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兩伊戰爭的原因
兩伊戰爭的起因錯綜復雜,既有長期的領土爭端,宗教派系對立,又有民族糾紛和領導者個人恩怨摻雜其中。領土問題是導致兩伊戰爭的主要原因。這一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阿拉伯河的邊界劃分問題;二是波斯灣入口處3個小島的主權歸屬問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南部的自然邊界。這段邊界原以該河伊朗一側的淺水線為界,河流主權歸屬伊拉克。根據1914年雙方劃界委員會會談紀要和1937年簽訂的邊界條約,雙方同意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兩段(共約11公里)以該河深水線為界。此後,伊朗一再要求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線為邊界線,並對阿拉伯河實行雙方共管,伊拉克則堅決反對。1975年3月,兩國領導人就邊界問題舉行會談並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當時處境困難的伊拉克同重按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劃定兩國河界。伊朗也答應歸還扎因高斯等4個地區約300平方公里的原屬伊拉克的領土,並承諾不再支持伊拉克庫爾德族的反政府武裝斗爭。事後,伊朗遲遲不交割土地。伊拉克認為《阿爾及爾協議》是「奇恥大辱」,多次要求重劃邊界,均遭伊朗拒絕。另一問題是1971年伊朗佔領了波斯灣入口處的阿布穆沙、大通布和小通布3個小島,並使之成為可以控制波斯灣出入航道的軍事基地。伊朗的行動遭到海灣阿拉伯國家特別是伊拉克的激烈反對。
宗教矛盾是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重要原因。伊朗和伊拉克同是伊斯蘭教國家,兩國的穆斯林多數屬於激進的什葉派。
但兩國什葉派穆斯林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迥然不同。
1979年初,伊朗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建立了以什葉派高級教士集團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而伊拉克復興黨政府在政治生活中卻努力使政教分離,削弱宗教勢力,將宗教活動納入政府控制的軌道。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雖然占國內人口的多數,但長期以來,卻處於被統治地位,激進的什葉派對此十分不滿,長期與政府進行對抗。
伊拉克和伊朗兩國都有一個少數民族——庫爾德族。伊朗支持伊拉克境內200萬庫爾德人的自治要求,伊拉克也支持伊朗境內的庫爾德人進行反對伊朗政府的斗爭。
此外,從1964年到1978年,霍梅尼受伊朗國王迫害一直在伊拉克的納賈夫附近流亡傳教。1978年初,薩達姆以「煽動伊拉克境內什葉派叛亂」的罪名將霍梅尼驅逐出境,迫使他輾轉法國。霍梅尼對此一直懷恨在心,並發誓要復仇。參考資料:http://iask.games.sina.com.cn/b/7779585.html
⑵ 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⑶ 兩伊戰爭給中東地區和世界和平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兩伊戰爭的教訓和影響:
1、結果與教訓:
(1)結果:兩敗俱傷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2)教訓:殘酷的戰爭不僅影響了兩國的經濟發展,而且造成了經濟的全面倒退。
可以從三方面展開分析:
①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源被損壞了。巨額軍費開支,耗費了兩伊多年積累下的國民財富,僅軍費開支一項就達2 000多億美元,而且還欠下了巨額外債,其中伊拉克的外債平均到每一個人頭上為350美元。經濟發展離不開勞動力,而戰爭使兩伊大量人員傷亡。
②經濟發展的支柱受到破壞。兩伊都是石油生產大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石油工業。戰爭中,雙方不惜餘力地對對方的石油工業進行破壞,雙方的石油生產和出口能力急劇降低。
③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也趨於惡化。戰爭沒有解決兩伊之間的問題,致使兩伊雙方關系沒有根本緩和;在戰爭中隨著中東地區格局的改變,兩伊的對立國都有所增加。伊朗輸出「伊斯蘭革命」的主張和行動,引起了海灣各國和中東國家的警覺與不滿。伊朗在襲船戰中,也把打擊的目標擴大到了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同樣,伊拉克的外部環境也沒有好轉。戰後不久,伊拉克的地區爭霸野心再度膨脹,與科威特的關系逐漸惡化,兩伊戰爭結束僅僅兩年,伊拉克又發動了海灣戰爭,並且與絕大部分中東國家關系緊張。輸掉了海灣戰爭後,伊拉克長期受到國際社會的制裁,經濟發展更是舉步維艱。
2、影響:
(1)對兩伊:①給雙方帶來巨大損失(戰爭摧毀兩國的石油設施),造成國民經濟的全面倒退;②給兩國人民心靈投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
(2)對中東:①造成中東國家的分裂,形成更為復雜的矛盾,增添新的緊張因素;②導致中東新一輪軍備競賽。
兩伊戰爭中,阿拉伯國家發生分化,埃及、約旦和沙特或明或暗支持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和南葉門等則公開支持伊朗,土耳其基本保持中立。在兩伊戰爭正處於相持階段時,敘利亞關閉了經過其領土的一條伊拉克輸油管道,給伊拉克造成巨大損失,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矛盾日益加劇。同時,對伊朗輸出「伊斯蘭革命」深懷恐懼的埃及、約旦、科威特等國,則向伊拉克提供了數百億美元的援助,伊朗採取襲擊這些國家的油船進行報復。
(3)對美蘇:美蘇介入加劇了地區矛盾。
①由於伊朗鮮明的反美和反西方政策,在兩伊戰爭中,美國和西方的總體政策是支持伊拉克,通過戰爭達到削弱伊朗現政權的目的,因而美國和西方各國對伊朗實行武器禁運,但這又為蘇聯的介入提供了機會。蘇聯希望藉此削弱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影響,因此直接或間接地支持伊朗。
②兩伊開始「襲船戰」後,一些承擔運油業務的國家呼籲國際社會給予保護。美國擔心會直接捲入兩伊戰爭,遲遲沒有回應。蘇聯認為這是滲入海灣的又一個良機,則立即抓住這一機會,表示可以提供護航,引起阿拉伯世界的關注。美國不敢怠慢,急忙答應提供護航。這樣,美蘇兩國軍艦都「名正言順」地進入了海灣地區。
③在兩伊戰爭結束後,兩國軍艦理應撤出該地區。但蘇聯利用美國不會輕易放棄在海灣的軍事存在的考慮,要求所有非海灣國家軍艦全部撤出海灣地區。不出所料,這一建議遭到美國拒絕。美蘇兩國軍艦又這樣「權利平等」地留在了海灣。美蘇兩國在海灣的軍事存在,為兩國插手海灣事務,左右海灣局勢提供了方便。
(4)對世界:造成國際油價的飛漲。
⑷ 兩伊戰爭的原因是什麼
戰爭起因 激戰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伊朗和伊拉克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簽訂了《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 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海珊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⑸ 兩伊戰爭,敘利亞為什麼支持伊朗
敘利亞雖然國體是奉行「阿拉伯社會主義」(阿拉伯國家目前分為保守君主國、阿拉伯社會主義、YSL原教旨主義)但敘利亞本國YSL特色很濃 伊朗1979革命前是保守君主國革命後是YSL原教旨主義所以么伊朗國情讓敘利亞支持它
⑹ 伊拉克和伊朗為什麼發生「兩伊戰爭」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兩伊戰爭
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⑺ 中東戰爭問提為什麼頻頻不絕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除了在軍事上進攻以色列外,又試圖用石油作武器,發起了石油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兩周,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10國召開會議,決定對軍事經濟援助以色列的國家以及同情以色列的國家,進行石油禁運。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和日本等依賴中東石油的國家,不得不重新檢討自己的中東政策。特別是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高達100%,所以日本趕緊撤回以往曖昧不清的中東立場,表明支持阿拉伯國家。日本政府宣布關於中東問題的三點原則:「一、以色列應該從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佔領阿拉伯國家的領土上全面撤軍;二、國際社會要本著公正的原則解決中東問題;三、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正當權利。」1973年12月,阿拉伯產油國正式承認日本為友好國家,解除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石油戰爭雖然收到一些效果,但由於多數阿拉伯國家的產業單一,幾乎全是清一色的石油工業,所以石油禁運對阿拉伯各國自己的經濟打擊也很大,難以長久維持。石油戰爭只持續了幾個月,阿拉伯國家就不得不重新開始對美國和歐洲出口石油。但石油危機造成的石油價格暴漲,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打擊,遠遠大於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打擊,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借債購買昂貴的石油,這後來發展成為一些貧困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債務問題。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付出了最大努力,但仍未能實現收回被佔領土的戰略目標,甚至沒有得到戰爭的主動權,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戰爭也沒有收到預期結果。此後,埃及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打敗以色列開始產生懷疑,埃及人也重新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埃及之所以要與以色列打仗,完全是為了解放巴勒斯坦人。以色列的目標是巴勒斯坦,本來並不想與埃及作戰。如果埃及不是基於阿拉伯大義主動向以色列挑戰的話,埃、以雙方和平共處是完全可能的。從埃及本國的利益出發,與以色列和平共處是有益無害的,埃及人何必為了巴勒斯坦人去流血?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全世界處於國際主義的高潮階段。那時不僅蘇聯到處對外援助、輸出革命,中國也勒緊腰帶無償援助第三世界的窮朋友,中國為朝鮮、越南等其它國家而付出過很大代價。1970年代後期,蘇聯、中國等對無底洞似的外援感到疲倦,開始從國際主義路線上後撤,轉向利益優先的愛國主義。第四次中東戰爭後,埃及的泛阿拉伯主義思潮也大大後退,本國利益第一的愛國主義思潮抬頭。在這種情況下,埃及總統薩達特開始考慮與以色列的和平問題。
1977年美國新總統卡特上台,美國的中東政策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在此以前,美國的中東政策主要是前國務卿基辛格制定的扼制蘇聯戰略,即把以色列作為遏制蘇聯在中東擴展的馬前卒。卡特總統上台後,提出了「對蘇緩和」與「人權外交」新政策。卡特批評基辛格的中東政策過分誇大蘇聯的威脅,沒有從人權觀點考慮巴勒斯坦人的處境問題。卡特大幅度修改了基辛格的以色列一邊倒中東政策,考慮建立平衡阿以雙方利益的新中東政策。1977年3月,卡特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以色列應該撤回到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前的停戰線,巴勒斯坦人應該返回自己的故鄉。」
面對美國的新中東政策,以色列方面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得不在和平問題上做出讓步。以色列開始通過羅馬尼亞的外交渠道,秘密與埃及接觸,試探和平談判的可能性。埃及也面臨國內嚴重的經濟困難,想謀求和平環境,集中精力發展本國的經濟建設。所以埃以雙方一拍即合,達成了和平談判的意向。以色列同意在領土方面作出讓步,歸還所有佔領埃及的領土,而埃及的回報則是放棄消滅以色列的阿拉伯大義,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存在,與以色列建立和平共處的共存關系。
1977年11月,埃及總統薩達特突然宣布訪問以色列,這在阿拉伯世界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阿拉伯聯盟的盟主埃及,居然背叛他們共同立下的與以色列不共戴天的誓言,單獨與以色列講和。」埃及的背信棄義行為使整個阿拉伯世界憤怒了,薩達特在訪問以色列前曾到敘利亞訪問,試圖向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解釋埃及的立場,薩達特和阿薩德的會談最後變成激烈的爭吵,兩國長期親密的友好關系絕裂。1978年12月在敘利亞召開的第九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到會的諸國強烈譴責埃及的背信棄義行為,諸阿拉伯國家紛紛與埃及斷絕外交關系,阿拉伯聯盟也開除了埃及的會員國資格。此後敘利亞和伊拉克暗中較勁,爭當阿拉伯聯盟的新盟主。1978年9月6日,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總統休養地戴維營舉行最高首腦會議,埃以雙方簽署了在中東和平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戴維營協議」。「戴維營協議」規定以色列將埃及的西奈半島返還,埃及則允許以色列船隻自由通過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1979年3月埃以雙方正式簽署和平協議,1980年1月,埃以雙方互派大使,建立外交關系。薩達特本來還想在「戴維營協議」中加入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內容,以表示他沒有忘記阿拉伯的大義,但遭到以色列的強烈反對,最後只是在形式上簽署了《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1978年12月召開的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通過了反對「戴維營協議」的決議,埃及與以色列單獨簽署的《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並沒有被其它阿拉伯國家承認。
對於「戴維營協議」,以色列無疑是歡迎的。因為以色列從在巴勒斯坦建國開始,就面對被周邊阿拉伯鄰國武力消滅的巨大壓力。阿拉伯世界中最有影響的大國埃及承認以色列存在,阿拉伯對以色列的包圍圈就此分裂瓦解,以色列的軍事壓力大大減輕。而且沒有埃及參加,阿拉伯國家再次對以色列進行大規模武裝進攻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以色列的安全感大為增加。
對於其它阿拉伯諸國來說,埃及背叛帶來的打擊是沉重的。埃及脫離反以色列陣營不僅造成阿拉伯世界的分裂,而且以色列與埃及講和後,對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領土返還問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等)的關心大為減弱,實際上在埃以和談後,以色列同其它阿拉伯國家的和平談判就處於停滯狀態。埃及本國的激進泛阿拉伯主義者,也對薩達特總統的背信棄義感到憤怒。1981年10月6日在開羅舉行的閱兵式上,一群士兵突然向主席台上的薩達特開槍,薩達特當場死亡。薩達特總統遇刺後,副總統穆巴拉克當選總統。穆巴拉克上台後,基本保持了薩達特的對以和平、對美加強關系的外交政策,但也注意改善與阿拉伯諸國的緊張關系,埃及與阿拉伯諸國的關系有所緩和。
1979年,不安定的中東地區又發生了另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伊朗革命。巴列維王朝執政的伊朗,與美國的關系非常親密,是美國在中東的橋頭堡。伊朗本是一個擁有眾多虔誠信徒的伊斯蘭國家,可是1960年代以後,巴列維國王在伊朗進行大膽激進的西方式社會改革,引起了伊斯蘭勢力的強烈不滿。1977年開始,伊朗各地開始出現反政府運動,1978年下半年反政府運動達到高潮。1979年1月,巴列維國王被迫出國,因反對國王而流亡國外的伊斯蘭精神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1979年4月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義為立國准則,建立起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
伊朗革命大大改變了中東的勢力格局。在巴列維國王時代,伊朗是美國在中東的最可靠盟國之一,伊朗也是以色列的友好國家,在阿以戰爭中站在以色列一方。而伊朗革命後,伊朗成為最強硬的反美國家之一,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實力受到相當影響。同時伊朗也與以色列斷絕了外交關系,成為以色列的敵對國家。伊朗新政權使美、以感到不安,但也使不少阿拉伯國家感到不安,因為伊朗要輸出革命,這使中東許多王制國家不免產生危機感。1981年5月中東六國成立「阿拉伯灣互助會」,共同防衛伊朗的威脅。
伊朗新政權要求美國引渡逃到美國的前國王,但被美國拒絕,1979年11月,伊朗學生佔領了德黑蘭的美國使館,扣留了52名美國人質,霍梅尼宣布支持學生們的行動,此後美伊兩國關系陷入危機。卡特總統試圖派特種部隊潛入德黑蘭強行救出人質,但營救人質作戰失敗。美國人質一直到1981年1月才被釋放,但人質獲救靠的不是美國政府,而是伊拉克總統海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出兵伊朗,兩伊戰爭爆發,伊朗迫於戰爭壓力,避免四面樹敵,釋放了美國人質。兩伊戰爭的直接原因是領土問題。伊朗和伊拉克是鄰國,邊境爭端自古就有。伊朗在巴列維國王時代,擁有中東最強的軍隊,號稱「中東******」。1975年,伊拉克在伊朗和美國的壓力下,被迫簽署了有利於伊朗的邊境條約。1979年伊朗革命後,伊朗與美國惡交。伊朗失去美國的支持與援助,軍事力量大為下降。於是海珊宣布1975年的邊境條約無效,出兵試圖收回劃給伊朗的領土,引發了兩伊戰爭。
除了表面的領土問題外,兩伊戰爭的爆發還有內部的深沉原因。伊朗與伊拉克雖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兩國的民族不同,伊朗屬波斯民族,講波斯語;而伊拉克屬阿拉伯民族,講阿拉伯語。另外兩國領導人的政治理念不同:伊朗領袖霍梅尼持復古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伊拉克總統海珊是阿拉伯社會復興黨人,持近代的泛阿拉伯主義。霍梅尼上台後,公開揚言要對外輸出「伊斯蘭革命」,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國家。海珊的伊拉克政府則是遠離宗教的政教分離國家,不能容忍在伊拉克建立政教合一宗教政府的企圖。
由於伊拉克是伊朗的緊鄰,伊朗伊斯蘭革命輸出的首當其沖就是伊拉克。因此海珊想趁火打劫,趁伊朗新政權還沒有站穩腳跟,出兵推翻霍梅尼政權。同時海珊也想通過打敗伊朗來樹立他在阿拉伯國家的威信,接替埃及作阿拉伯聯盟的盟主。但海珊的計算失誤,伊朗雖然失去了美國的支持,伊朗軍隊仍有強大的戰鬥力,伊拉克的進攻受到頑強抵抗,兩伊戰爭進入相持局面。以色列也利用伊拉克忙於兩伊戰爭之際趁火打劫,1981年6月,以色列突然出動飛機炸毀了法國援助伊拉克建造的核電站,以色列認為該核電站有可能被伊拉克用來製造核武器。
兩伊戰爭中,除了敘利亞和利比亞這樣的革命國家支持伊朗外,多數阿拉伯王制國家害怕伊朗的革命輸出,希望伊拉克成為伊斯蘭革命的防波堤,所以支持海珊,向伊拉克提供經濟援助。美國因為與伊朗惡交,也支持海珊,向伊拉克提供軍事援助。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有較多的國際支持。
1987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伊拉克當即宣布接受這項決議,但伊朗拒絕接受,兩伊戰爭繼續進行。此後,兩伊戰爭的戰場從兩國邊境地區的陣地戰轉變為「襲城戰」,雙方使用大量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石油設施和港灣設備。「襲城戰」搞得雙方損失慘重,不得不坐下來停火談判。1988年8月,兩伊戰爭在稍利於伊拉克的情況下停戰。此後伊拉克以「伊斯蘭革命的防波堤」的名義,接受歐美國家的援助,逐漸成為中東新興的軍事大國,這是後來海灣戰爭的遠因。
兩伊戰爭雖然減緩了伊斯蘭革命對阿拉伯世界的沖擊,但也造成了阿拉伯國家的分裂。敘利亞和利比亞支持伊朗,不僅伊拉克與他們斷交,其它中東國家也與他們的關系急速冷卻。兩伊戰爭後,中東的幾個阿拉伯大國:埃及、伊拉克、敘利亞、約旦、利比亞等國之間,已是各念一本經,失去了互助協力的關系,納賽爾時代的阿拉伯國家團結一致形勢一去不復返。此後,約旦、敘利亞等國也出於本國利益,紛紛單獨與以色列交涉談判,情況對以色列越來越有利。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使美國把注意力轉向抗衡蘇聯的擴張威脅上,新上台的里根總統一改卡特前總統的對蘇緩和政策,採取對蘇強硬立場,提出「星球大戰」等對抗蘇聯的戰略計劃。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對中東問題的關心程度大為降低,形勢對阿拉伯國家更為不利。另外蘇聯入侵阿富汗後,與蘇聯近鄰的阿拉伯國家也感到蘇聯的威脅,聯美抗蘇的思想抬頭,阿拉伯人的反美思潮有所後退。
對於巴勒斯坦人來說,1980年代是寒冷的年代。他們的阿拉伯兄弟們,正在淡忘「阿拉伯大義」,不再把解放巴勒斯坦當作他們的義務,巴勒斯坦問題已不再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問題,而變成了單純巴勒斯坦人自己的問題。阿拉伯國家紛紛承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支持越來越少。第一個拋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阿拉伯國家是約旦。
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前,約旦對巴解組織是支持的,不僅提供資金,還在約旦境內為巴解組織設置訓練基地。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約旦國王海珊看到以色列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害怕巴解組織的活動造成以色列入侵約旦的借口,開始限制約旦境內巴解組織的活動,並請巴解組織自重。但巴解組織並不理會海珊國王的勸告,他們不僅在約旦與以色列的邊界附近展開游擊戰,而且還在國際上頻繁製造恐怖主義活動,1970年,巴解組織劫持了四架西方客機到約旦著陸。在此情況下,海珊國王決定動用武力把巴解組織驅逐出境。1970年9月,約旦軍隊向境內的巴解組織發起進攻,將巴解組織趕出了約旦。
巴解組織被逐出約旦後,將活動基地轉移到黎巴嫩。黎巴嫩是一個人口只有300萬左右的小國,但卻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信徒混住的多宗教國家(51%信奉伊斯蘭教,49%信奉基督教)。另外伊斯蘭教徒又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情況更加復雜。黎巴嫩的憲法規定:國家最重要職務的總統、總理和國會議長,分別由基督教徒、伊斯蘭教遜尼派教徒和伊斯蘭教什葉派教徒擔任,所以黎巴嫩政府是一個各派爭吵不休的軟弱政府。
1970年9月約旦當局鎮壓巴解組織後,巴解總部所領導的游擊隊主力1萬餘人從約旦轉移到黎巴嫩境內,在黎巴嫩南部建立營地,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地區,成為「國中之國」。巴解組織不時對以色列進行襲擊,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巴解游擊隊更是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1973年4月,以色列派特種部隊潛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暗殺巴解組織幹部。1978年3月,以色列以報復巴解游擊隊為由,出兵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區。3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派聯合國部隊進駐黎巴嫩南部地區,幫助黎巴嫩政府恢復對南部地區的控制。
巴勒斯坦武裝力量轉移到黎巴嫩後,得到黎巴嫩伊斯蘭教派的支持,但卻遭到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反對。巴解組織在黎巴嫩境內建設巴勒斯坦人的學校、醫院,巴解游擊隊的士兵背著槍大搖大擺地走在黎巴嫩大街上,好象在自己國家一樣。此外巴解組織還直接支持黎巴嫩的伊斯蘭教派,這些都引起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強烈不滿。終於在1975年4月,爆發了基督教派與伊斯蘭教派之間的黎巴嫩內戰。
基督教派民兵在戰爭初期稍占上風,但伊斯蘭教派民兵在巴解游擊隊和敘利亞的支持下,逐漸扭轉了戰局。1975年10月,黎巴嫩、敘利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召開6方會議,決定組成以敘利亞軍為主力的阿拉伯維和部隊進駐黎巴嫩。此後,黎巴嫩內戰逐漸平息,但黎巴嫩的基督教派對敘利亞的干預不滿,基督教民兵與敘利亞軍之間多次發生武裝沖突。
1982年發生了以色列駐英國大使遭巴解組織恐怖主義分子刺殺事件,恰值1982年爆發英阿馬島戰爭,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集中於馬島戰爭上,以色列乘此時出兵可以減少世人的注意力。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駐英國大使遭巴解組織刺殺為由,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解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南部。這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第五次中東戰爭後,巴解組織的實力大為減弱,而阿拉伯諸國對巴解組織的支持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此情況下,巴解組織不得不謀求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1988年巴解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做出了無奈的決定,宣布接受聯合國1947年分割巴以的181號決議,成立巴勒斯坦國,承認以色列的存在。當然反對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人也不少,人們嘲笑說:「承認了以色列還叫什麼解放組織?」阿拉法特宣布承認以色列10天後,巴解組織的激進派在蘇格蘭上空製造了泛美客機爆炸案,讓阿拉法特十分難堪。
到1990年,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大義已是被人遺忘的歷史,俄國、中國等以前支持阿拉伯的國家,也開始對中東問題持旁觀態度。就在此時,伊拉克海珊總統出兵吞並科威特,引發海灣戰爭。海珊重新提起阿拉伯大義:如果以色列遵照聯合國的242號和338號決議,從阿拉伯被佔領土上撤軍的話,伊拉克就從科威特撤軍。巴勒斯坦人感謝海珊,他沒有忘記阿拉伯大義,沒有忘記巴勒斯坦人。盡管支持伊拉克使巴解組織陷入國際上的孤立,巴解組織還是宣布支持伊拉克。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的領土。196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從佔領土地上撤軍,但以色列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國家雖然收回了部分被佔領土,但大部分被佔領土仍然控制在以色列手中。1974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338號決議,重申以色列應遵從242號決議,從佔領土地上撤軍,以色列仍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撤軍決議,美國就召集多國部隊武力執行聯合國的決議。為此阿拉伯人感到不平:「為什麼以色列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美國就放任不管?美國對待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完全是採用雙重標准。」
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慘敗後,巴解組織更陷於孤立無援的地步。此後,巴解組織不得不依靠美國與以色列談判,爭取巴勒斯坦的「自治」。但美國本來就是親以色列的,所以巴解組織在談判中不得不做出大量讓步。巴解組織中的強硬派反對阿拉法特的過分讓步,他們在巴勒斯坦不停製造恐怖主義活動,試圖阻礙阿拉法特的巴以和談。由於反對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人很多,阿拉法特與以色列達成的協議,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執行。
進入二十一世紀,阿拉伯人對前途更加悲觀。阿拉伯人明白:阿拉伯要想站起來,要想在世界上得到尊重,就必須團結起來。而當前的阿拉伯世界卻是一盤散沙,阿拉伯社會的道德下降,阿拉伯政府的無能,阿拉伯國家間的內斗,都讓阿拉伯人感到傷心和失望。他們懷念1950年代、1960年代阿拉伯人團結一致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另一種力量抬頭了,這就是本拉登為代表的泛伊斯蘭主義團體。泛伊斯蘭主義成為團結阿拉伯人的一種新興力量,阿拉伯人從拉登身上似乎又看到阿拉伯統一的希望。
拉登明白,要使阿拉伯人團結起來,靠現狀不行。必須要有一個契機,有一個共同的危機感,才能使阿拉伯人團結起來。拉登的組織發動對美國的恐怖主義襲擊,就是意在製造這樣一個契機。拉登當然知道,他挑發了超級大國,美國不會輕易放過他。布希總統已經說過,一定要抓到拉登,不管是活的還是死的,拉登已經做好死的覺悟。美國空襲阿富汗之後,新聞中播放的拉登錄像講話,某種意義上就是他最後的遺言。拉登說:「對於美國人,我有以下進言:我對真主起誓,除非巴勒斯坦人民能夠享受到和平,除非所有的異教軍隊撤出伊斯蘭領土,重還真主安寧,否則美國人將永遠不知和平為何物。」
拉登的講話讓巴勒斯坦人感動,也讓很多阿拉伯人感動:拉登重新提起了被人遺忘的巴勒斯坦問題,重新舉起了阿拉伯的大義。如果拉登死了,他是為巴勒斯坦的解放事業而死,是為阿拉伯世界的統一而死,是為伊斯蘭的聖戰而死,對於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徒來說,拉登當然是一個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在巴基斯坦,示威遊行的人群打著拉登的畫像,高喊:「拉登!烏薩瑪!」也是這個原因。
現在阿拉伯人普遍對他們的政府失望和反感,拉登這樣的反政府阿拉伯組織層出不窮,阿拉伯世界又在孕育著一場新的革命。有人說美軍進駐沙烏地阿拉伯,是為了保護沙特人,引起普通沙特人的憤慨。引用一位沙特反政府人士的話:「美軍去沙烏地阿拉伯是為了沙特人?笑話!美國去沙特,是為了保護中東的石油,為了保護腐敗的沙特政府而已。」參加「九一一」恐怖主義襲擊的多數是沙特人,不少人預測伊斯蘭革命的下一個目標將是沙烏地阿拉伯。
恐怖主義行動古來有之,只要人們心中有仇恨,有憤怒,他們就要報仇,就要泄憤,恐怖主義就不會消失。美國要想消滅針對美國的恐怖主義,就要消滅阿拉伯人對美國的仇恨。要化解阿拉伯人的仇恨,就要公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從阿拉伯國家撤軍。關於這點拉登的「進言」沒有錯。
⑻ 兩伊戰爭美國支持伊拉克,為何以色列暗中支持伊朗
幾年前,我在某次飯局上認識了一位在美國經商的台灣人。觥籌交錯中大家聊起美國,那位在美國居住二十多年的台商說了一番話,我記憶猶新。他說美國這個國家不懂得敬畏,為了利益什麼骯臟事都敢幹,頗有鄙夷之色。事後大家一致認為,這是個有獨立思想的台灣人。
兩伊戰爭舊照
原因是伊拉克當時在發展核武器。早年薩達姆討好法國,花了數億美元以及降低石油價格,從法國購買核武器的生產原料鈈239,要自己造原子彈。伊拉克稱之為「塔穆茲-1號」計劃。不過這計劃很快就傳了幾條街,幾乎全世界都知道了。霍梅尼很生氣,心說你個傻大木好不歹毒,竟然想造大殺器。於是兩伊戰爭開戰後,伊朗出動空軍襲擊了伊拉克的核設施,但沒能徹底炸毀。
以色列對傻大木的核武計劃也很擔憂,本來就打算派飛機轟炸,一看伊朗先動了手,大為高興。很快以色列與伊朗接洽,暗地裡派志願者幫助伊朗空軍修理飛機。戰爭初期伊朗的空軍很厲害,一度打得伊拉克空軍不敢起飛。後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力援助伊拉克空軍,伊朗落了下風。如果沒有以色列的支持,伊朗的空軍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以色列與伊朗在伊拉克核問題上態度一致,這是兩國合作的主因,也顧不上美國高不高興了。
以色列與伊朗不知道如何協商的,第二次轟炸伊拉克的核設施,是以色列自己動的手。1981年,以色列轟炸機精準投彈,摧毀了伊拉克的大殺器夢想。都說國與國的關系利益第一,但以色列更害怕伊拉克發展核武,比起利益,老命更重要。因此以色列幫助伊朗並不奇怪。後來伊拉克不聽話,被美國以擅自製造大殺器的理由滅國,處死薩達姆,另當別論。
⑼ 中東的難兄難弟,敘利亞與伊朗為何會走到一起抱團取暖
因為唇亡齒寒的原因才抱在一起取暖。
敘利亞政府和部分反對派於2012年11月下旬在敘利亞首都德黑蘭參加了敘利亞全國對話會議。在外交上公開支持巴沙爾政權,反對軍事打擊和武力威脅。他還積極與其他國家進行調解,以解決敘利亞危機。伊朗的敘利亞政策不僅在戰略上需要維護伊朗的真正利益,而且反映了宗派沖突。敘利亞是伊朗“什葉派新月”的重要樞紐,伊朗與敘利亞聯盟的建立有利於伊朗抵抗沙特領導的遜尼派陣營。因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說明為什麼伊朗支持巴沙爾政權。唇亡齒寒,那就是地緣政治和宗教因素。如果巴沙爾政權崩潰,在美國支持下的反政府力量將不可避免地上台。屆時,新的敘利亞政府將成為親美政府,不能成為伊朗的朋友。如果一個反伊朗國家出現在伊朗的沙發旁,那麼伊朗最高領導人和總統將無法承擔這一責任。而且,敘利亞是什葉派阿拉維派,伊朗顯然沒有理由放棄也是什葉派的巴沙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