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的藝術有什麼樣的名字
波斯細密畫
2. 伊朗文化的藝術
考古發現,波斯人在公元前4000年已進入銅器時代。據稱,伊朗藝術的歷史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聰慧的波斯人在石塊、木材、陶土、金屬、骨頭上繪出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和復雜的花卉圖案。波斯繪畫(細密畫)在世界享有盛名,以其精緻和細膩著稱於世,使用的畫筆有時是用一根毛發製作而成,15至16世紀曾盛極一時,至今仍經久不衰。
波斯地毯編織的歷史與其民族的歷史一樣悠久,其對原料的選擇、色澤的搭配、圖案的設計和編織技藝都要求極嚴,因此波斯地毯堪稱世界上最精細、最富裝飾性、最有價值和質地最優的地毯之一。現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好的波斯地毯是在西伯利亞發現的屬於波斯帝國時期的地毯。
波斯優良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使其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著橋梁作用。波斯民族不僅是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也是不同文明的傳播者。波斯商人的足跡遍及亞、非、歐,他們不僅從事大量的貿易活動,而且為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傳播與交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伊朗的藝術經過了幾次演變,古代的審美觀念可以從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波斯波利斯的考古發現中看到,到了伊斯蘭教統治時期,審美觀念有很大的變化,每一個王朝都有自己的特點,卡扎爾王朝是古代波斯文化的最後階段,然後藝術進入了現代,現代主義被引進並影響了伊朗的藝術圈。 詳:伊朗音樂
古代波斯的音樂於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公元前559—公元前330年)就已相當發達,主要歌唱的是宗教聖歌和英雄贊歌。公元後的薩珊王朝時代(226-651年),是伊朗音樂史上的重要時代,尤其在巴赫拉姆古爾王(590-628年在位)的宮廷,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詩人、音樂家,其中的巴爾巴德(Balbad)確立了各種音階、旋法、旋律構成的音樂理論,對阿拉伯音樂體系的建立起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伊斯蘭時期,約8世紀中葉,在波斯的巴格達誕生了阿巴斯王朝。在這一王朝的宮廷里,音樂、舞蹈特別盛行,以此為活動舞台,以音樂家為首,使旋法、樂器、調弦法等波斯系的音樂遺產進入了阿拉伯各國,在當時的音樂家中,穆斯里父子和薩菲丁的貢獻尤為重要。後者所撰寫的《調式論》至今仍被視為伊朗樂律體系的理論基礎。
13世紀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期間,波斯文化給予土耳其和印度以巨大影響。伊朗、阿拉伯、土耳其的音樂之間,有著近親關系。 古代波斯建築風格一直影響從印度北部到非洲桑給巴爾的出廣大地區,一般用黏土做建築材料,大型建築用石材和磚,波斯建築的基本特點包括:
درون گرایی: 內向性
نیارش: 結構復雜
پیمون同類均衡
مردم واری擬人性
جفت و پادجفت: 對稱和不對稱
پرهیز از بیهودگی: 最小消耗
傳統茶館
在伊朗各地有不計其數的傳統茶館(chai khane),每個省的茶館都有起與眾不同的特點,但其共同的特點是每個茶館的茶(chai)都很濃,都供應水煙(ghaluyn)和煮蠶豆(baqle),有鹽和醋,同時供應各種小吃、糕點。有的茶館還供應正餐,像羊肉串等燒烤或當地特色食品。 伊朗傳統舞蹈重視手、軀乾的動作和面部表情,但和阿拉伯舞蹈的區別是很少有臀部的扭動,也吸收了印度北方的舞蹈動作,常用波斯鼓伴奏。
3. 波斯文化的藝術
考古發現,波斯人在公元前4000年已進入銅器時代。據稱,伊朗藝術的歷史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聰慧的波斯人在石塊、木材、陶土、金屬、骨頭上繪出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和復雜的花卉圖案。波斯繪畫(細密畫)在世界享有盛名,以其精緻和細膩著稱於世,使用的畫筆有時是用一根毛發製作而成,15至16世紀曾盛極一時,至今仍經久不衰。
波斯地毯編織的歷史與其國家的歷史一樣悠久。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說是在中世紀的時候,伊朗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為了御冬而用羊毛編織而成。其實在古代波斯地毯的編制藝術中也吸取了中國的智慧。
波斯地毯是伊朗著名的手工業之一,自古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以優良的質地、古樸雅緻的圖案和精美的工藝受到世人的喜愛。據考證,其編織和生產的歷史至少已經有2500年。波斯地毯的一大特色是其染料從天然植物和礦石中提取,染色經久不褪不變,以抽象的植物、阿拉伯文字和幾何圖案進行構圖。
波斯優良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使其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著橋梁作用。波斯民族不僅是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也是不同文明的傳播者。波斯商人的足跡遍及亞、非、歐,他們不僅從事大量的貿易活動,而且為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傳播與交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現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好的波斯地毯是在西伯利亞發現的屬於波斯帝國時期的地毯。
4. 請推薦幾部優秀的伊朗電影
《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
故事梗概:
小阿里丟了妹妹的鞋子,為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兄妹倆商量好輪換著穿阿里的球鞋上學。每天妹妹放學後,都要飛快地跑回來,將鞋子換給阿里,為此阿里經常遲到並受到懲罰。為給妹妹買雙新鞋,阿里想盡了辦法,在和爸爸去做園丁賺了錢後,他首先暗示爸爸給妹妹買雙新鞋子。不料自行車剎車失靈,父子倆狼狽回家,幫妹妹買鞋的事也泡湯了。
最後,小阿里決定參加一個長跑比賽,原因是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一不留神卻拿了冠軍,給妹妹掙一雙鞋的夢想再次破滅了。失望的小阿里脫下那雙已經跑爛了的球鞋,把自己滿是血泡的腳浸在水池裡,紅色的金魚繞著他受傷的腳游著……
本片獲得1997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延續了伊朗電影獨特的簡朴風格。影片與很多伊朗電影一樣清新、質朴,真誠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實生活,表現窘迫艱難的平民生活中隱含的人性的善良,帶領觀眾回到純真澄凈的世界。
《巴倫》
故事梗概:
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後,140多萬阿富汗難民湧入伊朗。年輕一代的阿富汗難民出生在伊朗,他們在貧窮中掙扎,大多數只能為了低廉的工資從事最艱苦的工作———如建築業。
一個名叫巴倫的女孩,為了養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裝到建築工地幹活。工頭梅馬讓這個瘦弱的「男孩」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負責工隊的膳食。惱火的拉提夫不斷阻撓巴倫的 工作。可是,當他發現巴倫的真實性別後,不僅喜歡上了她,還傾盡全力幫助她及她的一家。
本片由代表伊朗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導演馬基-麥吉迪執導,他因成功執導影片《天堂的孩子》(《小鞋子》)《天堂的顏色》等影片而成名於國際影壇。與《天堂的顏色》的過度煽情所不同,《巴倫》是麥吉迪最具有現實主義風范的作品。他通過一系列簡單普通的事件迸發出力量,以讓感情一點點積蓄下來的方式打動觀眾。這仍是一部憂傷而感人的影片,但麥吉迪在這種悲傷的情緒中融入了幽默感和溫情。
推薦馬基德·麥基迪 導演的其他作品:《黑板》《天堂的顏色》《戰勝魔鬼》《兩眼雙盲》《抵制》
《櫻桃的滋味》
又名: 櫻桃的滋味 / 櫻桃之味
導演: 阿巴斯 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中年男人,想自殺,(為什麼?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開著一輛吉普車到處尋找一個可以掩埋他屍體的人,他找啊找,建築工地上的工人、士兵、拾荒者、神學院的學生等等,可是沒有人願意為了錢去做這種事。他四處碰壁,終於,有一個在博物館工作的老人,為了替孫子看病,答應了他的要求,卻又給他講了一個有關自己的故事:原來,這老人,也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他找了一棵櫻桃樹上吊,不想那樹枝不結實,繩子斷了,於是他就坐在樹下吃櫻桃,吃了一顆又一顆,吃飽了,他決定繼續活下去。
我們一直不知道這個主人公到底死沒死,影片沒告訴我們這個,這是個懸念,結尾是開放式的,還帶點解構的感覺,不過沒關系,他死沒死都不再重要,阿巴斯要表達的,已經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表達盡了。
《黑板》
薩米拉·馬克馬巴夫(一個年輕的女導演)
故事梗概:兩個顛沛流離的流浪教師,背著一塊大黑板去尋覓願意付學費的小學生。路上,他們分別遇上了一群偷運禁品的孩子和一群逃離伊朗的老人,黑板既是他們執著地向窮苦的人們傳授知識的載體,也是向心愛的女人傳達愛意的信箋,更是幫失足受傷的孩子包紮的夾板……沒有復雜曲折的情節,也沒有煽情的對白,但搖晃不安的鏡頭,極寫實的手法,卻能讓你不知不覺地感動。
《女人花》
導演戴瑞什·麥赫瑞
故事梗概:蕾拉和雷讓是一對幸福的新婚夫婦,但蕾拉卻被檢驗出沒有生育能力,盡管深愛著她的丈夫對此一再表示不介懷,但是丈夫的母親卻一直逼兒子重新娶妻生子。在丈夫和婆家的雙重壓力之下,善良而聰慧的蕾拉作出了一次改變她以後生活的決定……
《白氣球》
導演賈法·潘納西
電影的開頭頗似另一部伊朗電影《小鞋子》:伊斯蘭教新年來歷之際,穿著小紅裙子的可愛小女孩纏著媽媽想要買一條「胖胖的會跳舞的象新娘一樣的」金魚,在哥哥幫助之下終於拿到了錢,可是在路上卻把錢給丟了。看到這里的時候,心想不會又是一部《小鞋子》吧。但是故事接著發展下去,卻是圍繞著兄妹倆想方設法去取那一張掉進水渠里的鈔票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然同樣事關窮人家孩子和他們的期盼,但是相比較《小鞋子》,卻少了一份憂傷,多了一份輕松幽默,平淡如水般流淌的敘述正是生活的節奏吧,雖然缺乏一般故事片的曲折情節,也刻意迴避了許多似乎正要展開的矛盾沖突,但在說與不說之間,卻是韻味無窮。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導演 阿巴斯
故事梗概:8歲的小主人公阿默錯拿了同桌同學的作業本,如果同桌因此而交不出作業,他會被老師責罵,於是阿默毅然拿起錯換的作業本跑去很遠的地方找他朋友還給他。阿默幾經艱辛都找不到他朋友的家,夜幕降臨了,最後的希望也泯滅了,回到家的時候夜已深了,他決定做一回槍手幫他朋友做作業……
《生活在繼續》
1991年,阿巴斯拍攝的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裡面那條小村莊發生了地震,阿巴斯惦掛著電影裡面那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安危,帶著兒子驅車重訪舊地尋找那個小男孩的下落,並據此拍攝成電影《生活在繼續》。在這部散文筆觸一般細膩輕靈的影片裡面,阿巴斯用類似公路片的手法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在一片頹垣敗瓦的廢墟之中,既表達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歌頌了在破碎家園上堅毅不屈的人們,「死者已矣,但生者還需要活下去」。影片同時也試圖對災難和生命反思,甚至念及自己的藝術作品並不能帶給人們什麼最直接的好處而進行一番自嘲。
《橄欖樹下的情人》
阿巴斯的影片風格都非常統一,他喜歡將紀錄片融合到情節片之中,使人分不出何處是現實哪裡是戲。他還喜歡在影片中利用某一「契機」的發生來表現各色人等的性格,如《櫻桃的滋味》中的「自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里的「還作業本」,等等。這不但體現在他每一部影片之中,大而化之,他可以用幾部影片去表現某個事件某個地點,比如「村莊三部曲」(又稱「伊朗人三部曲」)他就用了前後相繼的三部電影去表現同一個地方的人,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部就是《橄欖樹下的情人》。
正如影片裡面那一大片鬱郁蔥蔥的橄欖樹林和不時跳動入鏡頭的小花一樣,這個廢墟上的愛情故事也是充滿了綠意和希望,最後的鏡頭里雖然沒有仔細交代故事的結果,但是意味深長,作為「村莊三部曲」最後一部,它體現出了伊朗人面對災難卻百折不回的韌性以及重建家園的信心,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遙相呼應,正是最好的點睛之筆。
該片與之前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活在繼續》組成「村莊三部曲」。
… …
介紹的都是我比較喜歡的,希望你也喜歡呵`
下面這個網站是國內最大的伊朗電影網站~~~
5. 波斯細密畫的赫拉特畫派
15世紀下半葉,波斯的赫拉特是一個重大的書籍藝術中心,並形成赫拉特畫派,其代表人物畢扎德,是波斯藝術發展史上的大師,在15世紀末創立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將中國和拜占庭藝術的某種因素巧妙地同化於本民族藝術土壤中 ,構圖上重視各種幾何圖形之間的平衡和諧關系,色彩上講究統一色調,既豐富又典雅,頗有韻律,善用伊斯蘭教藝術中書法和植物紋樣,增強畫面精微的裝飾效果,不講求透視關系。赫拉特畫派使薩非王朝細密畫走向盛期。而薩非時期的細密畫成為其繪畫史上的黃金時期。其宮廷繪畫充滿歡樂、繁鬧、縱情、奢侈的氣氛。此時藝術的繁榮與當時統治者的保護是密切相關的,曾涌現出大批卓越的藝術家。
13~17世紀波斯細密畫的發展過程中反映出伊朗民族偉大的同化力,它吸取外來影響,並賦予朝氣蓬勃的民族生命力。因它處於東、西兩大文明的中間地帶,所以綜合了所有外來因素,創立了伊朗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
6. 名詞解釋:伊斯蘭教藝術
指中東和其他信奉伊斯蘭教地區的大眾從7世紀以來所創造的文學、表演和視覺藝術。
伊斯蘭視覺藝術富於裝飾作用,色彩鮮艷,就宗教藝術來說,是抽象的。典型的伊斯蘭裝飾圖案稱為阿拉伯裝飾風格,這種裝飾或風格利用花卉、蔟葉或水果等圖案做要素,有時也用動物和人體輪廓或幾何圖樣來構成一種直線、角線或曲線交錯、復雜的圖案。這種裝飾被用在建築和物品上。
陶器、玻璃製品、金屬製造品、紡織品、手稿插圖和木工在伊斯蘭文化中占首位。陶器是早期伊斯蘭裝飾藝術最重要的項目。閃光陶瓷器則為伊斯蘭對陶瓷藝術最偉大的貢獻,這種陶器的裝飾法是在釉葯中加入金屬化合物,燒焙後即成為現暈光的金屬薄膜。其他在哈里發時代(西元750年到11世紀中葉)所制的著名物品有埃及的青銅器和木雕、伊拉克的灰泥和西班牙的象牙雕刻。在塞爾柱時期(11世紀中葉到13世紀中葉),陶器、紡織品和玻璃製品仍然十分重要。此外,以青銅和黃銅製成的實用品也用銀和純銅加以鑲嵌,並用復雜的圖紋裝飾。手稿插圖在此時也成為一門重要而備受尊敬的藝術。細密畫為伊朗在蒙古入侵(1220∼1260)以後的時期最偉大也最具特色的藝術。書寫文字在伊斯蘭教中,作為傳達神聖啟示的工具,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書法就以各種優雅的字體為基礎發展出許多豐富而復雜的樣式。書法藝術不僅被用在手抄經書上,同時也是建築和其他裝飾中重要的特色。
最能表現伊斯蘭建築特色的是清真寺和相關的宗教建築。早期的伊斯蘭教建築,以耶路撒冷的岩頂圓頂寺(691)與大馬士革的大清真寺(705)為例,均以基督教建築特色如圓頂、圓柱拱門、嵌瓷做來源,而且也建有供會眾祈禱用的廣大中庭。宗教建築一直要到哈里發時代,伊拉克和埃及等地創建了多柱式的清真寺後才開創了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的建築物是在成列的圓柱上架設屋頂,其正方形或長方形的設計可做變動,亦即視需要可增列或移去支柱來擴大或縮小面積。塞爾柱時期和薩非時期(1501∼1736)的伊朗採用不同的清真寺建築設計,該設計由4座面朝中庭的圓頂廳廊所組成。這些磚造的清真寺也聯用圓頂和有裝飾的內角拱。波斯的建築特色傳到印度後所產生的影響則可見於珍珠清真寺()和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出自伊斯蘭和拜占庭建築傳統的奧斯曼建築則以位於土耳其埃迪爾內(Edirne)的謝里姆清真寺(Selimiye Mosque,1575)為例,該建築中央有一大圓頂,也有細長的尖塔。至於非宗教性的伊斯蘭建築,最佳範例之一為西班牙格拉納達的艾勒漢布拉宮(Alhambra,13∼14世紀)。
伊斯蘭文學以4種主要的語言寫成∶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和烏爾都語(Ur)。阿拉伯語作為揭示伊斯蘭教和《可蘭經》的語言,居絕對重要的地位。《可蘭經》是穆斯林眼中優秀的文學典範。阿拉伯詩歌的基本要素延續了伊斯蘭教未創之前的模式,採用單韻(指一首詩中每一行均使用相同的韻腳之格式)和復韻(指將長短音節皆安排為16個格律)。阿拉伯詩歌可以分為3種基本類型,其中厄札爾(ghazal)通常為情詩,是5到12節的單韻詩;頌詩(qasidah)則是20甚至於100節以上的單韻詩,通常用來表達正式而精雕細琢的頌贊。波斯人以自己的語言,應用阿拉伯詩歌的類型、形式與規則進行詩歌創作,並且加以改良。他們也發展出新的詩歌類型——瑪斯那維(masnavi),此類詩歌是以一連串的有韻對句所組成。波斯人用它來寫作敘事詩(此形式並不為阿拉伯人所知),代表作為菲爾多西(Ferdowsi,1020年卒)所寫的《王書》(Shah-nameh)。波斯文學依序影響了烏爾都文學與土耳其文學,特別是關於字匯和格律部分。土耳其文學也具有豐富而獨立的民歌傳統。伊斯蘭文學也包括了純文學的、教誨的和通俗的散文。最足以代表伊斯蘭散文的文學形式為瑪卡梅(maqamah)體,這種文體用刻意經營而復雜的手法來講述相當簡單的故事,故事裡有許多隱喻、雙關語和其他文字游戲。在通俗文學的領域中,最著名的作品要算《天方夜譚》,這部著作集結了各個穆斯林地區豐富的神話故事。
伊斯蘭音樂為一種單音音樂,沒有和音,其特色在於節奏和旋律是兩個不同的系統,以單線進行的旋律為主展開各種裝飾,並且重視音樂名家的即席表演。節奏和旋律的編排則遵循一定的規則或音階。伊斯蘭音樂利用微分音,亦即不完全均等的半音如四分之三音等等,來達成旋律的裝飾效果,此外也利用小音程或大音程來獲致此效果。伊斯蘭音樂通常由一個小型合奏團演奏,即一名歌手和數名樂器手以獨唱和樂器的演奏交替表演。歌手或樂器手負責引導旋律,節奏則由打擊樂器負責,這包括有框架鼓、鈸、敲擊用的木棒。管樂器包括若吶(zorna,一種類似雙簧管的樂器)、不同型式的笛子、長喇叭、號角以及與豎笛相似的雙管單簧樂器。不過,弦樂器最受人們喜愛,最著名者為厄烏德琴(ud),這是一種四弦或五弦的短頸魯特琴。此外還有一些梯形樂器,如撒吐爾琴(santur),演奏時用兩根椽木製的小棒來敲擊琴面的金屬弦,以及用手撥的誇奴琴(qanun)。其他弦樂器還包括小提琴和弓魯特琴,例如卡曼琴(kaman)、凱曼賈琴(kamanja)和拉巴布琴(rabab)。
(圖為由薩德陶工製造的閃光陶瓷碗,描述基督教的教士正搖晃著香爐,制於12世紀前半期。現藏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 )
7. 請問伊朗電影的藝術風格是怎樣的
三言兩語很難說清,而且仁者見仁啊,要我說,應該是兼有歐美和印度的藝術風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