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彎戰爭倆伊戰爭的原因;經過;結果
(1)、兩伊戰爭的原因:
邊界爭端和宗教糾紛;
(2)、經過:
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萬軍隊,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發動猛烈進攻。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
(3)、結果:
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朗所佔伊拉克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②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海灣戰爭」打醒了全世界有何依據
海灣戰爭號稱第一場現代化戰爭,不光打醒了全世界,也讓當時的我國看到現代軍隊和技術的強大,以及自身軍事技術的落後,從那時開始,我國軍事建設開始加速。1991年1月17日,伊拉克當地時間凌晨2點,美軍派出9架阿帕奇直升機,在伊拉克軍人沉沉睡去的時候,從低空依靠夜色掩護,突入伊拉克西南部地區,使用導彈摧毀了伊拉克南部最重要的2座雷達預警基地,隨後整個伊拉克防空系統陷入癱瘓,領空門戶洞開。就在整個伊拉克防空系統混亂的瞬間,美軍在阿拉伯海、波斯灣上的巡洋艦、戰列艦開始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將事先標定好的目標「一一點名」摧毀,對現代軍事發展有深遠意義的海灣戰爭爆發了。
圖為伊拉克掩埋的米格-25戰機,通過這種方式保存空軍力量。
海灣戰爭之後,我國和俄羅斯都積極開展了聯合作戰研究,包括我國後來進行的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責任劃分,都是對聯合作戰進行體制機制建設,戰區主戰之後,就有了戰區范圍內所有的海陸空軍的指揮權,海陸空火箭軍等諸軍兵種就可以按照統一的戰役方案來行動,而軍種的原有機構就只需要負責軍事的建設就可以了。這種聯合作戰的廣泛發展,可以說是現代軍事的一次理論革命,甚至催生了我國戰略支援部隊這種轉為聯合作戰而生的軍種。
總而言之,如果沒有海灣戰爭,現代軍事學說將不會比二戰有太多的發展,而正是海灣戰爭,讓新的信息化戰爭登上了歷史舞台,也讓各個軍事強國進行了新一代軍事技術的探索,稱他是第一場現代戰爭,打醒了全世界,真的毫不為過。
③ 如何評價海灣戰爭
早在海灣戰爭爆發前,薩達姆總統就這樣警告以色列,如果伊拉克遭到攻擊,他將首先攻打以色列。在多國部隊發動空襲站的24小時後,伊拉克一連向以色列發射了29枚導彈。伊拉克在自己的戰報中聲稱,如果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繼續進攻,他們還要繼續進行襲擊以色列。
薩達姆發射的導彈,造成以色列數座建築物被破壞,有近500人住進了醫院,超市的日常生活用品被洗劫一空,以色列人民很擔心,薩達姆會打進來。但是以色列卻選擇了沉默,沒有報復薩達姆的襲擊行為。
如果以色列真的採取報復伊拉克的襲擊活動,或許會出現不同的結局,但是歷史就是歷史,過去了就成為事實。以色列選擇了以沉默的方式對待伊拉克的襲擊行動,面對薩達姆的數十次的襲擊,以色列就是不採取行動。但是這次以色列沉默的力量事實證明是多麼的英明、多麼的有爆發力。當時,媒體紛紛評論說:就形象而言,戰爭10天內以色列由侵略者變成了受害者。以色列不發一槍一炮,卻成了海灣戰爭的大贏家,而巴勒斯坦人失去了他們在過去十年中贏得的一切。
軍事專家認為,海灣危機的爆發,打亂了中東持續多年的政治格局,使伊拉克同美國、科威特、沙特等國家的矛盾凸顯出來,暫時壓倒了長期以來的阿伊沖突。這樣,矛盾斗爭的焦點變成了伊拉克,而以色列成了一個旁觀者。
再者,以色列和伊拉克關系一直很緊張,伊拉克軍事力量的強大,以色列一直將其認為是自己的心頭大患。這次多國部隊大舉進攻伊拉克,是一個很好的削弱伊拉克的好時機,所以絕不能鑽進伊拉克設計的圈套裡面。
為了安撫以色列,美國給以色列運去了愛國者地對空導彈,協助以色列進行防禦。美國擔心,以色列如果參戰,可能分裂反伊聯盟,導致其中一些阿拉伯國家改變立場,甚至可能改變戰爭性質,把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的戰爭變成阿拉伯世界共同對付美國、以色列的戰爭。
④ 伊拉克和伊朗打8年兩伊戰爭都不倒,為何在海灣戰爭中簡值不堪一擊
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被以美國為首的32國聯軍輕松擊潰,很大原因是因為伊拉克經過長大八年的兩伊戰爭,早已經筋疲力盡,國內經濟停滯不前,武器也是大部分處於損耗維修狀態,其次聯軍不論是戰術方面,還是實力方面都是遠遠強於伊拉克方面。當然還有更多細節,這些也決定了伊拉克在這場戰爭中處於劣勢,以下只是列舉個人認為能起到決定作用的原因。
最後伊拉克對於聯軍實力的存在低估的可能性,畢竟在兩伊戰爭過後,伊拉克的確有點自信心膨脹。其實兩伊戰爭中對戰雙方實力相差不多,而且在聯軍眼裡,伊拉克的戰術也是被摸得一清二楚,毫無秘密可言。
⑤ 海灣戰爭時期 為什麼伊朗沒有參戰
伊拉克原來是美國的盟友,對伊朗來說伊拉克和美國都是敵人.一個近在眼前,一個是幽靈,陰魂不散.他們火拚,最好誰也不要贏,不然伊朗就難辦了.
⑥ 為何美國對伊朗態度強硬,卻始終不敢使用軍事手段打擊伊朗
因為伊朗對國內經濟和資源的掌控力比較強,而且伊朗的地理優勢也非常的明顯,他們硬實力也很強大,地形也足夠的復雜,所以美國一直不敢使用軍事手段來打擊伊朗,只是態度上的強硬。
而在伊朗的背後,還有一些歐洲國家來支持他,所以對於美國來說攻打伊朗,對伊朗進行軍事手段來打擊的話是非常冒險的行為。無論是伊朗的軍事實力還是地理位置,還有一些國際上的影響,美國都不可以用軍事手段去打擊伊朗,因為這樣會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
⑦ 對海灣戰爭的看法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 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海灣戰爭因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面占據的絕對優勢,使其以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代名詞載入戰爭史冊。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數量對比上不佔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在精確制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擁有絕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葯中,精確制導武器僅占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被俘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海灣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對戰爭的強烈影響使海灣戰爭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面前,單純的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信息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面困難重重。
從地緣政治和戰略角度考慮,海灣地區實際是歐洲及日本的盟友及勢力范圍。歐日和海灣諸國及伊拉克,從無根本利益沖突,這些地區幾乎完全靠中東的石油活著。而中東則接受來自於歐日的工業品,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良性鏈接。歐洲一體化之後不斷東擴,歐洲的工業實力已超過了美國。這使美國的霸權受到嚴重挑戰。布雷頓深林體系垮台之後,經幾十年的努力美國憑借強大的實力構築了以美國意志為轉移的生產流通及利益分配的金字塔。美國高倨塔尖指揮著全世界的利益分配並攝取最大的利潤。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政府赤字天文數字,貿易逆差驚天動地,2002年在和中國的貿易中逆差就高達1000億美元。而美國的軍費開支是其之後十五個軍事強國之和。換別地國家早完蛋了。美國之所以仍然繁榮昌盛完全是因為美國通過霸權牢牢地掌握全世界的利益的分配大權並主導利分配方向,通過佔有第三世界的資源,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巨額資金,亞洲的廉價產品,第三世界的人才(特別是中國和印度)通過對全球的控制,攝取最大的管理和分配利潤.美國經濟虛擬成份極大,軍隊活動都被計入國民生產總值,脫衣舞女們也在為美國經濟貢獻百分點。主要工業與農業產品美國的產值在世界排名只能算是前幾名,但其國民生產總值確佔世界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其主要部分是軍火工業及服務業和新經濟虛擬成份,這是美國全球分工的結果。
⑧ 精彩發現: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戰機為什麼要外飛鄰國伊朗
但是隨後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之後,就再也沒有看到薩達姆的空軍,後來才了解,當時因為除了內亂,空軍不聽指揮了,所以很多戰機都停放在伊朗沒有動,還有一些被深埋地下,讓人感到唏噓。
伊拉克的作戰飛機有700餘架,主要有米格-21,、米格-25、米格-29殲擊機,米格-23、法國幻影F-1戰斗轟炸機。從戰爭開始到結束,共有145架戰機飛往了伊朗,其中就包括性能最好的米格-27、米格-29、F-1等戰機,還有少數民航戰機。伊朗政府最初的態度是:把戰機連同飛行員一起扣押,到戰後再歸還伊拉克,以此發展雙邊關系。可沒成想,短短40餘天,伊拉克便出奇意外的慘敗。伊朗當局就改變了說法,打算將這批戰機作為兩伊戰爭的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