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伊朗門時事件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之於眾,舉世嘩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斗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系6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系,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密的會談,會談中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秘訪伊朗,伊官員不僅同麥進行接觸,而且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為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國內外巨大的震驚。
『貳』 歷史上的十一月四號有什麼重大事情發生么
1903年11月4日黃興、宋教仁等創建華興會
1918年11月4日青年土耳其黨解散
1922年11月4日奧斯曼土爾其蘇丹被廢黜帝國崩潰
1922年11月4日埃及法老圖坦哈蒙墓發現
1930年11月4日閻馮通電下野中原大戰結束
1931年11月4日馬佔山率部在江橋與日軍激戰
1938年11月4日軍事家蔣百里病逝
1939年11月4日百歲教育家馬相伯逝世
1942年11月4日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慘敗
1946年11月4日中美商約簽訂
1948年11月4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日本戰犯
1956年11月4日蘇聯鎮壓匈牙利
1972年11月4日東京舉行儀式歡迎大熊貓
1979年11月4日伊朗扣留美國人質事件發生
1980年11月4日「棒球王」——王貞治退役
1992年11月4日首屆「華羅庚數學獎」在京頒發
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總理拉賓遇刺身亡
1997年11月4日昆明:以注射方式執行死刑
1998年11月4日聯想集團吞下中科院計算所
『叄』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怎麼解決的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
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3)11月4日伊朗會怎麼辦擴展閱讀:
伊朗人質危機歷史背景: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薩台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
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
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
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
美國曾想減少伊斯蘭革命對自身的影響,並也曾嘗試與伊朗的新政權建立關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肆』 伊朗總統為何警告特朗普不要玩弄獅子尾巴
據報道,伊朗總統魯哈尼22日向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德黑蘭的敵對立場提出警告說:「特朗普先生,不要玩弄獅子尾巴,這只會帶來遺憾。」
魯哈尼在對伊朗外交官發表談話時表示,美國必須知道同伊朗開戰,將是所有戰爭的起源,並批說「一個對政治甚至有點了解的人,是不會說出我們會阻止伊朗石油出口這樣的話」。
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胡克本月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美國尋求在11月4日恢復對伊朗能源行業的制裁後,將伊朗石油出口收入降至零。
美國政府5月初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恢復對伊制裁。涉及伊朗石油行業的制裁定於11月生效,對象包括從伊朗進口石油的外國企業。
目前美國的立場似乎是,制裁肯定會在11月4日恢復,但美國將「考慮」允許「少數」國家有限量進口伊朗石油。
面對美國對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伊朗副總統埃沙格?賈漢吉里10日坦言,伊朗將竭盡所能,「盡可能多」地出口石油。「我們將讓美國人明白,他們無法阻止伊朗的石油銷售。」
賈漢吉里此前稱,伊朗准備允許私人企業出口原油以規避美方制裁。伊朗軍方本月早些時候警告,將不惜封鎖全球重要原油運輸通道霍爾木茲海峽,對抗美國「封殺」。
『伍』 美國7日重啟對伊制裁伊朗總統如何回應的
美國7日重啟對伊制裁 ,伊朗總統回應:美國將後悔。
8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俄亥俄州出席「讓美國再次偉大」集會
面對美國重啟對伊制裁,歐盟委員會當地時間6日發布聲明稱,歐盟將啟用「阻斷法令」(Blocking Statute),以保護在伊朗境內運營的歐盟企業免受美國制裁。歐洲企業仍將在歐盟保護下,繼續在伊朗境內從事合法生意。此前,法國、德國、英國外交部長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對美國制裁伊朗表示遺憾,同時歐洲會致力於與伊朗保持經濟往來,包括其石油和天然氣出口。
中國外交部也反復聲明,中國和伊朗在不違反各自國際義務的前提下保持著正常的交往與合作,這合情、合理、合法,無可非議。與此同時,中方一貫反對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中方的合法權益理應得到維護。這一立場是堅定的、明確的。
來源:網易新聞
『陸』 從1979年美伊人質危機事件出發分析分析危機決策的特點
伊朗人質事件起與1979年11月4日,美國隨即在11月14日凍結了80億伊朗在美資產。解救人質為
1980年11月,1981年1月結束。
要看此事的處置對策,首先先看看當時國際環境:
1978年,越南與蘇聯簽訂《越蘇友好合作條約》,而中國中斷對越南的援助。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埃及與以色列簽訂戴維營協議,但遭阿盟逐出。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月17日中越開戰。12月27日,蘇聯入侵阿富汗。蘇聯租借越南金蘭灣基地,租期25年。北約部長理事會宣布於1983年在西歐部署572枚中程導彈。
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簡單地說就是中美靠近。在中東,埃以緩和,阿盟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引起伊斯蘭世界反蘇。而伊朗此時反美情緒高漲。伊斯蘭世界因兩伊戰爭分裂。
在當時美蘇爭霸的大局下,美國首先會考慮蘇聯對美伊關系變化後的反應:
1)蘇聯應該是最喜歡伊朗自動加入自己一派,如果伊朗選擇投入蘇聯一方,則蘇聯勢力可以直達波斯灣,直接掐斷美國的中東油路。由於蘇聯和伊朗在陸地上是緊鄰的,所以蘇聯要對伊朗實施支援非常容易。
2)中間的可能是伊朗在美蘇間保持中立。伊朗選擇的以伊斯蘭革命的大旗自立門戶,和蘇聯的共產主義不是一個陣營,兩者並無非聯手不可的因素。如果這樣,則蘇聯就算控制了阿富汗也無法直接走進印度,除非再攻下巴基斯坦或者伊朗。
3)如果伊朗與蘇聯敵對,那蘇聯是最不喜歡的,但當時伊朗與蘇聯並無大的外交問題。從當時情況看,蘇聯控制阿富汗後,最大的可能是聯手它早已培養的印度朋友,攻入巴基斯坦,而非取道伊朗來進入印度洋。
4)另外,伊朗離蘇聯實在太近了,以至於蘇聯不能允許美國再控制伊朗,所以蘇聯干涉美國入侵伊朗是完全可能的。
由於歷史上俄國對波斯一直都有野心,相應地伊朗對蘇聯也有防範之心,只要不逼得伊朗太急,伊朗應該不會徹底投入蘇聯。如果美國親自對伊朗動手,伊朗沒有別的選擇,就會被逼入蘇聯一派,蘇聯這樣進入伊朗,將不但能控制伊朗,還能獲得大義上的支持。而美國也不希望冒與蘇聯直接開戰的風險,所以美國對伊朗並沒有急切地去親自下手,他採取的是打代理人戰爭的方法,讓伊拉克去打伊朗。而自己的行動僅僅限於對伊拉克的幕後支持。
但是事情也並不順利,新生的伊斯蘭伊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脆弱,反倒是使用當年美國支援給伊朗的武器頂住了伊拉克的進攻,兩伊陷入僵持,速勝的可能沒有了。這樣要撈回人質,就只能靠自己了。美國之後選擇了自己用特種作戰去營救,可是也失敗了。但最後還是因為伊朗急於結束實際上由美國挑動的兩伊戰爭,使美國得以通過談判以解凍凍結的80億在美伊朗資產為條件結束了人質危機。
由於美國對伊朗沒有過度逼迫,伊朗最後也沒有徹底投入蘇聯一方。應該說,從戰略角度,美國這樣的處置還是不錯的。在全球博弈中,為保障大目標的實現,並非什麼事都該用蠻力解決。
『柒』 伊朗門事件是怎麼回事簡潔一點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之於眾,舉世嘩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斗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系6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系,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密的會談,會談中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秘訪伊朗,伊官員不僅同麥進行接觸,而且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為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國內外巨大的震驚。
『捌』 11月4日有什麼重大事件
1998年11月4日 戚火貴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被判死刑
1998年11月4日 聯想集團吞下中科院計算所
1998年11月4日 金華特大稅案被查處
1998年11月4日 暴雨成災 山體滑坡 「米奇」颶風吞噬近萬人
1997年11月4日 昆明:以注射方式執行死刑(全國首家採用注射方式執行死刑的審判機構)
1995年11月4日 以色列總理拉賓遇刺身亡
1992年11月4日 首屆「華羅庚數學獎」在京頒發
1980年11月4日 美國總統選舉共和黨候選人里根獲勝
1979年11月4日 伊朗扣留美使館人員為人質 伊美關系出現危機
1972年11月4日 東京舉行儀式歡迎大熊貓
1948年11月4日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日本戰犯
1946年11月4日 中共抨擊《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1946年11月4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建
1944年11月4日 毛澤東致函盛贊羅斯福
1938年11月4日 軍事家蔣百里病逝
1922年11月4日 奧斯曼土爾其蘇丹被廢黜帝國崩潰
1913年11月4日 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
1903年11月4日 黃興組織華興會
1889年11月4日 第一任印度總理尼赫魯誕生
其他的時間可以自己查找: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1104/
——高考史地加油站(廣州)
『玖』 介紹一下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之於眾,舉世嘩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斗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系六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系,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秘的會談,會談中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秘訪伊朗,伊官員不僅同麥進行接觸,而且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為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國內外巨大的震驚。
『拾』 美國歷史上的「水門事件」「伊朗事件」是什麼
水門事件或者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事件之一,是關於總統競選的政治丑聞。
伊朗門事件是,美國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從而造成里根政府嚴重政治危機的事件,因人們把它與尼克松水門事件相比,故名伊朗門事件。
水門事件: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由於此事,尼克松於1974年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有相關影視作品與此相關。
伊朗門事件:
1986年11月4日,出席慶祝德黑蘭青年學生佔領美國使館7周年集會的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突然宣布,麥克法蘭曾秘訪伊朗,時間是1986年5月28日。當時,麥克法蘭帶著4個人,裝扮成機組人員,手持偽造的愛爾蘭護照,乘一架裝有武器零件的飛機抵達德黑蘭國際機場。他帶來了里根總統給伊朗領導人的親筆信,信中要求改善美伊關系,要求伊朗幫助釋放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此外,他還帶來了幾件禮物,其中有一本里根親筆簽名的聖經,一塊象徵美伊打開良好關系的鑰匙形蛋糕和准備贈給伊朗官員的象徵美國可以向伊朗提供武器的幾把科特式手槍。拉夫桑賈尼聲稱,他下令將麥克法蘭及其隨從軟禁在旅館達5天,此後,他們被驅逐出境。
猶如平地里颳起了一陣狂風,整個世界都被震驚了。 目瞪口呆,興高采烈,驚慌失措……這就是各種人聽到這兩條消息後的最初表情。當然,反應最靈敏,行動最快的要數那些「唯恐天下不熱鬧」的西方記者了,他們立即施出渾身解數,連篇累犢地追蹤采訪報道。多次的新聞大曝光,使這股狂風越吹越大,終成暴風驟雨之勢。
阿拉伯國家對此的反應有的強烈,有的溫和,有的沉默。最感惱火的是伊拉克,「感到被出賣了」,但是,一貫強硬的薩達姆·海珊總統又不準備「同美國斷交」,認為這是以色列「不惜採取任何手段破壞美國同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陰謀。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和約旦國王海珊·伊本·塔拉勒則表示震驚和失望,批評美國的作法「使華盛頓喪失了在這個地區的信譽。」更多的阿拉伯國家則默不作聲,各懷心思。
美國的西歐盟國也在埋怨,一些官員認為:「我們有種受到愚弄的感覺。」他們批評美國違背了它曾經要求它國恪守的信條,表面上振振有詞地宣稱決不向恐怖主義分子妥協,並不遺餘力地反對向伊朗出售武器,暗地裡卻另行其是,這損害了美國在其盟國中的信譽。
美國國內的反應,猶如一場強烈的政治地震。 美國雖然是世界頭號軍事和經濟強國,但是越南戰爭的失敗,經濟實力的削弱,水門事件和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使美國人感到國家實力的衰落,對國家的信心也隨之動搖。前總統卡特的私人民意調查專家卡特爾寫道:「美國正處在深刻的危機中,這場近乎無形的危機不同於南北戰爭或大蕭條。它與其說是物質危機,毋寧說是心理危機,信任危機,它表現為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但是,進入80年代以來,雄心勃勃的里根總統似乎給美國注入了活力,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有所恢復,外交較為活躍,美國的對手蘇聯則面臨許多困難,不得不從世界各地收縮。這些「重振美國」的努力,重塑了公眾對國家力量的自信,恢復了「美國第一」的優越感。美國人的心理「越來越平衡」了。里根的聲望在執政6年來也達到了高峰。
然而,此時此刻,從黎巴嫩和伊朗傳來的消息又使美國人的心理難以平衡了。新聞界和國會就象炸了窩似的,鬧得滿城風雨,批評和指責如同狂潮般席捲而來:政府同關押人質者談判,違反了政府宣布的一貫政策,即決不同恐怖主義組織做交易,決不同伊朗,利比亞之類的「邪惡國家」談判;向伊朗運送武器破壞了美國國會通過的禁止向伊朗運送武器的法律和在兩伊戰爭中嚴守中立的法律;秘密外交活動背著國會進行,違反了行政當局應定期向國會通報秘密活動的法律。激動的批評者們最後集中於一個聲音:「里根總統必須出來向美國人民澄清事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