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世界盃伊朗女神叫什麼

世界盃伊朗女神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31 16:12:25

㈠ 勝利女神像是哪個國外交官發現的

勝利女神是希臘雕塑家創作的,屬於希臘。但是現在保存在法國國家藝術寶庫——"盧浮宮",是鎮宮三寶之一。
勝利女神是勝利的化身,是提坦帕拉斯和斯堤克斯的女兒。她的羅馬名字叫Victoria (維多利亞)。雕像的形象為長著一對翅膀,身材健美的女性,像從天徜徉而下,衣袂飄然。所到之處勝利也緊跟到來。 她還是宙斯和雅典娜的從神。在提坦戰爭中倒戈向奧林帕斯,並助其獲勝。大約在公元前190年,為紀念塞普勒斯海戰的勝利,羅得島的雕塑家創作了這尊勝利女神像,把它豎立在該島上,《勝利女神》便由此得名。現在保存在法國盧浮宮。巴黎盧浮宮將它與米洛斯的雕塑《維納斯》和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並稱為盧浮宮的"三寶"。

㈡ 世界盃是什麼

世界盃(World Cup,FIFA World Cup,國際足聯世界盃,世界足球錦標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足球比賽,與奧運會、F1並稱為全球三大頂級賽事。每四年舉辦一次,任何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都可以派出代表隊報名參加,而世界盃主要分為預選賽階段和決賽階段兩個階段。
目錄[隱藏]

世界盃起源
世界盃獎杯
世界盃賽程
世界盃歷史回顧
世界盃記錄大全進球紀錄
出場紀錄
紅黃牌紀錄
比分紀錄
其他紀錄
世界盃歷屆總積分榜
世界盃冠軍各國奪得情況
世界盃歷屆得主和舉辦國
世界盃比賽用球Telstar
Telstar & Chile
Tango Riverplate
Tango Espana
Azteca
Etrusco Unico
Questra
Tricolore「三色球」
Fevernova(飛火流星)
adidas +Teamgeist(+團隊之星)
adidas+Jabulani(普天同慶)
世界盃主題曲2010年南非世界盃 Wavin』Flag
2006德國世界盃
2002日本韓國世界盃
1998年法國世界盃主題曲
1994年美國世界盃主題曲
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主題曲-義大利之夏
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主題曲-別樣的英雄
世界盃吉祥物
世界盃助攻王
世界盃金靴金球最佳陣容世界盃起源
世界盃獎杯
世界盃賽程
世界盃歷史回顧
世界盃記錄大全 進球紀錄
出場紀錄
紅黃牌紀錄
比分紀錄
其他紀錄
世界盃歷屆總積分榜
世界盃冠軍各國奪得情況
世界盃歷屆得主和舉辦國
世界盃比賽用球
Telstar Telstar & Chile Tango Riverplate Tango Espana Azteca Etrusco Unico Questra Tricolore「三色球」 Fevernova(飛火流星) adidas +Teamgeist(+團隊之星) adidas+Jabulani(普天同慶)世界盃主題曲
2010年南非世界盃 Wavin』Flag 2006德國世界盃 2002日本韓國世界盃 1998年法國世界盃主題曲 1994年美國世界盃主題曲 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主題曲-義大利之夏 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主題曲-別樣的英雄世界盃吉祥物世界盃助攻王世界盃金靴金球最佳陣容

世界盃冠軍獎杯--大力神杯
[編輯本段]世界盃起源
中國春秋戰國齊國的故都臨淄就出現「足球」的競技比賽,當時叫「蹴鞠」。現代足球起源於英國,隨後風靡世界。由於足球運動的快速發展,國際比賽也隨之出現。1896年雅典奧運會舉行時,足球就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丹麥以9:0大勝希臘,成為奧運會第一個足球冠軍。因為奧運會不允許職業運動員參加,到了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足球比賽已無法持續。 1928年奧運會結束後,FIFA召開代表會議,一致通過決議,舉辦四年一次的世界足球錦標賽。這對於世界足球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最初這個新的足球大賽稱為「世界足球錦標賽」。1956年,FIFA在盧森堡召開的會議上,決定易名為「雷米特杯賽」。這是為表彰前國際足聯主席法國人雷米特為足球運動所作出的成就。雷米特擔任國際足聯主席33年(1921-1954年),是世界足球錦標賽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後來,有人建議將兩個名字聯起來,稱為「世界足球錦標賽——雷米特杯」。於是,在赫爾辛基會議上決定更名為「世界足球錦標賽——雷米特杯」,簡稱「世界盃」。
[編輯本段]世界盃獎杯
是1928年FIFA為獲勝者特製的獎品,是由巴黎著名首飾技師弗列爾鑄造的。其模特是希臘傳說中的勝利女神尼凱,她身著古羅馬束腰長袍,雙臂伸直,手中捧一隻大杯。雕像由純金鑄成,重1800克,高30厘米,立在大理石底座上。此杯為流動獎品,誰得了冠軍,可把金杯保存4年,到下一屆杯賽前交還給國際足聯,以便發給新的世界冠軍。此外有一個附加規定是:誰三次獲得世界冠軍,誰將永遠得到此杯。雷米特金杯 1970年,第九屆世界盃賽時,烏拉圭、義大利、巴西都已獲 得過兩次冠軍。因此都有永遠佔有此杯的機會,結果是巴西隊捷足先得,佔有了此杯。 為此,國際足聯還得准備一個新獎杯,以發給下屆冠軍。1971年5月,國際足聯舉行新杯審議會,經過對53種方案評議後,決定採用義大利人加扎尼亞的設計方案——兩個力士雙手高擎地球的設計方案。這個造形象徵著體育的威力和規模。新杯定名為「大力神杯」。該杯高36厘米,重5公斤,當時價值2萬美元。1974年第十屆世界盃賽,西德隊作為冠軍第一次領取了新杯。這回,國際足聯規定新杯為流動獎品,不論哪個隊獲得多少冠軍,也不能佔有此杯了。
[編輯本段]世界盃賽程
世界盃賽程分為預選賽階段和決賽階段兩個階段 世界盃預選賽階段分為六大賽區進行,分別是歐洲、南美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賽區,每個賽區需要按照本賽區的實際情況制訂預選賽規則,而各個已報名參加世界盃的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代表隊,則需要在所在賽區進行預選賽,爭奪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的名額。 世界盃決賽階段的名額目前是32個,決賽階段主辦國可以直接獲得決賽階段名額,除主辦國外,其他名額由國際足聯根據各個預選賽賽區的足球水平進行分配,不同的預選賽賽區會有不同數量的決賽階段名額。註:國際足聯規定:從2006年世界盃預選賽起,衛冕冠軍需要參加其所屬區域內的世界盃預選賽,從而只有東道主可以入圍決賽圈32強的比賽. 世界盃決賽階段的主辦國必須是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而且會員國(地區)需要向國際足聯提出申請(可以兩個會員聯合申請承辦),然後通過全體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投票選出。 通過世界盃預選賽獲得決賽階段名額的國家代表隊,加上主辦國的代表隊一共32支球隊將會到主辦國進行決賽階段的比賽爭奪冠軍。決賽階段32支球隊通過抽簽被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4支球隊,進行分組積分賽,各個小組的前兩名共十六支球隊將獲得出線資格,進入復賽;進入復賽後,十六支球隊按照既定的規則確定賽程,不再抽簽,然後進行單場淘汰賽,直至決出冠軍。
[編輯本段]世界盃歷史回顧
第1屆 1930年烏拉圭世界盃 本屆杯賽沒有預選賽,只有13支國家隊報名參賽,兩個南美國家烏拉圭和阿根廷攜手進入決賽。烏拉圭國家足球隊成為第一個世界盃冠軍。 第一屆世界盃足球賽為世界足球運動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第2屆 1934年義大利世界盃 本屆杯賽第一次進行了電台的實況轉播。 義大利與捷克斯洛伐克爭奪冠軍,義大利首次奪得世界盃冠軍。 第3屆 1938年法國世界盃 這屆杯賽上,上屆冠軍和東道主球隊直接進入決賽階段比賽。上屆冠軍在世界盃直接進入決賽階段比賽的規定直到2002年韓日世界盃後才被取消。在2006年的德國世界盃上,上屆冠軍巴西也參加了南美區預選賽。 最終決賽在義大利和匈牙利之間進行,義大利隊以4比2的比分蟬聯冠軍。義大利隊也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第一支蟬聯冠軍的球隊。 第4屆 1950年巴西世界盃 經過第一輪小組循環賽,巴西、烏拉圭、西班牙和瑞典進入四強,他們需要再次以循環賽的形式決出冠軍。巴西隊與烏拉圭隊的比賽就是事實上的最後決戰,這場比賽在馬拉卡納球場上演,老道的烏拉圭隊頂住了場上和場外的壓力,第二次獲得世界盃冠軍榮譽。 本屆杯賽的觀眾人數首次突破100萬,並創造了平均每場6萬名觀眾的世界盃記錄。巴西球員阿德米爾榮獲最佳射手獎,在比賽中,他共攻入7球。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杯賽過程,沒有一名隊員被罰出場,大概是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人們更加珍視和睦友善了。 第5屆 1954年瑞士世界盃 本屆杯賽在瑞士的五個城市進行, 26場比賽總共打進140個進球,令球迷大飽眼福。平均每場進5.38球的記錄也是歷屆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最高的。本屆杯賽,球員們首次穿上了印有號碼的球衣。另外,電視首次運用於世界盃賽的轉播。 聯邦德國隊逆轉戰勝了被譽為「無冕之王」的匈牙利隊最後獲得冠軍,開始了他們在世界盃賽上的輝煌歷程。 第6屆 1958年瑞典世界盃 這屆比賽的大明星是巴西隊年僅17歲的天才球員貝利,他司職左邊鋒,與加林查、扎加洛、瓦瓦組成世界上最鋒利的前鋒線。另一位明星是法國隊的方丹,他是第一位在世界盃決賽階段每場比賽都有進球的球星,創造了至今無人打破的一屆世界盃進13球的最高記錄。 東道主瑞典隊發揮出眾,進入冠軍決賽,與爭奪冠軍。但巴西藝術足球很快向世人證明了它的威力,巴西隊第一次奪得世界盃冠軍。 中國隊首次參加了世界盃預選賽,但未能獲得出線權。 第7屆 1962年智利世界盃 這屆杯賽被稱為歷史上最粗野的一次世界盃賽,幾乎每場比賽都有球員被罰出場外。開賽三天,竟然有34名球員是被抬下場的。 巴西隊戰勝捷克斯洛伐克隊成為第三個兩次獲得世界盃冠軍的隊伍,在世界掀起了猛烈的「黃色風浪」。 第8屆 1966年英格蘭世界盃 本屆杯賽上的最大黑馬屬於朝鮮隊,他是世界盃賽上首次進入復賽的亞洲球隊。 在英格蘭與聯邦德國的冠軍爭奪戰中,英格蘭隊的赫斯特成為了東道國的英雄,他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在決賽中上演「 帽子戲法 」的球員,現代足球隊發源國第一次登上了冠軍獎台。英國人在本屆比賽中創新使用了「442」陣型,這個經典的陣型到目前仍然被很多球隊所採用。英格蘭與聯邦德國的冠亞軍決賽中的爭議進球也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的懸案和經典。 第9屆 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 隨著各大洲足球運動的發展,國際足球聯合會首次決定在歐洲和南美洲之外的地區舉辦世界盃賽,最後選中了墨西哥。 冠軍爭奪戰中巴西最後以4比1戰勝義大利隊,取得劃時代的勝利,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第一支三次奪冠的隊伍,並永久佔有了「雷米特杯」。 第10屆 1974年德國世界盃 這屆杯賽正值世界足球技術革新的熱潮,以荷蘭人創造的「全攻全守」為代表,為足球帶來了新的活力。 聯邦德國隊與荷蘭隊踢了一場永垂史冊的決賽,在全場觀眾的歡呼聲中,聯邦德國隊2-1獲勝,第二次登上了冠軍領獎台。 第11屆 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 本屆世界盃賽實現了一個歷史性的突破,預選賽的參賽隊伍第一次超過了100支。 阿根廷隊與上屆亞軍荷蘭隊爭奪桂冠。最後,阿根廷隊以3比1的比分使荷蘭隊再次屈居「老二」。這也是世界盃歷史上第五次由東道主奪魁。 第12屆 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 本屆杯賽擴軍至24支球隊。 義大利與西德進行冠軍爭霸戰。義大利成為繼巴西後,第二個獲得三次世界盃冠軍頭銜的國家。羅西也以6球獲得本屆杯賽的最佳射手和最佳球員獎。 第13屆 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 這屆世界盃的主辦國哥倫比亞因財政困難宣布放棄。墨西哥代替哥倫比亞承辦世界盃比賽,並成為了第一個舉辦過兩屆世界盃賽的國家。在此世界盃舉辦前,曾經歷過巨大地震。 阿根廷隊與聯邦德國隊爭奪冠軍,巨星馬拉多納顯示出他作為本屆杯賽最佳球員的風采,本屆杯賽成了他表演的大舞台。阿根廷最後獲得冠軍。 第14屆 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 本屆杯賽的英雄人物當屬老將米拉、最佳射手斯基拉奇和阿根廷門神戈耶切亞。冠軍最後屬於聯邦德國隊,聯邦德國與義大利、巴西一樣,成為三次獲得世界盃冠軍的國家。 本屆杯賽吸引了近267億次電視觀眾,門票收入達1.4億美元。 第15屆 1994年美國世界盃 本屆世界盃決賽圈比賽充滿了精彩刺激的場面和令人叫絕的進球。沙烏地阿拉伯隊闖入了16強,為亞洲足球贏得了榮譽。本屆杯賽上最大的悲劇是哥倫比亞球員埃斯科巴因將球打入自家球門,回國後慘遭殺害。 最後的決賽的雙方是巴西隊和義大利隊,兩隊都分別獲得過三屆世界盃冠軍。比賽在120分鍾內沒有分出高低,點球決戰,巴喬射失點球,巴西人再次捧杯,成為世界上第一支獲得四屆世界盃冠軍的國家。 第16屆 1998年法國世界盃 本屆杯賽擴軍到32支球隊,最大的黑馬是首次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的克羅埃西亞隊,前南解體後首次參賽的他們最終獲得第3名,隊中球星蘇克成為本屆世界盃最佳射手。而英阿之戰成為了經典,歐文橫空出世。 7月12日成為了法國人的節日,在決賽中,中場大將齊達內在上半場兩次頭槌破門,為法國隊奪冠早早奠定了勝局。最終,法國隊以3比0擊敗巴西奪魁。人們不解羅納爾多在決賽中的低迷表現。 第17屆 2002年韓日世界盃 世界盃歷史上首次由兩國合辦。本屆杯賽以弱勝強的冷門頻出,數個奪標熱門隊伍止步於小組賽。 決賽在巴西和德國之間進行,巴西隊第5次獲得世界盃冠軍。 東道國韓國隊獲得第4名,創造了亞洲球隊在世界盃歷史上的新紀錄。 中國隊首次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的比賽,但小組賽三場未進球,以失9球、積0分的成績無功而返。 第18屆 2006年德國世界盃 德國、南非、英格蘭、摩洛哥和巴西參與了2006年世界盃的申辦,但是巴西在最後時刻退出。在最後的投票中,德國以12票比11票,以一票的優勢戰勝了南非,獲得了2006年世界盃的舉辦權。這是德國第二次舉辦世界盃決賽階段的比賽。德國上次舉辦世界盃是在1974年。 齊達內復出後的法國隊的發揮超出了人們的預期,當然由於他的影響也帶來了一些巔峰不在的老將(巴特茲等);而更加超出人們預料的是義大利隊,他們依靠強大的凝聚力以及鏈式防守出人意料的打進了決賽,並最終捧杯。 這屆杯賽上,四強全為歐洲球隊,亞非球隊表現不佳,最終義大利以點球大戰戰勝法國,獲得冠軍。齊達內在加時賽下半場因為用頭撞擊義大利隊後衛馬特拉齊,被紅牌罰下,震驚了世界。賽後輿論紛紛將矛頭指向馬特拉齊,但是真相也許要等待很久才能為世界球迷所知。 第19屆 2010年南非世界盃 第19屆世界盃將在南非舉行,這是非洲國家第一次舉辦世界盃賽,預示著非洲足球事業逐步踏入顛峰。 第20屆 2014年巴西世界盃 北京時間2007年10月30日,國際足聯在總部蘇黎世宣布:巴西將承辦2014年世界盃。
[編輯本段]世界盃記錄大全
進球紀錄
世界盃進球最多:羅納爾多(巴西)、共15球,1998年4球,2002年8球,2006年3球;14球:蓋德-穆勒(德國);13球:方丹(法國12球:貝利(巴西);11球:柯奇士(匈牙利)、克林斯曼(德國);10球:拉托(波蘭)、拉恩(德國)、克洛澤(德國)、萊因克爾(英格蘭)、庫比拉斯(秘魯)、巴蒂斯圖塔(阿根廷) 決賽進球最多:貝利3球(1958年2球、1970年1球);瓦瓦3球(1958年2球、1962年1球);赫斯特3球(1966年)、齊達內3球(1998/2006) 單屆世界盃進球最多:方丹(法國)、1958年、13球決賽;柯奇士則在1954年世界盃上參賽5場攻入11球 進球最少的最佳射手:內耶德利安(捷克斯洛伐克)1934 單屆進球最多國家:1954,匈牙利,27球 單場進球最多:薩連科(俄羅斯)、對喀麥隆攻入5球、1994年 單屆世界盃頭槌進球最多射手:克洛澤(德國),5球,2002年 最多帽子戲法:匈牙利的柯奇士2次(1954年對韓國、對西德)、法國的方丹2次(1958年對巴拉圭、對西德)、西德的蓋德-穆勒2次(1970年對保加利亞、對秘魯) 第一個帽子戲法:斯塔比萊(阿根廷)1930,阿根廷-墨西哥 進球屆次最多:貝利(巴西)4屆均有進球(1958/1962/1966/1970)、4屆(1958/1962/1966/1970)貝利(1958年6球,1962年1球,1966年1球,1970年4球)烏維-席勒(西德)(1958年1球,1962年2球,1966年2球,1970年3球) 里程碑進球:第1球(洛朗、法國、1930年對墨西哥)、第500球(博比-科林斯、蘇格蘭、1958年對巴拉圭)、第1000球(倫森布林克、荷蘭、1978年對蘇格蘭)、第1500球(卡尼吉亞、阿根廷、1994年對奈及利亞)、第2000球(奧爾巴克、瑞典、2006年對英格蘭)、第2063球(馬特拉齊、義大利、2006年對法國) 最快進球:2002年,土耳其前鋒哈坎-蘇克在對韓國比賽中開場僅11秒破門; 最晚進球:2006年,義大利的皮耶羅在對德國的比賽中在第121分鍾破門; 最快帽子戲法:1982年,匈牙利的拉斯羅-基斯在對薩爾瓦多的比賽中,在第70、74和77分鍾破門,他也是世界盃上唯一上演帽子戲法的替補;阿根廷的巴蒂斯圖塔在1998年法國世界盃阿根廷隊與牙買加隊的比賽中,只用了10分鍾,便攻入了3個球。 進球年齡最大:1994年,喀麥隆的羅傑-米拉在對俄羅斯時破門,當時他已42歲零39天; 進球年齡最小:1958年,巴西的貝利在對威爾士時破門,年僅17歲零239天; 世界盃包括決賽在內場場破門唯一一人:巴西的雅伊爾津霍(又譯查仙奴),在1970年世界盃6場比賽中都有進球;烏拉圭的吉吉亞在1950年也是場場破門(4場),但當時是循環圈決勝,沒有冠亞軍決賽。 最快替補進球:1998年,丹麥前鋒桑德在和奈及利亞的比賽中,替補上場僅16秒就破門得分;莫拉雷斯(烏拉圭),2002,烏拉圭-塞內加爾,下半場替補登場,開賽17秒 在兩屆世界盃決賽中破門的人:巴西的瓦瓦(1958/1962)、貝利(1958/1970)、西德的布萊特納(1974/1982)、法國的齊達內(1998/2006); 唯一一個代表兩個國家在世界盃進球的人:普羅辛內斯基,1990年代表南斯拉夫攻破阿聯酋大門、1998年代表克羅埃西亞攻破牙買加大門。 第一個烏龍球:馬努埃爾·羅薩斯(墨西哥)1930,墨西哥-智利(又一說,1938年,瑞士的恩斯特-洛斯切在對德國比賽時自擺烏龍) 最快烏龍球:2006年,英格蘭1:0巴拉圭,加馬拉,3分鍾 唯一一個在同一場比賽中既進球又入烏龍的人:1978年,荷蘭的厄爾尼-布蘭特斯在對義大利比賽中完成這一「壯舉」,荷蘭最終2比1獲勝。
出場紀錄
世界盃出場次數最多的人:馬特烏斯(德國)、5屆25場,共2048分鍾;第二為義大利的馬爾蒂尼(23場) 出場時間最長球員:馬爾蒂尼(義大利),4屆23場,共2217分鍾 參加屆次最多的人:馬特烏斯共5屆(1982至1998)、卡巴亞爾(墨西哥、共5屆、1950至1966) 連續出場決賽場次最多球員:卡福(巴西),1994年、1998年、2002年連續三屆決賽出場 最大齡的出場球員:羅傑-米拉,喀麥隆,1994年對俄羅斯時他42歲零39天 最年輕出場球員:諾曼-懷特塞德、北愛爾蘭,1982年對南斯拉夫出場時年僅17歲零41天 代表兩個國家出戰世界盃的人:蒙蒂(阿根廷1930、義大利1934)、普斯卡什(匈牙利1954、西班牙1962)、桑塔瑪利亞(烏拉圭1954、西班牙1962)、馬佐拉(巴西1958、義大利1962改名為阿爾塔菲尼)、普羅辛內斯基(南斯拉夫1990、克羅埃西亞1998)、賈爾尼(南斯拉夫1990、克羅埃西亞1998) 世界盃出場時間最短的人:1978年突尼西亞的拉比迪在和墨西哥比賽時出場2分鍾;1986年阿根廷的特洛比亞尼在和西德的決賽中替補踢了最後2分鍾 最快被換下的人:1998年在和奧地利比賽中,義大利的內斯塔開場4分鍾就因傷被貝爾戈米換下;2006年在對瑞典時,英格蘭的歐文也是開場4分鍾就因傷被克勞奇換下 最年輕的教練:1930年阿根廷首戰對法國,當時他們的教練胡安-何塞-特拉穆托拉年僅27歲零267天 最年長的教練:1954年法國和墨西哥交鋒時,法國的教練加斯頓-巴雷烏已經70歲零194天大。 最年輕的首發:1930年南斯拉夫對陣巴西,南斯拉夫首發的平均年齡是21歲零258天 最年邁的首發:1998年德國對伊朗,德國首發的平均年齡是31歲零345天
紅黃牌紀錄
世界盃紅牌總數(截至2006):142張 得紅牌最多的球隊:阿根廷、10張 單場比賽紅黃牌最多:2002年,德國—喀麥隆(4黃變2紅);2006年,葡萄牙—荷蘭(8黃變4紅),均為16黃 最多紅牌場次:2006年葡萄牙對荷蘭,4張紅牌(科斯蒂尼亞、德科、范布隆克霍斯特、博拉魯茲) 最快紅牌:1986年,烏拉圭的塞爾吉奧-巴蒂斯塔在對蘇格蘭開場僅56秒就被罰下 最快黃牌:1994年,俄羅斯的古爾盧科維奇在對瑞典第1分鍾時就吃到黃牌 第一個被罰下的球員:1930年秘魯的馬里奧-德-拉斯-卡薩斯在對羅馬尼亞時被罰下 第一個被罰下的守門員:1994年義大利的帕柳卡在對挪威時被罰下 世界盃決賽第一個吃紅牌的人:1990年阿根廷對西德,阿根廷的蒙松。其後不久,蒙松的隊友德索蒂也吃到了紅牌;另一個決賽吃紅牌的是1998年法國的德塞利 不止一次被罰下的人:喀麥隆的里格貝特-宋(1994對巴西、1998對智利)、法國的齊達內(1998對沙特、2006對義大利) 首次使用紅黃牌的世界盃:1970年在墨西哥舉行的世界盃。紅黃牌發明者為英國裁判阿斯頓。 第一張黃牌:洛普切夫(蘇聯),1970, 第一張紅牌:卡士澤(智利),1974,智利-西德 第一位主哨世界盃決賽的裁判:比利時的約翰·朗格魯斯。
比分紀錄
最大比分:10-1 匈牙利-薩爾瓦多 1982 9-0 匈牙利-韓國 1954 9-0 南斯拉夫-扎伊爾 1974 8-0 瑞典-古巴 1938 8-0 烏拉圭-玻利維亞 1950 8-0 德國-沙烏地阿拉伯 2002 單場一隊進球最多記錄:1982,匈牙利-薩爾瓦多 10:1 單場進球最多:1954年奧地利7比5瑞士(12球) 最多連勝場次:11場,巴西,2002至2006 最多連敗場次:9場,墨西哥,1930、1950至1958 最多連平場次:5場,比利時,1998至2002 最多不敗場次:13場,巴西,1958至1966(11勝2平) 最多不勝場次:17場,保加利亞,1962至1974、1986、1994

㈢ 關於世界盃 急

世界盃
世界盃(World Cup)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足球賽事。

世界盃的發展史:

現代足球起源於英國,雖後風靡世界。由於足球運發動發展,國際比賽也隨之出現。1896年,第一界現代奧運會在希臘舉行時,足球就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丹麥以9:0大勝希臘,成為奧運會第一個足球冠軍。因為奧運會不允許職業運動員參加,到了1928年(第九界奧運會)足球比賽已無法持續。

1928年奧運會結束後,FIFA召開代表會議,一致通過決議,舉辦四年一次的世界足球錦標賽。這對於世界足球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最初這個新的足球大賽稱為「世界足球錦標賽」。1956年,FIFA在盧森堡召開的會議上,決定易名為「雷米特杯賽」。這是為表彰前國際足聯主席法國人雷米特為足球運動所作出的成就。雷米特擔任國際足聯主席33年(1921-1954),是世界足球錦標賽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後來,有人建議將兩個名字聯起來,稱為「世界足球錦標賽---雷米特杯」。於是,在赫爾辛基會議上決定更名為「世界足球錦標賽---雷米特杯」,簡稱」世界盃「。

世界盃賽的獎杯是1928年,國際足聯為得勝者特製的獎品,是由巴黎著名首飾技師弗列爾鑄造的。其模特是希臘傳說中的勝利女神尼凱,她身著古羅馬束腰長袍,雙臂伸直,手中捧一隻大杯。雕像由純金鑄成,重1800克,高30厘米,立在大理石底座上。此杯為流動獎品,誰得了冠軍,可把金杯保存4年,到下一界杯賽前交還給國際足聯,以便發給新的世界冠軍。此外有一個附加規定是:誰連續三次獲得世界冠軍,誰將永遠得到次杯。

1970年,第九界世界盃賽時,烏拉圭、義大利、巴西都已獲得過兩次冠軍。因此都有永遠佔有次杯的機會,結果是巴西隊捷足先得,佔有了次杯。

為此,國際足聯還得准備一個新獎杯,以發給下界冠軍。1971年5月,國際足聯舉行新杯審議會,經過對53種方案評議後,決定採用義大利人加扎尼亞的設計方案---兩個力士雙手高擎地球的設計方案。這個造形象徵著體育的威力和規模。新杯定名為」國際足聯世界盃「。該杯高36厘米,重5公斤,當時價值2萬美元。1974年第十界世界盃賽,西德隊作為冠軍第一次領取了新杯。這回,國際足聯規定新杯為流動獎品,不論哪個隊獲得多少冠軍,也不能佔有此杯了。

世界盃歷史回顧:

1930年第1世界盃賽—主辦地:烏拉圭

- 本屆杯賽沒有預選賽,只有13支國家隊參賽,兩個南美國家烏拉圭和阿根廷攜手進入決賽。烏拉圭國家足球隊成為第一個世界盃冠軍。

- 第一屆世界盃足球賽為世界足球運動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1934年第2世界盃賽—主辦地:義大利

- 本屆杯賽第一次進行了電台的實況轉播。

- 義大利與捷克斯洛伐克爭奪冠軍,東道主隊首次奪得世界盃冠軍。

1938年第3世界盃賽—主辦地:法國

- 這屆杯賽上,上屆冠軍和東道主球隊直接進入決賽階段比賽,這項決定一直沿用至今。

- 最終決賽在義大利和匈牙利之間進行,義大利隊以4比2的比分再次蟬聯冠軍。

1950年第4世界盃賽—主辦地:巴西

- 經過第一輪小組循環賽,巴西、烏拉圭、西班牙和瑞典進入四強,他們需要再次以循環賽的形式決出冠軍。巴西隊與烏拉圭隊的最後決戰在馬拉卡納上演,老道的烏拉圭隊頂住了場上和場外的壓力,第二次獲得世界盃冠軍榮譽。

- 本屆杯賽的觀眾人數首次突破100萬,並創造了平均每場6萬名觀眾的世界盃記錄。巴西球員阿德米爾榮獲最佳射手獎,在比賽中,他共攻入7球。還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比賽沒有一名隊員被罰出場,大概是經過二戰的洗禮,人們更加珍視和睦友善了。

1954年第5世界盃賽—主辦地:瑞士

- 本屆杯賽在瑞士的五個城市進行, 26場比賽總共打進140個進球,令球迷大飽眼福。平均每場進5.38球的記錄也是歷屆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最高的。本屆杯賽,球員們首次穿上了印有號碼的球衣。另外,電視首次運用於世界盃賽的轉播。

- 聯邦德國隊戰勝匈牙利隊最後獲得冠軍,開始了他們在世界盃賽上的輝煌歷程。

1958年第6世界盃賽—主辦地:瑞典

- 這屆比賽的大明星是巴西隊年僅17歲的天才球員貝利,他司職左邊鋒,與加林查、扎加洛、瓦瓦組成世界上最鋒利的前鋒線。另一位明星是法國隊的方丹,他是第一位在世界盃決賽階段每場比賽都有進球的球星,創造了至今無人打破的一屆世界盃進13球的最高記錄。

- 東道主瑞典隊發揮出眾,進入冠軍決賽,與爭奪冠軍。但巴西藝術足球很快向世人證明了它的威力,巴西隊第一次奪得世界盃冠軍。

- 中國隊首次參加了世界盃預選賽,但未能獲得出線權。

1962年第7世界盃賽—主辦地:智利

- 這屆杯賽被稱為歷史上最粗野的一次世界盃賽。幾乎每場比賽都有球員被罰出場外。開賽三天,竟然有34名球員是被抬下場的。

- 巴西隊戰勝捷克斯洛伐克隊成為第三個兩次獲得世界盃冠軍的隊伍,在世界掀起了猛烈的「黃色風浪」。

1966年第8世界盃賽—主辦地:英格蘭

- 本屆杯賽上的最大黑馬屬於朝鮮隊,是世界盃賽上首次進入復賽的亞洲球隊。

- 在英格蘭與聯邦德國的冠軍爭奪戰中,英格蘭隊的赫斯特成為了東道國的英雄,他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在決賽中上演 「 帽子戲法 」 的球員,現代足球隊發源國第一次登上了冠軍獎台。

1970年第9世界盃賽—主辦地:墨西哥

- 隨著各大洲足球運動的發展,國際足球聯合會首次決定在歐洲和南美洲之外的地區舉辦世界盃賽,最後選中了墨西哥。

- 冠軍爭奪戰中巴西最後以4比1戰勝義大利隊,取得劃時代的勝利,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第一支三次奪冠的隊伍,並永久佔有了「雷米特杯」。

1974年第10世界盃賽—主辦地:聯邦德國

- 這屆杯賽正值世界足球技術革新的熱潮,以荷蘭人創造的「全攻全守」為代表,為足球帶來了新的活力。

- 聯邦德國隊與荷蘭隊踢了一場永垂史冊的決賽,在全場觀眾的歡呼聲中,聯邦德國隊第二次登上了冠軍領獎台。

1978年第11世界盃賽—主辦地:阿根廷

- 本屆世界盃賽實現了一個歷史性的突破,參賽隊伍第一次超過了100支。

- 阿根廷隊與上屆亞軍荷蘭隊斯爭奪桂冠。最後,阿根廷隊以3比1的比分使荷蘭隊再次屈居「老二」。這也是世界盃歷史上第五次由東道主奪魁。

1982年第12世界盃賽—主辦地:西班牙

- 本屆杯賽擴軍至24支球隊。

- 義大利與西德進行冠軍爭霸戰。義大利成為繼巴西後,第二個獲得三次世界盃冠軍頭銜的國家。羅西也以6球獲得本屆杯賽的最佳射手和最佳球員獎。

1986年第13世界盃賽—主辦地:墨西哥

- 這屆世界盃的主辦國哥倫比亞因財政困難宣布放棄。墨西哥代替哥倫比亞承辦世界盃比賽,並成為了第一個舉辦過兩屆世界盃賽的國家。

- 阿根廷隊與西德隊爭奪冠軍,巨星馬拉多納顯示出他作為本屆杯賽最佳球員的風采,本屆杯賽成了他表演的大舞台。阿根廷最後獲得冠軍。

1990年第14世界盃賽—主辦地:義大利

- 本屆杯賽的英雄人物當屬老將米拉、最佳射手斯基拉奇和阿根廷門神戈耶切亞。冠軍最後屬於西德隊,西德與義大利、巴西一樣,成為三次獲得世界盃冠軍的國家。

- 本屆杯賽吸引了近267億次電視觀眾,門票收入達1.4億美元,創歷史最高記錄。

1994年第15世界盃賽—主辦地:美國

- 本屆世界盃決賽圈比賽充滿了精彩刺激的場面和令人叫絕的進球。沙特隊闖入了16強,為亞洲足球贏得了榮譽。本屆杯賽上最大的悲劇是哥倫比亞球員埃斯科巴因將球打入自家球門,回國後慘遭殺害。

- 最後的決賽的雙方是巴西隊和義大利隊,兩隊都分別獲得過三屆世界盃冠軍。比賽在120分鍾內沒有分出高低,點球決戰,巴西人再次捧杯,成為世界上唯一一支獲得四屆世界盃冠軍的國家。

1998年第16世界盃賽—主辦地:法國

- 本屆杯賽世界盃擴軍到32支球隊,最大的黑馬是首次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的克羅埃西亞隊,他們最終獲得第3名,隊中蘇克爾成為本屆世界盃最佳射手。

- 7月12日成為了法國人的節日,在決賽中,中場大將齊達內在上半場兩次頭槌破門,為法國隊奪冠早早奠定了勝局。

2002年第17世界盃賽—主辦地:韓國、日本

- 世界盃歷史上首次由兩國合辦。本屆杯賽以弱勝強的冷門頻出,數個奪標熱門隊伍止步於小組賽。

- 決賽在巴西和德國之間進行,巴西隊第5次獲得世界盃冠軍。

- 東道國韓國隊獲得第4名,創造了亞洲球隊在世界盃歷史上的新紀錄。

- 中國隊首次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的比賽,小組賽三場未進球,以失9球、積0分的成績無功而返。

世界盃記錄大全:

年齡最大的世界冠軍:迪諾.佐夫(義大利)40歲

年齡最小的世界冠軍:貝利(巴西)17歲

年齡最大的參賽球員:羅傑.米拉(喀麥隆)42歲零39天

年齡最小的參賽球員:諾曼.懷特塞德(北愛爾蘭)17歲零42天

年齡最大的進球球員:羅傑.米拉(喀麥隆)42歲零39天

年齡最小的進球球員:貝利(巴西)17歲239天

第一個進球:勞倫特(法國),1930,法國-烏拉圭

第一個點球:羅薩斯(墨西哥),1930,阿根廷-墨西哥

第一個烏龍球:馬努埃爾.羅薩斯(墨西哥)1930,墨西哥-智利

第一個帽子戲法:斯塔比萊(阿根廷)1930,阿根廷-墨西哥

最短時間帽子戲法:基斯(匈牙利)1982,匈牙利-薩爾瓦多

第一位被罰出場球員:加林多(秘魯)1930秘魯-羅馬尼亞

第一位被罰出場守門員:帕格利烏卡(義大利)1994 義大利-挪威

第一張黃牌:洛普切夫(蘇聯),1970,

第一張紅牌:卡士澤(智利),1974,智利-西德

進球最少的最佳射手:內耶德利安(捷克斯洛伐克)1934

最快被罰出場球員:何塞·巴蒂斯塔(烏拉圭)1986 烏拉圭-蘇格蘭 56秒

比分最懸殊的比賽:1982,匈牙利-薩爾瓦多10:1

單場進球最多紀錄:1954,奧地利7-5瑞士

最快進球紀錄:2002,哈坎-蘇克,土耳其-韓國,11秒

替補上場最快進球紀錄:莫拉雷斯(烏拉圭),2002,烏拉圭-塞內加爾,17秒

單屆進球最多國家:1954,匈牙利,27球

連續4屆進球者:貝利(58年6球,62年1球,66年1球,70年4球)賽爾勒(58年1球,62年2球,66年2球,70年3球)

單屆世界盃進球最多射手:方丹(法國),13球,1958

單屆世界盃頭槌進球最多射手:克洛斯,5球,2002

世界盃進球最多球員:穆勒(德國),14球,70年-10球, 74年-4球

世界盃最多丟球門將:代亞耶亞(沙特),25球,94年6個,98年8個、02年12個

單場比賽進球最多者:薩連科,5球,94年,俄羅斯--喀麥隆 6:1

單場比賽紅黃牌最多:2002年,德國-喀麥隆,16張

比賽場次最多球員:馬特烏斯(德國),5屆25場,共2048分鍾

最長不失球記錄: 曾加(義大利),90年,5場比賽共518分鍾不失球

被犯規次數最多選手:馬拉多納(阿根廷),53次,90年

歷屆世界盃總積分榜(截止至2002年韓日世界盃)

名次 球隊 參賽次數 場次 勝 平 負 得失球 凈勝球 總積分

1 巴西 17 87 60 14 13 191:82 109 194

2 德國 15 85 50 18 17 176:106 70 168

3 義大利 15 70 39 17 14 110:67 43 134

4 阿根廷 13 60 30 11 19 102:71 31 101

5 英格蘭 12 50 22 15 13 68:45 23 81

6 法國 11 44 21 7 16 86:61 25 70

7 西班牙 11 45 19 12 14 71:53 18 69

8 俄羅斯 9 37 17 6 14 64:44 20 57

9 塞黑 9 37 16 8 13 60:46 14 56

10 瑞典 10 42 15 11 16 71:65 6 56

11 烏拉圭 10 40 15 10 15 65:57 8 55

12 荷蘭 7 32 14 9 9 56:36 20 51

13 匈牙利 9 32 15 3 14 87:57 30 48

14 波蘭 6 28 14 5 9 42:36 6 47

15 墨西哥 12 41 10 11 20 43:79 -36 41

16 奧地利 7 29 12 4 13 43:47 -4 40

17 比利時 11 36 10 9 17 46:63 -17 39

18 捷克 8 30 11 5 14 44:45 -1 38

19 羅馬尼亞 7 21 8 5 8 30:32 -2 29

20 智利 7 25 7 6 12 31:40 -9 27

21 丹麥 3 13 7 2 4 24:18 6 23

22 巴拉圭 6 19 5 7 7 25:34 -9 22

23 葡萄牙 3 12 7 0 5 25:16 9 21

24 瑞士 7 22 6 3 13 33:51 -18 21

25 美國 7 22 6 2 14 25:45 -20 20

26 喀麥隆 5 17 4 7 6 15:29 -14 19

27 蘇格蘭 8 23 4 7 12 25:41 -16 19

28 克羅埃西亞 2 10 6 0 4 13:8 5 18

29 保加利亞 7 26 3 8 15 22:53 -31 17

30 土耳其 2 10 5 1 4 20:17 3 16

31 秘魯 4 15 4 3 8 19:31 -12 15

32 韓國 6 21 3 6 12 19:49 -30 15

33 愛爾蘭 3 13 2 8 3 10:10 0 14

34 北愛爾蘭 3 13 3 5 5 13:23 -10 14

35 奈及利亞 3 11 4 1 6 14:16 -2 13

36 哥倫比亞 4 13 3 2 8 14:23 -9 11

37 哥斯大黎加 2 7 3 1 3 9:12 -3 10

38 摩洛哥 4 13 2 4 7 12:18 -6 10

39 挪威 3 8 2 3 3 7:8 -1 9

40 塞內加爾 1 5 2 2 1 7:6 1 8

41 東德 1 6 2 2 2 5:5 0 8

42 日本 2 7 2 1 4 6:7 -1 7

43 阿爾及利亞 2 6 2 1 3 6:10 -4 7

44 沙特 3 10 2 1 7 7:25 -18 7

45 威爾士 1 5 1 3 1 4:4 0 6

46 南非 2 6 1 3 2 8:11 -3 6

47 突尼西亞 3 9 1 3 5 5:11 -6 6

48 朝鮮 1 4 1 1 2 5:9 -4 4

49 古巴 1 3 1 1 1 5:12 -7 4

50 伊朗 2 6 1 1 4 4:12 -8 4

51 厄瓜多 1 3 1 0 2 2:4 -2 3

52 牙買加 1 3 1 0 2 3:9 -6 3

53 宏都拉斯 1 3 0 2 1 2:3 -1 2

54 以色列 1 3 0 2 1 1:3 -2 2

55 埃及 2 4 0 2 2 3:6 -3 2

56 科威特 1 3 0 1 2 2:6 -4 1

57 澳大利亞 1 3 0 1 2 0:5 -5 1

58 玻利維亞 3 6 0 1 5 1:20 -19 1

59 伊拉克 1 3 0 0 3 1:4 -3 0

60 斯洛維尼亞 1 3 0 0 3 2:7 -5 0

61 加拿大 1 3 0 0 3 0:5 -5 0

62 印度 1 1 0 0 1 0:6 -6 0

63 阿聯酋 1 3 0 0 3 2:11 -9 0

64 中國 1 3 0 0 3 0:9 -9 0

65 紐西蘭 1 3 0 0 3 2:12 -10 0

66 希臘 1 3 0 0 3 0:10 -10 0

67 海地 1 3 0 0 3 2:14 -12 0

68 扎伊爾 1 3 0 0 3 0:14 -14 0

69 薩爾瓦多 2 6 0 0 6 1:22 -21 0

小組賽賽程 淘汰賽賽程

場序 日期 時間 地點 A組對陣

1 6月10日 00:00 慕尼黑 德國-哥斯大黎加

2 6月10日 03:00 蓋爾森基興 波蘭-厄瓜多

17 6月15日 03:00 多特蒙德 德國-波蘭

18 6月15日 21:00 漢堡 厄瓜多-哥斯大黎加

33 6月20日 22:00 柏林 厄瓜多-德國

34 6月20日 22:00 漢諾威 哥斯大黎加-波蘭

場序 日期 時間 地點 B組對陣

3 6月10日 21:00 法蘭克福 英格蘭-巴拉圭

4 6月11日 00:00 多特蒙德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瑞典

19 6月16日 00:00 紐倫堡 英格蘭-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20 6月16日 03:00 柏林 瑞典-巴拉圭

35 6月21日 03:00 科隆 瑞典-英格蘭

36 6月21日 03:00 凱澤斯勞滕 巴拉圭-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場序 日期 時間 地點 C組對陣

5 6月11日 03:00 漢堡 阿根廷-象牙海岸

6 6月11日 21:00 萊比錫 塞黑-荷蘭

21 6月16日 21:00 蓋爾森基興 阿根廷-塞黑

22 6月17日 00:00 斯圖加特 荷蘭-象牙海岸

37 6月22日 03:00 法蘭克福 荷蘭-阿根廷

38 6月22日 03:00 慕尼黑 象牙海岸-塞黑

場序 日期 時間 地點 D組對陣

7 6月12日 00:00 紐倫堡 墨西哥-伊朗

8 6月12日 03:00 科隆 安哥拉-葡萄牙

23 6月17日 03:00 漢諾威 墨西哥-安哥拉

24 6月17日 21:00 法蘭克福 葡萄牙-伊朗

40 6月21日 22:00 萊比錫 伊朗-安哥拉

39 6月21日 22:00 蓋爾森基興 葡萄牙-墨西哥

場序 日期 時間 地點 E組對陣

9 6月13日 03:00 漢諾威 義大利-迦納

10 6月13日 00:00 蓋爾森基興 美國-捷克

25 6月18日 03:00 凱澤斯勞滕 義大利-美國

26 6月18日 00:00 科隆 捷克-迦納

42 6月22日 22:00 紐倫堡 迦納-美國

41 6月22日 22:00 漢堡 捷克-義大利

場序 日期 時間 地點 F組對陣

12 6月14日 03:00 凱澤斯勞滕 巴西-克羅埃西亞

11 6月12日 21:00 柏林 澳大利亞-日本

27 6月19日 00:00 慕尼黑 巴西-澳大利亞

28 6月18日 21:00 紐倫堡 日本-克羅埃西亞

43 6月23日 03:00 多特蒙德 日本-巴西

44 6月23日 03:00 斯圖加特 克羅埃西亞-澳大利亞

場序 日期 時間 地點 G組對陣

13 6月14日 00:00 斯圖加特 法國-瑞士

14 6月13日 21:00 法蘭克福 韓國-多哥

29 6月19日 03:00 萊比錫 法國-韓國

30 6月19日 21:00 多特蒙德 多哥-瑞士

45 6月24日 03:00 科隆 多哥-法國

46 6月24日 03:00 漢諾威 瑞士-韓國

場序 日期 時間 地點 H組對陣

15 6月14日 21:00 萊比錫 西班牙-烏克蘭

16 6月15日 00:00 慕尼黑 突尼西亞-沙特

31 6月20日 03:00 斯圖加特 西班牙-突尼西亞

32 6月20日 00:00 漢堡 沙特-烏克蘭

47 6月23日 22:00 凱澤斯勞騰 沙特-西班牙

48 6月23日 22:00 柏林 烏克蘭-突尼西亞

2002年第17世界盃賽—主辦地:韓國、日本 - 世界盃歷史上首次由兩國合辦。本屆杯賽以弱勝強的冷門頻出,數個奪標熱門隊伍止步於小組賽。 - 決賽在巴西和德國之間進行,巴西隊第5次獲得世界盃冠軍。 - 「決賽在巴西和德國之間進行,德國隊最終獲勝,至此在世界盃歷史上已有兩支球隊4次奪冠。」

2006年世界盃是第18界世界盃,第19界世界盃在南非舉行,預示著非洲足球事業逐步踏入顛峰

㈣ 世界盃問題

從1928年至今先後有3個獎杯問世,它們的背後則是一連串有趣的故事。
1928年,國際足聯決定創辦一項業余和職業球員都能參加的足球賽,名稱就叫「世界足球錦標賽」,該項賽事的發起者是當時的國際足聯主席,法國人朱利斯•雷米特。比賽定在1930年舉行,雷米特便委託法國著名雕刻家拉菲爾給未來的冠軍得主做一個獎杯。
拉菲爾選中了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為原型精心製作了一個純金獎杯,因此這個獎杯名叫「女神杯」。這個獎杯重3•8公斤,高35厘米,造型為勝利女神張開雙臂站在藍色天青石底座上,雙手托起一個八角形金杯。這個世界盃為流動杯,獲得冠軍的國家可以將該杯保存4年,到下屆杯賽前交給國際足聯,以便發給新產生的世界冠軍。當時還有這樣一項規定,即第一個3次獲得冠軍的球隊可以永久擁有這座金杯。
1930年,烏拉圭在第一屆世界盃上贏得了女神杯,接著義大利在1934年和1938年兩次舉起了這個獎杯。世界盃舉辦三屆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比賽也因此停辦了12年。大戰接近尾聲時,納粹德國佔領了義大利,當時意籍的國際足聯副主席巴恩斯把獎杯藏在他的床下的鞋櫃里,躲過了德軍的劫掠。
1946年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足聯為了表彰前主席雷米特(他在國際足聯任主席的33年中發起和組織了世界盃),把「女神杯」改名為「雷米特杯」。世界盃在1950年重新開始,獎杯在各個冠軍國的輪流保管下度過了16年「平靜歲月」直到1966年英格蘭世界盃。在比賽舉行前的幾個月,「雷米特杯」在英國展出時被盜,引起整個英倫的極大震動。英國的警察傾巢出動,在全國范圍內搜索獎杯下落。獎杯失蹤後一個星期,泰晤士河駁船船員高柏和他的愛犬皮克爾斯在住宅附近的籬笆下發現一個舊報紙包,打開一看,雷米特杯赫然躺在其中。
高柏將獎杯送到警察局,除了得到3000英鎊的獎金,他和他的愛犬更成為國家英雄。高柏1990年接受采訪時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皮克爾斯的舉動引起了我的注意。獎杯被緊緊地包在報紙里,可以從外面看出大概是個雕塑,底座還露在報紙外。等我把報紙撕開些,就看見德國、烏拉圭和巴西的名字刻在上面。因為我是個球迷,所以我知道獎杯失竊的事,於是我跳上車就往警察局開去。」根據英國警方推測,盜賊是因為無法將獎杯出售和逃避追捕而被迫將其棄置的。
1970年,巴西隊繼1958年、1962年之後第三次獲得世界盃冠軍,成為「雷米特杯」的永久擁有者。國際足聯決定製作一個新的獎杯來取代它。1971年5月,國際足聯在來自全球53件參賽作品中選中義大利雕刻家西爾維奧•加扎尼的設計方案。加扎尼的的獎杯擺脫了老式的設計套路,圖案為兩個大力神背對背高舉雙臂,背托著一個地球,從球的輪廓來看也很像一個足球。杯的頂部有兩圈翠綠色的孔雀石。這個杯用了5公斤18K黃金,高36厘米,杯身上預留了17屆世界盃冠軍名字的位置,因此可以一直用到2038年。該杯被定名為「國際足聯世界盃」,又叫「大力神杯」。雖然此杯也是流動杯,但是不再為某個多次贏得冠軍的國家永久佔有。
那個留在巴西的世界盃獎杯的命運卻十分「悲慘」。1982年12月,一個蒙面盜賊闖進巴西足協辦公樓將獎杯偷走,巴西視之為國恥,並且重金懸賞。可惜警方不久後在里約熱內盧北郊的貧民窟發現雷米特杯已經被融化。

㈤ 世界盃資料

給大家點世界盃的資料吧,期盼世界盃的到來
今年的世界盃是第十八屆世界盃 2006·德國

第一屆世界盃 1930·烏拉圭 英文

第二屆世界盃 1934·義大利 英文

第三屆世界盃 1938·法國 英文

第四屆世界盃 1950·巴西 英文

第五屆世界盃 1954·瑞士 英文

第六屆世界盃 1958·瑞典 英文

第七屆世界盃 1962·智利 英文

第八屆世界盃 1966·英格蘭 英文

第九屆世界盃 1970·墨西哥 英文

第十屆世界盃 1974·德國 英文

第十一屆世界盃 1978·阿根廷 英文

第十二屆世界盃 1982·西班牙 英文

第十三屆世界盃 1986·墨西哥 英文

第十四屆世界盃 1990·義大利 英文

第十五屆世界盃 1994·美國 英文

第十六屆世界盃 1998·法國 英文

第十七屆世界盃 2002·韓國/日本 英文 中文

第十八屆世界盃 2006·德國

第十九屆世界盃 2010·南非

巴西一次不落地參加了歷屆世界盃的比賽,並五次奪冠!!!

世界盃決賽階段進球最多的比賽:
第5屆世界盃奧地利隊7:5擊敗瑞士隊,雙方共打進12個球。

世界盃預賽階段一個隊一場比賽進球最多的紀錄:
1997年6月2日,在98年世界盃足球賽亞洲區預賽伊朗隊對馬爾地夫隊的比賽中,伊朗隊以17:0獲勝。

世界盃預賽階段一場比賽進球最多的球員:
7球,由伊朗隊的卡里姆·巴蓋里於1997年6月2日,在98年世界盃足球賽亞洲區預賽伊朗隊對馬爾地夫隊的比賽中攻入。

第一個代表兩個國家出戰世界盃決賽階段的比賽,並都進球的球員:
克羅埃西亞的普羅辛內茨基,他在1990年代表前南斯拉夫隊與阿聯酋的比賽中打進一球,1998年代表克羅埃西亞隊在與牙買加和荷蘭隊的比賽中分別打進一球。

世界盃進球最多的決賽:
1958年,巴西5:2勝瑞典,共打進7個球。

世界盃進球最少的決賽:
1994年,巴西0:0平義大利,這也是世界盃歷史上第一次以點球大戰決定冠軍的決賽。

世界盃決賽圈第一個進球:
由法國前鋒呂西安·洛朗射入。

世界盃決賽階段攻入第一個「金球」的隊員:
法國的洛朗·布蘭科,於1998年6月28日,在1/8決賽法國隊對巴拉圭隊的比賽中攻入。

世界盃決賽階段一屆比賽個人進球最多的紀錄:
13個。1958年,在瑞典舉行的第6屆世界盃足球賽決賽階段的比賽中,法國的球員方丹一人攻入13個球。

世界盃決賽階段一場比賽個人進球最多的紀錄:
5個,由俄羅斯隊的薩連科創造。他在第15屆世界盃決賽階段小組賽俄羅斯6:1勝喀麥隆隊的比賽中一人獨中5元。

世界盃歷史上最年長的進球者:
喀麥隆的羅傑·米拉。1994年6月28日在喀麥隆與俄羅斯的小組賽中,他於第46分鍾替補出場,上場不到一分鍾即打進一球,當天他42歲零44天。

世界盃決賽階段進球最快的紀錄:
開場10秒。由土耳其前鋒哈坎·蘇克在2002年第17屆世界盃土耳其對韓國的比賽中創造。原紀錄為開場15秒。由捷克斯洛伐克隊隊員瓦·馬塞克創造。他在第7屆世界盃決賽階段對墨西哥隊一戰中,開場僅15秒便攻破對方球門。

世界盃決賽階段最長時間不失球的紀錄:
517分鍾,由義大利的曾加創造。他在在義大利舉行的第14屆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中力保義大利球門517分鍾未被對手攻破。

世界盃決賽階段速度最快的「帽子戲法」:
阿根廷的巴蒂斯圖塔。他在1998年法國世界盃阿根廷隊與牙買加隊的比賽中,在11分鍾內連進3球。

世界盃決賽階段唯一一個連續兩屆世界盃上演帽子戲法的球員:
阿根廷的巴蒂斯圖塔。他在1994年阿根廷4:0勝希臘和1998年阿根廷5:0勝牙買加的比賽中兩次上演帽子戲法,有趣的是兩次帽子戲法中各有一粒點球。

唯一一位在世界盃決賽中上演「帽子戲法」的球員:
英格蘭的赫斯特於1966年英格蘭世界盃決賽對聯邦德國隊的比賽中攻入3球。

世界盃歷史上單屆比賽進球最多國家:
匈牙利。在1954年世界盃的比賽中,匈牙利隊採用四前鋒的陣型,掀起國際足壇的第一次技術革命。由柯奇士、希代古提、齊博爾和普斯卡斯組成的前鋒線銳利無比,一共打進27個進球。

世界盃歷史上比分最懸殊的比賽:
1982年世界盃匈牙利10:1勝薩爾瓦多,1954年匈牙利9:0勝韓國,1974年南斯拉夫9:0勝扎伊爾三場比賽均凈勝9球。

世界盃歷史上最年長的出場球員:
喀麥隆的羅傑·米拉。他於1994年6月28日在喀麥隆與俄羅斯的小組賽中出場,那一天他已經42歲零44天。

唯一一個連續兩屆世界盃被紅牌罰下的球員:
喀麥隆的宋。他在1994年世界盃小組賽喀麥隆對巴西的比賽中於第63分鍾被罰下場,1998年又在小組賽同智利的比賽中於第51分鍾被罰下。

最混亂的比賽:
2002年世界盃小組賽德國2:0戰勝喀麥隆的比賽中,主裁判一共出示16張黃牌,兩隊各8張,雙方各有一人被罰下,不過已經當了隊長的宋只得到一張黃牌,未能創造連續3屆世界盃被罰下場的紀錄。

最短時間被黃牌警告:
俄羅斯的格魯克維奇。他在1994年世界盃俄羅斯對瑞典的小組賽開場哨吹響後1分鍾就被黃牌警告。

最短時間被罰下場:
烏拉圭的巴蒂斯塔。他在1986年世界盃烏拉圭對蘇格蘭的比賽中只踢了1分鍾就被罰下。

參加世界盃次數最多的球員:
墨西哥的卡巴哈爾參加了1950、1954、1958、1962、1966一共五屆世界盃,而德國的馬特烏斯參加了1982、1986、1990、1994和1998一共五屆世界盃,取得一次冠軍,兩次亞軍,見證了德國足球20年的輝煌。

世界盃上場次數最多的球員:
德國的馬特烏斯在他參加的五屆世界盃中一共出場25次。

決賽階段出場最多守門員:
卡巴哈爾(墨西哥),5次世界盃共11場。

失球最多守門員:
卡巴哈爾(墨西哥),共失25球。

參加世界盃最年長的守門員:
希爾頓(英格蘭),40歲9個月19天,90年義大利世界盃。

唯一一個帶領五支不同球隊參加世界盃的教練:
南斯拉夫教練米盧蒂諾維奇,1986年墨西哥、1990年哥斯大黎加、1994年美國、1998年奈及利亞、2002年中國。其中除了中國隊,其餘球隊全部小組出線。

奪得世界盃時年齡最大的人:
義大利的佐夫。1982年義大利奪得世界盃時,作為主力門將兼隊長的他已經40歲了

2006年的是
吉祥物:2004年11月13日晚在德國東部城市萊比錫,國際足聯和德國世界盃組委會向外界公布了本次世界盃的吉祥物和比賽專用足球——能歌善舞和能說會道的獅子「Goleo VI」。距離世界盃開幕還有573天,世界盃組委會在這個時候推出自己的吉祥物又一次把人們的目光吸引到了德國。在當晚的新聞發布會上,德國世界盃的組委會主席貝肯鮑爾和巴西足壇名宿貝里都來到了現場。貝肯鮑爾在介紹獅子「Goleo VI」的時候非常興奮。他認為,這是一隻非常招人喜歡的獅子,他憨態可掬。走到哪裡都會得到球迷的喜歡,相信在德國世界盃的賽場上,獅子「Goleo VI」一定會成為賽場外的另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貝利同樣表示這是世界盃歷史上最漂亮的吉祥物,並表示希望全世界的球迷都能喜歡「Goleo VI」。同以往的世界盃相比,說、唱、打、鬧、動態化、多媒體是2006版吉祥物的最大特色,它們「更具親和力和娛樂性」。 雖然Goleo VI體型滑稽、表情不太生動,但舞技、唱功卻不錯,而「Pille」球更是一本足球網路全書,講起足球來滔滔不絕。

國際足聯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和1974年德國世界盃那兩個面頰紅潤的傻小子『踢普』和『踏普』的風格完全不同的吉祥物,它更能打動人,更能被普通球迷認可。」按照組織者的說法,「Go里奧六世」這個名字,源於小獅子在球場上踢球時,它的爸爸會在場邊大喊:前進!里奧,前進!此外,Leo這個詞在英文中就代表了天文學中的獅子星座。而後面的數字則是國際足聯後來加上的,表示這是世界盃賽歷史上的第六個吉祥物。

㈥ 什麼是世界盃

世界盃簡介 世界盃預選賽階段分為六大賽區進行,分別是歐洲,南美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賽區,每個賽區需要按照本賽區的實際情況制訂預選賽規則,而各個已報名參加世界盃的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代表隊,則需要在所在賽區進行預選賽,爭奪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的名額。 世界盃決賽階段的名額目前是32個,決賽階段主辦國可以直接獲得決賽階段名額,除主辦國外,其他名額由國際足聯根據各個預選賽賽區的足球水平進行分配,不同的預選賽賽區會有不同數量的決賽階段名額。 世界盃決賽階段的主辦國必須是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而且會員國(地區)需要向國際足聯提出申請(可以兩個會員聯合申請承辦),然後通過全體國際足聯(FIFA)會員國(地區)投票選出。 通過世界盃預選賽獲得決賽階段名額的國家代表隊,加上主辦國的代表隊一共32支球隊將會到主辦國進行決賽階段的比賽爭奪冠軍。決賽階段32支球隊通過抽簽被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4支球隊,進行分組積分賽,各個小組的前兩名共十六支球隊將獲得出線資格,進入復賽;進入復賽後,十六支球隊按照既定的規則確定賽程,不再抽簽,然後進行單場淘汰賽,直至決出冠軍。
世界盃發展史
中國唐代就出現「足球」的競技比賽,當時叫「蹴鞠」現代足球起源於英國,隨後風靡世界。由於足球運動的快速發展,國際比賽也隨之出現。1896年雅典奧運會舉行時,足球就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丹麥以9:0大勝希臘,成為奧運會第一個足球冠軍。因為奧運會不允許職業運動員參加,到了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足球比賽已無法持續。 1928年奧運會結束後,FIFA召開代表會議,一致通過決議,舉辦四年一次的世界足球錦標賽。這對於世界足球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最初這個新的足球大賽稱為「世界足球錦標賽」。1956年,FIFA在盧森堡召開的會議上,決定易名為「雷米特杯賽」。這是為表彰前國際足聯主席法國人雷米特為足球運動所作出的成就。雷米特擔任國際足聯主席33年(1921-1954年),是世界足球錦標賽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後來,有人建議將兩個名字聯起來,稱為「世界足球錦標賽——雷米特杯」。於是,在赫爾辛基會議上決定更名為「世界足球錦標賽——雷米特杯」,簡稱「世界盃」。 世界盃賽的獎杯是1928年FIFA為獲勝者特製的獎品,是由巴黎著名首飾技師弗列爾鑄造的。其模特是希臘傳說中的勝利女神尼凱,她身著古羅馬束腰長袍,雙臂伸直,手中捧一隻大杯。雕像由純金鑄成,重1800克,高30厘米,立在大理石底座上。此杯為流動獎品,誰得了冠軍,可把金杯保存4年,到下一屆杯賽前交還給國際足聯,以便發給新的世界冠軍。此外有一個附加規定是:誰三次獲得世界冠軍,誰將永遠得到此杯。
雷米特金杯 1970年,第九屆世界盃賽時,烏拉圭、義大利、巴西都已獲 得過兩次冠軍。因此都有永遠佔有此杯的機會,結果是巴西隊 捷足先得,佔有了此杯。 為此,國際足聯還得准備一個新獎杯,以發給下屆冠軍。1971年5月,國際足聯舉行新杯審議會,經過對53種方案評議後,決定採用義大利人加扎尼亞的設計方案——兩個力士雙手高擎地球的設計方案。這個造形象徵著體育的威力和規模。新杯定名為「大力神杯」。該杯高36厘米,重5公斤,當時價值2萬美元。1974年第十屆世界盃賽,西德隊作為冠軍第一次領取了新杯。這回,國際足聯規定新杯為流動獎品,不論哪個隊獲得多少冠軍,也不能佔有此杯了。
世界盃歷史回顧
第1屆 1930年烏拉圭世界盃 本屆杯賽沒有預選賽,只有13支國家隊報名參賽,兩個南美國家烏拉圭和阿根廷攜手進入決賽。烏拉圭國家足球隊成為第一個世界盃冠軍。 第一屆世界盃足球賽為世界足球運動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第2屆 1934年義大利世界盃 本屆杯賽第一次進行了電台的實況轉播。 義大利與捷克斯洛伐克爭奪冠軍,義大利首次奪得世界盃冠軍。 第3屆 1938年法國世界盃 這屆杯賽上,上屆冠軍和東道主球隊直接進入決賽階段比賽。上屆冠軍在世界盃直接進入決賽階段比賽的規定直到2002年韓日世界盃後才被取消。在2006年的德國世界盃上,上屆冠軍巴西也參加了南美區預選賽。 最終決賽在義大利和匈牙利之間進行,義大利隊以4比2的比分蟬聯冠軍。義大利隊也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第一支蟬聯冠軍的球隊。 第4屆 1950年巴西世界盃 經過第一輪小組循環賽,巴西、烏拉圭、西班牙和瑞典進入四強,他們需要再次以循環賽的形式決出冠軍。巴西隊與烏拉圭隊的比賽就是事實上的最後決戰,這場比賽在馬拉卡納球場上演,老道的烏拉圭隊頂住了場上和場外的壓力,第二次獲得世界盃冠軍榮譽。 本屆杯賽的觀眾人數首次突破100萬,並創造了平均每場6萬名觀眾的世界盃記錄。巴西球員阿德米爾榮獲最佳射手獎,在比賽中,他共攻入7球。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杯賽過程,沒有一名隊員被罰出場,大概是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人們更加珍視和睦友善了。 第5屆 1954年瑞士世界盃 本屆杯賽在瑞士的五個城市進行, 26場比賽總共打進140個進球,令球迷大飽眼福。平均每場進5.38球的記錄也是歷屆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最高的。本屆杯賽,球員們首次穿上了印有號碼的球衣。另外,電視首次運用於世界盃賽的轉播。 聯邦德國隊逆轉戰勝了被譽為「無冕之王」的匈牙利隊最後獲得冠軍,開始了他們在世界盃賽上的輝煌歷程。 第6屆 1958年瑞典世界盃 這屆比賽的大明星是巴西隊年僅17歲的天才球員貝利,他司職左邊鋒,與加林查、扎加洛、瓦瓦組成世界上最鋒利的前鋒線。另一位明星是法國隊的方丹,他是第一位在世界盃決賽階段每場比賽都有進球的球星,創造了至今無人打破的一屆世界盃進13球的最高記錄。 東道主瑞典隊發揮出眾,進入冠軍決賽,與爭奪冠軍。但巴西藝術足球很快向世人證明了它的威力,巴西隊第一次奪得世界盃冠軍。 中國隊首次參加了世界盃預選賽,但未能獲得出線權。 第7屆 1962年智利世界盃 這屆杯賽被稱為歷史上最粗野的一次世界盃賽,幾乎每場比賽都有球員被罰出場外。開賽三天,竟然有34名球員是被抬下場的。 巴西隊戰勝捷克斯洛伐克隊成為第三個兩次獲得世界盃冠軍的隊伍,在世界掀起了猛烈的「黃色風浪」。 第8屆 1966年英格蘭世界盃 本屆杯賽上的最大黑馬屬於朝鮮隊,他是世界盃賽上首次進入復賽的亞洲球隊。 在英格蘭與聯邦德國的冠軍爭奪戰中,英格蘭隊的赫斯特成為了東道國的英雄,他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在決賽中上演「 帽子戲法 」的球員,現代足球隊發源國第一次登上了冠軍獎台。英國人在本屆比賽中創新使用了「442」陣型,這個經典的陣型到目前仍然被很多球隊所採用。英格蘭與聯邦德國的冠亞軍決賽中的爭議進球也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的懸案和經典。 第9屆 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 隨著各大洲足球運動的發展,國際足球聯合會首次決定在歐洲和南美洲之外的地區舉辦世界盃賽,最後選中了墨西哥。 冠軍爭奪戰中巴西最後以4比1戰勝義大利隊,取得劃時代的勝利,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第一支三次奪冠的隊伍,並永久佔有了「雷米特杯」。 第10屆 1974年德國世界盃 這屆杯賽正值世界足球技術革新的熱潮,以荷蘭人創造的「全攻全守」為代表,為足球帶來了新的活力。 聯邦德國隊與荷蘭隊踢了一場永垂史冊的決賽,在全場觀眾的歡呼聲中,聯邦德國隊2-1獲勝,第二次登上了冠軍領獎台。 第11屆 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 本屆世界盃賽實現了一個歷史性的突破,預選賽的參賽隊伍第一次超過了100支。 阿根廷隊與上屆亞軍荷蘭隊爭奪桂冠。最後,阿根廷隊以3比1的比分使荷蘭隊再次屈居「老二」。這也是世界盃歷史上第五次由東道主奪魁。 第12屆 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 本屆杯賽擴軍至24支球隊。 義大利與西德進行冠軍爭霸戰。義大利成為繼巴西後,第二個獲得三次世界盃冠軍頭銜的國家。羅西也以6球獲得本屆杯賽的最佳射手和最佳球員獎。 第13屆 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 這屆世界盃的主辦國哥倫比亞因財政困難宣布放棄。墨西哥代替哥倫比亞承辦世界盃比賽,並成為了第一個舉辦過兩屆世界盃賽的國家。在此世界盃舉辦前,曾經歷過巨大地震。 阿根廷隊與聯邦德國隊爭奪冠軍,巨星馬拉多納顯示出他作為本屆杯賽最佳球員的風采,本屆杯賽成了他表演的大舞台。阿根廷最後獲得冠軍。 第14屆 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 本屆杯賽的英雄人物當屬老將米拉、最佳射手斯基拉奇和阿根廷門神戈耶切亞。冠軍最後屬於聯邦德國隊,聯邦德國與義大利、巴西一樣,成為三次獲得世界盃冠軍的國家。 本屆杯賽吸引了近267億次電視觀眾,門票收入達1.4億美元。 第15屆 1994年美國世界盃 本屆世界盃決賽圈比賽充滿了精彩刺激的場面和令人叫絕的進球。沙烏地阿拉伯隊闖入了16強,為亞洲足球贏得了榮譽。本屆杯賽上最大的悲劇是哥倫比亞球員埃斯科巴因將球打入自家球門,回國後慘遭殺害。 最後的決賽的雙方是巴西隊和義大利隊,兩隊都分別獲得過三屆世界盃冠軍。比賽在120分鍾內沒有分出高低,點球決戰,巴喬射失點球,巴西人再次捧杯,成為世界上第一支獲得四屆世界盃冠軍的國家。 第16屆 1998年法國世界盃 本屆杯賽世界盃擴軍到32支球隊,最大的黑馬是首次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的克羅埃西亞隊,前南解體後首次參賽的他們最終獲得第3名,隊中球星蘇克成為本屆世界盃最佳射手。而英阿之戰成為了經典,歐文橫空出世。 7月12日成為了法國人的節日,在決賽中,中場大將齊達內在上半場兩次頭槌破門,為法國隊奪冠早早奠定了勝局。最終,法國隊以3比0擊敗巴西奪魁。人們不解羅納爾多在決賽中的低迷表現。 第17屆 2002年韓日世界盃 世界盃歷史上首次由兩國合辦。本屆杯賽以弱勝強的冷門頻出,數個奪標熱門隊伍止步於小組賽。 決賽在巴西和德國之間進行,巴西隊第5次獲得世界盃冠軍。 東道國韓國隊獲得第4名,創造了亞洲球隊在世界盃歷史上的新紀錄。 中國隊首次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的比賽,但小組賽三場未進球,以失9球、積0分的成績無功而返。 第18屆 2006年德國世界盃 德國、南非、英格蘭、摩洛哥和巴西參與了2006年世界盃的申辦,但是巴西在最後時刻退出。在最後的投票中,德國以12票比11票,以一票的優勢戰勝了南非,獲得了2006年世界盃的舉辦權。這是德國第二次舉辦世界盃決賽階段的比賽。德國上次舉辦世界盃是在1974年。 齊達內復出後的法國隊的發揮超出了人們的預期,當然由於他的影響也帶來了一些巔峰不在的老將(巴特茲等);而更加超出人們預料的是義大利隊,他們依靠強大的凝聚力以及鏈式防守出人意料的打進了決賽,並最終捧杯。 這屆杯賽上,四強全為歐洲球隊,亞非球隊表現不佳,最終義大利以點球大戰戰勝法國,獲得冠軍。齊達內在加時賽下半場因為用頭撞擊義大利隊後衛馬特拉齊,被紅牌罰下,震驚了世界。賽後輿論紛紛將矛頭指向馬特拉齊,但是真相也許要等待很久才能為世界球迷所知。 第19屆 2010年南非世界盃 第19屆世界盃將在南非舉行,這是非洲國家第一次舉辦世界盃賽,預示著非洲足球事業逐步踏入顛峰。 第20屆 2014年巴西世界盃 北京時間2007年10月30日,國際足聯在總部蘇黎世宣布:巴西將承辦2014年世界盃。
[編輯本段]世界盃記錄大全
年齡最大的世界冠軍:迪諾·佐夫(義大利)40歲 年齡最小的世界冠軍:貝利(巴西)羅納爾多(巴西) 17歲 年齡最大的參賽球員:羅傑·米拉(喀麥隆)42歲零39天 年齡最小的參賽球員:諾曼·懷特塞德(北愛爾蘭)17歲零42天 年齡最大的進球球員:羅傑·米拉(喀麥隆)42歲零39天 年齡最小的進球球員:貝利(巴西)17歲239天 第一支連續3次進入世界盃決賽的國家:德國(1982,1986,1990) 第一個進球:勞倫特(法國),1930,法國4-1墨西哥 第一個點球:羅薩斯(墨西哥),1930,阿根廷-墨西哥 第一個烏龍球:馬努埃爾·羅薩斯(墨西哥)1930,墨西哥-智利 第一個帽子戲法:斯塔比萊(阿根廷)1930,阿根廷-墨西哥 最短時間帽子戲法:基斯(匈牙利)1982,匈牙利-薩爾瓦多 第一位被罰出場球員:加林多(秘魯)1930秘魯-羅馬尼亞 第一位被罰出場守門員:帕格利烏卡(義大利)1994 義大利-挪威 第一張黃牌:洛普切夫(蘇聯),1970, 第一張紅牌:卡士澤(智利),1974,智利-西德 進球最少的最佳射手:內耶德利安(捷克斯洛伐克)1934 最快被罰出場球員:何塞·巴蒂斯塔(烏拉圭)1986 烏拉圭-蘇格蘭 56秒 比分最懸殊的比賽:1982,匈牙利-薩爾瓦多 10:1;1954,匈牙利-韓國 9-0 單場一隊進球最多記錄:1982,匈牙利-薩爾瓦多 10:1 單場進球最多紀錄:1954,奧地利7-5瑞士 最快進球紀錄:2002,哈坎·蘇克,土耳其3-2韓國,11秒 替補上場最快進球紀錄:莫拉雷斯(烏拉圭),2002,烏拉圭-塞內加爾,下半場替補登場,開賽17秒 單屆進球最多國家:1954,匈牙利,27球 連續4屆進球者:貝利(1958年6球,1962年1球,1966年1球,1970年4球)賽爾勒(1958年1球,1962年2球,1966年2球,1970年3球) 單屆世界盃進球最多射手:方丹(法國),13球,1958年 單屆世界盃頭槌進球最多射手:克洛澤(德國),5球,2002年 世界盃進球最多球員:羅納爾多(巴西),15球,1998年4球,2002年8球,2006年3球 單場比賽進球最多者:薩連科,5球,1994年,俄羅斯—喀麥隆 6-1 單場比賽紅黃牌最多:2002年,德國—喀麥隆(4黃變2紅);2006年,葡萄牙—荷蘭(8黃變4紅),均為16黃 出場場次最多球員:馬特烏斯(德國),5屆25場,共2048分鍾 出場時間最長球員:馬爾蒂尼(義大利),4屆23場,共2217分鍾 連續出場決賽場次最多球員:卡福(巴西),1994年、1998年、2002年連續三屆決賽出場 最長時間不失球記錄: 曾加(義大利),1990年,5場比賽共518分鍾不失球 被犯規次數最多球員:馬拉多納(阿根廷),53次,1990年 最快烏龍球:2006年,英格蘭1:0巴拉圭,加馬拉,3分鍾 年齡最大的世界盃金球獎獲得者:2006年,齊達內,34歲 年齡最小的世界盃金球獎獲得者:1998年,羅納爾多,22歲 第一位獲得世界盃金球獎的守門員:2002年,卡恩 第一屆衛冕冠軍無直接參賽權的世界盃(不算首屆):2006年德國世界盃 淘汰賽階段使用過加時賽「金球制」的世界盃:1998年法國世界盃,2002年韓日世界盃 第一粒加時賽「金球」:1998年法國世界盃,1/8決賽,布蘭克(法國) 第一位在單場決賽中打進3球的球員:1966年英格蘭世界盃,格奧費·赫斯特(英格蘭) 第一場以互射點球分出勝負的決賽:1994年美國世界盃決賽,巴西3-2義大利 世界盃歷史上最大的球場:馬拉卡納球場 德國隊自從1954世界盃起,連續14屆世界盃進8強,連巴西隊也望塵莫及。
世界盃歷屆總積分榜
(截止至2006年德國世界盃) 名次 球隊 參賽次數 場次 勝 平 負 得失球 凈勝球 總積分 1 巴西 18 92 64 14 14 201:84 117 206 2 德國 16 92 56 18 18 190:112 78 186 3 義大利 16 77 45 18 14 122:69 53 153 4 阿根廷 14 65 33 12 20 113:74 39 111 5 英格蘭 13 55 25 16 14 74:47 27 91 6 法國 12 51 25 9 17 95:64 31 84 7 西班牙 12 49 23 12 15 80:57 23 78 8 瑞典 11 46 16 13 16 74:69 5 61 9 荷蘭 8 36 16 10 10 59:37 22 58 10 俄羅斯 9 37 17 6 14 64:44 20 57 11 塞黑 11 40 16 8 16 60:55 15 56 12 烏拉圭 10 40 15 10 15 65:57 8 55 13 波蘭 7 31 15 5 11 44:41 6 50 14 匈牙利 9 32 15 3 14 87:57 30 48 15 墨西哥 13 45 12 12 21 48:84 -36 48 16 捷克 9 31 12 5 15 47:49 -2 41 17 奧地利 7 29 12 4 13 43:47 -4 40 18 比利時 11 36 10 9 17 46:63 -17 39 19 葡萄牙 4 19 12 0 7 32:21 11 36 20 羅馬尼亞 7 21 8 5 8 30:32 -2 29 21 瑞士 8 26 8 4 14 37:51 -14 28 22 智利 7 25 7 6 12 31:40 -9 27 23 巴拉圭7 22 6 7 9 27:37 -10 25 24 丹麥 3 13 7 2 4 24:18 6 23 25 美國 8 25 6 3 16 27:50 -23 21 26 克羅埃西亞 3 13 6 2 5 15:11 4 20 27 喀麥隆 5 17 4 7 6 15:29 -14 19 28 蘇格蘭 8 23 4 7 12 25:41 -16 19 29 韓國 7 24 4 7 13 22:53 -31 19 30 保加利亞 7 26 3 8 15 22:53 -31 17 31 土耳其 2 10 5 1 4 20:17 3 16 32 秘魯 4 15 4 3 8 19:31 -12 15 33 愛爾蘭 3 13 2 8 3 10:10 0 14 34 北愛爾蘭 3 13 3 5 5 13:23 -10 14 35 奈及利亞 3 11 4 1 6 14:16 -2 13 36 哥倫比亞 4 13 3 2 8 14:23 -9 11 37 摩洛哥 4 13 2 4 7 12:18 -6 10 38 哥斯大黎加 3 10 3 1 6 12:22 -10 10 39 厄瓜多 2 7 3 0 4 7:8 -1 9 40 挪威 3 8 2 3 3 7:8 -1 9 41 烏克蘭 1 5 3 1 1 5:7 -2 9 42 塞內加爾 1 5 2 2 1 7:6 1 8 43 東德 1 6 2 2 2 5:5 0 8 44 日本 3 10 2 2 6 8:14 -1 8 45 阿爾及利亞 2 6 2 1 3 6:10 -4 7 46 突尼西亞 4 12 1 4 7 8:16 -8 7 47 沙特 4 13 2 2 9 9:32 -23 7 48 威爾士 1 5 1 3 1 4:4 0 6 49 迦納 1 4 2 0 2 4:6 -2 6 50 南非 2 6 1 3 2 8:11 -3 6 51 澳大利亞 2 7 1 2 3 5:10 -5 5 52 伊朗 3 9 1 2 6 6:18 -12 5 53 朝鮮 1 4 1 1 2 5:9 -4 4 54 古巴 1 3 1 1 1 5:12 -7 4 55 象牙海岸 1 3 1 0 2 5:6 -1 3 56 牙買加 1 3 1 0 2 3:9 -6 3 57 宏都拉斯 1 3 0 2 1 2:3 -1 2 58 安哥拉 1 3 0 2 1 1:2 -1 2 59 以色列 1 3 0 2 1 1:3 -2 2 60 埃及 2 4 0 2 2 3:6 -3 2 61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 3 0 1 2 0 4 -4 1 62 科威特 1 3 0 1 2 2:6 -4 1 63 玻利維亞 3 6 0 1 5 1:20 -19 1 64 伊拉克 1 3 0 0 3 1:4 -3 0 65 斯洛維尼亞 1 3 0 0 3 2:7 -5 0 66 多哥 1 3 0 0 3 1:6 -5 0 67 加拿大 1 3 0 0 3 0:5 -5 0 68 印度 1 1 0 0 1 0:6 -6 0 69 阿聯酋 1 3 0 0 3 2:11 -9 0 70 中國 1 3 0 0 3 0:9 -9 0 71 紐西蘭 1 3 0 0 3 2:12 -10 0 72 希臘 1 3 0 0 3 0:10 -10 0 73 海地 1 3 0 0 3 2:14 -12 0 74 扎伊爾 1 3 0 0 3 0:14 -14 0 75 薩爾瓦多 2 6 0 0 6 1:22 -21 0 世界盃參賽次數(相同次數按參賽先後順序排列) 巴西 18★ 義大利16 德國 16(聯邦德國 10)① 阿根廷 14 墨西哥 13 法國 西班牙 英格蘭 12 比利時 瑞典 11 烏拉圭 10 匈牙利 9 南斯拉夫② 美國 8 捷克斯洛伐克③ 瑞士 荷蘭 蘇格蘭 8 奧地利 智利 羅馬尼亞 巴拉圭 波蘭 韓國 蘇聯④ 保加利亞 7 喀麥隆 5 秘魯 哥倫比亞 葡萄牙摩洛哥 突尼西亞 沙特 4☆ 玻利維亞 挪威 北愛爾蘭 伊朗 丹麥 愛爾蘭 哥斯大黎加 奈及利亞 克羅埃西亞☆② 日本☆ 3 埃及 土耳其 薩爾瓦多 澳大利亞 阿爾及利亞 俄羅斯④ 南非 2 厄瓜多 2☆ 以下國家參加一次 古巴 荷屬東印度⑤ 威爾士 朝鮮 以色列 民主德國① 海地 扎伊爾⑥ 宏都拉斯 科威特 紐西蘭 伊拉克 加拿大 阿聯酋 希臘 牙買加 南聯盟② 塞內加爾 斯洛維尼亞② 中國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象牙海岸☆ 塞黑☆② 安哥拉☆ 迦納☆ 捷克 ☆③ 多哥☆ 烏克蘭☆④ 注釋: ★巴西參加了迄今為止全部18屆世界盃 ☆表示這些球隊 自首次參加世界盃以來從未缺席 ①1948年,德國分裂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1990年,東德西德統一。這里將聯邦德國的相關記錄並入分裂前以及統一後德國記錄中,民主德國相關記錄單列。 ②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92年解體為五個獨立國家,分別是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改國號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2006年,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解體為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此處將南斯拉夫、南聯盟、塞黑獨立記錄。 ③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解體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此處不將捷克斯洛伐克相關記錄與捷克相關記錄合並。 ④1991年, 蘇聯解體為十五個獨立的國家,分別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摩爾多瓦。此處不將蘇聯相關記錄與俄羅斯相關記錄合並。 ⑤荷屬東印度即今日之印度尼西亞。 ⑥1997年,扎伊爾改國名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剛果或剛果(金)。 首次參加世界盃年份統計 1930年第一屆:烏拉圭 阿根廷 美國 南斯拉夫 智利 巴西 羅馬尼亞 巴拉圭 法國 秘魯 比利時 玻利維亞 墨西哥 1934年第二屆:義大利 捷克斯洛伐克 德國 奧地利 西班牙 匈牙利 瑞士 瑞典 荷蘭 埃及 1938年第三屆:古巴 波蘭 挪威 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 1950年第四屆:英格蘭 1954年第五屆:聯邦德國 土耳其 蘇格蘭 韓國 1958年第六屆:威爾士 蘇聯 北愛爾蘭 1962年第七屆:哥倫比亞 保加利亞 1966年第八屆:葡萄牙 朝鮮 1970年第九屆:以色列 摩洛哥 薩爾瓦多 1974年第十屆:民主德國 澳大利亞 海地 扎伊爾(民主剛果/剛果(金)) 1978年第十一屆:突尼西亞 伊朗 1982年第十二屆:阿爾及利亞 喀麥隆 宏都拉斯 科威特 紐西蘭 1986年第十三屆:丹麥 伊拉克 加拿大 1990年第十四屆:愛爾蘭 哥斯大黎加 阿聯酋 1994年第十五屆:奈及利亞 沙特 俄羅斯 希臘 1998年第十六屆:南聯盟 克羅埃西亞 牙買加 南非 日本 2002年第十七屆:塞內加爾 厄瓜多 斯洛維尼亞 中國 2006年第十八屆:烏克蘭 迦納 多哥 象牙海岸 安哥拉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塞爾維亞和黑山 2010年第十九屆:斯洛伐克 塞爾維亞
[編輯本段]世界盃冠軍各國奪得情況
(截止到2010年) 巴西 5次 義大利 4次 德國 3次 阿根廷 2次 烏拉圭 2次 法國 1次 英格蘭 1次
世界盃歷屆1、2、3、4名得主和舉辦國
屆數 年份 舉辦地 參賽球隊數 冠軍 亞軍 季軍 殿軍 1 1930 烏拉圭 13 烏拉圭 阿根廷 美國 南斯拉夫 2 1934 義大利 16 義大利 捷克 德國 奧地利 3 1938 法國 15 義大利 匈牙利 巴西 瑞典 4 1950 巴西 13 烏拉圭 巴西 瑞典 西班牙 5 1954 瑞士 16 西德 匈牙利 奧地利 烏拉圭 6 1958 瑞典 16 巴西 瑞典 法國 西德 7 1962 智利 16 巴西 捷克 智利 南斯拉夫 8 1966 英國 16 英格蘭 西德 葡萄牙 蘇聯 9 1970 墨西哥 16 巴西 義大利 西德 烏拉圭 10 1974 西德 16 西德 荷蘭 波蘭 巴西 11 1978 阿根廷 16 阿根廷 荷蘭 巴西 義大利 12 1982 西班牙 24 義大利 西德 波蘭 法國 13 1986 墨西哥 24 阿根廷 西德 法國 比利時 14 1990 義大利 24 西德 阿根廷 義大利 英格蘭 15 1994 美國 24 巴西 義大利 瑞典 保加利亞 16 1998 法國 32 法國 巴西 克羅埃西亞 荷蘭 17 2002 韓國-日本 32 巴西 德國 土耳其 韓國 18 2006 德國 32 義大利 法國 德國 葡萄牙

㈦ 世界盃32強的核心都是誰

A組
德國 巴拉克(Michael Ballack)
哥斯大黎加 萬喬普(Paulo Wanchope)
波蘭 茹拉夫斯基(Maciej Zurawski)
厄瓜多 德爾加多 (Agustin Delgado)
B組
英格蘭 傑拉德(Steven Gerrard)
巴拉圭 聖克魯斯(射手)(Roque Santa Cruz)帕雷德斯(核心)(Carlos Humberto Paredes Monges)
瑞典 永貝里(核心)(Fredrik Ljungberg) 易卜拉希莫維奇(射手)(Zlatan Ibrahimovic)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約克(Dwight Yorke)
C組
阿根廷 里克爾梅(Juan Roman Riquelme)
荷蘭 范德法特(Rafael van der Vaart)
塞爾維亞和黑山 斯坦科維奇(Dejan Stankovic)
象牙海岸 德羅巴(嚴格說只是射手)(Didier Drogba)
D組
葡萄牙 德科(Deco Souza)精神領袖菲戈(Luis Figo)
墨西哥 帕爾多(Pavel Pardo)射手博爾格蒂(Borgetti)
伊朗 卡里米(Ali Karimi)精神領袖阿里代伊(Ali Daei)
安哥拉 曼托拉斯(Mantorras)
E組
義大利 托蒂(Francesco Totti)
捷克 內德維德(Pavel Nedved)
美國 多諾萬(Landon Donovan)
迦納 埃辛(Mickael Essien)
F組
巴西 羅納爾迪尼奧(Ronaldinho)
克羅埃西亞 尼克科瓦奇(Niko Kovac)
澳大利亞 科維爾(Harry Kewell)
日本 中村俊輔(ShunsukeNakamura)
G組
法國 齊達內(Zinedine Zidane)
瑞士 沃熱爾(Johann Vogel)
多哥 阿德巴約(Emmanuel_ADEBAYOR)
韓國 朴志星(park ji-sung)
H組
西班牙 勞爾(Raul)
烏克蘭 舍甫琴柯(Andriy Shevchenko)
突尼西亞 多斯桑托斯(Dos Santos)
沙特 卡里里(Saoud Kariri)

㈧ 2010年世界盃32國家隊綽號

A組:
德國――日爾曼戰車
哥斯大黎加――加勒比海盜
波蘭――歐洲白鷹
厄瓜多――高原之魔
B組:
英格蘭――英國紳士、足球鼻祖、約翰牛
巴拉圭――南美獵犬、綠茵場上的屠夫
特里尼達和多巴哥――加勒比颶風
瑞典――北歐海盜
C組:
阿根廷――南美探戈
象牙海岸――非洲大象
塞黑――巴爾干火槍、歐洲的巴西隊
荷蘭――橙色軍團、鬱金香
D組:墨西哥――高原獵豹、三色隊、美洲蝴蝶
伊朗――突厥騎士
安哥拉――非洲戰士
葡萄牙――冒險家
E組:
義大利――藍色軍團、鋼筋混凝土、地中海堡壘
迦納――非洲黑星
美國――西部牛仔、山姆大叔
捷克――斧頭幫
F組:
巴西――桑巴軍團、黃色軍團
克羅埃西亞――格子軍團
澳大利亞――澳洲袋鼠
日本――日本武士
G組:
法國――高盧雄雞
瑞士――鍾表匠
韓國――太極虎
多哥――食雀鷹
H組:
西班牙――鬥牛士
烏克蘭――哥薩克騎兵
突尼西亞――迦太基之鷹
沙烏地阿拉伯――沙漠之狐

㈨ 關於世界盃的資料

(官方名稱:FIFA World Cup),常稱為世界盃足球賽,或僅稱世界盃,也稱為世界足球錦標賽,是一項國家級男子足球隊之間的國際比賽,由世界足壇最高管理機構國際足球聯合會(FIFA)每四年舉辦一次,與奧運會交替進行。世界盃是世界足壇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賽事。1930年為世界盃的首屆比賽,冠軍是烏拉圭隊;1942年和1946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停辦。

世界盃分成外圍賽和決賽圈兩個部份。外圍賽部分會在決賽圈展開的前三年舉行,以決定哪些球隊能進入決賽圈。目前有32支球隊能打入決賽圈,球隊會在主辦國境內進行一個月比賽以爭奪冠軍寶座。世界盃決賽圈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賽事,2006年世界盃決賽共有約7.15億人次收看。

現今已舉辦的十八屆賽事中,共有七個國家或地方曾贏得冠軍。巴西隊是唯一打進全部18屆決賽圈之球隊,共贏得五次冠軍。目前的世界冠軍義大利隊獲得四次冠軍,僅次於巴西。接著是三次奪冠的德國隊(包括西德時期)。而烏拉圭隊和阿根廷隊分別兩次奪冠。英格蘭隊和法國隊則在自己主辦的賽事各得一次冠軍。

最近一屆世界盃賽事於2006年6月9日至7月9日在德國舉行,義大利隊在決賽中擊敗法國隊,第四次奪得冠軍。下屆世界盃賽事將會於南非舉行,2010年6月11日揭幕,7月11日閉幕,2014年將會由五屆冠軍得主巴西舉辦。

歷史

早期國際賽
業余的聯合王國國家足球隊出戰1908年奧運會奪得冠軍的陣容。
世界上第一場國際性足球賽是1872年在蘇格蘭格拉斯哥進行的對抗賽,由蘇格蘭代表隊對英格蘭代表隊,而首次國際性比賽為1884年開始舉辦的英國本土四角錦標賽(British Home Championship)。在這時期,英國之外的地方幾乎沒有這項體育運動。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間,足球在全世界漸漸普及化,奧運會亦引入足球比賽,在1900年、1904年和屆間運動會列進表演項目(取得冠軍沒有獎牌);1908年,足球成為奧運會正式項目。在英格蘭足球總會(FA)的計劃下,這賽事只限業余球員參賽,球賽著重表演多於競爭。代表英國出賽的英格蘭業余足球代表隊蟬聯了1908年和1912年兩屆奧運會的冠軍。

國際足聯(FIFA)於1904年成立之後,曾經嘗試在1906年脫離奧林匹克框架、在瑞士舉辦一次國家間的國際足球比賽。這是國際足球的最初嘗試,而據國際足聯官方歷史形容,這項比賽是失敗之作。

在奧運比賽繼續只限業余球隊和球員出賽之下,托馬茲·納頓爵士(Sir Thomas Lipton)在1909年於都靈舉行托馬茲·納頓爵士杯(Sir Thomas Lipton Trophy)。該錦標賽是由不同國家的俱樂部競逐,每支俱樂部為自己所屬的國家之代表。這項比賽有時會被認為是第一屆世界盃(The First World Cup),義大利、德國和瑞士都派出本土最頂級的俱樂部出戰,但英格蘭足球總會不欲參加賽事並拒絕派出職業俱樂部參賽。納頓邀請達勒姆郡的業余球隊西奧克蘭鎮足球俱樂部(West Auckland Town F.C.)參賽,以代表英格蘭。結果西奧克蘭順利在賽事取勝,並於1911年成功衛冕冠軍,贏得可永久保存的冠軍獎杯,亦對首開保存獎杯制的先例。

1914年,國際足聯決定將奧運足球比賽定為世界業余足球錦標賽(world football championship for amateurs),並負責管理賽事。這為世界上首次洲際足球比賽(1920年夏季奧運會足球比賽)的舉辦鋪平了道路。13支歐洲國家隊以及埃及隊參加了這屆充滿爭議的比賽,最終主辦國貝利時在決賽不戰而勝贏得冠軍。隨後的1924年和1928年奧運會冠軍由烏拉圭贏得。1928年,國際足聯決定在奧運的架構之外創辦他們自己的國際賽事。由於當時烏拉圭連續贏得兩屆官方足球錦標賽的桂冠(國際足聯的職業時期始於1924年),並且將於1930年迎接獨立一百周年,國際足聯決定將主辦權授予烏拉圭。

首屆世界盃
世紀球場(Estadio Centenario),1930年首屆世界盃決賽之舉行地點為烏拉圭的蒙特維多
在洛杉磯舉行的1932年夏季奧運會並未將足球列入正式項目,原因是足球美國的普及性非常低,同時美式足球正不斷發展。國際足聯和國際奧委會(IOC)亦不認同其業余性質,所以這屆奧運會取消了足球項目。 國際足聯主席祖里斯·雷米特(Jules Rimet)打算將首屆世界盃賽事定於烏拉圭舉行。但對於處在大西洋的歐洲國家來說,遠赴位於南美洲的比賽場地烏拉圭作賽,是一個漫長及昂貴的行程。所以在賽事展開的兩個月前,並沒有任何歐洲國家保證派出代表隊征戰。雷米特說服了貝利時、法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參賽。賽事合共有13支隊伍參與,包括7支南美洲球隊、四支歐洲球隊和兩支北美洲球隊。

7月13日,首屆世界盃足球賽正式展開,首兩場賽事同時進行,法國隊和美國隊旗開得勝,他們分別以4:1擊敗墨西哥隊和3:0擊敗貝利時隊。世界盃史上的首個進球是法國隊的盧遜·羅倫特(Lucien Laurent)取得。決賽於蒙特維多球場舉行,有93,000名球迷入場觀看賽事,結果烏拉圭隊以4:2擊敗阿根廷隊奪得冠軍,成為首個贏得世界盃的國家。

義大利國家足球隊贏得1934年世界盃足球賽的陣容。

發展
早期的世界盃足球賽受到交通不便和戰爭等問題的阻礙,僅有少數南美洲國家願意在1934年和1938年特意遠赴歐洲參加世界盃,其中巴西是唯一參與這兩屆賽事的南美洲國家代表隊。1942年和1946年世界盃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被迫取消。

1950年世界盃,聯合王國首次派出代表參賽。英國球隊在1920年退出了國際足聯,一方面是出於不願同本國的戰爭敵手比賽的意願,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認為足球只是英國人自己的運動,但1946年應國際足聯力邀,他們再次加入。這屆賽事是烏拉圭隊繼1930年世界盃之後再次奪冠。烏拉圭隊杯葛了之前的兩屆世界盃。在本屆世界盃的決賽上,他們以2:1逆轉擊敗巴西,再次捧走冠軍獎杯。烏拉圭與巴西之間這場經典的決賽被後人稱為「馬拉簡拿之戰」(Maracanazo)。

各國在世界盃的最佳成績。
從1934年至1978年世界盃,各有16支球隊會晉身決賽圈;除了1938年的奧地利,球隊在晉身決賽圈後被納粹德國吞並,使該屆只有十五隊參加決賽圈;以及1950年的印度、蘇格蘭和土耳其先後退出,只剩下十三支球隊參賽。大部份參賽的國家隊都來自歐洲和南美洲,少數來自北美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直到1982年,只有以下數支非歐洲南美球隊突破第一輪:美國隊在1930年進入半決賽;古巴隊在1938年進入1/4決賽;1966年的朝鮮隊爆冷門地進入1/4決賽;墨西哥隊在1970年同樣進入1/4決賽賽。

從1982年世界盃起,決賽圈參加隊伍增至二十四隊,1998年世界盃起擴增至三十二隊,並增加了非洲、亞洲和北美洲的球隊競逐決賽圈的機會。唯一例外的是大洋洲,該洲從未有球隊取得一張完整的決賽圈入場券。近年來,這些洲的球隊表現比過往更為理想,有多支球隊曾進入1/4決賽,包括1986年的墨西哥隊、1990年的喀麥隆隊以及2002年的塞內加爾隊和美國隊,韓國隊更獲得第四名。然而歐洲和南美洲的球隊始終技高一籌,以2006年世界盃為例,進入1/4決賽的隊伍全部來自這兩洲。

此外,共有198支國家與地區代表隊參與2006年世界盃決賽圈席位的爭奪戰,2010年世界盃更打破歷年紀錄——有204支代表隊參加外圍賽。

各國出席世界盃的次數。

其他國際足聯賽事
與男子世界盃足球賽相對應,國際足聯亦設立了女子世界盃足球賽。女子世界盃的規模比男子小,但正不斷發展;2007年女子世界盃外圍賽參賽球隊有120支,是1991年的兩倍多。

足球亦是奧運項目之一,只有1896年和1932年兩屆除外。和其他體育項目不同,奧運會男子足球比賽並非頂級賽事,從1992年起,每隊只准派3名超齡球員(大於23歲)出戰。奧運女子足球亦從1996年開始舉辦,參賽球員不受年齡限制。

洲際國家杯在世界盃決賽圈展開前一年舉行,由世界盃主辦國所舉辦,可說是給主辦國的一次采排機會。這項比賽由六大洲的冠軍隊伍出戰,再加上主辦國,合共7支球隊參加。

國際足聯亦舉辦一些青少年足球國際賽事,包括世青杯、世少杯;俱樂部方面,有世冠杯,還有五人足球(包括世界室內五人足球錦標賽)和沙灘足球(包括國際足聯沙灘足球世界盃)。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冠軍獎杯 主條目:世界盃獎杯
雷米特杯(於1930年至1970年世界盃頒發)。 一枚印有世界盃獎杯的德國郵票。
世界盃足球賽先後使用過雷米特杯和大力神杯作為冠軍獎杯。

雷米特杯,又稱作女神杯,是1930年至70年所使用的世界盃冠軍獎杯,由歷屆冠軍球隊輪流保管。雷米特杯最初稱為「世界盃」(World Cup)或「世界之杯」(Coupe Monde),但在1946年為紀念世界盃的締造者國際足聯主席祖里斯·雷米特(Jules Rimet)而易名。這座獎杯曾於1966年世界盃前夕在英國展出時被盜,後被尋回。1970年,巴西第三次捧杯後,被允許永久保留此獎杯,但1983年於里約熱內盧再度失竊,至今仍然下落不明。外界認為雷米特杯有可能已被熔化成黃金出售。

國際足聯世界盃(FIFA World Cup),又稱作大力神杯,是1970年後所使用的獎杯。國際足聯請來七國專家,對53個候選設計方案進行評估,最終採用了義大利設計師施維奧·加辛尼加(Silvio Gazzaniga)的作品,這就是今天的大力神杯。大力神杯高36厘米,重量4.97公斤,由18K黃金鑄成,造型為兩個大力士雙手高舉地球。

1974年起由應屆冠軍得主保存直到翌屆決賽圈前。首次獲得大力神杯的球隊為1974年的西德隊。自1974年起,獲得三屆冠軍的國家隊可以獲得一尊大力神杯的復製品,但是原件不會被任何國家隊永久擁有,乃歸國際足聯所有。

大力神杯的底座上共可刻下1974年至2038年17屆世界盃冠軍的國家名稱,換句話說在2038年的世界盃完結之後,大力神杯將會退役,由新一代的獎杯取代。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賽制 外圍賽
主條目:世界盃足球外圍賽
自1934年起,世界盃設立外圍賽。 所有參賽隊伍分別在六個大洲足球聯合會(非洲足聯、亞洲足聯、歐洲足聯、中北美及加勒比足聯、南美足聯和大洋洲足聯)的監管下,按大洲各自組織世界盃外圍賽,以爭奪世界盃決賽圈參賽資格。每屆賽事正式展開前,國際足聯都會決定各大洲足球聯合會的決賽圈名額和外圍賽比賽方式,其依據主要是該洲球隊的實力,但也受各洲游說的影響。足球運動較發達的區域如歐洲和南美洲的入圍比例會較亞洲或大洋洲多出幾倍。

外圍賽在決賽圈舉行前三年開始,過程逾兩年。外圍賽在各個洲份的形式都有所不同。少數球隊需進行跨洲附加賽以爭奪席位。例如,大洋洲區冠軍需和亞洲區第五名爭奪2010年世界盃決賽圈的一個席位。自1938年起,世界盃決賽圈的主辦國和上屆冠軍球隊,均不需參與外圍賽便可自動獲得決賽圈參賽名額。但自2002年世界盃之後,國際足聯更改這項政策,規定衛冕冠軍也必須通過外圍賽來獲取決賽周的參賽資格。因此,2002年世界盃冠軍隊巴西成為首支需要參加外圍賽的衛冕冠軍球隊。

歷屆世界盃主辦國和球隊最佳成績。

決賽圈
參見:世界盃足球賽決賽圈參賽球隊
現時決賽圈會有32支代表隊在主辦國先後進行小組賽和淘汰賽,全程大約持續一個月。

進入決賽階段的球隊首先以小組形式進行分組賽。分組賽以抽簽形式分成八組。國際足聯先將各參賽隊伍分成四個級別,第一級別為種子隊,包括主辦國及七隊(日韓世界盃為六隊)最高評分的代表隊,評分依據國際足協世界排名與近年世界盃成績各佔一定比重的一個方程來計算。八支種子隊分到八個小組中。其他隊伍會分入第二至第四級別,多以球隊所屬的洲份來劃分。每個小組均擁有第一至第四級別的國家隊。自1998年世界盃起,規定同組內不能有多於兩隊歐洲球隊或多於一隊其餘五大洲份的同洲球隊。

分組賽採用循環制,以保證每隊最少參與三場比賽。每組的最後一輪分組賽,四隊之間的兩場比賽會同時開賽,以確保公平。小組賽的首兩名(1986年至1994年包括成績最好的四支小組第三名隊伍)能進入次圈。自1994年起,分數制度採用勝3分、和1分、負0分的制度(以往贏一場比賽只得2分)。如有兩隊或以上球隊最終同分,則先計算得失球差,再計算進球總數,最後計算兩隊對賽,若仍未能分勝負,便會以抽簽形式決定排名。

淘汰賽階段採用單場淘汰制(single-elimination tournament),90分鍾賽和則加時,再和便需互射12碼分勝負。淘汰賽從16強賽(或稱「第二輪」)展開,由小組首名對戰另一小組次名。之後的1/4決賽、半決賽、季軍戰(半決賽落敗方對戰)至冠軍戰(決賽)會依次進行。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主辦國的挑選 世界盃主辦國
主條目:世界盃主辦國
早期的世界盃由國際足聯開會選出主辦國,但所選地點常引起爭議,因為南美洲和歐洲這兩大勢力的來往需乘三星期船。例如於烏拉圭舉行的首屆世界盃足球賽只有四支歐洲球隊出席,之後兩屆都在歐洲舉行。第二屆在歐洲舉行的世界盃議決在法國舉行,引來極大爭議,因為美洲國家認為世界盃應由兩洲輪流舉辦,。兩支南美勁旅阿根廷隊和烏拉圭隊為此雙雙杯葛這屆賽事。

為杜絕將來再發生爭議和杯葛事件,從1958年世界盃起國際足聯決定由美洲和歐洲國家輪流舉辦一次,直到1998年世界盃。2002年世界盃由韓國和日本聯合主辦,是首次在亞洲舉辦,亦是唯一由雙主辦國共同舉辦的賽事。2010年,南非成為第一個主辦世界盃的非洲國家。2014年世界盃將由巴西主辦,為繼1978年世界盃起首次由南美洲國家舉辦的賽事。這是破天荒連續兩次由非歐洲國家舉辦世界盃賽事。

目前的主辦國自國際足聯執行委員會(FIFA's Executive Committee)的投票中選出,投票方式使用單記可讓渡投票(single transferable vote)系統。對申辦世界盃有興趣的國家之足球協會收到國際足聯的「主辦協議書」(Hosting Agreement),該協議書會解釋申辦活動的步驟與需要條件。角逐申辦資格的足球協會也會收到一份表格,繳交該表格代表足聯官方對角逐資格的確認。之後,國際足聯會派出一些專家到該國視察,以判定該國有沒有足夠的資源舉辦這賽事,並就該國的情況撰寫一份報告。結果會在該屆賽事舉行之前六至七年公布,以便主辦國有足夠時間籌備,然而偶爾也有不同屆的主辦國同時公布的情況,如2018年暨2022年世界盃足球賽申辦過程〈2018 and 2022 FIFA World Cup bids〉

2010和2014年的世界盃決賽圈,採用洲際輪辦制度(continental rotation policy,2010年定為非洲、2014年定為南美洲),如該洲只得一個申辦國,此國便會自動當選。此輪辦制度在2006年世界盃申辦風波後引入,當時德國在投票中擊敗南美洲國家而獲得主辦權。可是,這制度會在2014年之後廢除,由2018年世界盃起,任何國家都能申辦,但同洲國家不能連續主辦超過兩屆世界盃。在2014年世界盃申辦期間,巴西是唯一官方認可之申辦國。在某程度上,此舉是為了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國際足聯簡介 國際足球聯合會(The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 FIFA)於1904年5月21日在法國巴黎的法國體育運動聯合會(Union Française de Sports Athlétiques)總部正式成立,參加大會的共有來自八個不同國家的組織,他們分別是:

·法國 - 法國體育運動聯合會(Union des Sociétés Françaises de Sports Athlétiques USFSA )
·比利時 - 比利時體育運動聯合會(Union Belge des Sociétés de Sports UBSSA )
·丹麥 - 丹麥足球協會(Dansk Boldspil Union DBU )
·荷蘭 - 荷蘭足球協會(Nederlandsche Voetbal Bond NVB )
·西班牙 - 馬德里足球俱樂部(Madrid Football Club)
·瑞典 - 瑞典足球協會(Svenska Bollspells Förbundet SBF)
·瑞士 - 瑞士足球協會(Association Suisse de Football ASF )

FIFA 初具規模

在成立大會召開的兩天後,即1904年5月23日,國際足聯舉行了第一次選舉,法國人羅伯特·蓋因(Robert Guérin FRA)當選第一任主席,瑞士人施耐德(Victor E.Schneider SUI)和荷蘭人希爾施曼(Carl Anton Wilhelm Hirschmann NED)當選副主席。比利時人穆林高斯(Louis Muhlinghaus BEL)擔任秘書長並兼財務主管,丹麥人西勞(Ludvig Sylow DEN)為副秘書長。國際足聯成立之初時一無所有,還只是一紙協議。要想真正建立起一個代表各國足協的世界性組織,這個團隊還有很多任務要做。首要的就是說服英國這個現代足球起源國家加入到這個大家庭來。

直到1909年以前,國際足聯的成員還僅限於歐洲國家的足協。這以後,國際足聯開始吸納其他洲的足協組織,南非1910年成為第一個非歐洲成員組織,隨後阿根廷和智利在1912年也加入國際足聯,1913年又增添了美國。自此,國際足聯逐漸開始了世界范圍內的交流,這也為後來發展壯大、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成員不斷加入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的爆發導致國際足聯的活動陷入了停滯狀態。然而,各成員組織並沒有完全中斷聯系,國際足聯的組織結構在小范圍內保留了下來。直到雷米特(Jules Rimet)於1921年3月1日當選第三任主席,國際足聯才得以繼續發展。這位當時已經48歲的法國人把壯大國際足聯當作了自己終生的事業。那個時期的國際足聯非常困難,只剩下了20個成員協會,英倫三島、巴西和烏拉圭等足協組織也已經退出。但是雷米特先生憑借堅韌的意志克服了這些困難,並且創立了世界盃這一偉大的賽事。在他在任的33年裡,國際足聯得到了長足發展,這期間雖然又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沖擊,但依然無法阻止國際足聯邁向成功的步伐,到1954年瑞士世界盃雷米特卸任時,國際足聯已經擁有了85個會員組織。人們把這一時期稱作「雷米特時代」。

FIFA 世界盃的誕生

20世紀初奧運會的逐漸成功深深的打動了雷米特的心,他意識到,國際足聯有必要設立一項世界性體育比賽,用以擴大國際足聯的影響力。在1928年5月國際足聯舉行的大會上,創辦世界盃的提案獲得了通過。匈牙利、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和烏拉圭等國足協隨即便提交了主辦的申請。由於烏拉圭是1924年和1928年兩屆奧運會足球冠軍,加上他們正在為兩年後召開的獨立100周年慶祝大會做准備,因此主辦首屆世界盃的重任就落在了烏拉圭足協肩上。

1930年7月18日,一個永遠值得銘記的日子,第一屆國際足聯世界盃在烏拉圭首都蒙德維的亞(Montevideo)的世紀體育場開幕,由此揭開了世界足球新的篇章。

1934年第二屆世界盃在義大利舉行,這一年也確定了第三屆世界盃的主辦地法國,國際足聯主席、「世界盃之父」雷米特先生的願望得到了實現,他的家鄉法國有幸當選。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出現又一次使國際足聯的活動和世界盃陷入了停滯,此後一直到戰爭結束的1946年7月,國際足聯才得以在大會上確定1950年繼續舉辦第四屆世界盃,而提交主辦申請的只有巴西足協,自然全票通過。

英倫足協回歸

作為現代足球的發源地,國際足聯缺少英倫三島一直是雷米特先生的遺憾。他再次展現了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通過積極運作,同時也得到了英國方面德魯里(Arthur Drewry)和勞斯(Sir Stanley Rous)兩位先生的大力協助,終於在1946年成功爭取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個足協組織加入。而一直到現在,這四個英國的足協組織仍然享有獨立參加世界盃的資格。

四年後在瑞士舉行的第五屆世界盃期間,年逾80的雷米特主席光榮引退,1954年6月21日,他被國際足聯授予首個榮譽主席職位。在決賽的頒獎典禮上,這位「世界盃之父」最後一次將「雷米特杯」頒發給冠軍德國隊隊長。雷米特先生為國際足聯所作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50周年慶典

曾經協助雷米特25年之久的比利時人希爾德雷亞斯(Rodolphe William Seeldrayers)成為國際足聯第4任主席,他在上任之時便成功組織了國際足聯成立50周年的慶典活動。不幸的是,希爾德雷亞斯於1956年10月過世。第二年6月9日,已經代理主席職務半年之久的德魯里(Arthur Drewry)正式當選為國際足聯主席。德魯里先生在成功舉辦了1958年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第6屆世界盃之後,於1961年去世,享年70歲。

隨後一直到1961年9月28日國際足聯特別大會之前,國際足聯的運作都由瑞士人托門(Ernst B.Thommen)領導。托門曾是1954年、1958年和1962年三屆世界盃組委會主席,他為國際足聯做出了大量出色的工作。在那屆大會上,魯斯爵士(Sir Stanley Rous)當選為國際足聯第6任主席。

這時的國際足聯已經成為世界上頗具影響力的中立組織,許多剛剛獨立的國家首先進行的國際活動就是加入國際足聯這個大家庭,因此國際足聯的會員數目不斷增加。電視轉播從60年代開始介入FIFA世界盃比賽,為世界盃成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比賽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魯斯爵士的帶領下,國際足聯經過長時間的努力,逐步鞏固了自己的事業,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體育組織之一,尤其在經營上,更是為人所稱道。作為非政府組織,國際足聯既沒有政府補貼,也沒有其它渠道的財政來源,所有的資金都來自舉辦世界盃比賽所得的利潤,僅憑這一點就足以證明一切。為了感謝魯斯爵士所作的貢獻,國際足聯於1974年6月1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Frankfurt)召開的第39屆大會上選舉他為名譽主席。也就在這一天,巴西人阿維蘭熱(Dr. João Havelange) 接手了國際足聯主席一職,開始了阿維蘭熱時代。

一個新時期

阿維蘭熱在1974年第39次大會上當選為國際足聯主席。他認為足球不僅僅是為了競技,並努力試圖運用新的技術和方法不斷提高足球的發展水平,促進新時代的到來。

阿維蘭熱的上任標志著FIFA新時代的到來。國際足聯以往一直依靠四年一屆世界盃的收入維持自身經營,但難免有時顯得捉襟見肘,這也使得國際足聯在某些方面趨於保守。阿維蘭熱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將國際足聯管理中心變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機構。1974年,阿維蘭熱在國際足聯位於蘇黎世總部附近的一間別墅成立了12人工作小組,全權負責國際足聯的改革事務。現在,這里已經擁有了5座現代化辦公樓,超過120名國際足聯雇員正在為不斷增加的任務量而工作。

全球化的發展

在過去的25年中,足球不但逐步確立第一大體育運動的地位,而且也伴隨著世界的飛速發展,在商業、社會和政治等其它方面繁榮起來。事實證明,足球運動的魔力可以影響到所有的國家、民族和地區。現在世界上大約有2億人把足球作為自己的主要運動。足球也已經成為娛樂產業中很大的組成部分,並且不斷開闊自身和其他產業的國際市場。

204個會員協會

1998年6月8日在巴黎舉行的國際足聯第51次大會上,瑞士人布拉特(Blatter SUI)接替阿維蘭熱,成為國際足聯第8任主席。布拉特此前已經在國際足聯的不同崗位上工作了23年,在布拉特掌舵的這幾年中,國際足聯的會員組織總數已經增加到了204個

足球無疑是當今世界盃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之一,作為"和平時期的戰爭",它早已經遠遠超越了足球運動本身的涵義演變為一種文化和社會現象,而世界盃則正是這種文化的一個世界性的盛會。來自世界每個角落的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球員們在世界盃的賽場上享受著現實世界中難以找尋到的公平,團結,友愛……世界盃,是所有足球運動員夢想的最高殿堂。

最早的具有世界盃性質的比賽出現在1920年比利時奧運會上,來自南美,亞洲和非洲的22支球隊參加了足球比賽。1929年,在國際足聯的全體代表大會上,主席雷米特正式宣布了世界盃(World Cup)的誕生,"我們將舉辦'世界盃'比賽,所有成員國的隊伍將一起分享這一賽事。"從這以後,除了二戰時期因戰爭而停辦外,全世界國際足聯成員國都可以每四年就享受一次世界盃的盛典。

閱讀全文

與世界盃伊朗女神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金光集團的黃志源是哪裡人 瀏覽:181
越南芒果有哪些產品 瀏覽:359
中國部隊房產最長可以租多少年 瀏覽:756
中國移動的信箱是多少 瀏覽:306
印度文字怎麼寫才好看 瀏覽:499
伊朗購物用什麼錢 瀏覽:418
伊朗人結婚要多少錢 瀏覽:931
越南航空vn503多少座 瀏覽:701
中國機長有多少人出鏡 瀏覽:488
中國有嘻哈賺多少 瀏覽:535
英國的足球隊怎麼叫英格蘭呢 瀏覽:253
伊朗無人機在哪個國家 瀏覽:80
義大利人怎麼稱呼女友 瀏覽:4
中國移動網路電視怎麼看中央1套 瀏覽:359
越南路由器多少錢一套 瀏覽:112
為什麼伊朗會和以色列打仗 瀏覽:347
英國留學自費要多少 瀏覽:185
義大利養什麼鳥最好 瀏覽:847
為什麼伊朗的女生這么好看 瀏覽:426
印尼怎麼把燕窩郵寄到中國多少錢 瀏覽: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