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飛餅怎麼不脆
「印度飛餅」是享譽印度的一道名小吃,是用調和好的麵粉在空中用「飛」的絕技做成,它具有美味可口、濃郁香酥的特點。有10多個品種。製作飛餅的廚師在餐廳現場表演製作,瀟灑大方,技術精煉,會為您的用餐增添無限情趣。 飛餅(又名印度薄餅),是印度的特色風味風味美食,其製法用料講究,特別適合廣東人的口味。色、香、味俱全。
> 飛餅,是來自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獨特風味食品,是主食中的明星。似乎更應稱作是一件絕妙的手工藝品。飛餅竟然還分為兩層,外層淺黃鬆脆,內層綿軟白皙,略帶甜味,嚼起來層次豐富,一軟一脆,口感對比強烈,嚼過之後,齒頰留芳。
> 面對奇妙的飛餅,我們這些外行只能看個精彩,正如同當年老外對中國的湯團製作百思不得其解一樣,也許,讓它成為一個永恆的謎,會留給我們更多的想像空間。
> 做法:廚師捏緊面餅一端按順時針方向轉動,手裡的面餅越轉越大,越轉越薄,幾近透明。接著就是放餡料,稍做切割,裝盤。咬下一口,「喀嚓」一聲,再一口就吃到了牛肉的嫩香。好一個外脆內韌啊。
至於中國人所謂的「印度飛餅」,在印度稱之為「加巴地」,似乎更應稱作是一件絕妙的手工藝品。印度人做加巴地時,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個小圓團,再擀幾下,便放入小平鍋中加熱。在小平鍋旁邊還有一個簡易的小爐子,燃著藍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卻沒有鍋。當平鍋中的餅快熟,有點脹起來的時候,廚師會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來,一下子扔到旁邊那個爐子的火中去。說也怪,那張餅被火一烘,膨脹起來,好像懸在火焰上一樣,很奇妙。很快地,廚師把它取出,放入盤中,嗬,香噴噴的,前後不過三分鍾。食客們難以抵住剛出爐的「加巴地」的誘惑,沒有誰能悟出「加巴地」里怎麼會有那麼多熱氣,能將薄如蟬翼的餅撐得如蒙古包般飽滿。用筷子一戳,呼的一聲,熱氣向外蒸騰,好不有趣。原來吹彈欲破的「加巴地」竟然還分為兩層,外層淺黃鬆脆,內層綿軟白皙,略帶甜味,嚼起來層次豐富,一軟一脆,口感對比強烈,嚼過之後,齒頰留芳。如果用「加巴地」包著羊肉或雞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雋永綿長,印度飛餅里可加碎牛肉、蛋片、洋蔥,配有咖哩醬。可選加蛋或不加蛋的,根據各人喜好選擇不同的咖喱(或白糖)蘸著吃,讓人愛不釋口。還可以用最傳統的吃法——用手抓來吃。印度飛餅的點綴小食吃印度飛餅還要配印度拉茶,喝起來可是比泡沫奶茶還要香濃可口。印度拉茶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利用兩個杯子把茶「拉「來」拉「去,拉得高高的以製造出泡沫。之所以要」拉「茶,乃因為他們相信有助於完美地混合煉乳於茶中,從而帶出奶茶濃郁的茶香與淡約的茶味
沒有魚翅和熊掌的「滿漢全席」不是真正的滿漢全席;沒有青檸和飛餅的「印度美食」不是真正的印度美食
印度飛餅
傳統的印度佬做:
用料:高筋麵粉、、、鹽、水、、牛油 .
做法:
1。將水和煉奶攪勻,放入、雞蛋.煉奶.椰汁.鹽.拌至融化。
2。放入麵粉蛋拌勻成面團。
3。用打面機打面團至有一點起筋(快打),再慢打至柔滑即可!
4。靜止10分鍾,等其柔滑光亮!
5。用手抓一小球,抓至光滑,表面塗上牛油放入盆內!
6。3小時後可以用!
想練習飛餅拿一張大布先練習濕布(至不會重疊)再練習干布!手要保持劃圓形、先
轉右手再轉左手!(以左手為中心例外)
自己做飛餅樂趣無窮
如果有興趣,也可以自己試著在家裡製作印度飛餅。接著他給記者做了示範,首先,取一碗麵粉,淋入溫鹽水,拌成絮狀,再揉和均勻,揉製成面團,揪好面劑兒拍成餅,用擀麵杖稍微擀一下,抹油,然後拽住面餅的邊緣進行甩動,利用重力把面餅甩薄,薄到隔著餅幾乎可以看到後面的東西。接下來撒勻蔥花,抹勻肉餡。做的時候可以依照你自己的口味添加豐富的餡料,比如切碎的牛肉、羊肉、洋蔥,再加上濃郁的咖喱,這樣做出來的餅異國味道就會很濃。然後鋪一層餡料,抹一層油,將餅一層層疊起。餅做好後,在平底鍋內抹上油,開始煎,待餅的兩面煎成金黃色就可以了。餅可以切開來吃。如果用印度飛餅包著羊肉或雞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雋永綿長
② 為什麼印度的食物大多都是糊糊
我們經常在視頻中看到印度人的食物,不管什麼食材,最後都會搞成糊糊狀,游宴而且大都會是黃色的糊糊。做出來的食物看起來都是黏黏糊糊的一團,很難看出是什麼食材。
我們對此就十分不理解了,我們中國人對食物的製作十分講究,色香味俱全,這樣看起來才有食慾。而印度人的食物都是糊糊狀,我們看起來沒有什麼食慾。印度人為什麼要把食物做成糊糊呢?
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印度人的飲食是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氣候、文化、風俗習慣等因素有很密切的關系。
一、地域、氣候的因素
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而且位於南亞季風區,屬於是熱帶季風氣候,這種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明顯分旱、雨兩季。
由於印度處於熱帶氣候,特別是夏季,炎熱高溫,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再好的食物,也不利於能存放,時間長了就非常容易腐爛和變質。如果把這些食物做成糊糊狀,裡面多放些各種香料,對食物的保存就相對容易一些。
二、嫌檔各種調料可以殺菌
印度的食物里總是放很多種調料。特別是咖喱,每餐必備。印度人對咖喱的熱愛讓人看不懂,他們放咖喱,就像是我們炒菜放鹽一樣,島餐必放。他們每天面對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咖喱,如果沒有了咖喱,印度人覺得自己的飯菜就失去了靈魂。
印度人對各種香料的痴迷主要是由印度所處的氣候,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印度大部分國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潮濕高溫的氣候也是各種香料的生長必備條件。
印度人為了適應這種高溫潮濕的環境,就喜歡食用各種香料。這些香料的刺激性辛辣氣味可以殺死食物中的細菌,可以去除人體內的濕氣,也有利於食物的保存。所以,印度人在製作食物的時候,總是會放入咖喱等大量的辛辣調料,再把食物熬成「糊糊」狀,才會開始食用。
除了調料,印度人也特別喜歡洋蔥西紅柿,也基本上頓頓離不了。洋蔥更是受到了印度人的喜愛。洋蔥的作用也是用來殺死細菌的。
三、和印度的飲食習慣有關
印度人喜歡吃糊糊的食物,是和他們的飲食習慣有關。我們知道印神者銀度人吃飯不用任何餐具,喜歡用手抓著飯送到嘴裡。特別是印度人日常主食為大米,食材做成糊糊後,可以很好和大米摻和在一起,用手抓著也很容易和方便。
而且由於印度盛產各種調味料,是一個香料大國,各種香料那是應有盡有。他們在食物中加入各樣的香料,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加入各種香料,並經過長時間的熬煮,才能使食物出香味,才能引起人們的食慾,這樣吃起來才更有味道。
另外,據說印度人喜歡用手抓飯,把飯做成糊糊狀和加各種調料的習慣,那也是外來的。當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時,就把這種中東人的飲食習慣傳入了印度。
中東人就十分喜歡在食物中放大量的香料,當時可能也是為了更好地存放食物,防止細菌和食物變質。而且中東的穆斯林吃飯也喜歡用手抓飯,這些習慣到了印度,結合當地習慣,很快就流行開來。
③ 求教印度飛餅的起源和詳細配料方法
國人所謂的「印度飛餅」,在印度稱之為「加巴地」,似乎更應稱作是一件絕妙的手工藝品。印度人做加巴地時,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個小圓團,再擀幾下,便放入小平鍋中加熱。在小平鍋旁邊還有一個簡易的小爐子,燃著藍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卻沒有鍋。當平鍋中的餅快熟,有點脹起來的時候,廚師會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來,一下子扔到旁邊那個爐子的火中去。說也怪,那張餅被火一烘,膨脹起來,好像懸在火焰上一樣,很奇妙。很快地,廚師把它取出,放入盤中,嗬,香噴噴的,前後不過三分鍾。食客們難以抵住剛出爐的「加巴地」的誘惑,沒有誰能悟出「加巴地」里怎麼會有那麼多熱氣,能將薄如蟬翼的餅撐得如蒙古包般飽滿。用筷子一戳,呼的一聲,熱氣向外蒸騰,好不有趣。原來吹彈欲破的「加巴地」竟然還分為兩層,外層淺黃鬆脆,內層綿軟白皙,略帶甜味,嚼起來層次豐富,一軟一脆,口感對比強烈,嚼過之後,齒頰留芳。如果用「加巴地」包著羊肉或雞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雋永綿長
傳統的印度做法:
用料:低筋麵粉、蛋黃、沙糖、鹽、水、煉奶、牛油
做法:
1。將水和煉奶攪勻,放入沙糖、鹽拌至融化。
2。放入麵粉蛋黃拌勻成面團。
3。用打面機打面團至有一點起筋(快打),再慢打至柔滑即可!
4。靜止10分鍾,等其柔滑光亮!
5。用手抓一小球,抓至光滑,表面塗上牛油放入盆內!
6。3小時後可以用!
缺點:不能存放、味道單一、底味不足!最多2天!(因為有雞蛋,所以發起)
優點:傳統、煎出來表面脆!成本低!
想練習飛餅拿一張大布先練習濕布(至不會重疊)再練習干布!手要保持劃圓形、先轉右手再轉左手!(以左手為中心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