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為什麼要暴發伊斯蘭革命
在中國是儒教作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但他不是一個宗教,不能影響到政治,但在外國如英國政教是合一的,皇帝的加冕必須由教皇來完成,教皇的影響力往往大與皇室,甚至在教皇勢力較大的時期必須由教皇來保護皇族的權位,在伊朗皇室與宗教領袖本來是一致為伊朗服務的。但隨著美援的進入,伊朗皇室開始接受基督教義和所謂的美式民主,導致了政教的矛盾。由於矛盾無法緩和,再加上教派實力的強勁和穆斯林對美國的由衷厭惡(由十字軍東征就開始延續千年的厭惡)導致了民眾進而對皇室所採取政策的厭惡,最終促成了這次革命,進而形成了另一種社會模式,並由伊朗開始向外輸出,既政教合一的伊斯蘭神權社會。
2. 伊朗的鞭刑是一種什麼刑
九次公開鞭刑
伊朗改革派總統哈塔米剛剛開始其第二任期,由保守派控制的司法部門便發動了一場空前的懲治「傷風敗俗」行動,對犯有「傷風敗俗」之罪的年輕人公開處以鞭刑,這在伊朗引起了很大震動,也引起人們對哈塔米改革政策前景的擔憂。
8月19日,伊朗開始全國性懲治「西方化」和「傷風敗俗」的年輕人的行動。在首都德黑蘭,13名男青年因酗酒和與陌生女子同行等「違反公共秩序」行為而被警察揪到市中心的一個廣場,剝去上衣,在眾目睽睽之下處以鞭刑。上百名市民觀看了這一公開鞭刑,人人露出了失望的神色,一些婦女還輕聲地抽泣。一些目擊者說,他們看到這些年輕人的光背上流出鮮紅的血,很多人不忍繼續看下去。行刑正值傍晚時分,鞭刑的場所又處於德黑蘭市南北交通要道,故造成了嚴重的交通堵塞。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公開鞭刑了。自從哈塔米今年6月再次當選伊朗總統以來,德黑蘭已經執行了9次公開鞭刑,並且多數是在哈塔米總統8月8日宣誓就職之後的事。保守的司法總監阿亞圖拉·哈什米·沙赫羅迪說,所有人都應當敏感地對待「腐敗」在伊朗社會中的發展,堅決打擊「敵人企圖腐蝕我們的年輕一代的陰謀」。
穿西裝不準扎領結
根據沙赫羅迪的命令,負責「維護伊斯蘭秩序」的紀律警察從8月19日開始在伊朗全國展開打擊「腐朽的西方文化」在伊朗社會蔓延的活動,以鏟除「腐敗現象」。紀律警察勒令商店老闆移走商店櫥窗中僅著內衣的模特,禁止咖啡館和飯店播放西方流行音樂,要求咖啡館和飯店老闆不要向濃妝艷抹或不遵守伊斯蘭服俗規定的婦女提供服務。銷售西方著名音樂和電影明星的廣告更是不允許了,就連銷售貓兒狗兒猴兒等寵物也被禁止,因為根據伊斯蘭教義這些動物是骯臟的。在伊朗中部的聖城庫姆,男人還可以穿西服,但領結卻被認為是西方腐朽文化的標志而被查禁了。所有違反規定者,將被處以鞭刑。
事實上,鞭刑古已有之。翻開世界歷史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不同國家都曾使用過鞭刑,包括古代猶太人、埃及人、波斯人以及羅馬人。而這種刑罰在伊斯蘭國家更為流行,它主要被用來處罰那些無視伊斯蘭教規的「傷風敗俗」者。根據伊斯蘭教什葉派的規定,酗酒者要被處以80鞭笞,其它各種諸如衣冠不整、濃妝艷抹、婚外情等「傷風敗俗」者要根據不同情況被處以不同數量的鞭笞。受罰者輕則皮開肉綻,重則命歸黃泉。
改革派很有意見
在伊朗,雖然鞭刑有法可依,並且很嚴厲,但近年來隨著哈塔米總統的開放政策,伊朗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發生變化:盡管伊斯蘭教規定婦女不能在外人面前露出自己任何可以顯示美的地方,但現在更多的女性悄悄地將一縷頭發露出來,頭巾的顏色也不再僅僅是黑色,越來越艷麗;胭脂、唇膏已經普及,各色的指甲油非常走俏;女性的傳統服裝——袍子也在變化,年輕女性更喜歡類似風衣的新款式,而且盡可能收點腰;牛仔褲更是風行,盡管在袍子之下只能露出一小段兒褲管;德黑蘭的商店裡擺滿色彩鮮艷、款式新穎的女式時裝,光顧的顧客絡繹不絕;公園里,大街上,年輕人更多喜歡男男女女成雙成對地遊逛;每逢周末,一些年輕男女會帶上收錄機去爬山,一面放著音樂,一面相互交談,找到一個缺乏管制的地方還可以痛痛快快地跳會兒舞。不過,隨之而來的一些丑惡現象也頗令政府頭疼,伊朗近來發現妓女越來越多了,今年年初德黑蘭警方一次行動便搗毀了200多家妓院。
面對這一狀況,伊朗保守的官僚們坐不住了,他們驚呼必須採用嚴厲措施保護伊斯蘭世界的純潔性,阻止西方的「腐敗」行為在伊朗泛濫,杜絕一切「腐敗」現象。然而,保守派倡導的這一公開鞭刑懲罰措施遭到了改革派的非議。改革派認為,這一公開鞭刑懲罰不僅會破壞哈塔米總統1997年開始的改革進程,同時也將嚴重損害伊朗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哈塔米總統本人也警告說,這種嚴厲的懲罰方式,不僅不能鏟除腐敗,而且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
3. 伊朗為何全面禁止小學生學習英語,還稱西方文化為「毒瘤
據路透社1月7日報道,伊朗國家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席納維德阿德姆(Mehdi navid - adham)在周六晚間對伊國家電視台表示,"公立和私立小學將英語課程列入正式課程的做法與現行法律和條規相悖。"
"我們的設想是,小學教育應該為學生打好伊朗文化的基礎。"他還補充說,那些私自開設的非正式英語課程也可能會被禁止。
伊朗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依照伊朗的現行規定,學生要在進入初中之後才會接受正式的英語課程,不過在過去二十年,很多私立的小學都開設了英語課。
2016年5月3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曾公開譴責"向幼兒園蔓延的英語課"。他說:"這不是說要反對學習一門外語,但(這是)在向這個國家的兒童、青年和年輕人推廣一種外國文化。"
"西方的思想家們一再表示,取代殖民擴張最好和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就是向其國家的年輕一代灌輸思想和文化。"
看到這則新聞不禁想到國內現狀,即使我們國家現在來說已經不是那麼落後,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西方的情況下,還是有那麼多的人沉迷於西方文化,崇洋媚外!這是小編最不願意見到的,不是說不讓學習西方文化,而是我們先要了解自己,先要保住自己的文化再去學外來的文化,外來的和尚在會念經終究也是外來的
。如果我們連我們自己的立足之本都不知道又如何立足,別人的再好也是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有句話是這么說的「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外來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況且我中華文明泱泱幾千年文化,還沒有個適合自己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最主要的是身上具有中華文明,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帶的標簽,與身俱來的言傳身教中華文化在我們身上延續著,不要認為這是一種不洋氣,我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有「洋"氣,之前看到過有人說台灣人講普通話洋氣,我就不明白了,普通話是中國話,既然是中國話為什麼要洋氣呢,洋氣了豈不是不正常了,洋人的話才應該有」洋「氣,我們中國人應該是自帶中華文明浩然之氣,而不是什麼洋氣。我們在學習外來文化時千萬不要忘了自己的文化,不要為了追求時髦追求洋氣而摒棄了我們中華之浩然之氣那才是我們的立身之本,否則真成邯鄲學步了。
可慶的是現在好多人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現在涌現出很多國學熱,各類國學綜藝節目也層出不窮。真心希望這種現象一直持續下去,讓我中華文明重新屹立在世界之巔,也讓世人真正見識到什麼是「真正的文明」。
4. 《arash-feat helena》是什麼意思啊
arash-feat helena是 伊朗的Arash與法國天後Helena共同演繹的 Arash feat Helena
Arash(阿拉士)是伊朗流行音樂界的一位歌手,現在已經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同名大碟在伊朗電台熱播,其中幾首曲目更是打進了歐洲音樂市場。其音樂融合了各種類型。改編自中東地區著名樂隊Alabina的冠軍曲Boro Boro更是一直打進了美國『舞曲公告牌』的第7名。
因為宗教和政治的原因,伊朗拒絕西方音樂的進入,這對於一個國家音樂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同時也阻礙於伊朗文化的傳播。而現在Arash用他強悍的編曲功能和磁性的聲音,將無數人的心臟打動得怦怦怦的,為伊朗音樂的推廣作出了不小的貢獻。更聽說一些金發碧眼的米國女孩因為痴迷Arash,為一睹Arash風采,竟放下安逸的生活,冒險鑽到了戰火紛亂的中東。最難得的是,不管是在戰火紛飛的祖國,還是在花花世界的美國,Arash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在自己的作品中歌頌愛與和平。憑著一顆赤誠的心和不懈的努力,Arash終於在喧囂迷亂的娛樂界開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這個伊朗樂壇炙手可熱的性感男子,不僅在中東地區擁有數量可觀的粉絲,連世界上最難俘獲的美國歌迷,都被他的音樂折磨地神魂顛倒,不少金發碧眼的美國女孩,放著安穩的日子不過,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踏進戰火連天的中東地區,就是為了見到Arash一面。Arash到底有何魅力,能讓全球歌迷拜倒在他的伊斯蘭短褲下呢?首先是他異常神秘的作曲和編曲功力無人能敵,其次是他充滿磁性的聲音可以很有效地激發人們的聽覺神經,再次是他異域黑馬王子的帥氣形象和善良的本性。
5. 伊朗電台,開頭音樂,名字。
阿拉伯世界的音樂,可以去聽聽新疆維吾爾族的。
6. 伊朗為什麼完全禁止和抵制愚人節
愚人節也稱萬愚節,或稱幽默節,是西方社會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4月1日。在西方國家的愚人節這一天,惡作劇是很平常的事。有時候,人們為他們的朋友或家人精心製作的惡作劇會持續一整天。
●比利時
1992年,在這一年的愚人節,《倫敦時報》用大版篇幅報道了比利時將被一分為二的消息。比利時政府認為《倫敦時報》的這個愚人節玩笑不僅侮辱了比利時還嚴重傷害了比利時人民的感情,因此要求比利時國民從此以後不再過愚人節。
●不丹
這里也是最難抵達的人間凈土,不丹有著最質朴純良卻又有寧靜高貴氣質的國民,以惡作劇和作弄他人為主的愚人節文化在這里被視為「罪惡」,被佛教教法所禁止。
●朝鮮
作為仍然封鎖Facebook的國家之一,來自西方的文化同樣遭到自上而下的抵制。除了在朝鮮境內禁止一切西方節日,面對韓國在邊境附近搭建聖誕樹的行為,朝鮮人民軍也叫囂要用炮彈將聖誕樹炸毀。
而在朝鮮的節日表中大部分是家族成員的各種紀念日,如太陽節(金日成生日)、光明星節(金正日生日)。僅在四月就有如金正日的父親金日成被授予元帥稱號紀念日、金正日的父親金日成誕辰紀念日、金正日的奶奶康磐石誕辰紀念日等多個節日。
7. 伊朗為什麼反美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與此同時,美國的勢力范圍從伊蘇邊界退到了波斯灣南岸,失去了對波斯灣石油運輸線的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權;美國在中東波斯灣失去了一個盟友和憲兵,相反增添了一個敵人;美國的石油財團被迫退出伊朗,從此失去了一個極富潛力的大市場。這就是美國視伊朗為「邪惡」國家的深層次原因。
人質事件導致美伊交惡
直接導致美伊交惡的導火索是發生於1979年11月4日的美國駐伊使館人質案。當天,伊朗學生沖入並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0多名美國外交官被作為人質扣押長達444天。
人質事件被認為是美國自越戰後在國際上遭遇的最大挫折。為此,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導演了一場空中入境奇襲圍困使館的伊朗學生,並營救被扣使館人員回國的「藍光」行動。因行動失敗,卡特付出了落選的沉重代價。最終,當52名美國人質獲釋返回美國,這件事在美國公眾心目中至今仍是個揮之不去的夢魘。1987年,里根任總統期間發生的「伊朗門」事件,使得此後的美國歷屆總統對伊朗採取強硬政策時在國內極少遇到阻力。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從一開始就是外向型的。新政權熱衷於輸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並將周圍一大批阿拉伯國家的政府稱為「反動腐朽政權」,引起鄰國的一片恐慌。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改革風潮的興起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8. 伊朗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首先,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國家。伊朗是全世界最為獨特的國家之一,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什麼是政教合一?就是政治領袖就是由宗教領袖擔任,他就是伊朗伊斯蘭教的最高領袖。 伊朗社會管理有兩套規則,一套是正常社會的法律法規,另一套是宗教規則。人們的日常行為必須符合這兩套規則。比如,女人要帶頭罩,上衣長度要蓋過臀部,男士不能喝酒,坐公交男女分開,等等。 其實伊朗很多人以前並不信奉伊斯蘭教,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後,大部分人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他們跟阿拉伯人不一樣,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是真心信仰,而他們則是政府規定必須信仰。
其次,政府反西方而民眾很開放。伊朗政府一直反西方,禁止播放西方音樂尤其是美國的,可是民眾私底下普遍熱愛美國音樂,有時政府也是管不過來,經常聽到播放美國音樂,他們聽美國流行歌曲,覺得很歡樂。
第三,伊朗節日多民眾愛旅遊。伊朗各種節日非常多,比如諾魯孜春節,開齋節,阿舒拉節等。每到節日,伊朗人熱衷出遊,旅店房間爆滿,價錢飛漲,需提前預訂。 時,同伊朗人還喜歡野餐。經常全家老少或朋友之間找一塊草地,鋪一張席子就開始野餐。伊朗女人很美,非常喜歡化妝,美容,戴墨鏡,非常愛美。
第四,伊朗喜歡張貼建築標語。伊朗建築普遍破舊,許多是伊斯蘭革命前建設的。在大街上,機場,車站等有很多政治宣傳標語,偉大領袖個人圖像。 反美、反以、反沙特和各種宣揚伊斯蘭價值觀的標語,而且還懸掛有兩伊戰爭戰死的英雄圖像。
第五,伊朗人對外國人非常友好。伊朗遭受很多誤解。 美國等西方國家宣傳醜化伊朗為邪惡軸心國、女性受虐地區、戰爭狂、宗教極端分子集散地等等。但是,實事並非如此。伊朗很有文化底蘊,對外國友人超級友好。
總之,伊朗是一個神秘的國一度,具有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勇敢的人民,相信伊朗會越來越好
9. 文明古國都有哪些禁忌呢
如果說每個人都是一個矛盾體,似乎也沒什麼不對,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有過猶豫不決甚至選擇綜合症。但一個民族都是涇渭分明的矛盾體,那該有多不可思議?
有趣的是,伊朗人卻經常以熱情好客而著稱,尤其是連年戰亂導致伊朗旅遊業幾乎停滯的情況下,為數不多的背包客往往會受到伊朗人的熱情接待,別說請客吃飯,家庭不錯的伊朗人還會拉著陌生人來到自己家中,包吃包住非得呆上幾天才讓走......伊朗多年戰亂與西方國家有關,因而面對俄羅斯或中國遊客時,當地民眾可以說十分友好,這點相信去過伊朗的中國人都深有體會,至於被當成明星輪流拍照合影的情況,只能說見怪不怪了!
10. 霍梅尼認為播放音樂就是反革命的行為,他為何如此唾棄音樂
君子和而不同,做為與伊朗不同國度的人們,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對不同於我們的文化習俗示以包容和尊重。因為我們沒有置身與那個環境之中,我們所聽到的一切可能都是一面之詞 ,所看到的不過是管中窺豹。反觀西方,他們一味沉溺於他們「自由民主」觀念的優越感中,他們不了解我們「橘生淮北則為桔」的大智慧,他們不懂我們數千年來和文化的博大精深,西方一味的將自己的觀念強加於人只會重蹈他們歷史上維京海盜和十字軍的野蠻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