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古代史上的薩珊王朝與古代波斯帝國有什麼關系
嚴格的來講,盡管也被稱為薩珊波斯,但是曾經的薩珊王朝與更早一點的古波斯帝國之間只能說是族源相近,然而在文化上、制度上已經隔得比較遠。
這個王朝去希臘化,並且從一開始就極力與古代波斯貴族拉上血緣關系,還聲稱其先祖是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末王大流士三世。雖然這一部分史實仍然有待考證,但是長期以來薩珊王朝的建立者及其祖先都定居在古波斯的起源地。直到帝國滅亡後也未曾離開。從這個角度講,可以說是仍然保留了點古波斯帝國的余暉。實際上已經很遠了。
❷ 為什麼薩珊要把國都定在泰西封,而不是伊朗
首先泰西封是波斯帝國的舊都,國都沒什麼特別情況一般都是選擇舊都的,也有恢復波斯帝國榮耀的意思。
其次泰西封位處兩河流域,平原,比較繁榮,比起伊朗的高原要繁華多了,也能較好地供給大帝國的首都,要還在伊朗運糧食都要花大力氣,統治者享樂方面也好啊。
第三泰西封靠近羅馬的東方邊境,有明朝那種天子守國門的意思,邊境力量和首都力量合一,防禦力會更強,也能更好地反攻羅馬,復興波斯帝國。
第四伊朗是其核心區域,但也是穩定區域,不必立都鎮之,而泰西封所處的區域是異族區域,不穩定,立都以方便壓制反對力量。
❸ 薩珊朝波斯是哪個國家
薩珊(226~651)是波斯(今伊朗)的一個王朝,由阿爾達希爾一世在艾斯塔赫爾(Estakhr)建立的王朝,中國史籍關於薩珊朝波斯的記載,當以《魏書》為最早。
❹ 請哪位行家鑒定一下這是不是瑪瑙手串是什麼類型的瑪瑙價值多少謝謝
這是纏絲瑪瑙,有幾枚帶眼的是「魅眼纏絲瑪瑙」,產地應該是西藏,雲南也生產。
纏絲瑪瑙,藏人稱為「瓊」,以絲絲纏繞,亮麗透明,若琥珀色,中有天然形成的眼睛為上品。
藏人的纏絲瑪瑙代代相傳,貼身佩戴,視為天降神物,由於藏人獨特的天降情結,我們無法從他們的講述中得到正確的纏絲瑪瑙的來源,在今天我們只有理性的分析,依據史實的記載一點點的還原這些珠子的來龍去脈。
公元五世紀的西藏,疆土北抵回紇,西接大食,南鄰天竺(波羅王朝),東聯南詔。而神話里古代象雄的領域則西至耶路撒冷。如此廣闊的疆土與多民族交融,讓藏民族具有極為多樣的文化來源,唐代吐蕃極盛時期,帝國富足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多次的對外征戰,掠奪回大量的財富珠寶。還有人數眾多的製作珠飾的工匠,在吐蕃時期藏人普遍佩戴珠飾,帝王與皇室則是高貴珠子的擁有者。
薩珊帝國(公元226年~公元630年)的瑪瑙珠佩在很長的時間里由麝香之路流入西藏,漢人的史書記載里波斯商人被稱為「波斯眼」,意為善於識別寶珠的奇人,可見當時珠佩是主要的商貿內容,宋代也一度禁止漢地商人用茶葉換取吐蕃人的珠飾,珠飾之路的最東端,應該是漢地了!在吐蕃與大食的戰爭期間,吐蕃軍隊頻繁地掠奪了薩珊的珠飾寶物,我們可以想像,西藏的纏絲瑪瑙,其主要來源當是西方的波斯,若再將視線放大,更西方的希臘與埃及,或是纏絲瑪瑙的最源頭。
今天依然可以在伊朗的魯爾人、庫德人地區見到當地工匠所制的與古代西藏纏絲瑪瑙珠近似的珠子,其製作纏絲瑪瑙的工藝一直沒有間斷,改變的只是製作工具,與製作者的心思。
還有人認為,纏絲瑪瑙是盛唐時,文成公主帶到藏地的。
吐蕃娶親,文成公主進藏,珠子,若把這三個元素連接起來,倒是有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唐朝的皇帝想考驗吐蕃的請親使者,拿出一顆奇怪的珠子來,讓吐蕃的使者穿線,這顆珠子的特別之處是,它的孔道九轉回腸,繩子無法穿過。聰明的吐蕃使者把線綁在一隻小螞蟻腿上,又把螞蟻放在珠子的孔口,螞蟻就帶著線穿過了九轉的孔道。
唐以前的瑪瑙珠子,孔是對打的,開口大,到了珠子的中心,卻細細的,而且,兩個孔的對口還是錯開的,遇到這樣的古珠,很難把繩子串過去,我有好幾次都把繩子斷死在珠子中間,怎麼沒有想到過利用小螞蟻!
古代纏絲瑪瑙珠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中國雲南,西部甘肅寧夏新疆一帶,這一區域恰是吐蕃的疆域和屬國,在中國河西走廊,東北與韓半島的古墓中都有纏絲瑪瑙的出土,是歷史上契丹黨項鮮卑民族佩戴纏絲的明證。
古人制珠,有天地的靈氣,研磨鑿孔,非百日難以成珠,瑪瑙的硬度與鋼鐵相近,古人取自然紋理漂亮的瑪瑙石,剖石磨製,用鐵鑽細細鑿孔,再用皮子拋光,一珠之價值,勝過千金,有富貴如王侯者方有資格佩戴,只有那時的貴族與工匠才能將美細膩到視覺的末梢,製作出通靈的神之珠佩,歲月流淌,做珠子的人與戴珠子的人,都已是歷史長河下的白骨,只留下美珠顆顆與我們欣賞,一顆古珠遺之荒原幾番周轉顛沛,能看到或得到,都是很大的緣分!
金剛乘古籍上說,纏絲瑪瑙無垢凝乳般的純潔,如甘露的明亮光芒,象徵大樂、無量、永生之眼。
古人對邪惡之眼的懼怕被稱為邪眼意識,從古代希臘到西藏,邪眼意識普遍存在而對應的則是神眼珠子的護身,用有眼睛圖案的珠佩來抵禦邪靈的侵害,這是以眼還眼的由來,西藏人在神眼珠的佩戴上與希臘羅馬印度一致,或許喜馬拉雅古文化圈容納了歐亞大陸所有的文明。
纏絲瑪瑙的自然紋理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黑色的眼睛是贊巴拉之眼,傳說里贊巴拉和菩薩鬥法,被菩薩用金剛杵敲傷了頭,所以要用涼水每天澆珠子,來緩解贊巴拉的頭痛,這樣他才可以給予我們財源。西藏的神靈故事生動有趣,神靈如凡人般有性格的缺陷,感性的情緒。
還有乳白的中間是水晶眼睛的纏絲,被稱為男女愛情的神眼,佩戴可以讓人得到美妙的愛情!
纏絲瑪瑙分傳世、入土、火供三種狀態。
傳世的纏絲瑪瑙油潤透明,色澤極美,有琥珀般的茶色,還有漆黑、深紅、乳白。
入土纏絲瑪瑙由於土沁,珠子呈現灰白的鈣化色,表面會有生坑古玉的白皮,古珠愛好者將這種纏絲長時間泡在清水中,使其吐漿,而後貼身佩戴,慢慢的表面的灰皮會退去,珠子漸漸復原到傳世的品相,看著自己佩戴的珠子越來越潤美,也是玩珠的樂趣。
火供,是藏傳佛教的一種祈禱儀軌,僧人用新鮮的樹枝燃燒供奉神靈,其間會在火焰中放入供奉者奉獻給神靈的禮物。火供纏絲就是經過火燒後的珠子,呈現灰色的鈣化,有如中原的火燒玉,火供纏絲呈不透明的石灰石狀態,珠子表面有細微的裂痕,這類珠子在價格上要低於傳世珠子很多,資深的玩珠者知道,火供珠子也有其特別的滄桑之美,又有宗教的祈福寓意且價格低,故有愛者做專題的收藏。
藏人的纏絲貼身佩戴,與活佛賜予的護身經咒一起用繩子拴在脖子上,在西藏我們會遇到斷為兩半的纏絲,這多是一個家族兄弟分家時,用斧鋸切開的。
古代西藏人認為瑪瑙類珠子是天神的飾品。由於天界的戰爭而遺落人間這神話源於公元前的希臘多神教,藏人在得到這些珠子後會在珠子上砸個小坑,因為神佩戴過的珠子福報太大凡人不可享受,只有讓珠子有了一點殘損凡人才可佩戴。這段內容采訪於郎依法王,為何西藏古代瑪瑙珠子上多有砸痕這是最正確的解釋。
在今天的西藏牧區,已經很難看到古老的纏絲,在幾年的西藏珠佩熱後,藏地的老纏絲已經接近滅跡,曾經是藏人神聖之珠的纏絲,在今天也是內地藏珠收藏者的愛寵,這種物與人的變化何嘗不是一種輪回。
《晶珠本草》中記載纏絲瑪瑙為貴重葯類,用來製作具有神通力的葯丸。
在西藏與尼泊爾,高級別佛像法器鑄造也會加入纏絲瑪瑙的粉末,這就是藏地尼瑪銅佛像的神秘配方之一。
纏絲瑪瑙在藏密儀軌中也被用於對唐卡的開光,一些有明顯磨痕切面的纏絲,被認為是寺廟千百年來用來給唐卡開光的珠子,這類珠子多由藏密高僧傳承,市不多見。
四五年前,在拉薩的沖賽康,一顆纏絲瑪瑙價值幾百元,去年六月,一位業者在玉樹牧區以十萬元的價格購買了一顆有眼睛圖案的纏絲瑪瑙,之後這顆瑪瑙珠在北京以近百萬的價格交易,成為某娛樂明星的飾品。
西藏古代纏絲瑪瑙珠的市場價格在數年裡漲了近百倍,普通者,每顆數千元,形狀規矩,正中有眼睛,對稱紋路,色澤如琥珀,有藍色沁,且黑白分明的纏絲,幾十萬也不為奇。
目前收藏市場上的西藏古代纏絲瑪瑙,多有仿製,仿品多來自中亞國家還有巴西瑪瑙料的國內加工,有業者以此類珠子冒充藏地纏絲出售,價值幾百元一顆,仿製品與真品之間雲泥之分,不可同語。
真偽鑒定方法:
1、看珠型,西藏纏絲為桶圓,形狀飽滿,西亞是棗核型,細長。
2、看皮殼包漿,西藏的纏絲皮殼光亮,油潤熟美,在陽光下寶光閃耀,仿品乾澀,是機器拋光,與人的肌膚毫無親近感!
3、看風化紋,老纏絲的分化紋自然分布,新的為人工敲擊而成,生硬難看。
4、看孔道,老的孔道光亮,無磨鑽痕跡,孔口為水滴形狀,這是數千年佩戴的勒痕,新品的孔道有電鑽的鑽孔痕跡,孔口規整無佩戴痕跡,即便模仿了水滴口,也是用電鑽人為做出的不自然。
5、看價格,真品的價格高,仿品的價格低,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辨別方式,目前的藏族珠佩商人都很懂市場價格,完全不可能低於市場價出售真品。
纏絲瑪瑙串要看長度和珠子的保存良好度、是否染色優化過為估價依據,您的珠串不知尺寸和是否處理過,很難定價。
❺ 薩珊王朝的文化
薩珊王朝時期的波斯藝術,繼承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傳統並融合古代東方和西方的風格而有所發展。泰西封等地皇宮遺跡顯示出當時建築規模的宏偉,納克什·伊·盧斯塔姆等地的摩崖浮雕以粗獷豪放的手法表現諸王之王的神聖尊嚴。精美的金銀細工亦著稱於世。薩珊王朝的絲織品豪華絢麗,其上繪有鳥獸、狩獵和各種植物紋樣,對拜占庭、埃及和中國都有相當影響。
建築薩珊王朝普遍流行拱頂結構的房屋,半球形的穹頂以內角拱或突角拱支撐蓋在方形的房屋上。安息王朝時代已出現的拱頂桶形建築「伊旺」,這時已廣泛用於王宮建築的入口和覲見廳。薩珊王朝的城市建築遺跡主要有泰西封城及科斯洛埃斯二世所建的宮殿、菲魯扎巴德城、比沙普爾等。泰西封原系安息王朝的首都,薩珊王朝時代於4世紀重建,以巍峨的王宮著稱。王宮的中央是一座高約37米、拱跨約25米的拱頂大廳,四周連著帶拱頂的暗樓。王宮以磚石建成。城內還殘留下20座拜火寺。廟宇平面呈方形,屋頂為圓形,屋子四周為帶拱頂的走廊。不少廟宇建於岩石山峰頂上,幾公里外即能看到廟前燃燒的「聖火」。各類建築物的牆面均以帶有雕刻圖案的灰泥或鑲嵌物作裝飾。菲魯扎巴德城址平面呈圓形,象徵瑣羅亞斯德教所崇拜的太陽圓盤。有三道環城城牆,外面兩道城牆各有4座城門。城市中央是王宮、政府官邸、神廟和烽火塔。建築物都呈方形,帶圓屋頂。雕刻薩珊王朝的雕刻,特別是岩石浮雕獲得高度發展。絕大多數浮雕刻於王朝建立後的最初150年內。它們廣泛分布於薩珊帝國各地,僅在今伊朗境內就有30處以上。浮雕的畫面都是表現神授王權、戰勝敵人、各民族對皇帝朝貢等事件的。其內容具有明顯的頌揚王室的特徵。表現形式既吸收了羅馬高浮雕的手法,又創造了典型的波斯紋飾化的風格。與安息王朝時代的人物正面浮雕不同,既有正面又有側面的形象。最著名的是附近的羅斯塔姆岩石浮雕。它採用羅馬傳統的高浮雕手法,表現阿爾達希爾被授予王權時的場面,皇帝和神都騎在馬背上。此外,雕刻藝術還廣泛見於寶石和印章上。最傑出的寶石雕刻是一塊岩石結晶,上面刻畫了科斯洛埃斯一世登基時的情景,今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金屬器物薩珊王朝已發現的遺物中,金屬器物是一項重要的內容。金屬器的式樣、裝飾和製作工藝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金、銀、青銅制的橢圓形盤、碗、水罐和瓶是最常見的器物。其中銀器尤為流行。描述皇帝狩獵的情景是金屬器裝飾的主要內容,不少器物表面還錘出表現皇帝登基及慶典的場面或各種動物的形象。
薩珊王朝的考古材料證明,這一時期的文化在許多方面達到了古代波斯文明的最高成就。薩珊王朝的文化繼承、保持了兩河流域和古代波斯的文化傳統,同時也受到羅馬、拜占廷文化的影響。創造這一文化的不僅是波斯人,而且還有歷史上的西亞和中亞的各族居民。
❻ 薩珊王朝的印章戒指鹿是什麼意思
人們可以循著鹿的足跡找到鹽澤,應該是財富的象徵,國家博物館隋朝小公主李靜訓的項鏈上也鑲嵌的是薩珊鹿印章
❼ 波斯與伊朗的關系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也就是說波斯是伊朗的古名。
歷史上在西亞、中亞、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法維帝國等。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臨巴爾干半島與地中海,南抵亞丁灣和紅海,北達高加索山脈跟鹹海,波斯帝國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
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國)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雅利安人的帝國」。
(7)薩珊印章在伊朗什麼價格擴展閱讀: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七。
伊朗是文明古國。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國,7世紀後遭不同異族先後入侵。
18世紀前期,納迪爾沙推翻外族統治建立阿夫沙爾王朝。19世紀後期起,英國和俄羅斯勢力不斷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伊朗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不結盟運動(NAM)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
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實力較強。伊朗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為世界石油天然氣大國,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地區,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
伊朗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製造業發達,還有電子工業、核工業、計算機軟硬體業。
❽ 求伊朗薩珊王朝的詳細資料
古代伊朗王朝(224~651)。又譯薩桑王朝。3世紀伊朗處於奴隸制解體過程中,薩珊家族崛起於伊朗西南部法爾斯。王朝的始祖薩珊 (Sasan)是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3世紀初其子帕佩克據法爾斯自立為王。224年帕佩克之子阿爾達希爾一世(224~241在位)推翻帕提亞帝國, 226年在泰西封加冕,自稱「諸王之王」。他進而佔領原帕提亞帝國的廣大地區,建立中央集權的薩珊波斯封建帝國;又北征亞美尼亞,粉碎帕提亞遺族與大月氏人的聯合,鞏固了帝國的邊境。他以□教(即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
沙普爾一世(241~272在位)使羅馬帝國受到3次極沉重的打擊。第 3次大敗羅馬軍於埃德薩附近,俘羅馬皇帝P.L.瓦勒里安 (260)。他所統治的領土共有27省,東境遠達今錫爾河流域和印度河的中上游。沙普爾一世自稱「伊朗和非伊朗的諸王之王」。為了統治多民族的帝國的需要,他扶植摩尼所創立的宗教。他死後,摩尼教遭到迫害。
4~5世紀,薩珊王朝與西鄰拜占廷帝國不斷進行戰爭,互有勝負;在東境則先後受游牧民族-匈奴的一支匈尼特人和□噠人的威脅。薩珊王菲魯茲(亦稱卑路斯, 457~484在位)抵禦□噠人,戰死。其時王室衰弱,貴族專橫。菲魯茲之子卡瓦德一世(488~496、499~531 在位)企圖利用瑪茲達克運動抑制貴族專橫, 498年被貴族推翻。 501年他靠□噠人的支持恢復了王位。菲魯茲和卡瓦德一世在位時,多次遣使北魏,與中國友好往來十分密切。
卡瓦德一世之子庫斯魯一世(531~579在位)統治期間,帝國達於極盛。他在嗣位前 3年,即與□教僧侶合謀,鎮壓了瑪茲達克教派;嗣位後實行一系列改革。他根據土地面積、作物種類等規定一定數額的貨幣稅,代替以往徵收實物無一定數額而在收獲之際任意苛索的舊制;依靠小貴族,即底赫干 (dihqgan),讓他們擔任地方行政職務,從而降低少數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作用。約 558年,他與西突厥聯合,擊潰□噠。572年,為了斷絕拜占廷從海上取得中國絲綢的通路,薩珊王朝的軍隊佔領了阿拉伯半島南端的葉門。以後,拜占廷又與西突厥聯合,發動對伊朗的長期戰爭(572~590)。
庫斯魯一世之子霍爾米茲德四世(578/579~590在位)繼續與拜占廷的戰爭。在國內,他企圖依靠基督教徒加強自己的地位,繼續執行抑制大貴族的政策,因而觸怒大貴族和□教的僧侶,結果被推翻。其子庫斯魯二世(590、591~628在位)繼位不久,590年大貴族巴赫拉姆·朱賓自立為王稱巴赫拉姆六世。庫斯魯二世逃往拜占廷。 591年,拜占廷皇帝莫里斯發兵幫助他恢復了王位。 602年,他以莫里斯被害為理由,對拜占廷發動戰爭。他的軍隊征服了整個小亞細亞,洗劫敘利亞,佔領安條克、大馬士革、耶路撒冷,最後於 619年佔領埃及。他以此得到「帕維茲」(Parv□z,意為「勝利者」)的稱號。
622年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收復小亞細亞,627年進至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區,准備攻取薩珊冬都泰西封。628 年伊朗軍事貴族發動政變,殺庫斯魯二世,立其子卡瓦德二世為王。卡瓦德二世在位僅數月,病死。此後5年間,暗殺篡弒相繼,先後有10個王,都是大貴族和僧侶手中的傀儡。633年雅茲底格德(亦稱伊嗣俟)三世(633~ 651在位)即位,國勢已因與拜占廷的長期戰爭和帝國本身的內訌而大大削弱; 637年阿拉伯人大敗薩珊軍於卡迪西亞,攻下泰西封。 642年奈哈萬德之役決定了薩珊帝國的滅亡。雅茲底格德三世於 651年在木鹿被一個磨坊主殺死。
薩珊王朝時期的伊朗藝術,繼承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傳統並融合古代東方和西方的風格而有所發展。泰西封等地宮廷遺跡顯示出當時建築規模的宏偉,納克什 □伊□盧斯丹等地的摩崖浮雕以粗獷豪放的手法表現「諸王之王」的神聖尊嚴。精美的金銀細工亦著稱於世 。薩珊朝的絲織品豪華絢麗,其上繪有鳥獸、狩獵和各種植物紋樣,對拜占廷、埃及和中國都有相當影響。
❾ 伊朗為什麼成了伊斯蘭國家
薩珊王朝(224年-651年)
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並殺死國王,於226年正式建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再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馴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在632年起始被阿拉伯軍隊攻擊,在651年滅亡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唐朝中國,請求唐高宗救兵抗擊阿拉伯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錫斯坦一帶於661年建立波斯督護府,但到663年終為阿拉伯所滅
637年,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軍在卡迪西亞戰役打敗波斯薩珊王朝的軍隊,攻佔其首都泰西封,開始了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同時也終結了波斯地區的瑣羅亞斯德教文化。
❿ 古波斯薩珊王朝的地理位置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地方急!!!!!
公元621年的薩珊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