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為什麼不怕美國
伊朗是一個讓美國無可奈何的國家。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到今天,美國整整經濟封鎖了伊朗40年,對付伊朗的外交手段也更是層出不窮。但伊朗依舊屹立不倒,不懼怕美國的各種威脅。那麼伊朗到底有何底氣與美國硬懟?
其中有四個原因
一、因政治制度的分歧,伊朗不得不硬懟美國
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形成了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教合一政治制度。在伊斯蘭革命以前,伊朗歸巴列維王朝,實行君主立憲,符合美國式民主的價值觀。不僅如此,因為伊朗盛產石油,美國為了更好地控制中東地區,與巴列維王朝的關系非常密切。1979年,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新建立的伊朗霍梅尼政權採取了「親蘇遠美」的外交政策,美國也非常不滿伊朗宗教合一的體制,雙方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出於伊朗維護自身政治制度的需要,必須敢於硬懟美國,不然就面臨倒台的結局。
龐大的波斯帝國
四、伊朗軍事實力也不弱,美國不敢貿然出手
伊朗擁有51.3萬現役部隊,35萬預備役,100萬經過訓練的後備青年志願軍;伊朗還擁有2300門火炮,數量龐大的火箭炮其中包括中國WS-1火箭炮;海軍基地共有5個,波斯灣的阿巴斯港、布希爾和霍梅尼港,在印度洋的恰赫巴哈爾(潛艇基地),在裏海沿岸的恩利澤;伊朗空軍僅直升飛機就有600架,16個戰斗機中隊。最為重要的是,全世界都不能確定伊朗是否有短時間內生產出核武器的能力,這才是美國最忌憚的地方。
❷ 伊朗為什麼敢和美國較量,有什麼優勢
網友的軍事知識水平令人堪憂。這個世界並不是你有核武器就能耀武揚威的。核武器是炸彈,你還得有能把炸彈送到敵人頭頂的工具,或是核潛艇,亦或是洲際導彈,再不濟也要有戰略轟炸機,伊朗他有啥,該不會指望著人肉核彈吧。中東傳統藝能最終升級版?2019年伊朗軍事實力排名全球14,遠遠落後日韓一個檔次,日韓都得怪怪叫美國爸爸,伊朗有什麼自以為是的資本?這個世界上有資本和美國叫板的只有中俄,上一個讓美國滾出中東的叫做卡扎菲,再上一個叫本拉登,再上上個叫薩達姆,然後他們都死了。當年海灣戰爭面對軍事實力世界第三的伊拉克百萬雄獅,美國幾個星期讓他回到原始社會。
噴擊完了吹伊朗牛逼的,來分析下原因吧,伊朗之所以囂張,一是不可否認美國這次真的犯了眾怒,不只是伊朗更是周邊國家都不乏支持者。美國和希特勒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藝術家腦子不太正常,一個是商人眼裡只有錢。能不能賺到錢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同時得罪多國不利於美國未來在中東地區繼續榨取利益。另一個方面,海灣地區使美國深受戰爭泥潭,從海灣戰爭到阿富汗戰爭,再到伊拉克戰爭,美國人民乃至政府高層都不希望再次陷入該地區,奧巴馬從政期間最大的貢獻其實就是中東撤兵。而川建國此舉很可能直接摧毀美國過去10年的努力。
目前隨著岩石層油氣資源開采技術的成熟,美國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化石礦藏國,其蘊含的油氣總量甚至遠超整個中東地區,在這個背景下,中東對於美國還有多少價值就看美國的戰略決策了。
❸ 通俗易通的美國和伊朗的關系
美國一直需要一個代理人幫他看著中東的石油,79年以前用的就是伊朗因為伊朗本身石油的產量就很大而且在阿拉伯世界說話也是有些分量的,但是79年年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新上台的政府當然會對巴列維王朝的各種作為進行批判。其中過分親美便是其中一條(指責巴列維王朝幫助美國掠奪伊朗的石油,美國自然就是掠奪者)。所以新政權開始全面抵制美國(矯枉過正)這是伊朗方面看不慣美國的原因。
對於美國來說,本來好好的一個代理人被推翻了就算了,伊朗新政府連超級大國最基本的面子都不給美國當然不會高興,更何況伊朗還有豐富的石油。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君子無罪,懷璧其罪。所謂的璧就是石油。
美國的擁有豐富石油的國家向來是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沒有第三種選擇。伊朗肯定不是朋友了,所以是敵人。
❹ 美國和伊朗關系的歷史淵源
伊朗問題一般指伊朗核問題
在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下,伊朗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核能開發活動。1980年伊朗與美國斷交後,美國開始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美國隨即對伊朗的核能開發計劃表示了「嚴重質疑」。美國稱伊朗擁有濃縮鈾就意味著擁有核武器,並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
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相關決議,要求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檢查,終止提煉濃縮鈾的試驗。在國際社會,特別是代表歐盟的法國、德國、英國的積極斡旋下,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11月,伊朗宣布中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
2003年10月21日,伊朗表示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此後,伊朗與歐盟進行了一系列談判,但雙方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歐盟堅持伊朗應完全終止鈾濃縮活動,而伊朗則表示不會放棄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2005年8月,伊朗恢復了鈾轉化活動,歐盟與伊朗之間的談判中斷。
2003年12月18日,伊朗駐國際原子能機構代表薩利希(左)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右)共同在奧地利維也納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為了打破伊朗核問題的僵局,2005年12月,俄羅斯向伊朗遞交了兩國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提議,以確保伊朗的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
2005年8月8日,在伊朗伊斯法罕鈾轉化設施內,伊朗技術人員正在移動一個裝有核材料的容器。伊朗原子能組織副主席賽義迪2005年8月8日向外界宣布,伊朗已於當日在伊斯法罕附近的一處核設施中恢復鈾轉化活動。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並於1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正式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美國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立即就此指責伊朗。美國表示,必須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以便對伊朗實施可能的制裁。3月28日,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在30天內中止一切核活動的主席聲明,這意味著伊朗將於4月28日面臨最後期限。
4月11日,伊朗宣布已經成功提煉出純度達3.5%的濃縮鈾,表明伊朗已完全掌握核燃料生產技術。此舉引起美國等有關國家的強烈反應。13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呼籲安理會就伊朗核問題通過強硬決議。25日,伊朗表示,如果聯合國對伊朗實施制裁,伊朗將中斷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27日重申,伊朗不會在核問題上屈服於西方壓力。5月2日,伊朗稱最近生產的濃縮鈾純度已達到4.8%。5日,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就擬議中的伊朗核問題決議草案舉行閉門磋商,但未能就草案內容達成一致意見。
另外給您一個地址,去看看會有幫助
❺ 急!!!!伊朗與美國的關系
伊朗研發核武器只是美國動手的一個借口,可以借防止核擴散的名義制裁活軍事打擊,伊朗雖然不是伊拉克,但也經不起長期的制裁,我覺得伊朗現在應該增加像中國,俄羅斯印度這樣的國家經濟和其他項目的合作,擴大外交關系,建立更親密的其他關系,這樣他們雖然不會幫你打仗 ,但他們也會在其他方面袒護你 盡量擴大區域影響 加強陸地鄰國的邊貿 也可以使美國的的制裁不管用,光靠不要命是打不贏戰爭的 即使是10個伊朗也對抗不了美國 伊朗的明天是什麼樣子 要看領導人的能力了
❻ 美國和伊朗的關系
伊朗總統內賈德近日以來無疑成為全球關注的政治明星。一方面,他終於有機會踏上美國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的講台進行演講;另一方面他還在聯大辯論中快意講述伊朗政策。此外,他在聯大還做出姿態,邀請布希總統同台辯論。結果是,盡管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對其演講前的歡迎辭改成了批判會,但內賈德在哥倫比亞大學舌戰群儒,在聯大逼得布希總統退卻,顯示了內賈德的「英雄本色」。不過,透過這些帶有傳奇性的政治表象,人們還是窺出了美伊關系的某些新變化。
眾所周知,自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美伊關系就陷入僵局。尤其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以後,美國和伊拉克就處於戰略上地緣交接、戰術上隨時可能發生擦槍走火的危險境地。尤其在伊朗核問題糾纏不清的危情下,人們一度認為美國武力攻打伊朗箭在弦上。
但形勢比人強,伊拉克已成布希總統的噩夢,新生的民主伊拉克孱弱無力,權力分配不均,導致國內什葉派和遜尼派爭權奪利,宗教沖突頻仍,加之卡伊達組織的攪水,美國在伊面臨著難以抽身的尷尬。
內賈德深諳布希心理
在伊拉克問題上,伊朗對伊拉克什葉派有著足夠的影響力。為了伊拉克的局勢穩定,美國不得不和伊朗進行協商解決伊拉克困局。雖然至今雙方協商的層級較低,但自去年年底民主黨控制國會以來,美國和伊朗就伊拉克問題的協商並未中斷。由於伊拉克問題是布希總統外交部據的戰略核心,所以伊朗核問題在布希總統的棋局上不得不退後一步。內賈德總統深諳布希總統的急切心理,故而頻打伊拉克牌來消弭美國對伊核危機的強硬態度。
美國允許內賈德訪美並給其提供在大學演講的機會,其實也反映了美國政府不願在海灣開辟第二戰線的利益考量;並趁此試探美國民眾對內賈德的反映,以便布希政府採取更為穩妥的外交政策,以期達到即解決伊拉克混亂又化解伊朗核危機的「一石二鳥」之效。從內賈德訪美的效果看,其實已經達到了雙贏。
對美國而言,一是向國際社會證明了她包容異端的大國氣度。正如布希總統所言,內賈德出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講台上,說明「美國的偉大」,因為內賈德是「支援恐怖主義的」國家領導人,美國卻給他一個表達自己看法的舞台。
二是掌握了美國民眾對內賈德本人或對伊朗的態度。雖然美國政界和民眾對內賈德在哥大演講有反對也有示威。
在哥大演講不卑不亢
但在演講現場,除了哥大校長或其他精英分子對內賈德予以毫不留情的批駁外,旁聽的學生基本上還是抱持理性客觀的態度。尤其是內賈德在哥大和聯大講台上多次強調伊朗不會擁有核武器、澄清他在納粹大屠殺問題上的態度時。
美國民眾亦可從本國政府對伊朗描黑的一面之辭中進行自主思考和形成理性的自我判斷。布希總統或許就是可以讓內賈德來凝聚美國民眾民意,使其在任期的最後時刻盡量解決好他遺留下的外交難題。從其准備從伊拉克撤軍、朝核危機路線圖基本確定的外交取向看,看來是不想在其任內和內賈德發生武裝沖突了。
對內賈德而言,他不僅維持了他一貫的敢言風格,也再次強調了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底線立場。
更重要的是,他面對哥大的羞辱性邀請和布希總統自詡的「美國偉大」,也不失時機地表示伊朗願意提供給布希總統到伊朗大學演講的機會。這種不卑不亢,確保了伊朗和內賈德的尊嚴。
更重要的是,內賈德也不失時機地向美國釋放善意信號:一是在哥大和聯大講台上,表示伊朗願意與美國改善關系,實現邦交正常化。二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不相信美國正在准備發動對伊朗的戰爭。所謂美國准備襲擊伊朗的說法只是為美國國內的大選服務以及掩蓋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失敗。
內賈德短短的4天美國行,雖然雙方唇槍舌劍,火葯味極濃,但事實證明,雙方恰恰因為這種坦率而有了更真切的理解。雖然內賈德期望參觀九一一遺址的要求被拒絕,雖然布希總統緘默以對內賈德邀請其到伊朗大學演講,但面對面的爭吵還是要比死不往來的猜疑威脅要好。美聯社就此婉轉地評論——兩國斷交20多年來,伊朗方面似乎有意接待一位美國總統。
事實也足以證明,內賈德訪美後兩國關系出現了令人欣慰的新變化。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美、俄、中、英、法、德等6個大國同意推遲就進一步制裁伊朗舉行投票,並將這一期限推遲到11月底。由於攸關伊核的「六方會談」由美國主導,因此這種延期顯然是美國深思熟慮的結果。國際社會的這一決定和內賈德訪美有著時間上的機緣,因此可以視作內賈德「演講外交」的成果。(南洋商報)
❼ 伊朗和美國有什麼關系
政治上的相互敵對!但經貿上,除了制裁,能做的貿易都能做。伊朗導彈門事件恰恰說明了這兩個國家微妙的關系!
❽ 美國與伊朗處於什麼關系這種關系是如何形成的
1921年2月21日,禮薩·汗上校發動軍事政變,占據德黑蘭,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維王朝,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當時美國對伊朗的事務幾乎沒有興趣。伊朗為了擺脫英國和俄羅斯在波斯事務中的統治地位。向美國尋找支持,美國工業和商業領袖支持波斯推動其經濟現代化並擺脫英國和俄羅斯影響。美伊兩國也開始越來越親密。
到1978年1月發生反對伊朗君主體制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同年8月至12月,罷工及示威活動癱瘓了整個國家。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伊朗讓美國交出阿沙,阿沙和美國關系特殊,美國沒有交出來。伊朗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雖然伊朗因為阿沙死了最後放了人,但是是梁子結下了。
伊斯蘭革命期間」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對伊朗所有美國文化,經濟全盤否定。1980年伊朗與美國斷交後,美國開始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對伊朗進行全方面經濟,軍事的制裁。
❾ 伊朗和美國之間主要矛盾是什麼
伊朗和美國的關系目前非常不好,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惡劣,但是在很久之前,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伊朗和美國的關系實際上非常密切。之所以伊朗和美國開始出現這么大的矛盾,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巴列維領導下的伊朗給與了美國非常多的幫助,甚至美國士兵在伊朗國內觸犯法律的時候,伊朗法庭沒有審判的權力,而是應該交由美國進行審判。其次就是在巴列維王朝覆滅的時候,霍梅尼帶領下的伊朗開始對美國產生了抵觸情緒,最後導致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的發生。最後就是到目前為止,伊朗和美國仍然處於非常嚴重的對立情緒,特別是在蘇萊曼尼被美國軍隊刺殺之後。
最後就是到目前為止,伊朗和美國仍然處於非常嚴重的對立情緒,特別是在蘇萊曼尼被美國軍隊刺殺之後。伊朗國內開始了一輪非常強大的反美浪潮,雖然美國並不害怕,但是雙方的關系徹底進入冰點。所以也就造成了雙方的主要矛盾點。
❿ 伊朗和美國之間的國力差距有多大
美國和伊朗在巴列維王朝之後,一直都是互相對立的狀態,雙方甚至在局部地區爆發了戰爭。平心而論,伊朗和美國之間的實力差距懸殊,之所以這樣說,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在經濟方面,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而伊朗的經濟實力基本上都是靠賣石油得到的。其次就是軍事實力上,伊朗和美國的軍事實力那更是沒有辦法比,畢竟對於伊朗來說,本身的工業能力不強,和美國根本沒法比。最後就是盟友的方面上,美國的盟友和伊朗的盟友基本上沒有辦法比,所以再盟友上的差距也非常明顯。
最後就是盟友的方面上,美國的盟友和伊朗的盟友基本上沒有辦法比,所以再盟友上的差距也非常明顯。美國的盟友,都是歐洲地區的強國,擁有非常強大的軍事能力和科技研發能力。而對比伊朗的各種盟友來說,美國的盟友明顯戰鬥力更強,而且更靠譜。