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叫板美國的底氣,究竟從何而來呢
第一軍情作者:天中狼哥
美國與伊朗之間的斗爭已經持續了將近40年。為了擺平這個「眼中釘」,美國無所不用其極:經濟制裁、石油禁運、軍事威脅??除了發支戰爭之外,各種手段幾乎全部用盡,然而伊朗卻始終屹立不倒。近期伊朗國內發生示威活動,美國本以為機會來了,特朗普不僅接連發推特推波助瀾,還直接宣布對伊朗實施新的制裁——出乎美國意料的是,伊朗的這次內亂來得雖然兇猛、退潮卻也迅速。一場被美國寄予高度希望的危機轉瞬間就消失於無形,充分顯示出:伊朗早已有充分的定力面對美國的發難。
那麼,伊朗叫板美國的底氣,究竟從何而來呢?
地緣政治學中有句名言,「一國權力的本身深深根植於其安身立命的國土」。地理位置、國土面積的大小無疑是決定一個國家對外政策優先目標的出發點。伊朗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國土面積約163.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7千萬,是地道的中東大國。布熱津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一書中對伊朗使用了「活躍的地緣戰略棋手」一詞形容,稱伊朗是「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國境之外運用力量或影響去改變現有地緣政治狀況以致影響美國的利益的國家」。
伊朗石油儲量居世界第四,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二,自豐富的能源為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更為關鍵的是,伊朗所扼守的霍爾木茲海峽有著中東地區「油庫總閥門」之稱,是唯一一條進入海灣的水道,每年有近1/3的石油通過這條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由於霍爾木茲海峽東西長約150千米,平均寬約50千米,很容易被封鎖或切斷。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必然導致國際石油價格飈升,全球經濟遭受嚴重打擊。
事實上,面對美國的軍事威脅,伊朗就曾不時放出口風,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還多次在這一水域開展軍事演習,展現控制能力。美國雖然一再聲稱有能力打破伊朗對這一水域的封鎖,多次派軍事力量進出這一水域,彰顯其打破伊朗封鎖的能力。但這種平時的角力並不能代替戰時的不確定性後果,伊朗手中的這張牌始終讓美國投鼠忌器,不敢貿然對伊朗發動軍事打擊。
其次,較強的軍事反制能力,也使伊朗具備抗擊外來安全威脅的硬氣。伊朗總兵力約有60餘萬人,包括35萬現役部隊和25萬動員部隊,此外還有數百萬可投入作戰的民兵部隊,加上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戰爭潛力巨大。伊朗軍隊近年來埋頭發展,海陸空裝備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國防生產能力也得到了加強。
伊朗目前已擁有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導彈庫,現役彈道導彈總數超過1500多枚,並具備中遠程打擊能力,成為名副其實威懾美以的「殺手鐧」。在「偉大先知」系列軍事演習中,伊朗革命衛隊試射了多款導彈,均「准確擊中預定目標」。伊朗軍方官員公開聲稱,如果伊朗遭到攻擊,可以「在數分鍾內摧毀美軍在中東的軍事基地」。
伊朗導彈庫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大名鼎鼎的「流星」系列,如果說「流星-1」、「流星-2」基本還是俄式「飛毛腿」導彈的仿製與改進版的話,「流星-3」則標志著伊朗導彈能力的重大突破。1998年7月發射成功後,當年9月就出現在德黑蘭閱兵式上,導彈上寫著「以色列應從地圖上消失」「美國將愛莫能助」的字樣,表明這種導彈的針對性。
國外普遍預計「流星-3」的射程在1500-2000公里左右。這一射程足以打擊美軍的中東基地、以色列及歐洲中部。而伊朗近年加緊研製的「流星-4」、「流星-5」則採用了固體燃料發動機,射程更遠,具有了洲際導彈的屬性。更值得一提的是,伊朗研製的「勝利-3」導彈不僅具有超過現有「流星-3」的射程,而且能夠躲避雷達跟蹤,具有很高的機動性,可避開攔截導彈,同時具備精確打擊多個目標的能力。
除了注重於打擊中遠程大型軍事目標的「勝利-3」和「流星-3」外,而讓美軍更為擔心的則是伊朗的「科薩爾」隱形岸艦導彈,該導彈射程據說達500公里,專門對付艦隊、航母和戰略轟炸機,它採用圖像導航和雷達導航兩種模式,可以躲過雷達監測,能在失去鎖定目標或飛過目標艦只的情況下,實施重新攻擊,具有很高的命中率,是伊朗在波斯灣、阿曼灣對付美軍艦隊的殺手鐧。
盡管西方國家對伊朗導彈的實際射程與精度存在各種質疑,但伊朗龐大的導彈庫卻的確是讓美西方和以色列頭痛的問題。眾所周知,伊朗的軍事力量整體遠遜於美國,但藉助它地理位置和本土優勢,仍然讓美軍不能掉以輕心。這也成為美國多年對伊朗難以下定決心動手的原因。
再次,伊朗單一民族和單一教派的國家性質使其具有同仇敵愾面對外來壓力的凝聚力。在美國的「大中東民主計劃」中,伊朗一直是美國改造的重要目標。中東北非劇變發生後,美國似乎看到了促使伊朗政權發生改變的希望,試圖把中東北非地區上演的「群眾示威—政府壓制—示威活動升級—政府垮台」模式復制到伊朗。對此,美國還花費巨額資金用於支持伊朗內部所謂的民主派力量、加強波斯語廣播和增加學生交流,扶植反對派勢力,以在伊朗尋求一種「阿拉伯之春」類似的和平演變,侵蝕強硬派勢力的統治根基。但美國的這些計劃效果並不明顯,根本原因在於伊朗基本上是一個單一民族和單一教派的國家,宗教勢力對國民影響巨大,能夠喚起和凝聚民眾對國家的忠誠及對外來勢力的排斥。另外,伊朗波斯民族在中東這一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十復雜尖銳的地區長期生存斗爭中深刻明白一個道理:只有本民族內部的團結與強大,才不至於淪其他民族統治欺壓的對象。這種民族意識、宗教意識和憂患意識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國家凝聚力,既增加了伊朗面對外部世界的抗壓性,也使外部勢力難以找到可乘之機。
以上多種因素的疊加,既賦予了伊朗叫板美國的底氣,也成為美國對伊朗長期無從下手的原因。因此,奧巴馬時期通過多方談判已經部分地和平解決了伊核問題。現在的麻煩是,特朗普對奧巴馬的對伊政策有著太多的不滿,已經多次公開表達了拋棄這個協議的意圖。特朗普的新中東政策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對以色列的強力支持,二是對伊朗的強硬立場。基於這兩點,特朗普顯然不會放棄利用這次伊朗國內問題出招的機會,而美國的動作無疑會鼓勵中東地區那些與伊朗敵對的國家,如以色列、沙特等國對伊朗更加示強。如此,中東地區新一輪混斗爭和亂局面,很有可能會在2018年上演。
聲明:已發現多家媒體未經授權轉發第一軍情文章。為尊重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系管理員開白名單。敬請配合!
2. 伊朗敢對抗美國的底氣在哪裡呢
第一,伊朗被美國制裁了40多年,已經對美國制裁有了免疫力,沒有美國的制裁伊朗還不習慣。伊朗積累了豐富的對抗美國的經驗,無論美國來什麼,伊朗可以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第二,伊朗人民的團結,是戰勝美國的法寶。美國企圖通過制裁伊朗,讓伊朗自己發生戰亂,從而導致伊朗政權發生更替。但是,美國的這一套顯然行不通,伊朗人民不會上當。美國越是制裁伊朗,伊朗人民越是像石榴子一樣牢牢抱成團,共同對抗美國的制裁。
第五,國際原子能機構和聯合國的支持,讓伊朗占據了國際道義的最高地。國際原子能組織多次鑒定指出,伊朗全面履行了伊核協議,這既是對伊朗的肯定,更是對美國的打擊。在美國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後,國際原子能機構馬上發布鑒定結論,徹底打臉美國。聯合國也多次發表意見,必須堅決維護伊核協議。
3. 美國與伊朗打起來哪個厲害
能的,美國強,打仗的事美國會做的,因為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美國都是世界第一的,所以一定會打的,只是時間問題
4. 伊朗和美國為啥打起來了
還沒有正式宣戰
8日一早,數十枚導彈和火箭彈一起砸向駐伊拉克美軍基地。由於襲擊的規模是近幾年時間從未有過的,美國高層及國家安全團隊緊急開會。
而且,美國剛剛決定搬遷指揮中心,離開伊拉克,今天導彈就來了。伊朗顯然這是要追著美軍屁股打。據伊朗「Press TV」報道,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聯軍周二(7日)作出決定,將其總部從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遷往科威特城市。就在此前一天,伊拉克看守政府總理阿卜杜勒-邁赫迪召見美國駐伊拉克大使圖勒,要求美國合作執行有關結束外國軍隊駐扎的決議。
5.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一下美國,伊朗之間發生什麼事
美國刺殺伊朗高級將領蘇來馬尼,伊朗反美情慾高漲。
不會全面開戰的。
伊朗並不願意變得千瘡百孔;美國也不想大批死人或軍費嚴重超支。
嘴上喊得凶而已,都是政治需要。
6. 伊朗靠什麼和美國抗衡求高手解答
一個國家兩支軍隊
伊朗現行憲法規定實行政教統一,宗教領袖為武裝部隊總司令。最高國防委員會是領袖領導下的軍事決策機構,成員有總統、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以及領袖指定的兩名顧問。
武裝力量主要由正規軍和革命衛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一個國家有兩支武裝力量,這在當代世界各國並不多見。
伊朗的正規軍是在巴列維王朝的舊軍隊基礎上建立的。長期遭受巴列維王朝迫害的霍梅尼對舊軍隊始終不信任,他大權在握後,除了清洗舊軍隊的高級軍官外,還在軍隊中成立政治和意識形態部,由教士擔任政委,以伊斯蘭思想改造舊軍隊。此外,霍梅尼在最高國防委員會和海陸空三軍、憲兵和警察中都派代表,這些代表如欽差大臣,事無巨細,都要插手過問。
革命衛隊是在伊斯蘭革命中誕生的。1979年5月5日,伊斯蘭革命委員會決定,在反對巴列維政權的各種准軍事武裝基礎上成立一支治安隊伍——「伊斯蘭革命衛隊」。伊斯蘭革命衛隊的使命是保護伊朗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保衛伊朗革命和維護伊斯蘭教義,此外還負責維持國內秩序,監控國內的敵對勢力,並建立了龐大的情報網路。革命衛隊一直控制在原教旨主義者手中,成為新政權的堅強支柱。1985年9月,為了加強伊斯蘭革命衛隊,霍梅尼下令建立革命衛隊的陸海空三軍。這支新軍隊在兩伊戰爭中沖鋒陷陣,視死如歸。在國內斗爭中唯命是從、雷厲風行。1986年革命衛隊總人數達到35萬。1996年,革命衛隊正規軍整編為陸軍lO萬,海軍2萬人。革命衛隊裝備精良,其高級官員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政府大力加強軍隊正規化、一體化建設。1992年成立單一的聯合指揮部,加速了正規軍和革命衛隊的一體化管理。
實力可進全球十強
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由於新政權對軍隊的清洗和大批軍人開小差,軍隊曾減員近60%。在兩伊戰爭中,伊朗曾因軍備荒廢和指揮不當而一度被伊拉克軍隊長驅直入,但最終憑借人眾地廣頂住了伊拉克閃電進攻,以兩敗俱傷結束了戰爭。戰爭期間,伊朗的武器裝備損失達60%,戰爭損失和軍費開支達3600億美元。
兩伊戰爭後,伊朗政府汲取教訓,高度重視國防建設。拉夫桑賈尼政府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分配的軍費達100億美元,平均每年20億美元。國防和安全方面的外匯分配指數占總數7.6%。實際軍費開支遠超過上述數目。這對當時剛剛結束戰爭、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伊朗來說實屬不易。
巴列維在位時,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伊朗利用石油美元從歐美引進先進設備和人才,興辦現代軍事工業,打下不錯的基礎。兩伊戰爭進一步推動了伊朗的國防工業發展,80年代後期伊朗大約有240個武器生產廠,還有1.2萬個私有工廠從事與國防相關的研究和生產。經過多年發展,目前伊朗的國防工業已能生產導彈、雷達、大炮、機槍、軍艦、微型潛艇,維修外國製造的航空發動機、航空電子設備和飛行設備。伊朗已具備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生產能力,儲備了大量的化學制劑,能夠大量生產芥子氣、光氣、血液毒劑、神經毒劑,並正在研製炭疽桿菌、有毒生物素。
巴列維統治期間伊朗的軍事裝備主要來自美國,兩伊戰爭期間,伊朗曾從包括以色列在內的近20個國家進口武器。進入90年代,伊朗主要從俄羅斯、朝鮮、印度、巴西等國進口武器,同時還通過英國、法國、巴基斯坦、土耳其、韓國等國的中間商購買西方武器。武器來源的多樣化使伊朗掌握了先進的國防技術。
目前,伊朗有現役軍人約54萬。陸軍是伊朗武裝力量的主體,總兵力約35萬人,裝備有主戰坦克約1500輛,其中不乏先進的T-72型和「酋長」主戰坦克。伊朗地面部隊的機械化程度比較高,除了坦克,伊朗陸軍擁有近百輛裝甲偵察車、1200輛裝甲運兵車、2000門牽引火炮、300門自行火炮,以及數量龐大的火箭炮。此外,陸軍還擁有一定數量的「陶」式、「耐火箱」式反坦克導彈和地地、地空導彈以及各型直升機和運輸機約200架。
伊朗海軍現有兵力約1.8萬人。主要作戰艦艇包括俄制「基洛」級潛艇三艘、護衛艦三艘、輕型護衛艦兩艘、導彈快艇20艘、海岸巡邏艇26艘、掃雷艦艇七艘、登陸艦艇11艘,其他支援艦只25艘。海軍航空兵約2000人,裝備各類飛機70多架。
伊朗空軍現有兵力約5.2萬人,擁有各型飛機900餘架,其中各類作戰飛機300餘架,包括先進的F一14和米格-29等第三代戰斗機。此外,空軍擁有「小牛」、「響尾蛇圖集」、「麻雀圖集」、「霍克」改進型等各式導彈若干。
除了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外,伊朗還擁有龐大的預備役力量。伊朗常設預備役部隊有35萬人,其中准軍事部隊「民眾動員軍」約20萬人,多為青年志願人員,戰時可達100萬人。伊朗的准軍事部隊在兩伊戰爭中曾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採取的自殺式「人海戰術」,至今仍讓人談之色變。
伊朗的軍事戰略日益依賴精密的中遠程導彈。經過這些年經營,伊朗已擁有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導彈庫,這是最令以色列和美國不安的。如「流星一3」和「法塔赫一1 10'」導彈,兩者都可以擊中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任何目標。「流星一3」導彈的射程可以達到1300公里,彈頭重1600磅。伊朗國防部長新近稱,伊朗正在發展射程2000公里以上的「流星一3」改進型導彈。這些導彈雖然打不到美國本土,但是要打擊美國在海灣地區的軍事基地以及以色列的戰略目標已不在話下。此外,伊朗現行裝備的「飛毛腿」B型導彈(射程為325公里)達300多枚,「飛毛腿」C型導彈(射程為550公里)達60多枚,可打擊美軍駐阿富汗基地。伊朗的「征服者」型導彈(射程約200公里)是使用固體燃料的新型中短程導彈,伊朗軍方人士稱它是世界上「打擊精度最高的導彈之一」。伊朗的這些導彈無疑是其抗衡美國軍事威脅的「撒手鐧」。
伊朗有人口7200多萬,正規軍、革命衛隊、預備役部隊的兵力加起來近90萬。伊朗政府聲稱,伊朗可以組織2000萬大軍抵禦外來侵略。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評估,「波斯鐵騎」的實力在全球可排進前十位。這支鐵騎是伊朗保持在海灣地區舉足輕重地位、令美國不敢輕舉妄動的資本。
7. 用比較簡單的語言解釋一下現在美國跟伊朗為什麼快打仗了!
伊朗:「為了防止被你侵略,所以我一定要搞核武器!」
美國:「為了防止你有核武,所以我一定要在你有之前幹掉你!」
8. 伊朗拿什末來和美國抗衡
它能有什麼手段?最大的指望也就是美國目前還不想動它。
就它手裡的那些家什,守勉強,攻無用。
別看它現在狠話放出一大堆,但是那些什麼封鎖海峽,襲擊以色列啦,那都是玩命了,跑破罐破摔時的招數。真要用到的時候,它也就完蛋了。
9. 下面語段中劃線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伊朗核問題對美國來說已經是一個 炙手可熱 的問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