上不設衛星電視,每隔數分鍾,機上電視就同地面失去一次聯絡。"屏幕上不斷下著雪花"。同安全事務顧問賴斯以及副總統切尼的通話也頻頻中斷。作為總統,他只能支離破碎地得到消息。
❼ 多年來,美國一直把伊朗定性為「支持恐怖主義最積極的國家」,並且指責伊朗秘密研製核武器威脅國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