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要是打伊朗和敘利亞了為什麼這兩國國家要拿以色列當靶子
因為以色列是美國的盟友,如果被美國攻擊他們根本都沒能力去和美國對著干,只有去打他的盟友了。還有其它的原因,以色列和周圍的阿拉伯國家又有很深的仇恨,一旦伊朗和敘利亞一打以色列,周圍的國家都會落井下石,這樣就會把整個中東的國家綁架在戰車上,要是整個中東都亂起來那美國就沒那麼容易去收拾了,世界各個國家在中東的利益都會被損壞,世界各個國家都要維護自己在這地區的利益,要是再擴大戰爭到局勢不可控制了那後果是不可想像的。
Ⅱ 伊朗獲得北斗導航系統後,對導彈的打擊能力提升多大
十倍百倍的提高,甚至可以說徹底擺脫了伊朗在面對美軍威脅時無奈的局面。
伊朗導彈的是多,但對美軍產生的威脅並不大。據說伊朗擁有數千枚各種型號的導彈,最遠的導彈射程可達兩三千公里,不僅能夠威脅到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基地,還可以威脅到美國設在南歐地區的軍事基地。
射程雖然遠,伊朗導彈最大的問題是精度太低。
就拿射程達2000公里的中程彈道導彈流星三來說吧,雖然以它的射程可以打到以色列,埃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等地,但是這款導彈的精度只有140米。
所以,只要和這兩大國保持友好關系,伊朗不用擔心沒糧食吃也不用擔心缺少工業品,從而讓美國的經濟制裁破產。
Ⅲ 美國為什麼打伊郎
伊朗是其練兵的最好的靶子。除中俄之外,現在美國認為的對手沒有比伊朗更大的了;而在軍事上,也沒有比伊朗更強大的了;並且較以往美國幾次交手的對手來說,伊朗在各方面都是一個質的提高,與伊朗交戰將改變以往那種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狀況,將進一步接近日後與中俄交戰的實際情況;在另一方面,伊朗核問題正好為美國練兵提供了借口。其次,美國要打伊朗也有兩個關鍵問題,政治跟能源問題。而能源方面,最關鍵的就是伊朗把持著霍爾木茲海峽,政治方面就是推翻現有的反美政治體系,建立親美的政治體系。當年美國跟伊朗關系可是相當曖昧的,後來關系破裂了。
Ⅳ 如果美國和伊朗開戰了,誰可能會贏為什麼
不是誰勝算大一點,而是伊朗根本沒勝算。所謂的伊朗能贏,最多也就是和阿富汗一樣,政權迅速被推翻了,塔利班打了二十年游擊戰,美軍打了二十年治安戰,國土上炮火連天二十年,最後美國冠冕堂皇的撤軍了,留下個炸成廢墟的國家。然後一群人就又開始狂吹「美帝國主義灰溜溜地逃走了」。
這種屬於就是你開心就好了,伊朗死了幾十萬人,美國死了幾千人,伊朗變成廢墟,美國正常過日子搞霸權主義,然後這仗就是「在伊朗人民的英勇抵抗之下,美國輸了,美國灰溜溜的逃走了」
這套路,美國人玩了一次又一次了,每次都一群人在那狂吹美國如何如何慘敗,卻絲毫不看挨揍的那一方損失多少,越南戰爭,越南是百萬級的死亡,阿富汗戰爭,又是20萬人喪命。這伊朗,地盤大、人口多,這損失……
咱一直就對那些戰狼們挺無語的,一面嚷嚷伊朗人和美帝國主義決一死戰,另一面忽視伊朗可能會有幾十萬人喪生,還忽視伊朗會面臨二三十年的戰亂,還要面臨土耳其等國的分割,這些都忽視了,然後就在那嚷嚷「伊朗人民意志堅定、正義必勝」,把自己擺在一個多麼正義的位置上,伊朗死的人,都忽視了。
Ⅳ . 射擊場有10個靶子,每個靶子有1~10環,對每個靶子各開1槍,如果得到的總環數為2,問有多少
總環數為2,有射中兩個1,或者一個2兩種情況,射中兩個1的搭配可以用10個取兩個的計算公式,排列組合的我輸入法不會打,就是10×9÷2=45種,然後一個2的可以是10個不同的靶一共10種,一共45+10=55種。望採納
Ⅵ 射擊除了速得爾還有啥靶子
還有其他的幾種靶子。
1.胸環靶,這是最常見,用的場合最多的靶子,所有民兵訓練,步兵射擊第一練習、第三練習、第五練習都用它,靶子的大小是50厘米乘以50厘米,子彈著靶的最低環數是5環,在人頭的帽子處和雙肩的邊緣。2.半身靶,這也是使用量最大的靶子,步兵射擊第二練習,第六練習都使用他,靶子是長100厘米,寬50厘米,它的子彈著靶的最低環數有1環或是2環,在人體下部。3.側身靶,這是步兵射擊第四練習,打移動目標是用的靶子,應該也是長100厘米,寬50厘米(根據回憶判斷),好象沒有著靶的環數,記不清了。4.機槍靶,這是步兵射擊第六練習,即特等射手射擊用的,這個靶子模仿敵人的機槍正副射手正在射擊,長約80厘米,高約30厘米,正射手那個位置好象更高一點,好象也沒有著靶環數。5.全身靶,手槍射擊的正式考核比賽都使這種靶子,應該是120厘米長,寬50厘米吧,肯定有著靶環數的標記,但因為還是手槍打的少,尤其是沒有參加過手槍的正式考核比賽,只是打著玩過,對它的印象還是沒有那幾種靶子深。6.人頭靶,靶高30厘米,寬50厘米,雙肩高5厘米。7.射孔靶,好象也是高30厘米,寬50厘米,是模擬敵人的碉堡的射擊孔。8.立體靶,就是側身靶和全身靶的結合,正面和側面都能看見兩個面命中都算成績(這最後的三種靶都是草原人老弟提供的資料)。
Ⅶ 美國為什麼要搞垮伊朗現政權
-- 給反毛狂開政治掃盲課:假如今天的中國沒有原子彈
近來,有一種說法在我們中華大地又開始不脛而走成為茶餘飯後競相發言的熱門話題之一了——「如果我們中國至今還沒原子彈的話,那麼如今的中國又將是什麼樣?如今的中國人腰桿子還能挺的起來么?如今的中國《聯大》代表還能理直氣壯么?」這一系列的說法主要起因,除受近來伊朗的鈾濃縮問題非但沒有消靜反倒更加「波瀾壯闊」,以及伊朗人民與政府在核問題上與國際間分庭抗禮的強硬態度日趨白熱化和彼此間態度互不讓步,一再成為國際間所矚目焦點話題外,也與我們國內近來底層民眾新一波的要重新反思改革開放的思潮誘發下又把「中國有無原子彈論」再次地被我們社會大眾提及並成為社會各界人士的熱門話題以至各抒己見,這與我們中國原子彈她那所走過的蹉跎坎坷艱辛磨難直至最終圓了我們炎黃子孫的夢想,在那「流離失所」環境下誕生的歲月其歷史背也是景密不可分的——因為我們中國人完全掌握和靈活運用核技術是起源於「養懶漢經濟時期!」「中國有無原子彈論」又再次地重上百姓話題也與伊朗的鈾濃縮問題一再的倍受國際社會政要和主要傳媒所「青睞」不無關系,什麼叫做倍受關注?倍受關注若用另一種眼光來審視,那就是——關注其實就是: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中國原子彈誕生經歷不就是——前車之鑒么?
稍有些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能生產出原子彈的核心原材料就非得有鈾!要產生出核聚爆——鈾濃縮這一技術的掌握與製取生產就更是至關重要的重中之重了!
我們中國的核技術掌握到第一枚原子彈在一道烈焰,劃破那沉寂多世的中華蒼穹,騰升的灰白磨菇雲頓時大地在顫抖空氣在燃燒,催枯納朽一掃而光。無孔不入的電波瞬間傳遍了全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到的是:一聲巨響世界頓時百象圖的情景——驚愕的;垂頭喪氣的;尿道失禁的;喜悅的;雀躍的;頂禮摸拜的,總之就哪個時刻我們中國的確是改變了現有世界生活秩序!
中國的原子彈在一聲巨響後,世界對中國的目光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原來是原子彈壯了我們中國人的腰和壯了我們中國人的陽!一聲巨響,在緩過神情的瞬間,世界彷彿是時間都停頓了。
回顧我們中國原子彈的研製到那億萬民眾所雀躍歡呼的誕生歷程,若與目前炙手可得和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伊郎所進行旨在「用於和平目的的原子能利用」的鈾濃縮問題來相較,我們無論是在基礎理論到應用技術設備還是原材料的獲得,以我們當時條件下曾有過的「海誓山孟」加「兄弟般」的背信棄義和當時世界經濟列強聯盟下的眾志成城目標一致下,導致我們中華民族面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四面楚歌」「窘境」時期。當時的中國與目前的伊朗核問題簡直就是天壤之別了!——中國的核技術是被外人瞄準後在不擇手段扼殺在搖籃里而後快為能是的靶子;而伊朗的核問題是四大文明文化又一重新崛起。
無獨有偶的是,就在伊朗鈾濃縮問題上那些丟盡了臉面的國際社會一些政要們以及那些「一手端著和平鴿一手拿著橄欖枝」的山姆大叔們,在「屢屢得逞兵不厭詐的」一招又一招的勾魂秋波卻在伊朗核問題上屢屢不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真可謂是落入到了黔驢技窮境界而不說,在隨後事態的演變過程中,就更加說明其不但是氣急敗壞而且到了惱羞成怒——不可理喻了!隨著鈾濃縮問題「一廂情願」的指數在漸漸失去往日的光環後,其險惡用心和嘴臉也終於到了一個按捺不住怒火中燒的周期昭然若揭了。據報道:日前(2006年3月5日),美國務院正式對外宣布,為因應伊朗核問題不致於導致「一發不可收局面和為防範於未燃」將成立伊朗事務處,歸屬美國國務院直屬機構,由現美國副總統迪克·切尼他的大女兒,如今正服務於美國國務院任職的——伊麗莎白·切尼所領導。正如新成立的旨在應付重大危機的「伊朗事務處」領導人——伊麗莎白·切尼所宣稱的那樣:「美國伊朗事務處,其宗旨就是要從伊朗內部搞垮伊朗現政權成為了主要目的和工作重心」。是啊,原子彈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威力不也是從原子核內的原子不斷的烈變集聚從而產生出的威力嘛!
原子彈雖小,但她卻能改變世界;美國人憂心忡忡我們可以理解,我們可以理解的是:科學是有國界的!美國人講求自由我們很羨慕,是的,美國是頭號自由的國度:卻不允許別人擁有反倒要運用手段讓別人歸順於其,是啊——歸順了我你就能自然而然享受到一片自由的藍天了!
Ⅷ 二戰間各國家使用的武器是什麼
二戰德軍常用戰車坦克:
德軍 Jagdpanzer 38(t) 坦克殲擊車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是基於38(t)坦克的底盤上研製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研製的最後一種坦克殲擊車。古德里安於1943年3月提出研製輕型坦克殲擊車的建議,以彌補德軍反坦克能力的不足。德國陸軍兵器局採納了他的建議,於1943年12月下令研製「戰斗全重為13t的38(t)輕型突擊炮」,由捷克的BMM公司負責研製。BMM公司僅用1個月的時間就生產出第一輛樣車。1944年4月20日,有20種新型坦克殲擊車參加了希特勒生日進行的兵器展示,希特勒大喜過望。同年6月19日,這種坦克殲擊車被命名為「追獵者」坦克殲擊車。「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從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產了2584輛。
德軍 Jagdpanzer VI Jagdtiger 坦克殲擊車
德國於1943年2月開始研製「獵虎」坦克殲擊車,其設計的目的是遠距離支援步兵和裝甲戰斗車輛。「獵虎」坦克殲擊車由於生產數量很少,東線戰場僅在德軍向本土退卻的戰斗中發揮了作用,在西線,阻滯盟軍坦克的進攻中也有一定作用。
德軍 Panther II 坦克
1943年2月,德國陸軍武器局武器試驗部第六科第Ⅲ分科(典型的官僚主義產物)為使「豹式」和「虎式」坦克達到通用化,而希望亨舍爾公司與奧克斯布格-紐倫堡機械製造廠(以下稱MAN公司)進行有關的特殊技術開發。宗旨是使坦克零配件通用而減少各軍工廠產品沖突的麻煩。這兩種坦克的改良型從1943年4月起被稱為「豹Ⅱ」和「虎Ⅱ」。1943年底「虎Ⅱ」得到「虎B」的正式名稱並開始量產,它成為著名的「虎王」,而倒霉的「豹Ⅱ」最多可能只完成了兩輛試驗型,有一輛搭載「豹式」G最終型炮塔的樣車戰後被送到美國肯塔基州的諾斯-福克斯美國坦克學校解析,現在展出於巴頓坦克博物館。
德軍 Panzerjager I 坦克
基於Pz-I坦克底盤德國開發了二戰期間第一種自行反坦克車輛。它安裝的是捷克製造的47mm Pak(t) 36 L/43.4(Skoda 47mm A-5 P.U.V vz.36 gun)型炮,底盤採用了PzKpfw I B型坦克的底盤,乘員三人。乘員的防護僅僅是依靠簡單的火炮防盾,其頂部和後部都是開放式的。火炮的左右轉角為各15度,可以攜帶86發炮彈。這些Pzjager-I很快便基本在德國現役部隊中消失了,因為它弱小的火力,不過直至1943年仍有一些在役。Pzjager I被編組成坦克殲擊營投入西線、北非以及蘇聯戰場(比如第521和第643坦克殲擊營,1940年,法國)。 雖說Pzjager I坦克殲擊車性能根本不能適應戰爭後期的形勢,不過作為二戰中第一種被實用於戰場上的自行反坦克車輛,它在裝甲車輛史上還是有一定地位的。
德軍 PzKpfw 38(t) 坦克
1938-1939年,德國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生產中的150輛LT-38坦克被德國沒收了,並被重新命名為PzKpfw 38(t) A型。德國控制捷克後,LT-38坦克成為德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並且一直保留生產直至1942年6月。二戰期間,,PzKpfw 38(t)坦克不僅裝備德軍還裝備了其他很多軸心國軍隊,比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最後在1945年5月戰爭結束的時候,LT-38坦克被捷克斯洛伐克陸軍用做訓練直至50年代。
德軍 PzKpfw I 坦克
盡管PzKpfw I型坦克不具備什麼真正的戰斗價值,但是它是一種優秀的訓練工具,它幫助德國訓練了大量的高素質裝甲部隊成員,很多德國坦克手首次使用的坦克也是PzKpfw I型坦克,對於二戰中強大的納粹德軍裝甲部隊來說,這種坦克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德軍 PzKpfw IV 坦克
二戰期間,PzKpfw IV型坦克還輸出到匈牙利(52輛)、羅馬尼亞(100輛)、保加利亞(46輛)、芬蘭(15輛)、西班牙(20輛)以及克羅埃西亞等軸心國軍隊。1943年,少量的PzKpfw IV/G型坦克被輸出到土耳其。從1941年到1943年,蘇軍繳獲了大量的PzKpfw III型、PzKpfw IV型坦克以及StuG III型突擊炮。其中一些被紅軍臨時使用,另一些則被改裝成突擊炮,比如SU-76i、SG-122A。戰後,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西班亞、敘利亞、約旦以及土耳其等國仍在使用IV號坦克,直至1967年。
德軍 PzKpfw VI「Tiger」坦克
是當參加1942年底的大規模戰役時,PzKpfw VIE 虎是戰場上最重也是威力最大的坦克.一時間,所有的盟軍火炮對它都沒有效,而他的大炮可以在最大射程內摧毀所有的盟軍坦克。這使它很快獲得了令人生畏的聲譽.直到蘇軍的122毫米和152毫米炮的出現這種情況才結束.虎式坦克常常結成一隊。PzKpfw VIE共生產了1354輛。
德軍 Elefant 坦克殲擊車
「象」式坦克殲擊車火力強大,防護性能超群,但是機動性卻較差,而設計思想上的大膽創新,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使「象」式坦克殲擊車確立了它在世界戰車史上應有的地位。
ゅ魚擺擺ゆ° 2006-04-08 12:18
德軍 Hummel 自行榴彈炮
1941年9月,德國陸軍兵器部決定,新的自行榴彈炮盡量採用T Ⅲ/T Ⅳ上的零部件,並使戰斗重量控制在23.5噸之內,由啊爾凱特公司負責研製,研製名稱為」Ⅲ/Ⅳ型火炮搭載車「。阿爾凱特公司於1942年初正式開始研製工作。研製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總是認為在3/4號車上搭載150mm榴彈炮是很困難的。直到1942年7月,將leFH18型105mm榴彈炮裝載2型輕型坦克上之後,才重新審視150mm榴彈炮的裝車問題。1942年7月15日,希特勒下令在T Ⅲ/T Ⅳ型坦克上裝載150mm榴彈炮。這樣。阿爾凱特公司在對地盤經過一番改造之後,終於在1942年10月製成了第一輛樣車。後來,該車被命名為「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
德軍 Marder II 坦克殲擊車
在入侵蘇聯以前,德國人已經製造了少量的坦克殲擊車,但這些產品的表現默默無聞。它們的反坦克戰績甚至比不上客串的III號突擊炮。T34坦克的威脅使得德軍迫切需要火力更猛的反坦克武器。在仿製T34失敗後,德國人迅速找到了一個替代方法:將T34主炮或相似的長身管75mm炮裝在自己的坦克底盤上,作為支援武器協同裝甲部隊作戰。於是幾種型號的Marder幾乎在同時投入生產。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利用現有設備拼湊而成。MarderI,II的威力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80-90mm的裝甲。Marder II / Sd.Kfz.132 在II型坦克底盤上加裝經過改進以適應德國彈葯的T34/76的76.2mm Pak 36(r) L/51 火炮。彈種與Pak40系列相同。1942年4月到1943年6月共生產了201輛。
德軍 Marder III 坦克殲擊車
Marder系列是二戰德軍最早大量裝備的坦克殲擊車,盡管它的產生有很大的應急的成分,而且作為過渡車型在1944年就停產,還是有近三千輛Marder系列裝備了若干「裝甲反坦克營」配屬於坦克師和機械化師。更重要的,Marder系列確立了德國坦克殲擊車的發展方向,並為建立相應的部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德軍 Sdkfz251 半履帶車
Sdkfz251裝甲輸送車是用博格瓦德(Borgward)公司3tHLKL6型半履帶式運輸車底盤研製的,主要用來輸送人員,1939年-1945年間在德軍中服役,包括各種變型車在內,其生產量共1.6萬輛。該車的戰斗全重8.5t,被列為中型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Sdkfz251系列裝甲車在裝備部隊後,立即參加了1939年8月德軍對波蘭的入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幾乎參加了德軍的每一次軍事行動。
德軍 Nashorn 坦克殲擊車
1942年2月,埃克特Alkett公司在Geschutzwagen III/IV的底盤上裝備了43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 L/71),設計定名為"Hornisse" (大黃蜂)。1942年晚些時候,這種車體還被用於「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編號Sd.Kfz.165)。 1944年早期,駕駛室前裝甲板的布置在生產中有了變動,火炮也變為43/1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1 L/71),這樣該車就有了兩種不同的型號。1944年2月24日,希特勒下令將第二種型號命名為"Nashorn"(犀牛)。盡管缺少裝甲防護,二者都為威力強大的88毫米反坦克炮提供了急需的機動性。「大黃蜂」和「犀牛」頂部敞開的戰斗室僅依靠帆布來遮蔽風雨,而且缺乏一挺車體機槍,通常一挺MG34或MG42機槍會配備在車體內以提供近戰防禦。從1943年2月到1945年3月,由埃克特Alkett公司設計、德國埃森工廠Deutsche Eisenwerke製造的「大黃蜂」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產量很低,分別為20輛和474輛。最後它們逐漸被威力更大、防護更好的自行反坦克炮如Jagpanzer IV和Jagpanther所取代,但它們的戰史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德軍 PzKpfw III 坦克
PzKpfw III型坦克除了德軍使用,還輸出到其他的軸心國家軍隊,比如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以及斯洛伐克。在1943年之前,PzKpfw III型坦克可以說是德國最好的坦克之一,是二戰初期德軍裝甲部隊的絕對主力坦克。
德軍 PzKpfw T-34 747(r) 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國防軍和武裝黨衛隊是蘇制T-34坦克最大的非盟軍用戶。在1941年到1945年的東線戰斗中,德軍繳獲了幾百輛各種型號的T-34.據統計,到1945年3月為止,大約300輛T-34被用於戰斗中。另外,退出現役的和在戰場上繳獲的損壞的T-34也經常作為在德軍中服役的T-34, SU-85, SU-100和SU-122的零部件來源。同時直至1944年底,這些T-34也經常用於性能測試和作為射擊訓練的靶子。
德軍 PzKpfw V 「Panther」坦克
PzKpfw V 黑豹式中型坦克在二戰德軍坦克中名氣僅次於虎式重型坦克,它和蘇聯的T-34中型坦克是二戰中最好的中型坦克。
德軍 PzKpfw VI Tiger II 坦克
PzKpfw VI「虎王」重型坦克是二戰中威力最大的坦克。到二戰結束,盟軍始終找不到有效對付它的辦法。「虎王」重型坦克將威力強大的火炮和盟軍坦克與反坦克炮幾乎無法射穿的裝甲結合在一起,結果就是產生了這么一個戰場上的可怕怪物。
德軍 PzKpfw VIII Maus 超重型坦克
PzKpfw Maus鼠式坦克是在希特勒本人的命令下於1942年開始研製的.它由電動馬達驅動,動力由自帶的柴油發動機提供. 兩輛原形鼠式坦克於1943-1944年間生產.直到1945年,該坦克仍在測試中.但在戰爭末期,也被用於組織蘇軍的猛烈攻勢.有一輛被保存在莫斯科郊外的博物館中.
ゅ魚擺擺ゆ° 2006-04-08 12:24
德軍 Stug III 自行突擊炮
德軍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共有大約9500輛StuG III型系列自行突擊炮參戰,該種突擊炮結構簡單,機動性較好,有一定防護力,自身車身低矮不易被擊中,是德軍裝備的一種相當優秀的自行突擊炮。
德軍 Sturmpanzer IV Brummbaer突擊炮
「灰熊」的車體由奧地利的斯太爾-戴姆勒-布福公司的尼伯龍根工廠製造,戰斗室由杜爾斯堡市的克虜伯公司埃森兵工廠製造,火炮來自捷克的斯柯達工廠。初期生產型由四人車組操縱而不是通常的五人,裝填手還負責承擔無線電操作員的工作。1944年1月,IV式突擊炮正式獲得了「灰熊Brummbaer」的命名。
德軍 Sturmtiger 重型突擊炮
「突擊虎」的構想源自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的殘酷巷戰。蘇軍利用斷壁殘垣的地利給予德軍重大殺傷,而普通火力很難有效殺傷其中的目標。受此教訓,德國急需為參加巷戰的重裝步兵配置足以殺傷結構復雜建築內敵人的火力支援車輛。起初構想為「突擊虎」裝備210毫米榴彈炮,但當時這種火炮並未製造出來。作為替代,德軍使用了38厘米短管 Raketenwerfer 61 L/5.4 尾裝填臼炮,彈葯為短程(4600~6000米)高爆火箭彈。這種臼炮由萊茵鋼鐵-博爾西格(Rheinmetall-Borsig)從海軍用380毫米反潛臼炮(火箭助推)研發而來。此外,安裝在150毫米正面裝甲上的一門7.92毫米MG34機槍提供「突擊虎」近程防禦。這種替代設計卻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突擊虎」能用一發火箭彈摧毀任何建築或者其它目標。它的車體內的掛架能攜帶13發火箭彈(每枚345~351千克),還可以額外在發射器內攜帶另1枚。「突擊虎」裝備了一個手動起重機以供乘員裝卸彈葯。
盟軍 Comet 坦克
1945年初,Comet坦克開始裝備英軍第11裝甲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該師是唯一全部換裝Comet坦克的師,而英軍的其他裝甲師只配有少量的Comet坦克,因而Comet坦克在二戰的最後階段沒有參加過大規模的坦克戰。年初,該坦克被「百人隊長」坦克取代。
盟軍 Crusader 坦克
也稱為VI型巡洋坦克,是由VI型"Covenanter"巡洋坦克發展而來。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的著名英軍坦克,共生產了5300餘輛。Crusader巡洋坦克分為I,II,III三種型號,其中以Crusader II型巡洋坦克最為出名。Crusader巡洋坦克也參加了英軍在北非戰場的一系列軍事活動。但是它的裝甲還是太薄,1943年以後被淘汰。
盟軍 M3 Lee 中型坦克
M3中型坦克在二戰期間,除了裝備美軍,還裝備了很多的盟國軍隊,如英國,加拿大和蘇聯。在北非戰場上,英軍憑借著M3,M4坦克擊敗了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在我國的解放戰爭中,我軍也繳獲很多美國提供給國民黨軍的M3中型坦克。
盟軍 M3 Stuart 輕型坦克
M3 Stuart輕型坦克由於具有一定的火力,較高的行駛速度和良好的越野性能,所以在二戰期間得到廣泛的使用。在北非戰場上,美英聯軍M3輕型坦克,M3中型坦克,M4中型坦克等給德軍以致命的打擊。在遠東,M3輕型坦克和M4坦克一起,在緬甸,菲律賓的戰斗中,使日軍的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中型坦克居於下風。二戰後,玻利維亞,巴西和南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的軍隊仍在使用M3輕型坦克。
盟軍 M4 中型坦克
美國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戰中、後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戰中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總生產量達到了49234輛,在二戰後期的坦克戰中,M4坦克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戰車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M4是在M3坦克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因而M4和M3,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的底盤總體布置和行動部分都很相似。最大的區別在炮塔上,M4坦克的炮塔為整體鑄造炮塔,圓弧過渡,尺寸上比M3的炮塔要大得多。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M3式75mm火炮,可以發射穿甲彈,榴彈和煙幕彈。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105mm。
盟軍 M18 Hellcat 坦克殲擊車
美軍在二戰期間使用過的坦克殲擊車除了著名的M10和M36以外,就還有這種M18 Hellcat坦克殲擊車,M18的產量只有2507輛,它的優點在於速度較快。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上,這種M18 Hellcat坦克殲擊車的名氣遠不及前面的M10以及M36響亮,它在美軍對德軍裝甲部隊的作戰中並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美國在1943年7月開始生產這種M18 Hellcat坦克殲擊車,一直生產到1944年10月才停止生產。二戰後不久M18 Hellcat就退出了美軍現役。
盟軍 M24 Chaffee 輕型坦克
M24坦克於1944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編入美軍駐歐洲的先頭部隊,曾參加了萊茵河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除美軍外,奧地利,法國,希臘,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賓,沙特,西班牙,巴基斯坦和烏拉圭等國的軍隊也使用M24輕型坦克。該坦克參加了朝鮮戰爭,印巴沖突等。美軍中的M24輕型坦克於50年代由M41輕型坦克代替。現在仍有一些國家在使用M24輕型坦克。
ゅ魚擺擺ゆ° 2006-04-08 12:29
盟軍 Matilda II 步兵坦克
英軍在1940年的敦刻爾克戰役中使用的Matilda I坦克由於性能較差,抵擋不住德軍的PzKpfw III型坦克為主的進攻而很快被淘汰,轉而開始生產Matilda II型步兵坦克。 Matilda II步兵坦克的研製代號為A12,1939-1945年間在英軍中服役。它是英軍自始至終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著名坦克。在阿拉曼戰役之前,它是英軍第8集團軍裝甲兵的主要裝備。在阿拉曼戰役之後,逐步被美製的M3和M4坦克所取代。
盟軍 Sherman Firefly 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提供給其盟國很多種坦克,其中給英國的最多。不過在英軍中得到好評的就有M3 Grant和M4 Sherman這兩種中型坦克。在英軍中服役的M4 Sherman坦克被稱為Sherman Firefly中型坦克,該坦克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以及其後在法國和德國本土進行的一系列作戰,直至德國投降。
盟軍 Valentine 步兵坦克
Valentine步兵坦克是一種輕型坦克,其特點是裝甲防護較好,但行駛速度較慢,主要用於協同步兵作戰。該坦克由克斯-阿姆斯特朗有限公司於1938年開始研製,1940年5月交付首批車輛。到1944年初停產時,共生產了各種型號的Valentine坦克8275輛,其中加拿大生產了1420輛。該坦克於1941年在西非沙漠首次參戰,其改進型一直使用到沙漠戰結束。該坦克除裝備英軍外,還曾裝備蘇聯,紐西蘭,和埃及等國軍隊。其中,蘇軍裝備的2720輛,都用蘇制的76.2mm火炮替換了原來的火炮。紐西蘭軍隊裝備的這種坦克參加了太平洋戰爭。Valentine也有10多個型號的改進型,主要區別在武器和發動機。它的變型車有自行反坦克炮,自行加榴炮和坦克架橋車等。
盟軍 Char B1-bis 坦克
至1940年法國投降前一共生產了B1-bis坦克365輛,其中66輛裝備第1,第2,第3,第4後備裝甲師,57輛配給各獨立連。德軍也使用過繳獲的法軍B1-bis坦克,左圖就是換上德軍裝甲部隊標志的B1-bis坦克。法國人在1944年解放魯瓦揚港時使用了少量的B1-bis坦克。
盟軍 Churchill MK.VII 步兵坦克
1939年9月,為取代「馬蒂爾達」Ⅱ型,代號為A20的新型步兵坦克由哈蘭德和沃爾夫公司開始設計,次年6月製造出4輛A20樣車。此時正值英法軍隊在西歐大陸全面潰敗,面對德軍以坦克集群為主力的閃電戰,英國嚴重意識到了對新型坦克的迫切需求。在這種情況下,A20已難以勝任對抗德國新型坦克的任務。為此,當年7月沃爾斯豪爾公司接受了研製A22步兵坦克的合同,並被要求一年內投入生產!1941年6月,首批生產型A22坦克共14輛交付英軍,隨即開始大批量生產,並被命名為「丘吉爾」步兵坦克。各型丘吉爾產量共達到5640輛,是戰時英國產量最大的一種坦克。
盟軍 Cromwell 坦克
Cromwell巡洋坦克在英國坦克發展史上的地位可以用「承上啟下」四字來加以概括。承上,說明它繼承了英國巡洋坦克的特點;啟下,說的是它是最後幾種巡洋坦克之一。從次以後英國就不再生產巡洋坦克了。Cromwell坦克是根據英軍參謀本部40年代初期制定的「重型巡洋坦克的戰術技術要求」而研製的。1943年1月正式生產出第一批生產型坦克,並統一命名為Cromwell巡洋坦克。它一共有8種車型,在武器和性能上略有區別。 Cromwell巡洋坦克在二戰中發揮的作用有限。主要是它裝備部隊的時間較晚,另一個原因是它的火炮威力相對較弱,難以和德軍的Panther坦克相對抗。盡管如此,在諾曼底戰役及隨後的進軍中,該坦克和美國的M3,M4坦克協同作戰,也為戰爭的勝利作出過貢獻。
盟軍 M26 Pershing 重型坦克
M26 Pershing重型坦克共生產了2428輛,首批裝備了美國陸軍第 1集團軍屬第3和第9裝甲師,在1945年3月7日攻佔萊茵河雷馬根大橋的戰斗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M26是美軍的標准中型坦克之一。 50年代,一些北約國家的軍隊也使用了該種坦克。
盟軍 M36 坦克殲擊車
二戰中期,美軍從蘇聯情報人員那裡獲悉,德國人正在研製大威力、重裝甲的新式重型坦克(即「虎」式坦克)。而美軍原來的M10坦克殲擊車的76.2mm火炮的威力已明顯不足。為了能擊穿「虎」式和「黑豹」式坦克的重裝甲,急需增大坦克殲擊車的火炮威力。為此,美國武器開發委員會下達了改進M10坦克殲擊車的指示,不久,便生產出幾種型號的坦克殲擊車,包括T72、T70、T71坦克殲擊車。其中T72和T70樣車威力不足,只能算是過渡性車。真正為M36奠定基礎的,是T71坦克殲擊車。
http://huiguan.com/bbs/simple/index.php?t1175.html
Ⅸ 美國為什麼要打伊朗
伊朗人是波斯族,歷史上和猶太人並無過節,反倒和阿拉伯人長期敵對,1980年的兩伊戰爭也可以說是伊朗與整個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在1979 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之前,由於有波斯人和猶太人之間古老的文化紐帶和共同的戰略利益的維系,伊朗和以色列一直是緊密盟友。
以色列猶太人的先祖與伊朗人的先祖波斯人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
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國外,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由於巴列維王朝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和美國在阿以問題上對以色列的偏袒和支持,霍梅尼把反對巴列維國王的斗爭總是與反美反以交織在一起,因此霍梅尼對以色列國家的理解與認識就決定了伊朗與以色列的關系與巴列維時期相比必然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在新世紀以來的以色列和伊朗雙邊關系中,有兩個關鍵性的節點,第一個節點就是「9·11事件」。「9·11事件」後美國發動全球反恐戰爭,把伊朗列在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之首,還把伊朗稱為「邪惡軸心」。
由於阿拉伯世界一致認為美國在中東和平進程中一直偏袒以色列,伊朗也認為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伊朗國內逐漸強勢的保守派也一貫指責美國在中東的霸權行徑是為了以色列的利益,可見後「9·11時代」的伊朗和以色列關系的惡化就絕非雙邊關系層面那麼簡單,復雜的地區安全格局和宗教意識形態等外部因素導致了後「9·11時代」伊以關系的持續惡化。
新世紀以來的以伊雙邊關系中的第二個關鍵節點就是「伊朗核問題」。 對伊朗可能擁有核武器的憂慮讓以色列人倍感焦慮,以色列官員和軍事將領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國際社會向伊朗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並且暗示,如果國際社會施壓無法阻止伊朗核武器計劃,以色列可能將單方面動用武力,打擊伊朗的核設施;而伊朗也不甘示弱,對以色列進行口誅筆伐,指責以色列的霸道和蠻橫。
Ⅹ 伊朗經常被以色列轟炸,為什麼伊朗不反擊呢
從一些新聞中,大家總能看到一些關於以色列打擊在敘利亞境內的伊朗武裝,但是對此呢,伊朗方面總是給與指責但卻從來沒有對以色列也進行軍事打擊,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就是害怕以色列背後的美國。
以色列除了空襲伊朗軍事基地以外,曾經還對伊朗擁有核問題上表現出了絕對的強硬態度,暗殺伊朗的核專家和網路攻擊伊朗的核設施已經算是公開的秘密了,而且還公開宣稱不會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如果擁有執意擁核,對以色列的安全造成了影響,以色列不介意直接對伊朗本土進行空襲。
本來美國就對伊朗的擁有核武器的問題上大為反感,如果這個時候反擊以色列,就給了美國製造戰爭的機會,這將是沒有核武器的伊朗所不能承受的。再者伊朗和先進的以色列軍事實力上平分秋色,一旦開戰也不一定可以將以色列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