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女士們的頭巾還會戴多久
20多年前,當我在下飛機前戴好自己的頭巾時,一位胖胖的穿黑袍子伊朗婦女,突然伸手把我的頭巾狠狠地向前拽了一下,著實給我一個下馬威,她嫌我前額上面露出了頭發。其實剛一上飛機,沒戴頭巾的我,他們就看著不順眼,只不過那還是在我國境內,他們不好管我。好不容易等到進入了他們國境,總該管管我了。其實,我還是很遵重和遵守他們的要求的,只是出國前,沒有人告訴過我,就連一縷頭發都不能露出來。這讓剛剛在俄羅斯(當時的蘇聯)象小鳥一樣飛了幾天的我,對伊朗的第一印象就不愉快。 那時,女士們在過膝的長風衣下面露出的小腿部分必須穿長襪。那時在公共場合,如果穿戴不十分符合伊斯蘭規范,任何人都可能會對你指指點點,甚至吼你,當然警察最厲害。警察可以把你帶走,可以往你臉上抹黑,至少是教訓你幾句,讓你趕快回家。 10年前就已經寬鬆了些。 現在,雖然超市裡還張貼著請遵守伊斯蘭著裝規范的提醒。但實際上大街上到處可看到卓有創意的把頭巾和長袍革新美化了的時尚裝束。現在女士們的風衣已經很少有過膝的,服裝店裡也有大量這樣的服飾。以前大家都戴方頭巾,後面撅撅的,象雞婆婆一樣。現在更多的女士,象當年的貝布托一樣,用長圍巾款款地搭在頭上,鬆鬆地把長圍巾的一頭或兩頭甩在肩上,下巴下面露出美麗的脖頸、漂亮的襯衣,甚至項鏈。除了一些虔誠的和一些年老的女士們外,沒有人再把前額遮得嚴嚴實實。她們那做得精緻的美發,一縷兩縷地,在頭巾下面悄悄地溜出來。外衣也大有越穿越短的勢頭。外國女士穿上稍長一些的襯衫,只要戴上頭巾就沒有人管了。 這次到伊朗時,國內還是嚴冬,穿著棉服過來,下了飛機很熱,接我的同事讓我脫下來,我說行嗎?同事說:現在改革開放了,沒事。結果我穿著套頭毛衣,當然戴著頭巾,就走出了機場。估計也因為特殊情況,伊朗人就不那麼較真了。但平時我不會那樣穿著。 看到這些變化,我想,伊朗在這方面是越來越開放了,在服飾上沒有限制的時代將會逐漸到來了吧。 可不久就聽說,以前國際婦女們搞的慈善義賣被停止了。原因是,許多青年男女趁這個機會,在義賣場裡面完全拋開伊斯蘭服飾規范,穿吊帶衫,超短裙、超短褲等。 一次我問一位伊朗女士,現在好像越來越開放了?也沒人管了。她說,一年還是會有兩三次嚴管。那時候大家會老實一陣子。等風頭過去,就又漂亮起來了。 我又問過一位伊朗先生同樣的問題。她說,我夫人現在上大學,兩個多月間,我已經給她買了四件風衣。我說為什麼?他說,學校說你的風衣不合格,要重新買一件。過幾天又說這件又不合格了,又要買。買過四件以後,一天我夫人回家說,學校又說她這件也不行了。我說,明天我送你一起去上學。到了學校門口,我說你告訴我,誰說你的風衣不行。我夫人指著一個女工作人員說,‘她!'我指著她說:‘你過來!'結果那女工作人員撒腿就跑了。門崗問我什麼事?我說我不是印鈔票的,我買不起那麼多風衣。再讓我買新風衣,這學我們就不上了!門崗就讓我夫人進去了,從此再沒人說我夫人的風衣不合格了。他說完很驕傲地哈哈大笑。 這位伊朗先生是一個外國公司的司機。我問他,對外國人好象不嚴格。他說,一次他帶著他的女僱主上街,女僱主的頭巾在車上滑了下來。這是常事,我的頭巾也常滑下來,那時就看運氣了。結果他們的車被警察攔了下來。警察指責她,她裝著即不懂英語更不懂波斯語,只一味裝作傻乎乎地沖警察Hello,Hello個沒完。並用本國話對司機說:‘別說話!’司機在這個公司幹了17年,早已懂得一些僱主的本國語。警察拿她沒辦法,就質問司機。司機說,我不認識她,不關我的事,我只是計程車司機,她要了我的車到這里。警察說,那你的車為什麼沒有計程車標志?他說,伊朗不是有很多人用自己的車拉人掙錢嗎?為什麼我不可以?結果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 現在關於頭巾的情形就是這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警察也沒有以前嚴厲了,大概也因為警察們還有更要緊得多的事要管。愛管閑事的人基本沒有了,人們沒事乾的時候頂多對你側目一下。但是,要在伊朗真正摘下頭巾,不管有沒有可能,至少還是很遙遠的事情。(下篇博文將上傳一些我拍的有關照片)
② 哈梅內伊為什麼總是帶黑頭巾呢
在伊朗宗教人士中,和宗教先知無關的人只能佩戴白色的毛巾,但是和宗教先知有關系的人需要佩戴黑色的毛巾。
很多人都知道在伊朗接受教育是具有宗教身份的,但是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伊朗總統戴的是白色的頭巾,而最高領袖戴的是黑色的頭巾。這跟審美沒有任何的關系,在伊朗宗教人士中,和宗教先知無關的人只能佩戴白色的毛巾,但是和宗教先知有關系的人需要佩戴黑色的毛巾。這就能理解為什麼最高總統是戴著黑色毛巾的,因為他和宗教裡面的先知是有親戚的,而總統是沒有親戚的。
③ 阿拉伯袍
[一]男子的裝束
身著大袍,外加披風,包頭巾上戴頭箍,為阿拉伯人的形象。
阿拉伯大袍多為白色,衣袖寬大,袍長至腳,做工簡單,無尊卑等級之分。它既是平民百姓的便裝,也是達官貴人的禮服,衣料質地隨季節和主人經濟條件而定,有棉布、紗類、毛料、尼絨等。
��寬松舒適為阿拉伯大袍的特點,但其做工裝飾各區存在細微差異;如沙特人的大袍為長袖、高領、鑲里子。蘇丹人的大袍無領,胸圍和袖子肥大,呈圓筒形,長至腳踝,前後都有袋兜,側面還有腰兜,可兩面輪換穿。陣曼人的大袍無領,領口處有一條約30公分長的繩穗垂於前胸,穗底部有一花萼狀開口,可向里邊噴灑香水,放香料。
阿拉伯大袍的顏色除白色外,也有深藍、深灰、深棕色和黑色。阿拉伯人的內衣,各地區也不相同。上衣多為條紋長衫,也有白色汗衫,夏季許多人不穿內衣。下身穿著奇特,葉門、阿曼、阿聯酋等國流行男穿裙子女穿褲,偏僻地區的部落或窮人僅用一塊布把下身一圍了事。利比亞、突尼西亞等國的男士是喜歡穿肥大的燈籠褲。由於阿拉伯男子一年四季大袍不離身,內衣的式樣和色彩就沒有多少顯露的機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阿拉伯各國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但傳統服裝白大袍並沒有被冷落,至今仍相當流行。即使是趕時髦的年輕人和公務人員,上班時西裝革履或牛仔服,一到家仍都換上大袍。國家元首、高級官員身著大袍出席盛宴和慶典活動的也屢見不鮮。有一些人士洋結合,在大袍外穿西裝,或西裝外披大袍,可謂別具風格。
阿拉伯大袍歷經千載而不衰,是它對生活在炎熱少雨的阿拉伯人有無法取代的優越性。生活實踐證明,大袍比其他式樣的服裝更具抗熱護身的優點,無論白色或其他顏色的大袍,在吸收外來熱量的同時,裡面形成一個通風管,空氣自下而上流通,猶如煙囪一樣,使人體感到涼爽。
披風在阿拉伯人看來,是節日盛裝,男人在大袍外加件披風,顯得神采奕奕,有男子漢氣概。披風花色繁多,質量也不相同。如科威特的披風市場上,男式、女式、夏天穿的透明紗披風、冬季穿的羊毛、駝毛、呢絨披風樣樣俱全;有平民穿的物美價廉的普通披風,也有王室成員及富翁們穿用的做工精細、鑲有金銀絲的豪華披風。
阿拉伯人的包頭巾,也是沙漠壞境產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陽防曬,冬天禦寒保暖。這種頭巾是塊布,將其放於頭上,再套上一個頭箍固定之。其色多為白色,也有其他顏色。布料有優劣厚薄之別,隨季節和條件而定。
頭箍是用駝毛做成的圓狀環,多為黑色,偶有白色,粗細輕重不等。年輕人喜歡粗重的頭箍,再系根飄帶,顯得瀟灑、英俊。
有些阿拉伯國家,如半島上的葉門和北非的茅利塔尼亞,男人們頭上纏一條白色的長頭巾,不戴頭箍。他們的頭巾除起帽子的作用外,還有其它用途:睡覺時做鋪蓋,禮拜時當墊子,洗臉時做毛巾,買東西時當包袱,刮風時蒙在臉上擋風沙。
阿曼男子只披頭巾,不戴頭箍,頭巾的顏色有等級之分,多為白色或素色,王室人員用紅、藍、黃三色為基調的特製頭巾,其他人們禁用。
頭巾下再戴一頂小白帽是許多阿拉伯人的習慣。在非正式場合,他們更喜歡只戴小白帽而不包頭巾。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部分男子不用頭巾,不戴小白帽,只戴一頂紅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氈帽。一些人愛在氈帽下纏一條白布,更顯艷麗新穎。
佩物,是阿拉伯各部落長期養成的裝飾習慣,其式樣繁多,各有千秋,尤以葉門和阿曼的腰刀最具特色。
腰刀最初是用以防身自衛的武器,後逐漸成為珍貴的裝飾品和民族風俗。阿拉伯人覺得只有佩戴腰刀,才能顯示男子漢的俠義、瀟灑和威武氣概,不佩腰刀的男人不算好漢。同時,佩戴腰刀也是男孩子長大成人的標志。至今還有些部落,當男孩長到15歲就為他舉行佩戴儀式,以示祝賀。
腰刀的製做,在葉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在不少城市仍有製造腰刀的作坊,有機制也有手工製做,做工考究、精細。腰刀多為雙刃,成彎鉤形,刀鞘飾有銀環,與寬皮帶或綉有精美圖案的絲帶連結,便於佩帶。
在阿曼,腰刀是國家的象徵,其圖案繪在國徽上。陣曼國的地圖形狀也酷似一把腰刀。
腰刀柄的製作也很講究,有牛角、羊角和木質的,最名貴的是用犀牛角或長勁鹿角製成,用金銀鑲上圖案或經文,光彩奪目,價值連城;有的還鑲上主人很氏、製做年代,代代相傳。
名為腰刀,並非都挎於人們的腰部,有的別於金銀綵線綉成的腰帶上,更多的插在胸前特製的寬皮帶上,每當他們高歌起舞時,常以腰刀伴舞。腰刀幾乎不離身,如從主人身上奪下腰刀,是對主人最嚴厲的教訓與最大的侮辱。葉門政府規定,佩戴腰刀的人打架斗毆,治安人員和部落酋長有權扣押他的腰刀,罰他在若干天內只能帶刀鞘外出,曉諭人們他正在受過。所以,無論何時,都不可隨便摘掉別人身上的腰刀。
茅利塔尼亞人的佩物與其他阿拉伯國家有所不同,幾乎人人身帶護身符,有的甚至要帶幾個。護身符裝在皮製的小袋裡。除美飾外,主要是圖吉利。
[二]女子的服飾
頭戴黑面紗,身穿黑大袍是伊斯蘭教規定下的阿拉伯婦女形象。阿拉伯婦女的黑面紗很薄,戴上面紗,外人見不著主人的臉,主人卻能透過紗同網視物如常。有少數婦女戴雙層黑紗,視物困難,常需兒童幫助;有人用一塊黑紗蓋住頭發,另一塊遮住面部和嘴巴,露出眼睛;有人在黑紗上開一個或兩個小洞,便於視物。黑紗有大小,小的罩住頭及脖子,大的蒙在頭上,四角可垂至胸部,甚至腿部。多數婦女除戴黑紗外,裡面還戴有做工精細、鑲嵌飾物的帽子。
黑大袍是阿拉伯婦女的傳統服裝,做工簡單,式樣和花色因地而異。如沙特婦女的黑袍是一件寬大的黑斗篷。
葉門女子服式有二種:一種是頭頂黑紗,將頭部蓋住,再披塊黑布(或花格子布)裹著全身;另一種是分頭部、上身和下身三部分,頭頂黑紗至脖子,上身黑披肩垂至腰部,在胸前系牢,下身穿條黑裙子蓋至腳面。
埃及婦女的黑袍是塊長方形的黑布,即將5米長的布一分為二,兩邊縫在一起,根據個人喜好綉上花邊即成,穿、披均可,靈活方便,還可隨意穿著袒露身體的某一部分。
蘇丹婦女愛穿拖地長袍。長袍是一塊布,可裹全身,黑色、白色皆有。
利比亞婦女外出時,常用一塊類似被單的花布把全身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雙眼。
阿拉伯婦女看起來衣著簡單,甚至赤腳,其實不然,她們渾身幾乎戴滿各式金銀首飾。頭戴銀頭箍,頭箍系銀鏈,前額掛金銀鏈,鼻飾鑲花,耳墜一環又一環,項鏈一圈又一圈,十指戴戒指,手腕掛鐲子,腳飾腳鐲與足鈴……,倒也十分別致,充分顯現披金戴銀的雍容華貴。
滾滾石油財富改變著中東這塊古老的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規律和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審美意識。如今,阿拉伯人的傳統服飾除在邊遠地區仍占統治地位外,大城市已逐漸讓位於土洋結合,東西方款式共存的服飾新時代。尤其男女青年一代裝束更喜歡追趕時髦。
埃及女裝的主流是表現女性的體態美,款式不拘一格。西裝、茄克、套裝、長褲、連衣裙、超短裙、牛仔褲等,都很流行,傳統斗篷式長袍,也仍有人穿著。
在利比亞,傳統服裝雖仍佔主導地位,但年輕男人常是西裝革履,女士們也身著西裝套裙,莊重高雅,欣賞和追求「淡化」了的西方化妝術,胭脂、口紅,輕描淡抹,染指甲、灑香水,佩耳環、項鏈等鈍金首飾。
即使是伊斯蘭教規最嚴格的沙烏地阿拉伯,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婦女們雖仍戴面紗,大袍也依然如故,但大袍里邊卻是五光十色,年輕的學生身穿牛仔服、T恤衫,上流社會的女子也穿上了瀟灑的西裝。
④ 伊朗年長男子頭上戴的是什麼
伊朗男子帶的頭巾也是沙漠環境的產物,起到的是帽子的作用在炎熱的夏季遮陽防曬,在寒冷冬天禦寒保暖。頭巾是一塊大方布,伊朗人的顏色多為白色,也有其他顏色。可隨季節和環境而定。頭巾放於頭上,再套頭箍進行固定。多為黑色,也有白色,粗細輕重不等。年輕人喜歡比較粗重的頭箍加根飄帶,顯得瀟灑英俊。
戴頭巾前需要先先戴一頂小白帽,是許多阿拉伯的男子穿戴的習慣。在非正式場合,他們更喜歡只戴小白帽而不是包頭巾。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部分男子是不用頭巾,也不戴小白帽,而是戴一頂紅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的氈帽,一些男人愛在氈帽下喜歡纏一條白布,這樣的裝扮更顯艷麗新穎。
⑤ 為什麼伊朗女人要圍上頭巾
伊朗女人與圍巾
伊朗的經歷是我此生都無法忘懷的, 不僅因為在那裡傷了腳踝而導致骨折迫使我不得不坐著輪椅回到中國 , 還因為那裡的宗教習俗讓我在伊朗的每一天都生活的「陰郁」而「窒息」,伊斯蘭教對於女性的禁錮讓這里的女人們生活在卑微痛苦中而無法自拔。作為一名外國女性, 在這個國度中,也無從倖免。 我的伊朗之行正值6月中旬,正是中東的炎炎夏日,地處中東半島的內陸, 伊朗的平均氣溫都在39度以上, 其乾燥炎熱可想而知。 早在去之前, 伊朗大使館的參贊就告知我需要准備一條圍巾和長風衣,因為在伊朗,即使是外國女人, 也需要像本國女人那樣,長袍加身, 紗巾裹發。可懵懂無知得我實在不想再40多度的高溫下浯出一身痱子來,於是便大著膽子穿了件長袖圓領T恤,過膝短裙走出了機艙,剛走進進關大廳, 我便感覺到有無數殺人般的目光直逼過來, 還有那聽不懂但明顯很惡毒的嗚哩哇啦聲向我傳來,身後一位友善的外國人小聲提醒我說,「you'd better change your skirt"( 你最好把裙子換了),我頓時感到一絲寒意, 在過關時,那海關人員拿著我的護照端詳了好一陣, 然後斜了我一眼,才將護照歸還與我, 我匆匆的拿著護照,飛奔到行李提取處, 找到自己的包, 迅速地取出長裙,風衣和圍巾,沖到衛生間將短裙換了下來,然後在40多度的高溫下裹著及地的長裙, 厚厚的風衣,只露一張臉的絲巾走了出來,同行的男同事看著我這身打扮禁不住捧腹大笑起來,我卻只有一肚子的苦悶, 氣狠狠地說, 「這鬼地方,再不來了」。後來, 聽當地商務參贊處的工作人員講, 這里的法律規定女人出門必須著長袍,圍巾, 否則, 被警察發現,就會將其拘捕,同時, 這里的公交車還設立前後兩種座位, 前面的座位為男士享用, 女性只能坐在後排,即使是家裡的私車, 也不允許女性坐在前排,即使是外國遊客或政府工作人員也無一例外。 記得有一晚, 當地的朋友家人開車接我們一起去吃飯,絲巾滑落到肩頭,由於坐在車上, 我便沒有顧及, 當快開到十字路口時, 朋友的妹妹趕忙將我的絲巾撩起,裹在我的頭上, 並給我指著十字路口那個威風凜凜的警察,我這才真正意識到宗教的統治是如此的可怕, 它禁錮了這里的女人對美的追求, 並用殘忍的手段讓這里的女人們忍受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 當這里的男人們取著四個老婆卻指著法典上的條文告訴大家這是合法的時候, 這里的女人們卻會因為沒有戴好頭巾或是露出了腿和腳而被施予刑法, 可悲啊。。。。。。
可能有人會問,我怎麼會在異國他鄉骨折? 當然也要歸咎於這令人窒息的法令。當我手扶圍巾,身著及地長裙,風衣,從一個又窄又陡的樓梯走下來時, 長裙不小心被踩在腳下, 結果,我便從樓梯上悲慘的滾落......當同事匆忙將我送到醫院檢查,打石膏時,當疼痛的踝骨讓我的額頭滲出大顆汗珠時,當我拄著雙拐從醫院走出來時, 我還不得不時不時地扶著自己的圍巾,以防它滑落在肩頭。。。。。。
在此,我想提醒各位打算去伊朗的女士們, 一定不要在夏季出行, 其次, 一定不要選擇真絲圍巾。。。。。。
⑥ 沙特與伊朗男士所戴頭巾差異
阿拉伯男人的頭巾也是沙漠壞境的產物,可以起到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陽防曬,冬天禦寒保暖。這種頭巾是塊大方布,顏色多為白色,也有其他顏色。布料有優劣厚薄之分,可隨季節和環境而定。頭巾放於頭上,再套上一個頭箍固定。頭箍用駝毛或羊毛做成,呈圓狀環,多為黑色,偶有白色,粗細輕重不等。年輕人喜歡粗重的頭箍,再系根飄帶,顯得瀟灑、英俊。
有些阿拉伯國家,如阿拉伯半島上的葉門和北非的茅利塔尼亞,男人們頭上纏一條白色的長頭巾,不戴頭箍。他們的頭巾除起帽子的作用外,還有其它用途:睡覺時做鋪蓋,禮拜時當墊子,洗臉時做毛巾,買東西時當包袱,刮風時蒙在臉上擋風沙。
阿曼男子只用頭巾纏頭而不戴頭箍,好似將一頂小圓帽扣在頭頂上,邊角緊緊纏繞在頭部,非常緊湊,富有運動感。頭巾的顏色有等級之分,多為白色或素色,王室人員用紅、藍、黃三色為基調的特製頭巾,其他人們禁用。
戴頭巾前先戴一頂小白帽,是許多阿拉伯男子的習慣。在非正式場合,他們更喜歡只戴小白帽而不包頭巾。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部分男子不用頭巾,也不戴小白帽,而是戴一頂紅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氈帽,一些人愛在氈帽下纏一條白布,更顯艷麗新穎。
伊朗男性一般不帶頭巾,可能在節日期間會戴。宗教人士會戴與印度男性類似的頭巾,即只用頭巾纏頭。沒有頭箍也沒有飄帶,似乎也沒有白帽
⑦ 為什麼伊朗的婦女要包頭巾呢
服飾禮儀
伊朗國內的民族很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裝,但其樣式大多比較簡單,而且寬大,以適應溫暖的氣候。伊朗的男人一般穿不超過膝蓋的長衫,腰圍至腳面以上的圍褲,頭裹長長的包頭巾。土庫曼民族的女性穿著燈籠褲,這種褲子褲腳很小,以防風沙進入。在德黑蘭庫姆一帶,婦女普遍穿伊斯蘭的標准服飾,用一塊大黑布從頭遮到腳,只露出眼睛和鼻子。
儀態禮儀
在伊朗,人們言談舉止是很有講究的,在說話或跟對方正面而坐時,應將兩手平放而不可雙手交叉,雙手交叉著說話,就會被認為態度傲慢,甚至被視為有意挑釁。在伊朗微笑和點頭實際上只是主人的一種禮貌的表示,並不一定是表示同意。另外,由於他們潔身時多用左手,因而認為左手是不幹凈的,所以在接觸取物時不能用左手。
相見禮儀
注重打招呼時的禮貌用語,是體現伊朗人良好素養的一個方面。人們相見時一般都要說"薩拉姆"(你好),甚至素不相識的人相見也是如此。他們喜歡別人在打招呼時稱他們的姓並加上學術或職務的頭銜。伊朗人取名字的范圍非常廣泛,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一般與伊斯蘭教有關的名字較多,如馬哈穆德,拉蘇爾,阿里等。婦女的名字多用茲芭,法拉赫等。女子出嫁後多保留娘家的姓名,現在稱呼某某夫人時,也可用丈夫的姓。伊朗人在與賓客相見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為禮,然後親吻對方的雙頰。由於等級觀念很強,見面禮節也有區別,身份相同的人以互吻嘴唇為禮;身份稍低的人以吻面頰為禮;身份差距很大的人,則以一方俯在另一方面前為禮。
餐飲禮儀
伊朗人的餐飲習俗獨具風格。總體而言,他們愛吃麵食,也吃米飯。對中國的大餅等比較喜愛。游牧地區的人們以牛奶、黃油為主食;農業區的人們主食有面餅、米飯等。喝茶是伊朗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大多愛喝紅茶,並喜歡在茶中加糖。按當地傳統,土庫曼人唱歌前必喝紅茶,每逢節慶喜事,人們必定先喝紅茶,然後載歌載舞。
喜喪禮儀
根據穆斯林習俗,相親相愛的男女雙方,必須由男方提出求婚,經女方正式同意後,便可舉行結婚儀式,他們從定婚到結婚要經過十幾道程序。信奉伊斯蘭教的土庫曼民族,定親時,男方要用30隻羊送給女方作為聘禮。定親後到結婚的前一天,男女雙方不能見面,成婚一周後,新娘就回娘家,一旦知道懷孕了,則立即回夫家。伊朗伊斯蘭教徒去世後,人們將其屍體移入清真寺的停屍房。在埋葬過程中,人們又為死者祈禱,埋葬後人們要為死者定期舉行各種儀式,以示悼念。
節日來臨之際,婦女忙著大掃除。除夕到來,合家歡聚,各家各戶用乾草點起"祝火",人們都從上面跳過去,意為免災求和平。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訪親友,互祝新年快樂。最後一天,則是全家人外出郊遊,這時大小公園里遊客如雲。
商務禮儀
在伊朗,進行商業性會面,遞交名片是必要的,最好要用波斯文,實在不得已,也可用英文。伊朗工商界人士好禮而講究正式禮節。在商務會談時直截了當,往往效果不佳,他們不習慣於對事情立刻作出抉擇。不要以洋娃娃作為禮物,否則會被誤認為瞧不起他們信仰的宗教。
旅遊禮儀
在公歷3月到伊朗旅行是最好的季節。德里蘭的美景往往使人陶醉,若北上黑海或南下波斯灣,那裡風光更是迷人,碧波萬頃。但外出旅行在大城市交通較擁護,如趕上穆斯林節日和星期五祈禱日,更是如此。即便這樣,也應給老人讓座。當地不許婦女與丈夫以外的男人同行。夫妻外出必須帶上結婚證書。參觀清真寺必須脫鞋,頭上必須有一樣東西,如帽子或手帕。
主要禁忌
伊朗人嬰兒的眼睛特別第三,最忌諱別人議論嬰兒的眼睛。他們忌諱左手遞交物品,稱左手為下賤的手。禁食豬肉,不食自死的牲口,也不吃外形可憎或不端正的動物的肉,忌吃無鱗的魚。
⑧ 伊朗的女人為什麼頭要蒙著一條布呢連去別的國家也需要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伊朗信奉穆斯林,他們認為女的長相不應該讓外人看到,如果外人要想揭開她的頭巾,她有權利殺死這個人!!!
⑨ 關於風土人情的散文
<<風土人情之我說 人之我說>>
出國前,聽到許多的人說,在外國,人與人的關系是冷漠的,相互間不可能有什麼更深的交往。有的只是金錢關系。所以,在國外不能期望有任何人會像我們中國人一樣的互相幫助的。
我就是帶著這樣的觀念來到了加國。
可是,在短短的幾十天時間里,接連碰上的幾件小事卻讓我的觀念動搖了。
一天, 首次乘坐多倫多的地鐵,車次方向搞不清,正一頭霧水地查地圖時,旁邊一位老外過來問道:需要幫忙嗎?我把地點告知他,他不僅在地圖上指明了我要去的地方,還一直把我帶到了站台旁。我想,要在國內,問路時還得找點看起來老實的人,否則把我指到爪哇國去也未可知啊。我還沒有唱國際歌,就有朋友來幫助我了。倘若我唱了國際歌,恐怕天下朋友將會更多了。
在地鐵里,一個小孩在臨將關門的一剎那沖進車廂,車門忽然關閉,夾住了小孩的手臂。瞬時間,車廂里幾個老外同時沖向車門,七手八腳的要拉開車門。而這時車廂里還有許多的黃皮膚的中國人,自始至終沒有一點反映,麻木不仁地似乎在看一幕電影,與自己不相乾的。更可氣的是還冷不丁的聽到一句粵語:「門不會關的,慌什麼嘛。」
其實,地鐵的車門如同電梯門一樣,有障礙就會自動打開,本不用著急的。這道理不僅中國人知道,誰都會知道的,可出於一種本能,老外們會同時搶了上去。而號稱會互相幫助的國人,不僅不表示出關懷,還要冷言冷語幾句,一付見過大世面,闖過大碼頭的架勢。看來,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祖訓可謂深入國人之心的了。當然,這種事在中國國內也是司空見慣的了,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它的歷史和現實都和移民的交流遷徙相關。應該說,由於這樣的移民流動,使加拿大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也使加拿大成為了發達的國家之一。
正是由於加拿大的這種特點,各種民族的大匯聚,也就形成了多種民族特色的性格特徵匯聚。
美洲的開放,歐洲的矜持,非洲的粗獷和亞洲的猥瑣,在加國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人的本性中,美洲的直率,歐洲的委婉,非洲的野性和亞洲的虛偽,在加國也是一樣的競相表現。
在與當地洋人的笑談中,居然聽到很不中聽的一個列舉:在加國最不受歡迎的人有四種:黑人、印巴人、越南人和中國人。這其中,亞洲人就佔了三個。幾個新結識的老外語重心長的告訴我,他們不願意和中國人打更多的交道,因為「中國人不講信譽,」「騙人」。
黑人的強悍粗野,自是不必說的;印巴人的神秘詭詐,這也是不必說的;越南人的土匪海盜行徑,早受到世人的鄙夷;可中國人又何處得罪了這些老外呢?
或許,這是白種人的歧視吧。
<<[散文]長白山天池>>
《中國國家地理》為山水選美。山山水水不是一句兩句能說得完的,以往148頁的雜志,在2005年第10期這里增至550頁。感謝《中國國家地理》,增頁不增價,仍是16元。雜志出來不久即告脫銷,北京是全國脫銷最早的城市之一,據說網上已拍到80多塊了,不少讀者為買不到雜志而生氣,《中國國家地理》在其網站論壇發出總固頂帖,標題是《希望大家都冷靜一些》。
《中國國家地理》列出十五組「中國最美」,按排行榜順序依次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最美的五大湖,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中國最美的三大雅丹,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中國最美的六大旅遊洞穴,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中國最美的六大瀑布,中國最美的六大冰川,中國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中國最美的六大沼澤濕地,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和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
之所以要把這排行榜依次抄下來,是發現,不知因為什麼,排行榜上,沒有江河。也許有了峽谷,就不用再說江河了。一些年來,可能只有雅魯藏布江還算干凈,也許江河只能按峽谷那樣分段看,整體上不太好說了吧。
此次評選,在最美名山方面,東北長白山入圍,但沒能進入最美十大名山之列。長白山沒有進入最美十大名山,長白山天池卻進入了最美五大湖,這讓人感到欣慰。長白山沒被選中,長白山天池卻在長白山最高處,誰也不能把它搬到平地上去,要看天池,就得到長白山上來。
翻看這期《中國國家地理》,對榜上有名的山水風景或介紹,或品評,或欣賞,都有許多文字,雜志還請了著名詩人和作家舒婷、於堅和劉亮程先生分別為廈門鼓浪嶼、蘇州老城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寫了文章。可是,就是到了長白山天池這里,在標題《長白山天池:盛怒之後的平靜》周圍,除了兩張圖片、59個字的專家評語和220多個字的說明,再就沒有什麼了。用一個現在流行的詞,這讓人有些郁悶,難道長白山天池就沒有什麼好說?可是轉念一想,又高興了,一年之中常是雲遮霧繞,冰封雪掩,登長白山是不容易的,兩千多年了,既少有文人墨客來此吟詩作賦,又沒有帝王將相來此祭天封禪,滿清皇帝雖把長白山冊封為神山,也只能在吉林市溫德亨山建望祭殿遙遙拜祭,這里沒有為人們准備下現成的語言,從自然到人文,污染還少,想說長白山天池,不太容易。
雜志中兩張長白山天池的圖片,一張是夏景,一張是冬景,由此倒也看出編輯是用了心思。冬天爬到長白山頂峰看天池,少有人能夠做到,一般人也沒有機會,有位朋友冬天裡上去過,多年後說起來還非常高興,特為此寫過一回遊記。
和許多長白山天池的圖片一樣,《中國國家地理》兩張天池圖片,一張野花點點,一張白雪皚皚,但都風和日麗,天池的水真平靜如同玻璃,紋絲不動。這樣的圖片多了,會使人產生誤會,好像白山天池總這樣好脾氣。其實,冬天看天池不容易,夏天也未必就能看到天池,2001年7月,到長白山上走了一趟,車進山門,天已暮色朦朧,高山上顯得矮了的天空已有了雨意,司機人很好,在山上時間長了,有些經驗,他提醒說,應該抓緊時間趕快到天池上去看看,如果下起雨來,一天兩天不容易晴起來,天池就會藏進雲霧中去,要想看到,幾乎沒有可能。司機說,前不久,有國家要人來,在山上住了幾天,天氣一直不好,終於什麼也沒有看到。聽司機的話,直奔天池,果然,到了天池邊,時間不長,人就冷得哆嗦,山風越來越兇猛,黑壓壓的雲霧從天池對面壓了過來,眼看著把天池就吞沒了。就在這個暮色朦朧的傍晚,我看到了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樣的天池,在圍繞天池一十六峰的一峰之上,探頭往下面看去,絲毫看不出以往人們所說和圖片所顯示的平靜柔和的美,眼下的天池,陰沉沉地一動不動,好像在醞釀一個陰謀,好像要伸出手來把人拽下去,讓人感到陰森,猙獰,恐怖,非常可怕。
手上有一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長白山古今攬勝》,書中介紹,滿清帝王一方面把長白山封禁起來,不許人們走進,一方面也曾派人尋找過長白山主峰,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臨進京後,尊「龍興之地」長白山為「長白山之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十五日,愛新覺羅·玄燁命大臣覺羅武木訥一行四人前往長白山拜謁,「詳視明白,以便行祀禮」,同年夏,武木納等人登上長白山,到達龍潭即天池,秋天回京稟奏。但是,據考證,武木納此次拜謁並未真正見到長白山主峰,清人李廷玉在《長白山記》中說:「溯考康熙十三年,吳木納查看長白,僅至訥陰地方白山東北。」李廷玉這里的「康熙十三年」有待商榷,但他說武木訥未至白山主峰,應該是對的,雖然武木訥也看到了一潭池水,長白山中的池水卻不只一個。《長白山古今攬勝》收有武木訥拜謁長白山後寫給皇帝的呈文,文中有關長白山天池一段是這樣寫的:「山頂有池,五峰圍繞,臨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紋盪漾,池畔無草木。」了解長白山的人知道,白山最高處那個天池,周圍可不是只有五峰,武木訥所見若真是長白山天池,他就是把其他十一座峰給隱瞞了。不管怎麼說,武木訥雖非故意,卻是把皇帝給騙了。
長白山天池,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寬3.5公里,湖水面積9.8平方公里,水邊周長13.6公里,湖面海拔2185米,平均水深204米,最大水深373米,總蓄水量約20億立方米,是我國最高的火口湖和最深的湖泊,這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吉林風物志》給出的數據。有人說,把一座大樓扔進白山天池,就像扔進一個火柴盒一樣。事實上比這還要大,白山天池哺育出一條條江河,它是圖門江、鴨綠江和松花江三江之源。也許可以這樣說,圖門江里小小的游魚,鴨綠江邊普通的草屋,松花江畔的大豆和高粱,都是白山天池養育的。2005年冬天,一開始以為是個暖冬,也真希望它是個暖冬,願長白山天池流水多多,用它清凈的水,洗去江河中的渾濁。
<<武漢夏夜街頭的"竹床陣">>
夏至七月以後,酷熱的夏夜把武漢市民從家中"趕"出來,不得不到街道兩旁擺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個挨一個,老者、兒童、青年、少婦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過一個又一個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見少婦、姑娘身著短褲、裙子睡在街頭上,大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鮮。然而當地人卻習以為常。
武漢是中國有名的三大"火爐城"之一,夏季氣溫高達40攝氏度左右。酷熱難耐的時間長達兩個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漢特有的民習"竹床陣"。
2、吃粽子和賽龍舟�
吃粽子和賽龍舟是中國許多地方的風俗。然而這一習俗是因從紀念屈原而來,使得屈原的家鄉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
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湖北各地賽龍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鄉。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們早早就把龍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龍舟便紛紛下水了,一條條"黃龍"、"白龍"、"紅龍"、"青龍"劈波斬浪,箭一般前駛,鑼聲、鼓聲、吆喝聲、喝彩聲響成一片,江河兩岸觀看賽龍舟人們黑壓壓一大片,那場面實在壯觀極了。�
傳說屈原投汩羅江死後,他的故鄉鄉親秭歸人做了一個夢,夢見屈原身體消瘦了,便用箬葉包米飯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龍舟裝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屬龍管,以為是龍王送來的角黍,便不敢食。這就可讓屈原食用了。這就是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由來。
�
3、荊州花鼓�
荊州花鼓原是民間窮苦人乞討謀生的"沿門花鼓"和薅草秧歌。這種"花鼓"是一人擊鼓唱詞,數人幫腔和調。�
近幾十年來,荊州花鼓已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戲。1955年有一位老藝人搜集記錄了花鼓戲的全部唱腔,整理出從未有過的第一套完整的花鼓音樂曲譜,並大膽地把二胡、板胡、琵琶、揚琴、竹笛、嗩吶等民族樂器用來為花鼓戲伴奏,使花鼓戲結束了"一唱眾和"和單純用鑼鼓伴奏的歷史。如今,荊州花鼓戲充滿濃郁的地方情調,唱腔悠揚、甜美、悅耳,已有《家庭公案》、《水鄉情》等幾十個劇目,既取材於湖鄉生活,又展現湖鄉風貌。在民間,男女老幼走路、勞作,不時哼唱花鼓調,也有很大的"魔力"。有人說:"聽了花鼓的喲喂喲,害病可以不吃葯!""做活不唱花鼓戲,渾身上下無力氣"。來到荊州地區,可以看到小學生放學時提著的收音機里。汽車里、商店櫃台內,播放的全是荊州花鼓戲。
4、天門"三棒鼓"
在天門、沔陽一帶,由於地勢低平、多水,往昔水災不斷,民眾身受其苦。為謀求生路,他們背井離鄉,背起"三棒鼓",浪跡四方。許多人從湖北到中國西南部、印度、伊朗、中歐、西歐等地。也有些人經廣東到菲律賓及其它東南亞國家,
他們背起的"三棒鼓"走到哪裡唱到哪裡,人們稱他們為"中國的吉卜賽人"。
5、通山山鼓�
相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通山山鼓,是農民在野外勞動時,邊勞動邊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
山鼓的形狀如戲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兩邊安鐵環,系有牛皮帶或緞帶,便於鼓匠掛在胸前。演唱時,鼓匠右手執扦擊鼓,左手托著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調節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藝出色的鼓匠,一般能夠打出數十種節奏迥然不同、情緒各異的鼓點子。山鼓之音響亮清脆,數里之外能聞其聲。
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兩大類。此外還有一種《山鑼鼓》。這種《山鑼鼓》除鼓匠身背一面山鼓外,腰間還掛有一面銅鑼,左手執鍾打鑼,右手拿扦擊鼓。
山鼓的曲調與地方語言結合緊密,節奏性很強,加上旋律高亢激昂,質朴熱烈,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一種活躍勞動場面的藝術形式。1988年湖北省民間音樂舞蹈電視比賽中,通山縣改編的節目《喜耘禾》山鼓,榮獲銀杯獎。
6、崇陽人的老風習�
鄂南崇陽縣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由於遠離大城市,鄉民們保持了許多民間傳統老風習。當青年男女嫁娶成婚時,打造的傢俱樣式仍按古老的形式 。如睡覺的木製床為古式雕木的花床,床四周有雕花桿,床前面雕花板上方,有三層雕"滴水沿",床下前方有三層踏板。床入口處僅僅只留可兩人並坐的"口子",床兩頭和後面用整塊木板釘死。這種講究的崇陽花床,實在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習俗了。�
此外,熱情待客的崇陽人給客人泡的茶是花椒鹽巴家焙茶,吃的菜是大塊肉、大塊魚、紅苕粉絲、煎豆腐四大菜。一寸來寬、二三寸長的大塊煙熏肉,令城裡人食一、兩塊就足夠了。��
7、鄂西土家風情�
鄂西毗鄰湘西、貴北和川東南,居住著數十萬土家族居民。他們有著富有特色的生活習俗。獨特、鮮艷的服飾。土族居民,特別是青年人,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如男青年,頭上纏著一條長長的青頭巾,外面上衣往往是白布上鑲寬大的藍邊,傳統布扣、褲子比較寬大。女青年,其頭巾則是彩色布巾,上衣或紅或綠,但領口、背肩、袖口、下擺等處都鑲有美麗花紋的邊帶布。手上戴著金或銀制的手鐲。
山歌。唱山歌是青年土族男女中不可缺少的本領,有些上了年紀的土族人山歌也能唱上"一大籮"。在曲折蜿蜒的山道上,在田間、茶場、農舍、土塘旁,常常可聽到陣陣悠揚的山歌傳入耳中。更有山歌男女對唱,山族青年以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之心。木葉傳情。土族青年用口含一青青的木葉,吹出美妙、動人、委婉的聲音。這聲音就是動人的情歌。小小的一片樹葉,僅為男女傳情表達出心聲。 文章來自青藤文學網:http://www.7cd.cn,轉載請保留版權!
這三篇 中外 山水 風土人情 都涉及到了
你用的時候可以有所取捨 選擇需要的段落 刪減你以為沒用的
希望能幫到你
最後 祝春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