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拉克戰爭的結果
首先,關於美國是攻打伊拉克是為了石油的說法,其實很荒謬,因為從2003年開戰到現在,美國油價漲了不少,如果是為了石油,那美國政府會坐視本國油價上漲? 其次,加拿大與美國許可權接壤,國土邊境有上千公里,加拿大石油儲備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加拿大軍隊數量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基本沒有戰略打擊能力,軍隊整體戰鬥力還不如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美國要真是缺油缺慌了,為何不拿加拿大開刀?兩國歷史上也交戰過(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白宮和國會山等都被加拿大部隊焚毀過··· 另外,現在伊拉克最大外國石油公司是中石油,可是您看咱們國家這油價···· 美國打伊拉克最主要目的還是政治考慮,處於對整個中東的控制和對伊朗施壓,同時讓盟國以色列不再處於巨大的政治壓力里。並且薩達姆和美國向來宿敵,打伊拉克也是為了整體國家安全考慮。 伊拉克戰爭主要戰事於2003年5月就結束,結果是伊拉克軍隊全軍覆沒,伊拉克舊政府倒台,美國扶植新政府成立。 目前,伊拉克全國各地抵抗勢力忍讓活動猖獗,和美軍及其他盟軍的激戰經常發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伊拉克局部戰斗其實一直沒有結束。 但是這些武裝組織並不是為了光復伊拉克和奪權,純粹就是狂熱宗教戰爭和恐怖襲擊
B. 伊朗和伊拉克戰爭在那一年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開始於1980年9月22日,終止於1988年8月20日,歷時將近8年。
C. 伊拉克的戰爭
伊拉克戰爭(2003年3月20日-2010年8月19日)是以美國和英國為主的聯合部隊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開始的。澳大利亞和波蘭的軍隊也參與了此次聯合軍事行丅動。軍事行丅動是在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所發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兒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最後通牒到期後開始的。
聯合部隊是由12萬人的美軍部隊、4萬5千人的英軍部隊、2千多人的澳大利亞軍隊和200人的波蘭軍隊所組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大約5萬人的伊拉克反叛軍。他們是通過駐扎在科威特的美軍基地正式對伊發動軍事打擊的。
美國第3步兵師從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達挺進,伴隨他們作戰的還有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和第82空降師的若幹部隊。在另一個方向,伊拉克東南部方向,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部隊和英國遠征軍(包含第四和第七裝甲旅組成的第一裝甲師以及若干海軍陸戰隊)則發動了鉗形攻勢以打開伊拉克的海運通道。在戰爭進行了兩周後,美軍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區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種部隊,並和該地的庫爾德反叛軍結成同盟,美國預期中的准備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師則由於土耳其議會的反對而未能在該地參加戰斗。
經過兩個星期的激戰,英軍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鎮、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現了斷水和停電等人道主義危機。國際多個人道組織向伊拉克運輸救援物資。這些援助物資大多都從聯軍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進入伊拉克,還有部分則從科威特進入伊拉克。
戰爭爆發大約三個星期之後,美軍順利進入巴格達市區,途中並沒有遇到任何頑強抵抗。伊拉克官員則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軍隊向美軍投降。之後巴格達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紛紛陷入無政丅府狀態,巴格達市內發生頻繁的搶掠事丅件,巴格達博物館遭到洗劫,上萬件珍貴文物失蹤。有伊拉克民眾批評美軍,並沒有努力維持巴格達的市內安全。據中國國務院發表的《2007年美國的人權紀錄》,戰爭在2003年爆發至今已有至少66萬伊拉克平民因戰火而喪生。
目錄 [隱藏]
1 導火線
2 開戰理由及目的
3 反戰與主戰
4 戰後情況
5 調查
6 成果
7 參見
7.1 聯軍使用武器
7.2 全球對戰爭的觀點
7.3 軍事戰略
8 丑聞
9 相關文藝作品
9.1 電影
9.2 電視劇
10 相關條目
11 參考文獻
[編輯] 導火線
美國「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丅件」發生後,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向美國政丅府認為的「恐怖主義」宣戰,並將伊拉克等多個國家列入「邪惡軸心國」(Axis of Evil)。2002年伊拉克危機爆發,聯合國通過1441號決議,聯合國武器檢查團重返伊拉克檢查伊拉克擁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3月18日美國總統布希發表電視講話,要求並沒有在伊拉克境內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武檢團立即撤離伊拉克。
[編輯] 開戰理由及目的
美國等國家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丅府踐踏人權的行徑。根據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說法,美國對這場戰爭最終要達成的目的包括:
1.鏟除薩達姆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治的政丅府,
2.搜尋並銷毀藏匿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
3.結束制裁,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4.保護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資源。
但大部分國家,包括美國本身有部分人士則認為原因並不單純,大部分國家認為與美國掠奪伊拉克石油有關。如根據伊斯蘭共和報等媒體的看法,美國已經被猶太集團所操縱,佔領伊拉克僅僅只是猶太集團龐大侵略計劃的序曲。美軍攻下伊拉克後,將以伊朗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出兵伊朗,最後則輪到敘利亞。最終目的是透過控制伊拉克、伊朗,侵吞伊斯蘭民族的經濟命脈-石油,從而瓦解巴勒斯坦的抵抗,支配整個中東。
戰前,美國、英國等國家指責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以此作為開戰的重要理由。然而至今,他們還沒有找到確鑿可信的證據。卻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經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銷毀的一些文件和人證。
2007年9月16日:美國前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中稱,基於政治理由,他不方便承認眾所周知的事,出兵伊拉克是為了石油[1]。
[編輯] 反戰與主戰
伊戰漫畫美國報道有四十九個國家支持該軍事行丅動。參加地面戰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四國,丹麥政丅府亦對伊拉克宣戰,並派遣了兩艘軍艦支援美軍。韓國、日丅本、義大利、烏克蘭等多個國家提供後勤支援。
這場戰爭遭到俄羅斯、法國、德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阿拉伯國家聯盟、不結盟運動等多個國家政丅府和國際組織的批評與譴責。
奧地利等多個國家宣稱,對伊拉克的軍事行丅動由於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已經違反了國際法。埃及籍的聯合國前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譴責該軍事行丅動,認為違反了聯合國憲丅章。奧地利、瑞士和伊朗禁止聯軍戰機飛越其領空,沙烏地阿拉伯禁止美軍導彈通過其領空襲擊伊拉克。馬來西亞領袖更是在國際及聯合國會議上嚴重譴責美國及英國的軍事報復行丅動。
全球普遍的反戰情緒最終導致了全球反對對伊戰爭大游丅行。
[編輯] 戰後情況
進攻中的悍馬車隊
美國扶植的伊拉克新軍,第六軍(2006)聯軍佔領伊拉克初期,曾一度在伊拉克海岸一帶處於膠著狀態,直到美軍進入巴格達時,伊拉克軍隊便隨即兵敗如山倒。當時主張出戰的美國總統布希和英國首相布萊爾民望一度升上高位。2003年12月美軍更成功捉拿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被美國媒體形容乃是此次戰事的最大成就。
戰後美國不斷草擬計劃重建伊拉克,包括把大量重建計劃交給美國各財團,同時委任當地人任臨時政丅府官員。但由於當地不少派別的政治組織並不支持美國,故針對美英的軍事佔領而進行的伊拉克游擊戰正風起雲涌,截止至2007年5月15日,美國佔領軍死亡人數已超過3,398人[2]。而伊拉克經濟則久久未恢復,不但當地石油設施受到破壞,影響全球石油供應,且失業人口龐大,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故不少國家的反戰分子再度公開舉行反戰示丅威,指責布希乃世界頭號恐丅怖份子。而美國的副國防部長沃爾福威茨更在秘密專訪中明言,指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只是「攻伊的方便理由」。[來源請求]
美國除了派出穿制服的軍職人員,還僱用很大數量的民間保安承包商[3](包括美國黑水)[4],協同軍隊作戰,尤其是操作高科技武器,阿拉伯語英語的翻譯人員[5],以及擔任後勤補給的工作[6]。關於文中所述的美國佔領軍死亡人數已超過3,398人,這只是穿制服的軍職人員的死亡人數,沒有包括很大數量的民間保安人員,所以實際因戰爭而死亡的美國人要超過3,398人[7]。美國媒體統計,截至2008年8月17日,至少有包括8名文職人員在內的4143駐伊美軍士兵死亡。其中至少有3368名駐伊美軍士兵在與反美武裝的對抗行丅動中死亡。[8]
2010年8月18日,最後一批駐伊美軍戰斗部隊已跨越伊拉克與科威特的邊境,伊拉克戰爭正式結束。
[編輯] 調查
2007年2月9日,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一份關於伊拉克戰爭前情報的內部調查報告。報告認定,有關薩達姆與基地組織存在明顯聯系的評估在質量和可信度方面都是可疑的。國防部副部長道格拉斯·費思採取了不恰當行為得出這一錯誤結論,但調查報告認為他沒有觸犯法律。[9]
[編輯] 成果
美軍通過處決薩達姆,震懾了大獨裁者卡扎菲。[10]卡扎菲於2003年12月(即伊拉克戰爭剛結束沒多久)宣布利比亞放棄核武器,成為繼日丅本、南非之後的第三個宣布放棄核武的國家,並對國家逐步進行改革開放,並轉變其所謂的「反美」立場倒向西方。[來源請求
D. 伊拉克戰爭是哪一年
伊拉克戰爭發生於2003年3月20日。
伊拉克戰爭,又稱美伊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實質上是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戰爭。由於這次戰爭實際上是1990年海灣戰爭的繼續,所以,這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將其銷毀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由於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
E. 伊拉克戰爭和是結束
2003年5月1日,布希宣布伊拉克的主要戰事結束,標志伊拉克戰爭結束。
伊拉克戰爭捲入了2000萬人口,但是戰後至今有超過60萬伊拉克人死於反美武裝的暴力襲擊。
F. 伊拉克戰爭什麼時候結束的
據新華網報道:美國總統布希於美東部時間2003-05-01日晚9點(北京時間2003年5月2日上午9點)在從海灣返航的「林肯」號航母上發表講話,稱伊拉克戰爭的「主要戰斗行動」已經結束,聯軍在戰斗中取得了勝利。 今年才從伊拉克撤軍!留給伊拉克政府一個滿目瘡痍的戰場
G. 2003年伊拉克戰爭打多長時間
2003年伊拉克戰爭打8年。
是從2003年3月20日開始到2011年12月18日結束。
伊拉克戰爭確切的說從2003年3月開戰以來到美軍佔領巴格達就結束了,但美國自從佔領巴格達以來,不斷受到襲擊,而且傷亡逐漸增加,漸漸陷入伊拉克戰爭的泥潭,脫不了身。也可以說成至今也沒結束。
(7)伊朗伊拉克戰爭什麼時候結束擴展閱讀
伊拉克戰爭實質上是美國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場戰爭。
戰爭對該地區及世界經濟的打擊正日益顯現。鑒於經濟全球化的紐帶令世界經濟日益相互依賴,此次的伊拉克戰爭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相比,其嚴重後果必將對正從低谷中艱難走出的世界經濟形勢產生消極影響。
H. 伊拉克戰爭結束時間是在什麼時候
布希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
(2003-05-02 11:19:41)
據新華網:美國總統布希於美東部時間1日晚9點(北京時間2003年5月2日上午9點)在從海灣返航的「林肯」號航母上發表講話,稱伊拉克戰爭的「主要戰斗行動」已經結束,聯軍在戰斗中取得了勝利。
布希說,美國在伊拉克尚有困難的任務需要完成,其中包括搜尋薩達姆政權官員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重建伊拉克。
I. 伊拉克戰爭什麼時候結束
美國期望1991年海灣戰爭的好戲重演,但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決定了它的算盤可能要落空。在經過上個世紀90年代長時間的增長之後,美國已經進入了生產能力過剩時代,普遍存在的消費不旺和通貨緊縮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這也註定美國此次的戰爭行動不會重奏海灣戰爭的凱歌,其結果只能是傷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伊拉克戰爭已經進入第15天,卻絲毫沒有「速戰速決」的意思。相反,如美國總統布希所言,「這將是一場比我們預想的要更為艱難和漫長的戰爭」。據說,美英聯軍的陸戰部隊正一步步向巴格達推進,但在我們看來,美國正在離自己預想的戰爭目標越來越遠。從目前的跡象來看,美國打擊歐元、捍衛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算盤很有可能落空,伊拉克之戰將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美「石油夢」可能破滅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動因就是通過控制伊拉克及中東地區的石油來主導國際油價,從而打擊歐洲經濟對手。
美國想通過贏得戰爭來控制伊拉克的主要油田,再將油田轉包給其他國家的石油公司,獲取高額利潤。海灣戰爭以後,美國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巨大的石油利益。在戰後一年多的時間里,石油價格比戰前高出20多美元的背後是美國對石油開采牢牢的控制權,並以此拉動了美國近1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
但此次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包括法國道達爾公司和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在內的合同商都表示要緊緊抓住油田開采合同不放,宣稱:即便發生政權更迭,根據國際法,開采合同依然有效。其他合同商也已經做了大量的技術性工作,以期在與戰後新政權談判時獲得有利地位。因此,即便這次伊拉克之戰美國獲勝,美國想輕而易舉地獲得石油控制權並非易事。
退一步講,就算美國獲得了石油主宰權,由於伊拉克的油田設備在經歷10多年的經濟制裁後已相當陳舊,目前日產油量僅為200萬桶,戰後要維持目前產量更為不易,而要重新恢復正常運營則至少是兩年以後的事情。這與1991年海灣戰爭後的「現炒現賣」大不相同。
更有甚者,薩達姆在孤注一擲的形勢下,也不是沒有可能下令軍隊放火焚燒所有油田。據最新報道,伊拉克軍方已經點燃了位於伊拉克南部的幾個油田,而由於沙塵暴天氣,美方根本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撲滅油田大火。
從以上的分析看,美國要想如海灣戰爭後那樣全面控制石油已不太可能。伊拉克戰爭爆發後,國際原油價格一度下跌,但隨著戰爭由「速戰速決」演變為長期戰,絕大多數的國際石油市場人士對油價看漲。美國石油學會的首席經濟學家約翰·費爾密承認,一桶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使美國未來半年或更長時間內的經濟增長率降低0.3%。美國能源部估計,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美國經濟增長率就會減少0.5個百分點。
「要錢」策略難實現
美國還有一個保底策略,即讓歐盟國家及其他國家掏錢支持其發動戰爭,並參與伊拉克及整個中東地區的戰後重建。美國的這種「要錢」策略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十分奏效。當時美國90%的花費都是由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日本和德國等國家分擔。但這次伊拉克戰爭的情況大有不同,由於美國與法、德、俄等國的巨大分歧,美國此次繞過聯合國單方面對伊動武,在軍費問題上得到各國積極分攤的可能性大大縮小,「要錢」策略遭遇巨大阻力。在海灣戰爭中分擔戰爭費用最多的沙烏地阿拉伯以「國內百分之百反對進攻伊拉克」為由,拒絕再為戰爭出一分錢。日本政府也已表示,由於日本財政狀況惡化及輿論壓力等原因,日本不再像海灣戰爭時那樣承擔戰爭費用。一些國家甚至還要求美國給予補償或經濟援助,美國政府將為此付出300億美元的花銷,其中60億美元為無償援助。
即使美國最後如願佔領了伊拉克,戰後重建問題也會讓美國焦頭爛額。出於對科索沃戰爭的反思和教訓,歐盟已不太可能對伊拉克戰後重建慷慨解囊。歐盟官員甚至公開表示:戰爭的後果應該由戰爭的發起者負責。
如此一來,美國的「要錢」策略將會流產,從而對美國的財政狀況造成沉重負擔。開戰前,布希總統對外公開的戰爭費用預算是500億美元到610億美元之間。但這只是一個預算,隨著戰爭的拖延,國際上普遍認為,戰爭費用將超過700億美元。分析人士預測,如果將對伊戰爭開支計算在內,2003財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可能會突破4000億美元,美國的經濟增長將亮起紅燈。
海灣凱歌不會重奏
自從布希發表公開電視講話,聲稱「這場戰爭可能較一些人的預期更長、更為艱難」以來,投資者對買入美元變得謹慎,絕大多數外匯策略師預計,從更長期的角度看,戰爭結束後,美元將會在短暫上揚之後恢復下挫走勢,原因是巨額的戰後重建費用將給美國經濟帶來巨大負擔,同時導致美國經常項目赤字進一步擴大,促使美元匯率進一步走低。
美國期望1991年海灣戰爭的好戲重演,但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決定了它的算盤可能要落空。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美國經濟經過上個世紀80年代的結構調整正進入結構收益和經濟周期效應顯現時期,經濟結構周期和經濟運行周期處於上行通道,而海灣戰爭只不過是給美國的經濟復甦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時至今日,美國經濟處在衰退與復甦的邊緣,不確定性十分突出,經濟自然周期和結構周期處於下行區間,美國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預計不到2%恐怕還不僅僅是戰爭陰影惹的禍。經濟基本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美國的經濟走勢,在經過上個世紀90年代長時間的增長之後,美國已經進入了生產能力過剩時代,普遍存在的消費不旺和通貨緊縮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這也註定美國此次的戰爭行動不會重奏海灣戰爭的凱歌,其結果只能是傷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參考資料:國際戰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